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禅宗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禅宗文化的内涵与传承禅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印度,于中国发展、壮大。
其内涵丰富、深邃,既具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包含着心灵上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禅宗的传承方式特殊,除了书籍的传承外,更重要的是名师的传授和传统的仪轨。
建立并传承禅宗文化的过程,历经千年,透过每一位禅师和禅徒的了悟和经验,直至今日,依旧传递着。
本文将对禅宗文化的内涵和传承进行探讨。
禅宗文化的内涵禅指的是禅定,是人们通过冥想和专注,以止思定境,达到心神平静的境界。
它的核心是内观,即通过对自己及其身外环境的观察,达到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更深刻认识。
禅宗文化,就是围绕禅这一核心展开的文化,包含禅的哲学思想、修行法门、禅艺和禅文化等方面。
禅宗文化的哲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一心不生、涅槃、缘起空、般若和变易等理论。
其中,一心不生指的是不应将注意力放在身体或心灵上,而是专注于“无我”的状态。
涅槃是指人们获得解脱,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缘起空则是指一切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实体存在,即“空”;般若强调的是抛弃事物的狭隘本位意识,追求全体的智慧视角;变易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和转化的状态,坚持究其本质,超越形式。
除了哲学思想,禅宗文化还包括了丰富的禅艺和禅文化,如茶道、花道、石道、剑道、禅戏、禅诗、禅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中,都体现了禅的精神内核,注重在身体上感悟禅理、净化心灵、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禅宗文化的传承禅宗文化的传承方式独特,在人类历史中堪称独树一帜。
它的传承不仅通过书籍的传递,而且更重要的是名师的传授和传统的仪轨,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授方式禅宗文化的传承方式,是历经几个世纪间的禅师和禅徒的实践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形式。
禅宗中,为了明确传承目标,禅宗各派都会规定成为禅宗传承人的条件,一般要求具备破般波羅蜜和第四离别等几重修行境界。
学生向师父请教,师徒之间会进行言传身教的交流。
禅师会通过问答、打坐、传递密诀等方式教导学生,让其在身心上彻底体悟禅宗的精神内涵,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禅宗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源于印度佛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并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其思想、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修养、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人生、世界的独特领悟。
禅宗思想的精髓在于“悟空”、“本觉”、“般若”。
悟空是指破除迷惑,觉悟空性,认识真实世界的本质;本觉则是指内在的本性觉性,是众生本有但常常被糊涂覆盖的一面;般若则是指智慧,通过提升自己的境界,触发内在的智慧,认识真实的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的“无我”、“缘起”、“空性”等核心思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禅宗思想的核心。
在实践上,禅宗强调简约、清净、自我修养,全身心地追寻和感悟真实的存在,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
禅宗在道德伦理、心理学、人生观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佛教、儒家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禅宗哲学也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思想是破除二元论和二元对立。
禅宗强调的是“中道”,也就是超越对立,平衡的人生境界,既不追求极富欲望的物质生活,也不陷入无理性的虚无主义。
禅宗主张“一切如来”、“一切皆空”二合一的思想,这体现了禅宗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为其开创了一种宽广而包容的思想氛围。
在禅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绘画和茶道。
这些艺术体现了禅宗文化的特点,追求的是清新、淡泊、内敛和静谧。
诗歌中有着禅宗的精神内涵,注重的是追求境界,表达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感悟。
这些禅诗独具风格,语言简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绘画也是禅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禅宗画家强调笔墨的简洁和自由,以其意境深远和艺术价值贯穿了中国画的历史。
茶道则是禅宗文化的象征,它不只是一种茶叶的烹饪方式,而是一种细腻、清新、虔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可以在禅宗寺院中找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禅宗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起源于印度佛教,经过数百年的传播和演变,融入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文化。
本文将通过探讨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实践方式和影响,向读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的重要地位。
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觉悟和空性。
在佛教传统中,觉悟指的是超越个体的认知,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质皆为空性。
禅宗注重通过冥想和内心静默的实践,以体验这个世界的真实本质。
禅宗认为,凡事皆空,离开了表象和言语的烦扰,人们可以接触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存在。
这种觉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禅宗思想的实践方式以禅修为中心。
禅修是一种静坐冥想的修行方法,通过呼吸、观察和专注,使内心达到平静和清明的状态。
禅修的目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修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文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通过禅修来寻求艺术的灵感和个人的境界提升。
禅宗文学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意境而广受欢迎。
禅修的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宗强调当下的存在和心流体验,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和意义。
禅修的实践让人们学会静心思考,并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禅宗思想还注重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中庸之道”。
这种关注生态和社会的价值观,至今仍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产生影响。
禅宗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对艺术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与中国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禅画、禅诗和禅园。
禅画注重表现自然和内心的美,通过简洁和凝练的笔墨,传达出禅修的境界和主题。
禅诗则以简练的词句表达无尽的境界和感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禅园以自然、简约和平和的布局,营造了追求内心平静和修行的环境。
禅宗思想,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禅宗思想,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对于“禅”这个概念,无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都非常的熟习,禅从释迦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传迦叶尊者,代代相传二十八代以心传心、心心相传,至达摩祖师来传法于二祖慧可,东土师资相传六代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
自唐宋以来在禅宗祖师大德的精心发扬之下,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人们现实生活起到了无可非议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
由于精神文明的滞后,在我们当前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日下的严重倾向,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和“价值观念颠倒”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良好发展。
在西方国家已经比我们极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佛教的“禅文化”得到了重视,有铃木大拙等日本的禅学专家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宣讲禅法,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喜爱和认可,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
这不仅使“禅”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发展,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起到了净化。
在今天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在闲暇之时去到佛教的寺院进行禅修,也有很多人专门从事于禅修和禅学的事业。
在我们中国文化领域“禅”更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到了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禅”这种宗教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际社会的交往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禅”文化对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在今天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禅”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今天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海内外学者,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无不是“禅”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禅宗与禅修修行
传统文化中的禅宗与禅修修行禅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以禅修修行为核心特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修修行的内涵与意义、禅宗与禅修修行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传统文化中禅宗与禅修修行的重要性。
禅宗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由印度佛教瑜伽行派传入。
禅宗主张通过冥想、行坐禅等修行方法,超越言语概念,直接体悟人生的本质。
禅宗对于内心的觉醒与解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它不同于其他佛教学派对于教条、经文的倚重,更强调个体的直接经验。
禅宗以如来佛本尊的无言无语为最高境界,强调通过默坐与默听,深入体悟自己内心的本源。
禅修修行是禅宗的核心实践,也是禅宗与其他佛教学派有所区别的关键所在。
禅修修行强调透彻观照个体心性的本来面目,通过直接体验超越分析概念的境地。
禅修修行主要体现在默坐禅修中,修行者通过呼吸调节与集中注意力,使心境平和静谧。
通过对呼吸与思维的观察,禅修修行者能够逐渐超越喧嚣的外在环境,透彻观照内心的本源。
禅宗倡导将禅修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修行者能够在忙碌与压力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禅宗与禅修修行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禅宗强调超越言语概念,倡导心与心直接的交流。
它教导人们从思维的束缚中解脱,直接体验世界的本质特征。
这对于传统文化中重视仪式与礼仪的观念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使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觉醒与自我探索。
其次,禅修修行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情绪调节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与挑战,而禅修修行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通过呼吸调节与集中注意力,禅修修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压力管理方式。
它使人们学会放松身心,以更加平静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
另外,禅宗与禅修修行对于个人品行的塑造也不可忽视。
禅宗倡导“即此即佛”,强调人们自身具备觉悟的潜能。
在禅修修行过程中,个体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弱点与局限,并通过修行来开发与感悟自身的潜能。
禅宗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二从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
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
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自性。
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质、本性,是不假人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真实存在。
“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也就是佛性。
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为自足完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
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内在的,是内涵于人身的本质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灵所赋予,又非通过超越经验、违背人性的作为所获得的,同时也是各种外在因素所不能消灭的。
人的内在自性是生命的主体、成佛的根据。
人的现实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体现,人转化为佛是自性的发现,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显现。
人的自性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因为内在本性是清净、圆满、纯朴、觉悟的,是离开一切现象,有别于人的外部表现的。
如何实现超越?禅宗认为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就是向自己心性去体认,识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实现了超越。
禅宗强调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过程之中,理想就是现实生活之中。
这样,禅宗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反求。
由此禅宗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寻求超验,而是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
禅宗公案中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法演语录》卷下)就是提倡心灵沟通,要求会心体悟。
禅宗要求以“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密庵语录》)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祖堂集》卷三)中发现禅意。
禅宗要求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从人自身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一、禅宗思想1.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的起源: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发展:从达摩东来到五家七宗,禅宗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
2.禅宗的主要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通过顿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禅宗的教学方法,不依赖于经典文字,注重口头传授和心传。
3.禅宗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达摩: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师,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
–慧能:禅宗六祖,提出了“顿悟”的思想,代表作有《坛经》。
4.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坐禅: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公案:禅宗师父用来启发学人的话语或故事。
二、道教思想1.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
–道教的发展:从道教经典的出现到道教组织的形成,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减少干预,让人民自发地遵守道德规范。
3.道教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观点,代表作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逍遥游”等思想,代表作有《庄子》。
4.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内丹修炼:通过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和仙道的境界。
–道教仪式:包括道教法术、斋醮、道教音乐等,用于祭祀神灵和求得福祉。
三、禅宗和道教思想的比较1.禅宗和道教的相似之处–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都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2.禅宗和道教的不同之处–禅宗属于佛教体系,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禅宗注重顿悟,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习题及方法:1.习题:禅宗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回忆课本或教材中关于禅宗起源的部分,找出禅宗的创始人。
禅宗剖析资料
禅宗剖析一、禅宗的历史和起源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印度佛教的某些教义。
在传入中国后,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据传菩提达摩为禅宗的创始人,被尊为初祖。
其后,经过几代禅师的传承和发展,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之一。
二、禅宗的核心思想禅宗的核心思想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它主张通过修行,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觉悟出不需外求的清净自心。
禅宗的信仰是人心本来清净,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
这种思想体现了禅宗对于心性、佛性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三、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禅定和参禅。
禅定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使内心达到平静、清净的状态。
参禅则是在禅师的指导下,通过参悟一些禅机或公案,达到心性的觉悟。
此外,禅宗还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随缘任运的态度,让禅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禅宗的悟性和境界禅宗的悟性是指通过修行和参悟,达到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超越了常规的逻辑思维和经验认知,是一种心源性的觉悟。
禅宗的境界则是指通过修行和悟性,达到的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超脱和圆满的状态。
这种境界超越了生死的轮回和烦恼的束缚,是一种永恒、和平的境界。
五、禅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禅宗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其次,禅宗对于中国的艺术、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禅宗的“无我”思想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禅宗的“心源说”也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六、禅宗的争议和批评尽管禅宗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首先,禅宗的修行方法和理论对于一些人来说过于神秘和难以理解。
其次,禅宗的某些极端思想可能被一些人利用为逃避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借口。
此外,禅宗的某些分支可能存在派别之争和传承上的争议。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研究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研究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其思想内涵深邃,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禅宗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现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禅宗文化的独特之处。
禅宗思想的寓意禅宗的中心思想是"止观",即止念观心。
禅宗认为,人的内在本质是清净,只是被尘世的欲望所遮盖。
因此,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和观察,让人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从而解脱尘缘,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自由。
一方面,禅宗倡导超越物质层面,追求心灵的彻悟。
在禅宗文化中,禅定是一种触及灵魂的内省方法。
通过禅定,追求者可进入超越时间、空间和物质的领域,达到心神合一、万物归一的境界,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平静、智慧和智力。
另一方面,禅宗的寓意也是观照日常生活。
禅宗认为,人们生活在每天的喧嚣和繁琐中,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无法真正认知与把握自己的内心。
因此,禅宗也倡导修行者透过精神的眼睛看待世界,理解生命的深层次含义。
禅宗文化引导人们解放心灵、净化心灵,去除烦恼与执念,通过禅宗文化的梳理修行,达到生与死的超越。
禅宗文学的表现形式禅宗思想的寓意与禅宗文学的风格密切相关。
禅宗文学的出现主要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这种文学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禅宗文学或许由一派禅宗高僧开始,如:法眼禅师、惠能禅师、六祖慧能等人。
他们主张通过禅修和对话,指引修行者跳出世俗思维定势,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
禅宗文学的表现形式多样,并不局限于禅宗文学的领域。
著名的唐诗和宋词,都覆盖了禅宗的理念。
例如唐代李白的"大眼慵慵唤美酒,俯身更觅一枝梅"等诗句,描写了人们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超越物质享受的心路历程。
宋代苏轼的"天真有那么一瞬间,如童话世界般的田园",表达了内心追求平淡、纯和的愿望。
总而言之,禅宗文学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禅宗文化的本质、前景和哲学思想。
禅宗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内涵
禅宗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内涵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一直被认为是佛教中最具有内在修行特性的一种传统。
禅宗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其历史轨迹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轨迹禅宗是在印度大乘佛教之后诞生的,由印度僧人于公元6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经过了空海、鉴真等许多大师的传播,禅宗逐渐在中国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禅宗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南北朝时期和唐代以后。
南北朝时期,禅宗主要是在家弘扬,以「禅思」为主,注重修炼内心,达到心境平和的境界;唐代以后,禅宗开始大力在寺院兴建上进行发展。
其中,策动禅宗在寺庙兴建上发展的是唐朝著名佛教大师鉴真。
仙人洞寺是禅宗在唐代以后的代表之一。
据传该寺由广州佛教的开山祖师慧思所建,始建于唐代末年。
此后,仙人洞寺的建筑不断扩大和加固,发展至10世纪时已具备了规模宏大的标志。
顶峰时期,仙人洞寺共有1200余座建筑,分布在山巅上的空间。
这也标志着禅宗寺院建筑的组织已经成熟。
二、文化内涵禅宗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把握自身的修行特性上。
禅宗相信“一切法门皆出禅门”。
禅宗的修行方式主要是通过定、慧两种方式进行折中修行,达到宁心静志的境界。
具体地说,禅修的目的不在于警觉觉触,在于达到清静超然、归根到底的境界。
禅修者不断提醒自己,时时想整体都是自我的所在,而不断的认为一切都是短暂的。
在智慧的引导下,禅修的最终结果是心境平和、内心宁静,并且感知到人生万象的虚无。
这便是禅宗中常说的“必须入空门,通论无上真理”。
此外,禅宗还具有强烈的警醒意识。
禅宗将警觉与入静结合,主张把握自我境界。
禅宗高度重视警醒,认为警觉乃是禅修的长远目标。
禅宗的文化内涵具备了非常高的内在修行特性,这除了成为禅宗发展的动力外,还赢得了广泛的信仰和承诺。
结语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被认为是佛教中最具有内在修行特性的一种传统。
其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南北朝时期和唐代以后。
另外,禅宗的文化内涵具备了非常高的内在修行特性。
古代中国的禅宗艺术与文化
古代中国的禅宗艺术与文化禅宗艺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这一文化形式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绘画、诗歌和建筑等领域,这些艺术形式的创作,在古代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下,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文化意蕴。
本文将从禅宗的定义、禅宗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禅宗文化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禅宗的定义禅宗是古代中国的佛教派别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禅修传统。
禅宗在唐朝时期基本形成,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瑰宝”。
禅教的核心是“悟”和“悟道”。
悟,即通过一定的修行方法,使自己从迷惑中解脱,认知真理;悟道,即通过悟的过程,建立自己的道德理念和人生观。
二、禅宗艺术的发展历程禅宗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朝的文化形态是禅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
唐代文化的繁荣影响了禅宗艺术的发展,禅宗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壮大。
禅宗的影响继续传承到宋朝,禅宗艺术也随之发展,尤其是在绘画和建筑领域。
在绘画领域,禅宗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禅宗画风格独特,强调笔墨和创意,注重画面中的构图和意境,通常表现出禅宗神韵。
在建筑领域,禅宗建筑的特点是简朴、宁静和舒适。
禅宗建筑注重内在美和精神美的表现,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建筑形式更多地体现了佛教的信仰之一——慈悲。
禅宗艺术形式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禅宗文化的内涵禅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基本思想是“悟、修、证”的过程。
禅修的初衷是让人们认识人生的真谛,体验生命的意义,以此改善自身。
禅宗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也是广泛的,艺术家们通常通过禅修来得到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并以此表现出更精彩的艺术作品。
其次,禅宗文化注重的是知行合一。
此处的“行”,即非常重视实践、行动的力量;而“知”,则是强调人们对于社会、人性、宇宙真谛的认知。
两者的结合才能呈现出一种全面的人生价值和修行意义。
这种价值体现在了禅宗艺术中,形成了对于美感、内涵等的综合考量,不仅强调审美品质的高度,还注重其精神价值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中国古代是佛教的主要扩散地之一,禅宗则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
禅宗起源于中国,它强调的是一种沉思冥想的方式,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身心的平衡。
作为一种宗教和文化现象,禅宗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源于印度佛教,是通过中亚和东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到中国的。
它早期的表述以《禅经》为主,后来发展成为以禅定和慧观为核心的一种精神实践。
禅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初期发展阶段、繁荣发展阶段和后期发展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是从佛教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4世纪至6世纪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主要有禅定和思惟两个方面,目的是使修行者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禅定方面的实践方法主要是观想和呼吸控制,使精神能够达到一种超越经验世界的自由状态。
思惟方面的实践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思考和领悟,从而达到对真实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繁荣发展阶段是从隋唐时期到五代时期,大约是公元7世纪到10世纪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表现为“禅一刹那间顿悟”的特点,它强调靠自觉意识一瞬间领悟真理、即时证悟。
禅宗的代表人物有法眼、神秀、慧能、僧璨、世岳等。
后期发展阶段是从宋代到元明清时期,大约是公元11世纪到20世纪初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被重视为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其内涵丰富多彩,以“教外别传”、禅宗禅理、禅宗禅画、禅宗禅诗等方面,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佛教文化是佛教教义和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现。
它包含了佛教的诸多方面,如佛教哲学、礼仪、美学、文学、艺术等,反映佛教的教义、态度、价值观念和心灵实践。
佛教文化是一个以解脱和超越为中心的放逐性和反身配置,它强调的是人类的心灵解脱,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它强调“不偏不倚”,是在生活中保持平衡的一种姿态。
中国的禅宗与修行方式
中国的禅宗与修行方式中国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自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以来,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并发展出独特的修行方式。
禅宗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冥想和直接体验来达到觉悟与解脱的境地。
在中国,禅宗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修养和生活态度。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源于印度佛教的达摩禅,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壮大。
禅宗最早在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深入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面貌,深受当时士人、文人、武士和民众的追捧。
二、禅宗的核心理念禅宗的核心理念是直接体验与觉悟。
禅宗强调在冥想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和内心静观,超越语言与概念的限制,直接与真实的世界产生联系。
禅宗认为,只有在觉察当下、体悟内心的同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平静。
三、禅宗的修行方式禅宗的修行方式主要有坐禅、行禅和公案禅。
坐禅是禅宗的主要修行方式之一。
通过端坐静思、专注呼吸,禅修者可以达到超越思维的境地。
坐禅需要禅修者保持稳定的身体和意识状态,直面自己的思绪和情绪,从而实现身心的平静与觉悟。
行禅是禅宗的另一种重要修行方式。
禅修者通过缓慢、专注地行走,与身体的每个动作保持高度的觉知。
行禅的目的是培养对当下的敏锐感知,并将这种觉知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公案禅是禅宗特有的一种修行方式。
禅宗师父会给予禅修者一种看似矛盾或无法解答的问题,禅修者通过直接观察和思考,超越语言与概念的束缚,以达到觉悟的目的。
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受众逐渐扩大,从士人阶层到庶民百姓,从文人雅士到武士武夫。
禅宗的艺术与文化影响可以在中国的文学、绘画、园林设计等各个方面找到。
在文学方面,禅宗的修行思想影响了诗词的创作。
唐代的杜牧、苏轼等文人都是禅宗的忠实追随者,他们的作品常常体现了对自然、人生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
禅宗的影响还可见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
禅宗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可以通过营造合适的环境来达到。
禅宗思想百科知识总结
禅宗思想百科知识总结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教义和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禅宗思想的百科知识总结,包括其历史背景、核心概念、实践方法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禅宗思想起源于6世纪的中国,是由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的。
禅字最早在《周易》中出现,意为静心思考。
禅宗的正式建立可以追溯到6世纪中期,当时南印度的僧人鸠摩罗什将禅宗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核心概念禅宗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佛性”、“无我”、“直指人心”等。
禅宗认为人人本具佛性,即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只需通过禅修来觉悟。
禅宗强调超越自我、超越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追求解脱和觉悟的境界,即“无我”之境。
禅宗主张通过直接体悟人心,而非依赖经典和逻辑推理来寻求真理。
三、实践方法禅宗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坐禅和看公案。
坐禅是禅宗最重要的实修方法,通过打坐静心来觉察自己的身心,进一步觉悟佛性。
禅宗的坐禅强调身心的一致,即在禅定中要达到身心的统一和自我意识的消失。
看公案是禅宗的一种特殊实践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公案中的问答来触发直指人心的体悟。
四、禅宗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禅宗强调直接经验和体悟,反对理性主义和经院哲学,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禅宗在中国文学、绘画和园林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
再次,禅宗对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和哲学传统产生了显著影响,成为日本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综上所述,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直接经验和佛性觉悟,通过坐禅和看公案等实践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艺术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具有重要影响。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源于印度,兴起于中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以其独特的禅修方法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创作,使之在内涵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从禅宗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略谈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关系。
一、禅宗思想的基本内涵禅宗思想最早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禅定观念,经过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禅宗。
禅宗强调通过冥想、打坐来领悟佛性,强调“顿悟”的境界。
它特别注重个人的体验和领悟,强调“心即是佛”,倡导通过静坐来体悟内心的智慧和力量。
禅宗思想摒弃了经书的研读和宗教仪式的束缚,提倡直接体验本心的方法,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觉悟。
从中可以看出,禅宗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超脱和解脱,是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超越性的思考和追求。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禅宗思想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土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派和禅宗文化。
在历史上,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简朴禅、唐代的早期禅宗、五代至宋代的繁荣时期以及明清两代的发展变化。
唐代是中国禅宗的鼎盛时期,禅宗大师鱼著、慧能、神秀等相继兴起,禅宗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禅宗的发展不仅在宗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宗倡导禅修的方法,通过冥想、打坐等实践的方式,使人们更能够深入地探寻自己内心的密码。
这种内省精神促成了中国文学在表现手法和内涵上的转变与发展。
三、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题材,还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创作的形式上,禅宗思想强调语言的简约和意境的凝练,使得古代的诗歌、散文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凝练、含蓄。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就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内在精神,他的诗歌含蓄深远,如《山居秋暝》中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正是运用了禅宗中“顿悟”的思想,抒发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超然。
禅宗的哲学思想总结
禅宗的哲学思想总结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其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哲学都有着深远影响。
禅宗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禅宗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禅定、般若、悟道等方面,以下是对禅宗哲学思想的总结。
禅宗注重禅定实践,通过打坐冥想的方式来觉察和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禅定实践旨在超越世俗的烦恼和纠结,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清净。
禅宗强调通过深入内观来认识自己的内心,并以此拥有对自己和世界的深刻洞察。
禅定的目标是让人们通过觉察和体悟真实的自己,摆脱欲望的束缚,达到内心的自在与自由。
禅定实践的核心是静心,通过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思绪和感受,来体验此刻的存在。
禅宗强调般若智慧的培养和运用,般若智慧是对事物本质的直观洞察和领悟。
禅宗认为,人们因为执著于名利、欲望和固有观念,而陷入无明的迷悟之中,无法认识真实的自己和世界。
禅宗通过般若智慧的开发和运用,让人们超越表象的幻象,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禅宗主张通过察觉直觉和体悟来获得真正的认识,而非通过理性思考和概念的分析。
禅宗认为,真正的智慧是通过直接的直觉和体验加以证明的,而非通过文字和思维来达成。
禅宗重视悟道的实践和体验,悟道是对自己和宇宙真理的顿悟和体验。
禅宗认为,人们由于追求名利和物质利益,而陷入无休止的循环之中,无法寻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悟道的实践是通过在禅修中深入体验和觉知,超越一切执著和束缚,获得对自己和宇宙的直观体验。
禅宗主张通过身心上的在此修行和顿悟,达到无我、无执和无分别的境界,实现超越幻象的解脱和圆满。
禅宗的哲学思想强调实践性和经验性,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体悟和实践来寻求真理。
禅宗认为,通过亲身体验和直觉的洞察,人们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超越社会和文化的束缚。
禅宗的思维方式特别注重直觉和体验,而非理性和概念。
禅宗的哲学思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将人的悟性和觉性发挥到最大,并通过静坐、默观和行持等实践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内在的觉知。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湛如法师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我个人对禅宗没有什么体会,仅仅是在学习当中翻阅了一些文献,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
我准备分八个题目来谈这个问题。
禅宗,尤其是唐、五代以后,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
唐武宗灭佛以后,中国佛教最具特色且能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祖宗。
为什么祖宗这一山林佛教,最后能取代贵族佛教的唯识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地位呢?原因比较多。
我认为,禅宗的生命力之所以这样顽强,应该跟它的理论、实践和教育方法以及弘扬范围有关系。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证实这样一个事实:物质无论如何丰富,科技无论如何发达,都不能够填补人类的精神荒原与生命的空虚。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说,有来自客观的:过份的机械化,使人沦为机械的奴隶;也有主观的:人们不思进取,失去自我,尤其是那些甘心沦为物质奴隶的人,他们很难有心思去观照自心,反省自已,净化自已,完善自已。
而禅宗则能运用它的活泼教理,针对时弊,就病施方。
所以作为山林佛教的禅宗,比贵族佛教、都市佛教更能适应社会。
比如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被摧毁得最严重的应该是贵族佛教。
因为贵族佛教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帝王、贵族、士大夫过份依赖。
而禅宗不然,它没有固定的寺庙,禅宗的大师们都是衣钵寄生涯,随缘度岁华。
在这是山都有庙的遍地开花式的发展中,禅宗已深深地扎根、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
在北方佛教走向衰微的时候,禅宗又以卷土重来的之势,重在北方,甚至整个中华大地上大放民彩。
一直到宋代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繁荣局面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禅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色在于禅。
因为禅宗能改变这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禅能塑造独立的个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自在洒脱的人生,能使人类达到彻底的精神解放,这就是它的特点所在。
当然其它宗派也一样能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只是禅宗更简单明了地告诉直下承当。
我们有些同学觉得,禅宗有点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多公案、机锋、转语,听起来觉得很迷茫。
关于禅宗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它以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深刻的哲理思想,引领着无数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在。
为了更好地了解禅宗,我们组织了一次禅宗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学习、体验感悟等方式,深入了解禅宗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社会实践,现将实践报告如下。
二、实践背景1. 禅宗的历史与现状禅宗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禅宗。
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反对繁琐的宗教仪式和经文学习。
在当代社会,禅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寄托和修养的方式。
2. 禅宗的社会实践禅宗的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禅修、禅学、禅艺、禅茶、禅食等。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还能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社会和谐。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先后参观了多个禅宗寺庙,如少林寺、五台山、峨眉山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禅宗寺庙的建筑风格、宗教仪式、文化内涵等。
2. 访谈学习我们邀请了几位禅宗法师和学者,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了禅宗的起源、发展、流派、哲学思想等。
3. 体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亲身体验了禅修、禅茶、禅食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感受到了禅宗的宁静、自在和智慧。
四、实践成果1. 了解禅宗的历史与哲学思想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禅宗的历史、流派、哲学思想等,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提升个人修养在禅修、禅茶、禅食等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缓解压力,提升个人修养。
3. 促进社会和谐禅宗强调“慈悲为怀”,通过我们的实践,我们更加明白了如何以慈悲的心态对待他人,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实践总结本次禅宗社会实践,使我们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们对实践的总结:1. 禅宗是一种独特的修行方式,它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提升个人修养。
2. 禅宗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寄托和修养的方式。
中国禅文化基本内容
中国禅文化基本内容
中国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基本内容涵盖了禅宗思想与实践、禅境艺术、禅的生活方式等多个领域。
一、禅宗思想与实践:
禅宗强调人们应当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内在的清明,拥抱即刻的存在,释放自我,摆脱束缚,达到真实的认知与体验。
禅宗通过思辨与修行达到智慧的境地。
其中,最为经典的思想是“一切皆空”,即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虚幻的、无常的。
禅宗最重要的实践方式是坐禅,静坐修行,达到心灵上的清明状态。
二、禅境艺术:
禅境艺术也是禅文化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禅宗的文化即源于禅宗的修行与思想,其特点是简洁、深邃、富有内涵,强调对形、色、声、香的铭感体验。
禅画、禅诗、禅音乐、禅茶艺等都是禅境艺术中的代表。
三、禅的生活方式:
禅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由、简约、淡泊、清凉的生活方式。
它强调生活中要追求精神内在自由的心态,避免束缚于物质、名利和感性附着中。
此外,禅宗注重回归生活本身,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简洁、自然与平静,体现了禅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禅宗思想、禅境艺术和禅的生活方式涵盖了禅文化的主要内容。
它不仅在古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学习和实践禅文化,人们可以陶冶心灵,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传统禅宗哲学的思想和内涵
传统禅宗哲学的思想和内涵
禅宗,又称禅派或禅门,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公元6世纪南北
朝时期的中国福建。
禅宗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达摩的印度僧人。
禅宗哲学是以禅定、智慧为核心的一种思想,旨在通过修行达到身心的平衡,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超越。
传统禅宗哲学的思想和内涵在很多方面是与其他佛教流派有所不同的。
首先,
禅宗强调的是直接经验,而不是信仰。
禅宗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实践,而不是对某些教条的遵循。
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有坐禅和禅定,通过这些方法使人能够清晰认识自身内在的真实情况。
其次,禅宗的哲学强调的是“无我”。
无我指的是人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在
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个人的利益应该与整个宇宙的利益相一致。
这种观念与人类的自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背道而驰。
但是,在禅宗看来,这种追求个人利益的态度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而只有放下自我,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和谐。
另外,禅宗的哲学还强调了“缘起空性”的概念。
缘起空性主要是指一切事物的
产生和变化都是由无数事物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没有任何事物是独立存在的。
换句话说,世间万物都是因缘相生,都是条件性的。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寓意着要以一种宽广的视角看待生命和存在。
综上,传统的禅宗哲学不只是一套综合的身心训练法,也是一种哲学思想,蕴
含着深刻的人类智慧。
禅宗强调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提倡平等和看待世界的宽容与崇高,以上的所有理念都体现了禅宗哲学的价值,让人们能够认识到世界的真相,追寻内心平衡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湛如法师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我个人对禅宗没有什么体会,仅仅是在学习当中翻阅了一些文献,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
我准备分八个题目来谈这个问题。
禅宗,尤其是唐、五代以后,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
唐武宗灭佛以后,中国佛教最具特色且能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祖宗。
为什么祖宗这一山林佛教,最后能取代贵族佛教的唯识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地位呢?原因比较多。
我认为,禅宗的生命力之所以这样顽强,应该跟它的理论、实践和教育方法以及弘扬范围有关系。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证实这样一个事实:物质无论如何丰富,科技无论如何发达,都不能够填补人类的精神荒原与生命的空虚。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说,有来自客观的:过份的机械化,使人沦为机械的奴隶;也有主观的:人们不思进取,失去自我,尤其是那些甘心沦为物质奴隶的人,他们很难有心思去观照自心,反省自已,净化自已,完善自已。
而禅宗则能运用它的活泼教理,针对时弊,就病施方。
所以作为山林佛教的禅宗,比贵族佛教、都市佛教更能适应社会。
比如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被摧毁得最严重的应该是贵族佛教。
因为贵族佛教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帝王、贵族、士大夫过份依赖。
而禅宗不然,它没有固定的寺庙,禅宗的大师们都是衣钵寄生涯,随缘度岁华。
在这是山都有庙的遍地开花式的发展中,禅宗已深深地扎根、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
在北方佛教走向衰微的时候,禅宗又以卷土重来的之势,重在北方,甚至整个中华大地上大放民彩。
一直到宋代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繁荣局面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禅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色在于禅。
因为禅宗能改变这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禅能塑造独立的个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自在洒脱的人生,能使人类达到彻底的精神解放,这就是它的特点所在。
当然其它宗派也一样能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只是禅宗更简单明了地告诉直下承当。
我们有些同学觉得,禅宗有点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多公案、机锋、转语,听起来觉得很迷茫。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历代的祖师、大德们都是非常精通教理的。
跟我们平时谈谈公案,看看《五灯会元》或者《景德传灯录》、《古尊宿清楚》是有区别的。
那么多公案,有的禅师穷毕业生精力都没有搞清楚,你看了几本禅学的语录后,就说这个比喻,那个是隐喻,这样未免浅薄了一些。
所以,对这些问题应该严肃对待。
禅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不断走向解脱的过程。
我们知道,禅学是中国佛教界,尤其是现代人比较热门的话题。
为什么我们有同样的机会接触禅学,但我们的体会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
六祖当初在宝林讲《坛经》时,他上台就说,这个法门是为上根利器的人讲的,一般人很难有所契入。
我认为除了自己的根基外,还是应该踏实点好。
如果我们跟祖师大德去比,这本身就是我慢心的增长。
因此,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思想观念放下来,然后去接受它、认识它,也可以去怀疑它,因为不怀疑就不能悟入。
对待这个问题,大家的感受不一样,好比我们看到月亮时,有的人很伤心;有的人会想到花前月下;有人会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人说:风月无古今,情怀知浅深……。
世间是一个,而我们的情怀不一样,感想也就不一样。
今天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来探讨。
第一、谈一谈禅是什么?禅宗的典籍很多。
禅宗从早期的不立文字,一直到宋代以后灯录与语录的大量出现,都没有离开文字。
无论是在《大正藏》或《续藏》里,禅宗留下的文献是最多的,将近七千多万字。
达摩大师也叫我们不要扬弃文字,言能载道,语言文字能帮助我们悟道。
我们今天学道的多如牛毛,证道的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禅宗作为一个非常讲究师承的宗派,没有有去直接指导,很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很多教下的经典,就是指导我们如何修行的根据。
它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再用实践来印证理论。
那么多灯录、语录回答的问题也很多,每一个禅师接人待物、教育学人的方法都不一样。
比如,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佛法?他说:庭前柏树子。
或者说:吃茶去。
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什么是佛法?他则说:饥来吃饭困来眠。
……拿这个问题问其它禅师都会有各种不同中的回答。
如果我们还没有悟道,却在这里讲得非常热闹,那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当然,作为讨论还是可以的。
但究竟什么是禅呢?禅门有几部经典,比如《维摩诘经》,它对禅宗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鲁讯先生曾经在他的白话文学小说历里谈到两晋南北朝中国士大夫手中最常见的几部经中就有《维摩诘经》。
在《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里,有三十几位菩萨讨论什是不二法门。
有的菩萨说:世间和出世间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有漏与无漏不二,有为与无为不二等等,谈了三十几个,最后文殊菩萨也说,无言无事无说是不二法门。
等到维摩诘说时,他默然不语。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维摩一默一声雷的故事。
当时文殊菩萨马上就赞叹说:只有离开语言文字,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
那禅应该是什么呢?如果从这个意义来说,禅应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言文字在有些地方是比较苍白的,很多问题用语言表达不清楚。
我们为了交流的方便,有了这样的逻辑或者那样的思想,可是在表达最根本的问题时,我们的语言太有限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和知心的人在一起时,有时是不用说话的,甚至不知说什么好。
这可能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巳忘言。
一位禅师说得好:禅,说似一物即不中,说它是什么都不对,张口即错,动念即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禅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靠体会。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说人生是苦的,在战火硝烟的地方,当生命涂炭的时候,当战场上面临着死亡的时候,跟他们讲人生苦短,跟他讲世事无常,他很容易接受。
可是跟一个钢筋铁骨、叱吒风云的人讲人生是苦,他未必能够信服。
在电影《大决战》里有一个镜头:周恩来去看毛主席,他们两个人对视了半天,没有说一句话,那个镜头比较长,处理得非常好,我想那个时候一切语言都没有意义。
几十年的风风寸雨雨,都包含在里面了。
所以,对于两个层次相当的人来说,他们交流的方式不是用语言去传达,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接触。
禅师也是一样,我们问赵州禅师什么是佛法,他说吃茶去,我们当然不懂。
对已经有了这种境界的人,他马上就能心领神会。
那么禅是什么?这里我勉强用两点来形容:1 、禅是自由的,普遍的……禅可以说是一种自由,是最普遍的。
换句话说,禅是精神上最彻底的解放、解脱。
禅是自然的流露,是不假造作,装是装不出来的。
天然大业,最忌装潢,就是这个道理。
佛印禅师跟苏东坡居士在一起打坐的故事说明了有禅定功夫的人与没有禅定体验的人的心量、心境是不一样的。
没有禅定功夫的人,如果想装的话,那他表现得一定很造作,甚至是荒唐可笑。
苏东坡是佛印禅师的朋友。
他是个文学家,能够写出很优美的禅诗。
比如,他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元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以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
从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出他从学道到悟道的过程。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经常一起切磋佛理。
有一天他问佛印禅师,他说你看我坐在这里象什么?这位老和尚看了苏东坡后笑了笑说,我看你苏大居士就像一尊菩萨,很庄严。
苏东坡感到很高兴。
佛印禅师随即问他:苏大居士,你看我像什么呢?苏东坡说:我看禅师就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笑了,没有说话。
苏东坡当然是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因为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计论禅学,每次都是苏东坡败北。
苏东坡回去就对他妹妹说,这一次终于让佛印和尚败在我的脚下了。
苏小妹问了苏东坡详情后便说:哥哥,败的应该是你而不是佛印禅师。
因为佛印禅师的心地很庄严,在他的心地中,他看每一个人都跟菩萨一样。
可是你的心地却是那么肮脏,所以看什么都像一堆牛粪,是你的心地不够清净。
所以说一样的事情,情怀不一样,境界不一样,思想观念不一样,行为语言就不一样。
2 、禅是自然的,自如的……我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接受禅宗,跟传统的老庄哲学有关系。
如果中国人没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作条件,想直接进入禅宗是很难的。
中国的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画都溶入了禅宗思想,或老庄思想;都主张自然,两者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禅是以心传心的法门,禅就是佛与佛之间所传的本体。
我们知道宗密大师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比较大的贡献就是主张禅教一致。
在这之前,禅宗和教下虽说不是形同水火,但禅宗和教下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
比如说,注重理论研究的人,往往对不立文字的禅宗不屑一顾;而主张实践、悟道、修道的人,又认为搞文字的人在搞一些花样,没有什么实际功夫。
宗密大师主张禅教一致,并举出十条理由来统一禅与教的关系。
宗密大师说:禅是师师密咐本心。
禅是佛的心印。
也是整个佛法的生命和灵魂。
禅告诉你一种解脱的方法,而不是代你解脱。
传给人的是心印,而不是表面的语言。
我们讨论了以上的几个问题,或许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把握,当然也只能是没有把握。
如果我们有把握了,也就不要再谈这个问题了。
第二、学禅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大家比较仰慕禅宗,来这里参加“生活禅夏令营”也是抱有一定的目的。
有目的当然还是有执着,但学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脱,这是最根本的,是我们最关心的终极问题。
学禅的目的,每一是为了获得一种宁静、安祥的心态。
台湾耕云先生在《安祥集》中说:学禅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宁静、安祥的心态。
我们的心太难以宁静了。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我们被金钱名利心所转,很难反省自已,整天忙忙碌碌,认识自已的时间很少。
而一个真正的禅者,大事已明是如丧考批;大事未明也是如丧考批。
在没有悟道之前,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是在观照这些问题。
而我们做不到,所以心不安祥、不宁静。
永嘉禅师说过:拔千山涉万水,寻师访道为参禅。
在没有悟道之前,跋山涉水到处云游,去印证自已的境界,目的是什么呢?“寻师访道为参禅”,但是,“自从识得曹溪路”,也就“了知生死不相关”了,这是悟后的情景。
也就是说,宁静、安祥的心境是在跋山涉水、寻师访道的生活中获得的。
这一点我们在柏林寺赵州老和尚身上也能看到。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六祖大师也是一样,他从五祖弘忍大师那里获得了印证,密授衣钵后并没有直接出来弘扬禅宗。
他为了保任自已,用十五年的时间,在猎人队中保养圣胎。
一个初开悟的人,悟到的境界还是很薄弱的,还要不断地巩固自已,提高自已。
我们来学禅,如果仅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就没有意义了。
佛学固然需要有人研究,但更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人去实证。
这一点说明禅宗乃至整个佛教的重点都是在于实践。
学佛学禅的目的就是为了心安,所以,人的生活简朴不重要,富足不重要,内心的安祥才重要。
记得唐代一位禅师说过这样两句话:荣辱是非都成梦,忧喜全忘就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