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个人读书笔记
尤金《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个人读书笔记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读书笔记碎碎片片文章题目: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作者:尤金·法玛(Eugene F.Fama)尤金·法玛教授可以称得上是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
法玛教授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裔移民的第三代。
1960年毕业于马萨储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这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像是日后会成为财金学界大师的开始。
1960-1963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MBA,1963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
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
尤金·法玛在就读Tufts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时参加了诸多的学术团体。
法玛教授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
他在经济学科的若干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金融学独立为一个学科以及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领域的进程中,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出处:本文原载于[美]《政治经济学杂志》第88卷第2期(1980年),第288-307页。
一、写作动机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关注着企业中的决策是由非股东的管理者的行为而产生的激励问题,导致企业“行为”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
但这些理论舍弃了古典的企业模型——经营企业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是统一的,而赞成集中研究控制企业但不拥有企业并与古典的“经济人”相去甚远的管理者的动力问题。
代表有,鲍莫尔(1959)、西蒙(1959)、西尔特和马奇(1963)以及威廉姆森(1964)。
最近,经济学文献倾向于舍弃古典的企业模型但接受古典的经济行为形式,企业被认为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每一种要素为其自我利益所驱使。
因此,强调在组织中通过契约来界定产权的重要性。
企业代理问题
三、代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2.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应包括: ( 1 )基本工资与福利,用于保障企业经营 者的基本生活; (2)与短期效益挂钩的奖励; (3)与长期效益挂钩的奖励。长期激励的 比重应相对较大,这样有利于促使企业经 营者努力改善企业的长远盈利能力。
三、代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委托代理的概述
2、委托代理的特点
委托代理是基于受托人的委托授权而产生的,委
托授权在委托代理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委托代理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如在商业、工业、
贸易、经营等市场行为中得到广泛应用;
委托代理中的代理人既有自然人也有法人,代理
机构的种类很多;
、案例分析
3、委托代理关系存在问题
委托人与代理人相互缺乏信任 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利益不同
委托方对经理人的监督制约缺失
委托方对经理人的激励缺失
四、案例分析
4、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搭建委托代理双方的信任桥梁 促进所有者与经理人目标利益一致
确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监督约束机制
四、案例分析
2、国美之争引发的问题思考
根据公司契约理论的观点,公司的本质是一组“契约的联结”即一个在公司 众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契约网络。公司契约理论同时认为,现代公司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产生了严重的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在于降低 代理成本。 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是现代企业普遍的特征,因此就形成了所有者与管 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是由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契约理论演 化而来的,是20世纪末以来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是一种产权应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委托人希望代理人采取一些需要成本的行动,但他不能直接观察 代理人的行动,只能通过观察已有的产量,部分地了解代理人的行动。 家族企业里的委托代理关系是通过签署契约协议的形式将所有者与管理者连 接起来,家族企业雇佣代理人管理企业并赋予其一定的决策权。而当前的越 来越多的中国家族企业走向上市公司的道路已成为一股热流,在转型的过程 中可能也会产生类似于国美案例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因此我们需 要运用以上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来认真分析研究国美之争的本质并作出总结 。
成功经理人常犯的种错误文本
2 思想在啟發;不在教條考試案例;教條VS自由發揮聯想
思想是怎麼建立的;思想是一種啟發;不 是教條 過度的教條主義;導致沒有重視這個啟 發
plato
升生產力
2 中國進入WTO後;如何通過學習;學習別人的技術與經
驗;學習別人的軟件;才可和世界列強競爭
3 進入WTO;中國或者企業同國際接軌;是軟件接軌;而
不是硬件接軌;硬件花錢可以買到;甚至進口 但軟件
確
需要不單學習才可得到
4 企業的宗旨不是做大就好;而重點在強瑞士軍刀案例;以
及航空案例
5 入世真正的問題是管理;是如何將別人的技術全部
行動決定習慣:有了正確的行動;能有始有終的堅持行動;久
而久之;變成好的習慣;但是;壞的行動不加制 止;也會養成壞的習慣
習慣決定品德:習慣的好壞;決定品德的好壞;好的習慣久而
久之;變成一貫堅持的個人品德
品德決定命運:好的品德的養成;實際上就決定了一個人的
命運;好的品德;可以贏得別人的尊敬;服從; 學習 同時這些條件也奠定了個人成功的基石
一種感覺;一種價值觀;一種氣氛
3 如果上述均有建立;還無法達到目的;請檢討執行力
plato
教導下屬
1 人員訓練不是人力資源部的事;人力資源做啟發性 的教育;只占30% 另外70%要靠用人單位訓練
2 訓練不一定要花預算;要把屬下當作自己的子女;兄 弟姐妹一樣教導 他的成長全部要你負責
3 要做到隨人;隨事;隨時;隨地的教育
決策;將損失降到最低 1 4 能將損失降到最低;將問題解決;才是好的結果
尤金《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个人读书笔记
尤金《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个人读书笔记《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读书笔记碎碎片片文章题目: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作者:尤金·法玛(Eugene F.Fama)尤金·法玛教授可以称得上是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
法玛教授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裔移民的第三代。
1960年毕业于马萨储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这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像是日后会成为财金学界大师的开始。
1960-1963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MBA,1963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
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
尤金·法玛在就读Tufts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时参加了诸多的学术团体。
法玛教授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
他在经济学科的若干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金融学独立为一个学科以及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领域的进程中,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出处:本文原载于[美]《政治经济学杂志》第88卷第2期(1980年),第288-307页。
一、写作动机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关注着企业中的决策是由非股东的管理者的行为而产生的激励问题,导致企业“行为”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
但这些理论舍弃了古典的企业模型——经营企业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是统一的,而赞成集中研究控制企业但不拥有企业并与古典的“经济人”相去甚远的管理者的动力问题。
代表有,鲍莫尔(1959)、西蒙(1959)、西尔特和马奇(1963)以及威廉姆森(1964)。
最近,经济学文献倾向于舍弃古典的企业模型但接受古典的经济行为形式,企业被认为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每一种要素为其自我利益所驱使。
中文版---Agency theory An assessment and review(代理理论:评价与评述)
代理理论:评价与评述代理理论是一个重要但颇具争议的理论。
本文回顾了代理理论、其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以及现有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可检验的命题。
结论是,代理理论(a)提供了对信息系统、结果不确定性、激励和风险的独特见解,(b)是一个经验有效的视角,特别是当与互补视角结合时。
、主要建议是在研究具有合作结构的许多问题时纳入机构观点。
有一天,邓小平决定带孙子去看毛泽东。
“叫我爷爷吧,”毛热情地说。
“噢,毛主席,我当然不能那样做,”孩子惊恐地回答。
你为什么不给他一个苹果?”邓建议。
毛刚一这么做,男孩就高兴地唧唧唧唧唧唧叨叨叨叨地说:“噢,谢谢你,爷爷。
”“你看,”邓说,“激励的力量多大。
”(“资本主义,”1984年,第62页)代理理论已被学者用于会计(例如,Demski & Feltham, 1978)、经济学(例如,Spence & Zeckhauser, 1971)、金融(例如,Fama, 1980)、营销(例如,Basu, Lal, Srinivasan, &Staelin, 1985)、政治科学(例如,Mitnick, 1986)、组织行为(例如,Eisenh)。
阿德,1985,1988;科斯尼克,1987),以及社会学(例如,埃克莱斯,1985;怀特,1985)。
然而,它仍然饱受争议。
它的主张认为,革命即将到来,“一个强大的理论或基础的基础已经到位”(延森,1983,第324页)。
批评者称之为琐碎、虚伪,甚至“危险”(Perrow,1986,第235页)。
究竟是大理论还是大骗局?本文旨在描述代理理论,并指出组织研究人员如何运用其见解。
论文围绕与组织研究相关的四个问题展开。
第一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代理理论是什么?通常,代理文献的技术风格、数学和重言式的推理会模糊理论。
此外,机构文献分成两个阵营(Jensen,1983),导致解释上的差异。
例如,Barney 和Ouchi(1986)认为代理理论强调资本市场如何影响公司,而其他作者根本没有提及资本市场(Anderson,1985;Demski&Feltham,1978;Eccles,1985;Eisenhardt,1985)。
代理问题和公司理论读后感
代理问题和公司理论读后感引言最近我研究了一些关于代理问题和公司理论的相关资料,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这些议题的理解和一些个人观点,以及对于公司理论的一些读后感。
通过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希望能够清晰地展现我的思路和观点。
代理问题什么是代理问题代理问题是指当一个人(代理人)被委托为他人(委托人)行使某种权力或职责时,代理人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不全力以赴履行职责的现象。
这一问题在各个领域都存在,例如政治、经济、组织管理等。
代理问题的原因代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
代理人通常拥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而委托人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同时,代理人的个人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存在冲突,导致代理人偏离了委托人的期望。
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法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法可以从监督与激励、契约设计、治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入手。
•监督与激励: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措施,可以激励代理人尽职尽责。
监督可以包括定期检查、报告制度、绩效评估等方式,而激励可以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机会等方式。
•契约设计:合理的契约设计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减少代理问题的发生。
契约应当包括明确的目标、约束措施和激励机制,以确保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期望行事。
•治理机制: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可以促使代理人更加负责地履行职责。
治理机制可以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以监督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
个人观点代理问题是组织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在现代企业中,代理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管理者与股东、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影响企业的效益和发展。
因此,建立有效的代理机制和治理机制对于公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认为解决代理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监督与激励是最常见的手段,但单一依赖监督和激励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合理的契约设计和治理机制的支持。
只有在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够有效地减少代理问题的发生。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中英)—bylaowen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摘要: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how the separation of security ownership and control, typical of large corporations, can be an efficient form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本文试图说明证劵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对于经济组织可能是有效形式的机理,尤其对于大型企业而言。
We first set aside the presumption that a corporation has owners in any meaningful sense.我们首先抛开企业在任何意义下一定有所有者的假定。
The entrepreneur is also laid to rest, at least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large modern corporation.一定有企业家的假定也可以放在一边,至少对大型现代企业而言是的。
The two functions usually attributed to the entrepreneur—management and risk bearing—are treated as naturally separate factors within the set of contracts called a firm. 通常认为认为企业家具有管理和风险承担这两种职能,而这两种职能通常被看做是企业的分离的要素。
The firm is disciplined by competition from other firms, which forces the evolution of devices for efficiently monitor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tire team and of its individual members. 企业总是有来自外部企业的竞争,这就不断促使对于整个团队和企业内部个人成员的表现监督机制不断进步。
代理问题和公司理论读后感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读后感本文是EUGENE FAMA 1980发表于《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的一篇论文,是自1936年科思以来又一篇论述公司性质的革命性文章。
本篇论文的中心观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由各种合同组成的经济组织的有效形式,传统的企业家或“雇佣者”有双重责任,即管理者与风险承担者,但现代的大型公司的管理者已或多或少地从公司股东分离开来了,也就是说在公司内部管理者与风险承担者分离,公司在与外部其他企业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对内部管理者及员工的有效监督。
并提出外部经理劳动市场的存在,管理者内部的自我监督及董事会的存在等均可产生对管理者行为的有效制约,通过工资调整,控制管理层行为可有效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代理问题。
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为文献综述,引出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是对公司所有权概念的再次明晰;第三部分明确了公司管理与风险承担的概念;第四部分是对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可行性分析,最后文章给出了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一、文献综述:1、Baumol(1959)、Simo(1959)、Lyert&March(1963)、Willianson(1946)等提出“行为理论”和“管理者理论”,反对传统的企业家(集所有者和管理者于一身)的利润最大化模型,主要研究了关于那些控制并管理但并不拥有企业的管理者(这些人并不完全同于传统的“经济人”)的行为动机及其激励问题的理论。
2、Coase ( 1937, 1960 ) 、Alchian & Demsetz ( 1972 ) 、Jensen &Meckling ( 1976 ) :反对传统的公司模型,认为公司是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合同集,各要素均以自己的利益为行为动机,因为他们强调合同规定的各自权力的重要性,因此也称他们为“产权”理论。
(经典书)企业理论:现代观点读书笔记
科斯及科斯以前的企业理论一、斯密理论1、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劳动分工的好处三点p7Tips:劳动分工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生产率(关系)从此角度看,企业就是将那些具有专门技能、分属各种职业的人集中在一个作坊内,利用专门机器实现某些特殊工艺的社会经济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利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优势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Tips: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可以理解为企业内部经济的专业化;此理论背景是手工工场是制造业主要组织形式。
2、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斯密定理劳动分工来源于人类的交换倾向。
它是不以个人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贸易。
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要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即,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
(案例:苏格兰高地偏僻地区亲手自己做很多事情)a市场范围的扩大为劳动分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劳动分工的深入使得人们有可能终生专务一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职业。
b分工继续扩大,单人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就出现了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的手工工场,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购取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
c这种产物,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还包括各种不同的资质才能,而企业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集合专门职业、专门机器、专门工艺、专门技能为交换的目的,互相协作,不自觉的满足市场对产品需求,随市场膨胀,它也会逐渐变得复杂,当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时候,就会被新的组织形式所代替(企业组织解释)3、斯密定理的两难冲突:施蒂格勒的解释从第二点,斯密定理说明:市场范围扩大,会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的扩张会带来生产力的增加。
从这点看,似乎企业会一直扩张下去。
两难困境:A若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典型的产业结构一定是垄断B若典型的产业结构是竞争,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的(事实上大多都是竞争性的)施蒂格勒解释:首先按照厂商的不同功能或活动范围的不同操作阶段对厂商分割。
企业剩余
企业剩余克莱因(Klein,etal.1983)和道(Dow1993)认为企业剩余是“准租金”,就是指那种不会影响现有的对需求者的供给而只是将来影响供给的要素的报酬。
青木昌彦(Aoki1984,1988)认为企业剩余是:“准组织租金”抑或“组织租金”。
尤金·法玛和迈克尔·詹森(EugeneF.FamaandMichaelC.Jensen1983a)认为企业剩余是企业的不确定的收人流与合同中规定给予代理人的固定报酬的差额,即企业的净现金流量,合约所规定的对净现金流量的所有者为剩余索取者。
郭继强(2004)认为企业剩余是组织剩余,是指企业的总收入(总收益)减去支付给外部所有者的报酬和内部要素所有者的保留收入后的余额。
曾爱青、刘智勇(2005)认为企业剩余是企业总收入弥补完相关支出后的余额。
企业剩余=企业总收入-企业内研究开发与生产的费用=企业总收入-资产与服务的市场交易成本-要素使用的保值成本。
郑立群、夏庆、吴育华认为可用企业的经济增加值(EVA)构造企业剩余函数。
理想EVA=税后经营净利润-投资总额(债务资本比例×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比例×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普通股成本)。
史正富(2002)认为企业净剩余是剩余价值中扣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必要耗费后,真正归于产业资本所有者的最终余额即:S=W-(C+V)-RD-MS-GA-IR,其中RD、MS、GA、IR分别为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
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总收益减去合约报酬)的权力,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
简单地说是对利润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
在实践中,将剩余索取权分配给经营者的一种做法就是在市场经济国家盛行的让经营者持有股份或分配给经营者期权。
这种激励方式的主要机理在于,让经营者成为公司的股东或虚拟股东,使经营者与其他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取向完全一致。
一.深入研究编辑杨小凯、黄有光(1993年)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自给自足索取权结构(A)以及劳动分工要求下的进行组织交易的三种剩余索取权结构,即由产品市场与管理服务市场组成的结构(D)、由产品市场与被雇佣在企业里提供管理服务的劳动市场组成的结构(FY)、由产品市场与在企业里被雇佣来生产产品的劳动市场组成的结构(FX)对交易成本与生产效率的影响,解决了管理者的管理服务直接定价的问题。
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相关性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
东 性质
描述 性统 计 理 指数 第一 大} 捷束性 履
数
均僮
国有 黢 样本
标 准差
5. 6 5 3
85 .
t 9 .6
均毽
外资 段 样本
标 准差
5 3 35
7
5 窖 .S
与 董事会 的代理关 系可 以被动 定义 为忠诚信 托关系 , 外部小股 东的利益 保护就 成 问题 。 问题 的实 质是拥 有大 宗股 权 的股东往 往会 得到 与他所 持股 份 比例 不 相 称的,比一般 股东 多 的额外 收益 。有 关 的分散 式股 权 结构 下 的公司 治理研 究  ̄O o sa 和H r (9 6 S l ie 和V sn (98 则对 股权集 中情 况下 f r sm n a t 18):h e fr ih y 19 ) 的 保护 外部 投资 者进 行研 究 。这些 研 究都 先前 假 定 了一 个 完善 的金 融市场 。 但 是就解 决股 权集 中下 保护 中小投 资者 利益 问题 ,r a d oe 和 W le A m n o Gm s a t r N ve 的 关于建 立 多个大 股东 的共 同治理 的研 究, 金融市 场处于 薄弱 阶段 oas 为 的发 展 中 国家 处理 好 公 司 治理与 股 权 结构 引入 一 丝希 望 。 学 界 目前 对股权 结构与 公司治理方 面 的研 究可谓 长篇累犊 , 但却很 少涉及 机构 投 资者对 我 国上 市公 司治 理方 面 的实证 研 究, 李娜 的 《 如 论机 构投 资者 与公 司 治理 》 谢魁 星 的 《 中 国公 司治 理 改革 与机 构投 资者 的发展 》 这 些 : 论 , 只从 理论上 做探 讨 。本 文通 过相 关报 告将 对中 国机构 投资者 结构和 投 资行为 进 行 分析 , 明现 阶段 培养 合 格多 元机 构 投资 者 的 必要性 。 说 2基于 大股 东性 质 的治 理指 数分 析 公司 治理 指数 简称 南开治 理指数 , 采用百 分制形 式, 其公 司治理 子因素 层 ( 6个 维度 ) 括 控 股股 东 行 为 、董 事会 治理 、监 事 会 治理 、经 理 层 治理 、 包 信 息披 露 、利益 相关 者 治理, 过对 l 4 家 上市 公司样 本进 行 分类, 通 9 1 发现第 大股 东 的性 质对 公 司治 理 产生 一 定的 影 响, 体 见表 I 具 。 第一 大股 东为 社会 团体 、集 体股 的 上市 公司 总体 治理状 况最 好, 均 治 平 理指 数分 别 为 5 . 7 5 .3 同进 这两 类上 市公 司间治 理差 异不大 。其 中第 6 0 和 59 , 大 股东 为社会 团体法人 股的公 司治 理水平较 高且公 司间差异 最小, 治理 指数 标准 差仅 为 24 。在 公司 治理 子因素 层评价 方面 , .5 集体 控股类 上市 公 司信息 披露 指数表 现 较好 , 达到 6 . 0 4 3 。社 会 团体法 人为第 一大 股东上 市公 司, 股 其
代理理论
读书报告——对代理问题的一些理解代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导致的,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两个方向一个就是由交易成本引起的,一个就是由代理问题引起的。
法玛和詹森对现代公司的代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向我们阐述了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对于公司所有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而如何使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尽可能的对应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所在。
不同的资本结构下产生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也是我们要詹森和麦克林探讨的问题。
我们知道,代理成本产生的根源在于经营者不是公司完全所有者这一事实。
当企业中的决策由经理作出,而他们又不是企业的股东时,就产生了法玛所谓的“管理”与“风险”的问题,也就是委托—代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的工作努力可能使他承担了全部成本而仅获得部分收益,或者说当他在职消费时,他可以享受全部好处而只承担了一部分成本。
这样就造成了管理层的工作激励不高,公司的市场价值低于管理层是完全所有者时的市场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股权的代理成本。
在法玛的《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中,只是简要说明了由股权融资的情况下产生的代理成本。
由于企业的股东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而是将经营权交给了经理层,会引起股东价值最大化和管理层价值最大化两者之间的冲突。
在这样一个信息不对称,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建立最优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运作的关键。
法玛认为这种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可以解释为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
对管理层进行约束来自己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法玛认为,虽然经理层当期的工资是不受现阶段团队业绩的影响,但是他所在的团队的成败却会影响他未来的工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资本市场会折射出经理层的能力和行为。
因为一个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提供了企业的股票价值的信号,这体现经理层的经营业绩。
两权分离的可行性内部原因是有很强的经理间监督,还有约束最高管理层的董事会,外部原因为经理劳动力市场对企业根据业绩挑选经理和支付报酬,即有效的资本市场的约束。
企业家激励的博弈分析
一
、
目 标的过程。激励问题 的研究主要是从管理学、 心理学的角
监督的困难 , 在很大程度上被市场竞争机制所克服 , 这些竞 争来 自经理劳动市场、 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第一 , 商 由于企 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 会形成一种平均利润率 , 这种 平均利润 率可以作为考核和监督代理人行为的一个较充分信息指标 。
维普资讯
理
企业家激励的博弈分析
朱平辉 高鸿桢 ( 厦门大学。 福建 厦 门 3 10 ) 60 5
摘要 : 本文在对激励理论进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 通过投 资者与企业家之间的博弈分析 , 发现投资者对企业家的激励 不单纯是一个“ 最优激励契约” 安排的问题 ; 在不完全契约之外投 资者对企业家的激励 , 离不开一定的“ 环境” 影响。 充分利用这些环境因素的作用 , 能使博弈双方在更高程度上进行“ 合作” 有利于经营“ 。 绩效” 的提 高。 关键词: 企业家;激励;博弈分析
度展开。如马斯洛(94 的需要层次论 , 15 ) 就从心理学角度分
析了人的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和 自我实 现需要五个层次。管理过程就可以针对 不同层次 的需要 采
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一般来说 , 满足低层次的需要 , 倾向于 依靠物质刺激 ; 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倾 向于依靠精神激励 。因 此, 当物质刺激提供的激励效果下降时 , 就要增进精神激励 的内容。 从科斯(97 以来“ 13 ) 委托 一 代理 ” 理论在微观经济学领 域发展迅速, 其中激励问题成为企业理论的重要内容。阿尔 钦和德姆塞茨在 《 生产、 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 中提 出通过 赋予监督者“ 剩余索取权 ” 来激励监督者 。H ls o o t m和 一 mr re 18 ) 企业理论》 文中总结 出解决代理 问题的三 o (97 在《 l 一 种激励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委托人对代理人 的直接监督。这 种直接的监督由于信息不对称 , 不仅不能完全从思想上消除 代理人消极行为的动机 , 而且由于监督成本太高, 委托人 的 监督也是缺乏效率 的。第二种 方式是让代理人享 有全部 的 剩余索取权并承担全部的风险。但是, 代理人对承担全部风 险行为缺少 “ 物质 的担保 ” 委托人一般 不采取这种措施 。 , 第三种方式是委托人与代理人按一定 的比例分享剩余索取 权, 这种分享 的比例由契约规定 。这是在两权分离的企业治 理中普遍存在的经理激励形式 。但是, 这种不完全 的契约形 式也不能消除詹森和麦克林在《 公司理论 : 管理行为、 代理成 本和资本结构》 中提出的“ 代理成本” 。 委托 一 代理关系的实质是一个“ 最优契约安排 ” 。契 约 要求代理人按委托人的利益行事 , 但委托人需要对代理人支 付相应的报酬。因此, 这项契约首先要求满足两个条件 , 一 是代理人 的参与约束条件 , 二是与代理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条 件。但是 , 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利益取向往往是不一致 的, 双方存在责、 、 权 利诸多矛盾, 在委托 一代理关系中天然 地存在着激励不相容或激励不足 的问题。对于这种企业 内 部激励的不足, 由“ 可 经理 市场 ” 进一步提供外部激励来弥 补。尤金 ・ 法马在《 代理 问题与企业理论》 一文中指 出,管 “ 理者劳动市场所必然产生 的约束可以解决与证券所有权与 企业控制权分离相伴随的潜在激励 问题 ” 。委托人对代理人
代理理论视角下所有权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CHAPTER
03
代理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创新
代理理论与企业创新的关联
要点三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主要研究委托人(Principal)和代理人(Agent)之间的关系,即一方(委托人)委托另一方(代理人)完成某项任务或行使某种权力,同时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要点一
要点二
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组织形式等手段,实现企业发展和竞争优势提升的过程。
代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urley)和米恩斯(Means)发现,很多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管理层的行为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代理理论因此成为研究公司治理、合约设计和激励机制的重要工具。
代理理论的定义与背景
代理理论的核心概念
03
代理理论对于解释和管理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所有权结构会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所有权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所有权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不同所有权结构类型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影响。
实证研究综述
总体来说,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所有权结构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具体而言,相对于单一所有制和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通常具有更高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此外,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可以缓解代理问题,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效率。
对企业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THANKSFOR
感谢您的观看
WATCHING
CHAPTER
05
研究结论与启示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 读书笔记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读书笔记作者简介:尤金•法马,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他的研究不仅包括金融证券的价格走势以及由个人和企业决定的资产分配关系,还包括资本市场的信息结构,公司与竞争,风险管理,通货膨胀与经济活动,不同通货的价格以及货币与银行业。
他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这就是说任何战胜市场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股票的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能的信息,包括所有公开的公共信息和未公开的私人信息,在股票价格对信息的迅速反应下,不可能存在任何高出正常收益的机会。
写作动机及研究背景:本文试图说明证券所有权与控制权是如何分离的。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关注管理层激励问题,这些问题研究促使了企业行为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
这些理论舍弃了古典模型(企业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或者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合一),而是更集中的研究管理者的动力问题。
在代理问题研究中,虽然舍弃了古典的企业模型,但是经济学家接受古典的经济行为形式。
企业就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每一种要素为其自我利益所驱使。
古典理论中,代理者是企业的化身,既是管理者也是剩余风险的承担者产权文献中认为企业家起着中心作用,然而这也很难解释清在现代大公司里,企业的控制权在管理者手中,而管理者是从所有者中分离出来的。
本文主要观点:本文认为,在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观点基础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经济组织的一种有效形式。
我们首先放弃了公司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所有者的假定也暂不考虑企业家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管理和承受风险两种要分离处理的职能都归给企业家。
因此,企业为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所约束,它被迫加强对自身的监督,而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要正是市场为他们的服务所提供的准则和机会。
本文的分析框架1、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不相关——本文首先放弃的假设管理是一种特殊作用的劳动——协调投入活动和贯彻投入要素间达成的契约,这一切都有“决策”的特性。
我们假设企业租赁其他所有的生产要素,租赁契约在每一个生产期开始时协商签订,并在结束时付清。
委托——代理理论与企业经营者的败德行为研究
(让他成为唯一的剩余权益者)。可此时,代理成本达到最大,代理就显得毫无意义。所以 我们可以是代理人获得大部分剩余权益,来解决其激励问题。而其核心问题是解决代理人效 率与企业利益及剩余权益的度量问题。
80 年代末,在格罗斯曼和哈特(1988)、哈里斯和雷维夫(Harris 、Raviv,1988)的工 作基础上发展的证券设计理论,建立了有关投票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的模型,认为证券是一 种有效的公司控制手段。90 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经理报酬对经营业绩的敏感性,研 究企业股本价值变动与总经理报酬变动之间的关系,并用企业股本价值变动衡量总经理生产 率。从而引入股票期权奖励机制。
3.企业经营者的败德行为
3.1 经营者败德行为的环境条件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委托——代理问题存在的条件有二:一是利益主体的不一致;二是信息的 不对称。其中条件一属于败德行为的内因,条件二是外因(环境),人可控的角度来讲,条 件一和二是可控或部分可控的。要限制或消除代理人的败德行为,就需要所有者支付一定的 信息成本。即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监督。
四条假定合在一起,就给出一个关于现实世界的描述:有限理性的人,在资源有限和资 产具有专用的世界上追求自身的最大幸福。
由假定1 和假定2,我们可以做出个体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的推论,即,当社会个体 (一个人或组织)通过损害他人而增进自己的利益(效用最大化)又不会被发现时(对方也 是有限理性的),就会采取损人利己的行为。
最初,企业组织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是稳定交易对象和交易条件,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即用一次谈判代替多次谈判,用一份契约代替多份契约。到了现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股 份制有限公司为有才能而无财产与有财产而无才能的人提供了一种合作方式,满足了个体追 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tebxrn网_络经济与企业管理精华笔记(高命中率)
、|!_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3)公司制企业,是由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投资、依法组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是联合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
三个特点:1、公司制企业是法人;2、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3、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1)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①有效性原则②统一指挥原则③责权利相一致原则④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⑤弹性原则⑥协调原则。
7、企业管理的概念:是企业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的动态过程。
企业管理的概念具有以下含义:(1)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2)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3)企业管理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进行的。
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及理论名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韦伯的管理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性的理论成果: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安索夫(Ansoff)((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开了战略规划的先河;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竞争战略》(1980)和《竞争优势》(1985年)将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12、网络时代企业面对的挑战1、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2、顾客的权力大大增强3、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将会降低4、企业关键的成功因素将会改变5、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界限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网络企业的特点;(1)网络企业所占的现实空间非常有限,不像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那样占有大面积的现实空间进行产品生产和产品存储。
(2)网络企业是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企业。
(3)网络企业是全天候运作的企业。
(4)网络企业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应用型的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读书笔记碎碎片片文章题目: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作者:尤金·法玛(Eugene F.Fama)尤金·法玛教授可以称得上是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
法玛教授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裔移民的第三代。
1960年毕业于马萨储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这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像是日后会成为财金学界大师的开始。
1960-1963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MBA,1963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
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
尤金·法玛在就读Tufts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时参加了诸多的学术团体。
法玛教授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
他在经济学科的若干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金融学独立为一个学科以及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领域的进程中,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出处:本文原载于[美]《政治经济学杂志》第88卷第2期(1980年),第288-307页。
一、写作动机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关注着企业中的决策是由非股东的管理者的行为而产生的激励问题,导致企业“行为”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
但这些理论舍弃了古典的企业模型——经营企业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是统一的,而赞成集中研究控制企业但不拥有企业并与古典的“经济人”相去甚远的管理者的动力问题。
代表有,鲍莫尔(1959)、西蒙(1959)、西尔特和马奇(1963)以及威廉姆森(1964)。
最近,经济学文献倾向于舍弃古典的企业模型但接受古典的经济行为形式,企业被认为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每一种要素为其自我利益所驱使。
因此,强调在组织中通过契约来界定产权的重要性。
代表有,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与詹森和梅克林(1976)。
作者认为,阿尔奇安和德姆塞斯,詹森和梅克林的见解——将企业看作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是远远不够的。
在古典理论中,代理者是企业的化身,既是管理者又是剩余风险的承受者。
但,这种见解不能解释,现代大公司里企业的控制权和证券所有权是分离的。
二、主要观点在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观点中,证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可以解释为经济组织的有效形式。
作者放弃了公司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所有者的假定,并把企业家的概念搁在一边。
取而代之的是,将管理与承担风险两种职能归给企业家,而着两种职能在将企业称为是一系列契约时,自然被作为分离的要素来处理。
企业为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所约束,被迫改进有效监督整个队伍及其个别成员业绩的手段。
另外,企业的个体参与者,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外部都要正确面对市场为他们的服务所提供的准则和机会。
三、分析框架1、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不相干性管理是一种有特殊作用的劳动——协调投入活动和贯彻投入要素间达成的契约,都有“决策”的特性。
风险承担者的作用,即接受不确定性和在每一个生产期结束时总收益与总成本间可能为负的结果。
通常,风险承担者通过事先提供财富来保证契约的业绩。
以这种方法,承担风险的职能和资本与技术的所有权就被结合起来。
然而,资本所有权不应与企业所有权混为一谈。
因此,理解控制企业决策并不必然是证券持有者的天职第一步是,消除企业由证劵持有者拥有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
第二步,摒弃企业家这一角色的观念。
2、管理和承受风险:更仔细的考察阿尔奇安和德姆塞斯认为:古典企业的本质被认为是一种契约结构,包括:①联合投入生产;②若干个投入品所有者;③与联合投入的契约各方都发生关系的某方当事人;④有与这些契约无关的其他投入品所有者重新商议签订任何一种投入契约的权利;⑤拥有剩余要求权;⑥有将其中心的契约性的剩余要求的地位卖掉的权利。
在现代公司中,管理者被定义为③④的主体,风险承受被定义为⑤⑥的主体,并且这两个主体是分离的。
因此,任何一定的契约集合,都处于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之中,它们类似于生产要素相互合作的团队。
如果团队不能使要素受到市场保护,那么,它就会使风险承受者。
资本市场是现代公司中的风险承担者买卖其服务的市场,能以相对低的交易费用在团队之间流动,并能通过将投资分散到各个团队中去而避免任何一个特定团队失败所造成的后果。
证劵组合理论告诉投资者不要把财富过多的依赖于某一个企业,否则会对监督企业活动的细节失去兴趣。
因此,承担风险的有效配置意味着证券所有权和企业控制权的大幅度分离。
同时,有效的资本市场提供的关于企业证劵价值的信号,对于管理者劳动市场重新评估企业管理者是重要的。
3、证券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分离的生命力:一般评论外部管理者市场为企业施加了许多直接压力,一种来自发展着的企业总是在市场上寻找新的管理者的实施,另一种是管理者对自身的内部监督。
而当最高管理者之间存在竞争时,他们可能最早得知企业经营状况,并成为最敏感的批评者。
最高管理者取得对董事会的控制后,对于彼此之间的竞争,他们更倾向于骗取和剥夺证券所有者的财富。
外部董事的介入,可能会降低这种骗取勾当的出现,同时董事会的活力可能会得到加强。
董事会的外部成员被认为是专职的调停者,任务就是刺激和监督企业最高管理者之间的竞争,但外部董事又会受到他们的劳务市场的约束。
董事会是一种引入市场机制的制度,是被称为企业的一组契约的最高内部监督者,最重要的职能是督导企业内部的最高决策者。
在竞争环境中,采用一类成本较低的监督机制更易生存。
因此,董事会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替换或者调整高级管理着的机制。
4、证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生命力:细节有三个一般条件足以使管理者市场的工资重估成为一种完全的事后结算形式。
第一,管理者才能与他对在职消费的口味很难被确切理解并可能随着时间而改变,因为必须诉诸管理者市场,至少是部分地求助于管理者现时和过去经营成绩的信息。
第二,管理者市场能够适当地使用当前和以往的信息来调整未来的工资,并能够理解工资调整过程中发生的条件约束力量。
第三,工资调整过程具有足以解决管理动力方面的所有潜在问题的重要意义。
4.1 例1:市场化的人力资本假设管理者的人力资本,即他未来的工资流,是一种可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
再假设经营者认为,由于对未来工资要重估,因此其人力资本现值是随着对财富的最小无偏估计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只要管理者不是风险偏好者,对其人力资本的重估就完全采取事后结算的形式。
但预计的未来工资调整结果所表示的管理着财富的变化,并非总是等价于完全的事后结算。
4.2 例2:边际产品的随机过程假定在任一时期t内,管理者可被考核的边际产品由两部分组成:①在管理者的才干以及他在时期t内付出的努力和额外消费等已给定情况的预期价值;②随机干扰。
即,边际产品等于期望价值加随机干扰。
Z t = Z t +εt (1)再假定风险承担者对任何风险都是中性的,且一时期内的市场利率总是为零,假设管理者工资契约已签订,因而在边际产量的事后考核中,只要风险承担者承认干扰εt ,任一时期t内管理者工资就是边际产量的预期价值Z t,其数值取决于已考核到的过去的边际产品的价值。
这是对中性风险承担者的最佳安排。
但对于风险规避的经营者来说,未必是最优的。
但是,事先规定按照管理者边际产品的当前预期值支付工资的契约,在缺少完善的契约事后实施的场合,就会产生道德败德行为问题。
当管理者的边际产品Z t被估定,就会谋求更多的额外收入,并付出较少的努力。
为此,事后实施机制引入了模型。
在假定Z t跟随者一个随机移动的现有方案中,马思(1960年)指出:Z t = Z t -1 + (1-Φ)εt-1 (2)这里的参数Φ(0<Φ<1)越接近零,相对于随机波动的方差,即(1)中的干扰项的方差就越小。
展开式如下:Z t = (1-Φ)Z t-1 +Φ(1-Φ)Z t-2 +Φ2(1-Φ)Z t-3 + … +εt (3)Z t = (1-Φ)Z t-1 +Φ(1-Φ)Z t-2 +Φ2(1-Φ)Z t-3 + (4)尽管管理者是根据事前预期的边际产品获得报酬,但他并不规避事后的边际产品从(4)中推断,Z t-1有Z t的权重1-Φ,有Z t+1的权重Φ(1-Φ),Z t+2的权重Φ2(1-Φ)等等,最后,Z t-1对未来预期边际产品,从而对未来工资的总贡献恰是Z t-1。
如果利率是零,就意味着风险承担者允许管理者按所有这些跨时期的财富转移的现行机会成本,将其边际产品跨向未来时期。
结果,管理缺少激励以消除不负责任的情况和对事后考核的边际产品的额外消费。
假设管理者劳动市场知道工资调整的重要性,则这一过程就等价于完全的事后结算。
所以,由于风险承受者或证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两所引出的潜在管理者激励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有一个明显的限制,式(4)的平滑过程有无数项,而管理者的工作寿命有限。
因此,Φ要充分地远离1,接近0。
4.3 若干扩展式(1)—(4)中概括的例子比较特殊,它只是预期边际产品跟随者一个随即变动,从而边际产品的差异成个稳态的、一阶趋于平均的过程,因此,作者又将其改变为:Z t =π1Z t-1 +π2 Z t-2 + … +εt (5)Z t =π1Z t-1 +π2 Z t-2 + (6)1i π∞∑= 1(7)这些可被看作当工资等于边际产品预期值时,通过工资调整过程加强准确全面事后结算的一般条件。
管理者通过自己承担所有边际产品的风险,可以避免对其工资的任何风险贴现,从热保持另择企业的完全自由,即在每个阶段末接受以他事后考核的边际产品支付的报酬,而非事先预期值,从而逐个阶段的对当前企业都进行完全时候结算。
4.4 契约性结算管理者可简单的订立契约:以边际产品的完全事后考核值作为工资,从而他利用资本市场将考核的边际产品平滑到以后各阶段。
式(5)—(7)中的权数 ,正好是安歇使得能最优的得到信息并因此最优的平滑或平均化考核管理者边际产品中随机干扰的权数。
通过订立契约,管理者可达到同样结果。
5、结论式(5)—(7)所表述的模型是一种特殊情况,二重要的具有一般性的是,在工资调整过程的权重至少等价于完全事后结算的所有情况中,管理者激励问题——通常因为证券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相分离产生——都可得到解决。
四、收获在现代企业中,要使公司有更好的发展,必须抛弃公司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所有者的假定,而应该把管理经营职能和承担风险职能看作是相互分离的生产要素。
因为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不一定同时在一个人的手中。
同时,这两种分离的要素都有它自己的市场来向它们提供各种机会和增进绩效的动力。
承担风险的最佳方案隐含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