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801经济学考研大纲
801-经济学一(新)
《西南财经大学2015年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命题学院:经济学院考试科目代码: 801 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一)一、考核目标经济学(一)的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要求考生: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主要范围政治经济学部分:(90分)(一)导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商品与货币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局部劳动和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本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工资的本质,当代劳资关系。
(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从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与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过剩人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现象。
(五)资本循环与周转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的片面性,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生产资本两种划分的区别;固定资本磨损及其成因,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含考研真题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均衡与效率)
专题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均衡与效率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和表现,理解外部性的效率,掌握外部性的治理方法、理解科斯定理。
2.理解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含义,掌握物品的分类,并能举出实际例子。
3.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及产生的问题,理解共有资源概念及产生的问题。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市场失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论证,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众多原因的限制,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即价格调节市场的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市场机制造成资源的配置失当。
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二、外部性1.外部性的含义及分类(1)外部性的含义外部性(externalities)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经济主体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经济主体受损或受益而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或得到补偿的情况。
外部性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2)外部性的分类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具体来说,外部影响可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3)外部性和资源配置失当外部性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但由于存在着外部性,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存在外部性的条件下,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并不能得到实现,原因主要有以下这几种:①存在巨大的交易费用。
2021年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一
《西南财经大学2020年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801 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一)一、考核目标经济学(一)的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要求考生: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掌握和再现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主要范围政治经济学部分:(90分)(一)导论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商品与货币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劳动价值论的数理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局部劳动和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是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和剥削,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与本质特征;资本的本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当代劳资关系。
(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积累的实质、原因和后果,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过剩人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失业现象;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含考研真题详解(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
专题二: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函数;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的内涵。
2.投资需求函数。
3.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4.三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平衡预算原理。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简单模型的理论基础——萨伊定律1.萨伊定律的含义萨伊定律也称为萨伊市场定律,萨伊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主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主同时也就是买主,供给者就是需求者;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出现过剩,至多只有暂时的积压,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
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的根本错误是把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的流通相等同,又把简单商品的流通和物品之间的交易相等同,忽视了存在于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2.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经济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它包含以下三个要点:(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总之,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此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萨伊定律的运用主宰着整个古典学派的思想和主流的经济思想,至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萨伊定律的影响力才稍微减退。
二、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试图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一(宏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含考研真题详解(1-8)【圣才出品】
专题一:GDP和价格指数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GDP指标的定义;GDP指标的缺陷;GDP指标的各种相关指标定义;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2.CPI指标的定义;PPI、GDP求实指数与CPI的关系;CPI、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国内生产总值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一含义含有以下几方面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由于经济中会生产出各不相同的最终产品与服务,因而,在商品和服务形态上,是无法将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相加来得出GDP的。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只能把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加起来,用相应的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加以衡量。
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用它们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得出来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最终产品(final Good)(或服务)是特定时期内最终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
与之相比较的是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或服务),即由某企业生产,被另一企业购买,并且被用作最终产品或服务组成部分的产品(或服务)。
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GDP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这样做是因为中间产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产品的价格中了。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强调“所生产的”是对“市场价值”的拾遗补缺。
GDP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4)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存量是某一时点存在的变量数值,衡量一个既定时点上的数量;流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数值,衡量每一单位时间的数量。
GDP衡量某一特定时期内发生的生产的价值。
(5)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DP是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一考研全套资料(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圣才出品】
专题六: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5.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固定资本更新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社会总资本(1)社会总资本是指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单个资本的总和。
(2)社会总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具体如下:①广泛性。
广泛性是指社会总资本所包含的单个资本,不仅有投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也有投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不仅有投在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也有投在服务业的资本。
②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构成社会总资本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本投放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比例,而且投在各部门和产业的资本,其各自运行也必须互相配合。
③社会总资本的整体功能不等于组成社会总资本的各部分资本的简单算术和,社会总资本的内部构成状况决定了其整体的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之和。
2.社会总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关系(1)社会总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定义①单个资本运动是指单个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依次变换不同的资本职能形态,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单个资本的再生产。
②社会总资本运动是指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2)社会总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关系①社会总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社会总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a.从运动过程看,两者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b.从运动形式看,在循环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c.从运动目的看,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②社会总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a.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生产消费,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但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b.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c.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预付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801经济学考研大纲凯程晶晶老师整理了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大纲,分享给考研有需要的同学们。
命题学院:经济学院考试科目代码:801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一)一、考核目标经济学(一)的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要求考生: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掌握和再现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主要范围政治经济学部分:(90分)(一)导论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商品与货币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局部劳动和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是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和剥削,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与本质特征;资本的本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当代劳资关系。
(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积累的实质、原因和后果,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过剩人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失业现象;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五)资本循环与周转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的片面性,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生产资本两种划分的区别;固定资本磨损及其成因,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六)社会总资本在生产与经济危机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固定资本更新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的决定因素,市场价格,平均利润下降规律;商业利润的来源及其获得途径,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股份资本和股票价格;虚拟资本及其与实际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的作用;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与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土地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八)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垄断的形成,垄断组织,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原因与性质;经济全球化以及表现、动因,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二重性。
(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其基本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及其特征,要素价格改革;社会主义市场规则,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在逻辑和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农户经营的利弊,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经营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农户的经济行为。
(十二)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以及再分配的功能;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关系的调整,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政策取向,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以初次分配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功能,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优化开放结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内陆开放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十四)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通货膨胀及其影响;通货紧缩及其影响;转型经济中的就业;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的目标及其关系;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运用,健全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创新。
(十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制度因素的重要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体制转变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联系和区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机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西方经济学部分(60分)(一)消费者行为1、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原则,推导收入提供曲线和价格提供曲线,推导需求函数和曲线。
2、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能计算和画出正常品、一般低档品和吉芬商品希克斯分解。
3、应用:掌握完全替代、完全互补和科布-道格拉斯偏好下的消费者需求和价格效应分解,能解释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能理解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生产者行为1、长期和短期的生产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2、长期和短期的成本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3、理解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和原则,长期和短期的供给曲线。
(三)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福利和效率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部均衡,掌握均衡价格、产量的概念和计算、能理解均衡的变动,能掌握弹性的概念和计算。
2、理解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的概念,能计算各种剩余和进行相应的分析。
3、理解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概念,掌握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含义,掌握埃奇沃思图的分析方法,理解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关系。
4、能运用上述概念和方法分析税收、补贴、关税等实际经济现象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影响。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与效率1、掌握垄断厂商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自然垄断的特点;垄断厂商的均衡原则和图形、计算;垄断厂商的效率评价和福利损失;自然垄断厂商的管制;价格歧视行为。
2、垄断竞争厂商的特点,长期和短期的均衡、效率评价。
3、寡头厂商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卡特尔模型、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斯威齐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和计算。
4、理解博弈论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占优策略和占优策略均衡,掌握纳什均衡,理解囚徒困境等经典博弈模型,理解动态博弈的基本思想。
(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均衡与效率1、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和表现,理解外部性的效率,掌握外部性的治理方法、理解科斯定理。
2、理解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含义,掌握物品的分类,并能举出实际例子。
3、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及产生的问题,理解共有资源概念及产生的问题。
(六)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均衡与效率1、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不对称,举出不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
2、掌握逆向选择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什么是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
3、掌握道德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方法。
(七)要素市场的均衡与效率1、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需求曲线的形成。
2、掌握要素供给的概念、特点,要素供给曲线的形成。
3、掌握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理解垄断性要素市场的均衡。
4、掌握劳动市场、资本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
(八)GDP和价格指数1、GDP指标的定义;GDP指标的缺陷;GDP指标的各种相关指标定义;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2、CPI指标的定义;PPI、GDP求实指数与CPI的关系;CPI、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九)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1、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函数;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的内涵;2、投资需求函数。
3、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4、三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平衡预算原理。
(十)扩大的凯恩斯主义模型1、IS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IS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IS曲线的经济含义。
2、LM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LM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LM曲线的经济含义;LM 曲线的有效范围。
3、IS-LM模型的经济含义。
4、运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变动效果;运用IS-LM模型解释货币政策变动效果。
(十一)一般的凯恩斯主义模型1、总需求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需求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需求曲线的经济含义。
2、总供给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供给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供给曲线的经济含义;总供给曲线的有效性区间。
3、AD-AS模型的经济含义。
4、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需求政策变动效果;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供给政策变动效果。
(十二)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收支变动原理的含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公债原理。
2、财政政策的效力分析:政策时滞;利益集团的阻挠;预期因素的影响;挤占效应。
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法定准备率的含义和功能;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功能;再贴现率的含义和功能。
4、货币政策的效力分析:利率对货币供给变动的弹性;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投资乘数;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效力分析。
(十三)短期和长期宏观经济问题1、失业的含义;失业的类型;“奥肯定律”。
2、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效应。
3、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安全区域;反失业和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4、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率;索洛增长模型及其核心概念;经济增长的核算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