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类触角丝状
植物保护技术试题综合题10套
植物保护技术试题一、判断题:(每个1分,共15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通常雄蛾的触角为丝状。
()2.昆虫任何一个虫态都具有四翅六足。
()3.高温重蒸效果良好。
()4.小蜂可进行孤雌生殖。
()5.水稻二化螟卵散产。
()6.蛾类幼虫都属于多足型。
()7.病毒为专性寄生物。
()8.线虫不属于植物病害的病原。
()9.细菌可直接侵入。
()10.单循环病害无再侵染。
()11.多数真菌病可经气流传播。
()12.非侵染性病毒主要由不良的环境因素引起。
()13.蚧类易引起煤烟病发生。
()14.检疫对象必须是气流传播病害()15.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其他有益生物治虫。
()二、选择题:(每个2分,共20分)(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空格内)1.蝗虫的后足是:( )①跳跃足②步行足2.已经脱了三次皮的昆虫应是()龄?① 3 ② 43.昆虫的食物的主要消化部位是( )①前肠②中肠4.防治蚜虫,宜用( )①内吸药剂②胃毒剂5.Bt乳剂属于( )制剂。
①真菌②细菌6.( )是综合防治的基础。
①农业防治②化学防治7.下列事实中可称为植物病害的是()。
①树木被风折断②叶片萎蔫8.细菌以()方式进行繁殖。
①裂殖②产生孢子9.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有()。
①花叶②霉状物10.植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者的关系是()。
①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②两者互相不影响,没有联系三、综合分析:(共5分)大型或中型,头下口式,单眼2—3个,触角线状,口器标准咀嚼式,前脑大而明显,中胸及后胸愈合。
前翅皮革质,成覆翅,后翅膜质,作纸扇状褶叠,翅脉多是直的。
后足跳跃式,产卵器发达,呈剑状(蟋蟀)、刀状(螽蜥)或齿状(蝗虫).常具听器,着生在前足胫节(蝼蛄、蟋蟀、螽蜥)或腹部第一节上(蝗虫),常有发音器,或以左右翅相摩擦(蟋蟀、螽蜥、蝼蛄)或以后足的突起刮擦翅而发音(如蝗虫)。
这是什么目昆虫?四、计算:(10分)稻绿蝽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1℃,有效积温为80.8日度,越冬代成虫于4月20日开始产卵,当时产卵的平均气温为20℃,求第一代若虫卵孵期?五、简答:(每小题10分,共30分)1.昆虫纲的共同特性有哪些?2.何谓植物检疫?确定检疫对象的依据是什么?3.简述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越夏场所。
《植物保护通论》习题集
植物病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致死温度:2.致病性和抗性:3.植物病原的致病性:4.植物病害:5.真菌的生活史:6.杂草:7.有害生物综合治理:8.营养胁迫:9.温度胁迫:10.体外保毒期:11.水分胁迫:12.生理小种:13.全寄生性种子植物:14.侵染过程:15.潜伏侵染:16.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17.寄生物和寄主:18.寄生和腐生:19.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20.初侵染和再侵染:21.病害循环:22.病程:23.半寄生性种子植物:24.IPM:二、判断题1.子囊孢子是真菌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
()2.植物病原微生物都是寄生物。
()3.植物病毒是一类有传染性的原核微生物。
()4.植物病毒病没有病征。
()5.真菌性病害一般呈系统性表现症状。
()6.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7.一种真菌只能在寄生一种寄主植物,称为单主寄生。
()8.一种真菌的生活史在一种寄主上完成,称为单主寄生。
()9.细菌属于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10.细菌接触感病植物后通过主动侵入、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等途径侵入。
()11.细菌接触感病植物后通过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等途径侵入。
()12.同一种真菌需要在两种以上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为转主寄生。
()13.同一种真菌能在两种以上的寄主上完成生活史的称为转主寄生。
()14.没有病征的病害就是病毒所致。
()15.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是稳定遗传,永不改变的。
()16.腐生物不会导致植物病害。
()17.单年流行病害既有初侵染,也有再侵染。
()18.大面积种植感病作物,遇到大量的强致病病菌就会爆发病害大流行。
()19.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稳定遗传,永不改变的。
()20.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成正相关。
()21.病毒在寄主细胞内才能增殖,因此病毒导致的病害都是系统性病害。
()22.病毒导致的病害往往是系统发病。
()23.病毒不能通过寄主植物的种子传播。
()三、选择题1.表现颗粒状物病征的病害属于:()A、真菌性病害B、细菌性病害C、病毒病害D、前三种都可能2.属于真菌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是()A、芽孢子B、厚壁孢子C、游动孢子D、子囊孢子3.属于严格专性寄生的病原物是:()A、线虫B、细菌C、病毒D、都不是4.积年流行病害:()A、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B、既有初侵染,也有再侵染C、以上都不对D、以上都对5.杂草分为耕地杂草、杂草类、水生杂草等,是按照杂草的()进行的。
苹果小卷叶蛾及金纹细蛾的特征及防治
苹果小卷叶蛾及金纹细蛾的特征及防治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3年第4期邓姗姗随着果品的大量流通,一些果树难防难治的病虫传播到我省地产果品生产基地东部地区的宁安市、东宁县等县市,特别是苹果小卷叶蛾(老百姓俗称舔皮虫),近几年在东部地区发生较重。
由于该虫害抗药性极强,给防治增加了难度,给果农造成了严重损失。
一、苹果小卷叶蛾的发生及防治1、虫体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8mm,翅展15-20mm黄褐色,触角丝状。
卵:扁平椭圆形径长约0.7mm左右,淡黄色,半透明。
孵化前黑褐色,数十粒成块作鱼鳞状排列。
幼虫:体长13-18mm细长翠绿色,头小淡黄白色,低龄体淡黄绿色。
蛹:9-11mm,较细长处绿色后变黄褐色。
2、生活史及习性。
苹果小卷叶蛾以初龄幼虫结成白色小茧在树皮裂缝,老翘皮下。
剪口死皮缝内,伤口死皮缝内越冬。
第二年春芽萌动时开始出蛰。
盛花期是幼虫出蛰盛期,前后延续一个月。
幼虫出蛰后,先爬到新树梢危害幼芽、幼叶、花蕾和嫩梢,造成芽枯,影响抽枝开花和结果,展叶后幼虫吐丝缀叶卷成“虫包”居内为害,这时幼虫在“虫包”里贪食不动称“紧包期”。
幼虫3龄后有转移危害习性,幼虫非常活泼,受惊吓时迅速扭动从卷叶内脱出吐丝下垂。
幼虫还能吐丝缀叶贴在果面上啃食果皮。
使果面呈不规则的片状洼坑,最终形成干疤,严重时会造成50-80%果实失去商品价值,幼虫老熟后从被害叶片内爬出,重新找叶片卷起居内化蛹,蛹期7-9天,成虫期1-2天蛹羽化成虫1-2天便可交尾产卵,单个雌性成虫产卵百余粒。
卵期6-8天,幼虫期15-20天。
6月上中旬出现第一代成虫,7月上中旬出现第二代成虫,8月上中旬出现第三代成虫,苹小卷叶蛾在我省东部地区发生三代,并且世代重叠。
3、预测预报(1)幼虫出蛰期预测预报:在四月末开始在不同地势选择5-10株树,在树上标定50-100个越冬虫茧,编上号。
1-2天观察一次幼虫出蛰情况,并登记好,当幼虫出蛰达到60%时即预报防治。
昆虫学思考答案
昆虫学思考答案昆虫复习题纲1、昆虫纲主要特征是什么?试比较昆虫纲与蛛形纲异同点。
(P5)(1)昆虫纲主要特征: 体躯分别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1对触角、一对复眼及0-3个单眼;胸部:具3对胸足,一般还有2对翅;腹部9-11节(2)昆虫纲与蛛形纲异同点:蛛形纲体躯只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一般有4对足,无触角2、简述昆虫咀嚼式口器构造及其功能。
(P9)(咀嚼式口器是昆虫中最基本而原始的口器类型,其他口器类型均是由此演化而成。
)(1)构造:它包括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
(2)功能:上唇具有味觉器;上颚用以切断和磨碎食物,并有御敌功能;下颚生有具有味觉作用的下颚须,是辅助上颚取食的机构;下唇生有下唇须,具有味觉和托持食物的功能,舌具有味觉和搅拌食物的作用。
3、以荔枝蝽为例,说明刺吸式口器基本构造。
(P9)刺吸式口器基本构造:上唇很短,呈三角形的小片;下唇长而粗,延长成喙,有保护口器的作用;上颚与下颚变成细长的口针,包在喙内,两对口针相互嵌接组成食物道和唾液道,其食窦(即唇基与舌之间)和咽的一部分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
4、请比较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昆虫的为害特点。
了解这些有何意义?了解这些的意义:了解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知道害虫的危害方式,而且对正确选用农药和和合理施药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于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可选用胃毒剂来防治,应用时将药喷撒在园艺作物上或做成毒谷、毒饵,害虫食了就引起中毒死亡。
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可以选用任剂进行毒杀。
5、请举出10种常见果树害虫的名称,并简述它们各自口器、足、触角的类型。
6、请简述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其类型?(P7)(1)基本构造:柄节,梗节,鞭节。
(2)类型(12种):丝状(线状)、刚毛状、念珠状、棒状(球杆状)、锤状、锯齿状、栉齿状、羽毛状、膝状、环毛状、具芒状、鳃片状。
7、了解触角的类型和功能在实践上的意义。
(P7、园艺昆虫讲稿P4)(1)触角的类型:见第6题(2)触角的功能:A、触角上生有各种感觉器,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以利于寻找食物和配偶,是昆虫感受信息的主要器官。
危害石榴的刺蛾类害虫识别与防治
危害石榴的刺蛾类害虫识别与防治危害石榴的刺蛾类有黄刺蛾、白眉刺蛾、丽绿刺蛾、青刺蛾和扁刺蛾,这些蛾类均以石榴的芽、叶为取食对象,严重危害石榴的生长。
它们在危害石榴时有各自的为害特点。
现将它们的识别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黄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
又名刺蛾、洋辣子、八角罐、八角虫等。
1.1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3~16mm,翅展30~34mm。
头和胸部黄色,背部黄褐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为褐色,有2条暗褐色斜线,在翅尖上汇合于一点,呈倒“V”字形。
内面1条伸到中室下角,为黄色与褐色的分界线。
卵:椭圆形,一端略尖,长1.4~1.5mm,宽0.9mm,黄绿色。
幼虫:体长16~25mm,头小,体粗大。
头部黄褐色,胸部黄绿色,体背有一两端粗中间细的哑铃形紫褐色大斑和许多突起枝刺。
蛹:椭圆形。
长12mm。
黄褐色。
茧:灰白色,质坚硬,茧壳黑褐色,有不规则纵条纹,形似雀卵。
1.2防治要点①农业防治:冬、春季剪除冬茧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
②生物防治:摘除冬茧时,识别青蜂(冬茧上端有一被寄生蜂产卵时留下的小孔)选出保存,翌年放科果园自然繁殖寄杀虫茧。
喷洒每1g含1亿个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6号悬浮剂防治。
③药剂防治:幼虫为害初期喷洒90%敌百虫或50%敌敌畏800~1000倍液、40%辛硫磷1200倍液、50%杀螟硫磷1000倍液、20%氰戊菊酯25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4000倍液等。
2白眉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又名杨梅刺蛾。
2.1形态识别成虫:体长8mm,翅展约16mm。
前翅乳白色,前端半部有浅褐色浓淡不匀的云斑,其中以指状褐色斑最明显。
幼虫:体长约7mm,扁椭圆形,绿色。
体背部隆起呈龟甲状。
头褐色,很小,缩于胸前,体上无明显刺毛,体背生2条黄绿色纵带纹,纹上分布有小红点。
蛹:长约4.5mm,近椭圆形。
茧:长约5mm,灰褐色,椭圆形。
2.2防治要点同黄刺蛾。
3丽绿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又名绿刺蛾。
森林保护复习题及答案
森林保护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昆虫的成虫一般有一对(触角)二对(翅),三对(足)。
2、植物病原细菌的繁殖方式(一分为二裂殖)。
3、翅脉在翅上的分布形式称为(脉相),翅面上由纵脉和横脉及翅缘围成的小区称(翅室)。
4、病原物一般分为两类,即(侵染性病原)、(非侵染性病原).5、昆虫的血液循环属于(开放式)主要靠心室的(扩张和收缩).6、天牛科成虫的主要特点是触角(鞭状)前翅有(条纹).7、蛾类的触角是(丝状、羽毛状),蝶类的触角是(球杆状).8、大青叶蝉的口器是(刺吸式),头式是(后口式).9、昆虫消化系统包括(前肠)、(中肠)、(后肠)。
10、类菌质体对四环素类的抗生素的比较(敏感)。
11、真菌病害流行的条件是(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适宜的环境、大量感病的寄主)。
12、植物病原细菌是(杆状),其一端、二端或周身有鞭毛。
13、病毒引起的症状是(花脸、花叶和矮缩)。
14、根据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可将寄主植物分为(感病、耐病、避病、抗病、免疫)。
.15、昆虫的血液循环属于(开放式)。
16、金龟甲科区别与其它科的主要特点是触角(鳃片状)。
17、枯叶蛾科的触角是(双栉齿状)。
18、尺蛾科后翅的第一条脉在肩角处显著(弯曲)。
19、夜蛾科体中到大型、暗色、后翅(黄白色)。
20、病毒对四环素类的抗生素(不敏感)。
21、(病状)是林木本身所表现的症状。
22、真菌的生活史:从孢自开始到再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23、病原的寄生性:就是病原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物而生活的(能力)。
24、两雌生殖:通过(两性)生殖而繁殖的方式。
25、趋光性:昆虫对(光线)的趋近或背离。
26、昆虫单眼只能分辨(光线)强弱和方向。
27、防治(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可用胃毒剂、触杀剂、微生物农药制剂。
28、刺吸式口器害虫取食后,寄主受害部位出现各种褪色斑点,受害植株形成萎焉,叶片卷曲、黄化、皱缩等。
29、翅的三区是(腋区、臀区和臀前区)。
昆虫的形态、解剖与分类
第十一页,共82页。
• 步行足(蜚蠊) • 跳跃足(蝗虫的后足) • 游泳足(龙虱) • 捕捉足(螳螂的前足)
• 开掘足(蝼蛄的前足)
• 攀缘足(人虱) • 携粉足(蜜蜂的后足) • 抱握足(雄龙虱前足)
第十二页,共82页。
由喙(下唇)及口针 (上颚及下颚)组成,刺 入其它生物体内吸血液及 体液。
第六页,共82页。
3、昆虫的口器
• (3)嚼吸式(蜜蜂)
由上唇、上颚及分离的 喙(下颚、下唇组成的吸管) 构成,能嚼能吸。
第七页,共82页。
2、昆虫的口器
• (4)虹吸式(蛾蝶类)
由能弯曲的喙(下颚组成 的吸管、内有肌肉)和下唇须 构成。
D 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虹吸式
第二十页,共82页。
• 人虱足的特征,下列正确的是 ( )。
A 前足为攀缘足
B 后足为攀缘足
C 三对足都为攀缘足 D 三对足都为抱握足
• 雄龙虱的前足称为( )。
A 开掘足 B 捕捉足 C 抱握足 D 攀援足
• 昆虫的足最多可由多少部分组成( )。
A 5 B 6 C 9 D 15
第四十四页,共82页。
滞育的利用
• 保护天敌:使大量天敌滞育度过不良气候,然后再解 除滞育,发挥其作用;而且据研究滞育后生活力还有 所增强
• 预测预报:使不易见的昆虫虫态打破滞育;容 易见到的虫态保持滞育,可以保证虫口技术调 查的准确性
• 杀死害虫:在不利于害虫生活的季节,打破其滞育, 利用外界恶劣条件杀死害虫
• 卵胎生:受精卵不产出体外,而是在母体内发育成幼体再产出,胚胎发 育所需营养由卵内的卵黄供给,受精卵与母体不发生营养关系
昆虫各科特征
1 蝗科(Locustidae)一般大型。
触角丝状较短少数为剑状或棒状。
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型,盖住中胸。
多数种类具有两对发达的翅,跗节3节。
腹部第1节两侧有1对鼓膜听器,少数无翅无听器,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产卵器钻头状。
东亚飞蝗、黄脊竹蝗、青脊竹蝗。
2 蝼蛄科(Gryllotalpidae)触角丝状细长。
前足为典型的开掘足,胫节阔,有4齿,跗节基部有2齿,后足腿节不甚发达。
前翅短,后翅长,伸出腹末如尾状。
尾须长,无外露产卵器。
为重要的地下害虫,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腐殖质多的壤土或沙壤土内,生活史长,一般1~3年完成一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壤深处越冬。
如华北蝼蛄、非洲蝼蛄等3螽斯科(Tettigoniidae)触角丝状细长,跗节4节;翅通常发达,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产卵器刀或剑状,多产卵于植物的组织内;多数种类为绿色,一般植食性,如露螽.4蟋蟀科(Gryllidae)触角丝状细长;跗节多为3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产卵器针状或矛状。
尾须长而不分节。
多植食性或杂食性。
如大蟋蟀、油葫芦等。
1 纹蓟马科体较粗壮,褐色或黑色。
触角9节,第3、4节常生有带状感觉器,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有明显的纵脉;翅面常有暗色斑纹。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上弯曲。
本科种类不多,多为捕食性。
如横纹蓟马。
2 蓟马科体略扁平。
触角6-9节,第3、4节上有叉状或锥状感觉器,末端1-2节形成端刺。
有翅者翅狭长,末端尖,翅脉少,无横脉。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下弯曲。
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大害虫。
如烟蓟马(Thrips tabaci)。
1网蝽科(Tingidae)又称军配虫。
体小而扁,体长多在5mm以下。
触角4节,以第3节最长。
喙4节。
无单眼。
头顶、前胸背板及前翅呈网状花纹。
前胸背板向后延长覆盖中胸小盾片,两侧扩展成侧背板。
前翅质地均一,不分成革质与膜质两部分。
足正常,跗节2节。
植食性,多在叶背面或幼嫩枝条群集食害,排出锈渍状污物,并在被害植物组织产卵;若虫暗黑色,体侧有刺突。
一昆虫基本知识与形态学
昆虫纲繁盛的原因
有翅能飞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 的一类,也是动物界中最早有翅的一个类 群;飞翔能力的获得给昆虫在觅食、求偶、 避敌、扩散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鞭节各节向一侧突出,呈细枝状,形如梳齿,如雄性 绿豆象、雄性芫菁
锤状触角-Capitate antennae
鞭节端部数节突然膨大,形如锤, 如埋葬虫、瓢虫、郭公虫
棒状触角-clavate antennae
触角细长,近端部数节膨大,如球杆形状,如蝶类
Butterflies
Antlion
念珠状触角-Moniliform
昆虫体壁的作用
(1)支撑身体; (2)保护作用; (3)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防止外界微生物侵入; (5)防止外界有毒物质。
每一体段均有特殊功能?头上有口器眼单眼和复眼触角和其他感觉器官其内着生脑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着生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是运动的中心?腹部含有许多内脏器官是内脏和生殖的中心昆虫纲的特征单眼触角复眼单眼一昆虫头部口器口器复眼复眼触角单眼触角结构触角沟antennagroovex285昆虫的外部构造不同类群的触角各有不同念珠状刚毛状锤状鳃叶状羽毛状栉齿状环毛状球杆状具芒状膝状丝状锯齿状丝状触角filiformantennae?细长如丝由基部到端部各节大致相同渐向端部变细如蝗虫雌蛾类丝状触角丝状触角刚毛状触角setaceousantennadragonflies?短小基部12节较粗鞭节纤细如蝉叶蝉蜻蜓羽毛状plumoseantennaemoth?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形如禽类羽毛如雄性蛾类羽毛状触角羽毛状触角环毛状触角whorledantennamosquitoes?鞭节各节生有一圈细毛愈近基部者愈长如雄性的蚊等蚊子的环毛状触角栉齿状触角pectinate?鞭节各节向一侧突出呈细枝状形如梳齿如雄性绿豆象雄性芫菁锤状触角capitateantennae鞭节端部数节突然膨大形如锤如埋葬虫瓢虫郭公虫棒状触角clavateantennaeantlionbutterflies触角细长近端部数节膨大如球杆形状如蝶类念珠状触角moniliform?鞭节由近似圆珠状小节组成形如念珠如白蚁锯齿状触角serrateantenna?鞭节的各亚节向一侧突出成三角形整个触角形象锯条?雌性豆象膝状触角geninculateantennaeweevilsandants柄节特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柄节与梗节间成肘状弯曲如蜜蜂象鼻虫wasp具芒状触角aristateantennahouseflies触角很短鞭节仅一节粗大其上生有一根刚毛状的触角芒触角芒上生有许多细毛如蝇类鳃片状触角lamellateantennascarabbeetle鞭节基部几节扩展成片形似鱼鳃金龟科触角沟antennagroovex285?复眼
农业昆虫学考试复习资料
《农业昆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0*2‘)1、羽化:末龄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或由蛹壳破裂变为成虫,称为羽化。
2、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可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3、两性生殖:卵子和精子结合,雌性产下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这样的繁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
4、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出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
5、幼体生殖: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时期,就进行生殖的现象。
6、种群:指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同种个体的集合体,即同种个体的群体,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不同,并能够交配繁殖的相关的生物群体。
(二者区别)7、趋性: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
变态: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状态转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
8、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的生理现象。
9、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
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进入滞育。
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10、有效积温K:生物在发育期内要求摄取有效温度的总和。
11、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区的下限是昆虫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
,一般为8~15°C。
12、蛹期:从化蛹到羽化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是一些昆虫幼期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13、预蛹期:末龄幼虫后期(常称为老熟幼虫),快要变蛹时,先停止取食,将消化道内的残留物排光,迁移到适当场所,体躯逐渐缩短,活动减弱,准备化蛹,称为预蛹,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预蛹期,14、多型现象:有些昆虫,在同种群中,除雌雄异性外,还有不同的类型称为多型现象。
15、多胚生殖: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16、过冷却现象:植物或昆虫的组织液可以承受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而不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冷却现象17、附肢:昆虫在胚胎发育时各体节均有1对管状外长物或突起,这就是所谓附肢。
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鳞翅目蛾类
4.刺蛾科Eucleidae
黄刺蛾 幼虫危 害状态
5.螟蛾科Pyraloidea
●具细长的足。喙基部有鳞片,触角丝状,有单眼,下颚须 及下唇须发达下唇须常突出,前翅近三角形。腹部第一节 有鼓膜器。后翅Sc+R1 与Rs 接近,平行或越过中室后有 一小段合并,是该科的鉴别特征。
5.螟蛾科Pyraloidea
13.夜蛾科Noctuidae
●幼虫通常粗壮,仅具原生 刚毛,常具4对腹足,但 有些种类第一二对腹足退 化,趾钩单序中带,幼虫 常在地下造土室化蛹。
13.夜蛾科Noctuidae
●夜蛾科是鳞翅目最大的一个 科,关于亚科的分法目前仍比 较混乱,常见可有斜纹夜蛾 Prodenia litura (Fibr.) ,多数幼 虫植食性,危害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钻入地下危害,咬断植株 根茎、幼苗,如地老虎类;有 的蛀茎或蛀果等危害,如棉铃 虫;有的则暴露在寄主表面危 害,如粘虫等。
●一般为大型蛾,身体粗壮, 前后两端较小,似梭型。 触角丝状,中部加粗,末 端形成1细钩,喙极长。
10.天蛾科Sphingoidea
●前翅狭长,外缘倾斜,后翅较小,一般鳞片厚而密。后翅 的Sc+RI和Rs平行且在靠近中室中部有1横脉相连。常具 翅缰和系缰钩。
10.天蛾科Sphingoidea
●幼虫大而粗壮,没有明显的毛。各腹节又分为6-8小环。 在第八腹节背面常有一个尾角,体侧常有斜纹1列,在地面
5.螟蛾科Pyraloidea 稻种卷叶螟
危害性状
●成虫有强的趋光性。 多危害禾本科植物, 少数危害桃、苹果、 梨等果树。
豆螟 蛾危 害性
状
玉米螟
危害状 态
6.尺蛾科Geometroidea
虫害考点
总分50分不定项选择题2’*10 问答题5’*5 绘图题 2.5’*2一、触角类型1、线状(丝状)触角:触角细长,各节呈圆筒形,除柄节、梗节稍大外,其余各节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变细。
如蝗虫、蝽象及一些蛾类等。
天牛、蝼蛄(待核实)2、念珠状触角:鞭节由近似圆珠形的小节组成,大小一致,状如串珠。
如白蚁、褐蛉等。
、3、锯齿状触角:鞭节各亚节鞭节各节端部的一角向外突出,形如锯条。
如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
4、栉齿状触角:鞭节各亚节向一边突出很长,形如梳子。
如雄性绿豆象等。
5、双栉齿状(羽状)触角:鞭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状如羽毛。
如雄性蚕蛾、毒蛾等。
6、棒状(球杆状)触角:触角细长,基部若干节细长,近端部数节逐渐膨大。
如蝶类、蚁蛉等。
7、锤状触角:鞭节端部数节突然膨大,形状如锤。
如瓢虫、郭公虫等。
8、鳃叶状触角:端部数节扩大成片状,可以开合,状似鱼鳃。
为鞘翅目金龟子类所特有。
9、膝状(肘状)触角: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柄节和梗节之间成肘状或膝状弯曲。
例蜜蜂、小蜂等。
10、环毛状触角:除基部两节外,每节环生一圈细毛,近基部的毛较长。
如雄性的蚊、摇蚊等。
11、刚毛状触角:短小如刚毛,基部的一、二节较大,其余的节突然缩小,细似刚毛。
例如蜻蜓、蝉和飞虱等。
12、具芒状触角:触角短,鞭节仅一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根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
触角芒有的光滑,有的具毛或呈羽状。
为双翅目蝇类所特有。
触角的类型是鉴定昆虫的重要依据。
例如白蚁的触角是念珠状,金龟子的触角是鳃叶状,蝶类的触角是棒状,蛾类的触角有丝状、羽状等。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叩头虫具有梳状或锯齿状触角小地老虎(成虫雌蛾触角丝状,雄蛾双栉齿状)、蛾类的触角有丝状、羽状(老师最后一节课上说的是丝状)金龟子的幼虫蛴螬二、口器的类型1、咀嚼式口器:最原始的口器类型,适合取食固体食物。
由上唇、下唇、舌各1片,上颚、下颚各2个组成。
森林昆虫学 8.2蛾类
3.油松毛虫:除了北京、 河北、辽宁等地,查明 还分布于内蒙古、甘 肃、陕西、山东、山 西、河南、湖北、贵 州及四川省,主要危害 油松,还危害马尾松、 黑松、华山松及白皮 松。
4.马尾松毛虫:危害最严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马尾 松分布区,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 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四川等省,主要 危害马尾松,此外还有湿地松、加勒比松、火炬松及云 南松等。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成虫: 中横线内侧和齿状外横线外侧有一淡线纹,似双重线,亚 外缘线最后两斑的连线与外缘相交,中室白斑小而不明显
2、生活史及习性:成虫有趋光性。一般不作 大范围的迁飞扩散,但重灾区周围的健壮林 分,往往成为成虫迁往产卵的场所。 落叶松毛虫一年1代或2年一代,以幼虫在枯落 物或土壤中越冬。 赤松毛虫一年1代,以幼虫在树缝、枯落物或 石块下越冬。 油松毛虫北京一年1-2代,以2代为主,以幼虫 在树缝、枯落物或石块下越冬。初孵幼虫有 群居危害习性。
(毒笔制作:2.5%溴氰菊酯与滑石粉、石膏粉以1:1: 3调和成型,干燥一天后备用,树干划闭合环,间 距3-5cm,忌接触和呼吸中毒)
3、药剂防治: 幼虫3龄以前施药 效果好,可用90%敌 百虫、菊酯类农药 5000x效果均好 4、保护和利用天敌: 施用颗粒体病毒或 青虫菌制剂。注意保 护利用广肩小蜂、赤 眼蜂、姬蜂等天敌
第二节 蛾类
一、刺蛾类 成虫中等大小,体 短而粗壮,喙退化, 雌虫触角丝状,雄 虫羽状。前翅M2基 部接近M3,A脉2支, 2A基部有分叉。后 翅Sc十Rl与Rs在中 室基部愈合,A脉3 支。
( 一 ) 黄 刺 蛾
Cnidocampa flavescens
鳞翅目2
药用昆虫
食用昆虫
1 农林昆虫
鳞翅目幼虫绝大多数是植食性的农பைடு நூலகம்害 虫,常年对农林业造成巨大损失。
2 天敌昆虫
一些植食性种 类可用于杂草生 物防治。如澳大 利亚引进阿根廷 螟蛾防止曾给该 国的牲畜业造成 巨大损失的仙人 掌,取得了巨大 成功。
3 工业原料昆虫
我国是世界蚕业的发祥地。养蚕已经有近 五千年历史,生丝和丝绸出口量都居世界 第一。家蚕、柞蚕和蓖麻蚕等都是重要的 资源昆虫。
幼虫蠋(zhu) 形,口器咀嚼式, 身体各节密布分 散的刚毛或毛瘤、 毛簇、枝刺等, 有腹足2~5对, 以5对者居多,具 趾钩,多能吐丝 结茧或结网。
1 头部
成虫口器虹吸式,但 小翅蛾科为咀嚼式口器。 蛾类触角有丝状、锯齿 状、栉状或羽状;复眼 较大;通常有单眼两个, 蝶类触角为棍棒状;复 眼相对较小;缺单眼。
4 趋性和迁飞习性
1)蝶类多在白天活动;蛾类多在夜间活动, 常有趋光性。成虫活动主要是飞翔、觅食、 交配和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2)有趋化性。 3)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如,粘虫、地老虎、 稻纵卷叶螟和一些蝶类。
5 拟态
1)拟态生活环境
2)贝茨氏拟态 可食性物种模拟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 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
6 雌雄二型与多型现象
雌雄二型现象较普遍,如某些种类雌蛾无 翅、触角为丝状,雄蛾有翅、触角为羽状 (袋蛾、枣尺蠖)。性二型现象在蝶类中 更为常见。
多型现象有多 种成因,但以季 节变化形成的季 节二型最为多见, 蝶类中较常见。 季节二型在幼虫、 蛹和成虫期均可 出现。
棉 铃 虫 幼 虫 的 多 型 性
幼虫称为蠋式幼虫,口器咀嚼式。
鳞翅目通称蝶、蛾类,二者主要区别是: 蝶类触角球杆状,静息时翅竖立体背,无 翅缰,翅形宽大,白天活动。 蛾类触角丝状、栉齿状或羽状,静息时翅 平覆体背或平展体侧,翅形大多狭小,体 色多灰暗,多夜间活动。
整理昆虫
昆虫:有三对足两对翅的节肢动物门。
头式: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触角是昆虫的重要感觉、嗅觉、触觉器官。
由于鞭节数及形状不同因而分为不同类型的触角触角由柄节、梗节、鞭节三部分构成的。
分为刚毛状、丝状、念珠状、球杆状、锤状、锯齿状、栉齿状、羽毛状、膝状、环毛状、具芒状、鳃片状口器:咀嚼式、嚼吸式(蜂类)、吸式(刺吸、虹吸、锉吸、舐吸<苍蝇>)口器的防治:咀嚼式(胃毒喷洒在作物表面或拌在饵料里中,取食时农药进入消化道中毒而死)刺吸式口器(内吸性杀虫剂,被植物和种子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运转,取食时,农药随植物汁液被吸入虫体,从而引起中毒死亡)触杀剂是从害虫体壁进入而起杀毒作用,因此不论防治哪类害虫都有效。
对于舐吸式和虹吸式可将胃毒剂做成毒液或半流体的毒饵来诱杀。
足:前足、中足和后足。
隐4节:昆虫的跗节第三节很小,看起来好像三节,又称拟三节胸足的构造: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虫、开掘足、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翅类型:膜翅、毛翅、鳞翅、缨翅、覆翅、半鞘翅、棒翅昆虫趋性: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食性:1. 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2. 肉食性腐食性植食性杂食性防治方法分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农药分类: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内吸剂、拒食剂、驱避剂、引诱剂(作用方式);无机杀虫剂、有机杀虫剂、生物杀虫剂克服和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方法:合理混用药剂、换用新药剂、交替使用两种药剂、综合防治臀前区是翅的主区,是翅脉分部的区域纵脉:从翅基部到边缘的翅脉。
横脉:横列在纵脉之间的短脉。
脉相: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常见天敌昆虫:捕食性天敌昆虫:(螳螂、草蛉、瓢虫、蜻蜓、食虫牤、食蚜蝇)寄生性天敌昆虫:(赤眼蜂、丽蚜小蜂)昆虫天敌种类:致病微生物、天敌昆虫、其他食虫动物、食虫植物。
环境因素通常可分为:非生物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食物因素、天敌因素微生物杀虫剂:病毒制剂、BT乳剂如何合理使用药剂: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合理混用、蔬菜果树上严禁使用高毒性和长效期农药。
蛾类
玉米螟中文学名:玉米螟界:动物界拉丁学名:Ostrinia nubilalis纲:昆虫纲别称:钻心虫、玉米髓虫目:鳞翅目分布区域:世界广布性害虫科:螟蛾科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
均为圆形,前大后小。
蛹:长 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
中文学名:苜蓿夜蛾界:动物界拉丁学名:Heliothis dipsacea (Linnaeus)纲:昆虫纲别称:大豆叶夜蛾目:鳞翅目二名法:flax bud worm科:夜蛾科分布区域:江苏、湖北、云南、黑龙江、四川、西藏、新疆、内蒙等成虫:体长约15毫米,翅展约35毫米。
前翅灰褐色带青色。
缘毛灰白色,沿外缘有7个新月形黑点,近外缘有浓淡不均的棕褐色横带;翅中央有1块深色斑,有的可分出较暗的肾状纹,上有不规则小点。
后翅色淡,有黄白色缘毛,外缘有黑色宽带,带中央有白斑,前部中央有弯曲黑斑。
卵:半球形,直径约0.6mm,卵面有棱状纹,初产白色,后变黄绿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约40毫米,头部绿色、黄色或粉红色,有褐色点,每5-7个一组,中央的斑点形成倒“八“字形。
体色变化大,有淡绿色、灰绿色、棕绿色等,背线暗色,亚背线白色有暗边,气门线黄绿色。
气门中央黄色,边缘色深,第8腹节气门比第7节的约大一倍。
蛹:长约20毫米,褐色,末端有2根刺状刚毛。
中文学名:银纹夜蛾界:动物界拉丁学名:Argyrogramma agnata (Staudinger) 纲:昆虫纲别称:黑点银纹夜蛾、桥虫目:鳞翅目二名法:Plusia agnata Staudinger 科:夜蛾科分布区域:中国各地。
桑树人纹污灯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传播疾病
桑树人纹污灯蛾的幼虫在 取食过程中,可能携带并 传播病原菌,对桑树的健 康造成威胁。
对其他植物的危害
寄主范围广泛
桑树人纹污灯蛾不仅对桑树造成危害 ,还可能对其他植物造成危害,如水 稻、玉米等农作物。
破坏植物生长
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导致植物生长受 阻,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
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详细描述
桑树人纹污灯蛾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因此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它们通常在寄主植物上活 动,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常常被灯光吸引。在自然环境中,桑树人纹污灯蛾的天敌较少,因此种群数 量容易积累,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
02
桑树人纹污灯蛾的发生规律
分布与传播
分布
桑树人纹污灯蛾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欧洲的温带地区,包括 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 斯等国。
桑树人纹污灯蛾的发生数量与气候条件、食物来源和天敌数量等因素 有关,一般而言,温暖湿润的季节有利于其繁殖和扩散。
03
桑树人纹污灯蛾的危害特点
对桑树的危害
幼虫蚕食桑叶
桑树人纹污灯蛾的幼虫以 桑叶为食,导致桑叶产量 降低,影响桑树的正常生 长。
降低桑叶品质
幼虫在桑树上蚕食,导致 桑叶出现残缺、变色等现 象,降低桑叶的品质和营 养价值。
进行生物防治,实现生态平衡。
开展抗性品种选育
03
针对桑树人纹污灯蛾的为害特点,选育抗性较强的桑树品种,
提高桑树的自我保护能力。
防治建议
加强检疫与监测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严格控制桑树人纹污灯蛾的传播途径,对疫区内的桑树进行检 疫,及时发现并控制虫害。
合理施肥、灌溉,பைடு நூலகம்强桑树长势,提高抗虫能力;及时清理桑 园内的枯枝落叶,减少虫源。
蛾类触角丝状
凤蝶幼虫
2.粉蝶科
常为白色,黄色或橙色。有黑色斑点,前翅三角形 ,后翅卵圆形。如菜粉蝶。
白 粉 蝶
山楂绢 粉蝶
菜粉蝶
3.弄蝶科
• 头大,色暗、粗状,触角末端膨大有钩,有透明斑。飞行快, 呈闪跃状,前后翅的翅脉都直接从翅基部或中室分出如直 纹稻苞虫、隐纹稻苞虫。
4.眼蝶科
翅上有眼状斑纹或圆斑纹,前足 退化。幼虫主要特 点头比前胸大,头部有两个角状突起。
蝶类和蛾类鳞翅目螟蛾科夜蛾科麦蛾科凤蝶科天蛾科翅三角形后翅外缘波状并有一尾状突前翅后方有两条从基部生出的臀脉后翅只有一条幼虫前胸背中央有一能翻出的分泌腺呈y如结凤蝶
农作物虫害防治 技术
鳞翅目
学习目标
• 1.识记鳞翅目昆虫的典型特征。 • 2.知道鳞翅目常见的科,了解每个科的典 型特征。 • 3.会举例说明鳞翅目的常见昆虫。
5.螟蛾科
体瘦长。触角丝状,足细长,前翅狭长三角形。如玉米螟。
蛾类其它的科
• 刺蛾科
刺蛾幼虫
毒蛾科
柳叶毒 蛾
舞毒蛾
卷叶蛾科
桃潜叶蛾
顶稍 卷叶 蛾
灯蛾科
枯叶蛾科
课后练习
• 一、单选 • 1、蛾类的触角一般为( C ) • A 锤状触角 B 棒状触角 C 线状触角 珠状触角 • 2、不属于鳞翅目昆虫的是( D ) • A 菜粉蝶 B 棉铃虫 C 玉米螟 D
眼蝶
蝶类的其它科
灰蝶科:体小、纤弱而秀
丽;触角有白色的环,眼周围为
白色毛;后翅外缘常有尾状突起。
豆 灰 蝶
线 灰 蝶
曙灰蝶
蛱蝶科
中型或大型, 色彩鲜艳并 有各种色斑; 有的休息时 四翅不停地 扇动;触角 锤状部特别 膨大;前足 不发达, 雄虫退化 尤明显。 如黄缘蛱蝶
昆虫部分测试题全部
昆虫基础知识练习题一、选择题1、.蝉的触角是()A .丝状 B.肘状 C. 刚毛状 D. 棍棒状2、小地老虎幼虫的口器属于()A.咀嚼式B.锉吸式C.嚼吸式3、草蛉幼虫的口器属于()A.咀嚼式B.刺吸式C.双刺吸式4、双翅目蝇类成虫的口器属于A.刺吸式B.锉吸式C.舐吸式5、鳞翅目昆虫的产卵器时A.背瓣发达B.腹瓣发达C.无特化产卵瓣6、雄蚊子的触角是:()A .锯齿状 B.环毛状 C. 具芒状 D. 鳃片状7、从第一次蜕皮到第二次蜕皮之间的虫龄应该是()A.第一龄幼虫B.第二龄幼虫C.第三龄幼虫8、蚜虫在同一季节里所出现的无翅蚜和有翅蚜两种形态的个体属于()A.雌雄二型B.多型现象C.第一性征9、触角和附肢等胶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节多数或全部不能扭动,这种蛹为____A. 离蛹B. 被蛹C. 围蛹D. 裸蛹10、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头式一般属于()A.下口式B.前口式C.后口式11、咀嚼式口器昆虫的头式一般属于()A.下口式B.前口式C.后口式12、膜翅目蜜蜂的口器属于()A.咀嚼式B.嚼吸式C.刺吸式13、同翅目蝉的口器属于()A.刺吸式B.锉吸式C.咀嚼式14、直翅目蝗虫的口器属于()A.嚼吸式B.咀嚼式C.刺吸式15、鳞翅目成虫的口器属于()A.咀嚼式B.刺吸式C.虹吸式16、缨翅目蓟马的口器属于()A.刺吸式B.锉吸式C.嚼吸式17、直翅目蝗虫的触角属于()A.丝状B.刚毛状C.念珠状18、金龟子的触角属于A.刚毛状B.棒状C.鳃叶状19、蝇类的触角属于()A.丝状B.具芒状C.环毛状20、蝶类的触角属于()A.丝状B.羽毛状C.球杆状21、瓢虫的触角属于()A.棒状B.球杆状C.鳃叶状22、蝗虫的后足属于()A.跳跃式B.步行式C.开掘式23、蝼蛄的前足属于()A.开掘足B.跳跃足C.捕捉足24、螳螂的前足是属于()A.步行足B.捕捉足C.开掘足25、蝗虫的前翅属于( ) A.鞘翅B.膜翅C.覆翅26、蝽象的前翅属于()A.鞘翅B.半鞘翅C.鳞翅27、双翅目的后翅属于()A.膜翅B.鳞翅C.平衡棒28、鳞翅目蛾蝶类的前后翅属于()A.膜翅B.脉翅C.鳞翅29、缨翅目蓟马的翅属于()A.覆翅B.膜翅C.缨翅30、下列哪种昆虫的口器属于嚼吸式口器A.食蚜蝇B.草蛉C.蜜蜂31、下列哪类昆虫的口器属于锉吸式口器A.蝇类B.虻类C.蓟马32、双翅目蚊类属于什么口器类型A.刮吸式B.舐吸式C.刺吸式33、下列哪类幼虫的口器属于双刺吸式A.瓢虫B.草蛉C.食蚜蝇34、下列那些不是触角的组成部分( ) A.柄节 B.梗节 C.鞭节 D.基节35、昆虫雌虫的产卵器着生于腹部A.第8、9节上B.第8节上C.第9节上36、昆虫雄虫的交配器着生于腹部A.第8节上B.第9节上C.第10节上37、双翅目蝇类幼虫的口器属于下列哪种类型A.锉吸式B.刺吸式C.刮吸式38、棉铃虫的蛹在土中越冬,第二年最早出现的成虫应属于()A.第一代成虫B.越冬代成虫C.第二代成虫39、昆虫从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终止的发育过程称为()A.世代B.年生活史C.个体发育史40、蝇的后翅是() A.膜翅 B.半鞘翅 C.覆翅 D.平衡棒41、.甲虫的前翅为() A.膜翅 B.半鞘翅 C.鞘翅 D.鳞翅42、半翅目蝽科的触角是()A.3节B.4节C.5节43、昆虫翅的前缘和外缘的夹角为()A.臀角B.顶角C.肩角44、昆虫翅的外缘和后缘的夹角为()A.臀角B.顶角C.肩角45、昆虫翅的前缘和后缘的夹角为()A.臀角B.顶角C.肩角46、蚜虫属于同翅目的()A.叶蝉科B.粉虱科C.蚜科47、下列哪个目的昆虫全部为植食性()A.鞘翅目B.半翅目C.同翅目48、草蛉属于()A.植食性B.捕食性C.寄生性49、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属于()A.无足型B.多足型C.寡足型50、同翅目昆虫的变态大多数属于()A.渐变态B.完全变态C.半变态51、鳞翅目的蛹属于()A.离蛹B.被蛹C.围蛹52、双翅目昆虫的蛹属于()A.离蛹B.被蛹C.围蛹53、鞘翅目昆虫的蛹属于()A.离蛹B.被蛹C.围蛹54、膜翅目昆虫的蛹属于()A.离蛹B.被蛹C.围蛹55、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属于()A.多足型B.寡足型C.无足型56、草蛉的幼虫属于()A.多足型B.寡足型C.无足型57、地老虎属于鳞翅目的()A、夜蛾科B、螟蛾科C、灯蛾科58、金针虫属于下列哪科幼虫()A.金龟科B.叩甲科C.叶甲科59、蛴螬属于鞘翅目下列哪科幼虫()A.金龟科B.皮蠹科C.瓢甲科60、步甲科多数属于()A.捕食性B.寄生性C.植食性61、虎甲科多数属于()A.捕食性B.寄生性C.植食性62、膜翅目广腰亚目一般属于()A.捕食性B.寄生性C.植食性63、姬蜂属于膜翅目的()A.广腰亚目B.细腰亚目针尾组C.细腰亚目锥尾组64、茧蜂属于膜翅目的()A.广腰亚目B.细腰亚目针尾组C.细腰亚目锥尾组65、赤眼蜂科昆虫全部寄生于()A.卵B.幼虫C.蛹66、食蚜蝇属于双翅目的()A.短角亚目B.芒角亚目C.长角亚目67、枣尺蠖雌虫无翅,雄虫有翅属于A.雌雄二型B.多型现象C.第一性征68、蝶和蛾的口器是()A.刺吸式口器 B.虹吸式口器 C. 嚼吸式口器 D.舐吸式口器69、臭虫属于昆虫纲的A.原尾目B.同翅目C.半翅目70、半翅目蝽科的触角是A.3节B.5节C.4节71、以下哪种昆虫具有迁飞习性A.叶蝉B.小地老虎C.菜粉蝶72、鳞翅目蝶类触角端部弯成钩状的科是A.粉蝶科B.弄蝶科C.凤蝶科73、下列哪类昆虫有社群现象A.蜜蜂B.叶蜂C.茧蜂74、在直翅目昆虫中,前足开掘式的科是A.蝗科B.蝼蛄科C.蟋蟀科75、在鳞翅目下列科中,幼虫多具钻蛀性的科是A.尺蛾科B.天蛾科C.螟蛾科76、下列哪科的昆虫属于不全变态A.叶蝉科B.天蛾科C.瓢甲科77.蝗虫的头式为()A 下口式 B 前口式 C 后口式 D 上口式78、有发达三角形中胸小盾的昆虫()A 菜青虫 B 椿象 C 金针虫 D 草蛉79、双翅目昆虫包括()A 蚜虫 B 蚊蝇 C 金龟子 D 菜粉蝶80、属于同翅目的昆虫是()A 蚜虫B蝇 C 蜂D椿象81.属于鞘翅目的昆虫是()A 蝗虫 B 金龟子 C 叶蝉 D 草蛉82、下列昆虫中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A. 蚜虫B. 叶蝉C. 瓢虫D. 蛾类幼虫E. 蝗虫83.一个新个体昆虫(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A 一化性 B 多化性 C 一个世代 D 多个世代84.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当不良环境解除时,就可恢复生育的停育现象叫()A 滞育B 休眠C 越冬D 越夏85.膜翅目中寄生性昆虫幼虫的足属于()A 寡足型B多足型 C 无足型 D 原足型86.蛹体被第三、四龄幼虫所蜕的皮共同构成的蛹壳所包围,这种蛹为()A 离蛹B 被蛹C 围蛹D 裸蛹87、下列情况属于多型现象的是:( C )A:蚜虫在同一季节里胎生雌蚜有无翅和有翅两个类型 B:黄蛱蝶的夏型和秋型C:蚂蚁种群中的工蚁和兵蚁 D:锹甲的雌性和雄性存在形态差异88、昆虫胚胎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状态改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称()A. 孵化B. 脱皮C. 羽化D. 变态89、蝼蛄的前足为() A.步行足 B.跳跃足 C.开掘足 D.捕捉足90、体多肥胖,弯曲呈“C”形,体柔软,行动迟缓多生活在土中,属于那一种幼虫( B )A. 蛃型B. 蛴螬型C. 蠕虫型D.象甲型91、全变态幼虫的类型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
铃
麦蛾科的幼虫
薯
块
茎
蛾
3.天蛾科
体粗壮,纺锤形。前翅大三角形,后缘内收,后翅短小。如 豆天蛾、长喙天蛾、鬼脸天蛾。
天蛾
4.夜蛾科
体粗壮,色深暗。前翅三角形,多斑纹,后翅宽,色淡。如 八字地老虎。
5.螟蛾科
体瘦长。触角丝状,足细长,前翅狭长三角形。如玉米螟。
D念 赤眼蜂
三、鳞翅目常见的科
鳞翅目
锤角亚目
异角亚目
弄蝶科 粉蝶科 眼蝶科 凤蝶科
螟蛾科 尺蛾科 天蛾科
夜蛾科 麦蛾科
(一)蝶类1. 凤蝶科
翅三角形,后翅外缘波状并有一尾状突,前翅后方有两条从基部生出的 臀脉,后翅只有一条,幼虫前胸背中央有一能翻出的分泌腺呈“Y” 。
如结凤蝶。
凤蝶幼虫
2.粉蝶科
常为白色,黄色或橙色。有黑色斑点,前翅三角形 ,后翅卵圆形。如菜粉蝶。
口诀识记:口器虹吸鳞翅目,四翅膜质鳞片覆。被蛹多足有趾钩,蝶蛾 幼虫害植物。
二、鳞翅目的两个亚目
(一)蝶类 触角端部膨大成球杆状,后翅基部无翅缰,静止时双翅竖立于 背上;白天活动。
(二)蛾类 触角丝状、羽状等,末端不膨大,后翅基部有翅缰,休息时平 放背上,夜间活动。
蝶
蛾类
类
• 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鳞翅目代表昆虫的动画:蝶类和蛾类
农作物虫害防治 技术
鳞翅目
学习目标
• 1.识记鳞翅目昆虫的典型特征。
• 2.知道鳞翅目常见的科,了解每个科的典 型特征。
• 3.会举例说明鳞翅目的常见昆虫。
一、鳞翅目的典型特征
身体、翅膀及附器均被有鳞片,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触角丝状、羽毛 状、棒状,虹吸式口器,全变态。包括所有的蝶类和蛾类。见下图所示: 虹吸式口器和鳞片
• 刺蛾科
蛾类其它的科
刺蛾幼虫
舞毒蛾
毒蛾科
柳叶毒 蛾
卷叶蛾科
顶稍 卷叶 蛾
桃潜叶蛾
灯蛾科
枯叶蛾科
课后练习
• 一、单选 • 1、蛾类的触角一般为( C ) • A 锤状触角 B 棒状触角 C 线状触角
珠状触角 • 2、不属于鳞翅目昆虫的是( D ) • A 菜粉蝶 B 棉铃虫 C 玉米螟 D
丽;触角有白色的环,眼周围为 白色毛;后翅外缘常有尾状突起。
线 灰 蝶
曙灰蝶
蛱蝶科
中型或大型, 色彩鲜艳并 有各种色斑; 有的休息时 四翅不停地 扇动;触角 锤状部特别 膨大;前足 不发达, 雄虫退化 尤明显。 如黄缘蛱蝶
(二)蛾类1.尺蛾
体瘦长。翅大而薄,休止是四翅平铺。如豹尺蛾、桑尺蠖。
2.麦蛾科
白
山楂绢
粉
粉蝶
蝶
菜粉蝶
3.弄蝶科
• 头大,色暗、粗状,触角末端膨大有钩,有透明斑。飞行快, 呈闪跃状,前后翅的翅脉都直接从翅基部或中室分出如直 纹稻苞虫、隐纹稻苞虫。
4.眼蝶科
翅上有眼状斑纹或圆斑纹,前足 退化。幼虫主要特 点头比前胸大,头部有两个角状突起。
眼蝶
蝶类的其它科 豆
灰 灰蝶科:体小、纤弱而秀 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