上海中心大厦超高绿色建筑技术特色

合集下载

上海中心大厦赏析

上海中心大厦赏析

上海中心大厦赏析一、上海中心大厦简介上海中心大厦,位于浦东的陆家嘴功能区,占地3万多平方米,所处地块东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路,北靠花园石桥路,西临银城中路,为上海陆家嘴摩天大楼建设计划最后的压轴工程。

其建筑设计方案由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高度632米,是目前中国国内建设中的第二高楼。

上海中心大厦总投入超过148亿元,按照工程计划,大厦将于2015年全面建成并启用,成为世界第一绿色摩天高楼并与420.5米的金茂大厦、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共同构成浦东陆家嘴金融城的金三角,勾勒出上海的摩天大楼全新天际线。

英文名称:Shanghai Tower。

建设地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2地块。

开工时间:2008年11月29日。

竣工时间:2014年。

占地面积:30368平方米建筑面积:574058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410139平方米建筑总高度:632米。

建筑层数:地下结构5层,地上部分包括124层塔楼和7层东西裙房。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框架结构。

用钢量:约100000吨。

建筑造价:148亿元。

建筑/结构设计单位:M.Arthur Gensler。

建设用途:国际标准的二十四小时甲级办公、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主题精品商业二、设计理念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未来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摩天大楼总高达632米,共121层,将于2014年建成,届时将超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大厦在未来将成为既包含文化传统,又赋予精神形象的一座新地标,此外,还将赋予其一种愿景。

考虑到周边代表着回忆的上海金茂大厦以及象征着对外贸易繁荣的国际金融中心,设计师们希望上海中心大厦是能够是动态的,并以此进行了三位一体的设计。

三幢高楼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将来”,同时也暗示出了上海中心大厦的愿景:“中国,永恒的未来”。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双层幕墙结构。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验证,设计师们确定了双层幕墙的外皮为成几何状扭转的角度120°,内里则逐层缩小。

上海中心大厦分析

上海中心大厦分析
上海中心大厦分析
汇报人:XX
2024-01-24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上海中心大厦概述 • 建筑结构与技术分析 • 机电系统与智能化技术应用 • 运营管理与服务品质提升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分析上海中心大厦的建筑特点、设计 理念及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安全
通过精细化的抗震设计,采用隔震支座、耗能支撑等减震 技术,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安 全。
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如大模板施工、滑模施工、爬模施 工等,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建筑材料选择与性能评估
1 2 3
高性能混凝土
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高强 度、高耐久性、高抗渗性等优点,能够满足超高 层建筑的特殊要求。
智能化技术应用
大厦在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取得 了显著成果,如智能电梯、智能 空调系统等,为超高层建筑的智 能化发展树立了典范。
绿色环保理念
上海中心大厦注重环保和节能设 计,采用了先进的绿色建筑材料 和技术,对未来超高层建筑的绿 色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基本情况
上海中心大厦是中国第一高楼, 也是世界第二高楼,建筑主体为 119层,总高度632米,结构高度 为580米,机动车停车位布置在 地下,可停放2000辆。
建筑设计特点
独特的外形
上海中心大厦外形呈螺旋式上升 ,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 穿至顶部,与城市的天际线和周
围环境相融合。
高科技应用
大厦采用了众多高科技技术,如智 能电梯、双层玻璃幕墙、风力发电 等,体现了绿色、环保、节能的理 念。

高技术建筑的生态化发展——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

高技术建筑的生态化发展——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

中心大厦中的新能源利用
风力发电
270台风力发电机高空作业
在上海中心大厦的屋顶,全年平均风速估计可达8-10m/s,在此
项目上利用风力来发电,生产清洁绿色能源供大厦本身使用,是
非常经济、环保、节能的。 大厦风力发电系统安装于上海中心大厦122层、123层、124层三个楼层,共270台.发电机设备位于内幕 墙和外幕墙之间,靠近内幕墙位置。在121层设置发电机房,布置9台12KW、20KW逆变器。系统采用 单台500W的发电机,每层在三个朝向面设置发电机,每个面设置5组共30台发电机,三个楼层总45组发 电机,总发电容量为 135KW。风机采用不锈钢螺栓固定于框架增加的固定钢板上。
裙楼中的雨水消能井
建筑节能设计
中心大厦的玻璃幕墙与室内空中花园
在上海中心大厦的塔楼内拥有九个空中花园,各层的空中花 园位于中心大厦内外两层玻璃幕墙之间,“花园” 成为一 个巨大的客厅,同时布置有大面积绿化装饰。人们在这里不
仅可以驻足聊天,还能眺望陆家嘴及外滩沿岸的风景。“空
中花园”仿佛在摩天大楼内引入了高空自然环境,可减少超 高层建筑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减少建筑所带来的热岛效应, 人们采用这种方式重新拥抱自然,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室内 空间。 大厦创新采用的两层独立幕墙设计,就像是大楼的两层皮肤, 外层旋转上升的幕墙将为大楼减少24%的风压,从而比传统
58%节能率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 100%LED 照明产品与智能控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恒照度控制系统,始终保持
桌面上照度标准,并可与窗帘进行联动,既能有效防止日光照射导致正午时分室内温度过高,引起空调
大负荷运转。又能有效引导日光照射到桌面,以此来降低人工照明的亮度,达到节约能耗目的。项目节 能效果显著,达到 58%的节能率,节能改造后可以节约标煤 8799 t/ 年,从而减少了导致“温室效应” 和酸雨的气体排放量。

国内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经验案例

国内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经验案例

国内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经验案例一、上海中心大厦:超高层绿色建筑典范。

1. 项目概况。

上海中心大厦那可是相当牛,它是中国第一高楼。

这大楼高高地耸立在上海的天际线,就像一个超级巨人。

2. 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绿色技术集成。

这大厦浑身都是绿色节能的小妙招。

它的双层表皮结构可不只是为了好看,外层玻璃幕墙和内层幕墙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缓冲层,就像给大厦穿了一件会呼吸的衣服。

夏天的时候能隔热,冬天的时候能保温,大大减少了空调的使用量。

而且它的顶部还有风力发电装置,风一吹,就开始发电,这简直就是把天上刮的风变成了大厦的“私房钱”,能自给自足一部分能源呢。

施工技术创新。

在建造过程中,那施工难度就像打超级玛丽的终极关卡。

但是咱中国的建筑团队不怕,他们采用了先进的液压爬升模板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给大楼穿上了一个自动上升的铠甲,既保证了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又提高了施工速度。

而且为了确保这么高的大楼在强风下稳如泰山,他们还搞了一个阻尼器。

这个阻尼器就像一个巨大的“镇楼神器”,大楼在风中摇晃的时候,它能通过自身的摆动来抵消能量,让大楼里的人感觉不到摇晃,就像坐在自家客厅一样安稳。

3. 对行业的启示。

上海中心大厦给国内建筑业指明了一条道路,那就是超高层可以和绿色建筑完美结合。

以前大家觉得高楼大厦都是耗能大户,现在上海中心大厦告诉大家,高楼也能很环保。

而且它的施工技术创新也让其他建筑企业看到了,面对高难度的工程,只要肯钻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二、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装配式建筑的先行样板。

1. 项目概况。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可是雄安新区的第一个大型建筑项目,就像是雄安这个未来之城的开路先锋。

这个项目从开始就备受瞩目,因为它承担着展示雄安新区建设理念的重任。

2. 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装配式建造模式。

这里面的建筑大部分都是装配式的,就像搭积木一样把房子盖起来。

预制的构件在工厂里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生产出来,然后运到施工现场直接组装。

这样做的好处可太多了,一方面,质量超级可控,因为工厂里的生产环境稳定,不像施工现场那么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高层建筑实例__上海中心大厦分析

高层建筑实例__上海中心大厦分析

六 文献出处
Abbs建筑论坛 筑龙建筑论坛 论超高层绿色建筑———兼述绿色建筑标准在上海中心大厦的应用与 技术策略 □ 顾建平 上海城投网
“对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来说,保温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在冬 天,如果我有办法穿衣服保暖,就不会开暖气了;如果我在家的时候 ,可以脱掉衬衫穿T恤,就不会把空调温度调到太低。所以如果我能 像只是穿衣服或者脱衣服那样来控制大楼温度,我就可以建造一个能 源可持续的大楼了。但问题是这套系统成本很大。”
内外双层幕墙
上 海 中 心 大 厦 效 果 图
上海中心大厦
1 2
3 4 5
大厦基本信息
大厦功能、平立面分析
大厦外形设计分析
浅谈绿色建筑标准在上海中心大厦的应用与技术 策略 总结

大厦基本信息
上海中心大厦计划造124层,总高632 米,日接待游客量为16000人,预计在 2014年竣工。届时,它将超过台北101 ,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最高的楼。同 时它也会紧随迪拜塔,成为世界第二 高楼。(前提当然是,半路上没有“ 程咬金“的出现。)
从天空向下俯瞰上海中心非对称的顶部卷折状造型与金茂的点状和环球金融中心的线状顶部遥相辉应将进一步丰富上海的城市天际浅谈绿色建筑标准在上海中心大厦的应用与技术策略真正的绿色摩天楼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多项最新的绿色环保技术工程将严格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建造将是一座真正的绿色摩天楼同时也是世界上首座同时通过两大体系认证的摩天大楼
绿色建筑标准在上海中心大厦的应用与技术策略 On Super Tall Green Building-Also on Application of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to Shanghai Center Tower and Related Technical Strategies

高层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是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人们对于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各种需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设计案例。

案例一: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超高层摩天大楼。

它的设计独特,融合了多种创新元素。

从外观上看,其螺旋式上升的造型不仅极具视觉冲击力,还能有效降低风阻。

这种独特的外形设计并非仅仅为了美观,更是基于对风荷载的深入研究和计算。

通过模拟风洞实验,设计师确定了这种螺旋形态能够减少大楼在强风中的摇晃,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功能布局方面,上海中心大厦充分考虑了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

底部楼层设置了商业空间,吸引了众多高端品牌入驻,为周边居民和上班族提供了丰富的购物和休闲选择。

中间楼层则主要为办公区域,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化办公设施,满足了各类企业的办公需求。

而顶部楼层则设计了观光平台和高级酒店,游客可以在这里俯瞰整个上海的壮丽景色,享受高品质的服务。

在绿色节能方面,上海中心大厦也有出色的表现。

大厦采用了双层幕墙系统,外层幕墙为玻璃,内层幕墙为铝板,中间形成的空气腔可以有效地隔热和保温,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能耗。

此外,大厦还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和雨水收集系统,为大楼提供部分电力和非饮用用水,减少了对外部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

案例二:迪拜哈利法塔迪拜哈利法塔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其高度达到了 828 米。

哈利法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沙漠之花蜘蛛兰。

它的建筑外形简洁流畅,线条优美。

整个建筑的立面采用了玻璃和金属板材相结合的方式,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结构设计上,哈利法塔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扶壁核心”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和外部的钢结构框架组成,能够有效地抵抗风力和地震力的作用。

为了确保大楼的稳定性,工程师还在大楼的底部设置了巨大的基础,将大楼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地基上。

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施工技术解读汇报

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施工技术解读汇报

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施工技术解读一,工程简介:上海中心大厦位于陆家嘴金融中心,是一座集商业、办公、酒店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摩天大楼。

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30370㎡,总建筑面积574058㎡,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410139㎡,建筑高度:632米。

地下5层,基坑深度,31.4 m。

主楼为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组合而成的混合结构体系。

竖向结构包括核心筒和巨型柱,水平结构包括楼层钢梁、楼面桁架、环状桁架、伸臂桁架及组合楼板。

二,施工技术中的重点及措施:1,主楼基坑工程:主楼区基坑采用明挖顺作法先行施工。

塔楼围护结构采用121 m直径的环形地下连续墙(厚1.20 m)加6道环形圈梁支撑体系。

土方开挖后形成内部无遮蔽的“井筒”,便于结构顺作。

随后逆作法施工裙房区结构。

1.1,降水方案:○1、基坑内每25m设置25 m深真空管井井点疏干降水井42口,25m深的观察井4口;○2.、主楼坑内设置55 m深的减压降水井12口,45 m深的观察井3口;○3、基坑外设置65 m深的减压降水井28口;○4.、裙房两墙合一的地下连续墙内侧设置45 m深的观察井4口、外侧设置45 m深的观察井3口。

1.2,土方工程:总土方量约38万m3。

采用先开挖中部土方,再挖环边土方的顺序,分6层开挖。

流程如下:第一、二层土方(-10.37m)→第三层土方、第二道围檩(-16.42m)→第四层土方、第三道围檩(-21.42m)→第五层土方、第四道围檩(-25.42m)→第六层土方、第五道围檩(-29.30m)→第七层土方、第六道围檩(-31.60m)2,桩基工程:2.1,基桩采用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强度C50,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0000KN。

桩径1m分A、B两种;A桩长86m有效长度56m,247根桩位于核心筒区;B桩长82m有效长度52m,708根桩位于扩展区;2.2,桩端后注浆施工,每根桩预设3个灌浆管,桩端水泥用量每根4000kg,桩端注浆终止标准采用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双控制,以注浆量为主;2.3,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1、成孔方式:正循环钻进,反循环清孔;○2、泥浆制备:采用专用膨润土和外加剂人工拌制;泥浆除砂:ZX-250型泥浆净化装置(除砂机)除砂;○3、钻头形式:三翼双腰钻加钻具配重;○4、清孔方式一清泵吸反循环,二清泵吸(气举)反循环;○5、钢筋安装:预加工成型,直螺纹接驳器连接;○6、混凝土浇筑:导管法水下混凝土浇筑;○7、注浆:桩混凝土强度达到C45后,进行桩端后注浆。

上海中心大厦中国的地标之一

上海中心大厦中国的地标之一

上海中心大厦中国的地标之一上海中心大厦——中国的地标之一上海中心大厦(Shanghai Tower)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一座摩天大楼,也是中国和世界上最高的双曲摩天大楼。

作为中国的地标之一,上海中心大厦以其壮丽的外观和独特的建筑设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一、背景介绍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始于2008年,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和美国格格罗普设计事务所共同设计。

建筑的高度达到632米,共有128层,总建筑面积约为37万平方米。

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中国的工程和建筑技术的实力。

二、建筑设计特点1. 双曲塔设计: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双曲塔的设计概念,整体呈现出曲线优美、流线型的外观。

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还让大厦在城市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 绿色建筑概念:上海中心大厦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使用了一系列的绿色建筑技术。

建筑外墙覆盖了大量节能玻璃,有效减少能源消耗。

大厦内还设有多个垂直绿化系统,提高了空气质量,并为城市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3. 建筑结构创新: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设计也是一项重要创新。

采用了双层玻璃幕墙结构,这种设计可有效隔绝外界的噪音和恶劣天气条件。

建筑内部则采用了高强度的钢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抗震能力。

三、功能与用途上海中心大厦不仅是一座标志性建筑,还具备多种功能和用途。

1. 商务办公:大厦内设有豪华的写字楼空间,吸引了世界上许多知名企业的入驻。

无论是国内公司还是跨国公司,都将上海中心大厦作为其商务办公的首选地点。

2. 观光旅游:上海中心大厦的观光层位于建筑的顶部,提供了壮观的城市全景。

游客们可以乘坐高速电梯到达观光层,欣赏到上海独特的城市景观,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大厦所带来的高度和壮丽。

3. 高端餐饮与娱乐:大厦的顶部设置了高端餐厅和休闲娱乐场所,为游客和商务客户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用餐和娱乐场所。

顶层餐厅不仅提供美食,还可以欣赏到城市的全景,给人一种身处云端的感觉。

上海中心大厦应用了哪些新技术

上海中心大厦应用了哪些新技术

上海中心大厦应用了哪些新技术?1.上海处在一个地震带,上海塔的建造地点位于一个河流三角洲,土质松软,含有大量粘土。

在竖起钢梁前,工程师打了980个基桩,深度达到282英尺(约合86米),而后浇筑215万立方英尺(约合60881立方米)混凝土进行加固,形成一个20英尺(约合6米)厚的基础底板。

2.从顶部看,上海塔的外形好似一个吉他拨片,随着高度的升高,每层扭曲近1度。

这种设计能够延缓风流。

风环绕建筑时会形成涡旋脱落效应,导致摩天楼剧烈摇晃。

对按比例缩小的模型进行风洞测试后发现,这种外形设计能够将侧力减少24%,这对于经常经受台风考验的上海建筑来说至关重要。

3.大楼将采用多项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

此次环评公示显示,在主楼顶层计划布置72台10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对冷却塔进行围护以降低噪音,而绿化率将达到31.1%。

主要的技术指标包括:室内环境达标率100%;综合节能率大于60%;有效利用建筑雨污水资源,实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实现绿色施工;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标。

4.上海塔的快速电梯由三菱公司设计,负责将乘坐者送上空中大厅。

这种电梯采用加压舱设计和可以发电的转换器,能耗减少30%。

上海塔的快速电梯最大速度超过每小时40英里(约合每小时64公里)——正常情况下为这一速度的一半——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电梯。

这座摩天楼将安装106部电梯,其中有7部为双层电梯。

5.上海塔依靠3个相互连接的系统保持直立。

第一个系统是90英尺×90英尺(约合27米×27米)的钢筋混凝土芯柱,提供垂直支撑力。

第二个是钢材料“超级柱”构成的一个环,围绕钢筋混凝土芯柱,通过钢承力支架与之相连。

这些钢柱负责支撑大楼,抵御侧力。

最后一个是每14层采用一个2层高的带状桁架,环抱整座大楼,每一个桁架带标志着一个新区域的开始。

6.消防安全疏散楼梯是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最主要的垂直交通工具。

上海中心大厦绿色超高层建筑技术应用实践

上海中心大厦绿色超高层建筑技术应用实践

上海中心大厦绿色超高层建筑技术应用实践生活给水采用三级计量,第一级市政给水进户管;第二级每区给水系统给水立管的位置上设置水表。

第三级,不同用水类别及不同用水点及其他各部用水点根据管理需要设置计量设备。

除市政给水进户总表外,其余水表均采用远传式水表,所有水表读数均可在集中控制屏显示。

本大楼给排水系统依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设计,设计给水系统采用硬质铜管。

供水采用水池-水泵-水箱联合供水,采用重力减压或变频给水。

排水系统为室内污废分流、室外雨污分流。

塔楼屋面、绿化屋面及下沉式广场雨水回收处理后利用,减轻市政雨水排水压力的同时实现了资源回用;室外的绿地等透水地面有利于雨水的入渗。

3.3.2非传统水源利用1.中水回用本工程中水原水收集、处理系统分为两套。

一套设置在L66层,负责收集、处理L66层以上的中水原水;另一套设置在地下室B5层,负责收集、处理地下室B5层以上至L65层的中水原水。

L66层中水处理站平均日收集水量250.29m3,产中水量225.26m3;B5层中水处理站平均日收集水量905.4m3,产中水量814.87m3。

2.雨水收集利用上海中心在B5层和66层两处设雨水收集水箱,总大小为1220+200=1420m3,根据上海月平均降雨量表及上海地区最经济雨水收集量为30-50mm之间,现设计收集量为42mm,年平均收集水量为20642m3/年。

3.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3.4.1建筑外形和风荷载的优化设计上海中心大厦主楼共有127层,总高为632米,是目前国内最高的超高层建筑。

上海中心塔楼外部幕墙呈三角形旋转上升状,除了能达到独特的建筑视觉效果以外,还能有效降低大楼结构的风力负荷,节约成本,实现绿色建筑结构的理念。

大楼朝向优化的概念是通过改变大楼朝向使大楼空气动力学方面最不利的风向远离当地主要的强风风向,从而使风向折减效果达到最大。

综合考虑各方面设计因素后,确定大楼立面扭转120度。

上海中心大厦的技术创新英语介绍

上海中心大厦的技术创新英语介绍

上海中心大厦(Shanghai Tower)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其在技术创新方面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建筑的结构设计、节能环保和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对上海中心大厦的技术创新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对未来城市建设的启示。

一、结构设计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632米高的摩天大楼,其设计采用了世界首创的"上海双子塔"结构。

这种结构设计将建筑分为内外两个层级,内层为核心筒,外层则环绕在核心筒周围。

通过这种设计,大楼可以更好地应对上海地区经常发生的台风天气,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

这种结构设计也使得大楼在高风速环境下的振动减小,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使用体验。

二、节能环保上海中心大厦在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节能环保的问题。

大楼外墙采用了先进的双层幕墙技术,可以降低建筑在夏季的冷却负荷,并减少室内空调能耗。

大楼还采用了太阳能光伏板、风力发电机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实现了部分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大大减少了大楼的能源消耗。

三、智能化系统上海中心大厦在智能化系统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大楼内部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的用电情况、空调温度等参数,并进行智能调整,以提高能源利用率。

大楼还应用了智能化的安全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安全隐患,保障大楼内部的安全。

总结回顾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一座集结构设计创新、节能环保和智能化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建筑,为未来城市建设树立了典范。

其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高度上的突破,更体现在对环保节能的重视和智能化系统的运用上。

未来,我们可借鉴上海中心大厦的经验,以更加智慧、绿色的方式建设城市。

个人观点我认为,上海中心大厦所展示的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建筑领域的突破,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

其结构设计、节能环保和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未来的城市建设需要更多这样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

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我们对上海中心大厦的技术创新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上海中心大厦绿色超高层建筑技术应用实践

上海中心大厦绿色超高层建筑技术应用实践

上海中心大厦绿色超高层建筑技术应用实践作为21世纪新建超高层摩天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以积极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家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等重大国策为己任,定位于打造一个资源高度集约化、能源高度节约化、实现人、建筑、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超级垂直城市,成为中国首座同时获得美国LEED金级预认证和中国绿色三星设计标识认证的绿色超高层建筑。

本文将从绿色三星认证的视角,从设计理念、技术亮点等角度进行案例剖析,并从整体上对项目所采用的绿色节能技术进行总结。

标签:上海中心大厦;绿色建筑技术一、背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筑使用的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之一。

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希望达到三个目标:第一,减少建筑物在使用维护中的耗能,缓解能源危机;第二,减少耗能的同时,提供舒适、环保的工作或居住环境;第三,减少城市发展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如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

据有关专家介绍,为了节能和环保,美国能源部大力推广“零能耗住宅”新技术。

通过改进建筑设计和材料,美国房屋能耗已比1980年减少了30%。

中国政府显然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一直致力于促进各方面的节能环保建设,努力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第五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称,近年来,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广泛,这些合作与交流为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表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采取了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

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的奋斗目标。

推荐:上海中心大厦实施绿色建筑的技术策略

推荐:上海中心大厦实施绿色建筑的技术策略

上海中心大厦实施绿色建筑的技术策略正在兴建的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一栋高达632m的摩天大楼,也在绿色建筑方面进行了探索。

它以体现人文关怀、强化节资高效、保障智能便捷为原则,通过综合节能和新能源利用、节水和雨污水回收利用、节约用材和绿色建筑材料利用、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并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等,实现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高效绿色运行。

上海中心大厦以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和美国LEED认证体系为目标,力争成为中国第一座得到双认证的绿色超高层建筑。

(1)技术原则1)建立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友好关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营造以人为本、健康高效的高质量微气候环境,室内环境达标率为100%。

2)结合独特的气候环境与建筑本体特征,最大程度地优化建筑节能设计,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节能率大于60%。

3)通过减少再生资源使用量、减少排放量等设计优化,有效利用建筑雨污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中办公商场不低于40%、宾馆不低于25%。

4)本着因地制宜、本土材料使用最大化和绿色建材最优化的思路,提高3R建材利用率,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

5)加强工程施工的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绿色施工。

6)设置能源和环境信息综合监管平台,提高运营管理和物业管理智能化的水平,最终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标。

(2)技术措施上海中心大厦实施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措施主要有:1)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技术。

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一种成熟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它以靠近用户、梯级利用、一次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友好、能源供应安全可靠等特点,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开发商、运营商的关注。

分布式能源系统有多种形式,独立的大中型建筑使用的冷热电三联供(简称CCHP)就是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

本工程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即是以天然气为一次能源,产生热、电、冷的联产联供系统,它以城市天然气为燃料,利用小型燃气轮机、燃气内燃机等设备将天然气燃烧后获得的高温烟气首先用于发电,然后利用余热在冬季供暖;在夏季通过驱动吸收式制冷机供冷;同时利用排气热量提供生活热水。

上海中心,未来的绿色“通天塔”BIM成功案例

上海中心,未来的绿色“通天塔”BIM成功案例

BIM 成功案例——上海中心,未来的绿色“通天塔”建筑业的浪费十分严重,粗放型、分散型的施工模式能否转变为集成化、模块化。

上海浦东小陆家嘴核心区,420.5米高的金茂大厦与492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并肩屹立,成为现代大上海的一大景观。

而就在它们的旁边,一座更高的超高层建筑将拔地而起——主体建筑结构高580米、总高度632米的上海中心将在2014年竣工。

对于上海中心未来在亚洲乃至全球超高层建筑高度排名的座次,低调的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出言谨慎,不过有一点他是肯定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三座和谐的超高层建筑集中在同一个地方,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上海未来的新地标,无疑将在这里诞生!环保追求中美双标准上海中心总建筑面积高达57万平方米,如同一座小城镇。

顾建平希望未来的上海中心是一座“垂直城市”,他表示,为了建设一座绿色节能的建筑,上海中心在环保方面将遵循双标准:中国绿色三星级标准和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LEED)。

作为上海未来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中心力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实现高效率的资源利用,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城市环境、营造健康室内环境的建筑目标。

当人们对上海中心这一超高层建筑是否环保心有疑虑时,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葛清说:“上海中心建筑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但却只用了3万平方米的土地。

”他透露,为了达到中美环保双标准的严格要求,上海中心将安装涡轮式的风力发电机,并对中水回收利用。

“上海中心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其地标性不在于它的高,而是在于它的科技含量”,葛清踌躇满志地说,“上海中心在工程建设领域能够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葛清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种名为BIM的理念和解决方案。

“最近有几个招标,我们明确要求企业要采用BIM,企业参加投标的条件就是必须运用BIM系统,如果不运用BIM系统,就不要来投标了!”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说。

资料的上海中心大厦

资料的上海中心大厦

关键筒 +巨柱 +伸臂桁架
关键筒 +巨柱 +伸臂桁架 +环带桁架
本工程关键筒在立面上共分为9个区域,墙体厚度随高度上升而递 减,其厚度从1200mm变化
关键筒截面在1区至4区呈正方形九宫格筒体。到第5区后,四个角 部旳墙体开始向两边收缩,形成切角方形布置。至第7区时,原有旳九 宫格变为十字型五宫格筒体。
大楼在运营过程中,酒店、办公等会 产生大量旳热空气,尤其是上海中心 大厦有24 个直接对外营业旳大空间 旳空中花园,在夏季会集聚温度较高 旳热空气
所以,热回收利用技术就是将这部分 旳热空气进行回收,采用热泵型热水 加热器,为酒店提供生产生活热水。 上海中心大厦设计成空气水热泵系统 ,采用带ECM电机旳风机盘管机组。
设计师创新性地经过对双层幕墙体系 进行分区及让外幕墙呈缓慢旋转旳形 态,在内外墙体之间大胆发明了24个 “空中花园”,不但为在超高建筑中 工作与生活旳人们带来一种全新旳体 验,而且经过分布于“空中花园”旳 商店及餐厅,降低了楼内人群下到地 面旳交通需求,从而降低能耗。
这个巨大旳空间没有一 点钢筋水泥构造。钢构 造臂架从内幕墙板块中 穿出。
其中,中央机组占36%,空调 通风系统占33%,灯光控制占 24%,外围护系统占7%,节能成 果相当可观。
三幢摩天大楼分别象征着中国旳过去、 目前和将来,金茂大厦代表着中国从 过去奔向新世纪,整体钢构造旳设计 从中国古代宝塔层层叠叠旳形式和向 空中逐渐收缩旳特征取得灵感。环球 金融中心代表中国向世界开放、引进 外资旳当代,属于一种非常经典旳当 代建筑简约风格。上海中心则面对将 来,以中国—永恒旳将来为愿景。
外伸臂桁架贯穿关键筒腹墙
真正旳“绿色”摩天楼:
•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多项最新旳绿 色环境保护技术,工程将严格按照 国家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和美国LEED 绿色建筑认证旳原则和要求进行建 造,将是一座真正旳“绿色”摩天 楼,同步也是世界上首座同步经过 两大致系认证旳摩天大楼。是极具 全球影响力“绿色”地标。

当代超高层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

当代超高层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

这些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规划阶段,上海中心 大厦采用了生态优先的策略,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实现了建筑物 与环境的优化融合。在建筑设计阶段,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楼体进行优化设 计,提高结构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在能源利用方面,大楼积极采用可再生能 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
当代超高层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以上 海中心大厦为例
目录
01 一、上海中心大厦背 景和意义
02
二、绿色建筑设计理 念
03
三、上海中心大厦关 键技术探讨
04 四、生态效益评估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超高层建筑在城市景观中占据了 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追求建筑高度的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 当代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本次演示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深入探讨当代 超高层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关键技术。
设计理念
环球金融中心的设计理念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环境。设计师们深知, 作为一座城市的核心,这座建筑必须融入其所在的环境,同时也要能反映出上海 这座城市的现代化、活力和未来。因此,环球金融中心的设计既体现了现代建筑 的简洁和优雅,又充分展示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建筑设计
环球金融中心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元素。建 筑采用了创新的钢构设计,使整个建筑在保持稳固的同时,呈现出轻盈而富有动 感的视觉效果。这种设计不仅赋予了建筑现代感,也使其在众多的摩天大楼中脱 颖而出。
环球金融中心的外观设计也极具特色。它的外观呈圆弧形,犹如一艘巨大的 船只,寓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同时,建筑的顶部设计也充满了创新, 犹如一个向上的箭头,寓意着上海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经典:世界高层建筑赏析之上海中心大厦

经典:世界高层建筑赏析之上海中心大厦

软土地基
抗震
抗风
混凝土泵送 施工安全 。。。。。。
7
4.建筑地位及特点
上海中心大厦高度632米,目前位列全球第三,中国第一。
上海中心大厦最大的特点莫过于“环保”。采用双层玻璃幕墙,类似于暖水瓶,两层幕墙之间形成温 度缓冲区,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巨大的空间将为城市提供24座空中花园。塔冠的雨水收集装置将收 集的雨水经过处理后做为大厦的中水使用,一年就可节省相当于25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大约 25*2000吨)。楼顶安装3组共15台风力发电机(风速可达6m/s),为大厦的照明提供电量。一共 19种绿色技术,使大厦每年节省25%的能源费用。
桁架
在加强层处贯穿核心筒的腹 墙,并与两侧的巨型柱相连
接,增加了巨型框架的抗倾
6
覆力矩
3.建造难题
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2016年3月12日,上海中心大厦建筑总体正式全部完工[1] 。 2016年4月27日,“上海中心”举行建设者荣誉墙揭幕仪式并宣布分步试运营。上海中心大厦作为 我国第一座超过600米的摩天大楼,在建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不是最高的建筑,是最高的 绿色建筑”
8
9
10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3
2.结构体型及体系
结构体型
上海中心大厦立面形态基本几何元 素为由三段圆弧构成的圆导角三边 形。旋转上升并均匀缩小,演进为 一个平滑光顺的非线性扭曲面,形 成了大厦独特的立面造型。塔楼外 部幕墙呈三角形旋转上升,每层旋 转1°,共旋转120°。塔楼结构平面 布置基本对称、规则,立面均匀变 化呈截锥形,有利于结构抗震和结 构整体稳定。建筑外形呈流线形且 螺旋上升,可减小风荷载体型系数。
5

上海中心大厦超高绿色建筑技术特色

上海中心大厦超高绿色建筑技术特色

上海中心大厦超高绿色建筑技术特色
方舟;范宏武;韩继红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13(000)014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方舟;范宏武;韩继红
【作者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上海中心大厦超高绿色建筑 [J], 顾建平
2.论超高层绿色建筑——兼述绿色建筑标准在上海中心大厦的应用与技术策略 [J], 顾建平
3.当代超高层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 [J], 黄子弦
4.世界最高绿色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启动分步试运营 [J], 刘时新;代海雷
5.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将于10月在上海中心大厦举办2018 Greenbuild国际绿色建筑大会暨博览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办公、裙房冲 地下车库冲
阳方式。其中外层幕墙采用的 降低幕墙综合 幕墙 、 、
等,以实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最大化。中水原水收
玻璃和玻璃 析,上 中心大
阳系数。通过全年太阳角度分 、
集、处理系统分为两套。一套设置在 66 层,负责收集、处理 L66 层以上的中水原水;另一套设置在地下室B5层,负责收集、处理 地下室B5层以上至L65层的中水原水。中水处理采用MBR膜生物 反应器处理工艺,年最大可用中水量达到24.6万 利用率超过25%,中水回用示意图如图6所示。 ,非传统水源

上 证大

管理
作为一 多功能性超高层商业建筑,为保 ,完善的能源分项计量和智能管理系 视频系统(AV)、楼
中心大
的节能高效运
统必不可少。根据设计,大楼智能化系统包括:安全防范系 统(SE)、信息通信系统(TC)、 设备控制管理系统( BMS )、时
系统和中央集成管理系统
(IBMS),其可监控机电设备运行工况,创造良好空气环境和 照明环境,提供安全可靠工作和消费环境及快速、安全的网络 平台和便捷信息交互平台。图10为该大 意图。 智能管理平台架构示
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和运 ,不再是 常规建设一个 钢筋水 超级 。
新建超高层
以积极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 来 力、 人员心理和生理造成
科学发展等重 的、 空间, 直城
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生 造一个资源高度 合国家
、节能、环保、以人为本为
更多能源与资源,同时 而是定位于 市,是一个
环境与城市交通
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分析结果,采用退台交错方案可有效减少受 影响敏感目标的数量、户数和每户的影响时间,因此项目最终采 用退台式幕墙构造型式。为进一步降低幕墙的光污染,幕墙玻璃 采用了反 比为12%的玻璃。
方米(其中地上38万平方米),地上由裙房和塔楼两部分组成, 共分9个区设计,1区商业,2~6区办公,7~8区酒店与公 观光层,主楼地上共124层,地下共5层。建成后将与金 环球金融中心共同为上 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必要的载体,向世界展示上 际大都市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及“ 城市精 ,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 标。 纳百
为找到既满足建筑要求又达到风荷载较小目标的最佳角度, 上 中心大 设计团 进行了多种旋转角度下的风洞实验,最 终选定旋转角度为 120 °的方案。与原有方案相比,风荷载减小 25%,从而减小了巨柱尺寸,节省了结构材料、增大了可利用楼 层面积。结构优化过程如图7所示。
低区免费供冷。通过板式换 水系统的二次
图10 上
中心大
智能管理平台架构示意图
31
化、能源高度节
化、实现人、建筑、城市与自 得了国家 星级
建筑评价标准、实现健康、 建成。2012年7月,上 中心大
和高效人本环境的标志性建筑。 建筑设计标
项目预计2014年年
28
境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通过优化建筑的整体形态及采用CFD软件 对场地综合风环境进行模拟,最终将人行区的各季节风速控制在 5m/s以下。如图2。
7
建筑节材策
上 中心大 大量采用本地化材料,根据施工资料统计,其
1
色建筑目标全过程控制
鉴于上 中心大 特殊性与复杂性,为确保三星级目标 询模式,即首先基于现有绿
本地化材料利用率达到94%。基础、柱、核心筒墙中使用强度等 级 C60 及以上混凝土,组合楼板使用强度等级为C35 的混凝土, 项目在竖向承重结构中使用C50 及以上高强混凝土占竖向承重结 构混凝土总用量的72.1%,高强度钢筋使用比例达到77.35%,使 用的大量钢材、玻璃幕墙等可再循环材料使用比例达到28.9%, 在施工过程中材料回收利用比例也达到了38.68%。
实现,项目采用全过程目标控制
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超高层建筑应用中存在的不适应性,根据超 高层建筑特点与绿色建筑发展理念,提出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 技术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绿色技 术发展动态架构上 中心大 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与技术路 ,开展重
线,提出具体阶段目标要求,编制绿色建筑设计指 大问题专项
6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上 中心大 结构设计综合考虑了经济性及对抗侧刚度 献 体系,并在
冷、常规制冷机组的性能特征,通过全年负荷 水/热水。 季时利用低
和安全性等因素,最终确定巨型框架 - 核心筒 - 外伸 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节材优化。
分析后确定为 26400RTh 。地源热泵系统与低区能源中心的其他 空调冷、热源系统配合使用,以预冷/预热低区空调冷 为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上 中心大 冬季和过 区能源中心设置的板式换热器向大
关,优化建筑设计方案与技术参数,审核建筑设 实现
自然

合利用
地上部分兼顾考虑幕墙的节能性和可见光透
计图纸,把关招投标文件,分阶段组织项目评审,分步 项目建设目标。
中心大
性,以在满足节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采光。地下部 分则通过下 式广场和地下 园等措施强化自然采光效果。根据 地上部分约 89.9% 的主要功能 图 9 中的分析结果,上

The Special Focus

专 题
为降低太阳
对于建筑能耗的影响,并综合考虑安全、美 中心最终确定整体采用玻璃自 阳和水 阳措施为: 1 )采用 、 玻璃, 等方向分别采 、 、 、

中心大
同时也收集建筑优质杂排水进行回收利用,用 、室外水景补水、绿化浇 、室外道路冲 、
观与后期维护因素,上 平固定外
水箱,立管下来的
水在泵入同层中水水箱的进水管上 流管继续流入地下五层8个 水 水箱 入场地上4 水量较大, 入 B5 水
图7 构体系优化过程
(总容量1,365 m³)。大楼其他地方和场地上的 个 单独采用一套屋面 箱。所有
30
水井再流回大楼地下室水箱。由于群房屋面的 吸 水系统,收集的 水直接 水箱。 水根据计算结果平均分配到8个
热器,低区冷却水免费供冷系统利用低区空调冷
泵回路、相关压力分区的板式换热器级三次泵水循环系统向各压 力分区供冷。
5




作为超高层建筑,其 水接入4根塔楼 水收集系统设计也较为 水立管并在每区的设备二层转 水经沙 后泵
中心大
复杂。塔楼屋面
折消能。 66 层设 200 立方米 入同层中水箱,处理过后的 安装计量水表。多余的 水经
“四个中心”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和 这座现代化国 ,追求 越”的
2、

色建筑关键技术
中心大 除设计标准高、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外,
图3
墙构造光
响分
最大挑战在于提出三星级绿色建筑建设目标。项目组以“体现人 文关 、强化节资高效、保障智能便捷”为技术特色,通过场地 污水回用、节材与材料
3
幕墙

式节能设计
结语
上 中心大 遵循“体现人文关 、强化节资高效、保 询服
中心大
空间满足采光标准要求,地下一层采光系数大于 1% 的面积约占 38.1%,地下二层约占19.7%。
障智能便捷”的技术特色,通过绿色建筑顾问方全过程 务,
承着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集成了各种适用性的绿色 范,对同类型超高层
创新技术,打造了国内绿色垂直城市的
绿色建筑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于引领国内外超高层建 筑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根据上 中心大 的实践经验,针对超高层建筑的技术特点, 2012年5月建设 部颁布实施《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 号),以规范指导国内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C 图9 上 中心大 自然光利用分析
图2 室外1.5m高处人行区风速分布结果
2
图1 上 Hale Waihona Puke 大 施工图建筑防治
中心大 采用计算机模拟
超高层建筑为减少自重通常采用全玻璃幕墙建筑形式,但玻 璃幕墙易给周边建筑带来光污染。上
分析方法对平滑式和退台式幕墙构造的光污染效果进行了分析,
1、工程概况
上 中心大 用地面积 30368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57.6 万平 , 9区 大 、
能、水资源利用、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能耗监管及绿 色施工”,确定了总体的绿色超高层技术方案。
1
建筑
上 中心大 处于 大
设计
家 金融中心Z3地块,是一个非常特殊
图4 外层 墙构造设计
的位置,与金
、环球金融中心两大超高层建筑共同形成了
“品”字型的超高层建筑群。这一特殊性给项目周边人行区风环
29

采用内外双层幕墙形式,外幕墙采用夹胶玻 中空玻璃,内外层幕墙之间的空间为热缓
中心大
规划设计、节能和新能源利用、节水和 利用和室内外环境控制等专项技术
璃,内幕墙采用低
关,提出“室内环境达标率
冲区域(如图4所示),以降低玻璃幕墙的传热系数。
100%、能源利用最优化、非传统水源利用最大化、可再循环材料 利用率超过10%、绿色施工和智能化物业管理”的绿色建筑系统 解决方案及设计要点,并强调绿色施工全过程控制。 该项目根据超高层特色,综合考虑建设方的定位需求,针对 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 特点,围 “室外环境、建筑节
能源系统分为低区能源中心和高区能源中心两 冷-常规冷 分
图6 中水 用系统示意图
中心大
部分,低区能源中心供1-4区,高区能源中心供5-9区。低区能源 中心根据绿色建筑的目标确定了三联供-地源热泵用2台1.05MW的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 时电价政策与 水机组的空调系统方案,其中三联供系统经过多轮优化后确定采 冷容量则根据上
用25%、50%、75%、50%和25%的 分别采用300mm宽的玻璃 具体 合 片
阳方式降低综合
阳效果,
阳方式如图 5a 所示; 2 )采用固定水平 阳板以进一步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