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病理知识
有关线粒体知识点总结

有关线粒体知识点总结1.线粒体的结构线粒体包括外膜、内膜、内质和基质四部分。
外膜是线粒体的最外层,厚度约为60nm,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其中嵌入有多种蛋白质。
外膜内表面上有一种叫做粗粒体轴蛋白的蛋白质,该蛋白质表面有且仅有一个特定的多肽信号。
内膜位于外膜内部,其结构复杂,由多条不等长度的蛋白质金属离子的复合物组成。
内膜上凸出很多的无色帆结构,就是线粒体内膜上复合体的外面。
而且这个结构在不同时期有完全相反的效果。
在供能量的时期盘结构不断的损毁,线粒体透透性增加。
而且出现着许多的联合努力。
外膜上的一些小小孔道与内膜下面的多蛋白共同构成了一个空气玻璃,可以说内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重点关注的组织线粒体内的物质基质状似原核生物质,基质的内部空间充满了水。
此外,线粒体内还有许许多多由22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的酶,这些酶便与线粒体内膜那些不规范的复合物产生共同体成的一种的接触。
而且这些接触是在同一时刻时间内。
线粒体内膜是线粒体的最内部部分,内膜的结构复杂,内外膜的内层和外层都由疏松常见基团做支持,有产生大量的氧化酶和一种电子分子传递复合体。
线粒体的功能靠氧化磷酸酸裂解产生细胞的高碳氧化物和自由基。
2.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是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之一。
其主要功能包括细胞能量生产和细胞代谢的调节。
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酸分解过程产生ATP,为细胞提供能量;同时,线粒体还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如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钙离子稳态调节等。
(1)能量生产线粒体存在的最主要功能便是合成能量,通过磷酸化机制生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产物。
产生的氧气和葡萄糖会就拉长庞大的降解,从而使得葡萄糖遇到产生热量就燃烧。
由于热量的产生还会使得线粒体的体积进一步增加,得到了统一的维持作用。
至于其内部电离关吸力产生了地质也是不可忽视的。
线粒体内外层膜在电子传递和无色团过程中产生质子排泄。
而线粒体内膜增加的氧化酶的复合物在氧化磷酸酸裂解的产生中产生ADP和ATP动力输出焕然一新。
细胞生物学 线粒体

Arg
H+通道I
γ和ε的转动引起β构象变化,催化ATP生成
结合变化机制:
β三种状态:
O 空置状态
ADP+Pi ATP
T 紧密结合态
L 松散结合态
转子旋转的试验学证据:
• 在嗜热菌的 F1ATPase β的N端 添加10个His,固定 在Ni-NTA膜上; • 将γN端的一个Ser换 为Cys,以连上肌动 蛋白丝(荧光标记); • 加ATP后可观察到 肌动蛋白丝旋转;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 内膜和嵴的基质面上带柄的颗 粒; • 由头部(F1)和基部(F0)构 成。 (F1-F0 ATP酶)
长 轴 垂 直 板 层 状 嵴
管状嵴
纵行排列板层状嵴
心肌细胞排列紧密的板层状嵴
3 膜间腔
• 外膜与内膜间的空腔,由于外膜通透性很强,
而内膜的通透性又很低,所以膜间隙中的化学
3)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及其抑制剂和作用部位
鱼藤酮 ×
氰化物 叠氮钠 CO
×
×
抗霉素A
氧化还原电势
琥珀酸 脱氢酶
通过电子传递链实现了跨膜的H+浓度差
2 ATP合成酶 (ATP synthase)
F1:亲水性头部,易分离,催 线粒体基质 化ATP ,含3α、3β、γ、δ和ε; • 水解 的多亚基蛋白复合物, β:催化 ATP合成 水解; 由水溶性 F1/ 头部和疏水 ε:抑制 水解,堵塞H+通道; 性ATP F0基部所组成,也叫 F1F0 ATPase。 F0:疏水性基部,传送H+到F1, F0 含1a, 2b, 10-14c。 a: H+通道; “转子” :γ,ε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电子传递 体和H+ 移位体) 组成:含42个亚基,至少6Fe-S中心和1黄素蛋白。 作用:氧化NADH,将2e-CoQ;泵出4 H+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电子传递体而 非H+移位体) 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1Cytb 作用:氧化琥珀酸,2e-FADFe-SCoQ
线粒体知识点总结大学

线粒体知识点总结大学线粒体是细胞中的一个特殊组织,主要是用来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产生细胞内的能量。
线粒体还具有自主复制、合成DNA和蛋白质等功能。
在细胞生物学中,线粒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器,对于细胞的生存和生活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线粒体的结构、功能、生物合成、代谢、遗传、分化等方面对线粒体进行详细地介绍。
一、线粒体的结构线粒体是一个椭圆形的细胞器,外形看起来有点像长椭圆形的红薯。
线粒体由外膜、内膜、内膜中的克氏体、基质和内膜襻组成。
1.外膜线粒体外膜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它有助于保护线粒体内部结构不被破坏。
线粒体外膜上布满了许多许多小孔,可以用来传递一些小分子和离子。
2.内膜内膜是由一层磷脂和蛋白质组成,它分成了两个区域:内膜襻和克氏体。
内膜襻位于内膜的表面,呈现出很多细小的褶皱。
这些褶皱的存在,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从而有助于使线粒体产生更多的ATP。
克氏体则是由一层具有巨口径的蛋白质所构成。
克氏体能够阻止线粒体中的大分子离子穿过内膜。
3.基质基质是位于内膜襻之间的区域,其中包含了线粒体在生化方面工作的主要原料和酶。
二、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发生氧化磷酸反应和细胞内的能量产生。
1.发生氧化磷酸反应线粒体是细胞合成ATP的地方。
ATP成为细胞的能量之源,是细胞进行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化学能。
2.细胞内的能量产生细胞内的能量产生都来源于线粒体合成的ATP。
这种能量可以让细胞继续生存和进行各项活动。
三、线粒体的生物合成线粒体有一个完整的DNA组成体,会自主合成一些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高度地参与了线粒体的工作过程。
四、线粒体代谢线粒体需要提供给细胞所需的能量,在制造ATP时需要用到精密的代谢路径,包括糖酵解、三酸甘油酯、β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等。
这些代谢都是线粒体运转的必备能量。
五、线粒体的遗传线粒体DNA是由母体传给孩子,这是直系母系遗传。
换句话说,线粒体的继承没有任何男方遗传。
线粒体病理知识

线粒体(Mitochondria)的超微结构与超微病理前言*1894年Altmann首先在动物细胞中发现,命名为生物芽体,*1897年Benda命名为线粒体。
*除细菌、蓝绿藻和服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以外,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中能量供给场所。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1、形态与分布线粒体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一般大多数是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也出现细长的线状,其横径比较一致,一般为05-1um,长径变化较大,可达2-5um,在骨骼肌细胞中,有时可达8-10um。
线粒体的分布随细胞的不同而异,其分布特点与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生理活动旺盛的细胞比不旺盛的细胞数目多动物细胞比植物多,如肝细胞中有2000个左右,精子细胞中有25个左右。
2、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线粒体是由双层膜包围的封闭囊状细胞器,共包括四部分:外膜、内膜、外腔和内腔。
线粒体的内膜和外膜之间为外室,内膜向内形成许多折叠,称线粒体嵴,嵴是线粒体识别的重要标志。
线粒体嵴间为内室,其内充满基质,成中等电子密度,基质内有高电子密度的基质颗粒,①外膜:线粒体的外膜厚6um左右,表面光滑,与内膜不相连,其内有许多由运转蛋白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形成的大的水性通道,分子量小于5000的物质可以通过。
外膜表面有许多酶系,其中单胺氧化酶是外膜的标志酶。
②内膜:线粒体的内膜结构比较复杂,厚约5-7um。
具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只允许相对分子量小于150的不带电的分子,如水分子、氧分子、CO2及甘油等通过。
内膜向内腔凹陷形成许多嵴,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嵴的形状有两种:板层状嵴和管泡状嵴:板层状嵴大多为弯曲的小管,切面成小泡状或管状,绝大多数细胞的线粒体嵴为板层状。
管泡状嵴位于少数分泌甾类激素的内分泌细胞中,如肾上腺皮质细胞、黄体细胞核睾丸间质细胞。
线粒体嵴的长短、数量及排列方式随细胞的种类和生理病理状态而异。
线粒体经超声波处理,用磷钨酸负染,可见线粒体嵴的基质面上附着许多紧密排列的基粒,基粒由头片、短柄和基片组成,头片是直径为8-10nm的小球,为ATP合成酶。
生物线粒体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物线粒体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线粒体的结构和形态1.线粒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外膜和内膜之间形成一个空间,称为内外腔。
内膜呈褶状结构,形成许多圆形的小囊泡,称为线粒体内膜结,这些结构被称为线粒体的构造,它有助于线粒体内膜2.线粒体内膜上的小囊泡是线粒体内膜结(cristae),它提高了线粒体内膜的表面积,有助于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的成分与作用3.线粒体内腔(又称基质)是由内膜包裹的空间,内腔中含有线粒体 DNA、RNA 和核糖体,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所需的酶和蛋白质4.线粒体外膜与内膜间的空间称为内外腔,内外腔与细胞质相连通,内外腔中含有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物质,有助于线粒体在细胞质和核之间的运输和通讯二、线粒体的功能1. ATP的合成: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通过呼吸链反应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将氧化磷酸化的过程中产生的NADH、FADH2还有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所需的氧合成ATP2. 胞内钙的调控:线粒体内膜上有钙通道蛋白,有助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调节和稳定3. 线粒体功能和细胞生长,分裂和凋亡4. 与细胞液的运输和交换三、线粒体的合成和分裂1. 线粒体的遗传物质:线粒体除了遗传约70多个线粒体所需的蛋白质外,还有自己单一的线粒体DNA,以及自己相关的RNA和核糖体,通过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联动和相互作用,调节线粒体的合成和分解2. 线粒体的分裂:由于线粒体拥有自身的DNA、RNA和核糖体,所以线粒体的遗传物质和合成工具可以进行自身的复制和分裂,通过自身合成和物质基因的调控,还可以控制细胞内线粒体数量的增减四、线粒体与细胞的代谢物质分解和合成1. 代谢物质分解:线粒体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辅助细胞内代谢物质的糖、氨基酸、脂肪等的氧化磷酸化反应和氧化羧化反应进行分解2. 代谢物质合成:线粒体通过关键酶和转运蛋白介导的酶促反应,有助于细胞内合成脂质,氨基酸和糖分子五、线粒体与生理疾病和遗传疾病1. 线粒体膜结构蛋白的突变和功能障碍可导致线粒体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症(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引起肌肉疼痛、肌肉无力、心肌纤颤、消化系统问题、神经系统问题以及认知障碍等不同程度的病症2. 线粒体膜结构蛋白突变可导致新生儿癫症、克恩斯梅格尔综合征(Kearns-Sayre syndrome)、皮尔-赖姆症候群(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deficiency)等特定的线粒体疾患3. 线粒体功能障碍也可能和发育性和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等4. 线粒体的遗传物质、遗传基因的突变,也可能导致遗传性的线粒体疾病,如家族性遗传的线粒体DNA缺陷症(Mitochondrial DNA Deletion Syndrome)和线粒体DNA突变症(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 Syndrome)等5. 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和诊疗技术,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和争议焦点,以及临床医学的难点和挑战通过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归纳,可以了解到线粒体作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因线粒体重排的分子机制及其疾病与病理生理

基因线粒体重排的分子机制及其疾病与病理生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基因线粒体重排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基因线粒体重排,是指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和分布发生改变,且线粒体的基因组也随之改变的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基因线粒体重排的分子机制及其疾病与病理生理。
一、基因线粒体重排的分子机制1.1 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质体,可说是细胞的能量中心。
它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产生三磷酸腺苷 (ATP),细胞使用 ATP 作为能量来源。
线粒体中含有线粒体 DNA (mtDNA),它的数量和分布对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线粒体DNA的复制和分布线粒体DNA是圆形分子,含有多个基因。
在线粒体DNA的复制过程中,线粒体会不断地分裂和融合,以维持其数量和分布的平衡。
然而,当细胞发生不正常的分裂或者异常的线粒体分布时,就会导致基因线粒体重排的现象。
1.3 基因线粒体重排的发生基因线粒体重排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线粒体的数量和分布、线粒体DNA的复制速度和质量,以及细胞生命周期等。
这些因素会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基因线粒体重排发生的程度和频率。
二、基因线粒体重排的疾病与病理生理2.1 基因线粒体重排与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是指因人体代谢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等。
研究表明,基因线粒体重排与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例如,线粒体的数量和功能异常会导致身体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出现代谢性疾病。
此外,线粒体多个基因异常的存在,也会引起代谢性疾病。
2.2 基因线粒体重排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于神经细胞的损失和死亡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研究表明,基因线粒体重排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例如,线粒体的数量和分布异常,以及线粒体DNA的复制和维护异常,都会导致神经变性和退化。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线粒体是一个细胞内的重要器官,它不仅仅提供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也涉及到细胞的呼吸过程、离子平衡调节和细胞死亡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
线粒体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一、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个双膜结构,它由内膜和外膜组成,内膜内部有许多被称为基质的线粒体内腔。
另外,线粒体内还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分子,如线粒体DNA 和RNA等。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能量,这是通过线粒体内的呼吸链来实现的。
在呼吸链中,线粒体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转化为ATP(三磷酸腺苷)分子,这是一个高度高效的过程,因为线粒体可以产生远比其他方式更多的ATP分子。
此外,线粒体还参与许多其他的过程,如钙离子平衡调节、细胞自噬过程、氧化应激等。
它们也可以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和酸碱平衡等,从而影响细胞生命活力状态。
二、线粒体在生理过程中的作用线粒体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身体运动时,线粒体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加,以为身体提供能量。
线粒体还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状态,它们可以在肝脏中合成胆固醇和荷尔蒙,调节血液糖平衡和肌肉代谢等。
此外,在免疫系统中,线粒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线粒体甚至能够作为微生物、激素、炎症和细胞死亡信号的触发器,从而对免疫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发挥作用。
三、线粒体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线粒体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许多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的机制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
最近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中的线粒体能量代谢更高,且更大程度地向糖代谢。
此外,线粒体和细胞生长、细胞凋亡以及细胞自噬等过程的紧密关联与癌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联系。
线粒体的功能障碍也与一些感染病菌的生存和传播有关,一些病原体可以感染宿主线粒体,从而导致炎症、细胞死亡和更多的病理过程。
生物线粒体知识点总结高中

生物线粒体知识点总结高中1. 线粒体的结构线粒体包括内膜、外膜、内膜腔、基质、内膜上的氧化磷酸化系统,以及线粒体DNA等。
内膜是线粒体最内层的膜,内膜上布满了成为氧化磷酸化系统的内膜结构,内膜上的氧化磷酸化系统由五个蛋白复合物组成,它们分别是NADH去氢酶复合物Ⅰ、细胞色素c氧化酶Ⅲ、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和ATP合成酶。
这五个蛋白复合物有着各自独特的生物化学功能,它们共同完成了氧化磷酸化反应,合成了细胞内的主要能量分子——ATP. 内膜腔是内膜与外膜之间的空间,它是线粒体内ATP生物合成和氧化磷酸化反应的主要场所。
基质是线粒体内的液相,其中含有许多线粒体内部运输物质和底物的酶等。
线粒体内还包含有一些DNA,这些DNA一般认为源自于线粒体的祖先,它们使得线粒体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复制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2. 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细胞内的能量分子——ATP. 氧化磷酸化系统是线粒体内ATP合成的最重要场所,通过NADH和FADH2等底物的氧化过程,产生了足够的能量,从而通过ATP合成酶催化的反应合成了ATP. 其他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分子代谢,如糖酵解、脂肪酸氧化等,也是线粒体的功能范畴。
此外,线粒体还参与了一些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包括细胞色素c氧化酶相关的反应以及线粒体内自由基的清除反应等。
3. 线粒体的生物学意义线粒体在细胞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合成的ATP是细胞内的主要能量分子。
线粒体参与了细胞内各种代谢的调节,从而维持了细胞内的内环境稳态。
线粒体的功能异常或者结构异常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线粒体产生的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性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它参与了老化和炎症等过程。
许多疾病,如糖尿病、肌肉萎缩症、帕金森氏病等都与线粒体功能的异常有关。
因此,了解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且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粒体(Mitochondria)的超微结构与超微病理
前言
*1894年Altmann首先在动物细胞中发现,命名为生物芽体,
*1897年Benda命名为线粒体。
*除细菌、蓝绿藻和服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以外,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线粒体
*线粒体是细胞中能量供给场所。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1、形态与分布
线粒体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一般大多数是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也出现细长的线状,其
横径比较一致,一般为05-1um,长径变化较大,可达2-5um,在骨骼肌细胞中,有时可达
8-10um。
线粒体的分布随细胞的不同而异,其分布特点与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生理
活动旺盛的细胞比不旺盛的细胞数目多动物细胞比植物多,如肝细胞中有2000个左右,精子细胞中有25个左右。
2、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是由双层膜包围的封闭囊状细胞器,共包括四部分:外膜、内膜、外腔和内腔。
线粒体的内膜和外膜之间为外室,内膜向内形成许多折叠,称线粒体嵴,嵴是线粒体识别
的重要标志。
线粒体嵴间为内室,其内充满基质,成中等电子密度,基质内有高电子密度
的基质颗粒,
①外膜:线粒体的外膜厚6um左右,表面光滑,与内膜不相连,其内有许多由运转蛋白在
脂质双分子层中形成的大的水性通道,分子量小于5000的物质可以通过。
外膜表面有许多酶系,其中单胺氧化酶是外膜的标志酶。
②内膜:线粒体的内膜结构比较复杂,厚约5-7um。
具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只允许相对
分子量小于150的不带电的分子,如水分子、氧分子、CO2及甘油等通过。
内膜向内腔凹陷形成许多嵴,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嵴的形状有两种:板层状嵴和管泡状嵴:板层状嵴大多为弯曲的小管,切面成小泡状或管状,绝大多数细胞的线粒体嵴为板层状。
管泡状嵴位于少数分泌甾类激素的内分泌细胞中,如肾上腺皮质细胞、黄体细胞核睾
丸间质细胞。
线粒体嵴的长短、数量及排列方式随细胞的种类和生理病理状态而异。
线粒体经超声波处理,用磷钨酸负染,可见线粒体嵴的基质面上附着许多紧密排列的基粒,基粒由头片、短柄和基片组成,头片是直径为8-10nm的小球,为ATP合成酶。
线粒体的内膜上有许多与电子传递呼吸链有关的酶,其中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为其标志酶。
③外腔:内外膜之间的空隙。
④内腔:内膜之间的囊腔,其内充满无定形的细颗粒状的基质,线粒体中参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和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类都存在于基质中。
基质中有双链DNA
组成的细丝状线粒体DNA,还含有线粒体的核糖体、线粒体mRNA和tRNA等和线粒体基因
表达有关的酶类,因此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基质中还有平均直径为50nm的基质颗粒,这些颗粒的电子密度高,内含Ca2+、Mg2+、Fe2+等二价金属离子、磷和矿物质等,这
些二价金属离子是线粒体内各种酶所需的。
3、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是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三羧酸循环、呼吸链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等产能过
程均在此进行。
4、线粒体的再生
从形态上看,线粒体的分裂可有以下几种形式:⑴有线粒体的内膜向中心褶叠形成间壁,
把线粒体一分为二;⑵线粒体的中央部分收缩,形成一个很细的颈,在分成两半;⑶从线
粒体上长出小芽后分离长大。
二、线粒体的超微病理
线粒体对有害因素,易出现超微结构上的异常改变。
1、线粒体肿胀
是最常见的超微病变,多见于缺血、缺氧、药物及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用地渗溶液固定
或固定不及时,也可出现人为的肿胀。
故固定液应是等渗溶液。
线粒体内水分滞留使ATP
产生受抑制,从而钠泵受到损害,大量水钠进入细胞,结果是细胞内水含量增加,整个细
胞肿胀。
损害因素一旦得到改善,是可以恢复的。
从电镜下看,线粒体的肿胀分为内室肿胀、外室肿胀或是内、外室都肿胀。
内室肿胀最常见,表现为线粒体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嵴移向周围,变短及数量减少,线粒
体体积增大。
进一步可出现基质内多个局灶性空泡,基质物质丢失,最后线粒体的膜破裂,在膜破裂改变以前是可逆的。
外室肿胀是由于水分在外室积聚,一般是轻度的肿胀,经常表现为嵴内间歇肿胀,同时伴
有外膜与内膜之间的局部扩张形成泡状,仅有嵴内间歇肿胀时,整个线粒体的体积无明显
增大,基质电子密度增深。
嵴内间歇肿胀之后可出现内室肿胀,偶尔在同一细胞内或同一
线粒体内有以上两种肿胀形式。
2、线粒体肥大及增生
线粒体肥大是指体积的增大,基质电子密度正常,嵴的数量正常或有
增加,排列也正常。
而增生是线粒体的数量的增多。
功能性的肥大及增生:如孕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
代偿性的肥大及增生:如心脏肥大的早期,线粒体肥大;当心脏衰竭的后期阶段,线粒体
数量减少,并有线粒体肿胀,而服用地高辛后,心肌细胞线粒体增生,能量产生增强。
异常的肥大及增生:大嗜酸粒细胞瘤
3、线粒体嵴的改变
一般线粒体的嵴为板层状或管泡状,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以下一些改变:
①同心圆嵴:同心圆排列层层围绕,多出现在线粒体功能增加的情况;
②之字嵴:也是线粒体功能活跃的表现,有人称谓高效线粒体;
③穿孔嵴:在线粒体嵴膜上有孔贯穿,平行于嵴的切面如筛状,垂直与嵴的切面呈断嵴状,也是线粒体功能增强时出现:
④纵向嵴:与线粒体长轴平行,在线粒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是出现;
⑤棱形嵴:线粒体嵴的横断面呈三角形或棱形;
⑥线状致密变嵴:又称杆状变形,表现为线粒体嵴内腔充以电子致密物质,呈黑色实变状态,可仅涉及一根的一段,也可同时浸及数个嵴发生致密改变,常见于心肌梗死细胞退变
的线粒体内。
4、巨大线粒体、环形、杯形及球形线粒体
①巨大线粒体:可见于酒精中毒、肝硬化、必须脂肪酸缺乏及肝癌的肝
细胞,多种肌病、实验性低氧症心肌、白血病的骨髓细胞成分等。
可由数个线粒体融合而成,或由单个线粒体发育而成,前者可能形成外形不规则的巨大线粒体,后者可能与外形
规则呈园形或卵圆形的巨大线粒体形成有关。
巨大线粒体与邻近线粒体相比,可达几十倍,巨大线粒体常伴有畸形,外形不规则,内部
结构也有改变;嵴增多,但方向紊乱;有时变形出现髓样结构,基质颗粒明显;有时嵴少,基质充有深浅不等的微粒,或有警惕及脂质包含物。
②环形及杯形线粒体: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都可能出现,可能是由于通
过杯形线粒体的不同切面所致的不同形态,
5、线粒体固缩:线粒体变小,基质变深,嵴紊乱有趋向融合者,功能上此
种线粒体功能降低或丧失,最后将被清除。
心力衰竭是心肌细胞内有多数线粒体固缩出现。
此外在肝炎、饥饿状态、凝固性坏死组织及癌细胞内也常见,可能是由于基质的脱水所致。
6、线粒体间的桥及疝形成:由于线粒体局部的膜受损,相邻膜鼓出突入另
一线粒体内,刊入部分的膜性物质分解,呈嗜锇性同心圆的膜小体或呈漩涡状小体,有时
可见附近内质网一同疝入。
常见于肝癌及维生素E缺乏。
7、线粒体膜破裂:线粒体肿胀到一定程度可以导致膜破裂,这种现象出现表明线粒体功能和结构受到了破坏,为不可逆性改变,出现于多种病理变化的过程中。
补充一点:关于线粒体的肿胀程度还可以用体视学的方法进行半定量的分析,衡量线粒体
形态改变的指标主要是比表面积,是线粒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可用图像分析的方法得
到这个结果,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较多,你可以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