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期末考试

合集下载

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项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A. 因误会而伤害他人B.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C. 因正当防卫而伤害他人D. 因紧急避险而伤害他人答案:B详解: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选项A 属于过失伤害,选项C和D属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

2.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不负刑事责任?A. 行为人醉酒后犯罪B. 行为人患有精神疾病C. 行为人犯罪后自首D. 行为人犯罪后立功答案:B详解:根据刑法规定,患有精神疾病且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在犯罪时不负刑事责任。

选项A中的醉酒不是免责条件,选项C和D中的自首和立功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但不是免责条件。

二、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

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采取的制止侵害行为的行为。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 什么是紧急避险?答案:紧急避险是指为了避免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采取的制止侵害行为的行为。

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但避险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在夜晚回家途中,发现李某正在盗窃张某的自行车。

张某为了阻止李某,用砖头击打李某头部,导致李某重伤。

1.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为什么?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因为张某是在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益,且李某正在实施盗窃行为,张某的行为是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2. 如果张某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是否需要负刑事责任?答案:张某的行为虽然构成正当防卫,但需要判断其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如果张某用砖头击打李某头部的行为是制止盗窃行为所必需的,且没有造成不应有的重大损害,则张某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总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总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总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刑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刑法是指明犯罪的标准和设定刑罚的法律规定的学科B.刑法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规定C.刑法只涉及到刑事责任的问题,与民事法无关D.刑法只针对个人行为,与组织无关答案:A2.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A.罪刑法定、犯罪法定、罪刑相适应B.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罚当其罪、责任适用原则D.法无授权不可为罪、罪刑法定原则答案:D3. 下列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刑法解释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规定,具有约束力B.刑法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对司法活动具有指导作用C.刑法解释是由国家法律官方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有行政法律效力D.刑法解释是由公安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侦查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答案:B4. 刑法中的“罪”是指:A.犯罪行为B.犯罪人的心理状态C.违背社会道德引起的法律后果D.社会危害性行为答案:C5. 刑法的基本任务是:A.预防犯罪B.惩罚犯罪C.保护人权D.维护社会秩序答案:B二、判断题1. 刑法学的任务是研究刑事责任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理论,不涉及社会学因素。

答案:错误2. 犯罪的构成要件有两个,即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答案:正确3. 刑法是法律规范犯罪行为的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具有强制性和惩罚性。

答案:正确4. 刑法具有普遍适用性,不论犯罪人的身份地位和作为,都适用刑法的规范。

答案:正确5. 中国刑法的特点之一是以情节适用原则为核心,根据犯罪主体的恶性程度对刑罚进行调整。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述刑法的基本功能。

刑法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刑法具有预防犯罪的功能。

刑法通过规定法律的刑事责任和刑罚,对潜在犯罪人起到威慑作用,阻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刑法具有惩罚犯罪的功能。

刑法规定了不同犯罪行为应受到的刑罚,对犯罪人进行惩处,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

最后,刑法有保护人权的功能。

刑法学 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 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刑法学的基本任务?A. 规范人们的行为B. 维护社会秩序C. 保护公民的权利D. 强制教育罪犯答案:D2. 刑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哪个时期?A. 封建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 古代奴隶社会D. 人类社会的起源时期答案:C3.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项?A. 有罪推定原则B. 内容完整性原则C. 最高人民法院解释权原则D. 罚金原则答案:B4.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紧急避险的正当防卫?A. 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B. 保卫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C. 保护公共财产免受损害D.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答案:A5. 刑法学的主要任务是?A. 研究刑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B. 研究刑事法律责任的性质和形态C. 研究罪犯心理和犯罪动机D. 研究刑事诉讼制度答案:B二、案例分析题某市发生了一起巨额贪污案。

被告人小李在担任某县政府主任期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将巨额公款转入他个人的银行账户,并用于购买了豪华轿车、房产和珠宝等奢侈品。

该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1. 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小李的行为属于什么罪名?答案:贪污罪2. 小李的行为是否构成贪污罪?请分析。

答案:是。

根据中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家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公共财物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小李在担任某县政府主任期间,将巨额公款转入个人账户,涉嫌侵吞公共财物,且数额巨大,构成贪污罪。

3.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李的刑罚应如何确定?答案:小李的行为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应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的规定。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判处小李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简答题1. 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犯罪行为、刑事责任以及刑罚的规定和实施。

通过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性质和刑罚的限度等问题,刑法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

基础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基础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基础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罪刑相适应原则C. 罪责自负原则D. 罪行法定原则答案:D2.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他人遗失物未归还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3. 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14周岁以下不承担刑事责任B. 16周岁以上完全承担刑事责任C. 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对特定犯罪承担刑事责任D. 18周岁以上完全承担刑事责任答案:C4. 以下哪种情形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追赶时,用石头击打乙致其轻伤B. 甲在被乙殴打时,用随身携带的刀刺伤乙C. 甲在被乙威胁时,用拳头反击乙致其重伤D. 甲在被乙抢劫时,用棍棒反击乙致其死亡答案:D5. 以下哪种情形属于紧急避险?A. 甲在火灾中,为了逃生,砸破他人窗户B. 甲在被乙追赶时,为了逃跑,推倒乙致其受伤C. 甲在被乙威胁时,为了自保,用枪射击乙D. 甲在被乙抢劫时,为了反抗,用棍棒击打乙答案:A...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2.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因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

(正确)3.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正确)4. 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并且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正确)5.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

(正确)...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答: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

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在于保障公民的法律预期性,防止司法机关滥用职权,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 简述犯罪的构成要件。

答:犯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刑法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动机B. 犯罪行为C. 犯罪结果D. 犯罪主体答案:A2. 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项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C. 为了保护本人的人身安全D. 为了保护他人财产安全答案:D3. 以下哪种情形下,可以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严重B. 犯罪后果严重C. 犯罪行为人有悔改表现D. 犯罪行为人再次犯罪答案:C二、判断题1. 犯罪预备是指犯罪行为的准备阶段,不构成犯罪。

()答案:错误。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一部分,可以构成犯罪。

2.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答案:正确。

3.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

()答案:正确。

三、简答题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自首的规定。

答案: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对于自首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累犯的规定。

答案:累犯是指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刑罚执行期满不满五年内再次犯罪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在缓刑期间,张某再次因盗窃被抓获。

问题:张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应当如何处罚?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累犯。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张某在缓刑期间再次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行和原判的罪行合并处罚。

五、论述题1. 论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及其意义。

答案: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中止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学》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 2022-2023 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题一
1. 刑法的定义是什么?
答:刑法是一门法律学科,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的法律规范,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制裁和处理的法律体系。

2. 什么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有罪推定、犯罪事实和证据的公正、量刑适当等。

3. 解释一下刑法的功能。

答:刑法的功能主要包括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正正义、教育矫正罪犯等。

试题二
1.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答:罪刑法定原则是指犯罪与刑罚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即罪行和刑罚都必须明确、具体、法定化。

2. 什么是犯罪事实和证据的公正原则?
答:犯罪事实和证据的公正原则是指在刑事审理中,对犯罪事实和证据的认定必须符合事实真实、证据合法、程序公正的原则。

3. 解释一下刑法的适用原则。

答:刑法的适用原则是指刑法规定的刑罚适用必须合乎法定条件、符合罪犯的犯罪性质、危险性和教育改造需要,以及刑罚适用的程序要求。

试题三
1. 解释一下刑罚的目的和作用。

答:刑罚的目的和作用主要包括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秩序、教育改造犯罪人员等。

2. 罪刑法定原则对刑罚的适用有何要求?
答: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刑罚的适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刑罚的种类和数额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

3. 刑法中有哪些常见的刑罚种类?
答:刑法中常见的刑罚种类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拘役、缓刑、罚金等。

注意: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答案以实际教材为准。

刑法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试题及答案尊敬的读者您好,以下是关于刑法期末试题及答案的文章,请您阅读。

刑法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刑法基本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A.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罪刑应当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准则;B. 受刑法保护的对象包括个人、财产和社会公共利益;C. 犯罪必须具备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和犯罪行为;D. "有罪推定"原则是指被告人有罪的事实由被告人自己举证证明。

答案:D2. 以下哪项不属于刑法中的刑事责任?A. 故意犯罪的辩护B. 故意犯罪的触犯C. 犯罪后的救助D. 犯罪事实的认定答案:C3.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故意犯罪?A. 犯罪主体知道自己的行为将造成危害后果B. 犯罪主体故意实施危害行为C. 犯罪主体能够预料到危害的发生D. 犯罪主体对危害后果的发生表示满足答案:D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和犯罪行为。

答案:正确2. 盗窃、诈骗、抢劫等行为构成刑法中的财产犯罪。

答案:正确3. 故意犯罪行为的构成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答案:正确4. 刑法依法实施赦免,可以减轻或免除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解释什么是刑法的初步效力以及其作用。

答案:刑法的初步效力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和后果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刑法通过对犯罪行为的界定和规范,使人们知道某些行为是社会不允许的,同时使违法行为的后果对犯罪分子具有警示作用。

它通过法律约束和法律教育,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什么是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答案:违法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而进行的行为,包括刑法和非刑法的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可以具有违法性质,但不一定构成犯罪。

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具有犯罪构成要素的行为。

犯罪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还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

刑法期末考试打印试题

刑法期末考试打印试题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5×2)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

A.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B.自然人主体与单位主体C.成年人主体与未成年人主体D.单独主体与共同主体2.犯罪的特殊主体是指()。

A.除具备一般主体条件外,还必须具备特定职务或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B.法律有特别规定,不需要具备一般主体条件即可构成的犯罪主体C.只要具备特定的职务或身份就可够成的犯罪主体D.凡是国家工作人员实施了犯罪行为而构成的犯罪主体3.我国刑法规定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A.已满14周岁 B.已满15周岁C.已满16周岁 D.已满18周岁4.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自己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A.预见和辨认 B.理解和控制C.辨认和控制 D.识别和控制5.精神病人只有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自己行为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6.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减轻处罚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7.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8.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A.主观要件B.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C.主观方面的选择要件D.主观内容9.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A.应当预见 B.可能预见C.明知 D.已经预见10.刑法将犯罪的故意分为()。

A.有预见的故意与无预见的故意B.明知的故意与不明知的故意C.可能的故意与必然的故意D.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11.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必须负刑事责任C.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12.犯罪的直接故意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刑法总则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刑法总则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刑法总则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平等原则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 刑罚从轻原则答案:D2.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伪造货币答案:C3.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侵害者进行反击B. 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对非法入侵者进行反击C. 对于已经停止的不法侵害行为,进行反击D. 为了保护他人的人身安全,对侵害者进行反击答案:C4.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紧急避险?A. 为了避免自己被洪水冲走,破坏了他人的房屋B. 为了救火,破坏了他人的财产C. 为了避免自己被狗咬,伤害了狗D. 为了避免自己被他人攻击,先发制人攻击他人答案:D5.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情形可以减轻或免除刑罚?A. 自首B. 犯罪后逃逸C. 犯罪后拒不认罪D. 犯罪后继续作案答案:A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普遍的,不受地域限制。

(错误)2.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正确)3. 犯罪预备是指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

(错误)4. 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正确)5.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

(错误)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刑法中的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

答案: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社会危害,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

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在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情况下,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发生了社会危害的行为。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故意犯罪是明知故犯,过失犯罪是疏忽大意。

2. 简述刑法中关于累犯的规定。

答案:累犯是指犯罪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刑罚执行期满不满五年内再次犯罪的行为。

刑法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导致他人轻微伤害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犯罪?A. 故意伤害罪B. 过失伤害罪C. 妨害人身自由罪D.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答案:B. 过失伤害罪解析:过失伤害罪是指因疏忽大意或违反安全管理规定,造成他人轻伤、重伤或死亡的行为犯罪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是指主观上有明确的故意、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犯罪。

妨害人身自由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伤害行为无关。

2. 下列哪种侵权行为在我国刑法中属于犯罪?A.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商标B. 未支付版权费用进行商业传播C. 擅自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D. 竞业限制协议违约答案:C. 擅自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解析:擅自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属于刑法中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商标、未支付版权费用进行商业传播以及竞业限制协议违约属于民事侵权行为,不属于刑法范畴。

3. 下列哪种行为不构成盗窃罪?A. 通过偷窃方式获得他人财物B.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假借财物谋取私利D. 持有他人赃物答案:C. 假借财物谋取私利解析:假借财物谋取私利属于诈骗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其他选项均属于盗窃罪构成要件,即通过偷窃方式获得他人财物、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以及持有他人赃物。

二、简答题1. 请解释什么是紧急避险?答案:紧急避险是指在现场发生紧急情况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迫在眉睫且合理的行动。

紧急避险行为不属于违法行为,但必须符合合理的限度和方式,并尽可能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害。

2. 请解释什么是主观方面的刑事责任?答案:主观方面的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主观上有意识地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

主观方面刑事责任包括犯罪人的犯罪故意、过失或其他特殊主观方面的责任。

主观方面的刑事责任是刑事犯罪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案例分析某人因纠纷与他人发生争执,情绪激动之下将对方推下楼梯,导致对方受伤。

1. 请判断该行为构成什么犯罪?答案:该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解析:案例中的行为明显是犯罪人蓄意将他人推下楼梯,导致他人受伤。

《刑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刑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刑法复习题(课程代码362139)一、名词解释1.犯罪构成: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2.犯罪中止: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3.缓刑: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4.累犯: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的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5.数罪并罚:是刑法中规定对一人犯数罪的情况下的一种量刑情节,对犯两个以上罪行的犯人,就所犯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一定原则判决宣告执行的刑罚。

6.自首: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7.想象竞合犯:即想象的数罪,是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态8.减刑:是指依法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具有法定的减刑情节时,由负责执行刑罚的机关报送材料,人民法院依法予以减轻原判刑罚的刑事司法活动。

9.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10.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11.作为: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动作实施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12.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采取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

13.犯罪未遂:己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14.假释: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罚后,因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行为B. 犯罪目的C. 犯罪结果D. 犯罪动机答案:D2. 刑法中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什么态度?A. 行为结果的预见性B. 行为结果的必然性C. 行为结果的偶然性D. 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答案:A3.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C. 为了保护本人的财产D. 为了保护他人的人身安全答案:B4. 刑法中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结果的什么态度?A. 预见性B. 必然性C. 偶然性D. 不可预见性答案:D5. 以下哪种情形不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较轻B. 犯罪后积极赔偿C. 犯罪后有悔改表现D. 犯罪后再次犯罪答案:D6.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盗窃B. 诈骗C. 贪污D. 捡到钱包未归还答案:D7. 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是指什么?A.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B. 一个人同时犯下多个罪行C. 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犯下多个罪行D. 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犯下多个罪行答案:A8. 以下哪种情形属于犯罪中止?A.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B. 犯罪行为正在进行C. 犯罪行为已经停止D. 犯罪行为尚未实施答案:C9.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行为属于侵犯财产权的犯罪?A. 故意伤害B. 非法拘禁C. 侵占他人财物D. 诽谤他人名誉答案:C10. 刑法中的“累犯”是指什么?A. 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连续犯下多个罪行B. 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犯下多个罪行C. 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犯下多个罪行D. 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犯下相同罪行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下列哪些属于刑法中的“加重情节”?A. 犯罪手段残忍B. 犯罪结果严重C. 犯罪动机卑劣D. 犯罪后逃避追捕答案:ABC12. 根据我国刑法,哪些行为可以构成“故意杀人罪”?A. 故意杀害他人B. 故意伤害他人致死C. 故意造成他人自杀D. 故意造成他人重伤答案:ABC13.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适用死刑?A. 故意杀人B. 强奸妇女C. 贪污数额特别巨大D. 贩卖毒品答案:A14.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D.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答案:ABC15. 以下哪些属于“诈骗罪”的构成要件?A.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B. 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C. 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D. 取得他人财物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行为人未满14周岁的,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正当防卫D. 紧急避险2. 甲在超市偷窃价值100元的商品,被保安发现后,为了逃脱,用暴力将保安打成轻伤。

甲的行为构成:A. 盗窃罪B. 抢劫罪C. 故意伤害罪D. 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3. 乙因不满公司裁员,故意放火烧毁公司仓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乙的行为构成:A. 放火罪B. 故意毁坏财物罪C. 破坏生产经营罪D. 危害公共安全罪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故意犯罪?A. 甲在醉酒状态下误将路人撞伤B. 乙明知自己患有传染病,故意向他人吐口水C. 丙为了报复,故意将邻居的汽车划伤D. 丁在开车时因疏忽大意撞伤行人2.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些情形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A. 自首B. 立功C. 犯罪预备D. 犯罪未遂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1. 张三与李四因琐事发生争执,张三一怒之下,用拳头击打李四面部,导致李四鼻骨骨折。

事后,张三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并赔偿李四医疗费用。

请问张三的行为构成何罪?应如何量刑?2. 王五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私自进入他人住宅,意图盗窃财物。

在搜寻财物过程中,被房主发现,王五随即逃离现场。

请问王五的行为构成何罪?应如何量刑?四、论述题(15分)请结合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论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2. B3. A二、多项选择题1. B、C2. A、B、C三、案例分析题1. 张三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我国刑法,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由于张三有自首情节,并积极赔偿受害人,可以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2. 王五的行为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

根据我国刑法,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由于王五未实际取得财物,且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可以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2. 以下哪一项不是犯罪的客观方面?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C3.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故意伤害C. 非法持有管制刀具D. 捡到遗失物未归还答案:D4.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以下哪项?A. 犯罪目的B. 犯罪动机C. 犯罪故意D. 犯罪过失答案:C5.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犯罪属于结果犯?A. 盗窃罪B. 诈骗罪C. 故意杀人罪D. 贪污罪答案:C6. 以下哪项不属于刑法中的刑罚种类?A. 有期徒刑B. 无期徒刑C. 死刑D. 罚款答案:D7. 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C. 为了保护他人重大利益D.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答案:D8.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情况属于犯罪中止?A.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B. 犯罪行为因客观原因未能完成C. 犯罪行为因犯罪人主动放弃而未能完成D. 犯罪行为因犯罪人被抓获而未能完成答案:C9.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犯罪预备?A. 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B.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C. 犯罪行为因客观原因未能完成D.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答案:D10.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累犯?A. 犯罪后五年内再次犯罪B. 犯罪后十年内再次犯罪C. 犯罪后十五年内再次犯罪D. 犯罪后二十年内再次犯罪答案:A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刑法中的犯罪预备行为?A. 购买犯罪工具B. 制造犯罪条件C. 犯罪行为已经实施D.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答案:A B12. 犯罪中止的情形包括以下哪些?A. 犯罪人主动放弃犯罪B. 犯罪行为因客观原因未能完成C. 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完毕D. 犯罪人被抓获答案:A B13. 以下哪些情况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C. 为了保护他人重大利益D.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答案:A B C14. 以下哪些属于我国刑法中的刑罚种类?A. 有期徒刑B. 无期徒刑C. 死刑D. 罚款答案:A B C15. 以下哪些情况属于累犯?A. 犯罪后五年内再次犯罪B. 犯罪后十年内再次犯罪C. 犯罪后十五年内再次犯罪D. 犯罪后二十年内再次犯罪答案:A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犯罪预备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

刑法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正当防卫D. 紧急避险答案:C2.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不负刑事责任?A. 醉酒后杀人B.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犯罪C. 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D. 以上都是答案:B3. 刑法中规定的“故意”是指什么?A.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B.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但应当预见C.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也不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D.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有预见,但希望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共同犯罪?A. 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 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C. 一人故意犯罪,一人过失犯罪D. 一人故意犯罪,另一人不知情但提供了帮助答案:A2. 以下哪些情形下,可以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较轻B. 有悔罪表现C. 没有再犯罪的危险D.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对)2.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对)3. 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假释期满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人。

(对)四、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过失”的含义。

答案:刑法中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 什么是刑法中的“犯罪预备”?答案:刑法中的“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这种行为虽然尚未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其对犯罪的实施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刑法规定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各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各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各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案例分析题案例:甲因情绪失控连续数次用棍棒殴打对方乙致其死亡。

乙被殴打后出现严重的内脏损伤,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最终死亡。

甲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并积极赔偿乙的家属。

问题1: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为什么?问题2:如果甲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那么应当以何罪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问题3:对于甲的行为,是否可以适用刑法例外包庇情节,减轻其刑罚?参考答案:问题1: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甲出于愤怒情绪,采取连续多次殴打乙的行为,致使乙死亡。

甲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乙的死亡,但依然故意实施暴力行为,并造成了乙最终的死亡结果。

因此,甲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问题2:如果甲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可以以故意伤害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虽然甲的行为致使乙死亡,但甲并未事先预料到乙的死亡结果,也没有明知杀人的主观故意。

因此,不能认定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但是,甲的殴打行为明显存在明知伤害他人的主观故意,致使乙出现严重内脏损伤,最终死亡。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对于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多人轻伤的情形,应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甲可以被追究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问题3: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对于下列情况,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一、立功查明案件重要情节或者违法行为;二、立功有关人员扭转案件发展方向;三、立功有关人员为了案件调查和审判提供的重要侦查线索;四、态度认真悔过,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五、自纠错误、并协助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查明案件真相;六、其它能够减轻其刑事责任的情节。

根据本案情况分析,甲的行为已经导致乙的死亡,情节严重。

然而,甲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并积极赔偿乙的家属,表现出认错态度及善意的补救行为。

因此,在量刑阶段可以考虑适用刑法例外包庇情节,适当减轻甲的刑罚。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捡到遗失物后归还失主D. 未经许可擅自进入他人住宅2. 刑法中规定的“故意”是指: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社会危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B.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没有预见,但应当预见C.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有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D.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有预见,但希望避免3. 以下行为中,哪项属于“过失犯罪”?A. 故意杀人B. 故意伤害C. 交通肇事D. 贪污受贿4. 刑法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使国家利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B. 为了使公共利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C. 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D. 为了使本人的财产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5.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项属于“特别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抢劫行为,而采取的防卫行为B.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盗窃行为,而采取的防卫行为C.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诈骗行为,而采取的防卫行为D.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敲诈勒索行为,而采取的防卫行为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2. 请解释“犯罪未遂”的概念及其法律后果。

3. 阐述“数罪并罚”的原则及其适用条件。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案例一:张三因与邻居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将邻居家的窗户砸碎。

事后,张三主动赔偿了邻居的损失,并取得了邻居的谅解。

请问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请说明理由。

案例二:李四在一次聚会中,酒后驾车撞伤了路人。

事后,李四被警方逮捕,并被控以交通肇事罪。

请问李四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请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分析其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 无罪推定原则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时间答案:D3.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正当防卫?A.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B. 防卫行为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C. 防卫行为是为了保护他人人身权利D. 防卫行为是为了保护个人财产权利答案:A4.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罚的种类?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罚款答案:D5.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累犯?A. 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B. 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C.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D. 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答案:C6.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法中的犯罪形态?A. 犯罪预备B. 犯罪未遂C. 犯罪中止D. 犯罪完成答案:D7.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自首?A. 犯罪后自动投案B. 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C. 被追诉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D. 被追诉后拒不交代自己的罪行答案:D8.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法中的犯罪阻却事由?A. 正当防卫B. 紧急避险C. 过失犯罪D. 犯罪未遂答案:D9.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形?A. 自首B. 立功C. 犯罪预备D. 犯罪中止答案:C10.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法中的刑罚执行制度?A. 缓刑B. 假释C. 减刑D. 罚款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适用缓刑?B.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C.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D. 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答案:A、B12.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适用减刑?A. 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有悔改表现B. 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有立功表现C. 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D. 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有严重违规行为答案:A、B、C13.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适用假释?A.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B.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D.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答案:A、B14.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适用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A. 自首B. 立功C. 犯罪中止D. 犯罪预备答案:A、B、C、D15.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适用紧急避险?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C.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权利D. 为了保护他人人身权利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期末考试姓名:罗典学号:5400211240 一.相同点:在意识方面,两者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结果,并且都预见到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可能在意志方面,两者都不希望结果的发生。

不同点:(1)在意识方面,间接故意仅仅认识了与犯罪有关的事实,而对那些可能发生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条件和事实没有认识而过于自信的过失不仅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的基本事实有认识,而且对于其他可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条件和事实有一定认识(2)两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结果不一致,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认识没有发生错误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认识发生错误(3)两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程度不一致,间接故意应当达到明知的程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只要求有认识,不要求明知(4)在意志因素方面,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的态度(5)间接故意可以成立共同犯罪,而过于自信的过失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6)间接故意属于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属于过失,间接故意体现出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大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所以应当承担更重的刑事责任.二.刑法因果关系仅仅解决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问题,具备该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行为已构成犯罪,还需结合犯罪构成其他三要件加以分析。

三.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刑法有广义与狭义刑法之分。

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与特别刑法。

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

特别刑法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

在我国,也就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a.说明某种犯罪危害了什么样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客体。

犯罪总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

故意杀人罪侵害了人的生命权,故意伤害罪侵害了人的健康权,盗窃罪侵害了公私财物所有权,等等,诸如此类。

犯罪所侵害的利益实质都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因此,犯罪客体就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在刑法中,不侵害任何社会关系的犯罪是不存在的,因此,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

b.说明犯罪是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行为,使客体受到什么样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首先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没有危害行为,就没有构成犯罪的前提。

其次,是指危害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

不管具体的犯罪行为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或具体的危害结果表现形式如何,他们都是犯罪构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c.说明犯罪是由什么样的人所实施的要件,在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主体。

在司法实践中,各种具体犯罪的主体情况尽管千差万别,但作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处都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单位犯罪,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资格。

d.说明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主观心理状态的要件,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包括两种形式,即故意和过失。

每种犯罪都必须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观要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则不构成犯罪。

四.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

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

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

由此可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刑事违法性。

是指触犯刑律,即某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对犯罪行为的否定的法律评价。

在罪刑法定原则下,没有刑事违法性,也就没有犯罪。

因此,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法益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的侵害。

这里所谓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就是法益。

刑法法益是关系社会生活的重要利益,对此,中国刑法第十三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中作了明文列举,这就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上述法益,可以分为国家法益、社会法益和个人法益。

这些法益被犯罪所侵害而为刑法所保护,因此,法益侵害性揭示了犯罪的实质社会内容。

五.(一)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判断。

出于刑法的目的、任务和机能,刑法认一定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而不局限于事实联系及事实因果关系,从而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性。

(二)刑法因果关系依然是一种联系,是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三)刑法因果关系有两个机能,一个是定罪上的机能,一个是量刑上的机能。

已如前述,刑法因果关系涉及对犯罪请便的认定和刑事责任的承担。

(四)这种联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所谓具有法律意义,是指这种联系因其本身涉及法律的目的和机能而进入法律的视野,且最终由法律进行评判。

六.罪主观方面是犯罪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指犯罪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表现形式为犯罪的故意或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其中犯罪的故意和过失在刑法理论上又称为罪过。

大部分的犯罪是故意犯罪,即它的罪过形式是故意。

犯罪故意和故意犯罪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犯罪故意是罪过形式,它是主观方面中的一种。

对于故意犯罪的认识在刑法理论上曾有不同学说:(1)认识主义(2)希望主义(3)容忍主义(4)四种学说确定的故意范围是不同的,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即所谓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包含了四层含义。

一、这种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一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它是一种直接故意,“明知”是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结果的认识,但由于危害结果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危害社会及犯罪侵害的客体等客观事实情况是紧密联系的。

(一)这种犯罪故意的认识所含的特定的事实内容1、行为必然发生的危害结果。

这里的危害结果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直接客体所造成的直接损害,是犯罪客观要件的必备要素之一。

例如,某甲杀某乙,用手枪抵住某乙的头部开枪。

某甲明知自己的开枪行为必然引起某乙的死亡。

但这种危害结果即可以是较为确定的,也可以是相对笼统的。

比如杀人案中,他人的死亡就是比较具体的,赌博案中,犯罪分子可以认识对社会造成危害,至于具体是什么样的危害,是对社会良好风俗的破坏呢?还是将会引发盗窃,抢劫等其他犯罪案件?所以说是相对笼统的。

2、行为的危害性。

这种直接故意对行为的危害性的认识是相当清楚的决定行为危害性的行为方法、时间、地点的特性。

这种事实认识不是某一种这类犯罪故意所必须具备的。

只有当行为方法与行为相结合形成了整体行为的危害性,其中行为的方法起决定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刑法就将这种方法的特性规定为犯罪故意事实认识的内容。

比如狩猎的禁猎区,禁猎期这种特性的时间,地点的有无则决定了狩猎行为危害性的存否。

3、犯罪对象。

有的犯罪有犯罪对象,有的犯罪没有犯罪对象,在有犯罪对象的场合,犯罪对象是犯罪故意事实认识的内容。

(二)意志因素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将会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是构成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所谓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积极追求的态度,危害结果是行为人实施该犯罪行为的目的。

例如,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是行为人追求被害人死亡的目的,盗窃罪的行为就是行为人追求取得他人财物的目的。

二、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一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它也是一种直接故意。

(一)这种犯罪故意的认识所含的特定的事实内容行为可能会发生的危害结果,这种事实内容是行为可能会导致的。

例如某甲到山上狩猎,发现前面树林中有一只野兔,举枪就要射击,突然,某甲发现附近还有一割草的小孩,某甲开枪就有可能打中小孩,小孩受伤或死亡就是这种可能性的危害结果。

还有行为的危害性、决定行为危害性的行为方法、时间、地点的特性,和犯罪对象。

(二)意志因素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三、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一个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这是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犯罪不是很多,但比较复杂。

间接故意认识的特定事实内容包括:(1)行为可能会发生的危害结果。

“可能发生”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认识是不确定的。

具体说,行为人既不能肯定会发生这种危害结果,还是发生那种危害结果;也不能肯定危害结果是发生,还是不发生。

从对因果关系的认识讲,行为人只能认识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不能认识其发生的必然性。

(2)行为的危害性(3)决定行为危害性的行为方法、时间、地点的特性(4)犯罪对象从意志因素来看,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也就是说,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只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包括必然性,如果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还决意去实施这样的行为,就不可能是放任的态度(因为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放任的基础),而只能是一种积极追求的心理,应是直接故意,所以在犯罪故意中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一个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虽然在理论上可能有这么一种情况,但实际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间接故意犯罪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1、行为人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例如,某甲欲用气枪射击乙阳台上的一只鸽子,同时又见乙站在鸽子旁。

如果射击,可能击中乙。

但他一心想射击鸽子,竟不顾可能伤害乙。

于是,在侥幸心理支配下开枪射击。

结果子弹打偏恰巧将乙的一只眼睛打瞎。

在该案中,甲用气枪击鸽子并非犯罪行为,但对打瞎乙眼睛这种危害结果却是已构成间接故意伤害罪。

这就是在追求某个非犯罪目的时,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发生而构成的间接故意犯罪,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实施了一个行为构成一种犯罪。

2、行为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例如,会计某甲贪污了大量公款,为了防止罪行暴露,就采取放火的方法灭迹。

一天晚上,某甲趁夜深人静时点燃了会计室,目的是要将会计帐簿全部烧毁,在点火的同时,某甲同时也想到会计室隔壁有一同事某乙在睡觉,一旦着火以后,某乙可能会逃出来,也可能逃不出来而被烧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