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郑杭生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题型:
填空题10题,每空1分,共10分
单选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多选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3分,共15分
简答题4题,每题9分,共36分
论述题1题,共19分
一、填空题与选择题精选: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
证哲学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

2.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称为文化特质
3.社会化的社会主体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4.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归属角色);通过个人
努力获得的角色称为自致角色;
5.社会学按照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将社会群体主要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6.家庭的功能主要有: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经济功能,性规则,抚养与赡
养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等。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8.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地缘关系存在方式的是村社
9.再社会化是指对越轨和犯罪者的社会化
10.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称为社会组织
11.家庭成员、邻里、朋友是属于初级群体
12.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是竞争
13.核心家庭是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4.提高社会结构开放程度是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
15.相距45厘米到122厘米之间是个人距离
1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规范、地位、角色、权威、正式成员
17.在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中,三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声誉、权力
18.社区的构成要素有人群和地域
19.中国城市社区的特点是
20.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21.在中国,最早是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群学”,并在1903年出版《群学肄言》的序言中
首次提出
四、名词解释
★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P4
★文化震惊: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它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

P76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二元社会结构: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P330
★表意聚众:表意聚众是指纯粹为了表达或者宣泄某种情感,或在表达或宣泄某种情感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聚众。

而聚众又是指由于共同的关注和兴趣而临时聚集在某个地点的一大群人。

P365
★社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婚姻: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而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①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②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文化堕距:该理论认为,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各部分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该理论还认为,“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

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是价值观念。

P68
★集合行为: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典型的集合行为:恐慌、谣言、流行。

P169
个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又称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P179
★次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又称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
门等等。

①社区的类型:纵向划分: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横向划分:法定的社区、自然的社区、专能的社区
社会流动: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P297
社会制度(社会设置):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P253
①四个基本要素:由价值观与价值判断;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组织设置;权力体系
②四个特征:制度的普遍性;制度的特殊性;制度约束的集体性;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社会控制: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群体及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P399
①从社会控制的本质来看:普遍性与阶级性
②从社会控制的方式来看,统一性与强制性
③从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其过程来看,多重性与闭环性
城市化: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城市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五、问答题:
1.从三种角度理解社会化的内涵P116
①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是一个人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经过经过社会化成为有个性的人。

③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综合上述三个角度,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于社会互动过程中,组件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任何,
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社会网络的功能P167
第一,社会资源获取功能。

第二,组织管理辅助功能。

第三,日常生活联系功能
另外,通过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任和化解风险等作用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还有一定消极功能:
1.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2.社会网络有局限性,因为社会网络会排斥圈外人
3.社会网络的强势关系可能形成利益集团和联盟导致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带来社会整合问题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P209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1.规范:规范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规范是组织与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

2.地位: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所处的位置。

3.角色: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社会组织就是由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角色构成的行动体系。

4.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社会结构的分化、高度的社会整合)
(2)理性化(特别是“工具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
(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4)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5)城市化
(6)人的现代化(社会成员的心理和价值观的现代性特征的增长)
(7)全球化
5.文化的功能P77
①认同功能(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②规范功能;
③整合功能(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④教育与教化功能。

P77
6.简述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P414
失范是指社会所规定的目标同决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

人们在社会中分享共同的价值,文化价值为社会树立起发展的目标,同时社会也为人们提供制度化的合法手段。

越轨行为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

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适应模式:附合,创新,形式主义,隐退主义,反抗。

7.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三位一体)P282
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它们之间并不必然地存在因果决定关系。

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马克思的阶级差别还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声誉地位由社会公认评价体系确定;权力地位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

8.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9.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P180
7个特征:①成员有限;②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交流;
③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⑤成员难以替代;⑥群体整合程度高;⑦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10.简述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功能P222
I正功能:1.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倦;2.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3.充分表露情绪反应;
4.提供独立的机会;
5.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
6.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7.提高工作满意度;
Ⅱ负功能:1.抵制改革;2.目标冲突;3.遵从行为问题;4.谣言问题。

11.简述社会控制的功能P404
①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
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②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体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限制它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
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对抗性冲突;
③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运行轨道,控制运行方向和运行速
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
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12.简述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P170
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六、社会学知识应用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解释此句话的含义,并探讨其对现阶段中国的借鉴意义。

答: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这句话是说劳心者作为统治阶级,无需从事生产劳动,而劳力者作为被统治阶级,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供养统治阶级。

说明脑力劳动者的地位高于体力劳动者,是阶级差异的体现。

(阶级阶层,社会控制,社会分层,社会互动中的强制与顺从等)
2. “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为政》)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解释此句话的含义,并探讨其对现阶段中国的借鉴意义。

答: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社会控制思想,社会互动研究视角等)
七、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P328
一、历史条件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1.曾经的殖民统治给他们的经济、社会、政治、民族带来灾难。

2.殖民统治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是他们在现代化之初的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文盲率高、人民生活水平地下。

3.在世界经济关系和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且在保持政治独立和稳定方面较困难。

二、迟发展效果:(迟发展效果”的作用)
1.他们的现代化表现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效果。

既借鉴或模仿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道路,由此产生“赶超”心理,进而采取“集中化”和“计划化”的方式促进国家现代化
2.其现代化通常是由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引起。

他们的现代化进程一般是在前现代社会的基础上,由外部环境引发和带动的,或是受到外来的打击和刺激,或是有外来的殖民主义引发的。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从外部输入种种现代化因素的过程。

三、长期存在着“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两者的具体差别表现在发展水平上。

该结构的产生主要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往往集中在那些与发达国家联系较密切的城市地区或经济部门有关。

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四点:
(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作用和指导作用)
1.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和维护者。

2.政府推动并控制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3.政府往往成为“迟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组织者和计划制定者。

4.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2.请说明迟发展效果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P329
①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促使发展中国家借鉴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并试图跨越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以尽快赶超发达国家。

而这又可能促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采用“集中化”和“计划化”来促成现代化。

②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由于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引起的发达国家的迟发展现象往往会造成以下影响:a.由于外来因素、现代化因素和本国社会原有的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从而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是民族矛盾和冲突。

b.这种基于外部因素引发的现代化过程,会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解体或重组。

c.来自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正常稳定发展。

附件:13级社会工作考试试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