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PPT 课件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主人”。
..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韩愈为“韩吏部②称爵名:宁南..。
(《柳敬亭传》)..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全版.ppt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 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 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 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课件
课件
所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 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 段和凭借。 1、表示原因的如: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课件
13隋书 唐·魏徵等85 14南史 唐·李延寿80 15北史 唐·李延寿100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200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225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150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74 20宋史 元·脱脱等496 21辽史 元·脱脱等116 22金史 元·脱脱等135 23元史 明·宋濂、王袆等210 24明课史件 清·张廷玉、万斯同等332
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
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
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 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
“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
兄事之。”张良出,要课件 项伯。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 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 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历法节日

历法·节日
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历法】 古人观测到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 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 期为一“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谷 物成熟的物候形成的。寒来暑往的周期,就是地 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太阳年”。 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 “年,谷熟也”(《说文解字》)
•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古人以每月二十九日为“上 九”,初九为“中九”,十九提日醒为“下九”。据元伊世 珍《嫏嬛记》引宋无名氏《采兰杂志》,每逢下九,妇 女欢聚,置酒游戏,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达曙者。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 指七タ)
• 【社日·春社·秋社】古人祭祀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的 日子。春社一般约在春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而 无秋社,汉代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秋分前后。南 朝社日兼有祭神和乡邻会聚宴饮的性质。
• 唐王驾《社日》诗:“桑柘(zhe4)影斜春社散,家家扶 得醉人归。”宋杨万里《乙西社日偶题》诗:“社日雨 多晴较少,春风晚暖晓犹寒。”
• 【寒食】清明前二日,一说清明前一天。冬至后的一百 零五天就是寒食节,所以“一提百醒五”就成了寒食的代称。 唐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中就有“时当一百五” 之句。相传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子推跟随公子重耳在 外流亡十九年,重耳归国做了国君(晋文公),封赏不及 介子推,介子推和母亲到绵山里隐居。后来晋文公想到 了他,亲自带人到绵山寻找,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 公就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然火烧三天三夜仍未见介 子推,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抱在树上被烧 死。这一天正值清明节前一天,晋国人为纪念他,就在 这天不举烟火,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寒食禁火。古 代从寒食起禁火三天,只吃冷食,夜里也不点灯。到清 明节重新起火,叫“新火”。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8、《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史记》、《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9、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 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30、“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 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 ,“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错(搞反了)
10、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 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1、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 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 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
12、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 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 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 的意思。
19、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 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 家的象征。
错(搞反了,“稷”是农业之神,“社”是 土地之神,看偏旁部首就能推断出来)
20、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 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21、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 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 吃肉。
厉兵秣马(mò):厉:同“砺”,磨;兵:兵器 ;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
白云苍狗:本意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 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 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 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 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 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科别 院试
乡试
高中语文 高考 文化常识《古代宗法制度》课件(23张PPT)

9
宗族成员共同宗庙的宗庙主。小宗也是各自 范围内近亲共同宗庙的宗庙主。普通族人祭 祀祖先,一般须在大宗或小宗所主持的各级 宗庙中进行,并由大宗或小宗主持祭祀仪式。 其他大事如冠、婚娶、盟誓等,都必须在宗 庙里进行。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 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 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 祖”和“敬宗”,这就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 信条。除祭祀、盟誓外,宗子还有权掌管本
(二)家族文化的基本内容 1、族祠:同一宗族人祭祀先祖祠堂。 2、族谱:记载同一宗族每个人(一般为 男性)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辈份排列、 婚娶繁衍、迁徙移居、功德事业等的史书。 (史学上称谱谍学) 3、族规:同一家族中关于教育训诫、奖励 惩罚本族人的种种规定。(简称家法)第一 部族规是三国魏人田畴所作。唐前族谱只是 族规或家规;宋后成为国家规定、法律法的 补充。
5
《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 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妻多儿女多,财产(包括权力地位等)继 承就得立规矩,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产生的 主要原因。嫡长子继承涵盖全社会: 天子—嫡长子(二代天子)—嫡长子(三代) 诸侯—嫡长子(二代诸侯)—嫡长子(三代) 大夫—嫡长子(二代大夫)—嫡长子(三代) 士—嫡长子(二代士)—嫡长子(三代士) 家长—嫡长子(二代家长)—嫡长子(三代)
2
(二)部落酋长制(尧 舜两代) 1、少数部落发展壮大,别的部落被消灭或
沦为臣属,大部落领袖群雄 2、私有制苗头出现逐渐蔓延。 (三)奴隶社会(夏、商两代) (1)私有制苗头出现与蔓延,形成私有制。 (2)夏朝是第一个私有制国家(家天下) (3)最早和私有制国家是最野蛮的奴隶制 (4)商朝前期承夏制,后期向分封制过渡 (四)宗法分封制(西周、春秋战国)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礼俗知识》课件86张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 三牲全备为“太牢”。
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 “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 体全叫“牲”。“三牲”“牛羊猪”“鸡鱼猪”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一、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为五礼之冠。《左 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 戎。” 许慎的《说文解字》则曰:“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履者,可行、可 作也,说明礼原本是一种可以被人重复践 行的巫术活动。
(1)祭天地、祭社稷 。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 fēng shàn ,祭天叫 封,祭地叫禅。 泰山、天坛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 而与在郊外举行的祭天祭祀的“郊 祀”合并,“封”与“禅”也一并 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天、地、 日、月四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 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 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 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二、凶礼
复、殓、殡、葬、服。 复: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唤 死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复”。 殓: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代巴松灵柩到埋 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为死人守孝服丧叫“服”,服丧期间在墓 旁搭小屋居住,看守坟墓叫“庐墓”或 “庐冢”。(大小功服)
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 笼,表示家有重孝。
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 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 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 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 等双七,亲友不来。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因此南方为阳,北方为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阴阳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是自然界万物的根本规律。
在阴阳学说中,五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概念。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方位、季节、器官、颜色等。
阴阳和五行的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深远,不仅在天文地理方面有所应用,也渗透到了官制科举、称谓礼俗等方面。
二、官制科举中国古代的官制是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有明确的身份和地位。
官制的核心是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的是宋代。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获得不同的官职,从而进入官场。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得以流动,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官制和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三、称谓礼俗中国古代的称谓和礼俗也是一套严格的体系,反映了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
古代的称谓分为官衔、尊称、谥号等,不同的称谓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礼俗则包括了吃饭、穿衣、行走等方面的规定,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称谓和礼俗的遵守至关重要,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现代社会中的称谓和礼俗已经有所改变,但中国古代的称谓礼俗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之,天文地理、官制科举、称谓礼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和人际关系,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研究这些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秦汉称“丞相”,后改称“宰相”。
其他中央官职:尚书、中书、御史、大理、太常、司徒、XXX、司马、大将军、太尉等。
科举制度:唐代开始实行科举,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 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 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 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 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 人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 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 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 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 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 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 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 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 ”、“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 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 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 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 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 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 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 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 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 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 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 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 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 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 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 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基本文化常识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二.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四.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精品PPT课件

(3)以
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窃异室以利其室__________________ ③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 ④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 ⑤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 记》)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2)博学;相对于小学而 言的“大人之学”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古义: 今义:连词,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 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4)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 今义:一天
答案:(3)到,至 (4)一旦
(5)埏埴以为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答案:(7)爱别人 (8)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9)弟弟与儿子
4.指出下列句中标有红色的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就有道而正焉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____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___ (4)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名词,原则、宗旨 ②名词,规律 ③名词,道 路
(2)修
①心正而后身修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视之,庞然修伟__________________ ③修守战之具(《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 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 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 现。又称私讳。
▪ 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 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 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 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 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 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 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 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 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
▪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 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 母亲的名“征在”,在列入避讳之列。从宋 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表平民百姓,从和面 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 起来或缺一笔成“ ”,或写作“某”,或 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 “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 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 作“邱” 。
▪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 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其子苏轼 为他人作序时,均改称“叙”。
▪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 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 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 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 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 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 名有时也称圣讳。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课件 (共28张PPT)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 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 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 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 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
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 子寺。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 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2020年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2--古代官职课件(共32张PPT)

因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
讲,是贬职。)
9.以下各句说法正确的有几句( B )
返回 课堂训练
√①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①对
×②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②错(是工部)
×③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
职权,多表示皇族的信任和恩宠。
D.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
劾皇帝的过失。
【答案】D,御史无权弹劾皇帝。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即一切财政事宜,其长官
称尚书,下设副职称侍郎。
B.翰林院学士在唐代是皇帝的秘书、顾问,他们学识渊博,明清时期长
侍卫,唐代是侍郎手下的高级官员。
【答案】B(军机处分设满、汉员,一般由亲王,满汉大学士、 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节度使是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
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大司马是汉代最高一级武官,廷尉是它的副职。太尉是宋代最高一
级武官,《水浒传》中的高俅曾任此职、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
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D.都督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
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答案】B,廷尉是掌管刑法狱讼,掌管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官 员。
高中语文课本文化常识

• 3.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代祭祀燕烹用羊、 豕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 的牲畜。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
• 4. 狱中成法,质明启钥——天刚亮的时候。
• 5.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逆旅,客舍。 逆,迎接。 旅,客。 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
•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 2.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南斗星 ,星宿名,泛指天空。牛:牵牛星,星宿名。二十八星 宿是古代汉族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 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 置。
• 3. 举匏樽以相属——匏制的酒樽。亦泛指饮具。匏 :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
• 3、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对对方的尊称。“您”。
• 4、金千斤,邑万家 ——金,古人以铜为金;邑,古代诸侯分给 大夫的封地
• 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解衣袒露一臂,解衣露肉。
•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小子,对人的蔑称
• 7、为变徵之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 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2)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后汉书·班彪传》)
•2、举:由地方官向中央推举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3、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 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⑵代表作品:①政治抒情长诗:《 离骚 》。
风骚数百②组年诗”:《。九歌 》想象丰富,文辞清婉。
《天问》大胆怀疑精神,《 九章》描绘流放经历。
⑶政治说抱负明:《诗经》和楚辞的影响早已突 变法破图文①强对,学内富领:国追强域求兵,“; 美渗政透”到:即社修会明法生度活、举的贤各授能个,
阶级压迫和剥削。名篇:《 相鼠 》、《伐檀》 《 硕鼠 》等。 《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分为《 小雅 》
和《 大雅 》两部分。名篇:《 生民 》、《公 刘》、《 大明 》等。
《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 祭祀 和 重大典礼 的 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分为:《周颂 》、《鲁颂》、《 商颂》三部分。
哀“ 民长 生太 之息 多以 艰掩 ”涕
兮 ,
感受魅力
《离骚》节选
品质 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我既有这么多的内在美德,又有优良的才能。
志趣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修养 披江离与辟芷(香草),又编织秋兰为佩饰。
忧国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尧舜多么光明正大,遵循正道而大路畅通。
方面②对。外:力图实现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
⑷《离骚》的地位:人们称楚辞体为“骚体 ”,文学史上 常以“风 ”骚,“ ”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警幻仙子赋 赋 认识古典文学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穋曲演红楼梦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 度回廊。仙抉乍飘今,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今,听 环佩之铿锵。届笑春桃今,云堆翠髻;唇绽樱颗今,榴 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今。满 额鹅黄。出没花问今,宜嗅宜喜;徘徊池上今。若飞若 扬。蛾眉颦笑今,将言而未语; 莲步乍移今,待止而欲 行。羡彼之良质今,冰清玉润;慕彼之华服今,闪灼文 章。爱彼之貌容今,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今,凤翥龙 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披霜。其静 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 游曲招。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伺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 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关内、关外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 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 “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8、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 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 即长江以东。
11、江表: 长江以外,指江南。
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 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 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 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 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 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 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 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都、鄙、邑 周时四县为都,夏制十为都;“都” 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组织之一,五百家为鄙, 也指小邑,又指边远地方。
两都、三都、两京、五京 东汉洛阳为东都,称西 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加上“南都” 宛,合称“三都”。东汉洛阳、长安又称两京;宋 代则以开封、洛阳为两京;明以后称北京、南京为 两京。唐代有五京:东京、北京、南京、西京、中
12、三山 蓬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
(瀛壶)三座仙山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13、五湖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 湖。)
中原、塞外、江表 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 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长城以北 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 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 孙权统治。
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
纪年法: 3、年号纪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
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4、生肖纪年—— 由干支纪年的地支对应的生肖命名,如甲子年为鼠
年。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 龙蛇马羊 猴鸡犬猪 地 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则 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次年一月为建寅之 月......或径称子月、丑月、寅月......
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
• 纪月法: • 3、干支纪月——至迟在汉代就已使用。即以
每月固定的纪月地支配上天干。五年(60个月) 为一周,周而复始。
• 4、特定名称——一月叫正月(秦代因避始皇 嬴政讳改为端月),又叫孟陬;二月叫如,三 月叫寎【bǐng】,四月叫余或除,五月叫皋, 六月叫且,七月叫相,八月叫壮,九月叫玄, 十月叫阳,十一月叫辜,十二月叫涂。
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
• 纪月法: • 4、农历时节纪月法——农历各月还有月令别名,如下: • 正月:端月,元月,寅月 ; • 二月:花月,仲阳,杏月,仲春 ; • 三月:桐月,佳月,季阳,桃月 • 四月:梅月,清和,麦月,孟夏 ; • 五月:皋月,蒲月,榴月,仲夏; • 六月:积月,荷月,伏月,季夏 • 七月:相月,瓜月,巧月,凉月,孟秋 ; • 八月:壮月,桂月,观月,仲秋; • 九月:玄月,菊月,剥月 • 十月:阳月,良月,坤月,孟冬; • 十一月:德月,葭月,龙潜,仲冬 ; • 十二月:腊月,涂月,季冬。
河东: 黄河以东。 (2)山东: 崤山以东。 (3)河西: 黄河以西。 (4)关西: 函谷关以西。 (5)江表: 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6)淮左: 淮水东面。
3、
(1)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 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 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 围。”
北辰:以德治国的统治者。
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
• 纪日法: • 1、干支纪日法—— • 《崤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
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 月十三日。 •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
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
• 纪日法:
• 2、月相纪日法—— •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fěi】,月中叫望
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 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
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 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 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 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
纪
年甲
乙
丙
天 干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地巳 支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1911年 辛亥年
兔 龙 蛇
2009年 己丑年
马 羊
2010年
猴
庚寅年
鸡 狗
2011年
猪
辛卯年
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
• 纪月法:
• 1、数序纪月——一月、二月……
• 2、地支纪月—— • 用十二地支与十二月一一相配。以冬至所
伏日 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
语文必修5 疏理探究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 地理山川 纪年 岁时历法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人名称谓 官名
1.年龄称谓
礼仪习俗
2.避讳 3.谦辞敬辞
古代年龄称谓
文化典籍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科举职官 九卿三公
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地理山川 纪 年岁时历法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姓名字号 官名
1.年龄称谓
1、六合: 指天地四方 (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 冀州、青州、兖(yǎn)州、 徐州、豫州、荆州、 扬州、梁州、雍州。
3、 八方:
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 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八荒: 八方荒远的地方。 (远离中原的地方。)
4、阴阳: 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 阳:山南水北。
天色计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dié】 晡时【bū 】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计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序数计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 亭。”“戊申晦”即“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 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 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 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 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 、日入、 黄昏、人定。
2、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 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 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 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 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
礼仪习俗
2.避讳 3.谦辞敬辞
古代年龄称谓
文化典籍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科举职官 九卿三公
二十八星宿
角、亢、氐[dǐ]、房、心、尾、 箕(jī)、牛、斗、女、虚、危、 室、壁、奎、娄、胃、昴 (mǎo)、毕、觜(zī)、参、 井、鬼、柳、星、张、翼、轸
一、天文地理
地理
赤县、神州 代称中国。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 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 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国”则是古代 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九土、八荒、五服 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 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八荒即八方。五 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 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三晋、三楚、三秦 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 原晋地称为“三晋”。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 南楚,即“三楚”。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 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
三更 四更 五更
一更 二更
刻: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
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 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 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 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百刻制:每刻14.4分钟 九十六刻制:每刻15分钟 午时三刻问斩: 大约中午11点45分问斩
姑苏、维扬、京口 今苏州别称“姑苏”; 扬州别称“维扬”“江都”;镇江古称“京 口”。
14、古今地名
大都
北京
东京、汴京
开封
京口
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南京
临安
杭州
姑苏
苏州
会稽
绍兴
长安
西安
奉天
沈阳
直沽
天津
15、地名别称 冰城 花城 蓉城 春城 雁城 芙蓉国 星城 雾都 水城 牡丹城
三、传统节日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
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 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 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 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