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17 古诗三首 》优质课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9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9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个主题编写,17课《古诗三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磅礴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诗篇《望天门山》。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而东,在经
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全诗共四行,从“望”字着眼,前
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后两句写到在船游览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
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主
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
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
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去体验诗情,感悟诗意,领悟诗人对祖国
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名师授课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够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插图和通过理解古诗大意,通过想象和朗读,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最新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精品

最新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精品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优质课教案_0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亦、妆”两个生字,借助有关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重点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奇妙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感受西湖之美。

教学重点1、认读了“亦、妆”两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2、逐步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走近西湖1、现代诗人艾青,在诗中曾这样写到——谁来读一读,出示: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

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你们猜对了,是西湖。

2、又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出示: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周起渭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是呀,西湖在周起渭的心中成了一轮明月,而早在1200 多年前,白居易即将离开西湖时,挥笔写下——3、出示: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

——白居易此时,他眼中的西湖就像——4、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

而在九百多年前,宋代诗人苏轼对西湖更是醉心。

一天,他泛舟湖上,一开始天气晴朗,景色宜人,后来天下起了蒙蒙细雨,烟雨朦胧之中,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苏轼陶醉其中,提笔写下了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印象西湖1、老师写诗题,请同学们举起手来,和老师一块儿写,好吗?(边板书边说)“饮”是前鼻音,我们一同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书空)2、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3、(指着板书)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

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看看吧!(出示:全诗)请大家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

4 下面请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注意:潋滟、亦)5、读出节奏美读出来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6、师生合作读出节奏美,(出示诗歌节奏),7、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苏轼笔下的西湖,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同学说晴天的西湖很美,也有同学说雨天的西湖很美,更有同学说西湖像一位名叫西子的美女。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中,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深思熟虑了如何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教学之前,我首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科要求,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2)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学会背诵古诗,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准备为了提供有趣且有效的教学内容,我事先对教材中的三首古诗进行了仔细研读,并准备了相关的教学材料。

我选择了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以及一些与诗词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便给学生展示和拓展他们对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注重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 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 视听教学:通过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3)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古代风景图片和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课题: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古人会写古诗?”这个问题,并提出他们自己的想法。

3) 集体朗读和背诵: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元日》讲的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贴对联的喜庆场面;《清明》描述了清明节人们去上坟,天气蒙蒙细雨,人们的心情很悲痛;《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虽然是思乡情重,但也写出了在重阳节习俗是登高,身上佩戴茱萸。

通过学习本组三首古诗,让学生更加了解到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意思。

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诵读导入,学生诵读三首古诗,让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三首古诗2.利用课件检查生这些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的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3.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适时适量的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几首诗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古诗描写的场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积累古诗《乞巧》。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不足之处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三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三上人教部编版语文】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三上人教部编版语文】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0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0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2、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之前我们游览了
气势雄伟的天门山,欣赏了初晴后雨的西湖。

今天,让我们去洞庭。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作业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作业含答案

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作业含答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的注意力。

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17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019秋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 古诗三首教案-作业及答案-教学反思-精品

2019秋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 古诗三首教案-作业及答案-教学反思-精品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反思《王天门山》教学目标1。

我能认出这一课的7个新单词,并写出13个单词,如“段、段、段、段、段”2.能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正确、流利、动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4.能够准确、无声地书写“望天门山”。

教学要点1。

动情地读古诗2.理解古诗的大意教学难点体验古诗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教学时间1课堂教学过程1,观看图片,揭示主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壮丽老师:你知道这在哪里吗?这是位于安徽和呵呵长江两岸和当涂县西南两山隔江相望,犹如门户,因此也被称为天门山。

谁能告诉我们他看到这些照片后的感受?3.老师回答4.看了天门山的照片后,每个人都说了自己的感受。

许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如此美丽的风景。

他非常感动,写了一首诗《望天门山》5.现在请大家一起读一读题目——“看天门山”(老师板书的题目)。

第二,从头读古诗,感受它的整体1.学生可以自由朗读。

他们被要求读正确的发音和诗句。

2.指导新单词的发音3.一起阅读全班,分组并反馈4.教师展示节奏的划分,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课件展示)3。

逐句朗读来理解诗歌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标出他们不理解的单词和短语。

(老师在黑板上写诗)2。

姓名反馈:哪些单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切断这一次,转过来。

出来:出来独帆:一艘船帆:船上的帆,指船。

)本系为三年级3编写了第一册语文试卷和教案。

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将图片和课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的含义。

(首先,要求学生逐句解释,然后要求整首诗一起说。

浩浩荡荡向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疾驰而去。

这条绿色的河突然在这里拐了个弯,向北走去。

台湾海峡两岸的青山相映成趣,一艘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验意境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2.命名反馈:我脑海中出现了什么图像?(一首诗,一幅画)3。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7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7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名师授课教案】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本着“举字造形,读为主线想象画面、链接资料、文言共生、设境激趣。

”设计理念。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学习古诗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及大好山河的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能力目标:。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19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19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
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材分析】
第五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
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
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

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

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没有单一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相信学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在观察中我引导学生按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的顺序说说图意。

在观察和说话中相机提问: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镜”呢?然后,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把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把君山想象成“青螺”,来进一步体会,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交流过程中适时出示了一些描写月亮和湖水湖面的词语,同学们受到了启发,也说出了一些平时积累的:皓月当空、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等。

当整幅图的意思说出来后,其实诗所描绘的意境也出来了。

我就适时过度:有位诗人站在这仙境般的洞庭湖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看着这美景喜爱极了所以写下这首诗。

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诗中的“思”字感受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