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庵禅师十牛图
牧牛图颂 廓庵禅师
牧牛图颂(宋)廓庵禅师著
(一) 寻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 见迹
水边林下迹遍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它
(三) 见牛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 得牛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 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 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 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 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 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 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
/content/?134.html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
彭培南
常德太阳山的南宋高僧廓庵师远所撰《十牛图诵并序》,是一部集绘画、诗偈、序文三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禅门经典,
问世近千年来,远播海外,传唱百代,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宝库中一朵不朽奇葩。
本文试图运用现有资料,初探师远《十
牛图颂》的撰述、传播源流。
一、关于牧牛图颂
佛学界一致的看法是,以牛喻佛陀、喻比丘,始于原始佛教。
如《佛说水牛经》:“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水牛王者,即我身是;为菩萨时,堕罪为水牛;为牛中王,常行忍辱,修四
等心,慈悲喜护,自致得佛。
其余水牛,诸眷属者,诸比丘是也”。
而以牧牛组诗喻修心开悟,则滥觞于唐代高僧湘山宗慧(736--867)的《牧牛歌》,大兴于宋代禅门。
台湾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释天宏在《廓庵〈十牛图颂〉考:从牧牛图颂谈
起》中论述,唐宋以降,牧牛组诗已见十五种,牧牛图颂有十
三种。
已知的十三种牧牛图颂一览表①
作者宗派年代章
牛数牛色最终目标
数
皓升曹洞1O一11世
121黑一白人牛不见
纪中叶
普明?1025之前101黑一白双泯
入世度化佛印云门1032-10984黑一白一
黑
杨杰云门11世纪101黑一白人牛不见云门宋86?人牛俱亡孟录2
70号
惟白云门1l一12世纪
8??人牛不见
前叶
1。
禅宗十牛图“解说”
禅宗十牛图“解说”一、序言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清居禅师八牛图而成,依图次第指出禅者由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之心路历程。
若修行者能了解从过程之实际情况,更不会走错方向,故行者宜多体会此十牛图之真实内涵。
《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曰:「夫诸佛真源众生本,有因迷也沉沦三界,因悟也顿出四生。
所以有诸佛而可成,有众生而可作。
是故先贤悲悯,广设多途,理出偏圆,教与顿渐。
从麤及细,自浅至深。
末后目瞬青莲,引得头陀微笑。
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此方、他界得其理也超宗越格,如鸟道而无踪迹。
得其事也,滞句迷言,若灵龟而曳尾。
间有清居禅师观众生之根器,应病施方,作牧牛以为图,随机设教。
初从渐白显力量之未充,次至纯真表根机之渐照,乃至人牛不见,故标心法双亡。
其理也尽根源,其法也存莎笠,遂使浅根疑误,中下纷纭,或疑之落空亡也,或唤作堕常见。
今观则公禅师拟前贤之模范,出自己之胸襟,十颂佳篇交光相映。
初从失处,终至还源,善应群机,如救饥渴。
慈远是以探寻妙义,采拾玄微,如水母寻餐,依海虾为目,初自寻牛终至入,强起波澜,横生头角,尚无心而可觅,何有牛而可寻,泊至入,是何魔魅,况是起祢不了,殃及儿孙,不揆荒唐,试以为提唱。
」二、序言演绎解说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八牛图而成,十图中是把所有的修行过程到行菩萨道之间以十个图解说出来,修行的人没有不知道这十牛图的,而了解这十牛图的每一图之间真正的含意与意义,除非是过来人,不然很难去理解所言为何?禅宗修证图解刚开始时仅有八牛图,以后的两个图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好像修行只修到自我解脱就完毕了,自性清净就好了,后来廓庵师远觉得余有未尽,应该导入行菩萨道,所以加上垂手入,入世渡化众生,因此演化成十牛图。
行者业识尚未灭除,自性虽然保有,却是不能够掌控与把握,因此还是不能见性,也就做不到性空缘起的那个妙有境界。
修行人境界不同,体会不同,而产生了很多的辩论,例如有的以为看到一片空就是见性,什么叫做空?不起念头就是空?或者以为打坐看到光明就是见性,其实根本没有打开,如何能够见性呢?真正的见性要到了四禅以后,进入无色界的境界,没有色身只有一个心识,才是真正的开悟,才能够证入无余依涅盘,修证到习气毛病都灭除了,才是真正的清净,见性以后不是只有见到空性,性空缘起的妙有所产生的一切因缘而起的法,都能如实知,才是见性以后所要了解的,同时利用这种功夫入世化导众生。
有关修身养性
第五图牧牛。颂曰:“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对于刚刚得到的牛还是有野性的,要让它老实只好用绳索和鞭子去约束,而且时时刻刻怕它跑了。当真的已经降服了它以后,就算是不再用鞭子和绳索,牛也会顺从的跟着人的。
对于武术来说,当找不到对手的时候,当别人的一举一动我都能知晓的时候,就会感到孤独,就会体会到寂寞,自己的感觉和谁说呢?又怎么说呢?不知道。再练又往哪里练呢?就像爬山到了山顶,就算还有力气,可是还向哪里爬呢?
第八图人牛俱忘。颂曰:“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廖廓信难通。红炉焰上争熔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参佛悟道的时候,每个人都读了很多的经卷,这些文字记载中很多形容的东西都写得很好,可是这些东西有时候正是把人引入歧途的原因,因为如果修行没有到达高的境界,是理解不了真相的。很多东西写的不是不对,而是高级阶段才能够理解的,如果现在去追求,反而会走入歧途,又到了迷茫的境地。
练武术,通过很多次接触和学习,知道了很多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哪些是正确的呢?不知道!现在应该练什么呢?不知道!拜的老师教的是真的么?不知道!
第二图见迹。颂曰:“水边林下迹偏多,芳章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这个图是说经历了很多以后,心开始静下来了,能够从纷乱的事物中抓住一些实质的东西了。也能够凭着经验去分辨一些东西了,但是见到的东西就像河边树林中各种各样的痕迹,哪一个是牛留下的呢?或者说应该用什么踪迹去找到牛呢?分开草木就能见到吗?纵然走到深山的更深处,也和在鼻子底下是一样的。因为都有可能找到牛,可是也都可能找不到。
牛已经牵到家了,并且放到了院子里。牛不知道该干什么,人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一直睡到日上三竿,也是无所事事,约束牛的绳索和鞭子也高高地悬挂在草房的柱子上没用了。
[整理版]十牛图颂
[整理版]十牛图颂十牛图颂十牛图颂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夫诸佛真源。
众生本有。
因迷也沉沦三界。
因悟也顿出四生。
所以有诸佛而可成。
有众生而可作。
是故先贤悲悯。
广设多途。
理出偏圆。
教兴顿渐。
从粗及细。
自浅至深。
末后目瞬青莲。
引得头陀微笑。
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
此方他界。
得其理也。
超宗越格。
如鸟道而无踪迹。
得其事也。
滞句迷言。
若灵龟而曳尾。
间有清居禅师。
观众生之根器。
应病施方。
作牧牛以为图。
随机设教。
初从渐白。
显力量之未充。
次至纯真。
表根机之渐照。
乃至人牛不见故。
标心法双亡。
其理也。
已尽根源。
其法也。
尚存莎笠。
遂使浅根疑误。
中下纷纭。
或疑之落空亡也。
或唤作堕常见。
今观则公禅师。
拟前贤之模范。
出自己之胸襟。
十颂佳篇。
交光相映。
初从失处。
终至还源。
善应群机。
如救饥渴。
慈远是以探寻妙义。
采拾玄微。
如水母以寻餐。
依海虾而为目。
初自寻牛。
终至入廛。
强起波澜。
横生头角。
尚无心而可觅。
何有牛而可寻。
泊至入[邱-丘+(厂@墨)]。
是何魔魅。
况是祖祢不了。
殃及儿孙。
不揆荒唐。
试为提唱。
寻牛序一从来不失。
何用追寻。
由背觉以成疏。
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
岐路俄差。
得失炽然。
是非锋起。
颂曰。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和石鼓夷和尚。
只管区区后外寻不知脚底已泥深几回芳草斜阳里一曲新丰空自吟又坏衲琏和尚。
本无踪迹是谁寻误入烟萝深处深手把鼻头同归客水边林下自沉吟见迹序二依经解义。
阅教知踪。
明众器为一金。
体万物为自己。
正邪不辩。
真伪奚分。
未入斯门。
权为见迹。
颂曰。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章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和。
枯木岩前差路多草窠里辊觉非么脚跟若也随他去未免当头蹉过他又。
见牛人少觅牛多山北山南见也么明暗一条来去路个中认取别无他见牛序三从声得入。
见处逢原。
六根门着着无差。
动用中头头。
显露。
水中盐味。
色里胶青。
眨上眉毛。
非是他物。
颂曰。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迴避处森森头角?难成和。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上)
宋代禅宗《⼗⽜图颂》略说(上)宋代禅宗《⼗⽜图颂》略说⼀、引⾔宋代以来,禅宗门下流传有诸多版本的《⼗⽜图颂》,也叫做《牧⽜图》,⽤来⽐拟禅者修⾏的过程。
其中,以宋代廓庵禅师之版本为开端,其影响也最为卓著,所述之修⾏次第,与禅宗见性之宗旨极为贴合。
据《住⿍洲梁⼭廓庵和尚⼗⽜图颂并序》记载,廓庵禅师是在宋代清居禅师《⼋⽜图》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幅图,⽽成为《⼗⽜图》,并⼀⼀拟出对应的偈颂和着语,成为《廓庵和尚⼗⽜图颂》流传于世。
廓庵禅师⽣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之间,是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随元静禅师之⾼徒,他的《⼗⽜图颂》为后世历代禅师及修⾏⼈所推崇,甚⾄被镌刻在了著名的⼤⾜⽯刻之宝顶⼭⽯刻群当中,⾄今已存世⼋百多年。
廓庵禅师的《⼗⽜图颂》在元代由⼀⼭⼀宁禅师(浙江临海⼈)携带并传授到了⽇本;近代,还由⽇本的铃⽊⼤拙推荐给了西⽅世界,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的《牧⽜图》版本。
到了明代,由于莲池⼤师作序与宣扬,另外⼀个《牧⽜图》版本,即出⾃普明寺的《普明禅师牧⽜图颂》(年代不详,据有关资料,⼤约也属于宋代),也开始付梓流传,并有许多明、清两代的禅师们做颂相和,影响也很⼤。
本⽂将对这两个版本的《⼗⽜图颂》予以简要介绍,并略说其基本含义。
⼆、“牧⽜”的含义及其溯源中国古代的所谓“禅师”,在南北朝时期,是指专注于禅修,并已经得到禅定与三昧的⾼僧,因此,当时是以“禅定”为“禅”。
到了唐代以后,由于六祖⼤师对于“见性成佛”的弘扬,逐渐演变成了以“明⼼见性”为“禅”,这才是“中国禅”的真正内容。
⽽“禅师”呢,从此以后,通常指的是已经明⼼见性的⾼僧。
⾄于在见性的同时,是否具有禅定与神通,则⼀概不论了。
这是有充分依据的,正如《六祖法宝坛经》当中,印宗法师问六祖:“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师回答:“指授即⽆,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之所以不论禅定、解脱,那是因为,⽆上禅门传佛⼼印,直指⼈⼼深处之本来⾯⽬,本来不乱,本来⾃在⽆拘,本来⾮⽣⾮灭,本来妙⽤⽆穷;对此只要能够充分认识明了,明⼼即是菩萨,就不必依赖于禅定,也不必另外寻找解脱了。
禅宗简史·一花五叶
云 岩 昙 晟
洞 山 良 介
有 伴 即 来
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 未审马祖还来否? 众皆无对。 师出对曰:待有伴即来。 泉曰:此子虽后生, 甚堪雕琢。 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
消 灭 寒 暑 的 妙 法
问:寒暑到来,如何回避? 师曰: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曰:如何是无寒暑处。 师曰:寒时寒杀阇黎, 热时熱杀阇黎。
任 运 第 七
石饥 淡 柳 上餐 烟 岸 山渴 芳 春 童饮 草 波 睡随 绿 夕 正时 茸 照 浓过 茸 中
相 忘 第 八
白月 人 白 云透 自 牛 明白 无 常 月云 心 在 任云 牛 白 西影 亦 云 东白 同 中
独 照 第 九
归拍 一 牛 来手 片 儿 犹高 孤 无 有歌 云 处 一明 碧 牧 重月 嶂 童 关下 间 闲
鞭红牛骑 绳日也牛 空三空已 顿竿兮得 草犹人到 堂作也家 间梦闲山
第 八 图 人 牛 俱 忘
到红碧鞭 此炉天索 方焰辽人 能上阔牛 合争信尽 祖容难属 宗雪通空
第 九 图 返 本 还 源 水庵争返 自中如本 茫不直还 茫见下源 花庵若已 自前盲费 红物聋功
第 十 图 入 尘 垂 手
直不抹露 教用土胸 枯神涂跣 木仙灰足 放真笑入 花秘满廛 开诀腮来
未 牧 第 一
谁一 奔 狰 知片 走 狞 步黑 溪 头 步云 山 角 犯横 路 恣 佳谷 转 咆 苗口 遥 哮
初 调 第 二
犹从 一 我 得来 回 有 山劣 奔 芒 童性 竞 绳 尽难 痛 蓦 力调 加 鼻 牵制 鞭 穿
受 制 第 三
牧手 渡 渐 童把 水 调 终芒 穿 渐 日绳 云 伏 自无 步 息 忘少 步 奔 疲缓 随 驰
谭 嗣 同
敬安
农
禅
《牧牛图颂》与《十牛图颂》
《牧牛图颂》与《十牛图颂》宋·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与宋·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道成编辑2013年10月12日一、宋·普明禅师《牧牛图颂》禅门十牛图,喻示禅宗修心的十个阶段。
熟悉佛教禅修者都知道,唐代的禅师——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很喜欢用“牧牛”比喻“治心”。
《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
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禅门十牛图,脍炙人口,历代禅师依图唱和的偈颂甚多,其中尤以宋太白山普明禅师,和宋梁山廓庵僧远和尚所作十牛图颂最为著名。
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梦庵格禅师和野性颠狂声乱哮,归途不识路岐遥;那知脚下泥深浅,只管颠驰混踏苗。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梦庵格禅师和潜通一窍鼻初穿,穿了才堪痛下鞭;左右拘挛时不放,一条芒索紧相牵。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梦庵格禅师和从今不敢复狂驰,信手牵来也肯随;几度披蓑陇亩里,栉风沭雨那曾疲。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梦庵格禅师和要骑背上便低头,拽头来性亦柔;只恐有时还倔强,垂杨阴里尚拘留。
【驯伏第五】绿杨荫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幕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梦庵格禅师和月下风前山水边,随从到处竟恬然;相看彼此无回互,收卷绳头不用牵。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禅宗的理论与方法
第五讲禅宗的理论与方法(基本资料)一、起源和传承二、主要理论:自性说三、参禅法1、直指法2、参话头法3、开悟与保任四、禅宗教学法1、有言无言2、棒喝3、机锋五、禅宗与主体性确立一、起源和传承(一)起源:拈花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二)传承:西天二十八祖。
中土六祖。
五家七派。
1、初祖菩提达磨:梁武帝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番禺。
(1)与梁武帝论道梁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广州。
帝迎之到建业。
问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写经有何功德?”磨曰:“无功德。
”帝曰:“何以并无?”师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云何真功德?”磨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磨曰:“不识。
”帝不悟。
遂渡江之魏。
(2)一苇渡江。
(3)面壁九年。
(4)只履西归。
2、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初名神光。
二祖初生时,神光烛室,亘于霄汉。
又一夕神人现,谓二祖曰:“何久于此?汝当得道时至,宜即南之。
”二祖以神遇遂名神光。
久居伊洛,博极群书。
每叹曰:“孔老之教,祖述风规。
”近闻达磨大师住少林,乃往彼晨夕参扣。
达磨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光自忖曰:“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
古尚若此,我又何如?”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二祖立于砌下,迟明积雪过膝。
达磨悯之曰:“汝立雪于此,当求何事?”二祖悲泪曰:“惟愿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曰:“诸佛妙道,旷劫精勤。
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
欲冀真乘,无有是处。
”二祖闻诲励,向道益切,潜取利刀,自断左臂,致于达磨前。
磨知是法器,遂问曰:“汝立雪断臂,当为何事?”二祖曰:“某甲心未安,乞师安心。
”磨曰:“将心来,与汝安。
”祖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云:“与汝安心竟。
”后达磨为易其名曰慧可。
3、六祖慧能。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禅宗《牧牛图》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募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由得山童尽力迁。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驯服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需牵。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方草绿茸茸。
饥食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相忘第八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双泯第十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释:禅宗牧牛图又名普明禅师牧牛图,又名禅宗十牛图,在佛教里流传很广,近人如台湾的圣严法师和耕耘居士皆有注释或演讲。
本人亦试图以自己浅见作些注解以图抛砖引玉。
作者普明禅师不知何年代人,修行者都很少关心自己的名份,著书立说无非为续佛慧命普度众生而已。
观此图之构思皆出自真修实悟,从自性般若流露所出。
中国佛教禅宗自唐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正式开始过上农禅并重的生活。
禅师在开示说法中少不了以日常生活的经验来训诫弟子精进修行。
以牧牛来譬喻禅修方法并非偶然现象。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凡夫未修行(修行是指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前不知守法,不知持戒,胡作非为,造诸恶业。
如狂牛野性难调难伏,被色身贪欲驱使侵犯别人的庄稼。
《法华经》把大菩萨的境界喻为大白牛,这里把沉沦五欲的凡夫喻为头角狰狞的黑牛。
佛经中把善业叫做白业,把恶业叫做黑业。
廓庵_十牛图颂_的悟道模式_吴正荣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5宋代廓庵禅师在清居禅师《八牛图》的基础上绘成《十牛图》(《十牛图颂》一卷,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收于续藏第一一三册),描述禅修次第。
且每图皆附以偈颂,共10首,以阐释行者从修行,到见性,到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的整个生命历程。
因其以诗意形式切中修心要害,一时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称禅林四部录,至今仍有其独到价值。
南禅宣扬离文字相和直了顿悟,难免有模糊性。
《十牛图颂》将一般意义上的修行悟道过程次第化,以诗意语言展现而出。
十颂其实是南宗禅修思想的缩影。
同时,它再次明确,禅并没有脱离日常存在,它反而正是人们本来的最真最朴实的生命状态。
一从悖论开始佛陀确证了“佛性”的恒定不变,万物都是佛性所生。
《百喻经》云:“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曰:‘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泥洹即涅,是超越逻辑而存在的“实相”,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然而它又不是一个具象,具体的东西是不可能作为本源的,故而是虚空,是“无相”。
它“无来无去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
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
”这就是空性意义上的“空无”,是因缘和合能生万法的“空无”。
然而将它当作一个对象描述,预先设定一个本体的存在,却又有了一种阻碍和执着。
但,人们存在的实际情况只能以此作为出发点———若没有“牛”,怎么去寻牛呢?《十牛图颂》提供了一种“寻牛”模式。
禅诗的灵性如此吸引人,就因它在叩问或已触及生命的终极真相。
故而,禅诗多是关于修道方式和体验的。
当禅的境界真实不虚地与自己同在,则信手信口所出,都是禅的境界,也是生命最真实丰满的境界。
于是“总在此常住真心中行住坐卧,自无始至今当下,并无一刻能离”,然而悖论从此而生,人们以思维推知了它的存在,却因此而远离了它,最终不得不去追寻。
《寻牛》云:“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一山一宁与日本“五山文学”
山一 宁 的 《 十牛 图颂 》第 三 首 《 牛》 诗 见
云 : “ 暖 幽 禽 枝 上声 ,雨 余 原 草 色 尤 青 。这 回 已 风
睹渠头 面 ,戴 氏毫端写弗成 。 ”诗 中描写见 到 了真
正 的 牛 , 比喻 对 自性 的认 识 又 进 了一 步 。 虽 然 “ 已
鱼 、得意 。 “ 鞭绳 抛却一 身闲 ” ,一 山认为 , “ 心
在整个 日本文化发展 史上起 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而这一 活动 的肇 始者 ,正是元 大德年 间 出使 日本的普 陀 山
高僧 一 山一 宁。
关 键 词 :一 山 一 宁 ; 日本 ;五 山 文 学
一
一
、
山国 师 “ 牛 图 颂 ” 浅 析 十
的八牛图而成 .元代诗人元好 问说 : “ 为禅客添 诗 花锦 ,禅是诗 家切玉 刀。 十牛图颂最能 显现这 种 ”
昂头角” ,还 未 与 牛本 身 相 逢 。
一
活。学禅者到达此境 ,就有一种归宿感 。
一
山一 宁 《 十牛图颂》第七首 《 忘牛存入》诗
云 : “ 笠 从 兹 不 入 山 ,鞭 绳 抛 却 一 身 闲 。更 无 觳 蓑
觫 劳牵拽 ,赢 得讴 歌翠霭 间。 “ ”的 比喻 只是 ” 牛
“ 迹 ” “ 牛 ” “ 牛 ” “ 牛 ” “ 牛 见 、 见 、 得 、 牧 、 骑
佛 。 自性不在身外 ,而 在心内 ,所以说 “ 本无形迹 可 求 寻” 。相 反 ,应该 通 过反 思 自我 ,认识 自我 , 体验 自我 ,达 到觉悟 的 目的。一山说 “ 脚下虽然岐 路 别 ,岩前 枯木 自龙吟 ” ,告诫人们 ,如果 刻意地 向外寻找 ,那只会 远离 了 “ 心牛” ,自性也会 在尘
十牛图颂
。惟贪恩爱。一旦命根断绝。永堕沉沦。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切劝诸人趁此色身康健。忙里偷闲。每日晨昏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千遍万遍。现世长福消灾。临命终时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颂曰。
藤摧堕井命难逃 象鼠蛇攻手要牢
普明咏未牧
生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嘉苗
云庵和未牧
心狂力壮镇咆哮 平贴家邦远更遥
涉险登危妄奔逐 时时谁顾食人苗
普明咏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云庵和初调
玄毛遍体鼻初穿 欲制难为不着鞭
云庵和回首
牧牛牛已得回头 百炼刚成绕指柔
鸭绿春江愁再浪 烂绳儿□为羁留
普明咏驯伏
绿杨阴下古溪边 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云庵和驯伏
好似太平春色里 依然幽鸟语芳丛
昔有优填国王请问宾头卢尊者。佛法中修行如何。
尊者答曰。譬如有人行于旷野大火之中。被一狂象。
所逐。其人见一井畔有一树。上有藤。其人攀藤。悬于井上。下有三毒龙.四毒蛇。树上有黑白二鼠。互相咬藤。四畔又有毒蜂螫人。其时复有蜜少许滴于口中。因贪蜜故。遂忘其苦。
柴门独掩。千圣不知。埋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
提瓢入市。?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颂曰。
露胸跣足入[邱-丘+(厂@墨)]来 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 直教枯木放花开
和。
者汉亲从异类来 分明马面与驴腮
一挥铁棒如风疾 万户千门尽击开
王又问曰。此人苦多。乐多耶。
尊者答曰。此人都是苦相。何乐耶。
诸智者以譬喻为解。遂有偈云。
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
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十牛图颂》的作者是廓庵思远,他是五祖法演禅师的法孙,曾在常德梁山为主持,属临济宗。
廓庵禅师约生活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1150)前后。
十牛图颂,以牧童喻修行者,以牛喻妄心;十牛图,表示悟道的过程,就是将妄心制伏而达到终极境界的过程。
十牛图的每一图,表示的是修炼的一种境界与修行者的心路历程。
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如下:一、寻牛序: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歧路俄差。
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颂: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见迹序:依经解义,阅教知踪。
明众器喂一金,体万物为自己。
正邪不辨,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颂: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三、见牛序:从声得入,见处逢源。
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颂: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得牛序:久埋郊外,今日逢渠。
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
顽心尚勇,野性犹存。
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颂: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牧牛序:前思才起,后念相随。
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
不由境有,唯自心生。
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颂: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骑牛归家序:干戈已罢,得失还空。
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
身横牛上,目视云霄。
呼唤不回,捞笼不住。
颂: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序:法无二法,牛且为宗。
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
如金出矿,似月离云。
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颂:骑牛已得到山家,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人牛俱忘序:凡情脱落,圣意皆空。
有佛处不用遨游,无佛处急须走过。
两头不着,千眼难窥。
百鸟衔华,一场□□。
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
! ! 以 牧 牛 喻 修 心 #始 见 于 佛 教 -增 壹 阿 含 经 2 卷 四 十 六 2 放 牛 品 .-佛 说 放 牛 经 .-佛 垂 般 涅 盘 略 说 教 诫 经.!-佛遗教经."三 者&前 两 者 为 同 经 之 异 译#以 六 牛喻六根+-佛遗教 经.则 是 以 修 心 制 五 根 五 欲#如 牧 牛 不 使 牛 放 逸 #伤 人 稼 穑 + 唐 代 以 后 #禅 师 修 心 渐 以 牧 牛 为 喻 #并 引 -佛 遗 教 经 .为 说 + 至 宋 代 而 有 -五 牛图.-八牛图.及-十 牛 图.等 出 现+ 由 -放 牛 品.牧 六牛#衍化为牧八 牛#最 后 定 位 为 牧 十 牛#但 十 牛 所 牧 仍 是 一 牛 #十 是 十 个 牧 养 次 第 #非 取 -放 牛 品 .六 只 牛 #而 取 -佛 遗 教 经 .为 说 +
第 !! 卷 ! 第 " 期 #$%& 年 & 月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0+123*4156!7(81,-7813+834"
9(-:!!#;(:" 73<:#$%&
全 真 道 圆 明 老 人 所 述 修 性 *十 马 图 +试 论 "
*中 国 台 湾 +萧 ! 登 ! 福
!台中科技大学 应用中文系#台湾 台中!X$X"
!!!摘!要"内 丹 修 性"常 用 心 猿 意 马 为 喻"其 实 早 期 是 以 牛 为 喻"并 用 牧 牛 来 喻 修 心#用 牧 牛 喻 修 心"最 早 出 自 小乘佛教经典"中国禅师由此而衍生了用(十牛图)来 表 示 明 心 见 性 的 修 道 过 程# 道 教 内 丹 学 原 与 佛 教 无 关"至 北 宋张伯端"开始引佛教禅宗明心见性来说修性"于是 全 真 道 士 圆 明 老 人 也 用 (十 马 图)来 喻 修 性# 佛 道 二 教 的 修 性 上 "佛 教 爱 用 牧 牛 "道 教 则 爱 以 心 猿 意 马 为 喻 #
从凡夫到成佛——禪宗《十牛图》解析(下)
从凡夫到成佛——禪宗《十牛图》解析(下)六、骑牛归家----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十牛图》之六为骑牛回家。
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干戈已息,到了无所谓得牛失牛的阶段。
从发奋求道(寻牛)、谙习法理(见迹)、实践修行而见性入理(见牛)、彻底悟入以致见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动中保持灭念(牧牛),已经费了一番辛苦,现在进入干戈已罢、人牛一体的境界了。
现在不再需要绳鞭了。
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遥,自有牛儿载着你回家。
这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详的境地。
见性已不再是难事,然而要把所见所悟变成己身之物却并非易事。
比起彻悟,悟后的修行就难得多了。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
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
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七、忘牛存人----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十牛图》之七是忘牛存人。
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并不是自我存在的两面,而是一体,牛只是作为一种理念的象征物而已。
苦苦地求寻,到得头来,原来追寻到的目标竞是刚刚仍在寻求的自身。
这是一个回到本来的家,连牛都给忘掉的阶段。
捕兔时套兔绳是有用的;抓鱼时鱼筌同样不可缺少。
一旦捕捉到手了,工具就不再有用了。
这也如乘船过河,到了对岸后,船就无用了。
“忘牛存人”图中,也只见一位唯我独尊的人,在家中高枕无忧,牛的踪迹再也找不见了。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
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
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骑牛回家后,牛已不现;主人高枕而卧,室外日已三竿。
如金子出矿,月高云层,尽现本来面目。
它的万丈光芒,延伸到无穷尽的时间长河里,永远高照一切。
八、人牛俱忘----凡情脱落圣意皆空《十牛图》第八图为人牛俱忘。
迷妄之心已经脱落,了悟之心亦无踪迹,这才是真正的空境。
从寻牛到忘牛存人.虽然完成了参透生死的修行,在这之上更进一层,即不以悟为圣才是禅的真正特色。
禅宗十牛图解说
十、入廛垂手----酒肆鱼行 化令成佛
《十牛图》的最后一图为入廛垂手。即进入市街上的酒屋鱼肆中,谦逊地为众生说法,使他们趋向于善,成就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作为,即“真空妙有”。禅的绝对意义也就在于此,它的宗教意义也完全体现在这里。整体上来看,《十牛图》的八、九、十体现了真正的人的事体、实相和作用。本性即空、实相即一切真实,作用即不仅利己而且要利人。利人是禅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一切的学问、修行都要为人,主要是为他人着想,为整个人类谋求更自由、更纯善、更有创造力的生活。这就是禅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Hale Waihona Puke 六、骑牛归家----干戈已罢 得失还无
《十牛图》之六为骑牛回家。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干戈已息,到了无所谓得牛失牛的阶段。从发奋求道(寻牛)、谙习法理(见迹)、实践修行而见性入理(见牛)、彻底悟入以致见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动中保持灭念(牧牛),已经费了一番辛苦,现在进入干戈已罢、人牛一体的境界了。现在不再需要绳鞭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遥,自有牛儿载着你回家。这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详的境地。见性已不再是难事,然而要把所见所悟变成己身之物却并非易事。比起彻悟,悟后的修行就难得多了。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著语: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著著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风和日丽,杨柳青青;河岸边的柳枝上,黄鹂在千呼万唤,啼啭不停,真是一派赏心悦目的风光啊!只见那岸边有一头高大的牛,牛角高耸,那种活泼之态,就是丹青妙手也难以画出。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宋代廓庵禅师《十牛图颂》】
【宋代廓庵禅师《⼗⽜图颂》】
《⼗⽜圖頌》
宋代廓庵禪師
第⼀圖尋⽜
頌⽈:
忙忙撥草去追尋,⽔闊⼭遙路更深。
⼒盡神疲無所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第⼆圖⾒跡
頌⽈:
⽔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也麼?縱是深⼭更深處,遼天⿐孔怎藏他?
第三圖⾒⽜
頌⽈:
⿈鸝枝上⼀聲聲,⽇暖⾵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畫難成?
第四圖得⽜
頌⽈:
竭盡精神獲得渠,⼼強⼒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原上,⼜⼊煙雲深處居。
第五圖牧⽜
頌⽈:
鞭索時時不離⾝,恐伊縱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拘⾃逐⼈。
第六圖騎⽜歸家
頌⽈:
騎⽜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拍⼀歌無限意,知⾳何必⿎唇⽛。
第七圖忘⽜存⼈
頌⽈:
騎⽜已得到家⼭,⽜也空兮⼈也閑。
紅⽇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第⼋圖⼈⽜俱忘
頌⽈:
鞭索⼈⽜盡屬空,碧天廖廓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熔雪,到此⽅能合祖宗。
第九圖返本還源
頌⽈: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庵前物,⽔⾃茫茫花⾃紅。
第⼗圖⼊尘垂⼿
頌⽈:
露胸跣⾜⼊尘來,抹⼟塗灰笑滿腮。
不⽤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放花開。
宋代普明禅师牧牛图颂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调驯的野牛,扬头横角,恣意咆哮,狰狞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终日奔走在溪山之间,越走越远,不知回家。妄想执著障蔽众生的光明自性,犹如一片黑云横隔在山谷之口一样。禅人不知调御心性,也会有违“明心见性”的宗旨,远离真心的家园,无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五阴恶念就像乌云一般到处弥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归途。只可惜那难得的善根所生长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践踏殆尽。“步步犯佳苗”譬喻众生被无始劫的烦恼、习气所遮蔽,迷失觉性、造作不安,屡屡造罪,沉溺在六道轮回的苦海中而无法解脱自在。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 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 归来犹有一重关
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 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丛丛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转头 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Biblioteka 把芒绳且系留驯伏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 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烟芳草绿葺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廓庵禅师十牛图十二世纪,中国的禅师廓庵禅师著了一本名为《十牛图》的书,成为禅门中的至宝。
他绘制了禅宗的十牛图,并以诗偈和散文加以评唱,形象地展现了由修行以致顿悟的体悟过程。
一、寻牛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解:寻牛----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第一寻牛,即寻求业已失散的心牛。
所谓心牛,就是真实的自己,是生命的本体,也就是临济祖师所讲的无位真人,这一阶段是立志求道的阶段。
不过,实际上心牛(无相的自己)从未失去。
真人总是在我们的面门,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
仅仅由于缺乏正确的自觉,而与本来的自己疏远了。
找到真我根本不必从外从他而求,只要照顾好自己脚下就行了。
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著语大义:心牛从来就没有失去,哪里用得着去追寻?由于缺乏自觉以致与心牛疏远,在尘世的迷乱中心牛逐渐被淹没,离真我愈来愈远。
由于前路参差峻峨,于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争更烈。
二、见迹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解:见迹----依经解义阅教知踪第二图为见迹,只是发现了心牛的足迹。
这是一个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的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从而知晓一切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它们却处于矛盾的统一之中;明白万物的客观与自我的主观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理解万法都是一个心牛的千变万化,即一切存在都是真我的变体的禅的思想。
不过,在这一阶段还无法弄清牛是白还是黑。
所以,仍处在禅门之外,只是见到了踪迹而已。
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
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在水边、林下、萋萋芳草中到处都有牛的足迹。
那辽天的鼻孔,冲天的气势,纵是深山老林,也隐藏不住。
著语大意跟上述大同小异。
所谓众器为一金,万物为自己的表意为:金镯、金炉、金项链等器皿,林林总总,形态各异,都是金子制造的。
所以宇宙间的万物都出于一体,都与自己合而为一。
三、见牛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解:见牛----从声得入见处逢源第三张图为见牛,即终于看到了真正的牛。
闻物之音声,见物之形色,这一直接的感觉,引触了大死一番后的禅定境界,即身心安然统一的三昧之境,从而使个体、有限、差别的世界与整体、无限、平等的本源相遇。
开眼一看,万物全非他物。
在眼前,只见一头心牛。
这时,才确切体认自他不二,物我合一的至理。
由此亦可清楚地看到知与悟的巨大差别。
有一位和尚在劈柴禾时,听到一块干柴落地发出的声音,顿时开悟了。
他作了一首禅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坐。
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意即掉落在地上的不是其他什么东西,而是自他不二的无相的真我。
纵横有别的万物并不是蒙住自性之镜的明亮灰尘,而是真如之相。
山川河流及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真理的显现。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著语: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著著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风和日丽,杨柳青青;河岸边的柳枝上,黄鹂在千呼万唤,啼啭不停,真是一派赏心悦目的风光啊!只见那岸边有一头高大的牛,牛角高耸,那种活泼之态,就是丹青妙手也难以画出。
但见她处处显露,所见所闻一样不差,在眼、耳、鼻、舌、身、意中显其用。
仿佛水中的盐味,包里的胶青,表面上看不识其真底,实际上它的作用十分明显。
你眨眨眉毛,睁眼看看,她并非他物,正是心牛。
四、得牛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四、得牛----久埋郊外今日逢渠《十牛图》之四为得牛。
光是看到了牛,还不能使牛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必须用手紧紧攥住她。
这头长期在妄想的原野放逐的心牛,虽然现在终于找到了,但是牛的野性犹存。
她还十分留恋那美丽的烦恼的草原,环境的影响依然很大,稍有疏漏她又会跑走。
所以必须紧紧把住缰绳,牵牢她的鼻子。
古人说过:见惑如破石可顿断,思惑如藕丝宜渐断。
(理是顿悟,事须渐修)也就是说,知性的困惑可以立刻斩断,而贪嗔痴的迷情如藕丝一般,唯有慢慢地断除。
因为见性悟道有深有浅,所以悟道后的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著语;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
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好不容易竭尽心智找到了牛,可她心强力壮,习性难改。
有时才到清净的高原上,瞬间又落入烟云深处。
美不胜收的境界牵引着她,她奔驰得那么快,难以追上,青青芳草地令她留恋不已,不思回返。
要荡其顽心,净其野性,求得纯和之境,必须多加鞭挞,牢牢抓住她,驯化她的习性。
(5)牧牛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五、牧牛----前思才起后念相随《十牛图》之五为牧牛,即小心放牧好这头手中牵着的牛。
在悟道之后的修行中,要保持正念,不起邪念,既需要得牛的修行,又需要牧牛的修行,即通过得牛使牛与我合一,通过牧牛使我与境合一。
在日常千差万别的环境中,我们往往才起一念即生二念。
看到美丽的花,就想把她摘下来养到花瓶里。
虽然这种见到物类即起美化她的念头并非坏事,然而这随之而生的第二念往往会引发迷惑之心。
为此,当一念已起时,能如红泥炉上一点雪那样,随即返回正念,抱持正念即可。
这样就会如古人所说的后念即生,前念自灭,始终保持一个正念。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著语: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
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牧牛时当特别仔细小心,要把好鞭索,时时加以管束,以防此牛纵步走入尘世纷迷之中,以便把她驯教得纯和而不顽野,即使不用鞭索,她也会自动地跟随着主人。
这头牛本来已觉悟成真,但由于迷惑她会常生妄想。
这迷惑不是来自外境,而是发自己心。
所以要严加束教,耐心垂训,使其永远保持正念。
六、骑牛归家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六、骑牛归家----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十牛图》之六为骑牛回家。
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干戈已息,到了无所谓得牛失牛的阶段。
从发奋求道(寻牛)、谙习法理(见迹)、实践修行而见性入理(见牛)、彻底悟入以致见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动中保持正念(牧牛),已经费了一番辛苦,现在已进入干戈已罢、人牛一体的境界,不再需要绳鞭了。
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自有牛儿载着你回家,何等逍遥!这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详之境。
见性已不再是难事。
然而要把所见所悟变成己身之物却并非易事,所谓悟后起修,悟后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
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
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七、忘牛存人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七、忘牛存人----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十牛图》之七是忘牛存人。
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并不是自我存在的两面,而是一体,牛只是作为一种理念的象征物而已。
苦苦地求寻,到得头来,原来追寻到的目标竞是刚刚仍在寻求的自身。
这是一个回到本家,连牛都忘掉的阶段。
捕兔时套兔绳是有用的,抓鱼时鱼筌同样不可缺少,一旦捕捉到手,工具就不再有用了。
这也如乘船过河,到了对岸,船就无用了。
忘牛存人图中,也只见一位唯我独尊的人,在家中高枕无忧,牛的踪迹再也找不见了。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
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
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骑牛回家后,牛已不现;主人高枕而卧,室外日已三竿。
如金子出矿,月高云层,尽现本来面目。
她的万丈光芒,延伸到无穷尽的时间长河里,永远高照一切。
8)人牛俱忘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八、人牛俱忘----凡情脱落圣意皆空《十牛图》第八图为人牛俱忘。
迷妄之心已经脱落,了悟之心亦无踪迹,这才是真正的空境。
从寻牛到忘牛存人.虽然完成了参透生死的修行,在这之上更进一层,即不以悟为圣才是禅的真正特色。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之上的境界。
牛头和尚(594~657)未晤四祖道信之前,修行之妙令百鸟衔花献奉;见到四祖识得祖师禅后,百鸟却不衔花赞叹了。
开始他心怀圣意对百鸟之意感激不尽,在四祖启示之后,他识得一切皆空,就不再把百鸟之意挂在心上了。
赵州和尚有句妙语道:有佛处不用遨游,无佛处急须走过。
道的便是空境。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著语:见情脱落,圣意皆空。
有佛处不用激游,无佛处急须走过。
两头不着,千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鞭、索、人、牛,一切都不挂在心上;碧空辽阔,信息不通,而一切皆通,红炉焰上怎么能容许雪花停留呢?达到这般炉火纯青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境界,才能不执著于美丑、善恶、是非、生死。
这种境界纵使你生千只眼亦难以窥透。
这种境界使你为以前的沾沾自喜而惭愧。
你就是那无边无际的宇宙,万物与你一体,你获得的是大自由,大自在,大解脱!(9)返本还源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九、返本还源----水绿山者坐观成败<《十牛图》之九为返本还源,即真空无相的境地。
这样诠释,人们容易把禅误解为一种不求实际的虚无主义。
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另一面。
正如柳自然绿,花自然红一样,真空无相本来就是真空妙有,它有无穷的功用。
佛法高妙的人,看起来跟不知佛不懂法的凡人一样。
即悟了同未悟,因为众生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不染一尘的。
但得道之人在本质上仍不同于混璞未分的凡人。
水绿山青,都是本来清净的真实存在,没有任何造作;身居世间万物的荣枯流转之中,而能超然物外,冷眼观之,便不会流于世俗,居无为中而有为,做真正的主人翁!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著语: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
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大意为:要说返本还源,还不如当下直观,如盲似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费许多功夫。
这样在凝寂的无为中,冷眼观察水绿山青的本来面目,便可以有异于变幻败坏之物;一切依照自然的本色去视听观察,便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永恒的生命,实现真正的价值!(10)入尘垂手<露胸跣足入尘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十、入廛垂手----酒肆鱼行化令成佛<《十牛图》的最后一图为入廛垂手。
即进入市街上的酒屋鱼肆中,谦逊地为众生说法,使他们趋向于善,成就佛道。
这才是真正的作为,即真空妙有。
禅的绝对意义也就在于此,它的宗教意义也完全体现在这里。
从整体来看,《十牛图》的八、九、十体现了真正的人的事体、实相与作用。
本性即空,实相即一切真实,作用即不仅利己而且要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