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典籍种提要

合集下载

禅宗内容提要

禅宗内容提要

禅宗内容提要禅宗是隋唐以来最重要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而且也是汉地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

禅宗一反隋唐以来其他宗派拘泥于经典和陷于繁琐的名相分析的习气,而是标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彻见心性之本源,(“见性成佛”)为宗旨,自以为是“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

因此禅宗又叫佛心宗。

禅即禅那,或译静虑、思维修,它是思维心虑的方法,就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深密思维的状态。

佛教大乘、小乘都要修禅,但他们修习的方法和达到的境界往往不尽相同。

禅宗的得名,首先由于他它对禅修的实践的高度重视,与其他佛教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

理论的解释和研讨等截然不同,禅宗初期所传的教法就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收摄精神,这些与禅的要求没有区别,故称为禅宗;其次是它对于禅修的理论和时间都有重大发展,比如荷泽宗的宗密区分禅法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清静禅等五种,后世的禅师又以六度所设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的心印为祖师禅,这些都对以后的禅学有很大影响。

禅作为一种宗派的称呼,始于唐中叶以后。

禅宗重视实悟而轻视理论,在单纯哲学思辨层面并无多少建树,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继承《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等思想,以自身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新为世界万物之本体。

禅宗的特点体现在实践层面,它是以自身本具的真心为修为的基础;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无有染着为修正的目标;以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修道的宗旨;以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为传到的准则;以棒喝、机锋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为接引学人的方法。

(一祖)迦叶直到28代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璀(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慧能的思想在禅宗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就是后来被推为六祖的慧能。

慧能(638-713),又作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据说慧能早年丧父,家贫,靠砍柴担水奉养寡母。

一天担柴到了市里,听客诵读《金刚经》,当下开悟。

慧能于676年,复于南海法性寺,依印宗法师出家。

禅宗参考书目

禅宗参考书目

一、禅宗原典要目: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姚秦)鸠摩罗什译2、《佛说维摩诘经》(又名《维摩诘所说经》)(姚秦)鸠摩罗什译3、《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隋)慧能4、《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唐)玄奘译6、《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7、《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唐)佛陀多罗译8、《大乘起信论》马鸣造、(南朝陈)真谛译9、《肇论》(东晋)僧肇10、《楞伽师资记》(唐)净觉11、《五灯会元》(宋)普济12、《景德传灯录》(宋)道原13、《古尊宿语录》(宋)赜藏主14、《宋高僧传》(宋)赞宁15、《祖堂集》(五代南唐)静、筠二禅师二、禅宗史要目:《中国禅宗史》印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中国禅宗通史》杜继文、魏道儒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洪修平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或199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禅宗思想史纲》或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麻天祥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或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禅宗思想史略》)《中国禅学通史》高令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中国禅宗思想历程》潘桂明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葛兆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唐五代禅宗史》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宋元禅宗史》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禅思与禅史》杨惠南(台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顾伟康知识出版社1990年6月《中国禅学思想史》【日】忽滑骨快天朱谦之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中国禅宗史》【日】阿部肇一关世谦译(台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禅与中国》【日】柳田圣山毛丹青译三联书店1988年《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9年三、佛禅研究要目:《中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潄溟商务印书馆《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徵中华书局1979年、2006年《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心体与性体》(上、中、下)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唯识论》熊十力中华书局1985年《佛家名相通释》熊十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华书局1983年《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中华书局1982年《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佛教史》(3册)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85、1988年《佛教史》杜继文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中华书局1988年《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佛教哲学》方立天人民出版社1986年《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傅伟勋三联书店2005年3月《游戏三昧:禅的终极关怀与终极实践》吴汝钧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版《中国佛性论》赖永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8月《印度佛教哲学》黄心川《中印佛学比较研究》李志夫中社科出版社2001年《禅宗思想渊源》吴言生中华书局2001年6月《禅宗哲学象征》吴言生中华书局2001年6月《唐代佛教》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9年《唐音佛教辨思录》陈允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禅外说禅》张中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顾随说禅》顾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门外谈禅》葛兆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禅学讲话》【日】日种让山《通向禅学之路》【日】铃木大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禅与西方思想》【日】阿部正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禅宗语录辑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906页49.50元《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石峻、楼宇烈、方立天中华书局四、禅与艺术要目:《佛教与美学》王志敏、方珊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佛教美学》祁志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第一章禅宗理论要旨

第一章禅宗理论要旨

• 重释“定慧”“禅定”
• 慧能反对定慧的割裂,主张“定慧一体”。 • “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 慧能否定了原来意义上的“定”而突出“慧 ”。
禅意的生活化
• 禅师们禅意的生活,重要表现形式有两种: 游观山水自然和体力劳动。 • 推究其本是他们对生活“无心”“自然”的 态度。
• 《五灯会元》: •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二、慧能禅的理论要旨
• “心性”的本体特征
• “佛性”的人性化
• “明心见性”的顿悟
(一)“心性”的本体特征论 • 心性本自清净 • 《坛经》中反复说到这点:“人性本净 ,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 净”(一八);“世人性本自净,万法 在自性”(二O);“《菩萨戒经》云: ‘本元自性清净’”(一九、三O)等; • 最著名的悟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 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八)
禅心的艺术化
• 艺术的境界不一定是禅的境界,但真正的 禅的境界同时也一定是艺术的境界。 • 诗歌意境创造的“禅心本真状态” • 审美心胸的“空静论”
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声和光无时不在变化中,演绎着无常。 声音是虚渺的,光影也是虚渺的。处于“有 ”“无”之际,把人心从有引到无。在瞬间或 许能对世界的真实和虚幻获得一种生动的体验 与感悟。
寻春 •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 •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日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禅宗作为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奥。

本文将对禅宗典籍进行提要,概括介绍其主要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初步了解禅宗思想。

一、《坛经》《坛经》是禅宗主要经典之一,由泰西古称所撰写。

该经以对话形式展开,阐述了禅宗的实修方法与境界。

其中,泰西古为《坛经》的主要讲述者,通过对禅宗的言传体系进行阐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禅宗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

二、《禅宗启蒙录》《禅宗启蒙录》是禅宗创始人达摩传世的一部重要文献。

该书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了达摩传授给弟子的教诲,阐释了禅宗的实修要点。

这部典籍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三、《禅门正宗》《禅门正宗》是南宋僧人宗璨所编撰的禅宗经典总合。

该书内容广泛,包括了禅宗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术语和修行方法等。

宗璨对禅宗各家流派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纳,对于研究禅宗的演进历程和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法华经》《法华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也是禅宗重要的经典之一。

该经阐述了佛陀教导众生实现佛果的法门,其中包含了禅修的要点。

禅宗将《法华经》视为禅修的支柱经典,认为通过修持《法华经》中的法门,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禅悟体验。

五、《禅宗心地觉照经》《禅宗心地觉照经》是中国禅宗最早的一部禅经,被视为禅宗主要的基础经典之一。

该经从禅宗的观点出发,详细论述了心性觉照的境界和实现方法。

禅宗强调通过内观自性,觉知自己的本源,实现心境的纯净和觉照。

六、《碧岩录》《碧岩录》是禅宗宗匠宗杲所著,收录了他对禅宗诸家思想的批判和总结。

该书内容广泛,论述了禅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

宗杲以自己的觉悟体验为基础,对禅宗的历史和教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七、《五灯会元》《五灯会元》是中国禅宗史上最重要的一本经典,是对五祖弘忍及他的四位弟子的事迹和教诲进行编纂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详细记载了禅宗祖师们的传承与教诲,对于了解禅宗的发展轨迹和禅宗思想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禅宗典籍是禅宗思想的重要载体,经过多代禅宗宗匠的努力传承和总结,形成了丰富的经典文献。

《景德传灯录》版本源流考述

《景德传灯录》版本源流考述

元延祐三年(1316),释希渭重刊《景德传灯录》,其时去宋室之亡不足四十
年,其所据之底本与校本应皆为宋本,故可据此刻之校刊记与卷末所附之前代跋
语考察宋代刊刻之情形。延祐本校文所提及之宋本计有三种:即洪州旧本、福州
本与浙本。
1、旧本
此“旧本”,即元延祐三年释希渭刻本所依据之底本,即是所谓之“庐山稳
庵”刻本。何以知之?首先,此“旧本”在元刻校文中共出现十六次,而“福州
[1] 宋居简《北磵集》卷七《跋严太常编〈传灯〉》云:“公十八登科,官居余暇。取《传灯》 千七百则佛祖机缘言句之切于日用者,搜英猎华,手抄巨编。”由此可知,一千七百则公案 乃指《景德传灯录》所载一千七百人之机缘,非实指公案之数目。《佛光大词典》“公案”条 云:“一般以公案之总数约计一千七百则,然实际未必真有一千七百之数,且通常所用者约 仅五百则而已。”已将其作为公案之实际数目。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公案条”云:“自 古以来,有若干种集录此种公案而成之作品,如《碧岩录》、《从容录》二书,即各收录百则 禅门公案。《无门关》也收录四十八则。诸书所收公案,加上《景德传灯录》等五部灯录所 载,公案之数总计约有一千七百则左右。”更集数种典籍,以凑成一千七百之数,实为无谓。 [2] 杨亿《武夷新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文为日人石井修道所发见,见《宋代 禅宗史の研究》第一章《〈景德传灯录〉の历史的性格》,大东出版社,1988 年。
山稳庵旧本翻刊于道场禅幽庵。”校文中所称“旧本”或即是此“稳庵旧本”之
省称。另,此“旧本”有时又称“洪旧本”。如卷三《菩提达磨》章“师曰:‘汝
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
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下有校文云:“浙

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八宗概要第五章禅宗第五章禅宗第三十八节略史禅宗在中国流传,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其间法门改转,变易甚大,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1.一脉相承时期,就是达磨创宗以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相承,以《楞伽》为心印,以观心为法门,其时弘传未广,笃信者希,历北魏、周、齐、隋以至初唐,为时约一百年左右(约当公元500一600)。

2.支流派生时期,就是四祖门下有法融分立牛头宗;五祖门下分为神秀的北宗,慧能的南宗以及十子各为一方之师;六祖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和神会的荷泽宗。

其时禅人已遍于大江南北,北自中原,南至南海,禅风浸广,为时历盛唐而至中唐,约有二百年左右(约当公元600--800)。

3.五家分灯时期,就是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师资共建立沩仰宗;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师资建立曹洞宗;临济义玄建立临济宗;云门文·偃建立云门宗;清凉文益建立法眼宗。

前三宗先后成立在晚唐,后二宗成立于五代。

其后当宋代时,临济一宗又分为黄龙、杨歧两派。

杨歧又分为大慧和虎丘两派。

为时历晚唐以至南宋之末,约四百年左右(约当公元800—1200)。

4.洞济并传时期,就是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先后失传,唯有临济、曹洞两宗流布,就是元、明、清三代,为时约七百年(约当公元1200—1900)。

第三十九节菩提达磨的禅法自达磨西来,传授心法,次第发展,成为汉地独有,别具风格的禅宗。

但是达磨是印度大德。

印度的大乘思想只有中观、瑜伽两宗,此外别无其他宗派的遗迹。

因此达磨所传的学派,必定是此两宗中的一宗。

达磨的语句传世不多,且多伪托。

只有《略辨大乘人道四行观》一章尚可信任。

在这章中说:“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

理人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言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人中说四行:“一、报冤行,二、随缘行,此二是观恩冤苦乐都是宿业所招而无动于衷。

宋代目录书所收禅宗典籍

宋代目录书所收禅宗典籍

日 :吾 所抄 书今 若干卷 , 汇而 目之 。饥 , “ 将 读之 以当
肉。寒 , 读之 以 当裘 。孤 寂 而读之 , 以当朋友 。忧而 读之 , 以当金 石琴瑟 也 。 [6 ”2 ]
在《 遂初 堂 书 目 》 , 教 著 作 列 入 子 部 “ 氏 中 佛 释
石 头和 尚参 同契 一卷 忠国师语 一卷
Vo . 7 No 3 13 , .
Ma 2 0 y。 01
宋 代 目录 书所 收 禅 血 刁 桌 籍
哈 磊
( 四川 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 都 60 6 ) 成 1 0 8
摘 要 : 代 刊 刻 了多 种 佛 教 藏 经 , 收 录禅 宗 典 籍 很 少 , 门著 述 中 也 缺 乏 相 对 全 面 的描 述 , 个 缺 憾 在 宋 代 宋 但 禅 这
天 台 国 师 百 会 语 要 一 卷 庞 居 士 歌 一 卷
类 ” 可具 体统计 的有 8 余 种 。与 全书各 类相 同 , , O 均 不注 卷 数 、 者 , 分类 , 有 小 序 与解 题 。现全 文 作 不 没
附录 如下 : 释 家 类
僧齐 宝禅 要三 卷
百 文 广 语 一 卷 无 住 和 尚说 法 记 二 卷
宿觉 传 一卷
达 摩 血 脉 一 卷
见道 讼 一卷⑦
1 8部 、 2 3 6 7卷 。包 括 大 小 乘 经 、 、 疏 、 录 、 论 经 语 史 传、 杂著 等 , 种 各 附 卷 数 。此 中不 少 书 籍 现 已失 每
收 稿 日期 :0 90 —6 2 0 —81
永 嘉一 宿 觉禅 宗集 一卷 法 眼禅 师集 一卷
有佛教 书 目, 涉及 多少 不等 的佛 教著 作 。

禅 宗

禅 宗
勿使惹尘埃。 —— 神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
4、西土传承: 迦叶以后,经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 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 驮蜜多、婆栗湿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 迦毗摩罗、那伽阏剌树那、迦那提婆、罗 侯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 阇夜多、婆须槃头、摩拏罗、鹤勒那、师 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 至菩提达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 二十八祖。
禅宗
一、禅宗源流
1、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 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 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 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 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 “南能北秀”。
2、溯源:拈花微笑
《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 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 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 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3、宗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5、中国传承: 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南能北秀”:慧能、神秀
“一花开五叶” 沩仰宗。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 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 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 别)、“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说,从理事、 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 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 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 的宗风。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提出 “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 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禅宗剖析资料

禅宗剖析资料

禅宗剖析一、禅宗的历史和起源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印度佛教的某些教义。

在传入中国后,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据传菩提达摩为禅宗的创始人,被尊为初祖。

其后,经过几代禅师的传承和发展,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之一。

二、禅宗的核心思想禅宗的核心思想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它主张通过修行,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觉悟出不需外求的清净自心。

禅宗的信仰是人心本来清净,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

这种思想体现了禅宗对于心性、佛性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三、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禅定和参禅。

禅定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使内心达到平静、清净的状态。

参禅则是在禅师的指导下,通过参悟一些禅机或公案,达到心性的觉悟。

此外,禅宗还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随缘任运的态度,让禅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禅宗的悟性和境界禅宗的悟性是指通过修行和参悟,达到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超越了常规的逻辑思维和经验认知,是一种心源性的觉悟。

禅宗的境界则是指通过修行和悟性,达到的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超脱和圆满的状态。

这种境界超越了生死的轮回和烦恼的束缚,是一种永恒、和平的境界。

五、禅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禅宗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其次,禅宗对于中国的艺术、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禅宗的“无我”思想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禅宗的“心源说”也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六、禅宗的争议和批评尽管禅宗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首先,禅宗的修行方法和理论对于一些人来说过于神秘和难以理解。

其次,禅宗的某些极端思想可能被一些人利用为逃避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借口。

此外,禅宗的某些分支可能存在派别之争和传承上的争议。

祖源超溟《万法归心录》禅分五宗

祖源超溟《万法归心录》禅分五宗

祖源超溟《万法归心录》禅分五宗万法归心录卷下禅分五宗僧问。

达摩西来直指一心。

因甚六祖以下。

枝分五派。

各家独立门庭。

施设差别异相。

师曰。

如金作器。

器器皆金。

似火分灯。

灯灯是火。

虽然枝茂叶盛。

其根本乎一体。

汝若智眼洞明。

自然了法无二。

临济(镇州慧照义玄禅师六祖下第五世)问。

如何是临济宗。

答曰。

临济家风。

白拈手段。

势如山崩。

机似电卷。

赤手杀人。

毒拳追命。

棒喝交驰。

照用齐行。

宾主历然。

人境纵夺。

一切差别名相。

不离向上一着。

问。

云何为八棒。

答曰。

赏棒。

罚棒。

纵棒。

夺棒。

愚痴棒。

降魔棒。

扫迹棒。

无情棒。

问。

如何为赏棒。

答曰。

学人道一句子。

最亲切语。

与道相契。

师家便打。

名为赏棒。

问。

如何为罚棒。

答曰。

学人与师问答。

随意乱道。

触犯当头师家便打。

名为罚棒。

问。

如何为纵棒。

答曰。

学人一知半解道一句子。

少有相应。

师家便打。

名为纵棒。

问。

如何为夺棒。

答曰。

学人杂毒入心。

道句合头以为得意。

师家便打。

名为夺棒。

问。

如何为愚痴棒。

答曰。

学人宾主不分。

邪正不辨。

信口乱统。

师家便打。

名愚痴棒。

问。

如何为降魔棒。

答曰。

学人认魔境界。

颠狂鬼语。

以谓证道。

师家痛打。

名降魔棒。

问。

如何为扫迹棒。

答曰。

学人不落凡情。

便堕圣解。

不离窠臼。

师家便打。

名扫迹棒。

问。

如何为无情棒。

答曰。

道是也打。

道不是也打。

开口也打。

不开口也打。

一切不存。

名无情棒。

问。

棒下翻身得何道理。

答曰。

劈头一棒。

全身脱落。

意识冰消。

真常独露。

利机翻身。

钝根点额。

才涉思惟。

一场懡?。

问。

如何为四喝。

答曰。

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一喝如踞地师子。

一喝如探竿影草。

一喝不作一喝用。

问。

如何是金刚王宝剑。

答曰。

能斩意识。

凡圣情亡。

真常独耀。

问。

如何是踞地师子。

答曰。

断常二见。

一切渗漏。

踞地一吼。

瓦解冰消。

问。

如何是探竿影草。

答曰。

如镜照像。

妍丑真伪。

自呈本面。

问。

如何是不作一喝用。

答曰。

才动意识。

一喝冰消。

转寻一喝。

喝也不用。

问。

喝下领悟。

得何意旨。

答曰。

震威一喝。

非有非无。

起本无起。

落本无落。

中华禅宗千字文

中华禅宗千字文

中华禅宗千字文禅宗思想体系发展中国佛教肇始于汉小乘为初积识为宗东汉明帝秘法之宗三四世纪译经始争佛学著作道家释意格义为法类比相通五世佛学大师方出鸠摩罗什道家语行有无之说有为无为印度佛学有唯识宗华夏佛学乃中道宗道家秘合相辅相成佛经汉译大乘小乘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痛苦之源无知无明贪嗔痴恋逃脱死生色受想行识为五阴平治城堑度诸险难解脱束缚苦行时雨内寂其心方便禅思万劫不复觉悟菩提解脱涅宇宙心同大乘性宗有二谛义万物是有俗谛为称万物是无真谛至成非有非无否定一统庄子境界坐忘涅鸠摩罗什居长安城大师译经凡有百种两位弟子僧肇道生著述肇论不真空论万物若无则不起应起则非无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无非真非实再不迁论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不昔灭因不来今二层二谛般若无知不灭不来不迁致明道生禅师学识渊博顽石叩首雄辩悟颖庐山讲学佛学中心善不受报顿悟成佛道之无为无心而为无所贪执与无一同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万滞同尽宇宙心同亦皆涅法华经疏返迷归极归极得本大乘之悟不舍生死言到彼岸若到彼岸便是未到此岸生死大开方便彼岸涅禅宗起源禅宗起源源于禅那梵文音译沉思虑静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释迦牟尼菩提达摩二十八代禅宗初祖慧可二祖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宗派传承两大弟子南北二宗北宗神秀登堂入殿慧能坐南乃为六祖空宗与道达至高峰空宗三谛禅谓一义超越万物或用静默以示其无无言立义是第一义修行之法不修之修不造新业无心作事善不受报累业消尽平常无事著衣吃饭困来即卧相信自己一切放下不必如此别有用功别有修行抛弃努力无须努力抛弃有功达到无心顿悟成佛飞跃见道知是妄觉不知无记太虚廓然岂强是彼与道一同一切无别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知之知如桶底脱悟后得道不疑之道无得之得顿悟所得前迷今悟今悟前迷骑驴觅驴当下识得除觅驴病一切声色尽是佛事狂心遂息语默动静何处觅佛不可更之头上安头嘴上安嘴圣人常人自迷而悟平凡入圣入圣之后从圣入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悟佛工禅宗传承本宗传承释迦尊者灵山一会拈花示行摩诃迦叶微笑悟法以心传心付法相承迦叶以后再经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提多迦佛弥遮迦佛婆须蜜佛佛陀难提伏驮蜜多婆栗湿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罗那伽阏剌迦那提婆罗侯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夜多佛婆须头摩罗佛鹤勒那佛师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二十八人西天圣祖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大法西传乃来东土初抵建业始于达摩禅宗初祖心性本源见性成佛大乘传宗专意坐禅统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二系然不契机壁观婆罗意为觉法同称三士宝志禅师傅大士也梁代三杰一苇渡江北上魏都洛阳无缘闻名天下开创禅宗二入四行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坐禅之法理入行入理入为思洞之觉观行入实践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藉教悟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理入为主行入为助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参禅印证曰楞伽宗果自然成达摩弟子三人各精张扬门风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得肉僧副得皮慧可求法诚心动天神光立雪断臂至诚终得心印史称二祖痛快淋漓见机知能通达老庄精研三藏博览群书少为儒生有广福寺福田众生传法三祖僧璨初章此处略。

禅宗思想百科知识总结

禅宗思想百科知识总结

禅宗思想百科知识总结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教义和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禅宗思想的百科知识总结,包括其历史背景、核心概念、实践方法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禅宗思想起源于6世纪的中国,是由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的。

禅字最早在《周易》中出现,意为静心思考。

禅宗的正式建立可以追溯到6世纪中期,当时南印度的僧人鸠摩罗什将禅宗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核心概念禅宗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佛性”、“无我”、“直指人心”等。

禅宗认为人人本具佛性,即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只需通过禅修来觉悟。

禅宗强调超越自我、超越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追求解脱和觉悟的境界,即“无我”之境。

禅宗主张通过直接体悟人心,而非依赖经典和逻辑推理来寻求真理。

三、实践方法禅宗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坐禅和看公案。

坐禅是禅宗最重要的实修方法,通过打坐静心来觉察自己的身心,进一步觉悟佛性。

禅宗的坐禅强调身心的一致,即在禅定中要达到身心的统一和自我意识的消失。

看公案是禅宗的一种特殊实践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公案中的问答来触发直指人心的体悟。

四、禅宗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禅宗强调直接经验和体悟,反对理性主义和经院哲学,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禅宗在中国文学、绘画和园林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

再次,禅宗对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和哲学传统产生了显著影响,成为日本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综上所述,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直接经验和佛性觉悟,通过坐禅和看公案等实践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艺术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具有重要影响。

[禅宗的主要思想]禅宗思想

[禅宗的主要思想]禅宗思想

[禅宗的主要思想]禅宗思想第一篇禅宗思想: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笔者在研读王维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王维与佛教王维,唐代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著名诗人,以五言诗成就最高,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诗作容易合乐,传播广泛,声名颇高。

通读王维的诗篇,不难发现经常含有隐逸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倾向归于逃避现实和消极厌世,他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与调和,是对人生和生活的另一种领悟,充满了禅机和佛老思想。

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

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

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旧唐书本传》中记载王维经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禅宗全书目录

禅宗全书目录

(001~032文殊出版社、001~100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1990)第一册一、楞伽师资记(大正藏本)附:传法宝纪(大正藏本)二、历代法宝记(金九经校定本)三、曹溪大师别传(卍续藏本)四、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原书十卷,仅存七卷)(宋藏遗珍本)五、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本)六、全唐文禅师传记集七、祖堂集(日本·花园大学藏本)第二册景德传灯录(普慧藏本)第三册一、传灯玉英集(残卷)(宋藏遗珍本)二、传法正宗定祖图(江北刻经处本)三、传法正宗记(江北刻经处本)四、传法正宗论(江北刻经处本)第四册一、建中靖国续灯录(卍续藏本)二、禅林僧宝传(卍续藏本)三、补禅林僧宝传(卍续藏本)四、僧宝正续传(卍续藏本)第五册一、天圣广灯录(卍续藏本)二、联灯会要(卷一~卷十五)(卍续藏本)第六册一、联灯会要(卷十六~卷三十)(卍续藏本)二、嘉泰普灯录(卍续藏本)第七册五灯会元(上)(点校本)第八册五灯会元(下)(点校本)第九册一、五家正宗赞(卍续藏本)二、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卍续藏本)三、禅宗正脉(卍续藏本)四、教外别传(卍续藏本)第十册指月录(卷一~卷十)(天宁寺本)第十一册指月录(卷十一~卷二十二)(天宁寺本)第十二册指月录(卷二十三~卷三十二)(天宁寺本)第十三册续指月录(卷一~卷十)(金陵刻经处本)第十四册一、续指月录(卷十一~卷二十)(金陵刻经处本)二、禅灯世谱(卍续藏本)三、居士分灯录(卍续藏本)第十五册一、佛祖纲目(卍续藏本)二、皇明名僧辑略(卍续藏本)三、正宗心印后续联芳(卍续藏本)四、先觉宗乘(卍续藏本)第十六册一、续传灯录(卍续藏本)二、增集续传灯录(卍续藏本)三、五灯会元续略(卍续藏本)四、建州弘释录(卍续藏本)第十七册五灯严统(卷一~卷十五)(卍续藏本)第十八册一、五灯严统(卷十六~卷二十五)(卍续藏本)二、继灯录(卍续藏本)三、祖庭嫡传指南(卍续藏本)四、佛祖宗派世谱(卍续藏本)五、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卍续藏本)第十九册一、续灯存稿(卍续藏本)二、佛祖正传古今捷录(卍续藏本)三、祖灯大统(卷一~卷十四)(普慧藏本)第二十册祖灯大统(卷十五~卷五十一)(普慧藏本)第二十一册祖灯大统(卷五十二~卷九十八)(普慧藏本)第二十二册洞上祖宪录(普慧藏本)第二十三册一、径石滴乳集(卍续藏本)二、宗统编年(卍续藏本)第二十四册一、续灯正统(卍续藏本)二、普陀列祖录(卍续藏本)三、黔南会灯录(卍续藏本)四、缁门世谱(卍续藏本)五、南岳单传记(卍续藏本)第二十五册五灯全书(卷一~卷三十三)(卍续藏本)第二十六册五灯全书(卷三十四~卷七十三)(卍续藏本)第二十七册五灯全书(卷七十四~卷一二○)(卍续藏本)第二十八册一、揞黑豆集(卍续藏本)二、佛祖心灯(卍续藏本)三、诸家宗派(卍续藏本)四、正源略集并补遗(缺卷一)(卍续藏本)五、锦江禅灯(卍续藏本)第二十九册高僧传习禅篇汇编(上)(1)唐高僧传习禅篇(金陵刻经处本)(2)宋高僧传习禅篇(金陵刻经处本)(3)补续高僧传习禅篇(卍续藏本)(4)大明高僧传习禅篇(卍续藏本)第三十册一、高僧传习禅篇汇编(下)(5)新续高僧传习禅篇(标点本)二、清初僧诤记(标点本)三、虚云和尚年谱(一二○岁本)第三十一册一、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本)三、宗镜录(大正藏本)三、万善同归集(大正藏本)第三十二册一、宗门十规论(卍续藏本)二、临济宗旨(卍续藏本)三、林间录(卍续藏本)四、林间后录(卍续藏本)五、注沩山警策(卍续藏本)六、青州百问(卍续藏本)七、雪堂行和尚拾遗录(卍续藏本)八、感山云卧纪谈(卍续藏本)九、罗湖野录(卍续藏本)十、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卍续藏本)十一、人天眼目(卍续藏本)十二、丛林公论(卍续藏本)十三、丛林盛事(卍续藏本)十四、人天宝鉴(卍续藏本)十五、通玄百问(卍续藏本)十六、禅苑蒙求(卍续藏本)十七、枯崖和尚漫录(卍续藏本)十八、十牛图颂(三种)(嘉庆·永来重刊本)十九、禅林宝训(嘉兴藏本)第三十三册一、宗门千字文(禅学大成本)二、禅宗决疑集(卍续藏本)三、初学记(卍续藏本)四、山菴杂录(卍续藏本)五、慨古录(卍续藏本)六、祖庭钳锤录(卍续藏本)七、湛然禅师宗门或问(卍续藏本)八、五宗原(卍续藏本)九、五宗原(普慧藏本)十、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卍续藏本)十一、金刚般若波罗蜜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十二、缁门警训(嘉兴藏本)十三、万法归心录(卍续藏本)第三十四册一、禅关策进(点校本)二、宗门玄鉴图(卍续藏本)三、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卍续藏本)四、沩山警策句释记(卍续藏本)五、沩山警策注(卍续藏本)六、禅门锻炼说(卍续藏本)七、千松笔记(含禅宗合论、楞严击节)(卍续藏本)八、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卍续藏本九、禅林宝训音义(卍续藏本)十、禅林宝训顺硃(卍续藏本)十一、禅林宝训笔说(卍续藏本)十二、禅林宝训合注(卍续藏本)十三、禅林宝训拈颂(卍续藏本)十四、圣箭堂述古(卍续藏本)十五、法门锄宄(卍续藏本)第三十五册一、宗门宝积录(仅收序、凡例、目录)(卍续藏本)二、禅海十珍(卍续藏本)三、正名录(普慧藏本)四、野云映禅师宗统颂(嘉兴藏本)五、禅宗直指(标点本)六、大事因缘(标点本)七、五家宗旨纂要(卍续藏本)八、御製拣魔辨异录(卍续藏本)九、宗范(卍续藏本)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二卷本)(卍续藏本)十一、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一卷本)(卍续藏本)十二、禅海塔灯(标点本)第三十六册一、绝观论(禅文化研究所本)二、四行观三、四行论(日本·花园大学所藏高丽本)四、无心论(大正藏本)五、少室六门(大正藏本)六、善慧傅大土传录(金华丛书本·卍续藏本补)七、最上乘论(日本·花园大学所藏高丽本)八、观心论(日本·花园大学所藏高丽本)九、大乘五方便(北宗)·附:无题(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校本)十、大乘无生方便门(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校本)十一、大乘北宗论(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校本)十二、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金九经校本)十三、荷泽大师神会遗集(胡适校本)十四、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胡适校本)十五、神会和尚语录的第三个敦煌写本:《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刘澄集》(胡适校本)第三十七册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上)(1)《六祖坛经》研究论文集(2)敦煌本(3)兴圣寺本(4)金山天宁寺本(5)大乘寺本(6)高丽传本(7)明版南藏本(8)明版正统本(9)清代真朴重梓本(10)曹溪原本(11)流布本(12)金陵刻经处本第三十八册一、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下)(13)六祖坛经笺注(无锡丁氏本)(14)法宝坛经解义(标点本)(15)坛经校释(中华书局本)二、禅宗永嘉集(大正藏本)三、永嘉禅宗集注(光绪·李培桢刊本)第三十九册一、北山录(大正藏本)二、四家语录(日本庆安年间刊本)三、大珠禅师语录(长沙刻经处本)四、庞居士语录(日本承应二年刊本)五、赵州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六、玄沙师备(宗一)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七、玄沙师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雪峰真觉禅师语录(日本元禄年间刊本)九、五家语录(嘉兴藏本)十、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卍续藏本)十一、观心玄枢(卍续藏本)十二、注心赋(卍续藏本)第四十册一、石霜楚圆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杨岐方会和尚语录、后录(大正藏本)三、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卍续藏本)四、白云守端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法演禅师语录(大正藏本)六、蒙山法语(日本·花园大学藏本)七、明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镡津集(四库全书本)九、投子义青禅师语录(一卷本)(卍续藏本)十、投子义青禅师语录(二卷本)(卍续藏本)十一、荐福承古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汾阳善昭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三、云菴真净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四、法昌倚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五、慧林宗本禅师别录(卍续藏本)十六、开福道宁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一册一、保宁仁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丹霞子淳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五、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佛果圜悟真觉禅师心要(刘书晋校本)七、黄龙慧南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一)(卍续藏本)八、宝觉祖心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二)(卍续藏本)九、死心悟新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三)(卍续藏本)十、超宗慧方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四)(卍续藏本)第四十二册一、无门慧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虎丘绍隆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应菴昙华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卍续藏本)八、古尊宿语要(日本·花园大学藏本)第四十三册古尊宿语录(嘉兴藏本)第四十四册一、续古尊宿语要(卍续藏本)二、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普菴印肃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五册一、佛海瞎堂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二、东山慧空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济颠道济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密菴咸杰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曹源道生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痴绝道冲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破菴祖先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九、月林师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运菴普岩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一、天童如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天童如净禅师遗录(卍续藏本)十三、吴山净端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四、无明慧性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五、西山亮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六、大川普济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七、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八、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九、兀菴普宁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六册一、北磵居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偃溪广闻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率菴梵琮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石溪心月禅师杂录(卍续藏本)六、希叟绍昙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七、希叟绍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西岩了慧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九、淮海原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断桥妙伦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一、介石智朋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初物大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七册一、环溪惟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剑关子益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无文道燦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虚舟普度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横川行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云谷和尚语录(卍续藏本)八、高峰原妙禅师禅要(卍续藏本)九、高峰大师语录(嘉兴藏本)十、雪岩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一、龙泉介清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因师集贤语录(卍续藏本)十三、月江正印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四、月磵和尚语录(卍续藏本)十五、云外云岫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六、樵隐悟逸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七、海印昭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八册一、天目中峰和尚广录(频伽藏本)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卍续藏本)三、古林清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方山文宝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元叟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笑隐訢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昙芳守忠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卍续藏本)九、石屋清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九册一、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千岩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三、无见先睹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南堂了菴欲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穆菴文康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平石砥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楚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了堂惟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九、万峰和尚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册一、恕中无愠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无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无趣老人语录(嘉兴藏本)四、紫柏尊者全集(卍续藏本)五、紫柏尊者别集(卍续藏本)第五十一册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卍续藏本)第五十二册一、天宁法舟济禅师剩语(嘉兴藏本)二、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天真毒峰善禅师要语(嘉兴藏本)四、松隐唯菴然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五、愚庵智及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呆菴普稼庄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密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三峰藏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晦台元镜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五十三册一、古庭禅师语录辑略(嘉兴藏本)二、曹溪一滴附:梦语摘要(嘉兴藏本)三、大巍禅师竹室集(嘉兴藏本)四、浮山法句(嘉兴藏本)五、彻庸和尚谷响集附:净土偈(嘉兴藏本)六、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七、见如元谧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龙池幻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天隐修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蘷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南石文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五十四册一、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吹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三卷本)(嘉兴藏本)四、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二十卷本)(嘉兴藏本)五、三宜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五册一、密藏禅师遗稿(嘉兴藏本)二、费隐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象田即念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紫竹林颛愚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五、燮云玑禅师国清无畏堂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六册一、石雨禅师法檀(嘉兴藏本)二、瑞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嘉兴藏本)四、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卍续藏本)第五十七册一、朝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铁眉三巴掌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法玺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楞严法玺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南岳山茨际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雪峤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锦屏破石卓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伏狮园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兴善南明广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鸳湖用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八册一、季总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万如微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雪关和尚语录(六卷本)(嘉兴藏本)四、雪关禅师语录(十三卷本)(嘉兴藏本)五、鼓山永觉和尚广录(嘉兴藏本)第五十九册一、大休珠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林野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嘉兴藏本)五、天界觉浪盛禅师嘉禾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册一、千山剩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懒石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大沩密印寺养拙明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古雪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伏狮义公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长庆宗宝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撄宁静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灵隐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别牧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白云象林本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憨予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高峰乔松亿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一册一、浮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录萝恒秀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祖亮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笑堂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七、芝岩秀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百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二册二、月幢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方融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卍续藏本)五、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卍续藏本)六、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卍续藏本)七、为霖道霈禅师法会录(卍续藏本)八、为霖禅师旅泊菴稿(卍续藏本)九、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黄连东岩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大博乾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达变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三册一、三塔主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灵瑞尼祖揆符禅师妙湛录(嘉兴藏本)三、灵瑞禅师岩华集(嘉兴藏本)四、普光坦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纯备德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明觉聪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大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牧云和尚七会馀录(嘉兴藏本)九、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自闲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虚舟省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四册一、介庵进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隐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天童弘觉忞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嘉兴藏本)五、玉林禅师语录(昭庆寺本)第六十五册一、蔗菴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嘉兴退菴断愚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一初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天则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雪峰如幻禅师瘦松集(标点本)六、石霜尔瞻尊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佛古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六册一、参同一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破山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莲月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玉泉莲月正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云腹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云叟住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石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天台通玄寺独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无依道人录(嘉兴藏本)十一、苏州竹菴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三、香岩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四、云幻宸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五、石璞质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七册一、普庵禅师全集(标点本)二、庐山天然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八册一、寒松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天岸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古宿尊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翼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九册一、灵树远禅师云岩集(嘉兴藏本)二、敏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古瓶山牧道者究心录(嘉兴藏本)四、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护国启真诚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慧觉衣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法澜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嘉兴藏本)十、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嘉兴藏本)十一、天王水鉴海和尚住金粟语录(嘉兴藏本)十二、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册一、奇然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秀野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丹霞澹归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赤松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林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不会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调实居士证源录(嘉兴藏本)十一、佛冤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一册一、即非禅师全录(嘉兴藏本)二、华严圣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云峰体宗宁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法幢远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性空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二册一、滦州万善晖州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神鼎一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嵩山?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嘉兴藏本)五、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正觉润光泽禅师澡雪集(嘉兴藏本)第七十三册一、晦岳旭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天翼翔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空谷道澄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智覃正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盘山朗空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昭觉竹峰续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大悲妙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博山粟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四册一、元洁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百愚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内绍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五册一、南海宝象林慧弓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宝持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耳菴嵩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山晖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鄂州龙光达夫禅师鸡肋集(嘉兴藏本)七、永济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密行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通天逸叟高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古檀溪寺梓舟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六册一、介为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三山来禅师语录(原目二十八卷,卷十七下缺)(嘉兴藏本)三、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古林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佛语御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东山破峰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文穆念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斌雅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侣岩荷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迳庭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七册一、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长目电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鹤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华岩还初佛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盘山了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知空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云峨喜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华岩不厌乐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灵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幻住明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昭觉丈雪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寂光豁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八册一、观涛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雍正御选语录(卍续藏本)第七十九册一、艸峰宪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彻悟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虚云和尚法彙(标点本)第八十册来果禅师语录(达本彙编本)第八十一册一、敕修百丈清规(卍续藏本)二、禅苑清规(卍续藏本)三、入众须知(卍续藏本)四、入众日用(卍续藏本)五、百丈清规证义记(卍续藏本)第八十二册一、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卍续藏本)二、禅林备用清规(卍续藏本)三、幻住菴清规(卍续藏本)四、丛林两序须知(卍续藏本)五、丛林祝白清规科仪(鼓山涌泉寺本)六、高旻寺库房规约(民国手抄本)第八十三册一、高旻寺客堂规约(民国手抄本)二、高旻寺禅堂规约(民国手抄本)第八十四册一、金山江天禅寺规约(民国·莲舟手抄本)二、祖庭事苑(杂集部)(卍续藏本)第八十五册一、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卍续藏本)二、雪菴从瑾禅师颂古集(卍续藏本)第八十六册一、从容录二、请益录(卍续藏本)三、空谷集(卍续藏本)四、虚堂集(卍续藏本)五、柳塘外集(四库全书本)第八十七册一、禅宗无门关(卍续藏本)二、佛果击节录(卍续藏本)三、大光明藏(卍续藏本)四、正法眼藏(卍续藏本)五、心灯录(蒋氏慎修书屋校印本)第八十八册一、禅林类聚(卍续藏本)二、宗门统要续集(嘉兴藏本)第八十九册一、碧岩集定本(日本·伊藤猷典校定本·序文为大正藏本)二、拈八方珠玉集(卍续藏本)第九十册宗门拈古彙集(卍续藏本)第九十一册列祖提纲录(卍续藏本)第九十二册宗鉴法林(上)(卍续藏本)第九十三册一、宗鉴法林(下)(卍续藏本)二、重编曹洞五位显诀(卍续藏本)三、定慧相资歌并警世(卍续藏本)四、禅门诸祖师偈颂(卍续藏本)五、禅宗杂毒海(卍续藏本)第九十四册一、信心铭(标点本)二、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注(光绪·李培桢刊本)三、王锡《顿悟大乘政理决》序说并校记(选堂集林本)四、东坡禅喜集(日本·森大狂校定本)五、宝镜三昧本义(卍续藏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典籍种提要禅宗典籍562种提要1.【肇论】2.【宝藏论】3.【善慧大士语录】4.【心王铭】5.【无心论】2.【宝藏论】3.【善慧大士语录】4.【心王铭】5.【无心论】6.【观心论】7.【二入四行论】8.【少室六门集】9.【第六门血脉论】10.【绝观论】11.【信心铭】12.【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13.【王梵志诗集】14.【寒山诗】15.【最上乘论】16.【楞伽师资记】17.【传法宝纪】18.【修禅要诀】19.【大乘无生方便门】20.【大乘五方便】21.【真妄颂】22.【大乘北宗论】2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24.【乐道歌】25.【六祖坛经】26.【曹溪大师别传】27.【永嘉证道歌】28.【证道歌注】29.【禅宗永嘉集】30.【永嘉禅宗集注】31.【神会禅话录】32.【神会和尚遗集】33.【显宗记】34.【马祖道一禅师广录】35.【顿悟入道要门论】36.【了元歌】37.【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38.【沩山警策】39.【沩山警策句释记】40.【沩山警策注】41.【沩山警策指南】42.【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43.【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44.【曹溪宝林传】45.【百丈丛林清规】46.【百丈清规证义记】47.【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48.【临济录】49.【赵州和尚语录】50.【兴化存奖禅师语录】51.【四家语录】52.【原人论】53.【禅源诸诠集都序】54.【禅门师资承袭图】55.【庞居士语录】56.【船子和尚拨棹歌】57.【北山录】58.【十玄谈】59.【洞山悟本大师语录】60.【洞山五位显诀】61.【宝镜三昧歌】62.【宝镜三昧玄义】63.【宝镜三昧本义】64.【宝镜三昧原宗辨谬】65.【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66.【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67.【雪峰义存禅师语录】68.【玄沙师备禅师广录】69.【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70.【宗门十规论】71.【禅月集】72.【五家语录】73.【祖堂集】74.【宗镜录】75.【万善同归集】76.【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77.【注心赋】78.【观心玄枢】79.【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80.【投子义青禅师语录】81.【空谷集】82.【宗门摭英集】83.【石霜楚圆禅师语录】84.【蒙山法语】85.【祖庭事苑】86.【禅林僧宝传】87.【补禅林僧宝传】88.【林间录】89.【石门文字禅】90.【冷斋夜话】91.【临济宗旨】92.【僧宝正续传】93.【罗湖野录】94.【云卧纪谈】95.【丹霞子淳禅师语录】96.【虚堂集】97.【真歇清了禅师语录】98.【自得慧晖禅师语录】99.【云门匡真禅师广录】100.【荐福承古语录】101.【法昌倚遇语录】102.【慧林宗本禅师别录】103.【吴山净端禅师语录】104.【慈受怀深广录】105.【入众日用清规】106.【人天宝鉴】107.【汾阳无德禅师语录】108.【禅苑清规】109.【杨岐方会和尚语录】110.【白云守端禅师广录】111.【黄龙慧南禅师语录】112.【黄龙四家语录】113.【晦堂祖心语录】114.【超宗慧方禅师语录】115.【死心悟新语录】116.【东坡禅喜集】117.【保宁仁勇禅师语录】119.【慈明四家录】120.【明觉禅师语录】121.【雪窦颂古直注】122.【云庵克文禅师语录】123.【圆悟佛果禅师语录】124.【开福道宁禅师语录】125.【佛眼清远禅师语录】126.【应庵昙华禅师语录】127.【大慧普觉禅师语录】128.【大慧普觉禅师普说】129.【大慧普觉禅师年谱】130.【宗门武库】131.【禅宗杂毒海】132.【正法眼藏】133.【率庵梵琮禅师语录】134.【十牛图】135.【镡津文集】136.【传法正宗记】137.【雪堂拾遗录】138.【普庵印肃禅师语录】139.【瞎堂慧远禅师广录】140.【济颠道济禅师语录】141.【月林师观禅师语录】142.【传法正宗论】143.【传法正宗定祖图】144.【虎丘绍隆禅师语录】145.【自得禅师语录】146.【真歇清了禅师语录】147.【松源崇岳禅师语录】148.【破庵祖先禅师语录】149.【宏智正觉禅师广录】150.【天童颂古直注】151.【密庵和尚语录】152.【天童如净禅师语录】153.【天童如净禅师遗录】154.【虚堂和尚语录】155.【人天眼目】156.【丛林公论】157.【丛林盛事】158.【北涧居简禅师语录】159.【西山亮禅师语录】160.【大川普济禅师语录】161.【偃溪广闻禅师语录】163.【介石智朋禅师语录】164.【初物大观禅师语录】165.【元叟行端禅师语录】166.【痴绝道冲禅师语录】167.【柳塘外集】168.【五家正宗赞】169.【石屋珙禅师语录】170.【真心直说】171.【雪庵从瑾禅师颂古】172.【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173.【景德传灯录】174.【传灯玉英集】175.【天圣广灯录】176.【建中靖国续灯录】177.【联灯会要】178.【嘉泰普灯录】179.【五灯会元】180.【五灯会元补遗】181.【五灯会元续略】182.【古尊宿语要】183.【古尊宿语录】184.【续古尊宿语要】185.【佛祖正法直传】186.【碧岩录】187.【击节录】188.【从容录】189.【无门关】190.【请益录】191.【无门慧开禅师语录】192.【禅苑蒙求】193.【禅宗颂古联珠通集】194.【通玄百问】195.【青州百问】196.【初学记】197.【北涧居简禅师语录】198.【无准师范禅师语录】199.【石田法薰禅师语录】200.【拈八方珠玉集】201.【希叟绍昙禅师广录】202.【枯崖和尚漫录】203.【大觉禅师语录】204.【西岩了慈祥师语录】205.【希叟绍昙禅师语录】206.【希叟绍昙禅师广录】207.【兀庵普宁禅师语录】208.【无文道灿禅师语录】209.【虚舟普度禅师语录】210.【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语录】211.【大光明藏】212.【禅林宝训】213.【禅林宝训音义】214.【禅林宝训合注】215.【禅林宝训顺珠】216.【禅林宝训笔说】217.【禅林宝训拈颂】218.【雪峰慧空禅师语录】219.【龙源介清禅师语录】220.【宗鉴法林】221.【佛光国师语录】222.【长灵守卓禅师语录】223.【垂语百则】224.【希叟绍昙禅师广录】225.【清拙和尚禅居集】226.【曹源道生禅师语录】227.【佛法大明录】228.【禅门诸祖师偈颂】229.【横川如珙禅师语录】230.【运庵普岩禅师语录】231.【元明慧性禅师语录】232.【石溪心月禅师语录】233.【石溪心月杂录】234.【云谷祖庆禅师语录】235.【月江正印禅师语录】236.【古林清茂禅师语录】237.【破庵祖先禅师语录】238.【无准师范禅师语录】239.【无准师范禅师奏对语录】240.【断桥妙伦禅师语录】241.【环溪惟一禅师语录】242.【雪岩祖钦禅师语录】244.【剑关子益禅师语录】245.【绝岸可湘禅师语录】246.【因师集贤语录】(龙泉集)247.【愚庵智及禅师语录】248.【南石文琇禅师语录】249.【江湖风月集】250.【宗门千字文】251.【禅宗决疑集】252.【宗门统要续集】253.【高峰原妙禅师语录】254.【高峰禅要】255.【中峰和尚广录】256.【中峰和尚杂录】257.【拟寒山诗】258.【佛祖历代通载】259.【百丈清规】260.【天如和尚语录】261.【竺仙和尚语录】262.【禅门宝藏录】263.【了庵和尚语录】264.【月江正印禅师语录】265.【笑隐大诉禅师语录】266.【蒲室集】267.【楚石梵琦禅师语录】268.【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269.【了庵清欲禅师语录】270.【昙芳守忠禅语录】271.【穆庵文康禅师语录】272.【月涧文明禅师语录】273.【海印昭如禅师语录】274.【无见先睹禅师语录】275.【方山文宝禅师语录】276.【平石如砥禅师语录】277.【万峰和尚语录】278.【樵隐悟逸禅师语录】279.【石屋清珙禅师语录】280.【千岩和尚语录】281.【云外岫禅师语录】282.【无明慧经禅师语录】283.【了堂惟一禅师语录】284.【缁门警训】285.【禅林类聚】286.【续传灯录】287.【增集续传灯录】288.【禅宗正脉】289.【宗门玄鉴图】290.【宗门正灯录】291.【禅关策进】292.【道余录】293.【二隐谧禅师语录】294.【石雨禅师法檀】295.【密印禅师语录】296.【恕中无愠禅师语录】297.【无趣如空禅师语录】298.【元幻性冲禅师语录】299.【笑岩集】300.【密云禅师语录】301.【夔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302.【浮石禅师语录】303.【林野奇禅师语录】304.【费隐禅师语录】305.【古瓶山牧道者究心录】306.【古雪哲禅师语录】307.【朝宗忍禅师语录】308.【大方禅师语录】309.【天宁法舟济禅师语录】310.【湛然圆澄禅师语录】311.【三宜盂禅师语录】312.【石雨禅师法檀】313.【象田即念禅师语录】314.【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315.【寿昌见如谧禅师语录】316.【庐山天然禅师语录】317.【千山剩人禅师语录】318.【丹霞淡归禅师语录】319.【入就瑞白禅师语录】320.【法喜志】321.【密藏开禅师遗稿】322.【铁蒺藜】323.【正宗心印后续联芳】324.【吹万广真禅师语录】325.【五宗原】326.【五宗辟】327.【五宗救】328.【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329.【指月录】330.【续指月录】331.【竹窗随笔】332.【皇明名僧辑略】333.【八十八祖道影传赞】334.【博山无异禅师广录】335.【博山大师宗教答响】336.【博山警语】337.【千松笔记】338.【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339.【紫柏尊者全集】340.【憨山大师梦游全集】341.【宗门或问】342.【古今禅藻集】343.【教外别传】344.【黄檗无念禅师语录】345.【居士分灯录】346.【禅灯世谱】347.【禅门拈颂集】348.【呆庵庄禅师语录】349.【古庭禅师语录辑略】350.【密云禅师语录】351.【慨古录】352.【济宗颂语】353.【佛祖纲目】354.【吹万禅师语录】355.【永觉和尚广录】356.【洞上古辙】357.【禅林疏语考证】358.【费隐禅师语录】359.【五灯严统】360.【五灯严统解惑篇】361.【祖庭钳锤录】362.【继灯录】363.【建州弘释录】364.【普照国师语录】365.【禅门锻炼说】366.【还山录】367.【圣箭堂述古】368.【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369.【佛祖三经指南】370.【续灯存稿】371.【铁壁机禅师语录】372.【先觉宗乘】373.【密行忍禅师语录】374.【揞黑豆集】375.【秉拂语录】376.【黔南会灯录】377.【普陀列祖录】378.【五家宗旨纂要】379.【元洁莹禅师语录】380.【锦江禅灯】381.【续灯正统】382.【佛冤禅师语录】383.【宗统颂】384.【天童弘觉文/心禅师语录】385.【法门锄宄】386.【佛祖宗派世谱】387.【宗门拈古汇集】388.【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389.【南岳单传记】390.【缁门世谱】391.【御选语录】392.【御制拣魔辨异录】393.【禅海十珍】394.【天童弘觉文/心禅师北游集】395.【祖灯大统】396.【宗统编年】397.【正源略集】398.【佛祖正传古今捷录】399.【径石滴乳集】400.【列祖提纲录】401.【铁笛倒吹】402.【五家参详要路门】403.【五灯全书】404.【居士传】405.【诸家宗派】406.【八指头陀诗集】407.【禅宗直指】408.【佛祖正宗道影】409.【万法归心录】410.【禅门日诵】411.【宗范】412.【鸳湖用禅师语录】413.【南岳山茨际禅师语录】414.【万如禅师语录】416.【牧云和尚七会语录】417.【天岸升禅师语录】418.【破山禅师语录】419.【百痴禅师语录】420.【云峨喜禅师语录】421.【斌雅禅师语录】422.【介为舟禅师语录】423.【笑堂和尚语录】424.【永济融掸师语录】425.【伏师祗园禅师语录】426.【季总彻禅师语录】427.【二隐谧禅师语录】428.【芝严秀掸师语录】429.【懒石聆排师语录】430.【法玺印禅师语录】431.【南岳继起和尚语录】432.【昭觉丈雪醉祥师语录】433.【石霜尔瞻禅师语录】434.【山晖禅师语录】435.【鸡肋集】436.【法澜澄禅师语录】437.【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438.【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439.【天王水鉴海和尚金粟语录】440.【介庵进禅师语录】441.【一初元禅师语录】442.【莲月印正禅师语录】443.【月幢了禅师语录】444.【断愚真智禅师语录】445.【达变权禅师语录】446.【方融如玺禅师语录】447.【不禅师师语录】448.【神鼎云外泽语师语录】449.【檀溪梓舟禅师师语录】450.【虚舟行禅师师语录】451.【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452.【石磷宗禅掸师语录】453.【自闲禅祥师语录】454.【予暹禅师语录】455.【内绍禅师语录】456.【灵灵树远禅师云岩集】457.【云腹智禅师语录】458.【云叟住禅师语录】460.【秀野林禅师语录】461.【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462.【寂光豁禅师语录】463.【独郎行日禅师语录】464.【石璞超质禅师语录】465.【奇然智禅师语录】466.【宝持总禅师语录】467.【灵瑞尼祖揆符禅师妙湛录】468.【灵瑞禅师岩华集】469.【慧觉衣禅师语录】470.【华严圣可禅师语录】471.【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472.【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473.【佛冤禅师语录】474.【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475.【憨休禅师敲空遗响】476.【远庵澧禅师语录】477.【古宿尊禅师语录】478.【神鼎一揆禅师语录】479.【洪山俞昭允汾禅师语录】480.【北京楚林禅师语录】481.【长目电禅师语录】482.【华严还初佛禅师语录】483.【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484.【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485.【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486.【知空蕴禅师语录】487.【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488.【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489.【翼庵禅师语录】490.【隐元禅师语录】491.【莲峰禅师语录】492.【德风祥师般若语录】493.【山铎真在禅师语录】494.【大悲妙云禅师语录】495.【晦狱旭禅师语录】496.【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497.【鹤峰禅师语录】498.【林我禅师语录】499.【石关禅师语录】500.【即非禅师全录】501.【青城竹浪彻生禅师语录】502.【密行忍禅师语录】503.【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504.【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505.【幻住明禅师语录】506.【纯备德禅师语录】507.【参同一揆禅师语录】508.【灵隐文禅师语录】509.【东山梅溪度禅师语录】510.【灵机禅师语录】511.【祖亮启祥师语录】512.【敏树禅师语录】513.【赤松领禅师语录】514.【侣岩荷禅师语录】515.【淡崖超原禅师语录】516.【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517.【滦州万善晖州昊禅师语录】518.【性空臻禅师语录】519.【何一自禅师语录】520.【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521.【华严起宗真禅师语录】522.【子雍如禅师语录】523.【山西柏山楷禅师语录】524.【善一纯律师语录】525.【善权位禅师语录】526.【空谷道澄禅师语录】527.【大博乾禅师语录】528.【盘山了宗禅师语录】529.【迳庭宗禅师语录】530.【天翼翔禅师语录】531.【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532.【昭觉竹峰续禅师语录】533.【雨山和尚语录】534.【大休珠禅师语录】535.【百愚样师语录】536.【观涛奇禅师语录】537.【文穆念禅师语录】538.【蔗庵范禅师语录】539.【长庆宗宝禅师语录】540.【元洁莹禅师语录】541.【频吉禅禅师语录】542.【寒松操禅师语录】543.【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544.【博山迸如瀚禅师语录】545.【角虎集】546.【曹溪正宗源流颂】547.【宗门宝积录】548.【三山来禅师语录】549.【高峰乔松亿禅师语录】550.【万峰童真禅师语录】551.【大笑崇禅师语录】552.【竺峰敏禅师语录】553.【翠崖必禅师语录】554.【斗南暐禅师语录】555.【山庵杂录】556.【祖庭指南】557.【禅乐府】558.【禅苑蒙求拾遗】559.【洞上祖宪录】560.【禅宗全书】561.【唐禅髓】562.【宋禅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