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萎病
黄萎病
棉花在幼苗期几乎不会出现、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作的真菌病害。
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容易导致整个植株枯死或萎蔫。
为害的病原为大丽花轮枝孢和黑白轮枝菌,属于半知菌亚门。
该病害可以通过种植管理或药剂喷洒以及细菌撒放来防治。
病害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自然条件下幼苗发病少或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发病严重地块惨不忍睹,造成严重减产。
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根据病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落叶型:该菌系致病力强。
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苞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仅经10天左右病株成为光秆,纵剖病茎维管束变成黄褐色,严重的延续到植株顶部。
枯斑型: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为中等致病力菌系所致。
黄斑型:病菌致病力较弱,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
在久旱高温之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叶部尚未出现症状,植株就突然萎蔫,叶片迅速脱落,棉株成为光秆,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成淡褐色,这是黄萎病的急性型症状。
[1]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1.幼苗期。
一是病叶边缘退绿发软,呈失水状,叶脉间出现不规则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褐色干枯,维管束明显变色。
二是有些病株在苗期不明显,外观看上去正常,但切开棉花横截面,部分木质部和维管束已变成暗褐色。
2.成株期。
黄萎病在现蕾期后才逐渐发病,一般在6月下旬,黄萎病病株出现逐渐增多,到七八月份开花结铃期发病达到最高峰。
草莓黄萎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
草莓黄萎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1. 草莓黄萎病简介草莓黄萎病是一种常见的草莓病害,由真菌引起。
它会导致草莓叶片黄化、枯萎和死亡,严重影响草莓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预防和治疗草莓黄萎病至关重要。
2. 草莓黄萎病的主要症状草莓黄萎病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叶片黄化:叶片逐渐从叶脉开始黄化,随后整片叶子逐渐变黄。
•枯萎:受感染的叶片逐渐枯萎,干燥并最终脱落。
•植株生长缓慢:受感染的草莓植株生长缓慢,也会影响草莓果实的生长和品质。
•根部病斑:检查草莓根部时,可能会发现棕色的病斑,根部也可能出现腐烂。
3. 草莓黄萎病的防治为了预防和控制草莓黄萎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草莓黄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抗草莓黄萎病的品种,选择这些品种种植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3.2 优化土壤环境良好的土壤环境能够提高草莓植株的抵抗力,减少草莓黄萎病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优化土壤环境的方法:•合理施肥:草莓对氮肥的需求较高,但过量施肥会导致病害加重。
适量施入有机肥料,如腐熟的鸡粪或腐熟的腐殖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改良土壤排水性:草莓喜欢湿润的生长环境,但过度积水会增加草莓黄萎病的风险。
通过改良土壤排水性,如加入沙土或改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3.3 枯萎植株的处理一旦发现草莓植株枯萎,应立即将其移除,并在枯萎植株附近进行消毒处理。
移除枯萎植株可以减少病原体在地上部分的传播,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消毒处理可以使用消毒剂,如过氧化氢或甲醇,对植株残体和周围土壤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体。
3.4 轮作和间套种植轮作和间套种植是防治草莓黄萎病的有效方法。
通过在不同地块上轮作不同作物,可以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积累。
此外,通过在草莓种植区域间隔种植其他作物,可以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3.5 防治病原菌的传播草莓黄萎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如种子、残茬和虫媒传播。
为了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种子消毒:在播种前,可以将草莓种子浸泡在温水中,与病原菌进行消毒处理。
菊花黄萎病防治方法
菊花黄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传播速度很快, 如果不及时防治,会迅速蔓延整个菊花园。
发生规律及特点
发生规律
菊花黄萎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土壤湿度过 大、气温适宜、通风不良等。
特点
菊花黄萎病具有毁灭性,对菊花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该病在菊花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但以开花期至收获期 发病最重。
03
菊花黄萎病的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的菊花对黄萎病的抗性 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抗 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感染
风险。
轮作制度
实施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可以 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
发病率。
精耕细作
保持田间卫生,清除病残体,加 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湿润而不 过湿,有利于植株生长和增强抗
经济成本
防治方法的经济成本也是评价其可行性的重要因素,包括 药剂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成本等。
防治效果实例分析
实例一
某种植基地采用生物农药对菊花黄萎病进行了防治,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观察,发现防治效果显著,病情指数由 原来的0.6降低到0.2,防治效果达到67%。
实例二
某菊花种植户采用轮作休耕的方法对黄萎病进行预防,经过一年的实施,发现病情指数由原来的0.4降低到0.1, 防治效果达到62.5%。
养分管理
施肥不当,如过多或过少,或者缺乏某些必要的养分,都会导致菊 花生长不良,可能引发黄萎病。
修剪与整理
菊花生长过程中若未及时修剪整理,容易造成植株过密、枝叶交叉 等情况,容易引发黄萎病。
病虫害影响
01
病害影响
菊花若受到其他病害的影响,其抗病能力可能会 下降,容易受到黄萎病的侵袭。
02
黄萎病虫害防治
黄萎病虫害防治黄萎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病害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黄萎病虫害,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黄萎病虫害的特点和常见防治方法,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黄萎病虫害的特点黄萎病是由土壤中的真菌感染引起的植物疾病,主要发生在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上。
病菌通过土壤中的病原物质和病菌孢子感染植物根部,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叶片黄落、卷曲,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黄萎病虫害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蔓延迅速:一旦发生病害,会很快蔓延到周围的植株上,造成大面积的损失。
2. 难以治愈:由于病菌在土壤中具有长期存活的能力,很难通过单一的药物进行治愈。
3. 影响生长和产量:黄萎病虫害会破坏植物的根系,导致植物无法吸收足够的养分和水分,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二、黄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黄萎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综合的防治措施:1. 优选病害抗性品种:选择具有较强抗黄萎病虫害能力的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在育种过程中,可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来提高作物的抵抗力。
2. 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是一种有效的防治黄萎病虫害的方法。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熏蒸、化学药剂处理等。
通过土壤消毒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病虫害,减少其对作物的危害。
3. 合理轮作:轮作是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合理安排农作物的轮作,可以破坏病菌的生命周期,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4. 培养健康土壤:保持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通过施加有机肥料、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培养有益微生物群落,可以增加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5. 合理施用农药:在病害发生期间,可以适量施用农药来控制病害的蔓延。
但要注意选择安全、无毒性的农药,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法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三、总结黄萎病虫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问题,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茄子黄萎病和青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温 干燥 天气 .因 能抑 制病 原 菌 的发 育 .此病 会 轻 微 发生 但 如
果 晚 上 有 充 足 的露 水 .此 病 仍 能 发 生 。 该病 病 菌 无 明 显 越 冬
上 。 病 斑 一 般 表 现 在 正 面 ,初 为 黄 点 , 以 后 扩 大 为 白 色 粉 斑 ,
播种前种子可用 5 5 ℃温水浸泡 1 0 —
1 5分钟 .取 出后 用 清 水冲 洗 干 净 后 催 芽 四 是 定 植 前 土 壤 要 深 翻 晒 土 以 往 发 病 重 的 地 块 可 先 将 菜 地 浇 湿 后 .每 亩 用 5 0公 斤碳 铵 均 匀撒 在 土 表 .然 后 用 薄 膜 密封 覆 盖 5 — 7天 . 有 良好 的 消毒 杀 菌 效 果 五 是 加 强 田 间 管 理 施 用 有 机 质 肥 必 须 充 分 腐 熟 ,灌 水 时切 忌 大水 漫 灌 .施 肥 应 注 意 氮 、 磷 、 钾 肥 配 合 。 发 现 病 株 应 立 即拔 除并 用绿 亨 1号 3 0 0 0倍 液灌根 .每株 灌 l O O毫升 . . 药 剂 防治 。预 防这 两种 病 害 .
雾 .定 植 时每 亩 用 5 0 %多 菌 灵 2公 斤与 干 细 土 5 0公期 .防 治 黄 萎
病可用 5 0 %多 菌 灵 6 0 0 —8 o 0倍 液 .
或3 0 %DT 杀 菌剂 3 5 0倍 液 灌根 .每 株 浇灌 2 0 0毫 升 .隔 7 —1 0天 1次 . 连续 2 —3次 防 治青 枯病 可 用农 用 链 霉 素 、新植 霉 素 3 0 0 0倍 液加 0 . 3 % 高锰 酸 钾 液 混 合 剂 灌 根 . 隔 7 —1 0
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全国各主产棉区均有发生,常与枯萎病混合发生,为害也较相似,统称黄、枯萎病。
症状
田问现蕾前后开始发病,即病叶边缘失水、萎蔫,叶脉之间的叶肉出现不规则黄色斑块,逐渐扩大成叶脉保持绿色的掌状斑驳,似西瓜皮。
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不落叶或部分落叶,病株比健株稍矮小。
有的年份夏季久旱后暴雨,或大水漫灌之后,叶片突然萎蔫,似开水烫伤状态,然后叶片大部脱落,称为急性萎蔫型。
黄、枯萎病的区别:枯萎病叶脉变黄,黄萎病叶肉变黄;枯萎病容易落叶成光秆,黄萎病有的年份后期落叶成光秆;枯萎病株型矮缩节问变短,黄萎病稍矮缩;剖秆后枯萎病维管束变为深褐色,黄萎病为淡褐色;枯萎病现蕾期为发病高峰期,黄萎病发病高峰在8月下旬的花铃期。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半知菌类,轮枝菌属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iae Kleb)。
该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浸染40个科600多种植物。
种于带菌是远距离传病的主要方式。
病株根、茎、叶、铃、壳等均可带菌,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能存活6一7年。
在黄萎病田连作年限长、土壤内菌量大的情况下,七八月气温高低是当年发病轻重的关键因素。
防治方法
严格执行检疫,禁止病区棉种调往无病区或新棉区。
在蕾、铃期及时喷洒缩节安等生长调节剂,对黄萎病的发生有减轻作用。
其他防治方法见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症状防治方法
2023-11-08CATALOGUE目录•棉花黄萎病的症状识别•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条件•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评估•棉花黄萎病防治的未来展望01棉花黄萎病的症状识别典型症状叶片枯萎01棉花黄萎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叶片枯萎。
初期,病株叶片出现淡黄色或黄色斑块,斑块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
随着病情的发展,斑块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生长缓慢02受黄萎病影响的棉株,生长速度会明显减缓。
病株茎杆细弱,植株矮小,分支减少,铃数和铃重也明显下降。
根系发育不良03黄萎病还会影响棉花的根系发育,导致根系变小、萎缩,甚至出现黑根。
此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棉花的生长不良。
侵染性强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具有很强的侵染性。
病菌可以通过土壤、灌溉水、肥料和农机具等传播,在棉花生长季节中不断侵染健康的棉株。
发病特点气候影响气候条件是影响棉花黄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发病率。
而在高温、干旱的天气下,棉株的抗病能力会相对增强。
土壤因素土壤类型、pH值、含水量等因素也会影响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沙质土壤、低pH值、高含水量的土壤有利于病菌的生存和繁殖,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发生规律侵染循环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包括侵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棉株三个环节。
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灌溉水、肥料和农机具等途径传播,侵染健康的棉株。
流行因素棉花黄萎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病害容易大发生。
此外,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连作和缺乏抗病品种也会加重病害的流行。
02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菌丝呈白色或浅灰色,表面光滑或略粗糙,有时产生分枝和隔膜。
菌丝病原菌的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
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黄萎病的防治方法黄萎病,又称为黄曲霉病,是由黄曲霉菌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
它主要发生在多种作物上,如玉米、小麦、大豆等。
黄萎病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黄萎病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已经培育出一些抗黄萎病的品种,如抗黄曲霉玉米品种HZ-1、HZ-2等。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黄萎病的首要措施之一,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
二、土壤管理黄曲霉菌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病原菌,因此,合理的土壤管理可以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首先,避免连作,合理轮作作物,避免同一地块长期种植易感作物。
其次,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同时,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三、种子处理黄曲霉菌可以通过种子传播,因此对种子进行处理是防治黄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种子处理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或生物制剂,如石硫合剂、三唑酮、拜防除等。
种子处理可以有效杀灭或抑制种子表面的病原菌,降低发病率。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式。
黄曲霉菌的天敌包括一些寄生性真菌和细菌,如链格孢菌、拮抗细菌等。
可以通过引入这些天敌来控制黄曲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一些植物病原菌对黄曲霉菌有拮抗作用,如青霉素菌等,可以利用它们来控制黄曲霉菌的发生。
五、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防治黄萎病的化学药剂,如三唑酮、多菌灵等。
使用药剂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遵循使用说明,以免对作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六、改良栽培技术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降低黄萎病的发生。
例如,适度加密作物的栽植密度,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另外,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可以减少黄曲霉菌在土壤中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合理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养分状况,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黄萎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土壤管理、种子处理、生物防治、药剂防治和改良栽培技术等。
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黄萎病的发生,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
棉花枯、黄萎病又叫“半边黄”、萎蔫病等,属于维管束病害。
病菌危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病株由于水分的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同时叶片、株形等表现异常。
棉区发生枯黄萎病,可以引起叶片和蕾铃的大量脱落,轻则减产10%,重则30-50%,且棉花的品质明显下降,那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重点是抓住育苗期、开花结果前的防治工作,在开花结果期喷洒菜果壮蒂灵,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
此类病常选用的药剂主要有恶霉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唑醇等,在药剂中加入新高脂膜,可提高药效,同时降低农药的蔬菜上的残留度。
除药剂防治外,合理施肥也非常关键,尤其增施磷钾肥可有效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的机会,那么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有哪些呢?
1、发病时间
枯萎病较黄萎病发病时间早,一般在子叶期就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而黄萎病在3—4片真叶时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7—8月份的花铃期。
2、苗期症状
枯萎病病株的子叶和真叶出现黄色网纹,局部枯焦,严重的造成死苗,在不正常气候条件下出现紫红型和青枯型症状;黄萎病病株叶片叶肉褪色呈灰色或浅黄色,叶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颜色和斑纹,叶缘向上翻,落叶型菌系可造成大面积落叶。
3、中后期症状
枯萎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端枯死或局部侧枝枯死,叶片出现黄色网纹和局部枯焦,雨季病部出现红色霉层;黄萎病一般不矮化,叶脉不变色,叶肉褪色使整叶呈西瓜皮状,叶缘枯焦,落叶型菌系可造成落叶光秆,一般下部先出现症状,向上发展,雨季病部出现白色霉层。
4、导管颜色
剖秆检查,染枯萎病导管变色较深,呈黑褐色;染黄萎病变色较浅,呈褐色。
以上是。
菊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采用物理方法,如使用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
安全间隔期
安全间隔期
在菊花黄萎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注意药剂 的安全间隔期,确保采收的菊花不含有超标 的农药残留。
合理使用农药
选择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防治,并严格 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使用。
06
菊花黄萎病防治案例分析
案例一:土壤改良与消毒的实践经验
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预防。
及时治疗
02
一旦发现菊花出现黄萎病症状,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
害扩散。
连续防治
03
菊花黄萎病的防治需持续一定时间,确保病害得到彻底控制。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以提高菊花的抗病能 力。
化学防治
选用针对性的药剂进行喷洒,如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 进行防治。
气候条件
湿度过高、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有 利于菊花黄萎病的发生和传播。
传播途径
土壤传播
菊花黄萎病可以通过土壤传播, 特别是在连作的土地上,病原菌
会残留并感染下茬作物。
气流传播
病原菌也可以通过气流进行传播 ,特别是在多雨季节,病原菌会
随着气流扩散到其他区域。
植物残体传播
带有病原菌的植物残体(如残枝 落叶)也会成为传播途径之一。
以菌治菌
通过培养和施用有益菌群,以抑制菊花黄萎病的发生和蔓延。
04
菊花黄萎病的治理方法
土壤消毒
物理消毒
使用蒸汽、太阳能、电热等物理方法对 土壤进行消毒,可有效杀死病原菌。
VS
化学消毒
使用福尔马林、溴甲烷等化学药剂对土壤 进行消毒,可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和 虫卵。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一、黄萎病简介黄萎病是由黄萎病菌引起的棉花须根腐病,其病原菌主要攻击棉花的根系和下部茎秆,使植株萎蔫并最终死亡。
该病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普遍,在湿热季节尤为严重。
受黄萎病侵袭的棉花植株生长缓慢,花药不育,果铃不饱满,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研究黄萎病抗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剖秆鉴定原理剖秆鉴定是通过对棉花植株的根系和茎秆进行切割、观察,然后根据切面上的症状和内部组织的情况,来评价其对黄萎病的抗性能力。
剖秆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根系观察:观察根系部分是否有褐化、腐烂等病状,以及根系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 茎秆切面观察:观察茎秆切面是否有黄化、分解、褐化等症状,并评价其茎秆内部组织的结构和状态。
3. 抗性级别评定:根据根系和茎秆的观察结果,评定棉花抗黄萎病的级别,一般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四个级别。
剖秆鉴定是一种直观、快速、准确的评价方法,对于筛选抗性材料、评价抗性水平以及指导抗性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是对不同种质资源的黄萎病抗性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抗性水平:通过剖秆鉴定,可以直观地观察和评价不同棉花种质资源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为选育抗性品种提供重要参考。
2. 筛选抗性材料:剖秆鉴定可以帮助选择出抗性较强的种质资源,为后续育种工作提供优良的遗传材料。
3. 指导抗性品种选育:剖秆鉴定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价新品种的抗性水平,指导抗性品种的选育。
4. 研究抗性机制:通过对抗性材料的剖秆观察和分析,可以探索棉花抗黄萎病的内在机制,为抗性基因的克隆和应用奠定基础。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对于筛选和选育抗性品种、了解抗性机制、促进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剖秆鉴定的技术要点1. 试验材料选择:选择不同种质的棉花材料,涵盖不同抗性水平,以便进行对照和比较。
2. 栽培管理:统一试验地的土壤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保证试验条件的一致性。
棉花黄萎病及其防治
棉花黄萎病及其防治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这是一种危害棉株维管束的土传性病害,在我国棉产区的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它具有分布广、危害重、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久等特点,也被称之为棉花的“癌症”。
棉花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是22℃~28℃,当低于22℃或高于30℃时则发病缓慢,当温度达到35℃以上时症状则会暂时隐蔽。
一、发病规律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在我国主要是大丽轮枝菌,这是一种寄生兼腐生的植物病原菌。
病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微菌核等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其中土壤中的微菌核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主要分布在40cm之内的土层中,并且可以存活许多年。
当遇上适宜的温、湿度,大丽轮枝菌从病菌孢子萌发出菌丝体,接触到棉花的根系,菌丝体即可从根毛或伤口处(虫伤、机械伤)侵入根系内部,并在导管内迅速繁殖,产生大量小孢子,这些小孢子随着输导系统的液流向上运行,依次扩散到茎、枝、叶柄、叶脉和铃柄、花轴、种子等棉株的各个部位。
棉株感病枯死后,棉花黄萎病菌在土壤中能以腐殖质为生或在病株残体中存活,连作棉田土壤中不断积累菌源,就形成所谓的“病土”,也是黄萎病发生的主要根源。
不同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多雨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和流行,尤其是在雨季或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病菌的侵染和传播速度会加快,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
另外土壤中的微菌核数量及存活状况是影响黄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耕作层土壤中微菌核的存活和繁殖能力越强,病害发生程度越严重。
二、症状特征棉花黄萎病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7-8月开花结铃期达发病高峰。
症状主要表现为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
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外发展,初期病叶叶肉淡黄,随后叶缘向上卷曲,叶肉变厚。
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枯焦破碎,只留叶脉呈鸡爪状叶痕,后期叶片萎蔫、下垂、脱落成光秆,剖开茎秆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
向日葵黄萎病发生及防治措施
向日葵黄萎病发生及防治措施
黄萎病田间表现的症状为:多开始从植株下层叶片显症。
初期叶尖或叶缘局部组织膨压失调,青萎,也有发生在叶片中部的组织上,形状不规则,但边缘呈浸润状,黄化,褪绿叶组织迅速扩大,向叶内的脉间组织发展则期显症的组织坏死,变褐干枯,并逐次向叶内发展,最后叶片除主脉及其两侧叶组织勉强仍保持绿黄色外其余组织均变为褐色,焦脆坏死,易破碎,病叶皱缩变形。
后期病株的全部叶片都显著病变,干枯焦枯,稍矮化。
剖病茎观察,维管束变褐。
湿度大时叶两面或茎部均可出现白霉。
该病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
种子果皮带菌,胚和胚乳不带菌。
病菌在土中可长期存活。
根据气象部门天气预报,6月中旬平均气温为22℃左右,比历年和去年同期偏高1℃;平原区降水量为8毫米左右,比历年同期略偏少,比去年同期偏多1.8倍。
气象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现正值向日葵现蕾期,是黄萎病发生始期,提醒农民朋友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
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一、叶面喷雾:发病初期,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4%杀毒矾呆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7%可杀得101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0%龙克
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4%络氨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雾。
二、灌根:发病较重的田块,用12.5%治萎灵乳油200倍液灌根,每株病株灌药液100ml。
草莓黄萎病怎么治见效草莓防治和治疗黄萎病有用对策
草莓黄萎病怎么治见效:草莓防治和治疗黄萎病有用对策引言草莓黄萎病是一种常见的草莓病害,给草莓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草莓黄萎病的防治和治疗方法,帮助种植者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
什么是草莓黄萎病草莓黄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草莓病害。
感染后,草莓植株的叶片逐渐变黄,表现出萎缩、萎病和死亡的症状,最终导致草莓整株死亡。
草莓黄萎病的病因草莓黄萎病主要由两种真菌引起:Verticillium dahliae和Verticillium albo-atrum。
这些真菌会感染草莓根系,破坏植物的血管系统,导致水分和养分的供给不足,从而引起黄萎病的症状。
草莓黄萎病的防治方法1. 优选种植地选择适合草莓生长的土壤和环境是预防黄萎病的重要措施。
合理选择土壤质地、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植株长时间处于湿润环境中。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草莓品种,可以降低植株感染黄萎病的风险。
与传统品种相比,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在受到感染时更好地抵御病原菌的侵袭。
3. 良好的土壤管理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可以提高植物的抵抗力。
合理施肥和土壤改良,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和通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抵御病菌的入侵。
4. 合理轮作定期更换种植地,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有助于减少植株的病原菌积累。
通过与其他作物轮作,可以打破黄萎病菌的生命周期,并减少病害的传播。
5.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剂可以有效控制黄萎病的发生。
例如,一些天然的抑菌剂和拮抗菌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扩散,从而降低草莓植株的感染率。
6.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和感染的草莓植株,可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传播。
定期清理和焚烧病残体,可有效控制黄萎病的发生。
7. 防治药剂的使用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化学防治药剂来控制黄萎病。
但是,使用药剂时需严格按照说明进行,避免超量使用,以免对环境和草莓植株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草莓黄萎病的治疗方法1. 植物检疫在引种新的草莓苗木时,进行植物检疫是防止黄萎病进入种植区的重要手段。
如何预防黄萎病
如何预防黄萎病概述黄萎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影响果树、蔬菜和庭园花卉等作物。
该病害由土壤中的真菌引起,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预防黄萎病的方法,帮助农民和园艺爱好者保护植物健康并提高产量。
1. 使用耐病品种选择耐病品种是预防黄萎病的首要步骤。
耐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可以抵御黄萎病真菌的侵袭。
在选购种子或苗木时,应选择经过选育或改良的耐病品种,并遵循植物育种专家的建议。
2. 良好的土壤管理黄萎病真菌存在于土壤中,因此良好的土壤管理是预防病害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建议:•合理施肥:营养均衡的土壤可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抵御病害。
根据植物的需要,合理施肥,并避免过度施肥。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黄萎病真菌在湿润的环境下生长繁殖较快。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避免过度灌溉或积水,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避免连作: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的真菌和病菌堆积,并增加黄萎病的传播风险。
为了预防病害的发生,应避免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或相关的品种。
3. 健康的种子和苗木种子和苗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健康的种子和苗木可以减少黄萎病的感染风险。
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选购健康的种子和苗木:在选购种子或苗木时,应选择来自可靠供应商的产品,并确保它们没有可见的病害症状。
•种子和苗木消毒:通过种子处理或苗木消毒可以降低黄萎病和其他病害的发生。
可以使用适当的杀菌剂或消毒剂来处理种子和苗木,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
4. 清洁和消毒工具工具和设备可能是病害传播的媒介。
为了防止病害的传播,请务必注意以下事项:•定期清洁工具:定期清洗工具和设备,特别是与植物接触过的工具,如剪刀、修枝刀等。
使用清洁剂或肥皂水清洁,并确保在使用前彻底晾干。
•消毒工具和设备:对于可能受到病菌污染的工具,如接种刀、花盆和育苗盘等,应进行适当的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菌。
5. 合理的病虫害防治黄萎病往往与其他病虫害一起出现。
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帮助预防黄萎病的传播。
马铃薯黄萎病,附症状和防治方法
马铃薯黄萎病,附症状和防治方法马铃薯黄萎病又叫做马铃薯早死病,病发初期时,叶片从叶尖沿叶缘变黄,从叶脉向内黄化,后续又从黄色变成褐色,并逐渐干枯,但是不卷曲,根茎部位在病发初期时,症状不明显,等到叶片黄化后,切开根茎处可以观察到维管束已经发生褐变,后地上茎的维管束也变成褐色,薯块纵切后,可以观察到“八”字半圆形变色环。
一、马铃薯黄萎病1、马铃薯黄萎病又叫做马铃薯早死病,主要由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大丽轮枝菌引起,减产程度可以达到30%左右,严重时可以超过50%。
2、马铃薯黄萎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以及薯块,秸秆上越冬,等到第二年的时候,病菌在马铃薯体内蔓延,在维管束内繁殖,后续扩展到枝叶上(当年不再重复浸染)。
3、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灌水不当,有机肥未经腐熟即施入等容易引起马铃薯黄萎病。
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19-24°C二、马铃薯黄萎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1、症状(1)叶片:病发初期时,从叶尖沿叶缘变黄,从叶脉向内黄化,后续从黄变成褐色,并逐渐干枯,但是不卷曲,直至复叶全部死亡。
(2)根茎:根茎部位在病发初期的时候,症状不明显,等到叶片黄化后,切开根茎处可以观察到维管束已经发生褐变,然后地上茎的维管束也变成褐色。
而块茎染病始于脐部,维管束变成浅褐色至褐色。
(3)薯块:将染病的薯块纵向切开,可以观察到“八”字半圆形变色环。
2、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比如大白花、青薯9号、底西芮、克新1号、秦紫1号等。
(2)轮茬倒作,避免重茬。
收获后,及时将病残体带出田间,集中焚毁。
(3)播种前,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小时(用量为种薯重量的0.2%)。
或者是将200g的50%多菌灵,50g的75%农用链霉素,2kg的滑石粉混合均匀,然后与100kg种薯进行拌种处理。
(4)病发初期的时候,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
菊花黄萎病如何防治
生产效益。
提高菊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与生产效益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加强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和生产效益。
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加 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和抵抗力。同时,加 强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提高菊花的产量和品质,实 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经济价值下降
菊花黄萎病的感染导致菊花植株的价值大幅下降,甚至失去经济价 值。
02
菊花黄萎病的病因
土壤因素
土壤质地
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等质地问题容易导致菊花黄萎病的发生。
土壤污染
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可能对菊花造成毒害,引发黄萎病 。
气候因素
湿度
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增加菊花黄萎病的发生概率。
03
菊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的菊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有差 异,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抗病性强的 品种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轮作制度
实施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可以减少 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发病率。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定期修剪,保持植 株通风透光,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
加强田间管理
定期清理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 草,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避免土壤过湿 而导致病原菌滋生。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病原菌积累 和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做好田间排水系统,确保雨季能够及 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菊花黄萎病防治
要点二
2. 实验室检测
通过采集患病植株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更 准确地确定病情。
治疗方案
1. 清理病株
01
一旦发现菊花黄萎病,需要立即清除并销毁病株,以防止病情
扩散。
2. 改善环境条件
02
菊花黄萎病容易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发生,通过降低温度、
湿度,改善通风条件,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情的发生。
3. 使用药剂
菊花黄萎病防治
2023-11-08
目录
• 菊花黄萎病概述 • 菊花黄萎病防治方法 • 菊花黄萎病的预防措施 • 菊花黄萎病的诊断与治疗 • 防治菊花黄萎病的成功案例
01
菊花黄萎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菊花黄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也称为“枯萎病 ”。
症状
植株叶片逐渐枯黄,植株生长缓慢,最终停止生长,甚至整 株死亡。
3. 生物防治
该地区还采用了生物防治方法,通 过引入微生物菌剂等生物农药,减 少了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减轻了 菊花黄萎病的发病率。
案例二:利用生物农药防治菊花黄萎病
1. 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
针对菊花黄萎病,选用具有抗菌、促生长作用的微生物菌剂作为防 治药剂。
2. 确定用药时间和浓度
在菊花生长的关键时期,如苗期、花期等,以及出现黄萎病症状时 ,及时用药。同时根据药剂的有效成分含量,确定合理的用药浓度 。
增加养护难度
染病的植株抗逆性降低, 容易受到其他病原菌的侵 袭,增加了养护难度。
02
菊花黄萎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轮作制度
不同品种的菊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有差异,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 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萎病:
黄萎病编辑词条
植物黄萎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维管束病害,其病原菌主要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为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轮枝菌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黄萎病
门:半知菌亚门拉丁文名CYANOSI 科:淡色孢科
英文名greensickness 别名Cyanosis 属轮枝菌属
1.简介
黑白轮枝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比大丽轮枝菌低。
在茄科植物及首稽等植物上报道较多;而大丽轮枝菌由于寄主极其广泛,对高温和剧烈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棉花等众多感染黄萎病的植物上主要报道的均为大丽轮枝菌。
症状:
露地栽培,从定植后1个月左右开始,地上部位出现病症,一直到收获结束时持续发病。
最初,下部叶片局部萎蔫,叶边上卷。
过2-3天后,病部由黄白色转为黄色。
叶片边缘变色较多,以小叶脉为中心呈楔形。
接下来,变色部位逐渐扩大,整片小叶黄变,慢慢褐变枯死。
病害加重时,上部叶片也依次发病枯死,并导致下部叶片慢性枯萎。
因此,病株株高降低、果实的坐果及生长明显受影响。
剖检病株叶柄和整,可见导管部有黄褐变。
病原:
在日本,除了番茄之外,还对侵染茄子、青椒、白瓜。
甜瓜、草诗、秋葵、白菜、萝卜、蜂斗菜、土当归、刺老芽、黄豆、菊、蔷薇等,寄主十分广泛。
该病菌对番茄的病原性有不同的系统,分为3个致病型,除了菌丝之外,还形成分生孢子和菌核。
菌核为菌丝的孢子分裂所生成的持久性器官,在病株上大量生成,并以菌核形态在土壤中越冬。
这些菌核同病株残渣一同借助风雨传播,向周围扩散。
另外,染病幼苗还可将病菌带到非发病地区。
当幼苗移栽后,菌核即萌发芽管长出菌丝,由根的顶尖部位和伤口处侵染植株。
侵入植株体内的病菌,主要在导管内繁殖,阻碍水分的上升并产生毒素,导致植物萎蔫。
植保管理:
该病害发病适温在25℃左右,气温达到22~28℃时易发病,在20℃以下的低温和30℃以上的高温下难以发病。
因此,在山间地带的夏秋番茄栽培及平地的露地栽培发病较多。
番茄连作田及同茄子、草莓、土当归时轮作频率高的地块发病率较高。
床上消毒不彻底导致发病时,为害特别严重。
目前,有许多抗性品种在出售。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番茄的连作或同茄子等轮作,并及时消毒床土。
发病多的地块,应消毒土壤或栽培抗性品种。
茄子在3月中旬播种,4月中下旬移栽,6月中下旬开始采取,茄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黄萎病即“半边疯”防治,植株的叶尖或叶缘的叶脉间退绿,发病初期,及时用针对性的药剂进行预防用甲基托布津、恶霉灵、甲霜恶霉灵、福美双、敌克松三种农药混合+新高脂膜,或特效杀菌剂噁霜嘧铜菌酯(防效93%以上!)因子浇灌,每隔七天一次,共用2-3次,提升植物抗逆性,可使病毒DNA断裂凋亡。
强大免疫功能,诱生干扰素和活性细胞介素,抑制残余病毒复制,促进植物正能量生态生长。
[1]
一、铲除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
二、种子消毒处理
三、保健栽培。
减少辛硫磷、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用药次数及浓度,防止棉株受药害降低自身抗病力。
不要偏施、过施氮肥,做好氮磷钾配合施用,注意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
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使棉田土温较高,但湿度不宜过大,忌大水漫灌,可减少发病。
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疯、半边黄,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
茄子黄萎病多在门茄坐果
后发病,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茄子的产量及品质。
现将茄子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发病症状茄子黄萎病的症状有枯死型、黄斑型、黄色斑驳型3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症状类型,均为全株性病害。
苗期发病少,多在坐果后开始出现症状,以结果初期发病最盛。
多由植株下、中部开始出现症状,初期叶缘及叶脉间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为褐色,叶片边缘向上卷曲,最后干枯脱落。
发病初期,病株在晴天高温时出现萎蔫,早晚可恢复,病重后不再恢复,直至病株枯死。
有的植株从一侧枝叶表现症状,并向上扩展,引起半面植株叶片变黄或半张叶片变黄,并向一侧扭曲。
该病后期易与茄子枯萎病混淆,需检测病原菌方可区分。
2 发病条件2.1 传播方式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由种子带菌。
越冬病菌由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借助风、雨、水、种子、农事操作等传播。
翌年初侵染主要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和根毛侵入,条件适宜时萌发,在维管束内生长繁殖,并随液流分散至茎、叶和果实。
2.2 发病条件气温19~25℃、土壤潮湿或浇水次数过多,发病率较高;此外,连作地、土质粘重、地势低洼、地温偏低(15℃以下)、冷空气频繁发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酸化、养分失调等导致茄子生长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有利于病菌侵染,加速病害发生和蔓延。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长茄1号、吉茄1号、辽茄3号、长茄3号、鲁茄1号等早熟、耐低温抗病品
种。
3.1.2 轮作与葱、蒜等非茄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水旱轮作,采用大棚茄子(冬、春)—单季晚稻栽培方式,黄萎病发生较轻。
3.1.3 嫁接防病可用托鲁巴姆、野茄2号、苏茄1 号、野生水茄等作砧木,防病效果较好。
3.1.4 加强田间管理茄子为喜温耐热、喜肥耐肥的作物,因此应做好大棚保温工作。
科学施肥,苗期施足磷肥和腐熟有机肥;开花结果期增施钾肥和氮肥,同时在棚室内人工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解决大棚内因缺少二氧化碳对产量的影响;门茄采摘后及时追肥以及喷施1.8%爱多收水剂4000~5000 倍液、绿芬威2号800~1000倍液等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3.2 药剂防治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2h,随后催芽播种。
苗床整平后,每m2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g,拌细土撒施于畦面,然后播种。
发病初期可选用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350倍液、高锰酸钾1000倍液、20%甲基立林磷乳油800倍液等灌根防治,每株灌药液0.5kg,10d左右灌1次,连灌2~3次,并及时拔除病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