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 惠宝锋说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地形图》说课稿
咸阳市实验中学惠宝锋
1、说教材
等高线地形图是高三一轮复习《创新设计》第一章第二节地图基础知识的内容,核心知识,主干知识,高考高频考点之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为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等值线问题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层。
2、说学情
本节内容在区域地理复习中有涉及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基本概念也掌握比较好,但动手解题能力较差,有点眼高手低,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放在等高线判读和计算上,主要通过讲练结合,题目(一道连线题,三道例题,五道课堂检测题)训练,提升学生的读图解题能力。
3、说教学目标:
(1)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判读和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能力。
(3)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判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第2课时)
4、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判读和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山谷山脊、典型地貌等高线判读,陡崖高度计算,两条等高线之间闭合等高线取值问题。
5、说教学过程
导入:时事新闻,5月27日国家高程测量登山队珠峰成功登顶,开始新一轮测高。
珠峰有两个高度,分别是8843米,和4000多米,为什么?学生:海拔、相对高度,青藏高原和珠峰以高著称,那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如何在地图表示呢?------等高线地形图。
(1)A、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简单概括,并让学生读图回答加深理解。
B、等高线概念:学生齐答,让学生上黑板画图,感受做题过程。
其他学生对照学
习。
C、等高线的绘制原理:投影,教师讲解等高面,等高距,等高线,及做图过程,
学生回答巩固。
D、等高线基本性质:预习检测,学生回答,并对示坡线作解释。
(2)A、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判读,学生接触较多,比较容易判读,以填空提问的形式完成,学生掌握较好。
迅速进入下一环节。
B、山地局部等高线的判读,让学生看图归纳不同地形等高线特点。
山峰:教师互动提问
式讲解,山脊:学生概括等高线特点,引导出分水岭。
山谷:学生概括回答等高线特点,
并引导出集水线,并分析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的规律。
强调学生记笔记。
鞍部:
学生回答,并出示马鞍图片,形象记忆。
陡崖:特征鲜明,学生一起回答。
接着在拳头上
呈现出局部地形特征,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趁热打铁,完成连线训练题。
C、典型地貌等高线的判读(拓展探究):指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习,分析等高线图
(月型沙丘、冲积扇、喀斯特峰林)对应的典型地貌?并归纳各自等高线特点。
通过深入
的探讨学习,学生进一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地形类型的判读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
A、两点间的相对高度,解读公式:(n-1)d <△H<(n+1)d
通过求AB的相对高度?加以巩固。
B、陡崖高度的计算,陡崖绝对高度: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
陡崖相对高度:图形讲解,实物书本作参考,进一步解读,归纳相对高度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公式法,与相对高度算法一致;二是交叉相减法。
课堂演练:1、2陡崖绝对高度、相对高度。
通过演练习题,提高学生得解题能力,从检测情况来看,学生掌握较好。
C、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数值特征
闭合等高线的判读规律:学生此前了解此类型问题,学生齐读,大大小小规律。
若a大于b,求M、N的取值范围?教师对照图讲解。
(拓展探究)A,B小山丘还是洼地?进一步掌握规律,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演练:3,4,5分别提问三名同学,让更多学生参与教学,尽可能发现问题。
从学生
作答情况来看,掌握比较好,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完成了教学目标。
指向标,补充讲解。
预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
作业:《创新设计》P9---12
板书:知识框架(略)
6、说反思
反思1:等高线基础知识应该让学生齐读,加强巩固,课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省略此
环节,有点急于求成,却适得其反,应该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反思2: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和备课难度,梯田、火山锥、黄土塬等地貌没有作为教学内容,对待知识不够科学严谨。
本部分内容在第2课时教学中完成。
反思3:陡崖相对高度是教学难点之一,用实物书本作参考步解读,有一定的效果,学生
层次不一,理解有差别,应该多讲两、三遍,所谓“重要的问题,讲三遍”,达到教学目的。
反思4:在等高线有关计算的备课过程中,坡度计算和判读是否放在本节课讲解学习,考
虑再三,最后舍去,从教学效果来看,比较满意。
今后的备课过程中,知识不一定面面俱到,有时学会舍弃,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反思5:最后讲完新课还剩2分钟,由于是公开课,最后让学生自查知识、整理笔记稍显
不妥,应该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教学环节、教学进程就比较完整紧凑。
今后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对课堂的调控,尤其是机智调控,应对一些措手不及的教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