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物态变化一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中考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教学案20120330

中考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教学案20120330

内湖中学教学案 第1页 (共4页) 内湖中学教学案 第2页(共4页)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教学案主备人:章桂寿 审核人:钟秋发 时间:2012.3.30一、考纲要求的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分类,认识温度、液体温度计测温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2)理解物态变化现象、吸放热及其规律。

(3)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2、能力目标:通过复习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并熟悉应用于生活、生产,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物态变化规律的应用,重视水循环、水资源及环保方面的教育。

重难点:1、物态变化的条件及影响因素;2、用之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广东中考命题情况:更加注意联系生活、生产及自然现象应用,重视考查解决问题及探究能力。

近五年都考了物态变化,09和11年在实验和综合能力里面命题,08-11四年都考了温度计的使用操作或读数。

二、课前延伸(一)同学们自己梳理本章知识,列出知识网络结构图(可参考《中考攻略》小册子13-17页)。

温度-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三态变化及其规律-应用(二)预习检测1、温度表示物体的 程度。

摄氏温度的标度方法是规定_______________的温度作为0摄氏度,__________________ 的温度作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份代表1℃。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

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 、 。

使用方法是:(1)被测温度不能超过 。

(2)玻璃泡不要碰到 或 。

(3)待温度计示数 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仍需留在被测物中,视线与温度计液面 。

3、物质有 、 、 三种状态,根据物态变化把右图填写完整。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 。

同一种晶体的 跟它的 是 的,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是不相同的。

5、晶体熔化成液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必考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必考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2.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物态变化实验,如观察冰的熔化、水的凝固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态变化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等,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物态变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热量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案例分析环节,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让学生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六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水、蒸汽等。

2. 讲解: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种状态的变化。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如冰熔化、水沸腾等,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

4. 讲解物态变化的特点: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并强调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5.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讨论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能够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一)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教案(一)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教案(一)物态变化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2、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 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高熔点的物质常温下呈固态,低熔点的物质常温下呈液态、气态。

(2)凝固 :①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分 类 区别晶 体非晶体凝固图像温度时间温度时间 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

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1)汽化: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②分类: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中考复习课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课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与中国古诗词——《物态变化》复习课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温度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2.教材分析为改变复习课上教师讲解解知识体系和习题的模式,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复习课重点以图片和图象为主线,通过课件增加学生对图片、图像的识别、探讨复习物态变化的知识,增大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知识的探索,让学习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有用的。

3.中招考点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涉及本讲内容的试题大约占2~4分,考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为主.对本章的考查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且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会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综观近几年中考,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相关热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中应注意: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应用、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液体沸腾的实验中沸腾的特点和沸点的特点、水循环,由于晶体熔化实验近十年未考,水沸腾实验近十年仅出现在2015年,故本课对实验的复习较少。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同时也学习了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白汽”形成的原因。

水循环是本课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1.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能说出蒸发的定义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讲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冻、融化、蒸发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态变化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问题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的课件,直观展示物态变化现象。

2. 实物: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物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物讲解。

3.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关于物态变化的应用实例,用于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 第3-4课时: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第5-6课时: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 第7-8课时:物态变化的应用练习与拓展九、课后作业1. 总结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的应试技巧。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解析及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

2. 难点: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的解题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

2. 运用举例法,分析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详细讲解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4. 分析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进行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讲解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等内容。

2. 生活实例图片:用于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3.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用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物态变化》中考复习案

《物态变化》中考复习案

《物态变化》中考复习案知识梳理一、温度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进行测量。

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4.温度计的使用(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5.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

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读数时要把它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这时它下面玻璃泡的温度通常会降低。

为了使读数不降,仍能代表体温,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得很细,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内。

二、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熔点和凝固点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这类固体叫做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

反过来,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放热,但是温度不变。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2.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和分析。

2.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模型教具,如冰块、水、蜡烛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块、水、蒸汽等。

2. 提问:物质有哪些状态?它们之间能否相互转化?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介绍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通过实例,讲解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特点和条件。

三、课堂实验与观察(15分钟)1. 进行课堂实验,如冰块熔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四、知识巩固与练习(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总结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特点。

2. 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让学生判断和解释。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加热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物态变化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2. 提问:你认为物态变化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和六种物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与应用环节,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使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4. 引导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概念及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及条件。

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条件的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及三种状态,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础知识。

3. 演示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冰熔化、水沸腾等。

4. 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霜的形成、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概念的理解,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物质的三种状态和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

2.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举例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5. 物态变化相关的考题解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考题的解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相互转化。

2. 运用举例法,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3.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利用练习法,进行考题解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介绍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4. 讨论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5. 进行考题解析,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如制冷、空调等技术。

2. 介绍物态变化相关的科学家和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验,观察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教学互动1. 设置课堂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开展课堂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中考一轮复习教学案 九年级物理第2章 物态变化(含答案)

中考一轮复习教学案 九年级物理第2章 物态变化(含答案)

表中所列的两种物质,他应选用表中的液体
(酒精/水银)做测温物质。他
自制的温度计如图 2-5 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他把这个温度计先后放在冰水混合物和
沸水中,分别标出了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 A 和 B。他又将自制的该温度计放在刻度
尺旁边,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

测温物质 水银 酒精
凝固点/℃ -39 -117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4.(2019 苏州)如图 2-6 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
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烛蜡吸收的热量相同
沸点/℃ 357 78
图 2-5
图 2-6
3.(2019 扬州)《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
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先确定
(铁棒 A/铁夹 B/铁圈 C)的位置。实验中,需要观察试
管内物质的
,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2)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_____;该物质
第 40min 的内能_____(大于/等于/小于)第 20min 的内能。 9.小南同学用同一酒精灯加热,完成了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后,根图据记2-1录2 的数据,得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复习温度和温度计的知识,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并能准确读数。

2.回顾六种物态变化的重点知识,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养成节水、节粮的好习惯。

3.通过对熔化、沸腾实验的回顾,进一步理解物态变化规律。

4.通过图像专项训练,提高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准确读数。

2.通过复习能灵活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现象。

3.理解巩固熔化、沸腾实验过程及规律并能识别和分析图像信息。

【学习难点】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检测目标1的达成;2.通过问题3、4、5、6、7、8、9、10、11、和12检测目标2的达成;3.通过问题13、14、15、16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17、18 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复习课引入:我们刚学完了《物态变化》,这一章内容难度并不大,但是知识点比较多、比较的琐碎,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像穿珍珠一样把它们串成一条完美的项链好不好?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用“珍珠”和“项链”分别代表零散的知识点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了解本节复习课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斗志。

板块一:温度(一)基础知识梳理借助导学案的导读提纲,自主复习有关温度的基础知识,并在小组内交流、质疑、答疑。

教师以提问、追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

问题1、使用温度计时你是如何快速准确的分辨出示数是“零上”还是“零下”?横放的温度计你又是怎样辨别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追问的评价方式,让个别学生把温度计读数技巧教给给全班同学。

问题2、利用复习的温度基础知识,你能轻松过关吗?学生自主完成“轻松过关(一)”中的两个问题。

(二)轻松过关(一)1.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 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2.在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两道重点习题及时评价学生对第一板块知识的掌握情况。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设计:《物态变化》复习课 教学设计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设计:《物态变化》复习课  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的编排注重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于,内容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的分析,认识物态变化。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各物态变化的条件、温度变化的规律及吸热、放热规律,并学会记录和处理数据。

二、设计思想本章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琐碎,但它的内容特点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现象,有了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本章的知识点及难点和考点,对主要知识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的物质在物态变化中的特征及发生的条件。

2、能用水的三态交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温度计的使用 2.物态变化的过程难点: 1.固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

2.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五、学生课前准备1.已完成本章知识体系2.课前齐读本章的知识点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课水循环: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 、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二)复习本章主要考点考点1 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的判断与应用生活实例:蜡油流下、冰雪消融、滴水成冰、豆腐冷冻后从冰箱取出、冬天动物口中呼出白气、露珠、霜、冬天室外胡子变白、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上出现一层小水珠、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灯泡内壁变黑、吹气与哈气考点2 图像法在熔化凝固及沸腾规律中的应用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考点3 物态变化实验的考查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图乙是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的图像.(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冰受热均匀,还应对冰块进行.(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变化,由图乙可读出某时刻时温度计的示数是℃.(3)由图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的熔点是℃,第8分钟处于态.(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选填“A”或“B”)A 寻找普遍规律B 减小实验误差(5)小红同学将上面实验熔化后的水用酒精灯加热如图丁所示,记录了某段时间温度计的示数,并绘制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戊所示①在烧杯上覆盖中心有孔的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图丁实验装置组装顺序应为:②由图象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由此推测水面上方的大气压标准大气压③实验结束后,小红撤去酒精灯后,发现烧杯里的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请你帮她解释一下:.(6)小红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时间/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65 70温度/℃ 99 71 55 45 35 28 24 22 22 22①请你你帮小红通过描点在己坐标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②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小红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左右.(三)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1、日常生活中,炸油条用油,煮面条用水,这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__不同,可以对不同的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________,(选填“温度”或“热量”)使用高压锅时,锅内气体压强比外界大气压高,所以水的沸点_____100℃,食物可以很快煮熟。

初中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 知道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卫生球、带塞子的烧瓶、树枝、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探究物质的三种状态(10分钟)1. 固态:展示卫生球,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固态的特点。

2. 液态:展示带塞子的烧瓶,让学生观察和想象,了解液态的特点。

3. 气态:展示酒精灯,让学生观察和闻味,体验气态的特点。

三、探究六种物态变化(15分钟)1. 熔化:利用火柴加热树枝,观察树枝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 凝固:将卫生球放在石棉网上,观察卫生球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3. 汽化:用酒精灯加热烧瓶,观察烧瓶内液体的蒸发过程。

4. 液化:将卫生球液态的物质放在室温下,观察其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5. 升华:将卫生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其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6. 凝华:将卫生球气态的物质放在冷凝器中,观察其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四、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讨论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物态变化,让学生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物态变化》章末复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并能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点;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专题一:六种物态变化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题单专题一的“物态变化三角形”:2.对应练习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第1题,教师来回走动,接收学生练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

1.完成题单上的专题一:“物态变化三角形”中的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相应的能量转化关系,老师予以指导和纠正。

2.完成对应练习第1题。

对六种物态变化的讲解基本到位,但是如果在加些生活中的例子辅助,效果应该会更好。

所花时间稍多,可以让学生分组做,使课堂更加高效。

3.例题评析评讲练习题第1题,并对学生易错知识点加以重点讲解,纠正其认识误区。

3.回答问题,反馈信息。

纠正错误和认识过程中的误区。

此处应该讲明“状态清,变化明”。

专题二:熔化与凝固1.知识建构(1)晶体:有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无熔点(凝固点)(2)熔化条件(3)对同一晶体:熔点=凝固点2.对应练习指导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2、3、43.例题评析对应评讲练习题2、3、4,重点强调3题中的各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并在4题中补充说明“热传递”1.对物质的熔化与凝固进行知识上的建构,补充完成题单上的知识点。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 物态变化的分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判断,以及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如冰淇淋熔化、水蒸气凝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练习题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教学内容: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过程的详细解析。

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种物态变化过程,并理解它们背后的物理原理。

七、教学步骤1. 熔化与凝固:通过实验观察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汽化与液化:利用酒精灯加热液体,观察蒸汽的形成和冷却凝结成水的过程,解释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3. 升华与凝华:展示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其在冷凝器中凝华成固态的二氧化碳,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和沸腾
液化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升华和凝华
二、针对性习题
例1、人体的正常体温是__摄氏度,体温计的量程。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的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前应___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量程的温度计;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
例2、夏天,人们吃冰棍时,看到冰棍周围冒着“白气”;冬天,人呼出“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课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
课时
第1课时
复习目标
C :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的使用及其原理。
B :在C层目标基础上,绘画熔化、凝固、沸腾图像及其意义,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及其特点,知道物态变化的现象及其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A :在B层目标基础上,通过复习活动,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四、中考链接
1、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产生“白烟”,使舞蹈演员好像在云中飞舞,舞台上的这种“白烟”是( )
A、喷射的真实的烟雾 B、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液化成的“雾”
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汽液化成的
2、复习课上,老师写下一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和,反映的一共性是。
寒暑表 分度值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的使用:
六种物态变化:
升华(吸热)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凝固(放热) 液化(放热)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10篇)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10篇)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篇1设计意图冬天,气温低,水会结冰,说明物态是会变化的,而物态变化又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物理学上是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这一工具对物体的温度进行具体的测量。

教材以说明书的方式,讲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材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栏目,介绍了“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温度问题的思考。

在完成对各种物态变化的复习后,重新回到水循环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水在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进行综合概括,突出学生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水资源的保护作进一步的探讨,确立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1 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2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3能正确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关注环境温度变化的原因。

4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吸热、放热条件5 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6 调查水资源的利用和危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7 感知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8 探究家庭或学校用水中的节水措施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 能正确测量温度3 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4 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具和学具学案;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水污染课前准备请设想你是一个普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员,以水的循环将你所知的物态变化的知识编成讲座稿。

要求:归纳六种物态变化知识,并列举自然或生活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篇2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和物态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
章节(课题)名称物态变化复习(一)学时 1 总课

17
三维目标知识
技能
1.知道常用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2.正确使用温度计;
3.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异同点;
4.会用汽化和液化解释一些现象.
过程
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
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生特征分

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误区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
温度不变特征.
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
影响.
复习提问
教学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
2.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
3.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现
象的辨识
讲解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
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学生思考
讨论问题创设情境
二、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
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
-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及使
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测温物质为水银35℃—
42℃0.1℃①可离开
人体读取.
②用前需甩实验室温度计
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②不能甩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1℃①不能离开被测②不能甩
三、物态变化
1、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大家相互
讨论
引入课题
培养学生认
识图象、利用
图象的能力
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c、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
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沸腾时要吸热,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5)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6)发生液化的两个条件:
a、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下,再压缩体积才能使它液化.
2、熔化和凝固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3)熔化和凝固规律
a、晶体在达到熔点(凝固点)时,继续吸收(放出)热量才能熔化(凝固),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物质由硬变
软、变稠、再变稀;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物质由稀变稠、变硬.
(4)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a、晶体的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
b、晶体的凝固条件:温度要降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3、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可以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气体凝华时要放热.
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的是()
A.在墙角堆煤,过一段时间白墙变黑,且刷不净
B.在一杯水里滴红墨水,过一会儿全杯水都变红
C.打开装香水的瓶盖,香味四处飘逸
D.煮稀饭时,米粒在沸腾的水中翻滚
2.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A.16.2℃ B.18.1℃
C.19℃ D.20℃
3.如图2-3是给某种物质加热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情况,由图可知()
A.一定是表示某种固态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B.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C.可能是表示某种固态非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D.可能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个性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
化教学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一、物质的三态
二、温度的测量
三、物态变化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