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奇特的能源:甲烷水合物》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学生版——专题11 说明文阅读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学生版——专题11 说明文阅读(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大风车原来是这样发电》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车原来是这样发电胡帆陈海伦①“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近些年来,山川田野间、荒漠戈壁滩、蔚蓝海面上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组拔地而起。
它们在装扮风景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能源。
②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风能、建设“风车”了。
公元前2世纪的波兰,人们就建有碾米的风车磨坊;元明时期,中国建有风力水车,用来灌溉农田。
现代风车的雏形,则来源于1890年丹麦提出的风力发电计划,给风磨安装了发电机。
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出现,让风力发电机的发展遇冷。
直到20世纪下半叶,化石能源告急,生态环境恶化,风力发电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③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轮旋转,把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轴的机械能,发电机在风轮轴的带动下旋转发电。
它和纸风车结构相似,由风轮、机舱、塔筒组成。
但是,纸风车为了更漂亮可以折出很多个叶片,而风机的风轮一般..为3个叶片,因为这样便于平衡,性价比更高。
④对于风力发电来说,风速达到2.5~3m/s(微风拂面)就可发电。
风越大,风轮转得越快,发的电能也越多。
但是当风速达到25~30m/s(狂风大作)时风机就会停止工作,进入“防御姿态”。
因为这个时候....的风可以拔起树木,摧毁房屋,如果风机继续工作就会损坏发电机组。
⑤随着风力发电的发展,风机的叶轮直径也逐渐增大,近15年间,叶轮直径已经从70m增大到250m。
目前..我国陆上风电机组叶轮直径处于200m水平,其扫风面积超过32000m2,相当于4.5个标准足球场。
⑥从远处看,人们可能会觉得风机的叶片转得很慢。
但事实上,由于机舱齿轮的加速作用,风机叶片的尖部线速度有时和高铁运行速度不相上下。
不同功率、不同类型的风机转一圈产生的电量也不同,有的可发1.4度电,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晚上空调用电量;而有的可产生5.8度电,能供一个普通家庭用一天。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测试题(有答案)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测试题(一)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产资源来说,它______谁的恩赐,______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第一自然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A.……不但……还……B.……不是……而是……2.第二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本来”的意思是;“不能再生”的原因是:。
3.“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这句话在文段中起的作用。
这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4.读画横线的句子,请你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
(二)生物是天然保护网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份、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
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
且微生物也广泛分布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这些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
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1.57亿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
两只大斑啄木鸟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控制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
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
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环境就会更加美好。
《能源问题》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能源问题》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能源问题
佚名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
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
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
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
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
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阅读02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
阅读02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李耕拓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
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
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
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
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
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
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
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
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
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
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
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
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
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
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甘肃省合水县一中高中高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和相关练习试题 百度文库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访谈录,完成下面小题。
青藏高原作为北极和南极之外的最大淡水储区,被称为“亚洲水塔”。
科学家认为,由黑碳排放引起的大气升温和冰川加速消融,将影响亚洲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研究员康世昌告诉记者,化石燃料污染已被全球重视,但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
记者:黑碳是一种什么物质?它主要来源于哪里?康世昌:黑碳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通过大气环流被带到青藏高原,在冰雪表面一层层富集,它有很强的吸光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冰川表面是暗色的。
黑碳的累积加速了冰川融化。
我们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国家。
在这个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黑碳比化石燃料更多。
生物质包括秸秆、木柴、牛粪等等。
记者:有人说,“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但如果不烧牛粪,当地居民是否能用煤来替代?另外,每年秋收季节来临,大范围的秸秆燃烧是否也是青藏高原的黑碳来源?康世昌:煤是化石燃料,用煤炭来替代是不可取的。
“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这是错误的,没有考虑青藏高原的区域差异。
青藏高原内陆人口稀少,大片地方是无人区,因燃烧牛粪而增加的黑碳排放非常有限,影响到青藏高原的黑碳,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境外,比如尼泊尔、印度等国。
中国燃烧秸秆的地区主要在东部,青藏高原在中国西部,大气环流是由西向东,所以中国东部地区的秸秆燃烧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影响不大。
记者:减少生物质燃料的黑碳排放,有没有好办法?康世昌:一个办法是使用新型炉具,使生物质燃烧更充分,这样能减少黑碳的排放。
我看到,有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节能炉具。
另外一个办法是使用新能源来替代,比如发展太阳能、风能。
记者:减少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排放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康世昌:大气污染物可以跨境传输,减少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气溶胶,需要跨境联合,国家政府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采取措施,环境外交可以发挥作用。
2024二检实用性文本阅读练习 练习版
2024二检实用性文本阅读练习练习版一、厦门(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9题。
(22分)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近日,学校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宣传进社区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材料,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或多样性,包括陆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复杂的生态过程。
生物多样性支撑着地球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全球有50%的GDP产出都与生物多样性有关,近40%人口的生计依赖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约70%治疗癌症的药物来源于动植物。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近十年来,我国为全球贡献了25%的新增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4.02%,森林总面积34.60亿亩;有超过30%的陆域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覆盖了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极重要的区域。
我国有13地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国家公园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
目前,91.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了野外回归,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我国已建立覆盖陆生脊椎动物、昆虫、淡水鱼类等多个类群以及多种生态系统的专项监测网络,在全国31个省份建立了749个监测样区,获得监测记录180万条。
(改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全球生物多样性目前仍以惊人的速度丧失。
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活动造成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百倍以上,栖息地的退化、开发、外来物种入侵、污染、气候变化和疾病等,已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和人类的生存。
土地用途改变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的最大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开垦、城市扩张、采矿、管线建设等;海洋和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包括海岸开发、近海养殖、底拖网捕捞、沿海城市扩张等。
科技文阅读训练
科技文阅读训练(一)在海底的泥土中蕴藏着丰富的未被开发的非化石能源资源,其总储量可能大大超过目前已探明的化石能源的总储量。
这些能源是甲烷的气水混合物。
它是深海细菌因海水高压与海底低温的共同作用,经数千年积累而生成的,呈冰晶状。
这种能源深埋在海平面500米至3000米的沉积物中。
科学家目前已挖掘到海底甲烷的气水混合物的样品,但还不清楚海底能源的稳定性如何,至于其分布情况、精准储量,尚难定论。
英国利兹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克莱奈尔研究认为,海底能源的总储量大约是目前已探明的化石燃料即煤、天然气和石油总储量的两倍。
开发和利用这一能源是诱人的,但是以现有技术还不可能与其进行实质性的对话。
科学家们眼下并没有因为海底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盲目乐观。
当然,这并不影响对开发技术的研究,相反,倒是一种促进。
此外,科学家们充分注意到只进行开发技术的单向研究远远不够,因为还必须考虑开发风险问题。
这些海底能源为气水混合物,一旦开采会引起海底沉积物气压的变化,可能引发海底滑坡和海啸。
此外,甲烷的散逸还会带来温室效应。
解决这些问题也要靠高新技术。
目前,日本、美国和印度已开始海底能源开发的双向研究,但要大规模利用这些能源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1、对第一段中“能源资源”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能源资源,是由于深海细菌的作用,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生成了储量丰富的非化石能源。
B、能源资源,是蕴藏在海底泥土中,储量巨大尚待开发的冰晶状的甲烷的气水混合物。
C、能源资源,是深海细菌与高压低温的共同作用,数千年前形成的丰富的气水混合能源。
D、能源资源,是距海平面500米-3000米的海底冰晶状能源,即甲烷气水混合的沉积物。
2、对第二段中画横线的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家们认为目前还没有弄清楚海底甲烷的气水混合物的储量、稳定性及分布情况。
B、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甲烷的气水混合物的样品研究,还没有解决海底能源的实质问题。
C、科学家们认为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很难开采和利用蕴藏在海底沉积物中的非化石能源。
2024年中考化学备考专题:科普阅读题
2024年中考化学备考专题: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氢能是公认的高热值清洁能源。
目前,氢气的来源如图1所示。
化石资源制氢最为成熟。
水煤气变换反应是化石资源制氢过程中的重要反应之一。
北京大学团队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多种催化剂对水煤气变换反应中CO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电解水制氢过程简便,但造价高昂,利用太阳能制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人造太阳"的探索也就应运而生。
我国"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利用的是核聚变,为水分解提供能量。
2020年4月,"东方超环"实现了在1亿摄氏度运行近10秒,取得重大突破。
(1)目前氢气的主要来源是;氢能源未能广泛使用的原因是(2)图2中,当催化剂为2%Au/α-MoC时,CO转化率和温度的关系是:(3)实验室使用少量氢气,可通过(填化学方程式)来制取。
(4)设计实验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2.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为解决传统塑料污染问题,生物可降解塑料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生物可降解塑料是指各项性能在储存期内满足使用要求,而使用后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物质的一类塑料,被认为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物可降解塑料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生物基和石化基两类。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主要包括聚乳酸(PLA)、全淀粉基、纤维素等;石化基可降解塑料包括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二氧化碳共聚物(PPC)等。
表1。
几种生物可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综合性能对比分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常将不同材料共聚或共混应用于医用材料、3D 打印、地膜、包装材料、一次性用品、发泡材料等领域。
(原文作者陶怡、柯彦、李俊彪等,有删减)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可降解塑料被认为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其原因是 。
【学期】江西赣中南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8月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关键字】学期2017年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二联考语文试卷试题部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千古功罪话甲烷甲烷,化学式为C.H4.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标准状态下的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甲烷由于其高度可燃性,通常是作为燃料(天然气及沼气等的主要成分)为我们日常生活所用。
并且甲烷也可作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氢气、一氧化碳、乙炔及甲醛等的制造。
说到人类对于甲烷最早的发现,那自然不能不提我国西周时期成书的《易经》。
该书在谈到一些自然界发生的现象时就说:“象曰:泽中有火。
’”这里的“泽”就是沼泽。
而“火井”则是我国古代人们给天然气井的形象命名。
不过由于技术与认识的局限,古代的中国人并没有将甲烷与天然气区分开来。
直到1790年,英国医生奥斯汀研究发现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从而确定甲烷是碳和氢的化合物。
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通过一代代化学家不懈的努力,人类对于甲烷的认识逐渐清晰。
1874年,范霍夫提出了甲烷的四面体假说:即甲烷分子中,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连接氢原子的四个键伸向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在此之后,随着化学键概念以及量子化学的先后诞生,人类对于甲烷分子构型的理论解释才日渐完善。
前面已经提到,甲烷是天然气的最主要成分,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使用。
然而,甲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绝不仅是燃料二字可以囊括的。
也许为许多人所不知的是,甲烷也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并且是使人类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
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以单位分子数而言,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
而最新的计算方式甚至得出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72倍。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环境下,当你知道了甲烷的这一属性后,是否对这一小小的气体也陡增了一丝丝复杂的情感呢?甲烷从何而来呢?甲烷的产生,除了来自大自然,如海洋、永冻层和一些湿地外,人类的活动是其最大的来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 未来新能源的“气冰”精练
未来新能源的“气冰”精练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
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
“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 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
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
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
因此,海深3 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
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
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
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
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
“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
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l:b-'-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
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
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
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2020-2021年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及答案(word)
2020-2021年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及答案(word)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17年,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
你对可燃冰有多少了解呢?什么是可燃冰?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甲烷水合物的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甲烷分子。
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可燃冰的形成要满足三个条件:(1)温度不能太高。
(2)压力要足够大。
(3)要有甲烷气源。
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与水生成甲烷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为什么开采困难?可燃冰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甲烷气体不泄露、不引发温室效应,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
可燃冰有哪些用途?一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倍体积的甲烷气体,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而且储量丰富,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甲烷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造碳黑、乙炔、氰化氢等。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可燃冰形成的适宜条件是_________。
A 高温高压B 低温高压C 低温低压(2)可燃冰作为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可燃冰不是冰B 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灾害C 在1atm和25℃时,可燃冰能稳定存在【答案】B 能量高,燃烧值大 CH4+2O2点燃CO2+2H2O AB【解析】【分析】【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可燃冰形成的适宜条件是低温高压;故填:B;(2)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而且储量丰富;故填:能量高,燃烧值大;(3)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填:CH4+2O2点燃CO2+2H2O;(4)A.可燃主要含甲烷水合物,冰的成分是水,可燃冰不是冰,说法正确;B.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井喷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因此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灾害,说法正确;B.由图象可知,在1atm和25℃时,可燃冰不能稳定存在,说法错误。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人们将风力视为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但是就风力发电而言,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出电能;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
可是,通常电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无法存储。
虽然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
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
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
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
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
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
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
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
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
【说明文阅读】《能源问题》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说明文阅读】《能源问题》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能源问题佚名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
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
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
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
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
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
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
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
放眼全球,每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
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奇特的能源:甲烷水合物》阅读答案
《奇特的能源:甲烷水合物》阅读答案奇特的能源:甲烷水合物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能源中有煤、石油、天然气、电和太阳能等。
前面三种能源都直接来自地下,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人类对能源需求种类的急剧增加,这三种能源将面临枯竭的危险。
人们就要从多种渠道发现或研究新的能源。
在地下或许还蕴藏着一种新型奇特的能源,其储量比全球已探明的煤、石油、天然气的总量的三倍还要多。
这种新能源就是甲烷水合物。
甲烷水合物本身就是一种天然气,它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以水的形式出现,而且十分稳定。
但是一旦它被融化,可以释放出百倍于它体积的可燃气体——甲烷。
上世纪,这种水合物已在实验里研制出来了,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后期,才在前苏联的永冰区第一次发现这种天然的水合物。
当时前苏联科学家曾经预言过,在海洋底下只要具备相似条件,也可能蕴藏着大量天然的水合物冰。
各国科学家纷纷寻找着,已经获得的大量资料已证实了前苏联科学家预见的正确性。
不久前,在危地马拉沿岸海下817英尺处发现了这种水合物冰。
目前正在对取回的采样进行研究。
前苏联科学家估计,在90%的海域和25%的陆地底下存在着这种水合物的冰带,不过某些科学家持否定意见。
前苏联科学家们还推断’,这些禁锢在水合物中的甲烷也许是从地球赤热的内部逸出形成的,也许是由海洋深处的微生物沉积而形成的。
至于陆地底下的水合物冰,完全是由沧海变迁而成的。
如何开采利用这种新能源,有许多难题要解决。
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融化它,因为它深深地埋藏在海洋底下或陆地底下。
也许可以用热水或水蒸汽通下去将它融化,但这就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可能得不偿失。
另一种办法就是采取开地缝的措施,使地下的压力减少,让气体重新逸出,被人类利用。
曾经在著名的斯克里普斯钻井队工作过的地质学家赫斯认为,安全开采这种能源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但只有在石油价格猛涨后才有可能提供开采的资金。
确实就目前而言,石油和天然气还暂时不短缺,但水合物冰的丰富储量和作为未来的能源潜力足以引起科学界的轰动。
【初中说明文阅读】阅读《寻找新能源》(附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阅读《寻找新能源》(附答案)阅读寻找新能源,完成问题19-20(共6分)寻找新能源① 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各种生物通常被称为生物量。
它包括所有植物、微生物和植物。
阅读以下“寻找新能源”以完成第19-20页题(共6(分钟)寻找新能源① 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各种生物,如大气、水和土地,通常被称为生物量。
它包括以植物和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废物为食的所有植物、微生物和动物。
所谓的生物能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太阳能的能量形式。
它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
②为发展生物能源,美国1978开始研究能源植物,并筛选了200个多种专门的能源植物,近几内可望对生物能源作出重要贡献,目前,各种形式的生物能源占美国能源总消耗的4%。
③能源植物是指经专门种植,含糖类较高,用于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通常包括速生薪炭林,含糖或淀粉的植物,能榨油或产油的植物,可供厌氧发酵用的藻类和其他植物等。
能源植物中的化学能来源于太阳能,碳氢化合物含量较高,含硫量低,作为能源消费时,不会产生大量的so2其他污染性气体可以显著降低酸雨和释放二氧化碳的可能性又可以被生长的能源植物重新吸收,实现co2零排放。
能源植物的开发利用具有以下优势:;它属于可再生资源,能有计划地种植和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保障能源供应;能源工厂分布广泛,成本低,易于推广;能源植物的商业化利用,可以为落后地区增加农民收入找到途径。
十九根据第③段内容,为画线处补充一条能源植物开发利用的优点。
(2(分钟)答:二十阅读链接材料,借助文中相关知识判断并解说哪种不属于利用生物能源。
(4(分钟)【链接材料】① 蒙牛沼气发电厂。
蒙牛敖雅牧场牛舍和挤奶厅的牛粪被运至沼气发电厂,送入厌氧沼气发酵池15天至20沼气送入沼气发酵罐发电。
②太阳能住宅发电系统。
将利用太阳光直接发电的太阳能电池应用于居民住宅光电系统,这些系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安装供电,与大电网相连,互相补充电能。
2023年《可燃冰》的阅读答案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可燃冰》的阅读答案整理《可燃冰》的阅读答案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
昨日在沪进行的院士讲坛上,国家973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觉了储量巨大的“可燃冰”。
目前国家已启动8.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化查找“可燃冰”资源。
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
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
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缘由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
假如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汪院士表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自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
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自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
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觉了巨大的“可燃冰”带。
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
很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
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自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
汪院士估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选自《东方早报》2023年7月)1.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不能超过30字)(2分)2.从全文看,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4分)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句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4.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
备战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1.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出天然气转化利用的新技术:通过新型高效的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CH 4)在无氧条件下一步高效生产氢气、乙烯和苯等高值化学品,没有产生二氧化碳。
相关的物质转化示意图如下:(1)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可知,催化剂在甲烷转化的反应前后,其质量和________不变。
(3)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催化剂转化成为A 和B 两种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4)物质C 的化学式是________ 。
(5)该新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写一点)。
【答案】75 % 化学性质 2CH 4催化剂C 2H 4 + 2H 2 C 6H 6 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或其他合理答案)【解析】【分析】【详解】(1)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100%12+14⨯⨯=75%;故填:75%; (2)催化剂的质量与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故填:化学性质;(3)通过新型高效的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CH 4)在无氧条件下一步高效生产乙烯和氢气;故填:42422CH C H +2H 催化剂;(4)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C 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 6H 6;故填:C 6H 6;(5)通过新型高效的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CH 4)在无氧条件下一步高效生产氢气、乙烯和苯等高值化学品,没有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该技术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填: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油纸伞的味道•桐油桐油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油,主要成分为α﹣桐酸(化学式C 18H 30O 2)和三油精,是油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制成的。
它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迅速干燥、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
桐油又分生桐油和熟桐油两种,生桐油用于医药和化工;熟桐油由生桐油加工而成,可代替清漆和油漆等涂料,桐油使美丽而充满古韵的油纸伞能遮风避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奇特的能源:甲烷水合物》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奇特的能源:甲烷水合物》阅读答案
奇特的能源:甲烷水合物
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能源中有煤、石油、天然气、电和太阳能等。
前面三种能
源都直接来自地下,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人类对能源需求种类的急剧增加,这三种能源将面临枯竭的危险。
人们就要从多种渠道发现或研究新的能源。
在地下或许还蕴藏着一种新型奇特的能源,其储量比全球已探明的煤、石油、
天然气的总量的三倍还要多。
这种新能源就是甲烷水合物。
甲烷水合物本身就
是一种天然气,它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以水的形式出现,而且十分稳定。
但
是一旦它被融化,可以释放出百倍于它体积的可燃气体——甲烷。
上世纪,这种水合物已在实验里研制出来了,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后期,才在前苏联的永冰区第一次发现这种天然的水合物。
当时前苏联科学家曾经预言过,在海洋底下只要具备相似条件,也可能蕴藏着大量天然的水合物冰。
各国科学
家纷纷寻找着,已经获得的大量资料已证实了前苏联科学家预见的正确性。
不
久前,在危地马拉沿岸海下817英尺处发现了这种水合物冰。
目前正在对取回
的采样进行研究。
前苏联科学家估计,在90%的海域和25%的陆地底下存在着这种水合物的冰带,不过某些科学家持否定意见。
前苏联科学家们还推断’,这些禁锢在水合物中的甲烷也许是从地球赤热的内
部逸出形成的,也许是由海洋深处的微生物沉积而形成的。
至于陆地底下的水
合物冰,完全是由沧海变迁而成的。
如何开采利用这种新能源,有许多难题要解决。
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融化它,因
为它深深地埋藏在海洋底下或陆地底下。
也许可以用热水或水蒸汽通下去将它
融化,但这就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可能得不偿失。
另一种办法就是采取开地缝
的措施,使地下的压力减少,让气体重新逸出,被人类利用。
曾经在著名的斯
克里普斯钻井队工作过的地质学家赫斯认为,安全开采这种能源在技术上是完
全可能的,但只有在石油价格猛涨后才有可能提供开采的资金。
确实就目前而言,石油和天然气还暂时不短缺,但水合物冰的丰富储量和作为
未来的能源潜力足以引起科学界的轰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可以
利用这种新型奇特的新能源。
11.第1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