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黄土地貌2012

合集下载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地貌第一节黄土的分布和性质一、黄土的分布从全球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

另外,中欧和北美的一些地区也有黄土分布,这些黄土位于冰缘地区。

面积约1300万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

因此,人们把荒漠黄土称为暖黄土,冰缘黄土称为冷黄土。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 º -45º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戈壁、沙漠、黄土,逐渐过渡,西北部靠近沙漠的,粒度较粗,愈往东南距离沙漠愈远,黄土粒度逐渐变细。

我国黄土总面积约63.5×104km2,其中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是我国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不仅分布面积广,而且厚度达(最大可达200m)。

由于这个地区地势高,形成有名的黄土高原。

二、黄土的性质1.黄土的成分黄土的成分包括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三部分。

黄土的粒度成分的百分比在不同地区的黄土中和不同时代的黄土中都不一样。

从水平分布看,它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颗粒由粗变细。

从垂直剖面看,从下部老黄土到上部新黄土粒度由细变粗。

黄土中的矿物以石英(占50%)、长石(20%)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碳酸钙含量占10%左右。

粘土矿物含量占10%左右,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伊利石、高岭土和蒙脱石。

黄土的化学成分已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再次为FeO3,MgO、K2O、Na2O、FeO、TiO2和MnO。

由于黄土中易溶的化学成分含量很高,对黄土地貌发育有很重要的影响。

2.黄土的厚度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我国黄土最厚的达180-200m,分布在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从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根据黄土地层看,在几十米到100-200m的黄土中,可划分为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离十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

第八章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地貌

荒漠景观是地球陆地三 分之一。沙漠荒凉无生 命,有“荒沙”之称。 沙漠一般是风成地貌。 沙漠里有时会有可贵的 矿床。沙漠气候干燥, 它也是考古学家的乐居, 可以找到很多人类的文 物和更早的化石。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 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雅丹” 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 丘。雅丹地貌以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 最典型
地质 地貌
地形复杂多样,主要以高原、盆地(沙漠、 雅丹地貌)、山地。地形地貌独特,景观 大、野、奇。
西 北 地 区 自 然 旅 游 资 源
水体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的原因,西北的水资源极其
气象、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干旱、年温差大、气 候干燥。
生物
地形和气候的复杂性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构造活动千差万别,地质 构造种类繁多,内外力地质作用类型种类繁多、强度 不一,因而造成的地质遗迹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西 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阶梯的第二阶梯上,由于西北高 山盆地高差悬殊,远离海洋,重山阻隔,使湿润的东 南季风无法到达。地质作用以重力、干燥、风力、冰 川等为主,多沙漠、雅丹、咸水湖等地质景观。中国 地貌复杂多样,类型齐全,全国有山地、高原、丘陵、 平原和盆地五大类,而在西北地区主要以山地、高原、 盆地为主。由于风对地面的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 形成的风成地貌,如风沙地貌、雅丹地貌、黄土地貌, 除此之外还受海拔高度、气温及降水量三者的影响而 形成的冻土地貌。
组员 李萍 包丹丹 优静 周建慧 宗朝艳 樊先新
学号 20121204200 20121204205 20121200424 20121203926 20121202205 20121200903
任务 ppt制作 归纳、总结 搜集地质地貌材料 搜集水体有关材料 搜集气象气候材料 搜集生物有关材料

第八章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地貌


2.黄土沟间地地貌
黄土沟间地是黄土沟谷之间的地面形态.主要可以 黄土沟间地是黄土沟谷之间的地面形态 主要可以 分为: 分为
黄土塬:
黄土塬简称塬,是黄土高原谷间地地貌的一种类型, 黄土塬简称塬,是黄土高原谷间地地貌的一种类型,具体是指四 周为沟谷蚕蚀的黄土高原。 周为沟谷蚕蚀的黄土高原。 在我国西北,由于长期沟谷蚕蚀, 在我国西北,由于长期沟谷蚕蚀,目前面积较大的塬已保存不多 面积大、形态完整的塬, 。面积大、形态完整的塬,目 前在黄土高原已不多见, 前在黄土高原已不多见,分布较多的是经破坏而残留的支离破碎 的塬,称为破碎塬。 的塬,称为破碎塬。破碎塬是 由塬四周沟谷源侵蚀分割塬而形成的, 由塬四周沟谷源侵蚀分割塬而形成的,它基本上保留塬的主要特 塬面平坦,塬边坡折明显。 征:塬面平坦,塬边坡折明显。 破碎塬面积明显地比塬小。 破碎塬面积明显地比塬小。
.
洛川塬
庆阳的黄土塬
吉县塬
黄土墚: 黄土墚
黄土梁简称梁,是长条形的黄土丘陵。 黄土梁简称梁,是长条形的黄土丘陵。黄土高原地貌组合 可分为两大类型: 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高原沟 壑区;一类是丘陵沟壑区。前者由黄土塬和沟谷组成, 壑区;一类是丘陵沟壑区。前者由黄土塬和沟谷组成,后 者由梁、峁和沟谷组成。 者由梁、峁和沟谷组成。无论上述哪 一个类型,梁是其中面积最大、分布最普遍的谷间地地貌。 一个类型,梁是其中面积最大、分布最普遍的谷间地地貌。 梁可分为三种:平顶梁、斜梁、 梁可分为三种:平顶梁、斜梁、起 伏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的主要是平顶梁(简称平梁), 伏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的主要是平顶梁(简称平梁), 分布在丘陵沟壑区的以斜梁和起伏梁 为主。黄土谷间地地貌是由黄土堆积而形成的, 为主。黄土谷间地地貌是由黄土堆积而形成的,它一方面 受黄土堆积前古地貌形态的影响, 受黄土堆积前古地貌形态的影响,另 一方面,在黄土堆积后的沟谷发育过程中, 一方面,在黄土堆积后的沟谷发育过程中,也相继出现各 种谷间地地貌。由于上述原因, 种谷间地地貌。由于上述原因,谷间 地地貌在地域分布上往往互相交错,在个体形态上也存在 地地貌在地域分布上往往互相交错, 许多过渡形式, 许多过渡形式,虽然各种形态的主要 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严格的界限目前还无法确定。 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严格的界限目前还无法确定。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占陆地面积的1/10。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纵横、地面破碎。

中国黄土高原沟谷密度达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

地面坡度>15°的约占黄土面积的60%~70%,<10°的不超过10%。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侵蚀营力有水、风、重力和人为作用。

作用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其中潜蚀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假喀斯特”地貌。

黄土抗蚀力极低,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个别沟头可达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的侵蚀沟。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面。

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一般第一级地形面的黄土地层层序较完整;第二级地形面离石黄土上部地层较薄,以致消失;第三级地形面多只有马兰黄土堆积。

第二、三级地形面分别构成谷地,第三级地形面以下为现代河谷。

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

黄土地貌类型主要有:①黄土沟间地。

包括黄土塬、梁、峁、墹地、坪地、洑地等。

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称塬。

长条状的黄土丘陵为梁。

沟谷分割的穹状黄土丘为峁。

老沟谷(距今约10万年形成)中由黄土堆积成的平坦谷地称黄土墹。

为沟谷分割后的平地称黄土坪。

沿沟呈条状分布的破墹地称 地(有的称壕 地)。

②黄土沟谷。

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河沟等。

③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下渗对黄土进行潜蚀,使土粒流失(包括机械与化学作用),引起地面崩塌,形成黄土碟、黄土陷穴(有漏斗状、竖井状、串珠状)、黄土桥、黄土柱等。

黄土地貌类型复习课程

黄土地貌类型复习课程

三、黄土谷坡地貌
(一)成因:黄土谷坡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和流水作用下,
发生移动,谷坡变缓,形成各种黄土谷坡地貌。
(二)类型:
1.泻溜 2.崩塌 3.滑坡
(一)泻溜
黄土谷坡表面的土体受干湿 和冷热等变化影响,引起物体 的胀缩而发生碎裂,形成碎土 和岩屑,在重力作用下,顺坡 而下称为泻溜。在谷坡的上方 ,形成泻溜面,坡度多在35°~ 45°,谷坡的下方是泻积坡,坡 度在35°~38°。由于泻溜作用 使谷坡上物质泻落到沟床两侧 ,洪水时期成为沟谷水流的泥 沙主要来源之一,这也是黄土 沟谷区水土流失的方式之一。
冲沟 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形 成冲沟。冲沟纵剖面呈一下凹 的曲线,与斜坡凸形纵剖面完 全不同。黄土冲沟的沟头和沟 壁都较陡,沟头上方或沟床中 常有陷穴。
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黄土沟间地是指黄土沟谷之间的地面。
(一)成因:
与黄土堆积前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后的流水侵蚀有关。
(二)类型:
1.黄塬 2.黄土墚 3.黄土峁
(二)类型:
1.黄土碟 2.陷穴 3.黄土桥 4.黄土柱
黄土碟
平缓黄土地面的碟形凹地,深数米,直径10~20m,称为黄 土碟。它是由于地表水下渗浸湿黄土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 发生压缩或沉陷使地面陷落而成。
陷穴
黄土陷穴是黄土区地表的穴状洼地,它向下延伸可达 10~20m,常发育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或者谷 坡上部和墚峁的边缘地带,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 作用使黄土陷落而成。陷穴按形态可分为竖井状陷穴 和漏斗状陷穴。
黄土桥
两个陷穴之前,由于地下水作用使他们沟通,并不断扩 大期间的地下通道,在陷穴间的地面顶部的残留土体形 似土桥,称黄土桥。
黄土柱
黄土柱是分布在沟边 的柱状黄土地,它是 由流水沿黄土垂直节 理潜蚀和崩塌共同作 用下形成的,是黄土 陡坡经崩塌残留的黄 土部分。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或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具有一系列自己特有的特征。

(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匀的、松散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

它具有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富含碳酸钙、易塌陷等特点。

在流水作用、重力崩塌作用和风力吹蚀作用下,形成沟深、坡陡、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

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沟谷地貌类型、沟间地貌类型和潜蚀地貌类型)在黄土高原主要由塬、梁、峁组成的特殊地形。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

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最大达10公里/平方公里,比中国其他山区和丘陵地区大1~5倍。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

地面坡度普遍很大,大于15度的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70%,小于10度的不超过10%。

(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概念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成因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

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

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黄土区的侵蚀有古代和现代之分。

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历史近期发生的地貌侵蚀过程,它和古代侵蚀的主要区别是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表现为侵蚀速度的加快。

古代侵蚀纯为自然侵蚀,其速率通常是缓慢的。

现代侵蚀和古代侵蚀在多数地区以大规模农耕兴起时期为界。

现代侵蚀都以沟道流域为基本单元。

沟道流域内,谷缘线以上的谷间地和以下的沟谷地侵蚀特点是不相同的。

地貌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分布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地貌类型一、黄土沟间地又称黄土谷间地,包括黄土塬、梁、峁等。

黄土塬、梁、峁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它们是当地群众对桌状黄土高地、梁状和圆丘状黄土丘陵的俗称。

☺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

☺黄土梁:长条状的黄土丘陵黄土峁: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二、黄土沟谷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和河沟等7类。

前4类是现代侵蚀沟;后两类为古代侵蚀沟;冲沟有的属于现代侵蚀沟,有的属于古代侵蚀沟,时间的分界线大致是中全新世(距今3000~7000年)。

三、黄土潜蚀地表水、地下水对黄土的渗透、冲刷及溶蚀作用所产生的侵蚀。

黄土潜蚀主要发生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黄土沟谷谷坡上部及黄土塬边坡上部的黄土中,往往与黄土面蚀带紧相连接。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概述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沟间地又称黄土谷间地,包括黄土塬、梁、峁、□地、坪地、□地等。

黄土塬、梁、峁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它们是当地群众对桌状黄土高地、梁状和圆丘状黄土丘陵的俗称,黄秉维于1953年首先将其引入地理学文献,罗来兴于1956年给予科学定义。

黄土塬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

其顶面平坦,边缘倾斜3°~5°,周围为沟谷深切,它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

目前面积较大的塬有陇东董志塬、陕北洛川塬和甘肃会宁的白草塬。

塬的成因多样,或是在山前倾斜平原上黄土堆积所成,如秦岭中段北麓和六盘山东麓的缓倾斜塬(称为靠山塬);或是河流高阶地被沟谷分割而成,如晋西乡宁、大宁一带的塬;或是在平缓分水岭上黄土堆黄土地貌积形成,如延河支流杏子河中游的杨台塬;或是在古缓倾斜平地上由黄土堆积形成,如董志塬(见彩图甘肃董志塬(中国))、洛川塬;或是黄土堆积面被新构造断块运动抬升成塬(称为台塬),如汾河和渭河下游谷地两侧的塬。

黄土梁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见彩图山西柳林黄土梁(中国))。

梁顶倾斜3□~5□至8□~10□者为斜梁。

梁顶平坦者为平梁。

丘与鞍状交替分布的梁称为峁梁。

平梁多分布在塬的外围,是黄土塬为沟谷分割生成,又称破碎塬。

六盘山以西黄土梁的走向,反映了黄土下伏甘肃系地层构成的古地形面走向,其梁体宽厚,长度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六盘山以东黄土梁的走向和基岩面起伏的关系不大,是黄土堆积过程中沟谷侵蚀发育的结果。

(图2黄土丘陵)黄土峁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见彩图甘肃白银黄土峁(中国))。

峁顶的面积不大,以3°~10°向四周倾斜,并逐渐过渡为坡度15°~35°的峁坡。

若干个峁大体排列在一条线上的为连续峁,单个的叫孤立峁。

连续峁大多是河沟流域的分水岭,由黄土梁侵蚀演变而成;孤立峁或者是黄土堆积过程中侵蚀形成,或者是受黄土下伏基岩面形态控制生成。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黄土地貌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高中地理必修:黄土地貌,祝大家阅读愉快。

黄土地层地形发育。

黄土为第四纪大陆性黄土状粉土沉积,占陆地面积的1/10。

典型的黄土地貌具有以下特征:① 垂直和水平的沟壑和破碎的地面。

我国黄土高原沟壑密度为3000~5000米/平方公里,最大可达10000米/平方公里。

河谷的切割深度为50~100m。

流域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可达60%以上。

地面坡度>15°约占黄土面积的60%~70%,坡度<10°不超过10%。

② 侵蚀模式独特,过程迅速。

侵蚀力包括水、风、重力和人类活动。

作用模式包括地表侵蚀、沟壑侵蚀、潜蚀、泥石流、块体运动、开挖和土壤迁移。

其中,潜在侵蚀可造成洼地、盲沟、天然桥梁、土柱和碟形洼地等“假岩溶”地貌。

黄土的抗侵蚀性很低。

侵蚀速率为1~5cm/年,单个沟头可达30~40m/年。

即使是暴雨也会冲刷成数百米长的侵蚀沟。

③ 沟壑盆地中有多层地面。

每个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一级;降低60~80m至二级;第三级是减少40~60米。

一般来说,一级地形面黄土地层序列比较完整;二级地形面较薄,从石黄土上层开始消失;三级地形主要由马兰黄土堆积组成。

二、三级地形面分别构成河谷,三级地形面以下为现代河谷。

沟道盆地黄土地貌的层状结构记录了黄土地貌发育的历史过程。

黄土地貌类型主要有:①黄土沟间地。

包括黄土塬、梁、峁、?地、坪地、?地等。

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称塬。

长条状的黄土丘陵为梁。

沟谷分割的穹状黄土丘为峁。

老沟谷(距今约10万年形成)中由黄土堆积成的平坦谷地称黄土?。

为沟谷分割后的平地称黄土坪。

沿沟呈条状分布的破?地称?地(有的称壕?地)。

②黄土沟谷。

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河沟等。

③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下渗对黄土进行潜蚀,使土粒流失(包括机械与化学作用),引起地面崩塌,形成黄土碟、黄土陷穴(有漏斗状、竖井状、串珠状)、黄土桥、黄土柱等。

黄土地貌教学设计

黄土地貌教学设计

黄土地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掌握黄土地貌的分类及分布,3.了解黄土地貌对人类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调查和研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黄土地貌的相关资料、地图和图片。

2.教学环境: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

3.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地貌的图片和地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概述黄土地貌(15分钟)讲解黄土地貌的定义、特征和分布。

引导学生认识黄土地貌是由黄色的黏土、块状和片状碎石组成的,一般呈阶地状、台地状或丘陵状分布。

3.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20分钟)结合图片和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介绍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

主要包括地壳运动、风蚀、水蚀等因素的作用。

4.黄土地貌的分类(15分钟)讲解黄土地貌的分类以及相关的特征。

介绍黄土地貌根据分布区域的不同可分为黄土高原、黄土丘陵和黄土丘岭等。

5.黄土地貌的分布(15分钟)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黄土地貌的分布情况,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黄土地貌分布。

6.黄土地貌对人类的影响(15分钟)讲解黄土地貌对农业、水土保持和文化遗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到黄土地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7.小组研究(2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黄土地貌分布区域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该区域的黄土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8.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

9.总结和评价(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四、板书设计黄土地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掌握黄土地貌的分类及分布,了解黄土地貌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调查和研究能力。

黄土地貌概述:- 定义:由黄色的黏土、块状和片状碎石组成。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黄土是第四纪时期、主要由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主要分布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中上游,我国西北、华北等地),总面积约 1300万km2 。

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世界最广(约63.1万km2 ,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实际覆盖面积就近40万km2 ),黄土堆积厚度最大(大部分地区的黄土厚达50~100m)。

2、黄土的特性◆黄土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粒径0.05~0.005mm,含量>60%);◆富含碳酸钙(10—16%),常见钙质结核(形态像马铃薯或生姜,称为砂姜石);◆结构疏松(孔隙度40—55%)。

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其他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强,深厚的黄土层常形成陡峻的崖壁;◆具有湿陷性(遇水浸湿后会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形)。

3、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细沟、切沟、冲沟、坳沟、河谷;◆黄土沟间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岩漠(石质荒漠)岩漠发育在干旱山地中,特点是地面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表。

基岩(或岩屑)表面往往覆盖着“荒漠岩漆”(由凝结水溶解带出的黑色铁锰矿物沉淀物,经风沙磨蚀后,油黑发亮)。

干旱区山地经受风化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及暂时性洪流作用的综合结果,使山坡不断平行后退,在山麓形成一种缓倾斜( 7°)的平整基岩面,称为山麓剥蚀面(山足面)。

而抗风化剥蚀强的坚硬岩石残留成为单个的孤丘,突露于山足面之上,称为残丘或岛山。

山足面不断发育的结果,使许多山足面连成一片,形成山前夷平面。

★砾漠(砾质荒漠、戈壁)砾漠为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它多发育于内陆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上,砾石的来源主要是古代的冲积物和洪积物。

砾漠中的砾石常被风所挟带的砂子磨蚀成带棱角的、表面光滑的风棱石,有些砾石表面可见到油黑色漆皮。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
串通。
4、 黄土柱
垂直节理进行潜蚀作用和崩塌作用 形成的。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四、 滑坡 崩塌 泻溜
黄土重力地貌
第三节 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一、黄土区的古老文明和景观的变化
第三节 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二、水土流失治理 1.坡地截水 2.沟谷造林 3.打坝淤地 4.梯田
黄土裥被流水切割而成的黄土阶地或台 地。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三、 黄土潜蚀地貌
1、 黄土碟
发育在平缓的黄土地面上的碟形洼地。
2、陷穴
黄土陷穴是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
或谷坡上部,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作用形
成的。其形态主要有竖井状和漏斗状。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三、 黄土潜蚀地貌
3、黄土桥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三、黄土的成因 ①分布区以北是戈壁和沙漠,成带状分布,说
明风力搬运和沉积的分选性。 ②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③粒度组成,从西北向东南粒度逐渐变细。 ④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地形之上,厚度一致。 ⑤多层与原始地形相平行的古土壤层。 ⑥含有大量的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
第八章 黄土地貌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黄土是以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次生扰 动的无层理、黄色粉质富含碳酸钙 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堆积物。
黄土不属于土壤,而是一种松散沉 积物。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一、 黄土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纬度半干旱和干旱气 候区。
中国北方的黄土发育最为典型,面积为63.1万 km2,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2、 黄土梁
梁呈长条形展布,是古代黄土

第八章 黄土地貌

第八章 黄土地貌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黄土地貌可分为 黄土沟谷地貌, 黄土沟(谷)间地貌 黄土潜蚀地貌(黄土喀斯特) 影响黄土地貌因素: 黄土本身的特点,
黄土堆积前的古地形
各种外营力作用,如流水、重力、地下水和风等。
一、黄土沟谷地貌
一、黄土沟谷地貌
根据沟谷的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
四、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进行溶蚀
和侵蚀,称为潜蚀。潜蚀后,黄土中形成大的孔隙和 空洞,引起黄土的陷落而形成的各种地貌,称黄土潜 蚀地貌。黄土潜蚀地貌有以下几种。
黄土碟 黄土陷穴 黄土桥 黄土柱
黄土碟:在平缓的黄土地面上,有一种碟形凹地,深
黄土、环境与人类
洛川经典剖面
黄土与古人类
窑洞人家
延安大学的窑洞宿舍群1
延安大学的窑洞宿舍群2
水土流失
鱼鳞坑式
梯田
小流域综合治理
数米,直径10~20 m,称为黄土碟。它是由于地表 水下渗浸湿黄土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发生压缩或 沉陷使地面陷落而成的。
2.陷穴
是黄土区地表的穴状洼
地 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 蚀作用使黄土陷落而成, 它向下延伸可达10-20 m, 常发育在地表水容易汇 集的沟间地或谷坡上部 和墚峁的边缘地带。
层,形成切沟。切沟的宽度和深度均可达1~2m,长度 可超过几十米。切沟的纵剖面坡度与斜坡坡面坡度不一 致,沟床多陡坎。横剖面有明显的谷缘
(3)切沟(gullies) 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
切过耕作土层,形成切沟。切沟的宽度和深度 均可达1~2m,长度可超过几十米。切沟的纵 剖面坡度与斜坡坡面坡度不一致,沟床多陡坎。 横剖面有明显的谷缘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全球黄土覆盖面积10000000平方千米,我国除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外,还包括新疆、青海、河西走廊、黄河下游及松辽平原等地,面积约380000平方千米,若加上黄土状岩石,则为635300平方千米,厚度约50-15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出现在甘肃中部。

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

粒级以粉沙为主,黏粒及细沙较少。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含易溶盐及黏土矿物,风成黄土具垂直节理,孔隙度小大,湿陷性强,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黄土中有多层埋藏古土壤,同时有存在沉积间断,下伏古地形起伏虽远逊于现代,但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仍较显著。

形成的原因(1)风的搬运作用(风成说),被大多数人认可,黄土高原(也称原生黄土)也是此种作用形成的。

(2)流水的搬运作用(水成说),我们观察的此地就是流水搬运作用形成的。

注:从切面看可知形成过程流水速度不同,因为垂直上看出先有黄土,再有沙砾,最后有黄土。

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和风蚀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力作用,而流水作用显然居首位。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呈浅灰色或棕黄色主要由粉沙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从全球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
黄 土 地 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 状堆积物,其主要特征是:呈浅灰色或棕黄 色,主要由粉沙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孔, 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 湿陷性。
3.马兰黄土
形成于晚更新世(Q3),在北京西山斋堂的 马兰阶地处发育较好,故名马兰黄土。 特点:颜色呈灰黄色,质地疏松,厚度较小, 一般小于40米,古土壤层和砂姜层较少见,内含大 型动物化石,如象、犀牛等。因它处于黄土的最上 部,故名新黄土。一般我们所说的黄土即马兰黄土, 所以马兰黄土叫典型黄土。
(二) 黄土沟(谷)间地貌
黄土沟(谷)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 它们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的原始地貌经流水切 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前的 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后的流水侵蚀都有关。黄土堆 积过程中可继承古地貌形态而发育各种黄土地貌。 如古地貌是平缓的盆地或微倾斜的平原,在此基础 上堆积的黄土就有可能成为黄土塬;在波状起伏的 丘陵上堆积的黄土,由于受基底古地形的影响,形 成长条形的墚或峁。
第二节
黄土的成因及其地层
一、黄土的成因
黄土的成因,有残积说、水成说和风成说等多种学 说,但以风成说为主。以我国西北黄土为例,证据 (1)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变细,厚度逐渐减薄 (2)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当地的下 伏基岩成分无 (3)黄土披覆在高度不一的各种地貌之上 (4)黄土中含陆生草原动物和植物化石,并埋藏着古 土壤层,表示非水成产物。
1.黄土的粒度成分
黄土主要由0.05~0.005㎜粒径颗粒组成,其中以0.05~0.1㎜ 的粗 → 中粒粉砂为主,其平均含量可达 46%~60% 。此外, 还含少量细砂和粘土,是一种第四纪特有的松散砂岩。刘东 生等根据黄土中粉砂、细砂和粘粒的含量,分为砂黄土、黄 土和粘黄土。中国黄土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粒度组成有 明显变化。以晚更新世马兰黄土为例,水平方向上,从山峡 黄土高原西北部至东南部,黄土的粒度呈现区域性递变,围 绕沙漠可分为沙荒土带、黄土带与黏土带。在垂直方向上, 黄土从老→新,粘粒含量呈降低趋势,细砂含量呈增高趋势 (有时也出现风沙夹层),马兰黄土普遍比离石和午城黄土 粒度要粗。黄土中古土壤层粘粒含量普遍高于黄土母质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堆积 黄土沉积(沙漠/冰川边缘)
沙漠(原沉积物粉砂含量高的地区) 砾漠(冲洪冰积物大小混杂) 雅丹地貌(泥漠基础上发育) 蚀余堆积
山麓剥蚀平原(piedmont denudation plain,pediment)又称山前 夷平面(piedmont graded surface)。山麓地带受长期的片状水 流冲刷和重力崩落作用,山坡逐渐后退而形成的山麓剥蚀面,简 称山麓面,又称山足剥蚀面,简称山足面。许多山麓剥蚀面连接 后形成的广大平原,称山麓剥蚀平原。这种夷平面形成的论点称 山麓剥蚀平原学说。
黄土滑坡
黄土滑坡 甘肃烽火巷沟
(大滑坡中套 小滑坡)
风成地貌的时空演变
侵蚀 湿润气候区 V形谷-宽谷河漫滩-准平原(水蚀) 大地构造 基岩风化 山麓剥蚀面 地表起伏 山前夷平面 旱/寒气候区 石海/岩漠-岛山(风蚀)
搬运
山前洪积扇 悬移(公里级) 冲洪残冰积物跃移(米级) 湖积物 蠕移(厘米级)
黄 土 柱
(四)黄土谷坡地貌
黄土地貌,除了上述各种地貌类型外,谷坡黄土物质在 流水和块体运动作用下,使谷坡扩展也可产生多种地貌形态。 如由于土层表面受湿干、热冷、冻融等的变化而引起的 涨缩作用,造成表土的剥裂,在重力作用下顺坡泻溜; 雨水 或片流沿黄土的垂直节理下渗,通过潜蚀作用,使裂隙逐渐 扩大,形成交错的裂沟或成行的陷穴,一旦土体失去稳定时 发生崩塌;以及在岩性不同的倾斜地层接触面上,因受地下 水渗流,破坏土层间的凝聚力,在重力的影响下发生庞大土 体滑坡等。
崾岭

崾岭也常出现在塬和梁间,但其地势并不显著凹下。
黄土梁 黄土峁
峁相互连接时称为峁梁, 有时峁还可成为黄土梁顶 的局部组成体,称为梁峁
黄土峁梁(陕北)
(三)黄土潜蚀地貌
流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进行潜蚀,使土 粒流失,产生洞穴,最后引起地面崩塌,可形成黄土特 有的潜蚀地貌。
1. 2. 3. 4.
Youth (V-shaped Valleys Divides Flat, Undissected)
Maturity (Slopes Stay Steep, Retreat Alluvial Fans Playa Lakes ,Pediment)
Arid Erosion Cycles
Old (Inselbergs,Playa Lakes,Pediplain)
沟谷地貌:主要是现代流水侵蚀作用所成;
沟间地貌:其形成明显受到古地形的影响,即在古 地形基础上由黄土风成堆积叠加而成。 潜蚀地貌:由于黄土独特的巨大的孔隙度,易形成 塌陷,形成潜蚀地貌。
黄土沟谷地貌
黄土沟谷按照发生的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一般也 有细沟、切沟、冲沟和坳沟等几种。所以,黄土沟谷的发 展过程,与一般正常流水沟谷发展相似。但由于黄土质地 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加上有湿陷性,常伴以重力、潜蚀 作用,故黄土沟谷系统发展较快。黄土沟谷的发展具继承 性,部分现代黄土沟谷重叠发育在老沟谷之上,即这部分 水系是继承早期水系发展而来的。
黄土塬(甘肃庆阳)
“破碎塬”:塬受到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同时也变得 比较破碎,就形成“破碎塬”。如甘肃合水、陕西定边、宜川和 山西吕梁山西侧的一些小型塬。
破碎黄土塬 (陕西定边)
2、黄土梁
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主要是黄土覆盖在古代山岭上而 成的,也有些梁是塬受现代流水切割产生的。
根据梁的形态,可分为平顶梁和斜梁两种。
沟谷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沟道长度,以千米/平方千米 表示。
黄土高原破碎的地形和密集的沟系分布
黄土高原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水系密度(或沟谷密度)比较
黄土高原深达几十米的切沟 (山西晋中)
(二)黄土沟间地地貌
黄土沟间地 — 沟谷之间的地面。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 主要由黄土堆积作用造成。主要地貌形态:塬、梁、峁。
黄土的水成说:认为在一定的地质、地理环境下,黄土物 质为各种形式的流水作用所搬运堆积(也括坡积、洪积、 冲积等),形成各种水成黄土。 黄土的残积说:认为黄土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通过风化 和成土作用过程使当地的多种岩石改造成黄土,而不是从 外地搬运来的。
黄土风成说:
中欧和北美的黄土,冰期时大陆冰川区干而冷的反气旋风, 将冰水平原上的细颗粒吹送到外缘草原地带沉积而成,所以 称为冰缘黄土(冷黄土)。 印度西北部,伊朗和中亚、里海周围等地的黄土,则是由内 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 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草原地带,逐渐堆积成厚层的黄土, 故称为荒漠黄土(暖黄土)。 我国黄土的风成过程与荒漠的关系更加明显。我国的黄土分 布区的北面正是沙漠戈壁,自北而南戈壁、沙漠、黄土三者 逐渐过渡,成带状排列。
黄土梁(陕北)
黄土斜梁(陕北)在缓坡地区修建梯田保水保肥
2、黄土峁
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呈圆穹形。峁顶坡度为3°~ 10°,四周峁坡均为凸形斜坡,坡度10°~35°不等。两峁 之间有地势显著凹下的分水鞍,称为墕。墕之两侧均为凹斜 形坡。分水鞍为两侧沟头所侵蚀,残余成为极窄的长脊,则 称“崾岭”。
类型:根据形态分三种,漏斗状陷穴、竖井状陷穴和串珠 状陷穴
漏斗状陷穴 呈漏斗状, 深度不超过10 米,主要 分布在谷坡上部和梁峁 的边缘地带。
竖井状陷穴,呈井状,口径小而深度大,深度可超过20~30 米, 主要分布在塬的边缘地带; 串珠状陷穴,几个陷穴连续分布成串珠状,陷穴的底部常有孔 道相通,它常见于冲沟沟床上或坡面长、坡度大的梁峁斜坡上。
黄土碟 黄土陷穴 黄土桥 黄土柱
1、黄土碟
黄土碟是指直径数米到数十米的碟形凹地。它是由于地表 水下渗浸湿黄土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逐渐压密,使地面沉陷 而成,即由湿陷作用造成的。黄土碟多出现在平缓的地面上。
2、黄土陷穴
成因:流水沿着黄土中节理裂隙进行潜蚀作用而成。
分布: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边缘地带和谷坡上部, 特别是冲沟的沟头 附近最发育。
黄土陷穴(甘肃环县)
3、黄土桥
两个或几个陷穴不断扩大,下部由地下水流串通不断 扩大其间孔道,则在陷穴之间未崩塌的残留土体,就形成黄 土桥。
黄土桥(甘肃皋兰思和)
4、黄土柱
黄土柱是分布在沟边的柱状残留土体。 形成:由于流水不断地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和潜蚀,以及黄土的崩塌作 用,残留的土体就形成黄土柱。 黄土柱有柱状和尖塔形的,其高度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
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 中上游以及我国西北、华北等地,面积约1300 ×104 km2 , 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0。
全球风成沙的分布
全球黄土的分布
中国北方是世界上黄土最发育的地区,面积有63.1 ×104 km2 ,占全国面积6.6%。 其中,黄土高原(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以及山西西部) 黄土和黄土地貌最发育,规模最大,实际覆盖面积近40 ×104 km2,大部分地区的黄 土厚度在50~100m之间,六盘山以西的部分地区,有的超过200m。
平顶梁顶部比较平坦,宽
度有限,长可达几公里。 其横剖面略呈穹形,坡度 在1°~5°;沿分水线的纵 向坡度不过1°~3°。梁顶 以下是坡长很短的梁坡, 坡度较大,多在10°以上, 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坡折。
在梁坡以下,即为沟坡,
其坡度更大。
黄土平顶梁(陕北)
斜梁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沟间地,是当地群众真正所指的“梁”。梁顶宽 度较小,呈明显的穹形。沿分水线已有较大起伏,梁顶横向和纵向坡度, 由3°~5°可大到8°~10°。梁顶坡折以下直到谷缘的梁坡坡长很长,坡度 变化在15°~35°。梁坡的坡形随其所在部位而有不同,在沟头的谷缘上方 为凹斜形坡,在梁尾(沟头两侧)为凸斜形坡。梁坡以下,就是沟坡。
粉尘沉积速率(吴海斌,沉积学报,1998)
黄土状土——自然界有一种与黄土性质相近的堆积物,称为黄 土状土,它具有黄土的部分特性。但是,这种土往往具有沉积 层理,粒度变化较大,孔隙度较低,含钙量的变化显著,并无 明显的湿陷性,借此可与黄土相区别。
三、黄土地貌类型
沟谷和沟间地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形态。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黄土的性质
(1)颜色:灰黄色或棕黄色 (2)成分:
粒度成分(机械组成):以粉砂为主(≥60% ),其次是粘 土(10% ~ 25%),大于0.1 mm的细砂极少。 矿物成分: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碎屑矿物(占80%), 伊利石、高岭土、蒙脱石等粘土矿物(小于20%),还有辉 石、角闪石等矿物; 化学成分:SiO2占优势,其次是CaO 、AI2O3 等; 富含碳酸钙(10%~16%)
1、黄土塬
塬是面积广阔而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是在比较平坦的 古地面(平缓的盆地或倾斜平原等)上经黄土堆积而成。塬面 中央部分坡度不到1°,边缘部分大约在3°~5°。 现面积较大的塬有陇东的董志塬、陕北的洛川塬等。
董志塬介于泾河的支流蒲河与马莲河之间,以西峰镇为中心, 长达80km,宽达40km,面积2200多km2。
(3)结构构造:
结构松散,孔隙度高(达
40~50%) 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发 育,直立性很强; 透水性很强,湿陷性明显。
(4)厚度:
黄土最厚达180~300m。山西黄土高原厚度达100m,陕北黄土高原
达100~200m,陇西黄土高原达200~300m 。
二、黄土的成因
英国人莱伊尔提出“水成说”,德国李希霍芬 创立“风成说”,俄国的奥勃鲁契夫院士、中国的 刘东生院士对黄土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还有风化 残积说。
黄土及黄土地貌
Loess & Loess Landforms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黄土的成因 黄土地貌类型
1、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土状堆积物。其颗
粒大小介于粘土与细砂之间,呈浅黄色或黄褐色
黄土(包括黄土状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特别在 欧亚大陆上,几乎从大西洋东岸到太平洋西岸成断续带 状分布。 黄土主要位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中纬度干旱、半 干旱气候带),即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