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除斥期间行使撤销权的法律后果
民法总则撤销权几年有效,消灭的情况有哪些?

民法总则撤销权几年有效,消灭的情况有哪些?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三个月内没有行使撤销权;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新的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起点,是民法典编写的依据和基石,是现代民法典里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
新民法总则做了很多修改和新增内容,其中关于撤销权有效时间和消灭的情况也做了一些变化,下面我们来谈谈新民法总则撤销权几年会被撤销及其消灭的情况有哪些。
▲一、撤销权的定义1、撤销权为实体法上的权利;撤销权为附属于债权的示意权利;撤销权是一种综合性权利,具有形成权和请求权的性质。
2、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财产并无直接支配的权利,只能对债务人请求给付,债务人得自由支配其财产。
但当债务人与他人实施某种行为,使其作为债权担保的责任财产不当减少,因而害及债权人的利益,致使债权有不能实现的危险情形时,债权人可申请法院撤销债务人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恢复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使债权得到确保。
▲二、撤销权消灭的情况和具体时间(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三个月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因重大误解导致民事行为被撤销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3个月内未主张撤销的,撤销权消灭。
当事人受胁迫, 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对司法考试的影响——可撤销民事行为中,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不再是统一的,区分重大误解和受胁迫。
▲三、撤销权人如何行使撤销权1、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必须向法院起诉。
根据法律规定,债权人的撤销权是指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可撤销合同除斥期间

可撤销合同除斥期间可撤销合同除斥期间是指合同中约定的,当一方或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行使撤销权的时间段。
除斥期间的设置有助于维护合同的公平性和正义,确保合同的履行。
本文将详细解释可撤销合同除斥期间的含义、法律规定、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可撤销合同除斥期间的含义可撤销合同除斥期间是指在合同中约定的一种时间段,当合同一方或双方在除斥期间内发现合同存在重大瑕疵或者违反法律法规,可以行使撤销权,终止合同的履行。
二、法律规定我国《合同法》对可撤销合同除斥期间进行了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合同一方或双方在发现合同存在重大瑕疵或者违反法律法规时,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定时间内行使撤销权。
如果超过规定的时间,撤销权将消灭。
三、计算方法可撤销合同除斥期间的计算方法如下:1.合同一方或双方发现合同存在重大瑕疵或者违反法律法规;2.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定时间内行使撤销权;3.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除斥期间,根据法律规定,撤销权行使的期限为一年。
四、注意事项在合同中约定可撤销合同除斥期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除斥期间的约定应当明确、具体,避免产生歧义;2.除斥期间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3.除斥期间的起始时间应当合理确定,避免给一方或双方造成不公平的损失;4.除斥期间届满后,撤销权消灭,合同继续履行。
五、结语可撤销合同除斥期间的设置有助于维护合同的公平性和正义,确保合同的履行。
合同各方应当在签订合同时充分了解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合理行使撤销权,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六、合同撤销权的行使在除斥期间内,合同一方或双方发现合同存在重大瑕疵或者违反法律法规,可以行使撤销权。
合同撤销权的行使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合同一方或双方应当书面通知对方行使撤销权;2.通知应当明确表示撤销合同的意思表示;3.合同撤销权的行使应当在除斥期间内完成。
七、合同撤销后的法律后果合同撤销后的法律后果如下:1.合同自始无效,双方互不承担违约责任;2.合同撤销后,各方应当返还已收到的对方给付的财物;3.因合同撤销造成的损失,由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4.合同撤销后,各方应当互相协助,恢复原状。
民法典中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时限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典中债权⼈⾏使撤销权的时限是如何规定的撤销权⼜称废罢诉权,是指债权⼈在债务⼈与他⼈实施处分其财产或权利的⾏为危害债权的实现时,得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
撤销权为实体法上的权利;撤销权为附属于债权的权利;撤销权是⼀种形成权。
那么民法典中债权⼈⾏使撤销权的时限是如何规定的呢?接下来由店铺⼩编为⼤家详细介绍。
⼀、民法典中债权⼈⾏使撤销权的时限是如何规定的《民法典》第五百四⼗⼀条【债权⼈撤销权除斥期间】撤销权⾃债权⼈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起⼀年内⾏使。
⾃债务⼈的⾏为发⽣之⽇起五年内没有⾏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债权⼈撤销权的相关规定1、债权⼈撤销权是债权⼈以⾃⼰的名义提起的诉讼债权⼈撤销权是法律赋予债权⼈保障债权的⼀种权利,债权⼈完全可以通过⾃⾝的名义去起诉来实现债权。
2、债权⼈撤销权以债务⼈和第三⼈为共同被告。
债权⼈提起撤销权之诉时,债权⼈可以将债务⼈和参与财产转让的第三⼈作为共同被告⽽共同起诉,但是债权⼈起诉债务⼈和第三⼈的范围应为债权⼈的债权额为限。
3、债权⼈撤销权有⼀年的除斥期间。
除斥期间是和诉讼时效相对应的⼀个时间限制,债权⼈的撤销权⾃债权⼈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起⼀年内为除斥期间。
除斥期间届满后,债权⼈的撤销权就消灭,债权⼈⽆法再撤销债务⼈的⾏为。
三、撤销权⾏使的效⼒债权⼈的撤销权⾏使的效⼒判决的确定⽽产⽣,对债权⼈、债务⼈、第三⼈产⽣效⼒。
以上是由店铺⼩编为⼤家介绍的债权⼈⾏使撤销权的时限的相关问题,撤销权是债权⼈的权利,但并不会⼀直存在,过了规定的时间,这个权利就⾃动灭失了。
所以有相关抵押纠纷的朋友需要特别关注这个时间。
如果你还有什么相关法律问题,请咨询店铺律师。
除斥期间

除斥期间一、概述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
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例如《继承法》规定,受遗赠人在知道受遗赠的二个月内不作出接受遗赠的意思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这里的二个月就是除斥期间。
在民法上,因时间的经过而影响权利的存续或行使者,主要有消灭时效(中国称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
关于诉讼时效,中国《民法通则》及有关特别法都有比较完整系统的规定,人们对此十分熟悉。
而关于除斥期间,立法规定就相对较为分散了,加之其与诉讼时效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司法实践中人们常常将除斥期间误认为是诉讼时效,而实际上,两者在立法宗旨、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一定存续的期间,债权人在此期间不行使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可发生该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
如《继承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受遗赠人应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遗赠的表示,否则视为放弃,两个月即为受遗赠权的除斥期间。
二、特点:1、除斥期间一般是不变期间。
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断或者延长。
2、除斥期间消灭的是权利人享有的实体民事权利本身,如追认权、撤销权、解除权等这些形成权(有学者认为,除斥期间也适用于支配权和请求权,如建设用地使用权70年的期间就是除斥期间)。
3、除斥期间规定的是权利人行使某项权利的期限,以权利人不行使该实体民事权利作为适用依据。
4、除斥期间是自相应的实体权利成立之时起算。
所谓除斥期间,是指法定的权利固定存续期间,权利人在该期间不行使权利,该期间经过后即发生权利消灭的法律效果。
除斥期间为固定的不变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问题。
因而,权利人如欲保全自己的权利,就必须在除斥期间内行使权利,否则,该期间经过后,权利人的实体权利本身便发生消灭。
常用的几种除斥期间6个月《合同法》第193条继承人、法定代理人对赠与的法定撤销权、工程款优先受偿权1年《合同法》第55条;《民通意见》第73条第1款;《合同法》第192条;《合同法》第75条;《婚姻法》第11条对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权、变更权;对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变更权、撤销权;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保全撤销权;受胁迫一方的婚姻撤销权5年《合同法》第104条领取提存物的权利5年《合同法》第75条保全撤销权三、适用范围: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如撤销权、解除权等。
除斥期间指的是是什么意思

除斥期间指的是是什么意思适用除斥期间的权利包括撤销权和解除权这两项,例如债权人领取提存物权的五年期限就是除斥期间的情形之一。
除斥期间的意思是权利人在行使民事实体权利的期间,超出法定期间时民事权利会随之消灭。
民法有哪些除斥期间一、民法有哪些除斥期间(一)对可撤销合同,具体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
(二)相对人催告后法定代理人追认权行使的1个月期限。
(三)相对人催告后被代理人追认权行使的1个月期限。
(四)债权人对侵害行为行使撤销权的1年和5年期限。
(五)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其中,法律规定的期限,为法定除斥期间,当事人约定的期限,为约定除斥期间。
(六)债权人领取提存物权利的5年期限。
(七)买受人对买卖标的物异议权行使的2年期限。
(八)赠与人撤销权行使的1年期限。
(九)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撤销权行使的0个月期限。
(十)受遗赠人接受遗赠权利行使的2个月期限。
(十一)较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千问题的意见》第58条规定的,房屋典权关系中出典人回赎权行使的10年或30年的期限等等。
二、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是什么(一)适用对象不同。
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主要适用于形成权,也可适用于请求权,如中国产品质量法第45条第2款规定之10年期间。
(二)构成要件不同。
诉讼时效须两个要件,即法定期间经过和权利继续不行使之事实状态;除斥期间只需一个要件,即法定期间经过。
(三)法律效力不同。
诉讼时效并不使不行使权利本身消灭,而只是消灭附着于其上的胜诉权;而除斥期间则使权利本身消灭。
(四)期间起算点不同。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即权利人能行使权利之日起开始计算;而除斥期间自权利成立之时起算。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国《民法典》规定的20年期间,既非诉讼时效期间,又非除斥期间,而是权利的较长保护期限,自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
合同撤销权的除斥期间

合同撤销权的除斥期间
合同撤销权是指当事人在合同成立后,因特定原因要求撤销合同的权利。
在我
国《合同法》中规定了合同撤销的条件和程序,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合同撤销权可能会受到除斥期间的限制。
除斥期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事人不能行使合同撤销权的期间。
在我国
《合同法》中规定了除斥期间的相关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合同的稳定性和预期的合同履行。
除斥期间的设立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首先,合同一旦成立,就会产生一
定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如果当事人可以随意行使撤销权,将会给合同的稳定性带来不确定因素,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
其次,除斥期间的设立也可以保护合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当事人滥用合同撤销权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在行使合同撤销权时,需要注意除斥期间的限制。
一般
来说,当事人在发现合同存在瑕疵或者违法情形时,应当及时行使撤销权,而不是等到除斥期间结束后再行使。
否则,一旦超过除斥期间,将会丧失合同撤销的权利,导致无法撤销合同。
除斥期间的设立既是对当事人行为的一种限制,也是对合同稳定性的一种维护。
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当了解除斥期间的相关规定,避免因为不了解法律规定而导致合同撤销权的丧失。
同时,合同的履行也需要遵守合同法的规定,保障合同的正常履行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第五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释义】本条是对撤销权消灭的规定。
撤销权是一种权利,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既可以行使撤销权,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请求撤销或者变更该合同,也可以放弃撤销权,不行使该权利。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当事人的撤销权消灭?本条规定在以下两种情形下,当事人的撤销权消灭:1.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权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在可撤销合同中,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有权撤销合同,但是当事人的这种撤销权并非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也就是说,撤销权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间内行使撤销权。
因为,可撤销的合同往往只涉及当事人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如果当事人自愿接受此种合同的后果,则法律就会让此种合同有效。
然而,如果撤销权人长期不行使其权利,不主张撤销合同,就会让合同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即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也不利于加快交易的发展;同时还可能使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在判断是否准予撤销时,由于时间太长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各国的立法往往都明确规定撤销权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如果超过了此期限还不行使,撤销权人就会失去撤销合同的权利,该合同有效。
民法通则虽然对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作出了规定,但是对撤销的期限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七十三条对此作了规定,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一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本条在借鉴国外的规定和总结我国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可撤销合同的行使期限作了规定。
本条规定的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为1年,也就是说在这1年期限内,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必须行使其撤销权,否则,该当事人就失去了撤销合同的权利,那么当事人就必须接受合同的约束,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
合同法撤销权

合同法撤销权合同法中的撤销权撤销权,是指债务人实施了减少财产行为,危及债权人债权实现时,债权人为保障自己的债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处分行为的权利。
1.撤销权的性质。
撤销权的行使必需依必然的诉讼程序进行,故又称废罢诉权。
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可请求受益人返还财产,恢复债务人责任财产的原状,因此撤销权兼有请求权和形成权的特点。
合同保全中的撤销权与可撤销合同中的撤销权不同,保全撤销权是债权人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已经生效的法律关系。
此种撤销权冲破了合同相对性,其效劳扩及到了第三人,而且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债务人清偿债权的清偿能力。
而可撤销合同中的撤销权并无扩及到第三人、,其目的也是为了排除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的瑕疵。
2.撤销权的成立要件。
依照《合同法》的规定,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债权人须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撤销权。
(2)债权人对债务人存在有效债权。
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能够到期,也能够不到期。
(3)债务人实施了减少财产的处分行为。
(4)债务人的处分行为有害于债权人债权的实现。
其中债务人减少财产的处分行为有:(1)舍弃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2)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3)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而且受让人明白该情形。
其中第(3)种处分行为不但要求有客观上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事实,还要求有受让人明白的主观要件。
当债务人的处分行为符合上述条件时,债权人能够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处分行为。
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
3.撤销权的行使期限。
《合同法》对撤销权的行使规定有期限限制。
撤销权自债权人明白或应当明白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
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上述规定中的"5年"期间为除斥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延长的规定。
4.行使撤销权的法律成效。
一旦人民法院确认债权人的撤销权成立,债务人的处分行为即归于无效。
超过除斥期间行使撤销权的法律后果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f叁整!鱼垒垒竺!竺!!望型i蓬鲨——圜警囝—■超过除斥期间行使撤销权的法律后果王军权刘建东摘要撤销权作为一种对问题合同的重要的救济途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它的行使也不是绝对无条件的,最典型的就是受到一年除斥期间的限制。
关键词撤销权除斥期间法律后果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87-0l近几年来,笔者在工作中办理了多起因没有在法定的除斥期间行使权利而丧失合同撤销权的案件,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现笔者结合在司法实践中办理的典型案例谈一下在合同纠纷中对超过除斥期间的情况下合同撤销权行使的有关法律后果问题。
一、案件基本情况2003年业务员张某与一家公司签订了推销产品的合同,合同签订后,在公司大力资金支持和市场信息支持下,三年间张某的业务有很大进展,成为公司业绩最好的业务员之一。
后由于种种原因张某要离开这家公司独自发展。
后公司与张某进行业务结算,结算结果显示,截止2006年底,经张某发展的业务户赵某尚欠公司货款120万元。
一方面由于此前,很多业务户直接面对业务员张某,一直没有与公司之间接洽,张某也可以独享客户信息;另一方面,张某还想尽快拿蛰J>I E务提成;其次张某认为该客户一向信誉较好,收回货款只是早早晚晚的事,中间不会有什么风险。
于是,经过考虑张某将这120万外欠货款转为自己的借款,并以自己的名义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打了一张借现金120万元的借条。
这样,从形式上,公司与业务户赵某之间的贷款全部结清,张某也顺利地拿到了业务提成。
在离开公司后的两年问,张某从赵某处要回的货款20万元并直接归还给了公司。
但由于赵某经营状况急剧下滑,下欠l oo 万元货款一直未能归还。
对此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多次向张某催要,张某以款未要回为由推脱。
无奈之下,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当地法院提起了诉讼。
除斥期间

除斥期间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
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例如《继承法》规定,受遗赠人在知道受遗赠的二个月内不作出接受遗赠的意思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这里的二个月就是除斥期间。
特点:1除斥期间则一般是不变期间。
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断或者延长。
2除斥期间则消灭的是权利人享有的实体民事权利本身,如追认权、撤销权、解除权等这些形成权。
3除斥期间规定的是权利人行使某项权利的期限,以权利人不行使该实体民事权利作为适用依据4除斥期间是自相应的实体权利成立之时起算。
所谓除斥期间,是指法定的权利固定存续期间,权利人在该期间不行使权利,该期间经过后即发生权利消灭的法律效果。
除斥期间为固定的不变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问题。
因而,权利人如欲保全自己的权利,就必须在除斥期间内行使权利,否则,该期间经过后,权利人的实体权利本身便发生消灭。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26条规定:“人寿保险以外的其他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保险人请求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权利,自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二年不行使而消灭。
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的权利,自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五年不行使而消灭。
”该条规定的期间即为除斥期间。
因而,保险事故发生后,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必须在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五年内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金;人寿保险以外的其他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必须在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二年内请求保险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
超过上述期间,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请求保险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权利消灭,保险人不再负有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1.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虽然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法律后果都表现为某种权利的消灭,但是,诉讼时效所消灭的是权利人享有的胜诉权,而除斥期间则消灭的是权利人享有的实体民事权利本身,如追认权、撤销权、解除权等。
撤销权已过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撤销权,作为我国《民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因欺诈、胁迫等手段而订立的合同对当事人造成损害。
然而,撤销权的行使并非无限制,一旦撤销权已过法律后果,合同将不再受到撤销权的约束。
本文将围绕撤销权已过法律后果展开论述,探讨其相关法律规定、法律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二、撤销权已过法律后果的相关法律规定1.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因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
”2.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3.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间内行使撤销权,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撤销权的,合同自始无效。
”三、撤销权已过法律后果的法律意义1. 维护合同稳定性:撤销权已过法律后果,意味着合同不再受到撤销权的约束,有利于维护合同的稳定性,减少因撤销权行使带来的合同纠纷。
2. 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撤销权已过法律后果,合同自始无效,善意第三人因信赖合同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将得到保护。
3. 体现公平原则:撤销权已过法律后果,有利于平衡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防止一方当事人滥用撤销权,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撤销权已过法律后果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1. 合同自始无效:撤销权已过法律后果,合同自始无效,当事人之间不再存在合同关系。
2. 当事人承担相应责任:合同无效后,当事人应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3. 恢复合同订立前的状态:合同无效后,当事人应恢复合同订立前的状态,包括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五、结论撤销权已过法律后果是我国《民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维护合同稳定性、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除斥期间

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一定存续的期间,债权人在此期间不行使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可发生该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
除斥期间法律规定总结除斥期间:(1)、撤消权经过除斥期间消灭。
(2)、解除权经过除斥期间消灭。
(3)、追认权经过除斥期间消灭。
(4)、提存财产受领权经过除斥期间消灭。
《民法通则》、《合同法》及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的常用的除斥期间:期间出处6个月合同法193条1年合同法55条、192条、74条5年合同法104条5年合同法75条备注:合同法:第五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第七十四条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
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第七十五条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第一百零四条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提存部门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
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
第一百九十二条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第一百九十三条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
合同 撤销权 除斥期间

合同撤销权除斥期间合同撤销权除斥期间指的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合同一方享有在一定期限内撤销合同的权利。
该权利一般适用于一方在签订合同时处于一种特殊的弱势地位,或者在签订合同之后发生了特殊的情况,使得该方认为继续履行合同不符合正当利益,因此需要撤销合同。
本文将对合同撤销权除斥期间进行详细探讨。
合同撤销权除斥期间的存在是为了平衡合同签订双方之间的利益,同时保护弱势方的权益。
在现实生活中,合同缔约双方的地位可能存在差异,一方可能由于知识不对等、信息不对称或者其他原因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为了确保公平交易,法律规定了合同撤销权除斥期间,以使得双方在合同缔约开始一段时间内有撤销合同的机会。
合同撤销权除斥期间的具体时限一般由法律或合同约定确定。
根据中国的《合同法》,消费者在签订合同后七日内享有撤销合同的权利,而其他特定合同也有相应的撤销期限规定。
这个除斥期间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给消费者一段时间来审慎考虑是否继续履行合同。
合同撤销权除斥期间一般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首先,除斥期间必须在合同成立后开始计算,一般是从合同签订日起算。
其次,除斥期间一般是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诸如七天、十天等。
最后,在除斥期间内行使合同撤销权时,一方必须向对方发出书面通知,以确保双方都能得知撤销合同的意愿。
合同撤销权除斥期间的存在对于合同的履行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除斥期间内,双方需谨慎考虑是否继续履行合同,并在撤销合同之前妥善处理与合同履行相关的事宜。
另外,除斥期间也为双方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如果在此期间内出现任何不可预见的情况,合同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调整或者撤销。
尽管合同撤销权除斥期间在保护弱势方的权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除斥期间较短,无法涵盖一些特殊情况的发生。
其次,除斥期间只是对合同的撤销权进行了限制,而并未涉及到其他可能的违约行为。
此外,有些人可能在除斥期间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从而无法有效行使撤销权。
超过除斥期间行使撤销权的法律后果

同签 订后 , 在公 司人 力资 金支持 和市 场信 息支 持 下 , 一年 洲 张某 《 同法 》 5 合 第 4条 第二 款 的规 定: 一 方 以欺 诈、 迫或 者乘 人之 “ 胁 的业 务有很 大进 展 , 为 公司业 绩最 盘 的业 务员之 一 。 由于 种 危 , 成 r 后 使对 方在 背真 实意 思 的情 况下 订立 合 同 , 之 下, 公司法 定代 表 人 以 该
自己的 名义在 当地 法院提 起 了 诉讼 。 在 诉讼 1 张 某 以 A己打借 条行 为属 _ 效 行为 为 【 进 行抗 I I I 允 h
超过 一年 当事人 ’ 清求变 更或 撤 销 的, 民法 院不 予保 护 。 人 ” 在小 案 I , l 张某 与原 告 A 具 借条丌 始就 形成 了双办 确 认的 】 民问借 贷法 件关 系 。 张某 如对 该 事 行为 有异 议, 应在 法律 规 定
一
之 说 , 此也 就 无所 渭合 同无 效 。
、
案件基 本情 况
为 了最大 限度 保护 合同 当事人 的权益 , 因各种 原因违 背 自 对 己意 愿 而签 订合 同 的 , 闺法 律 也规 定 了相应 的救 济措 施 。 国 我 我
20 0 3年>  ̄ 员 K 与一 家公 司签 了推销 产 品的 合同 ,合 t5 某 k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9 0 9 (0 0 I -8 一 I l0 —5 22 1)O 0 7O
关键 词
中图分 类号 : 9 05 D 2.
近几 年来 , 笔者 ] 作 【办理 了多越 没有 在法 定的除 斥期 : I ]
间行 使权 利而 丧失合 同撤 销权 的案 什 , 造成 了一 定 的礼会 影 响 , 也引发了笔 者的一 些思考 , 现笔 者结合 司 法实 践 办 理的 典型
合同解除权的除斥期间有什么规定

合同解除权的除斥期间有什么规定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有很多是不常⽤,所以导致⼈们在⽇常⽣活中很少听到,但是当⽤到的时候,确⼜是必须了解的,不然很可能给⾃⼰造成这样或那样的损失,这类的法律知识有很多,今天店铺⼩编来跟⼤家介绍⼀下合同解除权的除斥期间有什么规定这⼀法律知识,希望⼤家认真学习。
合同解除权的除斥期间有什么规定《民法典》第五百六⼗⼆条当事⼈协商⼀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可以约定⼀⽅解除合同的事由。
解除合同的事由发⽣时,解除权⼈可以解除合同。
第五百六⼗三条有下列情形之⼀的,当事⼈可以解除合同:(⼀)因不可抗⼒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在履⾏期限届满前,当事⼈⼀⽅明确表⽰或者以⾃⼰的⾏为表明不履⾏主要债务;(三)当事⼈⼀⽅迟延履⾏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四)当事⼈⼀⽅迟延履⾏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续履⾏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
第五百六⼗四条法律规定或者当事⼈约定解除权⾏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不⾏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没有约定解除权⾏使期限,⾃解除权⼈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起⼀年内不⾏使,或者经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使的,该权利消灭。
第五百六⼗五条当事⼈⼀⽅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
合同⾃通知到达对⽅时解除;通知载明债务⼈在⼀定期限内不履⾏债务则合同⾃动解除,债务⼈在该期限内未履⾏债务的,合同⾃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
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当事⼈均可以请求⼈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为的效⼒。
当事⼈⼀⽅未通知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时解除。
第五百六⼗六条合同解除后,尚未履⾏的,终⽌履⾏;已经履⾏的,根据履⾏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无权处分撤销权除斥期间

⽆权处分撤销权除斥期间现实⽣活中我们会遇到⽆权处分撤销权的问题。
那么很多⼈会想知道这个问题的有关内容,并且其中含有怎样的法律知识。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要你好好阅读接下来⽂章的有关内容,希望你的问题能够迎刃⽽解。
今天,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你答疑解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权处分撤销权除斥期间《民法典》为了平衡和保护合同双⽅当事⼈的利益,以及维护市场交易的安全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赋予了当事⼈撤销权,但撤销权的⾏使并⾮是⽆时间限制的权利,它有着法律规定的⾏使期间。
如果撤销权⼈在该期间内未⾏使撤销权,则其撤销权消灭,当事⼈不得再以存在撤销事由为理由,请求⼈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该撤销权⾏使的期间是个除斥期间、不变期间,不发⽣任何中⽌、中断或者延长的后果。
根据《民法典》第152条的规定,合同撤销权的⾏使期间为1年,其起算点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起计算。
《民法典》作出如此的规定,并⾮将撤销权⾏使期间的性质改变为诉讼时效,⽽是基于《民法典》在合同撤销的原因上,采取了⼴义的规定,把因“欺诈、胁迫以及乘⼈之危”确定为合同可撤销的原因。
就欺诈⽽⾔,在实践中,因受欺诈订⽴的合同往往具有极⼤的隐蔽性,受欺诈⼀⽅不可能在⾏为成⽴之时即发现对⽅的欺诈⾏为,如仍以民事⾏为(签订合同)成⽴之时作为除斥期间的起算点,⽆疑对受欺诈⼀⽅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规定也违背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则。
因此,《民法典》将撤销权的起算点规定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起计算,是合理的。
在实践中应当优先适⽤《民法典》的规定。
遇到此类问题,请你按照以上内容去解决。
那么希望以上店铺⼩编为你提供的答案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如果你的情况⽐较复杂,店铺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你进⾏法律咨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超过除斥期间行使撤销权的法律后果作者:王军权, 刘建东作者单位:王军权(河南心连心律师事务所), 刘建东(河南省新密市人民法院)刊名:法制与社会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年,卷(期):2010,""(29)被引用次数:0次1.期刊论文钟刚.葛蔓对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质疑-前沿2006,""(8)我国<合同法>赠与合同的一些规定颇具特色,特别是任意撤销权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更好体现该制度的价值,笔者对现行规定提出了两点质疑,并借鉴国外的一些规定和其它撤销权的有关规定,提出了完善的建议.2.学位论文曹祥坤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研究2009赠与合同是无偿合同的典型代表,理论界素有实践说与诺成说之争。
《合同法》颁布后,分则第十一章专门规定了赠与合同,其中第185、186两条相互配合,共同表明了我国立法对于赠与合同性质和效力的态度,即:赠与合同无需采取任何特定的形式,一经当事人双方达成合意即成立、生效,为诺成性合同。
只是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三类赠与合同除外),这种撤销权被称为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
此法即出,引来众多质疑,此项制度的法理基础和实际功能究竟如何?笔者欲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本文除了绪论、结语外,正文由四部分组成,摘要如下:第一部分是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理论解析。
本部分首先是任意撤销权概述,对任意撤销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指出“任意撤销权”这一称呼的由来。
其次,将赠与合同分成可任意撤销的赠与合同和不可任意撤销的赠与合同两类,并指出应当扩大不可任意撤销的赠与合同的范围。
再次,探讨了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的性质。
最后,简要辨析了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与法定撤销权、债权人撤销权的异同。
第二部分是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存在的依据。
本部分首先从法理上的应然角度探讨无偿性对于赠与合同制度可能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无偿性是赠与合同的法理基础;其二,诺成性、非要式性为赠与合同的前提。
第三部分是对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的质疑。
本部分首先指出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的理论基础有问题,主要是任意撤销权无除斥期间规定。
其次,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有可能被滥用,主要是因为任意撤销权是一种无规制的权利。
再次,分析了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与《合同法》第189条的冲突、与适用穷困抗辩权的部分重叠。
最后,阐述了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与信赖利益保护的不和谐。
第四部分是对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的完善建议。
本部分首先建议对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规定除斥期间。
其次,建议任意撤销权的行使主体应包括受赠人。
再次,建议《合同法》第189条排除任意撤销权的适用、穷困抗辩权只适用于不可任意撤销的赠与合同。
最后,建议引入缔约过失责任,并从法理上论证这些立法建议的合理性。
3.期刊论文廖家明.蔡永彤.LIAO Jia-ming.CAI Yong-tong关于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探讨-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2(1)<合同法>的诞生堪称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可谓是民法界的一件喜事.但是,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合同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立法技术上仍存在一些欠缺之处,需要改进之处甚多.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合同法>关于赠与合同的一些规定颇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4.学位论文赵天宝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研究2006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在国内外交易中,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或以不合理地低价转让财产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摆在了诸多法律学者的面前,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即是债的保全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但在司法实践中,债权人撤销权制度也凸现了不少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如: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是否应当具有优先受偿权或直接受领权?撤销权的行使期间是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撤销权的性质如何界定比较合理?撤销权的行使是否必须经过诉讼程序确认?本文拟从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概念、性质、构成、行使、消灭共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尤其是在债权人撤销权的特征中,笔者对合同法74条规定的债权人撤销权与合同法第54、55条规定的可撤销合同之合同撤销权进行了比较,尽管这两种撤销权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文在制度、主体、效力、对象与权利的存续期间计五个方面进行了区别,以期大家对债权人撤销权的特征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
在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立法建议部分,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提出该制度完善的立法建议。
一是债权人撤销权行使期间之“一年”与“五年”均应为除斥期间,对通说认为“一年”是诉讼时效提出了挑战,并给出了三条理由以为佐证,以实现法院在诉讼中易于操作的目的。
二是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应当享有优先受偿权。
这样设计的制度可以刺激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形成,本文给出了四项理由来论证其合理性,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债权人“不劳而获”的缺陷。
三是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应当可以通过协商和仲裁进行。
现行法律规定债权人撤销权只能通过诉讼进行,这样的规定过于呆板。
现实生活中如果出现可以行使撤销权的情况,应首先通过协商或仲裁进行。
这样既可以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又可减少讼累、节省诉讼成本,对法院与当事人是互利的.本文亦给出三项理由加以论证,力争引起立法者的高度重视。
5.期刊论文夏凤英胁迫相关问题探讨--兼评《合同法》之规定-法学论坛2000,15(5)胁迫作为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在各国民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其构成要件有五个方面:一是有胁迫行为;二是有胁迫的故意;三是胁迫须非法;四是被胁迫人因胁迫而产生恐惧心理;五是被胁迫人基于恐惧而为意思表示.我国民法规定胁迫的对象可以是公民及其亲友或法人,笔者认为,对亲友的范围应作扩大解释,同时,胁迫不仅仅限于表意人之相对人,也存在着第三人胁迫的问题.胁迫的效力,我国合同法规定了三种情况:受胁迫而损害国家利益时,合同无效;其他情况则可撤销;受胁迫人不行使撤销权的则合同有效.其中合同法规定的撤销权包括变更的情况是较为合理的.关于撤销权的行使,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将除斥期间的起算规定为自合同成立之日开始.这样的话,受胁迫人因为受胁迫可能在该期间内不能行使权利.因此,规定为胁迫终止后开始计算较为合理.6.期刊论文郭鹏飞论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期限及范围-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9)撤销权行使期间应为除斥期间,期间届满,消灭的是实体权利.撤销权的范围原则上应仅及于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债权保全的范围,对债务人不当处分财产超出撤销权人债权的部分,不发生撤销效力,否则,可能会不当干涉其他债权人的行为自由.7.期刊论文张爱华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及其物权取得权-天中学刊2003,18(1)在出租人越过承租人迳行将出租房屋卖予第三人的情况下,承租人不仅享有主张房屋买卖无效宣告的撤销权,而且享有以出租人与第三人达成的交易条件为取得条件,直接请求人民法院令出租人将出租房屋的所有权让与承租人的权利.此种权利的保护和满足,既有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所具有的相当于物权的效力和作用为法理支撑,又有民法通则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合同法规定的要约承诺制度,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立法照应,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裁判上的法律支持.8.期刊论文谢野论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方式及行使期间-新财经(理论版)2010,""(8)债权人行使撤销权还是不行使撤销权,由其自由决定,但若行使撤销权就只能以诉讼方式进行.撤销权行使期间应为除斥期间,期间届满,消灭的是实体权利.9.期刊论文卢平平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制度的分析与完善-法制与社会2009,""(16)本文首先从赠与合同的性质和价值的角度分析了赠与合同任意撤销制度的价值及其性质,其次从任意撤销权的主体及行使条件来探讨应当如何对任意撤销权以限制,最后对学术界建议引入的除斥期间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予以介绍和评价,从而得出结论: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实质上是赠与合同的任意解除权,应当从任意解除权的角度完善我国的赠与合同任意撤销制度.10.学位论文崔静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探讨2006人类社会的分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社会越是发达,商品交换愈是频繁。
然而,在商品交换繁荣的背后,不少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意或无意地在破坏着交易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就需要完整的规则或规范来保障商品的交换及其信誉安全,于是产生了撤销权制度。
我国1999年《合同法》正式确立了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并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就相关内容做出了一些补充规定。
但由于《合同法》及《合同法解释》就债权人撤销权制度规定的内容比较简略,加之理论界对其相关主要内容也是众说纷纭,还没达成相对统一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对这一制度的效果产生了影响,因此笔者选中此题目作初步研究。
本文分五个部分,约三万五千字。
第一部分对撤销权制度进行概括性分析。
债权人撤销权是指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针对债务人实施减少其财产而危害债权的行为,得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各国学说分歧较大。
笔者赞同折衷说中的以形成权为主请求权为从说,形成权的行使使债务人的有害债权的处分行为归于无效,是撤销权行使的前提,只有债务人的行为无效以后,才产生财产返还义务。
因此可以说形成权是撤销权的根基,而请求权是行使撤销权后的结果。
文章接着把撤销权制度与民事行为中的一般撤销权、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债权人代位权和无效合同制度进行了比较。
第二部分讨论了撤销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法律制度的建立取决于法律所体现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存在,而这些相应的社会关系也就成为立法的基础。
文章从撤销权制度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撤销权制度产生的现实需要性。
同时还从法理层面探讨了撤销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文章指出撤销权的法理基础是正义价值、安全价值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三部分研究了撤销权成立的主、客观要件。
认为撤销权的成立,在客观方面是指债务人实施了危害债权的行为。
具体而言,其包括债务人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已经或将要严重损害债权和债务人行为与无资力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三部分。
在主观方面,只要债务人知道处分财产的行为将导致其无资力清偿债务,从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却仍然实施这种行为,已足以表明债务人具有恶意;只要受益人知道是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的,就可推断其具有主观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