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XFS文件系统描述观察及磁盘命令详解

合集下载

linux与磁盘和存储管理相关的命令

linux与磁盘和存储管理相关的命令

linux与磁盘和存储管理相关的命令
Linux中与磁盘和存储管理相关的命令包括:
1.df:用于显示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2.du:用于显示目录或文件的大小。

3.fdisk:用于创建、删除和重新分区磁盘。

4.mount:用于挂载文件系统。

5.umount:用于卸载文件系统。

6.lsblk:用于列出块设备的信息。

7.fsck:用于检查和修复文件系统。

8.sync:用于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磁盘。

9.dd:用于复制和转换磁盘或文件。

10.mkfs:用于在磁盘上创建文件系统。

11.lvextend和xfs_growfs(针对XFS文件系统):用于扩展已挂载的逻辑卷或文件系
统的大小。

12.iostat:用于监视磁盘I/O性能。

13.iotop:用于监视磁盘I/O使用情况,按进程排序。

14.badblocks:用于检查磁盘上的坏块。

15.smartctl:用于监控和诊断SMART(自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兼容的磁盘驱动器。

这些命令提供了在Linux中管理磁盘和存储设备的基本工具,包括查看空间使用情况、分区、挂载和卸载文件系统、检查和修复文件系统、监控I/O性能等。

linux xfs 读写流程

linux xfs 读写流程

linux xfs 读写流程XFS(eXperimental File System)是一个高性能的日志文件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许多Linux发行版中。

它的设计目标是提供高并发、高吞吐量和高可扩展性的文件系统。

XFS的读写流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打开文件:在执行读写操作之前,首先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打开文件。

打开文件时,内核会分配一个文件表项,并返回给应用程序一个文件描述符作为文件句柄,在后续的读写操作中使用。

2.定位到目标位置:在进行读写操作之前,需要先将文件指针定位到所需位置。

可以使用系统调用如lseek来移动文件指针到指定的位置。

对于读操作,内核会将文件指针指向待读取数据的偏移量;对于写操作,内核会将文件指针指向待写入数据的偏移量。

3.系统调用:进行实际的读写操作前,应用程序需要调用相应的系统调用,如read和write来向文件系统发送请求。

这些系统调用会将待读取或待写入的数据以及其他必要的参数传递给内核,然后内核负责处理这些请求。

4.缓存数据:在进行读写操作时,内核会先检查缓存中是否具有所需的数据,如果有,它会直接将数据返回给应用程序,减少了对磁盘的访问。

如果在缓存中找不到数据,内核会进一步查找磁盘上的数据。

5.读取数据:如果需要进行读操作,并且缓存中没有所需数据,内核会向磁盘发起I/O请求,读取相应的数据块。

在XFS中,数据块是一个512字节的单元,多个数据块可以组成一个文件或目录。

6.写入数据:如果需要进行写操作,并且缓存中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存储数据,内核会向XFS元数据区域提交一个写操作请求。

元数据包括文件系统结构、文件属性和文件分配的信息。

内核将写入的数据块写入磁盘,并在元数据中更新相应的信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7.更新元数据:在写操作完成后,内核会更新相应的元数据,包括文件大小、时间戳等信息,并将其写入磁盘。

XFS使用了一种称为COW(Copy-On-Write)的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linux系统管理员常用命令

linux系统管理员常用命令

linux系统管理员常用命令Linux是一种开源的操作系统,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和个人电脑。

作为一名Linux系统管理员,熟悉并掌握常用的命令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Linux系统管理员命令,帮助管理员更好地管理和维护系统。

1. ls命令:ls命令用于列出当前目录下的文件和文件夹。

通过ls命令,管理员可以查看目录结构,了解文件的权限和属性。

2. cd命令:cd命令用于切换当前工作目录。

管理员可以使用cd命令进入不同的目录,方便进行文件操作和管理。

3. pwd命令:pwd命令用于显示当前工作目录的路径。

管理员可以使用pwd命令确认当前所在位置,避免操作错误。

4. mkdir命令:mkdir命令用于创建新的目录。

管理员可以使用mkdir命令创建新的文件夹,方便组织和管理文件。

5. rm命令:rm命令用于删除文件和目录。

管理员可以使用rm命令删除不再需要的文件和目录,释放存储空间。

6. cp命令:cp命令用于复制文件和目录。

管理员可以使用cp命令将文件和目录复制到指定位置,方便备份和迁移。

7. mv命令:mv命令用于移动文件和目录,也可以用于重命名文件和目录。

管理员可以使用mv命令将文件和目录移动到其他位置,或者修改文件和目录的名称。

8. cat命令:cat命令用于查看文件的内容。

管理员可以使用cat命令查看文件的文本内容,或者将多个文件合并成一个文件。

9. grep命令:grep命令用于在文件中搜索指定的字符串。

管理员可以使用grep命令快速定位文件中包含特定内容的行。

10. chmod命令:chmod命令用于修改文件和目录的权限。

管理员可以使用chmod命令设置文件和目录的读、写、执行权限,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11. chown命令:chown命令用于修改文件和目录的所有者。

管理员可以使用chown命令将文件和目录的所有权转移给其他用户或用户组。

12. top命令:top命令用于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

一次Linux下testdisk+gdisk恢复XFS文件系统及数据的经历

一次Linux下testdisk+gdisk恢复XFS文件系统及数据的经历

一次Linux下testdisk+gdisk恢复XFS文件系统及数据的经历硬盘之前状况,用gdisk进行硬盘分区(SATA标准,3.6T容量),1.6T+2.0T两个分区,然后用mkfs.xfs格式化分区,最后结果就是,GPT分区表+两个XFS文件系统的硬盘(/dev/sdb,/dev/sdb1,/dev/sdb2)我已无法确定引起这次硬盘错误的原因,但我确实这么做过:原因一,从另一个硬盘的/home挂载点复制了大量数据到/dev/sdb1,然后我就将硬盘的数据线和电源线都拔掉了,这个动作在系统运行和关闭的两种情况下都做过,(SATA 硬盘是否安全的支持热插拔?)原因二,在这次准备复制数据的之前,我没有将硬盘固定,也没有平放在台面(有一点斜度),然后开机,(胡乱的猜想着斜坡加载技术)下面进入正题:1,硬盘错误引起分区无法读取,挂载,开始纳闷哪里出了问题2,运行gdisk -l /dev/sdb,显示如下有警告信息及注意事项,虽然这里的标记GPT:damaged说明GPT有问题,但最后还是显示出了有分区的信息存在,(GPT分区表信息应该没有彻底损坏,不然怎么读取到两个分区的信息的呢),两个分区里Code标记都变成了0700(Microsoft basic data),正常的应该是8300(Linux filesystem),这个标记应该说明的是XFS文件系统的superblock信息毁了,这是后来经过XFS文件系统工具xfs_repair知道的详细分区情况,但是是得出来的结果有问题的gdisk检测到五个问题,(惊讶,这么多的问题)3,进行到这里,我着急了,于是寻求帮助首先,尝试了xfs_repair /dev/sdb,这个命令进行了几次,因为中途中断过,这个修复时间是比较长的,几小时(差不多3,4小时?)后得到的结果却是无法检测验证到有效的备份superblock信息,(失败,心都凉了)然后,找到testdisk工具,大略的看了下说明就上手做(英文实在是差,仔细地看也不明白),第一次进行Analyse后,完全不知道做什么,就直接退出然后就去测试查看,运行lsblk,gdisk,没有任何改变,(此刻是没抱什么希望的),输出的日志文件testdisk.log也完全看不懂,但我在日志文件里看到了有XFS这三个字母的身影,(此时心中还是有一丝喜悦的)4,继续网上搜索,寻求答案,(辛辛苦苦建立的文件数据啊,那个心情真是无奈啊)使用testdisk进行第二次Analyse(分析目前分区结构及搜寻丢失的分区),经过6小时的分析与搜索后,我大胆的进行了第二个动作,转换分区类型,(当时的想法是inode及data block里记录的信息应该是不会丢失或被覆盖的),于是我选择了Linux reserved(谷歌翻译了一下,“Linux保留”,这里是没有Linux filesystem 的,找来找去也没找到更合适的了),再进入子菜单选择了XFS(还有XFS2,XFS3,XFS4,这里是比较疑惑的,网上没有找到任何答案),至此点击写入,然后退出。

linuxfsck命令参数及用法详解

linuxfsck命令参数及用法详解

linuxfsck命令参数及⽤法详解
linux fsck命令参数及⽤法详解
1、使⽤⽅法:fsck [参数] 设备名
参数:
-t : 给定档案系统的型式,若在/etc/fstab 中已有定义或kernel 本⾝已⽀援的则不需加上此参数-s : 依序⼀个⼀个地执⾏fsck 的指令来检查
-A : 对/etc/fstab 中所有列出来的partition 做检查
-C : 显⽰完整的检查进度
-d : 列印e2fsck的debug 结果
-p : 同时有-A 条件时,同时有多个fsck 的检查⼀起执⾏
-R : 同时有-A 条件时,省略/ 不检查
-V : 详细显⽰模式
-a : 如果检查有错则⾃动修复,所以你不⽤⼀直按y 键
-y: 与-a类似,但是某些⽂件系统仅⽀持-y 这个参数,所以也可以⽤-y
-r : 如果检查有错则由使⽤者回答是否修复
范例:检查/dev/sda3
[root@localhost ~]# fsck -C -yt ext3 /dev/sda3。

Linuxparted命令详解

Linuxparted命令详解

Linuxparted命令详解分区命令parted详解⼀、概述通常我们⽤的⽐较多的分区⼯具是fdisk命令,但由于fdisk只⽀持MBR分区,MBR分区表最⼤⽀撑2T的磁盘,所以⽆法划分⼤于2T的分区。

⽽parted⼯具可以划分单个分区⼤于2T的GPT格式的分区,也可以划分普通的MBR分区。

parted命令是由GNU组织开发的⼀款功能强⼤的磁盘分区和分区⼤⼩调整⼯具。

GPT格式的磁盘相当于原来MBR磁盘中原来保留4个partition table的4 16个字节,只留第⼀个16个字节,类似于扩展分区,真正的partition table在512字节之后,GPT分区⽅式没有四个主分区的限制,** 最多可达到128个主分区 **。

下⾯我们看下parted命令的⽤法。

1.语法结构parted [选项]… [设备 [命令 [参数]…]…]⼆、选项选项描述-h –help 显⽰此求助信息-l –list 列出所有设别的分区信息-i –interactive 在必要时,提⽰⽤户-s –script 从不提⽰⽤户-v –version 显⽰版本三、操作命令parted交互命令说明check NUMBER 做⼀次简单的⽂件系统检测cp [FROM-DEVICE] FROM-NUMBER TO-NUMBER 复制⽂件系统到另⼀个分区help [COMMAND] 显⽰所有的命令帮助mklabel,mktable LABEL-TYPE 创建新的磁盘卷标(分区表)mkfs NUMBER FS-TYPE 在分区上建⽴⽂件系统mkpart PART-TYPE [FS-TYPE] START END 创建⼀个分区mkpartfs PART-TYPE FS-TYPE START END 创建分区,并建⽴⽂件系统move NUMBER START END 移动分区name NUMBER NAME 给分区命名print [devices|free|list,all|NUMBER] 显⽰分区表、活动设备、空闲空间、所有分区quit 退出rescue START END 修复丢失的分区resize NUMBER START END 修改分区⼤⼩rm NUMBER 删除分区select DEVICE 选择需要编辑的设备set NUMBER FLAG STATE 改变分区标记toggle [NUMBER [FLAG]] 切换分区表的状态unit UNIT 设置默认的单位Version 显⽰版本四、交互操作实例:1、选择分区硬盘⾸先类似fdisk⼀样,先选择要分区的硬盘,此处为/dev/hdb: ((parted)表⽰在parted中输⼊的命令,其他为⾃动打印的信息)[root@my-linux ~]# parted /dev/hdbGNU Parted 1.8.1Using /dev/hdbWelcome to GNU Parted! Type 'help' to view a list of commands.2、创建分区选择了/dev/hdb作为我们操作的磁盘,接下来需要创建⼀个分区表(在parted中可以使⽤help命令打印帮助信息):(parted) mklabelNew disk label type? gpt (我们要正确分区⼤于2TB的磁盘,应该使⽤gpt⽅式的分区表,输⼊gpt后回车)3、完成分区操作创建好分区表以后,接下来就可以进⾏分区操作了,执⾏mkpart命令,分别输⼊分区名称,⽂件系统和分区的起⽌位置(parted) mkpartPartition name? []? dp1File system type? [ext2]? xfsStart? 0 (可以⽤百分⽐表⽰,⽐如Start? 0% , End? 50%)End? 500GB4、验证分区信息分好区后可以使⽤print命令打印分区信息,下⾯是⼀个print的样例(parted) printModel: VBOX HARDDISK (ide)Disk /dev/hdb: 3841GB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B/512BPartition Table: gptNumber Start End Size File system Name Flags1 17.4kB 500GB 500GB dp15、删除分区⽰例如果分区错了,可以使⽤rm命令删除分区,⽐如我们要删除上⾯的分区,然后打印删除后的结果(parted)rm 1 #rm后⾯使⽤分区的号码,就是⽤print打印出来的Number(parted) printModel: VBOX HARDDISK (ide)Disk /dev/hdb: 3841GB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B/512BPartition Table: gptNumber Start End Size File system Name Flags7、格式化操作在交互状态下,完成以后我们可以使⽤quit命令退出parted并使⽤系统的mkfs命令对分区进⾏格式化。

linux系统磁盘管理(磁盘阵列)

linux系统磁盘管理(磁盘阵列)

linux系统磁盘管理(磁盘阵列)1、磁盘阵列简介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即独⽴硬盘冗余阵列,简称磁盘阵列。

磁盘阵列是由很多价格较便宜的磁盘,以硬件(RAID卡)或软件(MDADM)形式组合成⼀个容量巨⼤的磁盘组,利⽤多个磁盘组合在⼀起,提升整个磁盘系统效能。

利⽤这项技术,将数据切割成许多区段,分别存放在各个硬盘上。

其中RAID卡有⾃⼰的cpu,由它统⼀管理和控制;数据也由它来进⾏分配和维护,处理速度快。

服务器启动时,就会有显⽰进⼊配置Riad的提⽰。

RAID⽐单硬盘有以下⼀个或多个⽅⾯的好处:增强数据集成度,增强容错功能,增加处理量或容量,磁盘阵列对于电脑来说,看起来就像⼀个单独的硬盘或逻辑存储单元。

2、RAID 分类RAID有很多种类型本章只举4例供⼤家了解RAID技术!RAID类型说明最低磁盘个数空间利⽤率各⾃的优缺点RAID0条带卷2+100%读写速度快,不容错RAID1镜像卷250%读写速度⼀般,容错RAID5带奇偶校验的条带卷3+(n-1)/n读写速度快,容错,允许坏⼀块盘RAID10RAID1的镜像+RAID0的条带450%读写速度快,容错RAID 中主要有三个关键概念和技术:镜像( Mirroring )、数据条带( Data Stripping )和数据校验( Data parity )①RAID0RAID0是最早出现的RAID模式;应⽤条数据条带( Data Stripping )技术,将数据分⽚保存2+个磁盘(最好磁盘的⼤⼩相同)上,多个数据分⽚共同组成⼀个完整数据副本,数据条带具有更⾼的并发粒度,当访问数据时,可以同时对位于不同磁盘上数据进⾏读写操作,从⽽获得⾮常可观的 I/O 性能提升;是组建磁盘阵列中最简单的⼀种形式,只需要2块以上的硬盘即可;成本低,可以提⾼整个磁盘的性能;磁盘利⽤率为100%,但是,RAID 0没有提供冗余或错误修复能⼒,任何⼀个磁盘的损坏将损坏全部数据。

linux中查看磁盘使用情况的命令

linux中查看磁盘使用情况的命令

linux中查看磁盘使用情况的命令
在Linux系统中,我们经常需要查看磁盘使用情况以了解存储空间的使用情况和剩余空间。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命令:
1. df命令
df命令可以用来显示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输入df 命令后,会列出所有挂载的文件系统的信息,包括文件系统的设备名称、文件系统类型、总容量、已使用容量、可用容量和挂载点等。

示例命令:df -h
2. du命令
du命令可以用来查看指定目录或文件的磁盘使用情况。

输入du 命令后,会显示指定目录或文件的总大小和占用的磁盘空间大小。

示例命令:du -sh /home/user
3. lsblk命令
lsblk命令可以用来列出所有块设备的信息,包括磁盘名称、磁盘大小、磁盘类型和挂载点等。

示例命令:lsblk
4. fdisk命令
fdisk命令可以用来查看磁盘分区信息。

输入fdisk命令后,会列出所有磁盘的分区信息,包括磁盘编号、分区编号、分区类型、分区起始扇区和分区大小等。

示例命令:fdisk -l
总结:以上这些命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存储空间的使用情况和剩余空间,方便进行磁盘管理和维护。

linux磁盘扩容的实现方式_概述及解释说明

linux磁盘扩容的实现方式_概述及解释说明

linux磁盘扩容的实现方式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数据存储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于Linux操作系统而言,磁盘扩容是一项常见且必要的操作。

当我们需要增加存储空间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数据量时,磁盘扩容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Linux磁盘扩容的不同实现方式,并详细说明每种方式的原理和适用场景。

我们将从硬件级别和文件系统级别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在引言中我们将概述磁盘扩容的重要性及本文的结构。

然后,第二部分将概述Linux磁盘扩容的实现方式,并解释其原理。

接下来,第三部分将详细解释硬件级别下的磁盘扩容方式。

紧接着,第四部分将探讨文件系统级别下的磁盘扩容方式。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不同实现方式及其应用场景,并强调注意事项和步骤,并提供最佳实践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Linux磁盘扩容的实现方式。

通过详细解释不同的扩容方法和其原理,读者将能够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用的磁盘扩容方案,并正确地进行操作。

此外,我们还将提供注意事项和最佳实践建议,以确保扩容操作的成功和数据安全。

2. linux磁盘扩容的实现方式概述:在Linux系统中,磁盘扩容是一项常见的操作,它允许用户增加可用存储空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需求。

本节将概述Linux系统中磁盘扩容的实现方式,并介绍其重要性和原理。

2.1 什么是磁盘扩容:磁盘扩容是指通过添加额外的存储空间或重新分配现有空间来增加硬盘的可用存储容量。

这样可以确保系统能够持续地存储和处理更多的数据。

2.2 磁盘扩容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服务器和个人设备所需的存储空间会逐渐增长。

因此,及时进行磁盘扩容非常重要,以避免数据丢失、性能下降或其他相关问题。

2.3 磁盘扩容的原理:在Linux系统中,存在两种主要方式来实现磁盘扩容:硬件级别和文件系统级别。

- 硬件级别下的linux磁盘扩容方式: 在硬件级别上,可以通过添加新硬盘并将其与现有卷组卷(Volume Group)一起使用来进行磁盘扩容。

fdisk命令详解

fdisk命令详解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a: 1035 MB, 1035730944 bytes
256 heads, 63 sectors/track, 12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128 * 512 = 8257536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1 25 201568+ c W95 FAT32 (LBA)
/dev/sda2 26 125 806400 5 Extended
/dev/sda5 26 50 201568+ 83 Linux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注:p列出分区表;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注:不保存退出;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p
Partition number (1-4): 3
No free sectors available 注:失败中,为什么失败?
注:我试图增加一个主分区,看来是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因为我们看到主分区+扩展分区把整个磁盘都用光了,看扩展分区的End的值,再看一下 p输出信息中有125 cylinders;最好还是看前面部份;那里有提到;
First cylinder (1-125, default 1): 注:直接回车,主分区1的起始位置;默认为1,默认就好;
Using default value 1

Linux命令高级技巧使用lsof命令查看打开的文件和端口

Linux命令高级技巧使用lsof命令查看打开的文件和端口

Linux命令高级技巧使用lsof命令查看打开的文件和端口一、概述在Linux系统中,lsof(list open files)是一款非常实用的命令,它可以帮助我们查看当前系统中所有打开的文件和网络端口。

通过使用lsof命令,我们可以获取到正在运行的进程所打开的文件、网络连接以及占用的端口等信息。

本文将介绍使用lsof命令查看打开的文件和端口的高级技巧。

二、使用lsof命令查看打开的文件在Linux系统中,打开的文件包括普通文件、目录、设备文件、套接字等。

使用lsof命令可以轻松地查看当前系统中所有打开的文件。

1. 查看所有打开的文件要查看当前系统中所有打开的文件,可以使用以下命令:```bashlsof```执行上述命令后,系统将返回所有当前打开的文件的列表,包括文件名、进程ID、用户、文件类型等信息。

这将帮助我们了解系统上正在运行的进程以及它们所打开的文件。

2. 查看某个进程打开的文件如果我们只关心某个特定进程打开的文件,可以使用以下命令:```bashlsof -c <进程名>```将上述命令中的"<进程名>"替换为要查看的进程名,系统将返回该进程打开的文件列表。

3. 查看某个用户打开的文件如果我们希望查看某个特定用户打开的文件,可以使用以下命令:```bashlsof -u <用户名>```将上述命令中的"<用户名>"替换为要查看的用户名,系统将返回该用户打开的文件列表。

三、使用lsof命令查看网络连接和端口除了查看打开的文件外,lsof命令还能够帮助我们查看当前系统上的网络连接和占用的端口信息。

这对于网络管理和调试非常有用。

1. 查看所有网络连接要查看当前系统的所有网络连接,可以使用以下命令:```bashlsof -i```执行上述命令后,系统将返回所有当前的网络连接列表,包括进程ID、用户、本地IP地址、远程IP地址、协议等信息。

mount xfs参数

mount xfs参数

mount xfs参数XFS是一种高性能的文件系统,与其他文件系统相比,它具有更好的扩展性、更高的并发性和更好的性能。

在Linux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mount命令来挂载XFS文件系统,并通过指定不同的参数来实现不同的功能和优化。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mount XFS参数及其作用:1. noatime:该参数用于关闭文件访问时间的更新。

在默认情况下,每次读取文件时,系统都会更新文件的访问时间,这会给文件系统带来额外的开销。

通过使用noatime参数,可以避免这种开销,提高文件系统的性能。

2. nodiratime:该参数用于关闭目录访问时间的更新。

类似于noatime参数,每次读取目录时,系统也会更新目录的访问时间。

通过使用nodiratime参数,可以避免这种开销,提高文件系统的性能。

3. logbufs:该参数用于设置日志缓冲区的数量。

XFS文件系统使用日志来记录文件系统的变更操作,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通过增加日志缓冲区的数量,可以提高文件系统的性能,尤其是在高负载的情况下。

4. logbsize:该参数用于设置日志缓冲区的大小。

与logbufs参数类似,增加日志缓冲区的大小也可以提高文件系统的性能。

通常情况下,较大的日志缓冲区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

5. allocsize:该参数用于设置分配单位的大小。

在XFS文件系统中,文件数据和元数据的分配是以块为单位进行的。

通过设置allocsize参数,可以控制分配单位的大小,从而影响文件系统的性能。

较大的分配单位可以提高文件系统的性能,但也会增加碎片化的风险。

6. swalloc:该参数用于设置swap空间的分配策略。

在XFS文件系统中,swap空间的分配是以块为单位进行的。

通过设置swalloc参数,可以控制swap空间的分配策略,从而影响文件系统的性能。

不同的分配策略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提供最佳的性能。

7. delaylog:该参数用于延迟写入日志。

linux常用命令df和free

linux常用命令df和free

linux常用命令df和free
df 和 free 是Linux 系统中常用的两个命令,分别用于显示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和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

1.df 命令:
df 命令用于显示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它会列出文件系统的名称、总容量、已使用容量、剩余容量和挂载点等信息。

基本用法:df [选项] [文件或目录]
常用选项:
复制代码
* `-h`:以人类可读的方式显示磁盘空间信息(例如KB、MB、GB)。

* `-T`:显示文件系统的类型。

* `-i`:显示inode 的使用情况。

例如,要查看 /etc 目录所在的硬盘分区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可以使用命令 df -h /etc。

2.free 命令:
free 命令用于显示Linux 系统中空闲的、已用的物理内存及swap 内存,以及被内核使用的buffer。

命令格式:free [选项]
常用选项:无(但可以通过其他参数如 -m、-g 等来指定显示的单位,如MB、GB)。

free 命令会显示出系统的总内存、已用内存、空闲内存、共享内存、缓存使用的内存、缓冲使用的内存和交换空间等信息。

这些信息是通过解析 /proc/meminfo 文件而收集到的。

例如,要查看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只需在终端中输入 free 命令即可。

这两个命令对于系统管理员和开发者来说都非常有用,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了解系统的存储和内存使用情况,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资源管理和优化。

df常用命令

df常用命令

df常用命令df常用命令是Linux系统中一个非常实用的磁盘空间查看工具。

它可以显示文件系统的磁盘使用情况、磁盘空间的大小、已用空间和可用空间等信息。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df常用命令的一些用法和参数,并给出一些实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命令。

一、基本用法1. df命令的基本用法如下:```df [选项] [文件名]```其中,选项可以是以下任意组合:- -h:以人类可读的格式显示磁盘空间大小;- -T:显示文件系统的类型;- -i:显示inode的使用情况;- -k:以KB为单位显示磁盘空间大小;- -l:只显示本地文件系统;- -P:以POSIX标准输出格式显示磁盘空间大小;- -t <文件系统类型>:只显示指定类型的文件系统;- -x <文件系统类型>:排除指定类型的文件系统。

2. df命令默认会显示所有挂载点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如果只想显示某个目录或文件所在的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可以在命令后面加上目录或文件名,如:```df /home```二、实例演示1. 显示磁盘空间的基本情况:``````输出结果中的每一行代表一个文件系统,包含以下信息:文件系统的名称、文件系统的类型、总空间大小、已用空间大小、可用空间大小、已用百分比和挂载点。

2. 以人类可读的格式显示磁盘空间大小:```df -h```输出结果中的磁盘空间大小以KB、MB、GB等单位显示,更加直观和易读。

3. 只显示本地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df -l```输出结果中只包含本地文件系统的信息,排除了网络文件系统(NFS)等。

4. 只显示指定类型的文件系统:```df -t ext4```输出结果中只显示文件系统类型为ext4的信息。

可以根据需要替换为其他文件系统类型,如ext3、xfs等。

5. 排除指定类型的文件系统:```df -x tmpfs```输出结果中排除了文件系统类型为tmpfs的信息。

mount xfs参数

mount xfs参数

mount xfs参数Mount XFS参数在Linux系统中,XFS是一种高性能的文件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存储解决方案中。

在挂载(mount)XFS文件系统时,可以使用一些参数来优化性能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mount XFS参数,并说明其作用和使用方法。

1. noatimenoatime参数用于关闭对文件访问时间(atime)的更新。

在默认情况下,每次读取文件时都会更新文件的访问时间,这会导致额外的IO操作,降低系统性能。

通过使用noatime参数,可以避免这种额外的IO开销,提高文件系统的读取性能。

使用方法:mount -o noatime /dev/sdx /mnt/xfs2. nodiratimenodiratime参数用于关闭对目录访问时间(diratime)的更新。

与atime类似,diratime记录了目录的访问时间。

关闭diratime可以减少对目录的IO操作,提高系统读取目录的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关闭diratime会导致atime的关闭,因此在使用nodiratime参数时,atime也会被禁用。

使用方法:mount -o nodiratime /dev/sdx /mnt/xfs3. logbufslogbufs参数用于指定XFS文件系统的日志缓冲区的大小。

日志缓冲区是用于存储文件系统操作的日志信息的,较大的日志缓冲区可以提高XFS文件系统的写入性能。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logbufs设置为文件系统块大小的整数倍。

使用方法:mount -o logbufs=8 /dev/sdx /mnt/xfs4. logbsizelogbsize参数用于指定XFS文件系统的日志块大小。

日志块是XFS 文件系统中用于存储日志信息的最小单位,较大的日志块可以提高写入性能。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logbsize设置为文件系统块大小的整数倍。

使用方法:mount -o logbsize=8192 /dev/sdx /mnt/xfs5. inode64inode64参数用于启用64位inode编号,可以支持更多的文件和目录。

linux下使用fdisk进行磁盘分区详解

linux下使用fdisk进行磁盘分区详解

linux下使⽤fdisk进⾏磁盘分区详解⽬录⼀.前⾔当服务器插⼊⼀块硬盘,如果我们想要使⽤该硬盘,需要先使⽤磁盘分区管理⼯具进⾏磁盘分区,然后格式化分区,把分区挂载到⽬录上,才可以正式使⽤该硬盘存储⽂件。

磁盘分区管理⼯具有很多,本⽂主要介绍fdisk,gdisk,parted,并进⾏⽐较。

⼆.关于磁盘分区的结构1.磁盘的分区结构有两种,⼀种是MBR分区,⼀种是GPT分区,下⾯对两种结构的特点进⾏⼀⼀说明。

2.MBR(Master Boot Record)是传统的分区机制,应⽤于绝⼤多数使⽤BIOS引导的PC设备(苹果使⽤EFI的⽅式),很多Server服务器即⽀持BIOS也⽀持EFI的引导⽅式;MBR⽀持32bit和64bit系统;MBR分区分为主分区(⼀块硬盘最多只能创建4个主分区)、扩展分区(⼀个扩展分区会占⽤⼀个主分区的位置)、逻辑分区(逻辑分区是基于扩展分区创建出来的,先有扩展分区,然后在扩展分区的基础上再创建逻辑分区;也就是说我们要使⽤逻辑分区,必须先要创建扩展分区,扩展分区的空间是不能被直接使⽤的,我们必须在扩展分区的基础上去建⽴逻辑分区,才能够被使⽤)。

在Linux上使⽤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最多可以创建15个分区;MBR只⽀持不超过2TB的硬盘。

3.GPT(GUID Partition Table)是⼀个较新的分区机制,解决了MBR的很多缺点;⽀持超过2TB的磁盘;向后兼容MBR;使⽤GPT分区的前提是底层硬件必须⽀持UEFI(Intel提出的取代BIOS的新⼀代的引导系统)才能使⽤,也就是底层硬件必须使⽤UEFI;GPT分区只⽀持64位操作系统;GPT分区列表⽀持最⼤128PB(1PB=1024TB),可以定义128个分区,没有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的概念,所有分区都能格式化。

4.判断分区是GPT还是MBR的⽅法如下:[root@node5 ~]# fdisk -lDisk /dev/sda: 37.6 GB, 37580963840 bytes, 73400320 sectors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Disk label type: dosDisk identifier: 0x000b606a#Disk label type: dos这⾏信息说明该分区是MBR分区#如果显⽰Disk label type: gpt则说明该分区是GPT分区#如下命令也可以查看[root@node5 ~]# gdisk -l /dev/sdaGPT fdisk (gdisk) version 0.8.10Partition table scan:MBR: MBR onlyBSD: not presentAPM: not presentGPT: not present#还可以使⽤如下⽅法[root@node5 ~]# parted -lModel: VMware, VMware Virtual S (scsi)Disk /dev/sda: 37.6GB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B/512BPartition Table: msdosDisk Flags:Number Start End Size Type File system Flags1 1049kB 1075MB 1074MB primary xfs boot2 1075MB 21.5GB 20.4GB primary lvm#显⽰Partition Table: msdos,则是MBR分区#显⽰Partition Table: gpt,则是GPT分区三.fdisk命令详解进⼊fdisk命令窗⼝之后,输⼊m,可以查看所有的fdisk功能。

Linuxlsof命令详解

Linuxlsof命令详解

Linuxlsof命令详解lsof命令介绍lsof(list open files)是⼀个列出当前系统打开⽂件的⼯具。

在linux环境下,任何事物都以⽂件的形式存在,通过⽂件不仅仅可以访问常规数据,还可以访问⽹络连接和硬件。

如TC和UDP等,系统在后台都为该应⽤程序分配了⼀个⽂件描述符,⽆论这个⽂件的本质如何,该⽂件描述符为应⽤程序与基础操作系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通⽤接⼝。

因为应⽤程序打开⽂件的描述符列表提供了⼤量关于这个应⽤程序本⾝的信息,因此通过lsof⼯具能够查看这个列表对系统监测以及排错将是很有帮助的lsof命令功能⽤于查看你进程开打的⽂件,打开⽂件的进程,进程打开的端⼝(TCP、UDP)。

找回/恢复删除的⽂件。

是⼗分⽅便的系统监视⼯具,因为lsof 需要访问核⼼内存和各种⽂件,所以需要root⽤户执⾏。

lsof命令输出说明lsof [参数][⽂件]lsof输出各列信息的意义如下:COMMAND:进程的名称PID:进程标识符PPID:⽗进程标识符(需要指定-R参数)USER:进程所有者FD:⽂件描述符,应⽤程序通过⽂件描述符识别该⽂件。

如cwd、txt等(1)cwd:表⽰current work dirctory,即:应⽤程序的当前⼯作⽬录,这是该应⽤程序启动的⽬录,除⾮它本⾝对这个⽬录进⾏更改(2)txt :该类型的⽂件是程序代码,如应⽤程序⼆进制⽂件本⾝或共享库,如上列表中显⽰的 /sbin/init 程序(3)lnn:library references (AIX);(4)er:FD information error (see NAME column);(5)jld:jail directory (FreeBSD);(6)ltx:shared library text (code and data);(7)mxx :hex memory-mapped type number xx.(8)m86:DOS Merge mapped file;(9)mem:memory-mapped file;(10)mmap:memory-mapped device;(11)pd:parent directory;(12)rtd:root directory;(13)tr:kernel trace file (OpenBSD);(14)v86 VP/ix mapped file;(15)0:表⽰标准输出(16)1:表⽰标准输⼊(17)2:表⽰标准错误⼀般在标准输出、标准错误、标准输⼊后还跟着⽂件状态模式:r、w、u等(1)u:表⽰该⽂件被打开并处于读取/写⼊模式(2)r:表⽰该⽂件被打开并处于只读模式(3)w:表⽰该⽂件被打开并处于(4)空格:表⽰该⽂件的状态模式为unknow,且没有锁定(5)-:表⽰该⽂件的状态模式为unknow,且被锁定同时在⽂件状态模式后⾯,还跟着相关的锁(1)N:for a Solaris NFS lock of unknown type;(2)r:for read lock on part of the file;(3)R:for a read lock on the entire file;(4)w:for a write lock on part of the file;(⽂件的部分写锁)(5)W:for a write lock on the entire file;(整个⽂件的写锁)(6)u:for a read and write lock of any length;(7)U:for a lock of unknown type;(8)x:for an SCO OpenServer Xenix lock on part of the file;(9)X:for an SCO OpenServer Xenix lock on the entire file;(10)space:if there is no lock.TYPE:⽂件类型,如DIR、REG等,常见的⽂件类型(1)DIR:表⽰⽬录(2)CHR:表⽰字符类型(3)BLK:块设备类型(4)UNIX: UNIX 域套接字(5)FIFO:先进先出 (FIFO) 队列(6)IPv4:⽹际协议 (IP) 套接字DEVICE:指定磁盘的名称SIZE:⽂件的⼤⼩NODE:索引节点(⽂件在磁盘上的标识)NAME:打开⽂件的确切名称lsof常见命令参数lsof abc.txt 显⽰开启⽂件abc.txt的进程lsof -c abc 显⽰abc进程现在打开的⽂件lsof -c -p 1234 列出进程号为1234的进程所打开的⽂件lsof -g gid 显⽰归属gid的进程情况lsof +d /usr/local/ 显⽰⽬录下被进程开启的⽂件lsof +D /usr/local/ 同上,但是会搜索⽬录下的⽬录,时间较长 lsof -d 4 显⽰使⽤fd为4的进程lsof -i ⽤以显⽰符合条件的进程情况lsof -i[46] [protocol][@hostname|hostaddr][:service|port]--> IPv4 or IPv6protocol --> TCP or UDPhostname --> Internet host namehostaddr --> IPv4地址service --> /etc/service中的 service name (可以不⽌⼀个)常⽤的命令展⽰:查看谁正在使⽤某个⽂件,也就是说查找某个⽂件相关的进程[root@localhost omc]# lsof /var/log/messages递归查看某个⽬录的⽂件信息[root@localhost omc]# lsof /home/omc/==> [root@localhost omc]# lsof +D /home/omc/ 【使⽤了+D,对应⽬录下的所有⼦⽬录和⽂件都会被列出】列出某个⽤户打开的⽂件信息[root@localhost omc]# lsof -u root列出某个程序进程所打开的⽂件信息[root@localhost omc]#lsof –c sshd-c【command】选项将会列出所有以mysql这个进程开头的程序的⽂件,其实你也可以写成 lsof | grep sshd, 但是第⼀种⽅法明显⽐第⼆种⽅法要少打⼏个字符了列出多个进程多个打开的⽂件信息[root@localhost omc]# lsof -c ssh -i:22列出某个IP的连接信息[root@localhost omc]# lsof -i @192.168.25.133根据IP分类显⽰当前环境的连接信息[root@localhost omc]# lsof -i 4 #列举IPV4[root@localhost omc]# lsof -i 6 #列举IPV6列出TCP/UDP的连接信息[root@localhost omc]# lsof -i tcp[root@localhost omc]# lsof -i udp[root@localhost omc]# lsof -i tcp:22列出除了某个⽤户外的被打开的⽂件信息[root@localhost omc]#lsof -u ^root列出某个⽤户的所有活跃的⽹络端⼝[root@localhost omc]#lsof -a -u root -i通过某个进程号显⽰该进⾏打开的⽂件[root@localhost omc]# lsof -p 2601[root@localhost omc]# lsof -p 2601,2602,2603列出所有⽹络⽂件系统[root@localhost omc]# lsof –N根据⽂件描述列出对应的⽂件信息lsof -d description(like 2)例如:lsof -d txt例如:lsof -d 1例如:lsof -d 2说明:0表⽰标准输⼊,1表⽰标准输出,2表⽰标准错误,从⽽可知:所以⼤多数应⽤程序所打开的⽂件的 FD 都是从 3 开始据⽂件描述范围列出⽂件信息[root@localhost omc]# lsof -d 2-3列出COMMAND列中包含字符串" sshd",且⽂件描符的类型为txt的⽂件信息[root@localhost omc]# lsof -c sshd -a -d txt列出被进程号为1234的进程所打开的所有IPV4 network files[root@localhost omc]# lsof -i 4 -a -p 1234列出⽬前连接主机hadoop且端⼝为:20,21,22,25,53,80相关的所有⽂件信息,且每隔3秒不断的执⾏lsof指令[root@localhost omc]# lsof -i @hadoop:20,21,22,25,53,80 -r 3。

linux系统磁盘管理(主分区和逻辑分区)

linux系统磁盘管理(主分区和逻辑分区)

linux系统磁盘管理(主分区和逻辑分区)摘要:linux系统磁盘管理主分区和逻辑分区1、linux系统分区应了解的常识硬盘分区实质上是对硬盘的⼀种格式化,然后才能使⽤硬盘保存各种信息,在创建分区时,就已经设置好了硬盘的各项物理参数,指定了硬盘主引导记录(即Master Boot Record,⼀般简称为MBR)和引导记录备份的存放位置.MBR概述:全称为Master Boot Record,即硬盘的主引导记录;是位于磁盘最前边的⼀段引导(Loader)代码。

它负责磁盘操作系统(DOS)对磁盘进⾏读写时分区合法性的判别、分区引导信息的定位,它由磁盘操作系统(DOS)在对硬盘进⾏初始化时产⽣的。

1.主引导程序即主引导记录(MBR)(占446个字节)可在FDISK程序中找到,它⽤于硬盘启动时将系统控制转给⽤户指定的并在分区表中登记了的某个操作系统。

2.磁盘分区表项(DPT,Disk Partition Table)由四个分区表项构成(每个16个字节)。

负责说明磁盘上的分区情况,其内容由磁盘介质及⽤户在使⽤FDISK定义分区时决定。

(具体内容略)3.结束标志(占2个字节)(魔数)其值为AA55,存储时低位在前,⾼位在后,即看上去是55AA(⼗六进制)。

分区编号:主分区1-4 ,逻辑分区5……LINUX规定:逻辑分区必须建⽴在扩展分区之上,⽽不是建⽴在主分区上分区作⽤:①主分区:主要是⽤来启动操作系统的,它主要放的是操作系统的启动或引导程序,/boot分区最好放在主分区上;②扩展分区是不能使⽤的,它只是做为逻辑分区的容器存在的,先创建⼀个扩展分区,在扩展分区之上创建逻辑分区;③我们真正存放数据的是主分区和逻辑分区,⼤量数据都放在逻辑分区中。

注意:使⽤分区⼯具fdisk对磁盘进⾏操作,分区,格式化(重点)注意:主分区+扩展分区最多只能有4个扩展分区可以是0个,最多是1个扩展分区不能直接使⽤,扩展分区必须⾸先创建成逻辑分区才能使⽤逻辑分区可以是0个 1个多个2、磁盘管理命令fdisk : Linux分区表操作⼯具软件n: 添加新的分区p: 查看分区信息w: 保存退出q: 不保存退出d: 删除分区t: 改变分区类型3、查看磁盘命令ls /dev/sd* #查看磁盘其中:a-z 表⽰设备的序号,如sda表⽰第⼀块scsi硬盘,sdb就是第⼆块……n 表⽰每块磁盘上划分的磁盘分区编号4、创建主分区演⽰:⼯作环境中为English环境,⽅便⼤家阅读在国语环境下演⽰#第⼀步:添加磁盘创建主分区╭─root@localhost.localdomain ~╰─➤ ls /dev/sd* #查看磁盘/dev/sda /dev/sda1 /dev/sda2 /dev/sdb /dev/sdc /dev/sdd /dev/sde╭─root@localhost.localdomain ~╰─➤ fdisk /dev/sdb #管理分区欢迎使⽤ fdisk (util-linux 2.23.2)。

Linux文件系统格式之EXT3,EXT4和XFS

Linux文件系统格式之EXT3,EXT4和XFS

Linux⽂件系统格式之EXT3,EXT4和XFS
EXT3
(1)最多只能⽀持32TB的⽂件系统和2TB的⽂件,实际只能容纳2TB的⽂件系统和16GB的⽂件
(2)Ext3⽬前只⽀持32000个⼦⽬录
(3)Ext3⽂件系统使⽤32位空间记录块数量和i-节点数量
(4)当数据写⼊到Ext3⽂件系统中时,Ext3的数据块分配器每次只能分配⼀个4KB的块
EXT4是Linux系统下的⽇志⽂件系统,是EXT3⽂件系统的后继版本。

(1)Ext4的⽂件系统容量达到1EB,⽽⽂件容量则达到16TB
(2)理论上⽀持⽆限数量的⼦⽬录
(3)Ext4⽂件系统使⽤64位空间记录块数量和i-节点数量
(4)Ext4的多块分配器⽀持⼀次调⽤分配多个数据块
XFS
(1)根据所记录的⽇志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磁盘⽂件内容
(2)采⽤优化算法,⽇志记录对整体⽂件操作影响⾮常⼩
(3) 是⼀个全64-bit的⽂件系统,它可以⽀持上百万T字节的存储空间
(4)能以接近裸设备I/O的性能存储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FS文件系统的描述数据观察
EXT家族的dumpe2fs去观,而XFS家族用xfs_info去观察
[root@study ~]# xfs_info挂载点|装置文件名
[root@study ~]# df - - T /boot
FilesystemType1K-blocksUsedAvailableUse%Mounted on
/dev/vda2xfs1038336 133704 904632 13% /boot
# 没错!可以看得出来是 xfs 文件系统的!来观察一下内容吧!
[root@study ~]# xfs_info /dev/vda2
1 meta-data=/dev/vda
2 isize=256 agcount=4, agsize=65536 blks
2 = sectsz=512 attr=2, projid32bit=1
3 = crc=0 finobt=0
4 data = bsize=4096blocks=262144, imaxpct=25
5 = sunit=0swidth=0blks
6 naming =version 2 bsize=4096 ascii-ci=0 ftype=0
7 log =internal bsize=4096 blocks=2560, version=2
8 = sectsz=512 sunit=0 blks, lazy-count=1
9 realtime =none extsz=4096blocks=0, rtextents=0
∙第1 行里面的isize指的是inode的容量,每个有256bytes 这么大。

至于agcount则是前面谈到的储存区群组(allocation group) 的个数,共有4 个,agsize则是指每个储存区群组具有65536 个block 。

配合第4 行的block 设定为4K,因此整个档案系统的容量应该就是4*65536*4K 这么大!
∙第2 行里面sectsz指的是逻辑磁区(sector) 的容量设定为512bytes 这么大的意思。

∙第4 行里面的bsize指的是block 的容量,每个block 为4K 的意思,共有262144 个block 在这个档案系统内。

∙第5 行里面的sunit与swidth与磁碟阵列的stripe 相关性较高。

这部份我们底下格式化的时候会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第7 行里面的internal 指的是这个登录区的位置在档案系统内,而不是外部设备的意思。

且占用了4K * 2560 个block,总共约10M 的容量。

∙第9 行里面的realtime区域,里面的extent 容量为4K。

不过目前没有使用。

磁盘与目录的容量
df:列出文件系统的整体磁盘使用量;
[root@study ~]#df [- - ahikHTm] [ 目录或文件名] ]
选项与参数:
-a :列出所有的文件系统,包括系统特有的/proc等文件系统;
-k:以 KBytes 的容量显示各文件系统;
-m:以 MBytes 的容量显示各文件系统;
-h:以人们较易阅读的 GBytes, MBytes, KBytes 等格式自行显示;
-H:以 M=1000K 取代 M=1024K 的进位方式;
-T:连同该 partition的filesystem名称 (例如xfs) 也列出;
-i:不用磁盘容量,而以inode的数量来显示
du:评估文件系统的磁盘使用量(常用在推估目录所占容量)
[root@study ~]# du [- - ahskm] 文件或目录名称
选项与参数:
-a:列出所有的文件与目录容量,因为默认仅统计目录底下的文件量而已。

-h:以人们较易读的容量格式 (G/M) 显示;
-s:列出总量而已,而不列出每个各别的目录占用容量;
-S:不包括子目录下的总计,与-s有点差别。

-k:以 KBytes 列出容量显示;
-m:以 MBytes 列出容量显示;
parted列出磁盘的分区表类型与分区信息
[root@study ~]# parted /dev/vda print
Model: Virtio Block Device (virtblk)# 磁盘的模块名称(厂商)
Disk /dev/vda: 42.9GB # 磁盘的总容量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B/512B# 磁盘的每个逻辑/物理扇区容量
Partition Table: gpt # 分区表的格式 (MBR/GPT)小为4K最大为1G blkid 列出装置的 UUID 等参数
lsblk 列出系统上的所有磁盘列表
[root@study ~]# lsblk [- - dfimpt] [device]
选项与参数:
-d:仅列出磁盘本身,并不会列出该磁盘的分区数据
-f:同时列出该磁盘内的文件系统名称
-i:使用 ASCII 的线段输出,不要使用复杂的编码 (再某些环境下很有用)
-m:同时输出该装置在/dev底下的权限数据 (rwx的数据)
-p:列出该装置的完整文件名!而不是仅列出最后的名字而已。

-t:列出该磁盘装置的详细数据,包括磁盘队列机制、预读写的数据量大小等
默认输出的信息详解:
NAME:就是装置的文件名啰!会省略 /dev等前导目录!
MAJ:MIN:其实核心认识的装置都是透过这两个代码来熟悉的!分别是主要:次要装置代码! RM:是否为可卸除装置 (removable device),如光盘、USB 磁盘等等
SIZE:当然就是容量啰!
RO:是否为只读装置的意思
TYPE:是磁盘 (disk)、分区槽 (partition) 还是只读存储器 (rom) 等输出
MOUTPOINT:就是前一章谈到的挂载点!
使用parted命令可以分辨分区表类型,『MBR 分区表使用fdisk分区,GPT 分区表使用gdisk分区!』
[root@study ~]# gdisk装置名称具体看下行
[root@study ~]# gdisk/dev/vda<==仔细看,不要加上数字喔!
Command (? for help): ?
前面省略。

d t
e a partition # 删除一个分区
中间省略。

n add a new partition # 增加一个分区
省略一行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印出分区表(常用)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不储存分区就直接离开gdisk
省略部分。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 储存分区操作后离开gdisk
不管你进行了什么动作,只要离开 gdisk 时按下『q』,那么所有的动作『都不会生效!』相反的,按下『w』就是动作生效的意思。

使用的『装置文件名』请不要加上数字,因为 partition是针对『整个磁盘装置』而不是某个 partition 呢!
Linux XFS系统格式化命令
[root@study ~]# mkfs.xfs [- - b bsize] [- - d parms] [- - i parms] [ [- - l parms] [- - L label] [- - f] \ \
[ [- - r parms] 装置名称
选项与参数:
关于单位:底下只要谈到『数值』时,没有加单位则为bytes 值,可以用k,m,g,t,p(小写)等来解释
比较特殊的是s这个单位,它指的是sector的『个数』喔!
-b:后面接的是block容量,可由512到64k,不过最大容量限制为Linux的4k 喔!
-d:后面接的是重要的data section 的相关参数值,主要的值有:
agcount=数值:设定需要几个储存群组的意思(AG),通常与CPU 有关
agsize=数值:每个AG设定为多少容量的意思,通常agcount/agsize只选一个设定即可
file :指的是『格式化的装置是个文件而不是个装置』的意思!(例如虚拟磁盘)
size=数值:data section的容量,亦即你可以不将全部的装置容量用完的意思
su=数值:当有RAID时,那个stripe数值的意思,与底下的sw搭配使用
sw=数值:当有RAID时,用于储存数据的磁盘数量(须扣除备份碟与备用碟)
sunit=数值:与su相当,不过单位使用的是『几个sector(512bytes大小)』的意思
swidth=数值:就是su*sw的数值,但是以『几个sector(512bytes大小)』来设定
-f:如果装置内已经有文件系统,则需要使用这个-f来强制格式化才行!
-i:与inode有较相关的设定,主要的设定值有:
size=数值:最小是256bytes最大是2k,一般保留256就足够使用了!
internal=[0|1]:log 装置是否为内建?预设为1内建,如果要用外部装置,使用底下设定
logdev=device :log 装置为后面接的那个装置上头的意思,需设定internal=0才可!
size=数值:指定这块登录区的容量,通常最小得要有512个block,大约2M 以上才行!
-L:后面接这个文件系统的标头名称Label name的意思!
-r:指定realtime section 的相关设定值,常见的有:
extsize=数值:就是那个重要的extent数值,一般不须设定,但有RAID时,
最好设定与swidth的数值相同较佳!最范例一:列出/dev/vda磁盘的相关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