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全国范围内,棉花黄萎病已在1993年、1995年、 1996年连续大流行。据1993年估计,全国黄萎病 发病面积4000多万亩,损失皮棉200万担,价值 近10亿元。一些主要产棉县、乡的重病田仍出现大 量病株落叶成光杆的现象,一般减产30~50%, 严重田高达70%,1996年,据江苏省植保站调查, 棉花黄萎病的发病面积为77万余亩,1997年棉花 黄萎病的危害程度与1996年相当。全省调查面积 259.4万亩,有26个县近200个乡镇发生黄萎病, 发病面积118.4万亩,发病有两个高峰,第一高峰 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发病症状明显,有些地区, 田块出现落叶型症状,严重田块出现光杆植株,少 数田块绝收,第二高峰期在8月至9月上旬,由于天 气干旱,气温较高,症状不如第一高峰明显。南通、 苏州、盐城等地出现落叶症状。1998年梅雨季节 偏晚,期短,出梅快,秋季少雨高温,黄萎病发生 普遍轻,但局部棉田,仍然发生落叶症状,危害依 然很重。
二、棉花黄萎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分析:
• 棉花黄萎病发生的严重性,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发展,其 主要原因是:(1)缺乏较强抗耐棉花黄萎病的棉花新品 种,现今推广种植的棉花品种,对棉花枯萎病均表现出较 高的抗病性,但对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则不理想,主要 是现行的棉花品种的遗传亲本缺少抗病性;(2)棉花黄 萎病的最适宜的气候使土壤温度在25℃左右,相对湿度在 80%以上,如果有3-4天满足就有可能发生,适宜的时间 愈多,发病程度愈重。我国南北地理位置跨度大,适宜发 生的气候条件总能在部分地区得到满足,尤其是每年6-7 月份梅雨季节,长江流域正值现蕾到初花期,适宜黄萎病 的发生,8月份以后,气候明显下降多雨,北方棉区正值 花铃期,适宜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虽然也有反常,但能够 满足气象条件的几率还是很高的;
• 应用硝酸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Nit)技术,对采 用全国的198个菌株,经含氯酸钾培养基诱导, 表型鉴定诱导共获得A型突变体(Nit1)195个, B型突变体(NitM)117个,C型突变体49个, 其他类型30个,经与VD-8和T9落叶型菌株诱导 的突变相亲和,有22个菌株能与美国T9落叶型菌 系呈强亲和反应,分别为VD-8,SY12(通州恒 兴),SY11(通州三余),BN2(通州北兴桥), JC1B,96CS(常熟碧溪),VD115-VD121, JC4,JC5(常熟徐市),TS1,TS2,TS3(铜 山),HB3(河北保定),VD111(大丰大中 镇),DFD-K21(大丰泰西村),93-5(大丰 红花村),GY(灌云),VD100,VD101(盐 都步丰)等。尤其是来自江苏通州市新垦(JC1B) 常熟市徐市(SY12)的两菌株还获得了A、B两 型突变体,可作为我国落叶型黄萎病菌的标准菌 株。
• 然而,中棉所最近在河南安阳(宋小轩等)发现 严重落叶症状的菌系,则属菌丝型。安阳在中棉 12、冀棉11、美棉B9101、亚洲棉C2DM上, 菌丝型接菌后,发病高峰比菌核型早10天,接菌 25天后,菌丝型的病情指数(50.4),几乎是菌 核型病情指数的一倍,菌丝型的死株率(34.2%) 是菌核型死株率(11.6%)的一倍,表现较强的 致病力。研究还表明病株表现为西瓜皮症状的多 为菌核型,表现为早期落叶症状的多为菌丝型, 而且,菌丝型菌丝体赖氨酸含量较菌核型高 42.4%。我国不少研究和教育单位对所在省区如 江苏、湖北、山东、河南、四川、新疆等棉区在 棉花黄萎病的菌系分布上作了很多研究,基本上 都区划出表现强、中、弱的三个致病性,而且属 弱或强型菌系较少,多为中等致病型。在强型菌 系中,真正通过鉴定确认的落叶型菌系更少。
随着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变异研究的深入,这对正 确拟定本地区的抗性育种目标、规划品种的合理局、 制定综合防治方案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4)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研究: • 虽然70多年前就认识到轮枝菌毒素可导致植株黄 化,失水萎蔫,直至死亡。直到Keen等(1972) 鉴定毒素成分是蛋白质、脂肪和多糖的复合物。 章元寿(1992)对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菌系 毒素复合物多个组分致萎活性研究结果指出,在 毒素蛋白质、脂肪和多糖的复合物中,其致萎作 用而引起病变的是蛋白质组分,而脂肪和多糖没 有致萎活性作用。吕金殿等(1995)进一步明确 毒素蛋白质是酸性糖蛋白。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分 别为85.26%和14.74%。
• 对于微菌核皮层细胞的细胞壁上和包围在微菌核纤 维网上的黑色素颗粒,苏联学者也已明确为五酮化 合物,黑色素可使得病原菌对环境压力、微生物压 力具有抗性,可防止水解酶对菌核的水解作用,对 逆境具有抵御能力。田秀明于1995年研究结果即 指出病原菌的致病力强弱与微菌核和黑色素的形成 快慢、多少关系直接。国外学者(Pahalla和Bell) 认为微菌核的形成是受核基因控制,细胞质因子控 制着微菌核的形成能力,细胞核基因与微菌核的形 态建立有关。影响微菌核数量变化主要因子是土壤 温度,当土温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范围时,微菌核 的正常增值受到抑制,密度下降,微菌核数量变化 在棉花生长季节有2个高峰,与春秋两季地上部症 状的高峰相对应。夏季高温季节,微菌核呈数量上 的急剧下降。
• 在黄萎病菌上,通常研究其遗传变异,常采用形 态学鉴定、生物鉴定和生化分析等方法。如在培 养基上,当出现新的菌落特征或有颜色的菌丝体 菌落时,既有异核体产生或新的菌株分化,这是 形态变异;利用特异性鉴别寄主进行病原菌的致 病性鉴定,当发现有新的反应型或致病力有改变 时,表明新的菌系分化,这是生物鉴定变异;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应用测定病菌蛋白质 谱带与致病类型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致病类型 的棉花黄萎病菌蛋白质电泳谱带数目的多少与其 致病力的强弱成正相关。1998年应用此技术,已 在实验室内对选用的9个代表菌株,通过垂直板聚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测定分析出,落叶型菌 株有两条特异性的蛋白,其迁移率分别为 Rf1=0.135,Rf2=0.405;在10%的凝胶中, 落叶型菌系只有一条特异性的蛋白,迁移率为 Rf=0.481。
• 毒素含量与病菌致萎力和症状表现关系密切,强 致病性菌系毒素含量高于弱致病力菌系。如甘莉 (1990)测定在每100ml病菌液中,T9的毒素 糖蛋白含量为0.849mg,泾阳菌系为0.4507mg, 江苏VD-8菌系为0.2413mg,而弱致病力菌系 新疆和田菌系则为0.1977mg,在上述菌系中, 前三者均为地区较强致病型菌系。 • 研究还明确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致病性与病原菌 侵染棉花所引致的病害是一致的,在引起病害机 制中,由于毒素活性的作用,而引起棉花生理病 变,最终导致病害症状表现。实验用病菌的培养 滤液,粗毒素或纯毒素稀释液浸养2~3片真叶棉 苗,常温培养24小时后,棉苗则呈黄萎症状,叶 片有症状表现。不同菌系的毒素液对棉苗的致萎 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美国T9致萎力最强,VD8表现次之,弱菌系的萎焉程度表现较弱。
(2)病原轮枝菌变异的研究:
• 轮枝菌系半知菌真菌,菌丝融合产生异核现象和 准性生殖已经被证明(Puhalla 1994),任何阻 碍菌丝间菌丝融合,异核体的形成均会引起遗传 性变异。在自然界,异核体很不稳定容易恢复为 它的同核体,影响异核体现象环境条件也有其重 要作用。黄萎病菌在21-34℃条件下,21℃异核 是稳定的,30℃菌丝不能融合,异核体不能形成, 葡萄糖和矿物质营养有利于异核体的形成,而光 则抑制菌丝融合。
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
罗 宽 教授
一、棉花黄萎病发生症状
• 在我国,棉花黄萎病已是棉花生产上比较 普遍发生的问题。进入90年代后,随着棉 花枯萎病的危百度文库得以控制,黄萎病的发生 为害,已经慢性地、严重地影响着棉花的 单位产量。尤其是“落叶型”棉花黄萎病 在局部棉区发生后,对棉花生产更是存在 着潜伏性的危害。
(3)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的研究
• 黄萎病菌的致病力的研究,这是正确认识病原菌 在不同地理生态条件下,在相同的品种上的不同 菌系的致病性差异,这样可以比较科学地分析菌 系分布和有针对性的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对保 障棉花健康生长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美国于 1966年(Schnathost)在加州圣金峡谷区发现 3个引起严重落叶的T-9菌系,其致病力比该地区 非落叶性致病力菌系SS4高出10倍,是世界上致 病力较强且较危险的菌系。我国亦于1987年(陆 家云等)在江苏南通发现新垦“落叶型”菌系 (VD8),其症状均表现出棉株的落叶。无论是 T9或VD8在培养性状上均为菌核型。
三、棉花黄萎病研究的现状
• 近几年来,棉花黄萎病的研究,在国内只有不多的 单位进行,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
1、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研究的进展(1)
轮枝菌微菌核的研究 决定棉花黄萎病能否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土壤 中的病原菌存在,而大丽轮枝菌在土壤中主要以微 菌核的形态(长形或近长形,瘤型突起),大小 (大约在50-200×15-50(-100)um之间),在 土壤中存在的位置(主要存在于耕作层,80cm以 上),适宜条件(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萌发适 宜温度25-30℃,PH4.2-9.2),外观暗褐色至黑 色。
• 病原菌的同工酶分析在真菌遗传变异中的应用已 被广泛应用,这是生化分析病菌变异;近几年普 遍应用根据菌系在温度、光、PH值、矿物营养等 条件下生长情况来确定菌株的生理生化,利用抗 药性作标记,判断是否有异核体产生,利用互补 性营养缺陷型菌株在最低生长培养基上配对培养, 两菌株的生长菌丝在相接处发生菌丝融合,形成 异核体或野生型省长,表明菌株间亲和,反之, 则不亲和。王克荣曾应用此技术开展不同菌株的 亲和性区划的研究。如对13种寄主植物上的57黄 萎病菌菌株进行亲和性测定,结果可区划为3个亲 和群;而分离来自常熟、南通棉株上的落叶型菌 株可与美国T9归一群,而分离来自辣根上的菌株 与南京棉花上的菌株归一群,其余46个分离自茄 子、辣椒、向日葵、芝麻、红麻、黄蜀葵、紫丁 香、翠菊、甜叶菊等上的菌株另归一群,等等。 亲和性强弱则可反映遗传亲缘关系的近,这是应 用生理测定遗传变异。
• 土壤湿度与不同栽培方式也会影响微菌核的数量, 水旱轮作、病田长期淹水、微菌核数量下降较快, 如果重病田与一般旱作物轮作,由于大丽轮枝菌 寄主范围广,对土壤微菌核的密度影响不大。土 壤内的化学农药也会直接影响微菌核的数量,如 土壤处理剂棉隆可减少微菌核的数量,三环唑是 抑制微菌核黑色素的形成:同样土壤内的微生物 分泌的胞外毒素,也可以抑制微菌核的萌发形成, 如棉田青霉菌、黑曲霉菌、黑根霉菌等。
• (3)田间的作物相对多,而棉花黄萎病的寄主范 围较广,因而交互感染的几率增高,如茄子是棉 花黄萎病菌的重要寄主,而茄子黄萎病的发生亦 是很普遍,再加上棉田连年种植棉花,黄萎病菌 在土壤中的积累连年增加,土壤中的病原菌量的 增加可以增加病株的“落叶型”症状,可以导致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流行引起更大损失;(4)病原 菌的变异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现在已经比较明确 病田内的病原菌几乎均存在着致病力强、中、弱 三个生理型。由于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长期 互作作用,病原菌的变异随时发生,新菌系表现 出对棉花致病力更强,危害更严重,近几年在部 分棉田内就出现有“落叶型”的菌系,这对棉花 生产将会导致新的更大的威胁。
• 同一菌系的毒素液对棉花抗感性不同,品种所表 现的致萎程度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利用其理,选 用病原菌的毒素液可较快地测定品种的抗病性。 1990年曾在实验室里对120个不同的抗性品种 (系)进行毒素抗性鉴定,并与标准人工病圃抗 性鉴定相同步,结果毒素鉴定致萎度和土壤病圃 鉴定的结果,可达至1%显著水平,相关吻合率 达到95%以上。因此,应用毒素法可以达到棉花 苗期快速检测棉花抗黄萎病性的目的。经过多次 试验,提出的将供测1~2期真叶期的棉苗,切除 根部的1/2,将其插入30ug/ml非落叶型菌株毒 素液中,经48小时后调查棉花苗的致萎度,按照 此技术程序可较准确地鉴定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 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