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

合集下载

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

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

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这一年,对很多创业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历程。

以下是这一篇感动过无数创业人的创业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一位很值得尊敬的老人,吴胜明。

她,不到50岁便身家千万;但是,52岁被判无期徒刑,服刑期间,丈夫离去,女儿自杀;70多岁出狱后以扫公厕为生,中途又被骗走借来的30多万元;但是,她重新开始创业,如今她的资产又过千万。

她说,她就是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盖一座养老院或孤儿院)而努力。

以前的风光:吴胜明首先从收音机、尼龙服装做起,生意很快走红。

她穿梭于郑州、福建、上海等城市,短短两年公司就积累资金100多万元。

拼搏至1984年,吴胜明已积累了高达千万元的资产。

在浙江绍兴、河南郑州、四川南充,吴胜明都开有自己的公司,业务往来遍及大江南北诸多省市。

但是:1986年11月1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走私罪、合同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吴胜明死刑。

后经上诉,一年后,高院将她改判无期徒刑在狱中:丈夫离去,女儿自杀,她没有倒下。

吴胜明还以自己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长达6万字的小说《囚路》,在监狱自办的小报上发表。

上海剧作家黄允偶然看到这篇小说后,大为感慨,以此为蓝本改编制作了8集电视剧《罪犯与女儿》。

出狱后:2003年7月28日,70岁的吴胜明终于走出高墙,那一刻她老泪纵横。

吴胜明被安排回了户籍所在地郑州市铭功路,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为她联系了一份打扫公厕的工作,每月工资400元,社区为她安排了一间18平方米的小屋。

为女儿遗愿再创业:2006年,吴胜明为实现女儿心愿,从操老板旧业,整天忙碌奔波,现在有杨凌红阳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吴妈妈兴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杨凌保健鸡种鸡场、吴妈妈连锁聊吧、饭庄等。

74岁仍涂口红穿高跟鞋吴胜明总是很忙。

4月18日,她一见到记者便伸出手说抱歉:“昨天刚从杨凌回来,我现在大多时间都在那边。

”握完手,吴胜明下意识地看了一下自己的手背:“你看,都晒得这么黑了。

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

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

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一)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

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

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

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

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

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

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

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

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

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

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

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

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

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

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

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

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老年励志故事

老年励志故事

老年励志故事:莱奥·古德温:GEICO创始人,50岁创业第一个老年人职场励职故事讲述的是莱奥·古德温,他的企业名称是GEICO,又叫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现在已经是一个知名的汽车保险品牌与知名广告人物。

1930年,工作在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莱奥·古德温作为一名会计师,在古德温意识到保险需要全面改革。

当时美国保险行业普遍采取代理人制,莱奥意识到为什么企业不与客户直接打交道,节省支付给经纪人的费用?1936年,莱奥·古德温时年50岁,他在华盛顿特区创立GEICO,最初他与妻子莉莲一起经营公司。

他们根据最初的设想,绕过保险代理人,直接开发企业客户,在当年年底,GEICO扩大到拥有12名工作人员。

而到今天,GEICO拥有员工超过27,000人,并拥有超过1400万保险客户。

:哈兰德戴维·桑德斯,肯德基,62岁创业第二个老年人励志故事的主角大家一家都听过: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肯德基创始人桑德斯上校,桑德斯上校创业的年龄是62岁!桑德斯上校在创建肯德基前的人生是灰暗的:他早年失去了他的父亲,频繁的与他的继父争吵,并从多个公司被解雇,最终甚至作为一名律师在法庭上与他的客户争吵又失去工作。

不过,他这种永不放弃的气质成就了他最终的成功。

而在肯塔基州服务站科尔宾工作期间,桑德斯依靠他美味的烧鸡秘方在当地小有人气。

之后,科尔宾站被一场大火烧毁,桑德斯不得不将其重建,并做为一家汽车旅馆和140个座位的餐厅。

1952年,桑德斯62岁时,他授权了第一个特许经营的“肯德基”餐厅。

如今,肯德基在1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8800餐厅。

:罗伯特·诺伊斯,英特尔创始人,41岁创业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罗伯特·诺伊斯加入贝克曼成为了一名研究工程师。

1957年,他和其他七人离开贝克曼并创立了费尔柴尔德半导体公司。

虽然在那里他享受一些成功,他最终与戈登·摩尔一起创办全球最知名的软件公司英特尔,当时诺伊斯41岁。

作文素材:褚时健:87岁“橙王”的逆袭

作文素材:褚时健:87岁“橙王”的逆袭

褚时健:87岁“橙王”的逆袭褚时健,中国最具有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

他曾经是“中国烟草大王”,一手将玉溪卷烟厂从一个落后的小厂发展成跻身世界前列的红塔集团。

1999年褚时健因贪污被处无期徒刑,后减刑为有期徒刑17年。

2002年,75岁的褚时健因糖尿病严重获得保外就医后,与妻子到哀牢山种橙子。

2013年,褚时健带着橙子进京,他的果园年产橙子8000吨,创造利润3000万元。

昔日烟王,今日橙王,大起大伏,大悲大喜,历经沉浮,老而弥坚,这是一个无关荣辱、有关岁月的传奇!烟王神话玉溪卷烟厂在过去曾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

1979年10月,玉溪卷烟厂迎来了改变它命运的人物,一个51岁的汉子走进了厂长办公室,他曾当了21年的右派,这时他才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改生涯,他的名字叫褚时健。

褚时健刚刚进入卷烟厂的时候,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

“玉溪卷烟厂的烟根本就卖不出去”,褚时健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一是技术设备落后,二是烟叶原料质量问题。

然而在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中国,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并不容易。

1981年,在全国烟厂无一例外地使用国产卷烟机的情况下,褚时健率先为玉溪卷烟厂引进了国外的生产设备,并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设备的更新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面对烟叶质量问题,褚时健创造性地提出了冲破厂区界限,由烟厂投资,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第一车间”直接设在田间,建立“优质烟叶基地”的设想。

另外还实行三合一(即玉溪卷烟厂、玉溪烟草专卖局、玉溪市烟草公司合而为一)制度。

“三合一”实行后,烟厂向农业投资,烟草公司收烟叶,获利丰厚。

中国烟草就是在“三合一”制度确立时发展得非常快,全国的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从几百亿到四五千亿。

改革的实行从来不是轻易的,迎难而上的褚时健赢得了成功。

20世纪90年代,红塔集团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草企业,固定资产从几千万到70亿元,年创利税近200亿元,被称为“印钞厂”。

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

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

三个70多岁老人的创业故事(转载)(2013-12-17 23:33:07)有限的生命时间,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局限,只是他们在有限中依旧不由自主地投入了无限的野心。

褚时健74岁创业的橙王51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73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85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褚时健的回答是——51岁的时候,他开始建立一个红塔山烟草帝国。

73岁的时候,他一无所有,开始种橙。

85岁的时候,他是亿万富翁。

90岁的时候,褚时健对一切都不能确定,他能确定“褚橙”的果园还在扩张。

走过一段众所周知的人生跌宕,2002年,褚时健和老伴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开始种橙。

理由很简单,命运夺走了他的一切,他想靠自己的能力从命运手中夺回来。

于是,他回到自己最初的农民角色,开始打土地的主意。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根据云南哀牢山土地适合种橙的天然优势和中国水果市场高档水果稀缺的现实而作出的决定。

“我现在掌握的知识不如年轻人多,但是我的经验会比年轻人更丰富。

”经验让一个年过七旬的创业者拥有未雨绸缪的能力和耐心。

当时在考察哀牢山土地资源的时候,供水水源是老褚最重视的部分。

他在种橙之前,先后投入了200万元在果园架设引水管、输水管。

当时,他周围谁都不能理解他为何如此大动干戈,等到2009年云南大旱,哀牢山的农田收成都因干旱而大受影响,而老褚的果园却一切安好,没受什么影响,大家才感慨他的预见性。

老褚第一次做企业是在“文革”时期,当时他任云南嘎洒镇糖厂厂长。

“年轻人的特点就是成功了信心十足,失败了就气馁了不敢尝试了,我年轻时也是这样喜怒形于色的。

我们开始做红糖的时候,发现红糖结晶颗粒太小,就打算修改浓缩结晶的设备和浓缩方法,没有想到新方案会导致产生巨大的蒸汽,当时听到‘砰’一声,蒸汽顶着一个三四十公斤的盖子,冲上天去,冲到二三十米高落下来。

呵呵呵,多危险!这就叫瞎子不怕老虎。

”年轻的莽撞在老褚看来,是必须经历的。

如今的褚时健,步履迟缓,再也莽撞不起来了,一切对他来说只有不急不缓。

褚橙的励志故事

褚橙的励志故事

褚橙的励志故事:一只冰糖橙的励志故事高价=不差的果子+不错的故事2002年褚时健被获准保外就医,在经历了人生的辉煌与沉沦之后,76岁的他又回到了哀牢山,种起了橙子。

起初,种橙并不为了盈利。

资料显示,褚时健的橙园发展到2021年时,总产量只有1000吨;而到了2021年,橙园的产量达到8600吨。

到了2021年,随着生鲜电商逐步走热,一家名为本来生活网的生鲜电商将褚橙摆上了网络货架。

正是这一年,褚橙借着互联网的营销模式走到了数以亿计的年轻网民面前。

触电只是这个经典营销案例的开始:2021年10月27日,《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褚橙进京》的报道,写了85岁褚时健汗衫上的泥点、嫁接电商、新农业模式;王石微博的转发点燃了事件,这条微博是“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11月5日凌晨本来生活正式发售褚橙,订单纷至沓来,当天就卖了1500箱。

就这样,一只普通的冰糖橙,加上了褚时健的名字,就开始变得励志起来。

然而,这样的励志橙也并不是所有励志的人都消费得起的,据了解,2021年,褚橙就开始在云南上市,与其他同类冰糖橙相比优势并不突出,价格最多高出10%。

目前网络上5公斤褚橙的售价从118元到148元不等,是普通冰糖橙价格的2到3倍。

有媒体对褚橙进京以及褚时健精神的内容传播进行了总结,“其核心路径是传统媒体、微博,主要的人群是60后、创业者、企业家,因为他们对于褚时健的经历有感同身受的经历。

”也许这会让70后、80后以及许许多多创业路上的赶路人感到匪夷所思,追捧了这么久的励志橙、拥簇了这么久的励志英雄,原来不过是一枚精心包装的冰糖橙和一位洞悉商业智慧的营销老手。

这场传媒和营销的联姻并不意在实实在在的卖橙子,相反却让本来皮儿薄的橙子变得“皮”厚起来。

莫名地,褚橙的粉丝成了听故事和讲故事的人,成了褚橙营销的志愿者。

在今天,当描述企业掌舵人的商业行为时,“博弈”无意间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

出狱后创业故事

出狱后创业故事

出狱后创业故事入狱对一个人无疑于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不仅失去了活动的自由,出狱后仍要面对外人的不信任。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出狱后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案例1:70多岁吴胜明出狱后怎样创业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下面分享70多岁吴胜明出狱后怎样创业的?不到50岁便身家千万,成为名噪一时的上海富姐;55岁被判无期徒刑,服刑期间,丈夫离去,女儿自杀;70多岁出狱后以扫公厕为生,再创业前被骗近70 万……很多人遭此变故,也许早就寻了短见,而吴胜明,一位80岁的老太却坚持走到了今天。

她说,活下去的意义,就是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盖一座养老院或孤儿院。

当“倒爷”成千万富姐1933年12月30日,吴胜明出生在浙江嵊州一个富商世家。

上世纪50年代起,吴胜明开始白手起家,开小卖部,当“倒爷”,后来经营商场、饭店。

吴胜明到广东等地大量买进收音机、的确良布等紧俏商品,再到西宁、西安、郑州等地售出。

1984年,在那个万元户还很稀少的年代,吴胜明已有2000多万元的资产,成了上海千万富姐,在浙江绍兴、河南郑州、四川南充都有自己的公司。

1985年夏,吴胜明通过关系,拿到进口48辆高级轿车的计划,获利几百万元。

但最终警方发现她投机倒把、合同诈骗等违法证据,52岁的吴胜明被逮捕。

1986年,上海市中级法院以走私罪、合同诈骗罪等数罪并罚,判处吴胜明死刑,经上诉后,改判为死缓。

因为在狱中积极努力,吴胜明一次次减刑,最终服刑 18年。

但所有的财产,均为不正当收入,全部没收。

说到当年富姐圈的生活时,现已80岁的吴胜明用八个字概括:极尽奢华,挥金如土。

吴胜明说,上世纪80年代,她最能挣钱的时候,在国内有七八处房产,在深圳、上海有别墅,在郑州有个独院,家里有几台豪车。

女儿在郑州过10岁生日时,“几乎全校老师和同学都来了,最后摆了四五十桌。

”当天,请客连同给贫困的同学每人发20元红包,花费近20万元。

商业孝子奚志勇

商业孝子奚志勇

董事会038母亲住院十几次,自己却经常出差难以兼顾,那一年,时任上海市康桥镇副书记的奚志勇深感“真的无能为力去照顾母亲,我给钱,父母是感觉不到的”。

于是,他下决心做一所全国最好的养老院,让自己的父母开心生活。

2005年,辞去公职的奚志勇在康桥创建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中国第一个老年人会员制养老社区,开启了全新的商业养老模式。

去年12月,挚信资本亿元入股,拉开风险投资牵手养老产业的序幕;万科也携手签约,建设“活跃长者住宅”。

亲和源董事长奚志勇的“商业孝子”梦终于初现模样。

“既能赚钱又能做好事,这样功德无量的事情不多了。

”平台+外包国内传统的养老院养老是福利式的,但弊端很多,于是发展商业养老成文/本刊记者 严学锋董事故事商业孝子奚志勇 设计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一定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很多儿女们根本不了解父母想要什么——老人要证明自己还有价值,不是老了就没有价值了,不是配个保姆照顾就没事了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3902/2011 DIRECTORS&BOARDS勇“最骄傲”。

他表示,亲和源是用真心在对待老人,以践行“为世间父母分忧,代天下子女尽孝”。

既然是尽孝,那绝不能让老人有后顾之忧。

老人出了问题,亲和源承担责任,比如生病了没钱治,原则只要进了亲和源,就绝对不会推向社会,确保“终身养老”。

为了增强保障能力,亲和源的几个股东专门成立了一个私募基金,一旦发生意外,有足够的资金来补偿,目前也有老人主动出力捐赠字画等财产。

奚志勇表示,最后这个基金会很大,因为很多老人会留下不少遗产,他们子女不要这笔钱,有的根本没子女,钱便会归于基金。

有爱才有家——亲和源的口号正是“至尊老人的家”。

他直言,很多人都在讲以人为本,但国家往往是以政权为本,企业以管理者为本。

他要做到的是,让老人真正感觉到亲和源是属于他们的家,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居所。

“我对员工说,这是个伟大的事业,你照顾好自己的父母都那么难,你去照顾天下父母,这是一种大爱。

吴胜明:从千万富姐到阶下囚,70岁出狱再创业

吴胜明:从千万富姐到阶下囚,70岁出狱再创业

吴胜明:从千万富姐到阶下囚,70岁出狱再创业30年前,她曾是大上海的千万富姐,一时风光无两;2年后她锒铛入狱,丈夫离她而去,女儿自杀身亡。

7年后出狱,她是一名厕所清洁工,又过3年她重操旧业,已经74岁的她重新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直至今日,已是81岁高龄的她身价又是上千万,拥有几家公司、鸡种鸡场、连锁聊吧、饭庄等。

狱中曾自传小说《囚路》,其创奇的一生堪称女版褚时健,她就是生意鹿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千万老太——吴胜明。

30年前的千万富姐1933年,吴胜明出生在浙江嵊州市一个富贵商贾世家。

吴胜明有3姐弟,她是老大。

1935年,吴胜明2岁那年,由于父亲风流成性,母亲改嫁台湾,由祖母带大,性格独立又叛逆。

当时,她很少出去玩,经常在自家铺子里,看长辈们忙药铺、米店等生意,经商的“种子”,悄然埋入心中。

1949年,吴胜明不同意包办婚事,倔强的她于1950年的一天离家出走经商。

1958年,25岁的吴胜明结识了一个叫张思源的生意伙伴,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张的家境贫寒,吴家原本不同意这门亲事,但吴胜明性格倔强,和男友一起逃到青海,开了一家小小的电器修理部。

第二年,吴胜明怀孕了,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她满怀喜悦地等着孩子的降临。

然而在一次搬重物时,她突然摔倒后流产了。

两个月后她再次怀孕,竟然又流产了。

医生怀疑她是习惯性流产,可能与高原反应有关。

吴胜明非常喜欢孩子,看着别人家的小孩,她心里痒痒的,于是她同丈夫商量回到平原生活,这样就可以生孩子了。

随后他们搬到了河南郑州,但她依然自然流产。

夫妇俩先后去看了30多家专业医院,吃了上百种民间偏方,均无济于事。

经历了4次流产后,吴胜明年近不惑,但她仍不死心。

第5次怀孕,吴胜明忐忑不安地等待命运的裁决。

6个月过去了,胎儿竟安然无恙。

足月后,女儿终于来到了世间。

第一眼看女儿,吴胜明满眼泪水,小小的襁褓里,孩子那黑黑亮亮的小眼珠,那微微张开的小手……那一刻吴胜明发誓,一定要给女儿幸福,要给女儿所有的爱!那是1975年,夫妇俩终于有了自己的女儿张艳,他们亲切地管孩子叫小公主。

69岁饺子老太创业励志故事

69岁饺子老太创业励志故事

69岁饺子老太创业励志故事
在深圳极其恶劣的天气里,能看到在景田北的一家超市的连锁柜前,一到饭点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这里有一家饺子十分有名气,很多人都慕名前来。

据顾客介绍,这家饺子十分好吃,而且有很多香港和澳门人前来买饺子。

这家饺子店的创始人是今年已经70岁了,她早年间将河南洛阳的手工饺子引到深圳,目前她在深圳已经开了8家连锁饺子店,一年的营业额能达到180万元。

本期主人公叫XXX,19XX年,60多的刘老太来到深圳,由于吃不到家乡的饺子,她便有了卖饺子的想法。

在这过程中经历过生活磨难和餐饮市场摔打的刘老太太不服输又正视现实,定下心来仔细研究。

面对现实问题,他反复推敲,从中国传统食品中认真寻找,这种食品必须能白天卖了晚上卖,一年四季都能卖,才能获得成功。

在这段苦苦思考的日子里,她的饺子对食材的选择非常苛刻,这也是她的饺子有市场的主要原因。

她的饺子完全是现场制作,对于油、面,她都用最好的,让顾客吃到放心油放心面。

肉都用瘦肉,且一天分时段买肉,保证肉质的新鲜。

据刘老太自己回忆,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顾客竟要将6斤饺子带给女儿。

刘老太饺子的最大特色就是纯手工,现场制作,饺子口感好,不破皮,坚持用上等食材,这就是这位七旬老人的生财之道。

褚时健谈创业:老来种橙 是给子孙留下立身之本

褚时健谈创业:老来种橙 是给子孙留下立身之本

与褚家相交20多年的作者先燕云,将写褚时健视为自己一生无法回避的责任。

1991年相识,在褚时健人生的低谷,先燕云也受到牵连。

由此过后,两人情同父女。

褚时健与先燕云之间的君子之交,恰如前者潜心哀牢山种植“褚橙”的淡泊一样弥足珍贵。

看过了褚时健的低落与荣光,先燕云早有书写的欲望。

这个念头终于在2013年开始付诸实施。

一写就是洋洋洒洒的数十万字,贯穿了褚时健的整整一生。

为了写作这本传记,先燕云历时近两年,积累了2400小时的采访录音,手稿超过70万字。

褚时健为此也作出了极大的配合,在炎夏工作之后还必须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褚时健在书中序言中写道:“出一本我的书,并非我的需要。

一个人活到了这个岁数,经历过这么多事情,对于述说已经没有了兴趣。

”并且,主动提出为他撰写传记的人数累计达到上百人之多。

不过,褚时健还是为先燕云所著的《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签下了独家授权,足见其对先燕云本人的信任。

褚时健快87岁了。

2013年,他在85岁生日时曾说:“我和老伴都是属牛的。

其实我们并不属牛,只是有牛的性情”。

“牛的性情”,褚时健解读为“我一辈子都要干事情,任何境况下,我都要有所作为。

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意义”。

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他在70多岁开始重新创业,在80多岁以创业成功回到公众视野的晚年。

褚时健谈创业:老来种橙 是给子孙留下立身之本文/ 赵妍. All Rights Reserved.褚时健认女儿1991年,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红塔山笔会的成员,先燕云在玉溪卷烟厂盘桓了半个月。

那时,先与褚时健及其家人有了直接的交流。

而后,一篇由她执笔,关注褚时健情感世界的报告文学《太阳般的汉子》刊发在《中国作家》杂志。

先燕云就是因这次机会与褚老成为忘年之交。

“(她)对我的家庭、对我、对我的工作了解得更深一些。

”褚时健说。

在20年中,褚时健的身份发生了多重变化,“烟王”,阶下囚……随着“褚橙”的成功,褚老,越来越成为一个励志的标本。

75岁再创业的褚时健:种好橙子,活着

75岁再创业的褚时健:种好橙子,活着

P eak 巅峰·商界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75岁再创业的褚时健:种好橙子,活着近日,田朴珺前往云南拜访了云南传奇老人褚时健,并撰写出了最新一期专栏,新专栏讲述75岁褚时健再创业的故事。

以下是专栏全文:因为好奇,我问了褚时健先生一个问题,“褚老,您最快乐是什么时候?最艰难是什么时候?”老先生的答案是:“别人认为我最快乐的时候,我不快乐。

”两个月前,在云南哀牢山嘎洒镇,我见到了传说中的褚时健先生。

他穿着泛黄的圆领衫,领子都洗卷了,黑色的裤子松松垮垮,站在村口的小饭馆等我们吃饭。

听说我们要来,他上午十点多就在这里,等了我们两个多小时。

很 多人知道褚老的故事,有几个标签都可以贴给他: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优秀企业家,中国烟草大王,曾经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物。

在别人眼里,他最快乐的时候,应该 是烟草大王时代,他用18年时间,将濒临倒闭的云南红塔卷烟厂,变成年纳税高达300多亿的超级企业。

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数据,300亿元放到今天是什 么概念?那时候,“褚时健”三个字是金字招牌,他随手写张纸条就相当于几十万,褚门难进,一面难求。

在外人看来,这时的褚时健风光无限,谁能说不快乐?“虽然别人认为我应该很快乐,但我不快乐,出差到北京也不敢让太多人知道,我不敢露面,找我的人太多了,多得没有办法,我非常不轻松。

虽然要讲指标,中国工业的十项指标,我们都遥遥领先,但我的压力很重!”颇有种高处不胜寒之感。

但真正的不快乐应是随后,1999年,72岁的他临近退休却身陷囹圄,“褚时健”这三个字成为一代企业家争议叹息的对象。

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改革,总要有人付出代价”,他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最具标志性的悲剧人物之一。

75岁因严重糖尿病被允许保外就笔者记得,王石说:“人生最大的震撼在哀牢山上!是穿着破圆领衫,戴着大墨镜,戴着草帽,兴致勃勃地谈论6年后橙子挂果的75岁褚时健。

”. All Rights Reserved.医,褚时健此时已是风烛残年,从任何角度看,这个历经坎坷的老人,都该安度晚年了。

千万富姐吴胜明入狱18年 70岁创业挣千万元

千万富姐吴胜明入狱18年 70岁创业挣千万元

千万富姐吴胜明入狱18年70岁创业挣千万元2013-12-17 07:09:10 有0人参与分享到:更多核心提示:从千万富翁到阶下囚;古稀之年,从扫厕所到创实业、做公益……街头等公交时,吴胜明摆出年轻人拍照时的pose,逗乐了其他人。

创实业、做公益、玩微信,“80后”吴胜明仍在不断为梦想打拼。

□记者王鲁峰蔡君彦余淼文李康摄影写在前面一位近80岁高龄的老太太,最近在微博上“红”了。

在新浪微博上输入她的名字,相关微博有19781条。

有的把她列为财商领袖,分享她的传奇人生,感慨她曾经辉煌到天上,又曾经落难到海底;有的说她是公益达人,12月初,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五届救助贫困先心病患儿大型公益盛会,就是由她发起;一份“盘点10年来出狱的企业家”18人名单中,她也在列:“2003,吴胜明,个体户”。

同一名单上还有红塔集团前董事长褚时健、健力宝前董事长张海、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德隆系创始人唐万新等。

而她,是唯一女性。

她叫吴胜明,一个再有一个多月就要过八十大寿的老太太。

她的人生,跌宕起伏。

从富商世家的大小姐到逃婚后的小保姆,从千万富翁到阶下囚,从扫厕所到创实业、做公益。

她的情感,聚散无常。

两岁时母亲远走台湾,初恋被“棒打鸳鸯”,丈夫无情背叛,女儿绝望自杀。

她人生最辉煌时和最落魄时,都和郑州紧密相关——因投机倒把等罪名,她入狱18年,出狱后在郑州靠打扫厕所维持生计;人生跌入谷底时,郑州人一声“吴老师”的称呼,让她重拾尊严,温暖至今……在网上,她被描述成“女版褚时健”——辉煌一时、跌入牢狱、古稀创业、重归富有……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不是如网上所传那样坎坷、传奇、励志、富有?她与郑州的短暂交集中,还发生了什么故事?12月9日,大河报记者辗转联系上吴胜明,听她讲述“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叛逆人生”。

跌宕之痛从富商世家的大小姐到逃婚后的小保姆,从千万富翁到阶下囚;古稀之年,从扫厕所到创实业、做公益……网友慨叹:从她和褚身上,读懂什么叫“不晚”@王树彤:吴胜明老太太的创富经历,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晚年东山再起的老先生褚时健。

周大福掌门郑裕彤的创业故事

周大福掌门郑裕彤的创业故事
郑裕彤,广东顺德伦教出生,香港商人,新世界发展创办人兼首任董事会主席,周大福珠宝金行创办人周至元女婿。全球华人十大富豪之一,珠宝大王。下面一起看下周大福掌门郑裕彤的创业故事。
郑裕彤,在香港超级富贾中排名第三,个人身价达300亿港元。港人听到郑裕彤的名字都会和家喻户晓的“周大福珠宝”相联系。而在郑裕彤旗下的香港新世界集团更是集酒店、房地产、黄金珠宝业等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跨国集团。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郑裕彤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郑裕彤不善高谈阔论,不了解郑裕彤的人,总以为郑裕彤辉煌业绩的背后是数不清的运气。对此,郑裕彤说:“一个人的一生,幸运碰上一两次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永远幸运。如果你希望永远幸运,你一定要付出永恒的‘勤’与‘诚’,那幸运才会常伴你左右。”
郑裕彤虽然拥有今天的辉煌,却也曾有过儿时苦苦熬过的贫寒。1925年8月27日郑裕彤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今顺德市)一个贫寒的家庭。幼时一家人仅靠父亲开小店勉强糊口。原来父母亲希望郑裕彤专攻学业,但是只念到初中便被迫辍学。13岁那年,由于日本侵略军进犯广州、香港,百万市民受战火纷飞的侵扰,衣食不稳,性命难保,纷纷出外投亲靠友。当时,澳门是葡萄牙殖民属地,因不少日本移民在葡萄牙殖民统治区的南美洲寄居,因此,日本侵略军唯独没敢践踏澳门。万般无奈之下,父亲郑敬诒也将儿子送往澳门,到挚友周至元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伙计。

2018专四口语考试复述原文[001]

2018专四口语考试复述原文[001]

2018专四口语考试复述原文2018年的专四口语考试是由给定的两篇短文进行复述。

原文1讲述了一位名叫阿姨张的70多岁的老人的故事,她通过一家社交媒体平台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热爱。

原文2则是详细介绍了一项名为“假期创企业”的活动,在假期里帮助年轻人开拓创业的机会。

在原文1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阿姨张的故事。

自从退休后,她陷入了孤独和无聊的状态。

然而,在她结识了年轻人小李后,她开始学习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并慢慢地重新融入了社会。

通过这个平台,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了她的生活和经历。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联系,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新的机会和体验。

无论年龄多大,只要我们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就能够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

原文2则给我们介绍了“假期创企业”这个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在假期期间帮助年轻人开展自己的创业项目。

在这个活动中,年轻人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培训,了解如何开展自己的业务。

他们还可以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交流和互动,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通过这个活动,年轻人可以在短暂的假期里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

这个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思考。

创业是一项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任务,但在适当的指导和培训下,年轻人可以更好地准备和规划自己的创业项目。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他们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业务。

在假期里开展创业项目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借助专业支持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2018年专四口语的复述原文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

从阿姨张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了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接受新的挑战,发现生活的乐趣。

而从“假期创企业”这个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在适当的指导和培训下可以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创业项目。

这些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社交媒体的优势,并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褚时健的传奇故事

褚时健的传奇故事

褚时健的传奇故事如今褚时健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品牌,不久前,昆明一些销售商打出了“褚时健种的冰糖橙”的广告语,销售异常火爆,这让褚时健本人都始料未及。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褚时健的传奇故事,欢迎阅读!少年时,他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却因反右不力被打成右派;60多岁时,他坐拥年创利税近200亿的红塔帝国,说话如“圣旨”,被尊称“老爷子”,后却因贪污罪被判无期徒刑;84岁,他再次成为拥有2400亩、35万株冰糖橙的亿万富翁,但却始终摆脱不了曾经“烟草帝王”的阴影。

这个曾被报告文学形容为像太阳一样灿烂的男人,淡然外表下的内心,似乎没有一个人能触碰到。

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是位名噪一时的人物,曾经有人问万科的王石最佩服的企业家是何人?答曰:褚时健。

一个曾因贪污而获重罪的原红塔集团董事长为何能够让王石这个高傲的地产大亨为之倾倒?究其原因,在褚时健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从风光无二的烟草业领头羊到身败名裂的阶下囚,褚时健在年近七十时跌倒,在年逾八十时又爬起。

在垂暮之年从身陷囹圄的困境和女儿自杀的悲痛中走出,并带领不少农户脱贫致富,能承受起如此巨大的落差并再次获得人生的,非有坚忍不拔之志,莫能为之。

褚时健的经历不禁让我们想起美国著名作家塞缪尔·厄尔曼的名篇《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

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丢弃,方堕暮年”。

从这位老人身上,我们丝毫没有感受到垂垂暮气,而是看到了他年轻的心境和进取的勇锐。

人生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方能真正现出英雄本色。

我们见过太多的风云人物,在有权有势时,呼风唤雨,风光无限,但在犯下错误、遭受挫折之后,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消极沉沦。

《论语》中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周易》上也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顺境时不懈怠,逆境中不沉沦。

老人家创业故事案例

老人家创业故事案例

老人家创业故事案例摘要:一、引言:介绍老人家创业的背景和意义二、案例一:90岁奶奶创办特色小吃店1.奶奶的生平简介2.创业动机与过程3.经营理念与特色4.成功经验与启示三、案例二:70岁大爷开发智能手机应用1.大爷的生平简介2.创业动机与过程3.应用功能与创新点4.成功经验与启示四、案例三:60岁阿姨创办社区养老院1.阿姨的生平简介2.创业动机与过程3.养老院的运营模式与特色4.成功经验与启示五、老年人创业的建议与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创业领域2.结合自身兴趣与特长3.关注市场需求4.学会与人合作5.勇于面对挑战与失败六、结论:总结老年人创业的意义与价值,鼓励更多老年人勇敢尝试正文:【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晚年开启创业之路。

他们凭借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本文将介绍三位老年人在不同领域创业的成功案例,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和经验教训,希望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创业的借鉴和启示。

【案例一:90岁奶奶创办特色小吃店】1.奶奶的生平简介李奶奶,90岁,一生热爱烹饪,擅长制作家乡特色小吃。

2.创业动机与过程在子女的鼓励下,李奶奶决定将自己的拿手小吃打造成品牌,传承家乡美食文化。

她经过一番市场调研,选址,装修和招聘员工,终于开业。

3.经营理念与特色李奶奶坚持传统手艺,选用优质食材,注重食品安全。

她以诚信为本,对待顾客如亲人,使小店逐渐积累了口碑。

4.成功经验与启示李奶奶的成功经验在于她对家乡小吃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

她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感动了顾客,赢得了市场。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年人创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关注市场需求,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案例二:70岁大爷开发智能手机应用】1.大爷的生平简介张大爷,70岁,退休后热衷于研究智能手机,发现老年人使用手机过程中的痛点。

2.创业动机与过程为了帮助更多老年人解决智能手机使用问题,张大爷决定开发一款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手机应用。

80岁老人创业故事

80岁老人创业故事

80岁老人创业故事很多人或许只有在年轻时头脑一热就打起了创业的念头,吃了一些苦头之后自以为积累经验就可以了,没必要做到成功,而有些80岁的老人,他们或许想法单一,行动缓慢,但却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证明,只要有一颗创业心,什么时候创业都可以。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80岁老人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80岁老人创业故事1郑林月宫表示,她的创业纯属偶然,缘起有一天子女送了一台三明治调理机给她,因为无油烟让她非常爱用,但三明治调理机的功能单一,她心想这部机器如果可以用来煮饭、煎鱼、烧肉、下水饺,那该有多好。

内心的渴望,让她动念改装三明治调理机,她首先把调理机上的区隔盘拿掉,改装上平底锅,并加装定时开关,以解决烧菜时一定要在旁边等候的麻烦,另外还添加了过滤网和小风扇,把锅内的油烟净化之后,变成干净的空气排出。

这些创意都来自于她的自身之苦,当“创新之作”被儿孙称赞后,她有了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的念头,于是决定自行创业,希望家庭煮妇从此不受烟害,银发族和小朋友也能安心操作,单身的人也不用老是外食。

当她兴致勃勃跟朋友说要创业时,却被大浇冷水,有人说这么老了,怎么还这么“歹命”。

有朋友说这个点子太新,市场不会接受,让她一度灰心。

郑林月宫说,当时她看到一位罗马诗人写道“只要活着,就要抱持梦想活下去”,以及“有退去怯懦的勇气和除掉安逸的心,就是青春。

只要抱着希望燃烧热情,即使高龄也是青春”,这几句话鼓舞了她。

因此她在80高龄创立蜜雅科技公司,蜜雅就是她的日文名字。

在产品开发、寻找代工和通路时,郑林月宫说她也遭遇很多挫折,但挫折让产品不断精进,现在除了第3代的蜜雅小烧卖之外,蜜雅健康随意煲和蜜雅汤锅,也在市场贩售并受到好评。

郑林月宫不轻易向环境低头的性格,从她年轻时就可以看得出来。

她说二次战后,台湾舞厅林立,很多做先生的人下班就泡舞厅,有的还包个舞小姐当二奶,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

为此她找到一本日文社交舞教学书籍,在家自学跳舞,然后成为台南第1位陪着先生上舞厅的家庭主妇。

爸爸的创业故事

爸爸的创业故事

爸爸的创业故事爸爸在一直是我们作为孩子的榜样,特别是爸爸那份创业的精神。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爸爸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爸爸的创业故事篇一说起父母的创业故事,当然非爸爸莫属了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下我的爸爸是如何创在慈溪创业的爸爸工作前,正面临着中考,但是爸爸没有考上高中,只好去学木工在学木工的时候,爸爸遇到了很多困难可爸爸却不曾放弃每天不停的学习做木工,在师傅的严格训练下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出色的木工就这样,他与师傅一同带着他们的木工梦,来到了我们美丽的慈溪来到慈溪后,爸爸听不懂慈溪方言所以,语言就成了爸爸来慈溪后的第一大困难有许多次,同事与他说话,他一句话都听不懂于是他只能一声不吭的离开原来,想要做好木工这个行当,不但要付出体力,更好学会语言,否则别人可就把你当成哑巴了再者,因为语言的不通,很多关于木工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也很难与同行交流为了能听懂慈溪方言,爸爸可是花了不少的功夫与时间平时在工作和家里,他总是默默的听别人怎么说,然后默默的自言自语学一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爸爸终于可以慢慢听懂慈溪话了,也可以开始能讲一点点方言了因为在学习上比较刻苦努力,到现在爸爸的慈溪话那是一个溜,连慈溪的本地人,如果不仔细辨认,都不知道他是个新慈溪人攻克了语言这个大难题,爸爸的工作就越做越轻松,也越做越顺利现在在当地的木工行业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呢!虽然木工是体力活,但爸爸的脸上丝毫没有劳累的表情,取而代之的是享受和满足作为新慈溪人,我为我的爸爸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爸爸的创业故事篇二许普澍在旌德创办的光明电汽股份有限公司,于1932年农历二月初一夜晚发电,山城旌德一片光明。

回忆父亲的创业历程,也许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提供一点启迪和借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歙县、休宁、屯溪、绩溪都先后有了电灯,唯独旌德没有,父亲经过分析,认为在旌德搞发电照明是可取的。

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资金问题。

父亲从14岁在歙县布店当学徒,需要负担家庭的生活费用,没有多少节余,他先和亲友沟通,筹集了部分资金后,来到旌德,为了达到利益均沾,尽可能拉拢地方上层头面人物资金入股,拉拢一些大店主入股,实收资金八千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70多岁老人的创业故事(转载)(2013-12-17 23:33:07)转载▼有限的生命时间,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局限,只是他们在有限中依旧不由自主地投入了无限的野心。

褚时健74岁创业的橙王51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73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85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褚时健的回答是——51岁的时候,他开始建立一个红塔山烟草帝国。

73岁的时候,他一无所有,开始种橙。

85岁的时候,他是亿万富翁。

90岁的时候,褚时健对一切都不能确定,他能确定“褚橙”的果园还在扩张。

走过一段众所周知的人生跌宕,2002年,褚时健和老伴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开始种橙。

理由很简单,命运夺走了他的一切,他想靠自己的能力从命运手中夺回来。

于是,他回到自己最初的农民角色,开始打土地的主意。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根据云南哀牢山土地适合种橙的天然优势和中国水果市场高档水果稀缺的现实而作出的决定。

“我现在掌握的知识不如年轻人多,但是我的经验会比年轻人更丰富。

”经验让一个年过七旬的创业者拥有未雨绸缪的能力和耐心。

当时在考察哀牢山土地资源的时候,供水水源是老褚最重视的部分。

他在种橙之前,先后投入了200万元在果园架设引水管、输水管。

当时,他周围谁都不能理解他为何如此大动干戈,等到2009年云南大旱,哀牢山的农田收成都因干旱而大受影响,而老褚的果园却一切安好,没受什么影响,大家才感慨他的预见性。

老褚第一次做企业是在“文革”时期,当时他任云南嘎洒镇糖厂厂长。

“年轻人的特点就是成功了信心十足,失败了就气馁了不敢尝试了,我年轻时也是这样喜怒形于色的。

我们开始做红糖的时候,发现红糖结晶颗粒太小,就打算修改浓缩结晶的设备和浓缩方法,没有想到新方案会导致产生巨大的蒸汽,当时听到‘砰’一声,蒸汽顶着一个三四十公斤的盖子,冲上天去,冲到二三十米高落下来。

呵呵呵,多危险!这就叫瞎子不怕老虎。

”年轻的莽撞在老褚看来,是必须经历的。

如今的褚时健,步履迟缓,再也莽撞不起来了,一切对他来说只有不急不缓。

开始种橙,老褚就坚定要做最好的橙。

他认为水果的口感和土地质量、土地所施的肥料有很大关系,于是他和老伴、技术人员在一起为此琢磨了好多年。

他用五六年时间去调试橙子口感中和谐的酸甜比例,他用10年时间把土地含有的有机质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如今,他又在攻克下一个技术难关——如何让每个橙子大小更一致、色泽更鲜艳、手感更平滑。

“山上容易刮大风,吹得橙子皮起皱不好看,我们在琢磨怎么挡风。

”曾经,王石来果园找过老褚,老褚的不急不缓让王石在微博上发出感慨:“橙子挂果要6年,他那时已经75岁了。

你想象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地跟我谈论橙子挂果是什么情景。

虽然他境况不佳,但他作为企业家的胸怀呼之欲出。

我当时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样的挫折、到了他那个年纪,我会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会那样勇敢。

”75岁,大多数老人在含饴弄孙吧。

老伴抱怨说,老褚当年太忙,几乎没抱过儿子、女儿。

现在有重孙子、重孙女了,“每天吃饭,玩半小时、一小时可以。

一整天不行,嫌烦”。

老褚的大部分时间都还是在看书,看技术书。

颐养天年,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词汇并不属于褚时健。

技术是老褚多年的立身之本,果园遭遇的几次技术难关都是靠老褚查资料带领大家攻克的,以至于果园的技术人员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从事这个行业二十多年所掌握的知识都不及老褚种橙十年掌握的多。

如今,创立果园十多年了,老褚几乎依旧保留着每天查看果树种植技术资料的习惯。

创立果园之前,老褚在狱中。

“那时候,我正在研究烟草配制,所以在里面就看那些烟草技术书。

”那时候,老褚是赫赫有名的“烟草王”。

采访中,老褚展望自己的90岁,“争取到后年能年产果子2万吨。

到时候,市场基本可能供需平衡。

工作之外,其他人生目标不好讲,我都86岁了,活到哪年都不好讲。

趁现在有精力,为后代把基础尽量打好就好。

我走过的弯路多,看得多,遇到麻烦躲避的机会更高些”。

走过的弯路多了才有让人值得咀嚼的人生,而有人说褚橙甜中微微泛酸,像极了人生的味道。

苏增福72岁展望下一个资产百亿的公司采访约在9点,平时这时候苏增福早已起床,已简单地吃过早饭,翻着报纸,等着司机。

有时,他也干脆自己开车,去工厂,去每个车间转一圈,有的生产基地大,得花两个小时。

几十年来,每天如此。

他说,他习惯了一辈子在工厂,当工人,这就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

苏增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典型的第一代企业家,面容和双手都写着曾经吃过的苦,没有凌厉的气场,但话不多,很少笑,透着正派的严肃和倔强。

他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却有一副南方少见的魁梧身材,或许因为当过8年兵,至今还算挺拔。

今年,苏增福72岁了。

之所以重新走入媒体的视野,因为他正进行着人生中第二次创业,放下做了二十多年的压力锅,从零开始做水龙头,且已默默地做了4年。

为什么还要创业?对于苏增福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结果——在一连串决策之后,自然地走向了这个结果。

2007年开始,他陆续向全球最大的炊具和小家电制造商——法国SEB 公司转让苏泊尔炊具71%的股份,从而使苏泊尔集团失去对苏泊尔炊具的控股权,至今外界非常不解。

有那么一秒钟——只有一秒钟,苏增福的脸上划过一丝得意的笑,他说:“我很会算的。

”于是,立刻算了一笔账:2000年,苏泊尔集团投资6000万元,成立炊具公司,而后单独上市;两次卖掉股份之后,集团所剩下的股份市值还有近20亿元,但套利了近70亿元。

成立炊具公司时,苏增福将集团的这一主营业务交给了儿子,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一批副总们从此退回了集团。

那段时间,集团也尝试过多种投资业务,但他始终认为,集团必须以实业为主业,原因很朴素,“如果做投资,肯定不能让做锅的人去做,得找专业的人,做锅的人还是没事可做;只有做实业”。

苏增福首先就不允许自己没事可做。

“闲着不就是在等死吗?”他说,“人们都说,自强不息,自强就是要为社会创造些价值,息字的结构就是自己的心停止跳动了,就息了,所以,要自强到自己的心停止跳动为止。

”四五十岁时,他经常去大连出差,认识了一个水产公司的老头儿,他问人家:“为什么退休了还来上班,不待在家享福呢?”那老头说,“如果待在家里,整天得看老伴的脸色,被老伴指挥做这做那,得拎着篮子去买菜,给孙子当服务员,太烦了。

”那时候他就想,有道理。

两年前,苏增福在沈阳大手笔地投资4亿元做基建,建成25万平方米的厂房,引进54条120米长的生产线和200台抛光机器人,年产量可达4000多万个不锈钢水龙头。

其实,把炊具公司剥离之后,苏泊尔集团的资产只有5亿元,要再做实业,并不宽裕,直到卖了股份,才有了丰厚的家底。

浙商的精明像一种基因,没写在苏增福的脸上,却刻在骨子里,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种能力。

“我知道,这次创业一定会成功,所以,一开始就做了长远的规划。

‘苏泊尔’已是一个知名品牌,水龙头可沿用其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苏增福懂得如何把企业从零做到一,再做到强大。

相较于从一到二,从零到一往往更难。

上世纪80年代,苏增福以给“双喜”压力锅做配件起家,几年后,他不甘心,想做整锅,遭到身边所有人的强烈反对。

他依旧坚持,但需要解决资金的问题——引入一条生产整锅的生产线需要300万元。

今天他仍清晰地记得,“我找县财政局借5万块,人家都不借,还问我‘你一个农民,借钱干什么?’”最后,他只好去上海找银行借了200万元,又挨家挨户找村民,一点一点地凑。

可当整锅生产出来时,也不怎么挣钱。

因为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买生产资料的价格不一样,成本不一样。

“直到1992年,民营企业有了和国营企业同等待遇,成本一致了,我们的效率直接转化成效益,才开始赚大钱。

”苏增福首次承认,他是后怕的。

“风险太大。

如果1992年不来呢?如果再晚几年来呢?”第一次创业,并不知道企业下一步怎么走,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每天都是在解决各种问题,一个坎一个坎地走过来。

可这次,他相信,不会存在任何坎,集团发展到这个阶段,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资源可以整合各种资源,社会环境也不一样了。

正如为什么要做不锈钢水龙头,就因为苏增福偶尔了解到现在通用的铜质水龙头含铅,铅溶于水,儿童如果摄入过量的铅将有患多动症或者痴呆症的危险。

作为铜质水龙头的替代品,不锈钢水龙头的售价在几千至上万元,市场占有率只有3%左右。

这是一个大好的市场。

在今天的环境下,只要人们意识到这点,一定就有机会,就像当人们知道国产牛奶中含三聚氰胺,就肯定不会再喝了。

投身水龙头产业后,苏增福花了4年,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把品质做上去,一是把成本降下来,“我本来是做锅的,如果一开始做水龙头就做成功了,就做到国内一流水平,我就是神仙了”。

当谈到技术时,他的脑子就像立刻换了一个频道,从商人切换到工程师,兴奋而执着,甚至情不自禁地大笑。

他说:“不能引入一条生产线之后就开动生产,就不管了,得把每一个工艺都弄清楚,光技术人员懂是不行的,有时候,即便他们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因为要改进就要换工艺、换设备,以至换生产线,这意味着此前的投入都要作废,不是老板谁敢担这个责任,谁敢拍板?只有我自己弄懂,自己来判断。

”不久前,他去沈阳巡视水龙头生产基地,当地的厨师给他做“水饭”,他觉得很不好吃,于是,就把整个厨房的工作人员都叫过来,亲自讲解“好米饭是如何做成的”:一粒米在蒸煮的过程中,从多少温度开始吸水;从什么部位开始吸水;多少温度会“开花”……这是做锅的时候,他的研究成果。

这次,为了研究不锈钢水龙头,他4年中换了3套流水线,生产了100万个水龙头,都不满意,就一个都没卖,几个亿打了水漂。

一度身边的人都认为,“董事长不是在生产水龙头,是在生产流水线”。

苏增福坚持要一条产品完美且自动化的流水线。

他称,卖掉炊具公司,并不是为了套利而套利,而是看到了做锅的“天花板”。

1998年,他去韩国考察,就发现韩国炊具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

之前的韩国同行也是做外销,但当中国企业冒出来后,由于人力成本低,韩国锅一下子就没有了竞争优势,加之韩国国内市场小,企业很快就不行了。

10年后,中国的人力成本也翻了几番,外贸订单也开始向东南亚转移,苏泊尔炊具的产值已达100亿元,占全行业的80%。

“如果做企业做到企业倒掉的那一天才关门,那是不合算的。

我得在企业走向上升期,走到80%的时候卖掉,然后再马上投入下一个企业。

”苏增福说,这次他必须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变为科技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

如今,他经常不动声色地陈述:他的一条生产线,一年生产75万个不锈钢水龙头,只需要42个工人;同行一年生产19万个,需要360个工人。

“产品质量更是不好比的,我们投入的资金也不是一个规模。

”这话之中,能够听出他的骄傲,但也仅此而已。

他从不曾有过特别兴奋的时刻,过去因为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成功的一刻更多的是感慨;而现在每一步都是计划之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