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学期期末专题复习资料
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压轴题专题训练(附答案)
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压轴题专题训练(附答案)1.如图,点C在线段AB上,DA⊥AB,EB⊥AB,FC⊥AB,且DA=BC,EB=AC,FC=AB,∠AFB=51°,则∠DFE=.2.某经销商从市场得知如下信息:A品牌计算器B品牌计算器进价(元/台)700100售价(元/台)900160他计划用4万元资金一次性购进这两种品牌计算器共100台,设该经销商购进A品牌计算器x台,这两种品牌计算器全部销售完后获得利润为y元.(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若要求全部销售完后获得的利润不少于1.26万元,该经销商有哪几种进货方案?(3)选择哪种进货方案,该经销商可获利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元?3.上周六上午8点,小颖同爸爸妈妈一起从西安出发回安康看望姥姥,途中他们在一个服务区休息了半小时,然后直达姥姥家,如图,是小颖一家这次行程中距姥姥家的距离y (千米)与他们路途所用的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图象,请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求直线AB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2)已知小颖一家出服务区后,行驶30分钟时,距姥姥家还有80千米,问小颖一家当天几点到达姥姥家?4.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在平面内两点P1(x1,y1)、P2(x2,y2),其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当两点所在的直线在坐标轴或平行于坐标轴或垂直于坐标轴时,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简化为|x2﹣x1|或|y2﹣y1|.(1)已知A(2,4)、B(﹣3,﹣8),试求A、B两点间的距离;(2)已知A、B在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点A的纵坐标为4,点B的纵坐标为﹣1,试求A、B两点间的距离;(3)已知一个三角形各顶点坐标为D(1,6)、E(﹣2,2)、F(4,2),你能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吗?说明理由;(4)在(3)的条件下,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x轴上找一点P,使PD+PF的长度最短,求出点P的坐标以及PD+PF的最短长度.5.如图信息,L1为走私船,L2为我公安快艇,航行时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图象,问(1)在刚出发时我公安快艇距走私船多少海里?(2)计算走私船与公安快艇的速度分别是多少?(3)写出L1,L2的解析式(4)问6分钟时两艇相距几海里.(5)猜想,公安快艇能否追上走私船,若能追上,那么在几分钟追上?6.“龟兔赛跑”的故事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图中的线段OD和折线OABC表示“龟兔赛跑”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请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解决下列问题.(1)填空:折线OABC表示赛跑过程中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线段OD表示赛跑过程中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赛跑的全程是米.(2)兔子在起初每分钟跑多少米?乌龟每分钟爬多少米?(3)乌龟从出发到追上兔子用了多少分钟?(4)兔子醒来,以48千米/时的速度跑向终点,结果还是比乌龟晚到了0.5分钟,请你算算兔子中间停下睡觉用了多少分钟?7.如图1,∠MON=90°,点A、B分别在OM、ON上运动(不与点O重合).(1)若BC是∠ABN的平分线,BC的反方向延长线与∠BAO的平分线交于点D.①若∠BAO=60°,则∠D=°.②猜想:∠D的度数是否随A,B的移动发生变化?并说明理由.(2)若∠ABC=∠ABN,∠BAD=∠BAO,则∠D=°.(3)若将“∠MON=90°”改为“∠MON=α(0°<α<180°)”,∠ABC=∠ABN,∠BAD=∠BAO,其余条件不变,则∠D=°(用含α、n的代数式表示)8.已知,如图,在△ABC中,∠A=∠ABC,直线EF分别交△ABC的边AB,AC和CB的延长线于点D,E,F.(1)求证:∠F+∠FEC=2∠A;(2)过B点作BM∥AC交FD于点M,试探究∠MBC与∠F+∠FE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9.图1,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CB,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如图2,在图1的条件下,∠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试解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2)仔细观察,在图2中“8字形”的个数:个;(3)图2中,当∠D=50度,∠B=40度时,求∠P的度数.(4)图2中∠D和∠B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与∠D、∠B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10.好学的小红在学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后,遇到下列4个问题,请你帮她解决.如图,在△ABC中,∠BAC=50°,点I是两角B、C平分线的交点.问题(1):填空:∠BIC=°.问题(2):若点D是两条外角平分线的交点;填空:∠BDC=°.问题(3):若点E是内角∠ABC、外角∠ACG的平分线的交点,试探索:∠BEC与∠B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问题(4):在问题(3)的条件下,当∠ACB等于多少度时,CE∥AB.11.如图(1),AB=4cm,AC⊥AB,BD⊥AB,AC=BD=3cm.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 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点B向点D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s).(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1时,△ACP与△BPQ是否全等,并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请分别说明理由;(2)如图(2),将图(1)中的“AC⊥AB,BD⊥AB”改为“∠CAB=∠DBA=60°”,其他条件不变.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cm/s,是否存在实数x,使得△ACP与△BPQ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x、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2.在Rt△ABC中,BC=AC,∠ACB=90°,点D为射线AB上一点,连接CD,过点C 作线段CD的垂线l,在直线l上,分别在点C的两侧截取与线段CD相等的线段CE和CF,连接AE、BF.(1)当点D在线段AB上时(点D不与点A、B重合),如图1①请你将图形补充完整;②线段BF、A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线段BF、AD的数量关系为;(2)当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①请你将图形补充完整;②在(1)中②问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进行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3.如图,△ABC中,D是BC的中点,过D点的直线GF交AC于F,交AC的平行线BG于G点,DE⊥DF,交AB于点E,连接EG、EF.(1)求证:BG=CF;(2)请你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14.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两边上的高,在BE上截取BD=AC,在CF的延长线上截取CG=AB,连接AD.AG.(1)求证:AD=AG;(2)AD与AG的位置关系如何.15.已知Rt△ABC≌Rt△ADE,其中∠ACB=∠AED=90°.(1)将这两个三角形按图①方式摆放,使点E落在AB上,DE的延长线交BC于点F.求证:BF+EF=DE;(2)改变△ADE的位置,使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②),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写出此时BF、EF与DE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6.Rt△ABC中,∠ABC=90°,在直线AB上取一点M,使AM=BC,过点A作AE⊥AB且AE=BM,连接EC,再过点A作AN∥EC,交直线CM、CB于点F、N.(1)如图1,若点M在线段AB边上时,求∠AFM的度数;(2)如图2,若点M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且∠CMB=15°,求∠AFM的度数.17.如图(1),在等边△ABC的顶点B、C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的速度由B向C和由C向A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s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P处,请问:(1)在爬行过程中,BD和AP始终相等吗?为什么?(2)问蜗牛在爬行过程中BD与AP所成的∠DQA大小有无变化?请证明你的结论.(3)若蜗牛沿着BC和CA的延长线爬行,BD与AP交于点Q,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蜗牛爬行过程中的∠DQA大小变化了吗?若无变化,请证明.若有变化,请直接写出∠DQA的度数.18.如图,在Rt△ABC中,∠ACB=90°,∠A=22.5°,斜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点F在AC上,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E=CF,连接BF,DE.线段DE和BF 在数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19.如图,已知点O是∠APB内的一点,M,N分别是点O关于P A、PB的对称点,连接MN,与P A、PB分别相交于点E、F,已知MN=6cm.(1)求△OEF的周长;(2)连接PM、PN,若∠APB=a,求∠MPN(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3)当∠a=30°,判定△PMN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0.直线MN与直线PQ垂直相交于O,点A在直线PQ上运动,点B在直线MN上运动.(1)如图1,已知AE、BE分别是∠BAO和∠ABO角的平分线,点A、B在运动的过程中,∠AEB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变化的情况;若不发生变化,试求出∠AEB的大小.(2)如图2,已知AB不平行CD,AD、BC分别是∠BAP和∠ABM的角平分线,又DE、CE分别是∠ADC和∠BCD的角平分线,点A、B在运动的过程中,∠CED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发生变化,试求出其值.21.(1)如图(1),在△ABC中,∠A=62°,∠ABD=20°,∠ACD=35°,求∠BDC的度数.(2)图(1)所示的图形中,有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观察“规形图”图(2),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如图(3),把一块三角尺XYZ放置在△AB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XY、XZ恰好经过点B、C,若∠A=50°,则∠ABX+∠ACX=°.②如图(4)DC平分∠ADB,EC平分∠AEB,若∠DAE=50°,∠DBE=130°,求∠DCE的度数.22.如图,在△ABC中,∠ABC,∠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1)若∠A=50°,求∠BOC的度数;(2)设∠A的度数为n°(n为已知数),求∠BOC的度数;(3)当∠A为多少度时,∠BOC=3∠A?参考答案1.解:连接BD、AE,∵DA⊥AB,FC⊥AB,∴∠DAB=∠BCF=90°,在△DAB和△BCF中,,∴△DAB≌△BCF(SAS),∴BD=BF,∠ADB=∠ABF,∴∠BDF=∠BFD,∵∠DAB=90°,∴∠ADB+∠DBA=90°,∴∠DBF=∠ABD+∠ABF=90°,∴∠BFD=∠BDF=45°,同理∠AFE=45°,∴∠DFE=45°+45°﹣51°=39°,故答案为:39°.2.解:(1)y=(900﹣700)x+(160﹣100)×(100﹣x)=140x+6000,其中700x+100(100﹣x)≤40000,得x≤50,即y=140x+6000,(0<x≤50);(2)令y≥12600,则140x+6000≥12600,∴x≥47,又∵x≤50,∴47≤x≤50∴经销商有以下三种进货方案:方案A品牌(台)B品牌(台)①4852②4951③5050(3)∵y=140x+6000,140>0,∴y随x的增大而增大,∴x=50时,y取得最大值,又∵140×50+6000=13000,∴选择方案③进货时,经销商可获利最大,最大利润是13000元.3.解:(1)设直线AB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把(0,320)和(2,120)代入y=kx+b得:,解得:,∴直线AB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100x+320;(2)设直线CD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mx+n,把(2.5,120)和(3,80)代入y=mx+n得:,解得:,∴直线CD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80x+320,当y=0时,x=4,∴小颖一家当天12点到达姥姥家.4.解:(1)∵A(2,4)、B(﹣3,﹣8),∴AB==13;(2)∵A、B在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点A的纵坐标为4,点B的纵坐标为﹣1,∴AB=|4﹣(﹣1)|=5;(3)△DEF为等腰三角形,理由为:∵D(1,6)、E(﹣2,2)、F(4,2),∴DE==5,DF==5,EF==6,即DE=DF,则△DEF为等腰三角形;(4)做出F关于x轴的对称点F′,连接DF′,与x轴交于点P,此时DP+PF最短,设直线DF′解析式为y=kx+b,将D(1,6),F′(4,﹣2)代入得:,解得:,∴直线DF′解析式为y=﹣x+,令y=0,得:x=,即P(,0),∵PF=PF′,∴PD+PF=DP+PF′=DF′==,则PD+PF的长度最短时点P的坐标为(,0),此时PD+PF的最短长度为.5.解:(1)在刚出发时我公安快艇距走私船5海里.(2)公安快艇是4分钟6海里,走私船是每分钟=1海里;公安快艇的速度是=海里.(3)设L1:y1=k1x+b过(0,5)和(4,9)点解得∴y1=x+5设L2:y2=k2x过(4,6)点∴y2=x(4)当x=6时,y1=11,y2=9;11﹣9=26分钟时相距2海里.(5)y1=y2x+5=xx=1010分钟时相遇.6.解:(1)∵乌龟是一直跑的而兔子中间有休息的时刻;∴折线OABC表示赛跑过程中兔子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线段OD表示赛跑过程中乌龟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由图象可知:赛跑的路程为1500米;故答案为:兔子、乌龟、1500;(2)结合图象得出:兔子在起初每分钟跑700米.1500÷30=50(米)乌龟每分钟爬50米.(3)700÷50=14(分钟)乌龟用了14分钟追上了正在睡觉的兔子.(4)∵48千米=48000米∴48000÷60=800(米/分)(1500﹣700)÷800=1(分钟)30+0.5﹣1×2=28.5(分钟)兔子中间停下睡觉用了28.5分钟.7.解:(1)①∵∠BAO=60°、∠MON=90°,∴∠ABN=150°,∵BC平分∠ABN、AD平分∠BAO,∴∠CBA=∠ABN=75°,∠BAD=∠BAO=30°,∴∠D=∠CBA﹣∠BAD=45°,故答案为:45;②∠D的度数不变.理由是:设∠BAD=α,∵AD平分∠BAO,∴∠BAO=2α,∵∠AOB=90°,∴∠ABN=∠AOB+∠BAO=90°+2α,∵BC平分∠ABN,∴∠ABC=45°+α,∴∠D=∠ABC﹣∠BAD=45°+α﹣α=45°;(2)设∠BAD=α,∵∠BAD=∠BAO,∴∠BAO=3α,∵∠AOB=90°,∴∠ABN=∠AOB+∠BAO=90°+3α,∵∠ABC=∠ABN,∴∠ABC=30°+α,∴∠D=∠ABC﹣∠BAD=30°+α﹣α=30°,故答案为:30;(3)设∠BAD=β,∵∠BAD=∠BAO,∴∠BAO=nβ,∵∠AOB=α°,∴∠ABN=∠AOB+∠BAO=α+nβ,∵∠ABC=∠ABN,∴∠ABC=+β,∴∠D=∠ABC﹣∠BAD=+β﹣β=,故答案为:.8.(1)证明:∵∠FEC=∠A+∠ADE,∠F+∠BDF=∠ABC,∴∠F+∠FEC=∠F+∠A+∠ADE,∵∠ADE=∠BDF,∴∠F+∠FEC=∠A+∠ABC,∵∠A=∠ABC,∴∠F+∠FEC=∠A+∠ABC=2∠A.(2)∠MBC=∠F+∠FEC.证明:∵BM∥AC,∴∠MBA=∠A,、∵∠A=∠ABC,∴∠MBC=∠MBA+∠ABC=2∠A,又∵∠F+∠FEC=2∠A,∴∠MBC=∠F+∠FEC.9.解:(1)∵∠A+∠D+∠AOD=∠C+∠B+∠BOC=180°,∠AOD=∠BOC,∴∠A+∠D=∠C+∠B,故答案为:∠A+∠D=∠C+∠B;(2)①线段AB、CD相交于点O,形成“8字形”;②线段AN、CM相交于点O,形成“8字形”;③线段AB、CP相交于点N,形成“8字形”;④线段AB、CM相交于点O,形成“8字形”;⑤线段AP、CD相交于点M,形成“8字形”;⑥线段AN、CD相交于点O,形成“8字形”;故“8字形”共有6个,故答案为:6;(3)∠DAP+∠D=∠P+∠DCP,①∠PCB+∠B=∠P AB+∠P,②∵∠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DAP=∠P AB,∠DCP=∠PCB,①+②得:∠DAP+∠D+∠PCB+∠B=∠P+∠DCP+∠P AB+∠P,即2∠P=∠D+∠B,又∵∠D=50度,∠B=40度,∴2∠P=50°+40°,∴∠P=45°;(4)关系:2∠P=∠D+∠B.∠D+∠1=∠P+∠3①∠B+∠4=∠P+∠2②①+②得:∠D+∠1+∠4+∠B=∠P+∠3+∠2+∠P,∵∠DAB和∠DCB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1=∠2,∠3=∠4∴2∠P=∠D+∠B.10.解:(1)∵点I是两角B、C平分线的交点,∴∠BIC=180°﹣(∠IBC+∠ICB)=180°﹣(∠ABC+∠ACB)=180°﹣(180°﹣∠A)=90+∠BAC=115°;(2)∵BE、BD分别为∠ABC的内角、外角平分线,∴∠DBI=90°,同理∠DCI=90°,在四边形CDBI中,∠BDC=180°﹣∠BIC=90°﹣∠BAC=65°;(3)∠BEC=∠BAC.证明:在△BDE中,∠DBI=90°,∴∠BEC=90°﹣∠BDC=90°﹣(90°﹣∠BAC)=∠BAC;(4)当∠ACB等于80°时,CE∥AB.理由如下:∵CE∥AB,∴∠ACE=∠A=50°,∵CE是∠ACG的平分线,∴∠ACG=2∠ACE=100°,∴∠ABC=∠ACG﹣∠BAC=100°﹣50°=50°,∴∠ACB=180°﹣∠BAC﹣∠ABC=80°.11.解:(1)当t=1时,AP=BQ=1,BP=AC=3,又∠A=∠B=90°,在△ACP和△BPQ中,,∴△ACP≌△BPQ(SAS).∴∠ACP=∠BPQ,∴∠APC+∠BPQ=∠APC+∠ACP=90°.∴∠CPQ=90°,即线段PC与线段PQ垂直.(2)存在,理由:①若△ACP≌△BPQ,则AC=BP,AP=BQ,则,解得;②若△ACP≌△BQP,则AC=BQ,AP=BP,则,解得:;综上所述,存在或,使得△ACP与△BPQ全等.12.解:(1)①见图1所示.②证明:∵CD⊥EF,∴∠DCF=90°,∵∠ACB=90°,∴∠ACD=∠BCF∵BC=AC,CD=CF,∴△ACD≌△BCF,∴AD=BF,∠BAC=∠FBC,∴∠ABF=∠ABC+∠FBC=∠ABC+∠BAC=90°,即BF⊥AD.故答案为:垂直、相等.(2)①见图2所示.②成立.理由如下:证明:∵CD⊥EF,∴∠DCF=90°,∵∠ACB=90°,∴∠DCF+∠BCD=∠ACB+∠BCD,即∠ACD=∠BCF,∵BC=AC,CD=CF,∴△ACD≌△BCF,∴AD=BF,∠BAC=∠FBC,∴∠ABF=∠ABC+∠FBC=∠ABC+∠BAC=90°,即BF⊥AD.13.解:(1)证明:∵BG∥AC,∵D为BC的中点,∴BD=CD又∵∠BDG=∠CDF,在△BGD与△CFD中,∵∴△BGD≌△CFD(ASA).∴BG=CF.(2)BE+CF>EF.∵△BGD≌△CFD,∴GD=FD,BG=CF.又∵DE⊥FG,∴EG=EF(垂直平分线到线段端点的距离相等).∴在△EBG中,BE+BG>EG,即BE+CF>EF.14.(1)证明:∵BE、CF分别是AC、AB两边上的高,∴∠AFC=∠BFC=∠BEC=∠BEA=90°∴∠BAC+∠ACF=90°,∠BAC+∠ABE=90°,∠G+∠GAF=90°,∴∠ABE=∠ACF.在△ABD和△GCA中,,∴△ABD≌△GCA(SAS),∴AD=GA,(2)结论:AG⊥AD.理由:∵△ABD≌△GCA(SAS),∴∠BAD=∠G,∴∠BAD+∠GAF=90°,∴AG⊥AD.15.证明:(1)如图①,连接AF,∵Rt△ABC≌Rt△ADE,∴AC=AE,BC=DE,∵∠ACB=∠AEF=90°,AF=AF,∴Rt△ACF≌Rt△AEF,∴CF=EF,∴BF+EF=BF+CF=BC,∴BF+EF=DE;(2)如图②,(1)中的结论不成立,有DE=BF﹣EF,理由是:连接AF,∵Rt△ABC≌Rt△ADE,∴AC=AE,BC=DE,∵∠E=∠ACF=90°,AF=AF,∴Rt△ACF≌Rt△AEF,∴CF=EF,∴DE=BC=BF﹣FC=BF﹣EF,即DE=BF﹣EF.16.解:(1)连接EM.∵AE⊥AB,∴∠EAM=∠B=90°.在△AEM与△BMC中,,∴△AEM≌△BMC(SAS).∴∠AEM=∠BMC,EM=MC.∵∠AEM+∠AME=90°,∴∠BMC+∠AME=90.∴∠EMC=90°.∴△EM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MCE=45°∵AN∥CE,∴∠AFM=∠MCE=45°;解:(2)如图2,连接ME.同(1)△AEM≌△BMC(SAS),则EM=MC,∠MEA=∠CMB=15°.又∵∠MEA+∠EMA=90°,∴∠EMC=60°,∴△EMC是等边三角形,∴∠ECM=60°,∵AN∥CE∴∠AFM+∠ECM=180°,∴∠AFM=120°.17.解:(1)在爬行过程中,BD和AP始终相等,理由是:∵△ABC是等边三角形,∴∠CAB=∠C=∠ABP=60°,AB=BC,在△BDC和△APB中,,∴△BDC≌△APB(SAS),∴BD=AP.(2)蜗牛在爬行过程中BD与AP所成的∠DQA大小无变化,理由:∵△BDC≌△APB,∴∠CBD=∠BAP,∴∠DQA=∠DBA+∠BAP=∠DBA+∠CBD=∠ABC=60°,即蜗牛在爬行过程中BD与AP所成的∠DQA大小无变化,始终是60°.(3)蜗牛爬行过程中的∠DQA大小无变化,理由是:根据题意得:BP=CD,∵BC=AC,∴CP=AD,∵△ABC是等边三角形,∴AC=AB,∠CAB=∠ACB=60°,∵∠ACP+∠ACB=180°,∠DAB+∠CAB=180°,∴∠ACP=∠BAD,在△ABD和△ACP中,,∴△ABD≌△ACP(SAS),∴∠CAP=∠ABD,∴∠AQD=∠ABD+∠BAQ=∠CAP+∠QAB=180°﹣∠CAB=180°﹣60°=120°,即蜗牛爬行过程中的∠DQA无变化,等于120°.18.解:DE=BF,DE⊥BF.理由如下:连接BD,延长BF交DE于点G.∵点D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AD=BD,∴∠ABD=∠A=22.5°.在Rt△ABC中,∵∠ACB=90°,∠A=22.5°,∴∠ABC=67.5°,∴∠CBD=∠ABC﹣∠ABD=45°,∴△B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DC.在△ECD和△FCB中,,∴Rt△ECD≌Rt△FCB(SAS),∴DE=BF,∠CED=∠CFB.∵∠CFB+∠CBF=90°,∴∠CED+∠CBF=90°,∴∠EGB=90°,即DE⊥BF.19.解:(1)∵M,N分别是点O关于P A、PB的对称点,∴EM=EO,FN=FO,∴△OEF的周长=OE+OF+EF=ME+EF+FN=MN=6cm;(2)连接OP,∵M,N分别是点O关于P A、PB的对称点,∴∠MP A=∠OP A,∠NPB=∠OPB,∴∠MPN=2∠APB=2a;(3)∵∠a=30°,∴∠MPN=60°,∵M,N分别是点O关于P A、PB的对称点,∴PM=PO,PN=PO,∴PM=PN,∴△PMN是等边三角形.20.解:(1)∠AEB的大小不变.如图1,∵直线MN与直线PQ垂直相交于O,∴∠AOB=90°,∴∠OAB+∠OBA=90°,∵AE、BE分别是∠BAO和∠ABO角的平分线,∴∠BAE=∠OAB,∠ABE=∠ABO,∴∠BAE+∠ABE=(∠OAB+∠ABO)=45°,∴△ABE中,∠AEB=180°﹣45°=135°;(2)∠CED的大小不变.如图2,延长AD、BC交于点F.∵直线MN与直线PQ垂直相交于O,∴∠AOB=90°,∴∠OAB+∠OBA=90°,∴∠P AB+∠MBA=270°,∵AD、BC分别是∠BAP和∠ABM的角平分线,∴∠BAD=∠BAP,∠ABC=∠ABM,∴∠BAD+∠ABC=(∠P AB+∠ABM)=135°,∴∠F=45°,∴∠FDC+∠FCD=135°,∴∠CDA+∠DCB=225°,∵DE、CE分别是∠ADC和∠BCD的角平分线,∴∠CDE+∠DCE=112.5°,∴△CDE中,∠E=180°﹣112.5°=67.5°.21.解:(1)在△ABC中,∵∠A+∠ABC+∠ACB=180°,∴∠ABC+∠ACB=180°﹣62°=118°,∵∠ABD=20°,∠ACD=35°,∴∠DBC+∠DCB=118°﹣20°﹣35°=63°∴∠BDC=180°﹣(∠DBC+∠DCB)=117°;(2)∠BDC=∠A+∠B+∠C.理由:连接BC在△ABC中,∵∠A+∠ABD+∠DBC+∠ACD+∠BCD=180°,∴∠A+∠ABD+∠ACD=180°﹣∠DBC﹣∠BCD,在△DBC中,∵∠BDC+∠DBC+∠BCD=180°,∴∠BDC=180°﹣∠DBC﹣∠BCD,∴∠BDC=∠A+∠B+∠C;(3)①∵△XBC中,∠X=90°,∴∠XBC+∠XCB=90°,∵△ABC中,∠A=50°,∴∠ABC+∠ACB=130°,∴∠ABX+∠ACX=130°﹣90°=40°.故答案为:40;②∵∠DAE=50°,∠DBE=130°,∴∠ADB+∠AEB=80°,∵DC平分∠ADB,EC平分∠AEB,∴∠ADC=∠ADB,∠AEC=∠AEB,∴∠ADC+∠AEC=(∠ADB+∠AEB)=40°,∴∠DCE=∠A+∠ADC+∠AEC=50°+40°=90°.22.解:(1)∵∠A=50°,∴∠ABC+∠ACB=180°﹣∠A=180°﹣50°=130°,∵∠ABC,∠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OBC=∠ABC,∠OCB=∠ACB,∴∠OBC+∠OCB=(∠ABC+∠ACB)=×130°=65°,∴∠BOC=180°﹣(∠OBC+∠OCB)=180°﹣65°=115°;(2)∵∠A=n°,∴∠ABC+∠ACB=180°﹣∠A=180°﹣n°,∵∠ABC,∠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OBC=∠ABC,∠OCB=∠ACB,∴∠OBC+∠OCB=(∠ABC+∠ACB)=(180°﹣n°)=90°﹣n°,∴∠BOC=180°﹣(∠OBC+∠OCB)=180°﹣(90°﹣n°)=90°+n°;(3)∵∠BOC=3∠A,∴90°+∠A=3∠A,∴∠A=36°.。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课本复习讲义
八年级数学上期末课本复习讲义第十二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小结一、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1、各象限内点P(a ,b)的坐标特征:第一象限:a>0,b>0;第二象限:a<0,b>0;第三象限:a<0,b<0;第四象限:a>0,b<0 (说明:一、三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同,即ab>0;二、四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反即ab<0。
)2、坐标轴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x轴上:a为任意实数,b=0;y轴上:b为任意实数,a=0;坐标原点:a=0,b=0(说明:若P(a ,b)在坐标轴上,则ab=0;反之,若ab=0,则P(a ,b)在坐标轴上。
)3、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一、三象限:a=b;二、四象限:a=-b二、对称点的坐标特征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 ,-b);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 ,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 ,-b)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点P(x ,y)到x轴距离为∣y∣,到y轴的距离为∣x∣四、(1)横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平行于y轴;(2)纵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y轴,平行于x轴。
五、点的平移坐标变化规律坐标平面内,点P(x ,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a,y)或(x -a,y);点P(x ,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y+b)或(x,y-b)。
(说明:左右平移,横变纵不变,向右平移,横坐标增加,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小;上下平移,纵变横不变,向上平移,纵坐标增加,向下平移,纵坐标减小。
简记为“右加左减,上加下减”)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图形的面积常用“割补法”。
割:分割,把图形分割成几部分容易求解的图形,分别求解,然后相加即可。
补:补齐,把图形补成一个容易求解的图形,然后再减去补上的那些部分。
【例1】(2006,苏州)在图2的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都在网格点上,其中,A•点坐标为(2,-1),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平方单位.解析:△ABC的面积可以看作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三角形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 2一、三角形1、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 2)按角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例)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角及其推论:(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2)推论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三角形的外角: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 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互补 .(4)推论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5)推论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4、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1)在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注意:①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高,并且它们都是线段;②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交于一点;而三角形的高未必在三角形内部 .5、命题(1)凡是可以判断出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 .( 3)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4)几何推理中,把那些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不需要再作证明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如: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5)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如:对顶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二、全等三角形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的角平分线分别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注:用全等符号“≌” 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ABC ≌△ DEF三、轴对称图形1、 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 图形叫做 轴对称图形 . 这条直线叫做 对称轴 .2、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 形成 轴对称 . 这条直线叫做 对称轴 . 折叠后重合的点叫做 对称点 .3、全等三角形的 判定(1)“边角边”定理 : 两边和它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 在△ ABC 和△ DEF 中, 2)“角边角”定理 :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ASA ) 在△ ABC 和△ DEF 中,BE ∵ BC EFCF3)“角角边”定理 :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 ABC ≌△ DEF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 AAS ) 在△ ABC 和△ DEF 中,另外, 边边边”定理 :三边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E AB DE∴△ ABC ≌△ DEF. (SSS ) 在△ ABC 和△ DEF 中,AB DE ∵BC EF AC DF∴△ ABC ≌△ DEF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还有另一种方法 .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 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HL ) 在 Rt △ABC 和 Rt △DEF 中,AB DEAC DF∴ Rt △ ABC ≌Rt △DEF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 AB DE ∵ BEBC EF3、轴对称性质与判定:(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垂直平分任意一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2)如果两个图形各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又叫做线段的中垂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与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五、等腰三角形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性质:(1)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简称“ 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3、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 简称“ 等角对等边”.六、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等边三角形 .2、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相等,每一个内角等于 60°3、判定 :(1)定义法: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推论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推论 2: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七、直角三角形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 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 ° ,那么 它所对的 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八、角平分线1、性质 定理: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的 距离相等 .2、 判定 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 距离相等 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3、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 距离 相等.【考点习题】 一、选择题1、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 3,1 2a , 8,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 6 a 3 B . a 5 或 a 2 C . 2a5 D . 5 a 2 2、如图所示, 在△ ABC 中, 已知点 D 、E 、 F 分别为边 BC 、 AD 、 CE 的中点,且S ABC = 4cm,则 S 阴影 等于 ( )221 21 2A . 2cB . 1 2C. cm D .cm243、如图, a ∥ b ,∠ 1=65° ,∠2 =140° ,则∠ 3=( )A 、B 、C 110°D 、(第 2 题) (第 3题)4、若△ ABC 的三个内角满足关系式∠ B +∠ C=3∠A ,则这个三角形( )A .一定有一个内角为 45°B .一定有一个内角为 60°C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D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三角形可分为斜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任一个内角都有可能是钝角或直角C .三角形外角一定是钝角D .△ ABC 中,如果∠ A>∠ B>∠C ,那么∠ A>60°,∠ C<60°6、如图,点 D 在 AB 上,点 E 在 AC 上,且∠ B=∠C ,那么补充一个条件后, 仍无法判断△ ABE ≌△ ACD 的是( )A. AD=AEB.∠AEB=∠ADC C. BE=CD7④∠ OFD=∠OFE 。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三角形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2一、三角形1、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2)按角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例)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角及其推论:(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2)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三角形的外角: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互补.(4)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5)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4、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1)在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注意:①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高,并且它们都是线段;②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交于一点;而三角形的高未必在三角形内部.5、命题(1)凡是可以判断出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2)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3)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4)几何推理中,把那些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不需要再作证明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如: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5)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如:对顶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二、全等三角形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的角平分线分别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注:用全等符号“≌”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边角边”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ABC 和△DEF 中,AB DEB E BC EF =⎧⎪∠=∠⎨⎪=⎩ABC ≌△DEF (2).(ASA ) 在△ABC 和△DEF 中,∵ BE BC EF C F ∠=∠⎧⎪=⎨⎪∠=∠⎩∴△ABC ≌△DEF(3)“角角边”定理: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 在△ABC 和△DEF 中,∵B EC F AB DE ∠=∠⎧⎪∠=∠⎨⎪=⎩∴△ABC ≌△DEF(4)“边边边”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 在△ABC 和△DEF 中,∵AB DEBC EF AC DF =⎧⎪=⎨⎪=⎩∴△ABC ≌△DEF 另外,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还有另一种方法. (5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在Rt △ABC 和Rt △DEF 中, ∵ AB DEAC DF=⎧⎨=⎩∴ Rt △ABC ≌Rt △DEF三、轴对称图形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2、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3、轴对称性质与判定:(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垂直平分任意一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 (2)如果两个图形各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又叫做线段的中垂线.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与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五、等腰三角形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性质:(1)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3、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六、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相等,每一个内角等于60°.3、判定:(1)定义法: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七、直角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八、角平分线1、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判定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3、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考点习题】 一、选择题1、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a 21-,8,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36-<<-aB .5-<a 或2->aC .52<<aD .25-<<-a 2、如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点D 、E 、F 分别为边BC 、AD 、 CE 的中点,且ABC S ∆=4cm 2,则阴影S 等于( )A .2cm 2B .1 cm 2C .21 cm 2 D .41 cm 23、如图,a ∥b ,∠1=65°,∠2=140°,则∠3=( )A 、100°B 、105°C 、110°D 、115°(第2题) (第3题)4、若△ABC 的三个内角满足关系式∠B +∠C=3∠A ,则这个三角形( )A .一定有一个内角为45°B .一定有一个内角为60°C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D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三角形可分为斜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任一个内角都有可能是钝角或直角C.三角形外角一定是钝角D.△ABC中,如果∠A>∠B>∠C,那么∠A>60°,∠C<60°6、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且∠B=∠C,那么补充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断△ABE ≌△ACD的是()A.AD=AEB. ∠AEB=∠ADCC. BE=CDD. AB=AC(第6题)(第7题)(第8题)7、如图,FD⊥AO于D,FE⊥BO于E,下列条件:①OF是∠AOB的平分线;②DF=EF;③DO=EO;④∠OFD=∠OFE。
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总复习知识提纲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总复习知识提纲沪科版数学复习的最后阶段,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梳理,应重视教材,立足基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沪科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知识提纲沪科版(一)运用公式法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于是有:a2-b2=(a+b)(a-b)a2+2ab+b2=(a+b)2a2-2ab+b2=(a-b)2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1)式子:a2-b2=(a+b)(a-b)(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a2+2ab+b2=(a+b)2a2-2ab+b2=(a-b)2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①项数:三项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原式=(am+an)+(bm+bn)=a(m+n)+b(m+n)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原式=(am+an)+(bm+bn)=a(m+n)+b(m+n)=(m+n)×(a+b).学好数学的关键就在于要适时适量地进行总结归类,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学期期末专题复习资料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资料1、解题技巧专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面积——代几结合,突破面积及点的存在性问题◆类型一直接利用面积公式求图形的面积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面积是()A.2B.4C.8D.6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1,5),B(-1,0),C(-4,3),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类型二利用分割法求图形的面积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4,0),B(3,2),C(-2,3),D(-3,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类型三利用补形法求图形的面积4.如图,已知△ABC,点A(-2,1),B(1,-3),C(3,4),求△ABC的面积.◆类型四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面积相关的点的存在性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4,0),B(3,4),C(0,2).(1)求S四边形ABCO;(2)连接AC,求S△ABC;(3)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S△P AB=10?若存在,请求点P的坐标.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0,a),B(b,0),C(b,c)三点,其中a、b、c 满足关系式|a-2|+(b-3)2=0和(c-4)2≤0.(1)求a、b、c的值;(2)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m的式子表示四边形ABOP的面积;(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点P,使得四边形ABO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参考答案与解析1.B 2.7.53.解:分别过C 作CE ⊥x 轴于E ,过B 作BF ⊥x 轴于F .由题意,得DE =1,CE =3,BF =2,AF =1,EF =5.S四边形ABCD =S △CDE +S 梯形CEFB +S △ABF =12×1×3+12×(3+2)×5+12×1×2=15.4.解:过点A 作x 轴的垂线,过点B 作y 轴的垂线,过点C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交于点D ,E ,F 三点,如图所示.由题意,得CD =EF =5,DE =CF =7,AD =3,CD =5,AE =4,BE =3,BF =2.方法一:S △ABC =S 长方形CDEF -S △ACD -S △ABE -S △BCF =CD ·DE -12AD ·CD -12AE ·BE -12BF ·CF =5×7-12×3×5-12×4×3-12×2×7=292.方法二:S △ABC =S 梯形BCDE -S △ACD -S △ABE =12(BE +CD )·DE -12AD ·CD -12AE ·BE =12×(3+5)×7-12×3×5-12×4×3=292.方法三:S △ABC =S 梯形CAEF -S △ABE -S △BCF =12(AE +CF )·EF -12AE ·BE -12BF ·CF =12×(4+7)×5-12×4×3-12×2×7=292.方法点拨:本题运用了补形法,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角形,可以通过作垂线,运用补形法将三角形补形,将它转化为便于计算面积的图形,通过这些图形面积的和差关系来求原三角形的面积.5.解:(1)过点B 作BD ⊥OA 于点D .由题意,得OC =2,OD =3,AD =1,BD =4.S 四边形ABCO =S 梯形BCOD +S △ABD =12×(2+4)×3+12×1×4=11;(2)S △ABC =S 四边形ABCO -S △AOC =11-12×2×4=7;(3)存在.设点P 的坐标为(x ,0),则AP =|4-x |,由题意,得12×4×|4-x |=10,∴|4-x |=5,∴x =9或x =-1,∴点P 的坐标为(9,0)或(-1,0).6.解:(1)∵|a -2|+(b -3)2=0,(c -4)2≤0,∴a =2,b =3,c =4;(2)∵P m <0.S 四边形ABOP =S △ABO +S △AOP =12OA ·OB +12OA ·|m |=12×2×3+12×2×(-m )=3-m ;(3)存在.由B (3,0),C (3,4),A (0,2),得S △ABC =12×3×4=6.由(2)可知S 四边形ABOP =3-m ,∴3-m =6,∴m =-3,∴点P 32、难点探究专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选做)——掌握不同规律,以不变应万变◆类型一沿坐标轴运动的点的坐标的探究1.如图,动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1,1),第2次接着运动到点(2,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3,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2016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________.2.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A(1,0)第1次跳至点A1(-1,1),第2次跳至点A2(2,1),第3次跳至点A3(-2,2),第4次跳至点A4(3,2)……依此规律跳下去,点A第100次跳至的点A100的坐标是________.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一个动点在第一象限内及x轴、y轴上运动,第1分钟从原点运动到(1,0),第2分钟内从(1,0)运动到(1,1),然后它接着按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来回运动(在第一象限内运动时,运动方向与x轴或y轴平行),且每分钟移动1个单位长度.(1)当动点所在位置是(2,2)时,所经过的时间是________;(2)在第2016分钟时,这个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________.◆类型二绕原点呈“回”字形运动的点的坐标的探究4.(甘孜州中考)如图,正方形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每个正方形从第三象限的顶点开始,按顺时针方向顺序,依次记为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的中心均在坐标原点O,各边均与x轴或y轴平行,若它们的边长依次是2,4,6,…则顶点A20的坐标为________.第4题图第5题图5.★如图,一甲虫从原点出发按图示方向作折线运动,第1次从原点到A1(1,0),第2次运动到A2(1,1),第3次运动到A3(-1,1),第4次运动到A4(-1,-1),第5次运动到A5(2,-1)……则第2015次运动到的点A2015的坐标是________.◆类型三图形变化的点的坐标的探究6.如图,长方形ABCD的两边BC、CD分别在x轴、y轴上,点C与原点重合,点A(-1,2),将长方形ABCD沿x轴向右翻滚,经过1次翻滚点A对应点记为A1,经过2次翻滚点A对应点记为A2……依此类推,经过5次翻滚后点A对应点A5的坐标为() A.(5,2)B.(6,0)C.(8,0)D.(8,1)7.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第1次将△OAB变换成△OA1B1,第2次将△OA1B1变换成△OA2B2,第3次将△OA2B2变换成△OA3B3.已知A(1,3),A1(2,3),A2(4,3),A3(8,3),B(2,0),B1(4,0),B2(8,0),B3(16,0).(1)观察每次变换后的三角形有何变化,找出规律,按此变换规律再将△OA3B3变换成△OA4B4,则A4的坐标是________,B4的坐标是________;(2)若按第(1)题找到的规律将△OAB进行了n次变换,得到△OA n B n,比较每次变换中三角形顶点坐标有何变化,找出规律,推测A n的坐标是________,B n的坐标是__________.2、参考答案与解析1.(2016,0)解析:结合图象可知,当运动次数为偶数次时,P点运动到x轴上,且横坐标与运动次数相等.∵2016为偶数,∴运动2016次后,动点P的坐标是(2016,0).2.(51,50)解析:由题意,得A100在第一象限,纵坐标为1002=50,横坐标比纵坐标大1.∴点A100的坐标为(51,50).3.(1)6分钟(2)(44,8)解析:观察图形得第12分钟坐标为(1,0),第22分钟坐标为(0,2),第32分钟坐标为(3,0),第42分钟坐标为(0,4)……∵2016<452=2025,第2025分钟坐标为(45,0),第2024分钟坐标为(44,0),2024-2016=8,∴在第2016分钟时,这个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44,8).4.(5,-5)解析:∵20÷4=5,∴点A20在第四象限.∵点A4所在正方形的边长为2,∴点A4的坐标为(1,-1),同理可得点A8的坐标为(2,-2),点A12的坐标为(3,-3),∴点A20的坐标为(5,-5).5.(-504,504)解析:观察图形序号(大于4),被4除余数为1的点在第四象限,被4除余数为2的点在第一象限,余数为3的点在第二象限,能被4整除的点在第三象限.2015被4除商为503,余数为3.由A3(-1,1),A7(-2,2),可得A2015(-504,504).6.D解析:由题意可得下图,经过5次翻滚后点A对应点A5的位置如图所示,故A5的坐标为(8,1).故选D.7.(1)(16,3)(32,0)(2)(2n,3)(2n+1,0)解析:(1)∵A1(2,3),A2(4,3),A3(8,3),∴A4的横坐标为24=16,纵坐标为3.故A4的坐标为(16,3).∵B1(4,0),B2(8,0),B3(16,0),∴B4的横坐标为25=32,纵坐标为0.故点B4的坐标为(32,0);(2)由A1(2,3),A2(4,3),A3(8,3),可以发现它们各点坐标的关系为横坐标是2n,纵坐标都是3.故A n的坐标为(2n,3).由B1(4,0),B2(8,0),B3(16,0),可以发现它们各点坐标的关系为横坐标是2n+1,纵坐标都是0.故B n的坐标为(2n+1,0).3、解题技巧专题:一次函数的图象信息题——数形结合,快准解题◆类型一根据实际问题判断函数图象1.(瑶海区期中)小明所在学校离家距离为2千米,某天他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行驶了5分钟后,因故停留10分钟,继续骑了5分钟到家.下面哪一个图象能大致描述他回家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千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类型二根据函数图象进行判断2.(聊城中考)小亮家与姥姥家相距24km,小亮8:00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姥姥家.妈妈8:30从家出发,乘车沿相同路线去姥姥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小亮和妈妈的行进路程s(km)与北京时间t(时)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得到下列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小亮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2km/hB.妈妈比小亮提前0.5小时到达姥姥家C.妈妈在距家12km处追上小亮D.9:30妈妈追上小亮第2题图第3题图3.(蜀山区期末)某复印店复印收费y(元)与复印面数x(面)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复印超过100面的部分,每面收费()A.0.2元B.0.4元C.0.45元D.0.5元◆类型三一次函数图象与字母系数的关系4.(郴州中考)如图为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则下列正确的是()A.k>0,b>0B.k>0,b<0C.k<0,b>0D.k<0,b<0。
八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沪科版【篇一】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沪科版(一)运用公式法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于是有:a2-b2=(a+b)(a-b)a2+2ab+b2=(a+b)2a2-2ab+b2=(a-b)2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1)式子:a2-b2=(a+b)(a-b)(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a2+2ab+b2=(a+b)2a2-2ab+b2=(a-b)2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①项数:三项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原式=(am+an)+(bm+bn)=a(m+n)+b(m+n)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原式=(am+an)+(bm+bn)=a(m+n)+b(m+n)=(m+n)×(a+b).学好数学的关键就在于要适时适量地进行总结归类,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新教材】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1,2)可由点N(1,0)怎样 平移得到,写出简要过程。
6、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中点为M,在把三角 形ABC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后, 得到三角形A1B1C1的B1C1边上中点M1此时的坐标 为(-1,0),则M点坐标为 。
知识要点: 1.函数,变量,常量; 2.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3.正比例函数:定义,图象,性质; 4.一次函数:定义,图象,性质; 5.一次函数的应用. 6.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 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知识点复习
y
3 2 1 -4 -3 -2 -1 O 1 2 3
x
-1
-2 -3
在平面内有公共原点而且互相垂直的两条 数轴,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y
A点的坐标 记作A( 2,1 )
-3 -2
2 1 -1 O -1 -2 1
A
2 3
x
规定:横坐标在前, 纵坐标在后 B( 3,-2 )?
1 2
已知点A(10,5),B(50,5),则直线AB的位置特点是(A ) A.与x轴平行 B.与y轴平行 C.与x轴相交,但不垂直 D.与y轴相交,但不垂直
六: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
1.已知点A(2,y ),点B(x ,5 ),点A、B在一、三 5 2; 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则x =____,y =____ 2.已知点A(2a+1,2+a)在第二象限的平分线上,试 求A的坐标。 3.已知点M(a+1,3a-5)在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 试求M的坐标。 (1). 若点P在第一、三象限角的平分线上,则P( m, m ). (2). 若点P在第二、四象限角的平分线上则P( m, -m ).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讲义(含答案)
期末复习(一) 平面直角坐标系01 知识结构图02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征【例1】 (长沙中考)若点P(2m +1,3m -12)在第四象限,则m 的取值范围是(C )A .m <13B .m >-12C .-12<m<13D .-12≤m<13根据点所在的位置和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特征,构建方程或不等式(组)求解即可.1.(淮北月考)若点P(a +1,1-2a)在x 轴上,则a 的取值为(B ) A .a =-1 B .a =12C .a =2D .a =-1或a =122.(济宁中考)已知点P(x ,y)位于第四象限,并且x ≤y +4(x ,y 为整数),写出一个符合上述条件的点P 的坐标(1,-2)(答案不唯一).3.(阜阳颍东区期末)已知点P(2,-6)到x轴的距离为a,到y轴的距离为b,则a-b=4.重难点2建立坐标系表示点的坐标【例2】(蚌埠段考)象棋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如图是一方的棋盘.如果“帅”坐标是(0,1),“卒”坐标是(2,2),那么“马”坐标是(C)A.(-2,1)B.(2,-2)C.(-2,2)D.(2,2)根据点的坐标建立坐标系的方法:若(a,b)是某坐标系中的点,当a>0(a<0)时,向左(向右)|a|个单位长度的铅直线即为y轴;当b>0(b<0)时,向下(向上)|b|个单位长度的水平线即为x轴.4.如图是在方格纸上画出的小旗图案,若用(0,0)表示点A,(0,4)表示点B,那么点C的位置可表示为(C) A.(0,3) B.(2,3) C.(3,2) D.(3,0)第4题图第5题图5.如图是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的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建筑分布图,若这个坐标系分别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 轴、y轴的正方向,表示太和门的点的坐标为(0,-1),表示九龙壁的点的坐标为(4,1),则表示下列宫殿的点的坐标正确的是(B)A.景仁宫(4,2) B.养心殿(-2,3)C.保和殿(1,0) D.武英殿(-3.5,-4)重难点3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例3】(大连中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线段AB的两个端点坐标分别为A(-1,-1),B(1,2),平移线段AB,得到线段A′B′.已知A′的坐标为(3,-1),则点B′的坐标为(B)A.(4,2) B.(5,2) C.(6,2) D.(5,3)图形中任意一点的平移方向和距离都与图形的平移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图形上某一点的坐标变化确定出图形的平移方向和距离,从而确定其他点平移后对应点的坐标.6.(亳州高炉学校期末)点P(x,y)平移后得到点P′(x+1,y-2),其平移的方式是(D)A.先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B.先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C.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D.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7.(兰州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四边形ABCD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得到四边形A1B1C1D1,已知A(-3,5),B(-4,3),A1(3,3),则点B1的坐标为(B)A.(1,2)B.(2,1)C.(1,4)D.(4,1)重难点4坐标系中的对称问题【例4】(广西中考)已知△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如果△A′B′C′与△ABC关于x轴对称,那么点B的对应点B′的坐标为(C)A.(-1,4) B.(1,-4)C.(-1,-4) D.(-4,1)点M(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8.(海南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位于第二象限,点A的坐标是(-2,3),先把△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A1B1C1,再作△A1B1C1关于x轴对称的△A2B2C2,则点A的对应点A2的坐标是(B) A.(-3,2) B.(2,-3)C.(1,-2) D.(-1,2)第8题图第9题图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平面内,线段AB垂直于y轴,垂足为B,且AB=2,如果将线段AB沿y轴翻折,点A落在点C处,那么点C的横坐标是-2.重难点5坐标系中的规律探索问题【例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叫做整点.如图,设坐标轴的单位长度为1 cm,整点P从原点O出发向右或向上运动,速度为1 cm/s,则点P运动1 s后可以到达(0,1),(1,0)两个整点;它运动2 s后可以到达(2,0),(1,1),(0,2)三个整点;运动3 s后它可以到达(3,0),(2,1),(1,2),(0,3)四个整点;….问:(1)当整点P从点O出发4 s后可以到达的整点是(4,0),(3,1),(2,2),(1,3),(0,4);(2)当整点P从点O出发8 s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它所能到达的整点,并顺次连接这些整点;(3)当整点P从点O出发14s后可到达整点(9,5)的位置.【思路点拨】由动点在第一象限运动所到达的整点坐标可知,这些整点的横、纵坐标的和等于运动的秒数,所以由此规律可以推得出发后4 s可以到达的整点及要到达整点(9,5)需要的时间.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找到整点的横、纵坐标与运动的秒数之间的关系,然后由规律写出答案.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若干个整数点,其顺序按图中规律排列,如:(1,0),(2,0),(2,1),(3,1),(3,0),(3,-1),…,根据这个规律,第17个点的坐标为(6,-1).11.(北京中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我们把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叫做整点.已知点A(0,4),点B 是x轴正半轴上的整点,记△AOB内部(不包括边界)的整点个数为m.当m=3时,点B的横坐标的所有可能值是3或4;当点B的横坐标为4n(n为正整数)时,m=6n-3(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03复习自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E的坐标为(a,b),则ab的值为(B)A.1 B.2 C.-1 D.-2第1题图 第2题图2.(安徽模拟)如图,小手盖住的点的坐标可能是(B) A .(3,-4) B .(-4,-3) C .(-4,3) D .(4,2)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5)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B )A .(-3,-5)B .(3,5)C .(3,-5)D .(5,-3)4.(六安校级月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2m +3)在第三象限,则m 的取值范围是(C ) A .m<-32B .m>-32C .m>32D .m<325.已知点M 到x 轴的距离为1,到y 轴的距离为2,则M 点的坐标为(D ) A .(1,2)B .(-1,-2)C .(1,-2)D .(2,1)或(2,-1)或(-2,1)或(-2,-1)6.(蚌埠四校联考)对任意实数x ,点(x ,x 2-2x)一定不在(C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7.如图是做课间操时,小明,小刚和小红三人的相对位置,如果用(4,5)表示小明的位置,(2,4)表示小刚的位置,则小红的位置可表示为(D )A .(0,0)B .(0,1)C .(1,0)D .(1,2)8.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点A 在原点,点B 在x 轴正半轴上,点D 在y 轴负半轴上,则点C 的坐标是(C )A .(3,3)B .(-3,3)C .(3,-3)D .(-3,-3)9.(安徽模拟)甲、乙两位同学用围棋子做游戏,如图所示,现轮到黑棋下子,黑棋下一子后白棋下一子,使黑棋的5个棋子组成轴对称图形,白棋的5个棋子也成轴对称图形.则下列下子方法不正确的是(说明:棋子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如A 点在(6,3))(C )A .黑(3,7);白(5,3)B .黑(4,7);白(6,2)C .黑(2,7);白(5,3)D .黑(3,7);白(2,6)10.如图,△ABC 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4,-3),B(0,-3),C(-2,1).若将B 点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到达B 1点.若设△ABC 的面积为S 1,△AB 1C 的面积为S 2,则S 1,S 2的大小关系为(B )A .S 1≥S 2B .S 1=S 2C .S 1<S 2D .S 1>S 2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11.已知两点A(4,2),B(4,-3),则经过A ,B 两点的直线与y 轴平行.12.(蚌埠期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3,-4)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此时点M 的坐标为(0,-6).13.已知点A(a ,3),过点A 向x 轴、y 轴作垂线,两条垂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15,则a 的值是±5.14.如图,已知A 1(1,0),A 2(1,-1),A 3(-1,-1),A 4(-1,1),A 5(2,1),…,则点A 2 019的坐标是(-505,-505).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40分)15.(6分)(陕西中考)已知点P(a +1,2a -1)关于x 轴的对称点在第一象限,求a 的取值范围. 解:依题意,得点P 在第四象限,∴⎩⎪⎨⎪⎧a +1>0,2a -1<0.解得-1<a <12.∴a 的取值范围是-1<a <12.16.(6分)如图,面积为12的△ABC 向x 轴正方向平移至△DEF 的位置,相应坐标如图所示(a ,b 为常数). (1)求点E ,D 的坐标(用含a ,b 的式子表示); (2)求四边形ACED 的面积.解:(1)E(-a ,0),D(-2a ,b).(2)由题意,得OE =-2a -(-a)=-a ,AD =-2a ,OA =b. ∵S △ABC =12=12(-a)b ,∴-ab =24.∴S 四边形ACED =-2ab -(-12ab)=-32ab =36.17.(9分)各写出3个满足下列条件的点,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它们:(1)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2)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和是6.观察各小题中3个点的位置,指出它们有什么特点.解:(1)答案不唯一,如(1,1),(6,6),(-2,-2),它们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图略. (2)答案不唯一,如(1,-1),(-2,2),(3,-3),它们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图略. (3)答案不唯一,如(2,4),(3,3),(-2,8),它们在直线x +y =6上.图略.18.(9分)(淮北杜集区月考)△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A(-2,3),B(-1,1),C(0,2).(1)作△ABC 关于y 轴对称的图形△A 1B 1C 1;(2)将△A 1B 1C 1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作出平移后的△A 2B 2C 2;(3)在x 轴上求作一点P ,使PB 1+PC 2的值最小,并写出点P 的坐标(不写解答过程,直接写出结果).解:(1)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3)如图所示,作出B 1关于x 轴的对称点B′,连接B′C 2,交x 轴于点P ,此时PB 1+PC 2的值最小,可得点P 的坐标为(2,0).19.(1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意两点P 1(x 1,y 1)与P 2(x 2,y 2)的“识别距离”,给出如下定义: 若|x 1-x 2|≥|y 1-y 2|,则点P 1(x 1,y 1)与点P 2(x 2,y 2)的“识别距离”为|x 1-x 2|; 若|x 1-x 2|<|y 1-y 2|,则点P 1(x 1,y 1)与点P 2(x 2,y 2)的“识别距离”为|y 1-y 2|. (1)已知点A(-1,0),点B 为y 轴上的动点.①若点A 与点B 的“识别距离”为2,写出满足条件的B 点的坐标(0,2)或(0,-2); ②直接写出点A 与点B 的“识别距离”的最小值为1;(2)已知C(m ,34m +3),D(0,1),求点C 与点D 的“识别距离”的最小值及相应的C 点坐标.解:依题意,得|m -0|=|34m +3-1|.解得m =8或-87.当m =8时,“识别距离”为8; 当m =-87时,“识别距离”为87.所以当m =-87时,“识别距离”最小,为87,此时C(-87,157).期末复习(二) 一次函数01 知识结构图02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1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例1】 已知函数y =2x +1x -2,则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D ) A .x ≠2 B .x >2C .x ≥-12D .x ≥-12且x ≠2几种常见类型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如下:1.(西昌中考)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 >1的是(A )A .y =1x -1 B .y =x -1C .y =1x -1D .y =11-x2.(泰州中考)要使y=3-xx-1有意义,则x应该满足(C)A.0≤x≤3 B.0<x≤3且x≠1C.1<x≤3 D.0≤x≤3且x≠1重难点2函数图象【例2】(合肥月考)合肥万达主题公园的“极速升降”项目惊险而刺激,乘坐着先匀速“极速上升”到达顶端,立即又以相同的速度下降到达地面.下列最能反映乘坐时距离地面的高度y(m)与运行时间x(s)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C)A B C D判断函数图象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看图象的升降趋势,当函数随着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时,图象呈上升趋势,反之,呈下降趋势;(2)看图象的曲直,函数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均匀变化的,图象是直线,函数随着自变量的变化不均匀变化的,图象是曲线;(3)表示函数不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即函数是一个定值时,图象与横轴平行.3.小兵从家步行到公交车站台,等公交车去学校.图中的折线表示小兵的行程s(km)与所花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他离家8 km共用了30 minB.他等公交车时间为6 minC.他步行的速度是100m/minD.公交车的速度是350 m/min4.(广元中考)为了节能减排,鼓励居民节约用电,某市出台了新的居民用电收费标准:(1)若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不超过100度,则按0.60元/度计算;(2)若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超过100度,则超过部分按0.8元/度计算(未超过部分仍按每度电0.60元/度计算).现假设某户居民某月用电量是x(单位:度),电费为y(单位:元),则y与x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正确的是(C)A B C D重难点3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例3】 (蚌埠期末)直线y =-kx +k -3与直线y =kx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可能是图中的(B )A B C D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列表如下:k >0k <0一二三一三一三四一二四二四二三四5.(呼和浩特中考)一次函数y =kx +b 满足kb >0,且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则此函数的图象不经过(A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6.(怀化中考)一次函数y =-2x +m 的图象经过点P(-2,3),且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则△AOB 的面积是(B )A .12B .14C .4D .8 重难点4 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关系【例4】 如图,若直线l 1:y =x +1与直线l 2:y =mx +n 相交于点P(a ,2),则关于x 的不等式x +1≥mx +n 的解集为x ≥1.一次函数与不等式关系密切,求解的关键是从“形”的角度观察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7.(安徽模拟)如图,直线y =kx +b 经过A(-2,-1)和B(-3,0)两点,则不等式组12x <kx +b <0的解集为-3<x <-2.第7题图第8题图8.(北京中考)如图,直线y1=kx+b过点A(0,2),且与直线y2=mx交于点P(1,m),则不等式组mx>kx+b >mx-2的解集是1<x<2.重难点5一次函数的应用【例5】(荆门中考)A城有某种农机30台,B城有该农机40台,现要将这些农机全部运往C,D两乡,调运任务承包给某运输公司.已知C乡需要农机34台,D乡需要农机36台,从A城往C,D两乡运送农机的费用分别为250元/台和200元/台,从B城往C,D两乡运送农机的费用分别为150元/台和240元/台.(1)设A城运往C乡该农机x台,运送全部农机的总费用为W元,求W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2)现该运输公司要求运送全部农机的总费用不低于16 460元,则有多少种不同的调运方案?将这些方案设计出来;(3)现该运输公司决定对A城运往C乡的农机,从运输费中每台减免a元(a≤200)作为优惠,其他费用不变,如何调运,使总费用最少?【思路点拨】(1)A城运往C乡的农机为x台,则可得A城运往D乡的农机为(30-x)台,B城运往C乡的农机为(34-x)台,B城运往D乡的农机为[40-(34-x)]台,从而可得出W与x的函数关系;(2)根据题意,可知w≥16 460,从而求得x的取值范围,且x为整数,于是得到有3种不同的调运方案,写出方案即可;(3)根据题意,得W =(140-a)x+12 540,所以当a=200时,可得w与x的函数关系式,然后由函数的增减性可算出w的最小值,从而得到结论.【解答】(1)W=250x+200(30-x)+150(34-x)+240(6+x)=140x+12 540(0<x≤30).(2)根据题意,得140x+12 540≥16 460,∴x≥28.∵x≤30,∴28≤x≤30.∴有3种不同的调运方案.第一种调运方案:从A城调往C乡28台,调往D乡2台,从B城调往C乡6台,调往D乡34台;第二种调运方案:从A城调往C乡29台,调往D乡1台,从B城调往C乡5台,调往D乡35台;第三种调运方案:从A城调往C乡30台,调往D乡0台,从B城调往C乡4台,调往D乡36台.(3)W=(250-a)x+200(30-x)+150(34-x)+240(6+x)=(140-a)x+12 540,∴当a=200时,W最小=-60x+12 540,此时x=30,W最小=10 740.此时的方案:从A城调往C乡30台,调往D乡0台,从B城调往C乡4台,调往D乡36台.解最优方案问题的步骤:(1)设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2)建立一次函数模型;(3)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一次函数表达式;(4)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5)根据一次函数增减性确定自变量取值;(6)作答.9.(淮北月考)移动公司推出两种话费套餐,套餐一:每月收取月租34元后,送50分钟的通话时间,超过部分每分钟收费0.20元,并约定每月最低消费40元,低于40元一律按40元收取;套餐二:每月没有最低消费,但每分钟均收取0.40元的通话费用.若分别用y1,y2(单位:元)表示套餐一、套餐二的通话费用,用x(单位:分钟)表示每个月的通话时间.(1)分别求y 1,y 2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2)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并直接写出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 (3)①结合图象,如何选择话费套餐,才可使每月支付的通话费用较少?②若小亮的爸爸这个月的通话费用是64元,求这两种套餐的通话时间相差多少分钟?解:(1)y 1=⎩⎨⎧40(0≤x ≤80),0.2x +24(x >80),y 2=0.4x(x ≥0).(2)过点A(0,40)和点(80,40)画线段AB ,且过点B(80,40)和点P(120,48)画射线BP ,得到折线ABP 就是函数y 1的图象;过点O(0,0)和点P(120,48)画线段OP 就得y 2的图象.这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为(120,48).(3)①由图象可知,当x <120时,y 2<y 1,选择套餐二每月支付的通话费用较少; 当x =120时,y 2=y 1,选择两种套餐每月支付的通话费用一样多; 当x >120时,y 2>y 1,选择套餐一每月支付的通话费用较少;②由于64>40,当y 1=64时,0.2x +24=64,解得x =200;当y 2=64时,0.4x =64,解得x =160.两种套餐的通话时间相差200-160=40(分钟).(套餐一比套餐二通话时间多40分钟)03 复习自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1.(淮北濉溪县期末)函数y =2x +1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A ) A .x ≥-12B .x ≥0C .x ≥12D .x >-122.若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2),则这个图象必经过点(D ) A .(1,2) B .(-1,-2) C .(2,-1) D .(1,-2)3.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则b 的值可以是(D ) A .-2 B .-1 C .0 D .24.一次函数y =(k -2)x +3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 的取值范围是(B )A .k >2B .k <2C .k >3D .k <35.(温州中考)已知点(-1,y 1),(4,y 2)在一次函数y =3x -2的图象上,则y 1,y 2,0的大小关系是(B ) A .0<y 1<y 2 B .y 1<0<y 2 C .y 1<y 2<0 D .y 2<0<y 16.(淮北月考)按照下列运算程序,当输入x =-2时,输出的y 的值是(A )输入x ―→y =2x -3(x ≤-1)y =x 2+x +1(x >-1)―→输出yA .-7B .-5C .1D .3 7.小亮用作图象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了相应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l 1,l 2,如图所示,他解的这个方程组是(D )A .⎩⎪⎨⎪⎧y =-2x +2y =12x -1B .⎩⎪⎨⎪⎧y =-2x +2y =-x C .⎩⎪⎨⎪⎧y =3x -8y =12x -3D .⎩⎪⎨⎪⎧y =-2x +2y =-12x -1第7题图 第8题图8.(宜宾中考)如图是甲、乙两车在某时段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结论错误的是(C ) A .乙前4秒行驶的路程为48米B .在0到8秒内甲的速度每秒增加4米C .两车到第3秒时行驶的路程相等D .在4至8秒内甲的速度都大于乙的速度9.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 =4,BC =3,点P 从起点B 出发,沿BC ,CD 逆时针方向向终点D 匀速运动.设点P 所走过路程为x ,则线段AP ,AD 与长方形的边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y ,则下列图象中能大致反映y 与x 函数关系的是(A )10.(枣庄中考)如图,直线y =23x +4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点C ,D 分别为线段AB ,OB 的中点,点P 为OA 上一动点,当PC +PD 值最小时,点P 的坐标为(C )A .(-3,0)B .(-6,0)C .(-32,0)D .(-52,0)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11.(眉山中考)若函数y =(m -1)x |m|是正比例函数,则该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12.一个y 关于x 的函数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图象过点(2,1);②当x>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这个函数表达式为y =-x +3(答案不唯一)(写出一个即可).13. (淮北月考)某图书馆规定,图书借阅费用标准是:借阅图书3天内(含3天)2元,借阅图书超过3天,超过的部分每天收费1.1元.小红同学在该图书馆借阅一种图书阅读了x 天(x>3),则她借阅图书的费用y(元)与借阅时间x(天)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y =1.1x -1.3(x>3).14.火车匀速通过隧道时,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y(米)与火车行驶时间x(秒)之间的关系用图象描述如图所示,有下列结论:①火车的长度为120米; ②火车的速度为30米/秒;③火车整体都在隧道内的时间为25秒; ④隧道长度为750米.其中正确的结论是②③.(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40分)15.(8分)已知y 与x +2成正比例,且当x =1时,y =-6.(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若点M(m ,4)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求m 的值. 解:(1)根据题意,设y =k(x +2). 把x =1,y =-6代入,得 -6=k(1+2).解得k =-2.∴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 =-2(x +2), 即y =-2x -4.(2)把点M(m ,4)代入y =-2x -4,得4=-2m -4.解得m =-4.16.(10分)如图,直线AB 与x 轴交于点A(1,0),与y 轴交于点B(0,-2). (1)求直线AB 的表达式;(2)若直线AB 上一点C 在第一象限且点C 的坐标为(2,2),求△BOC 的面积.解:(1)设直线AB 的表达式为y =kx +b(k ≠0). 将A(1,0),B(0,-2)代入表达式,得⎩⎪⎨⎪⎧k +b =0,b =-2.解得⎩⎪⎨⎪⎧k =2,b =-2. ∴直线AB 的表达式为y =2x -2. (2)S △BOC =12×2×2=2.17.(10分)设关于x 的一次函数y =a 1x +b 1与y =a 2x +b 2,则称函数y =m(a 1x +b 1)+n(a 2x +b 2)(其中m +n =1)为此两个函数的生成函数.(1)当x =1时,求函数y =x +1与y =2x 的生成函数的值;(2)若函数y =a 1x +b 1与y =a 2x +b 2的图象的交点为P ,判断点P 是否在此两个函数的生成函数的图象上,并说明理由.解:(1)当x =1时,y =m(x +1)+n(2x)=m(1+1)+n(2×1)=2m +2n =2(m +n). ∵m +n =1,∴y =2.(2)点P 在此两个函数的生成函数的图象上. 理由:设点P 的坐标为(a ,b), ∵a 1×a +b 1=b ,a 2×a +b 2=b , ∴当x =a 时,y =m(a 1x +b 1)+n(a 2x +b 2) =m(a 1×a +b 1)+n(a 2×a +b 2) =mb +nb =b(m +n)=b.∴点P 在此两个函数的生成函数的图象上.18.(12分)(绥化中考)周末,小芳骑自行车从家出发到野外郊游,从家出发0.5小时到达甲地,游玩一段时间后按原速前往乙地,小芳离家1小时20分钟后,妈妈驾车沿相同路线前往乙地,行驶10分钟时,恰好经过甲地,如图是她们距乙地的路程y(km )与小芳离家时间x(h )的函数图象.(1)小芳骑车的速度为20km /h ,H 点坐标为(32,20);(2)小芳从家出发多少小时后被妈妈追上?此时距家的路程多远?(3)相遇后,妈妈载上小芳和自行车同时到达乙地(彼此交流时间忽略不计),求小芳比预计时间早几分钟到达乙地?解:(2)设直线AB 的表达式为y 1=k 1x +b 1, 将点A(0,30),B(0.5,20)代入y 1=k 1x +b 1,得⎩⎪⎨⎪⎧b 1=30,0.5k 1+b 1=20.解得⎩⎪⎨⎪⎧k 1=-20,b 1=30.y 1=-20x +30. ∵AB ∥CD ,∴设直线CD 的表达式为y 2=-20x +b 2. 将点C(1,20)代入表达式,得b 2=40. ∴y 2=-20x +40.设直线EF 的表达式为y 3=k 3x +b 3. 将点E(43,30),H(32,20)代入表达式,得⎩⎨⎧43k 3+b 3=30,32k 3+b 3=20.解得⎩⎪⎨⎪⎧k 3=-60,k 3=110.∴y 3=-60x +110.联立⎩⎨⎧y =-60x +110,y =-20x +40,解得⎩⎪⎨⎪⎧x =1.75,y =5.∴点D 坐标为(1.75,5).30-5=25(km ).∴小芳出发1.75 h 后被妈妈追上,此时距家25 km .(3)将y =0代入直线CD 的表达式,得 -20x +40=0.解得x =2.将y =0代入直线EF 的表达式,得 -60x +110=0.解得x =116.2-116=16(h )=10(分钟).答:小芳比预计时间早10分钟到达乙地.期末复习(三)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01知识结构图02重难点突破重难点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例1】(莆田中考)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 cm和9 cm,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B) A.13 cm B.6 cmC.5 cm D.4 cm“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重要依据.在实际判断时,不需要去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都相加,然后判断其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只需选取较小的两边相加,判断其和是否大于最大边即可.1.(湛江中考)在下列长度的四根木棒中,能与长度为3 cm,7 cm的两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是(C)A.3 cm B.4 cmC.9 cm D.10 cm2.(合肥瑶海区期中)如图,为估计荔香公园小池塘岸边A,B两点之间的距离,小明在小池塘的一侧选取一点O,测得OA=15 m,OB=10 m,则A,B间的距离可能是(B)A.5 mB.15 mC.25 mD.30 m3.(濉溪期中)一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9 cm,另一边长为5 cm,则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9_cm或23_cm.重难点2命题与逆命题【例2】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逆命题是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对于一些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可直接交换此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而遇到一些高度概括的命题时,则需改写后再交换.特别注意:在交换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时,语言表达要准确,防止用词不当而造成错误.例如,本题的逆命题就不能写成“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泉州中考)下列四个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B)A.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有可能在一边上B.过三点一定可以画三条直线C.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D.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5.(南京中考)请写出一个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是假命题的命题:对顶角相等(答案不唯一).6.(福建中考)请给假命题“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举出一个反例:α=50°,β=60°,α+β>90°(答案不唯一).重难点3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例3】如图,已知在△ABC中,D点在AC上,E点在BC的延长线上.求证:∠ADB>∠CDE.【思路点拨】因为∠ADB和∠CDE并不在一个三角形上,所以没有办法直接证明,因此需要一个中间量来过渡一下,从图中不难发现,∠DCB正好是∠ADB和∠CDE联系的桥梁.【解答】∵∠DCB是△DCE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DCB>∠CDE.(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ADB是△BCD的一个外角,(外角定义)∴∠ADB>∠DC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ADB>∠CDE.(不等式的性质)证明角的不等关系,往往不能直接证明,所以借助外角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法宝.7.如图,已知AB∥CD,则(A)A.∠1=∠2+∠3B.∠1=2∠2+∠3C.∠1=2∠2-∠3D.∠1=180°-∠2-∠38.(安庆调研)如图甲,四边形纸片ABCD中,∠B=120°,∠D=50°.若将其右下角向内折出△PCR,恰使CP∥AB,RC∥AD,如图乙所示,则∠C等于(C)A.80°B.85°C.95°D.110°重难点4推理与证明【例4】如图1,已知直线l1∥l2,直线l3分别和直线l1,l2交于点C,D,在C,D之间有一点P,如果P点在C,D之间运动时,问∠PAC,∠APB,∠PBD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若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 点与点C,D不重合),试探索∠PAC,∠APB,∠PBD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思路点拨】若P点在C,D之间运动时,只要过点P作出l1的平行线即可知道∠APB=∠PAC+∠PBD;若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则可以分为图2和图3两种情形,同样分别过点P作出l1或l2的平行线,即有∠APB=∠PBD-∠PAC或∠APB=∠PAC-∠PBD.【解答】若P点在C,D之间运动时,∠APB=∠PAC+∠PBD.理由:如图1,过点P作PE∥l1,则∠APE =∠PAC.又∵l1∥l2,∴PE∥l2.∴∠BPE=∠PBD.∴∠APE+∠BPE=∠PAC+∠PBD,即∠APB=∠PAC+∠PBD.若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则有两种情形:①如图2,结论:∠APB=∠PBD-∠PAC.理由:过点P作PE∥l1,则∠APE=∠PAC.又∵l1∥l2,∴PE∥l2.∴∠BPE=∠PBD.∴∠APB=∠BPE-∠APE,即∠APB=∠PBD-∠PAC.②如图3,结论:∠APB=∠PAC-∠PBD.理由:过点P作PE∥l2,则∠BPE=∠PBD.又∵l1∥l2,∴PE∥l1.∴∠APE=∠PAC.∴∠APB=∠APE-∠BPE,即∠APB=∠PAC-∠PBD.解答动态问题时,要从动中求静,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探索问题的不变性,既要考虑问题的一般情形,也要考虑问题的特殊情形.9.如图,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1=∠2,∠3=∠D.求证:BD∥CE.证明:∵∠1=∠2,∴AD∥BE.∴∠D=∠DBE.∵∠3=∠D,∴∠3=∠DBE.∴BD∥CE.03复习自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C)A.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射线不是几何图形C.同位角相等吗D.两个锐角的和不可能大于90°2.(茂名中考)若某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下列长度的线段能作为其第三边的是(B)A.1 B.5 C.7 D.93.(十堰中考)如图,AB∥DE,FG⊥BC于点F,∠CDE=40°,则∠FGB=(B)A.40°B.50°C.60°D.70°第3题图第4题图4.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x,BC=6,则腰长x的取值范围是(B)A.0<x<3 B.x>3C.3<x<6 D.x>65.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B)A.125°B.135°C.145°D.150°6.已知在△ABC中,∠B是∠A的2倍,∠C比∠A大20°,则∠A等于(A)A.40°B.60°C .80°D .90°7.△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a +2ab =c +2bc ,则这个三角形是(B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8.(合肥瑶海区期末)一副三角板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A)A .165°B .120°C .150°D .135°9.(呼伦贝尔中考)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是∠A ,∠B ,∠C ,如果α=∠A +∠B ,β=∠B +∠C ,γ=∠C +∠A ,那么α,β,γ这三个角中(A )A .没有锐角B .有1个锐角C .有2个锐角D .有3个锐角10.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EG ⊥AD ,且分别交AB ,AD ,AC 及BC 的延长线于点E ,H ,F ,G ,则下列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是(C )A .∠1=12(∠2-∠3)B .∠1=2(∠2-∠3)C .∠G =12(∠3-∠2)D .∠G =12∠1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11.将命题“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过两个已知点作直线,那么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12.如图,点B ,C ,E ,F 在一直线上,AB ∥DC ,DE ∥GF ,∠B =∠F =72°,则∠D =36°.第12题图 第13题图13.(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8,将其沿EF 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32.14.(合肥四十二中期中)如图,已知△ABC 的面积是60.若CD ,BE 分别是△ABC 的边AB ,AC 上的中线,则四边形ADOE 的面积为20.。
八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复习提纲数学是三大主科之一,同时也是必考科目。
你知道怎么才能考好数学吗?做好复习提纲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八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复习提纲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不,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若ab, 则a+cb+c;2、若ab, c0 则acbc若c0, 则ac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b,且bc,则ac三、解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 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 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六、常考题型:1、求4x-6 7x-12的非负数解. 2、已知3(x-a)=x-a+1r的解适合2(x-5) 8a,求a 的范围.3、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之间.第二章分解因式一、公式:1、ma+mb+mc=m(a+b+c)2、a2-b2=(a+b)(a-b)3、a22ab+b2=(ab)2 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3、ma+mb+mc 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三、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 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五、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分解因式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第三章分式注:1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2分式与整式不同的是: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 中B0时,分式有意义;分式中,当B=0分式无意义;当A=0且B0时,分式的值为零.)常考知识点:1、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化简.2、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利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第四章相似图形一、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如果a与b的比值和c与d的比值相等,那么或a∶b=c∶d,这时组成比例的四个数a,b,c,d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即a、d为外项,c、b为内项.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ratio)AB∶CD=m∶n,或写成 = ,其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两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表示成比值k,则=k或AB=kCD. 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 与d的比,即,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的定义: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0.618. 引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二、比例的基本性质:1、若ad=bc(a,b,c,d都不等于0),那么 .如果(b,d都不为0),那么ad=bc.2、合比性质:如果,那么 .3、等比性质:如果 == (b+d++n0),那么 .4、更比性质:若那么 .5、反比性质:若那么三、求两条线段的比时要注意的问题:(1)两条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如果单位长度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四、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ASA,AAS,SAS,SSS,直角三角形除此之外再加HL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方法有: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4.定义法: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5、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在特殊的三角形中,有的相似,有的不相似.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4、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七、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八、常考知识点:1、比例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比,位似图形的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普查的定义:这种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2)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4)抽样调查:(sampling investigation):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5)样本(sample):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6) 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 (7)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识记其计算公式.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还要知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刻画平均水平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刻画离散程度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常考知识点:1、作频数分布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2、利用方差比较数据的稳定性.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3、频率,样本的定义第六章证明一、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 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 每个命题都有条件(condition)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一般需要作辅助线.既可以作平行线,也可以作一个角等于三角形中的一个角.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三、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是:(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四、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是:(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在证明时需注意:(1)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斜边上的高是斜边的一半.学好数学的方法有哪些1.学好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是重点数学解题思路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课堂上,所以想要学好初中数学一定要重视数学的学习效率和提前预习。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总复习
B(5,2)
x
C(-1,-4)
A(5,-4)
例3 已知点A(6,2),B(2,-4)。
求△AOB的面积(O为坐标原点)
y
4 D 2 O -4 -2 -2
A
2
4
6
x
C -4
B
y
A (-2 , 8 ) (-11 , 6 ) B
C (-14 , 0 )
E
D
0 DLeabharlann X.4.如图,四边形ABCD各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 2,8),(– 11,6),(– 14,0),(0,0)。 (1)确定这个四边形的面积,你是怎么做的? (2)如果把原来ABCD各个顶点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 增加2,所得的四边形面积又是多少?
注:判断点的位置关键抓住象限内点的
坐标的符号特征.
四: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符号
y
3
第二象限 2 第一象限
1
-4 -3 -2 -1 -1 O 1 2 3
A(3,0)在第几象限 ?
x
第三象限 -2 第四象限
-3
注: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四: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符号
1.点P(m+2,m-1)在x轴上,则点P的坐标是 ( 3, 0 ) .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1,2)可由点N(1,0)怎样 平移得到,写出简要过程。
6、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中点为M,在把三角 形ABC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后 ,得到三角形A1B1C1的B1C1边上中点M1此时的坐 标为(-1,0),则M点坐标为 。
知识要点: 1.函数,变量,常量; 2.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3.正比例函数:定义,图象,性质; 4.一次函数:定义,图象,性质; 5.一次函数的应用. 6.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 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沪科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总复习课件
例题: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 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 比是3:4,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例题2: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 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速度之 比是4:3,则它们的时间之比是?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测平均速度”实验中已有的器材是小车,斜面、金属片,
第三章 声的世界
2021/10/14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真空 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 不同 。
响度:声音的 大小 ,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乐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 高低 ,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
声
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世
在声源(产生)处减弱
1.一只小蜜蜂离采蜜的花源3km,需要飞30min才能 到达,求它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有两艘潜艇一前一后,两者相距L,且两者始终 保持相同的速度V同向前进,后面潜艇的水下声 呐系统发出声呐信号,到达前面的潜艇时立即被 反求射:回 后来 艇。 从已 发知 出声信呐号信到号接在收水信中号传的播时的间速 ?度为V0.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 静止 状态
原来静止的物体 不受力 保持静止 理解 原来运动的物体 不受力 保持运动
力
惯性:物体保持 运动状态 不变的性质
与
合力的概念
运 动
力的合成
方向相同:F合=F1+F2
同一直线上 合力方向:与二力方向一至
的二力合成 方向相反:F合=F1-F2 合力方向:与大的那个力一至
(2)把凸透镜放在50cm刻度线处,将它正对平行 光,当光屏移动到图所示位置时,屏上1呈0 现出最 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f=___cm;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沪科版八班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沪科版(一)运用公式法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
假如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于是有:a2-b2=(a+b)(a-b)a2+2ab+b2=(a+b)2a2-2ab+b2=(a-b)2假如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1)式子:a2-b2=(a+b)(a-b)(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时,各项假如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需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a2-2ab+b2=(a-b)2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①项数:三项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当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需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假如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原式=(am+an)+(bm+bn)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由于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连续分解,所以原式=(am+an)+(bm+bn)=a(m+n)+b(m+n)=(m+n)×(a+b).学好数学的关键就在于要适时适量地进行〔总结〕归类,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班级数学〕全等三角形学问点讲解,盼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关心。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下面是课件我为您推荐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
(一)运用公式法: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于是有:a2-b2=(a+b)(a-b)a2+2ab+b2=(a+b)2a2-2ab+b2=(a-b)2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1.平方差公式(1)式子: a2-b2=(a+b)(a-b)(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a2+2ab+b2 =(a+b)2a2-2ab+b2 =(a-b)2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①项数:三项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原式=(am +an)+(bm+ bn)=a(m+ n)+b(m +n)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原式=(am +an)+(bm+ bn)=a(m+ n)+b(m+ n)=(m +n)??(a +b).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六)提公因式法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七)分式的乘除法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八)分数的加减法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资料1、解题技巧专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面积——代几结合,突破面积及点的存在性问题◆类型一直接利用面积公式求图形的面积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面积是()A.2 B.4 C.8 D.6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1,5),B(-1,0),C(-4,3),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类型二利用分割法求图形的面积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4,0),B(3,2),C(-2,3),D(-3,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类型三利用补形法求图形的面积4.如图,已知△ABC,点A(-2,1),B(1,-3),C(3,4),求△ABC的面积.◆类型四 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面积相关的点的存在性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4,0),B (3,4),C (0,2). (1)求S 四边形ABCO ;(2)连接AC ,求S △ABC ;(3)在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S △P AB =10?若存在,请求点P 的坐标.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0,a ),B (b ,0),C (b ,c )三点,其中a 、b 、c 满足关系式|a -2|+(b -3)2=0和(c -4)2≤0.(1)求a 、b 、c 的值;(2)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 ⎝⎛⎭⎫m ,12,请用含m 的式子表示四边形ABOP 的面积;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点P ,使得四边形ABOP 的面积与△ABC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参考答案与解析1.B 2.7.53.解:分别过C 作CE ⊥x 轴于E ,过B 作BF ⊥x 轴于F .由题意,得DE =1,CE =3,BF =2,AF =1,EF =5.S四边形ABCD =S △CDE +S梯形CEFB +S △ABF =12×1×3+12×(3+2)×5+12×1×2=15.4.解:过点A 作x 轴的垂线,过点B 作y 轴的垂线,过点C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交于点D ,E ,F 三点,如图所示.由题意,得CD =EF =5,DE =CF =7,AD =3,CD =5,AE =4,BE =3,BF =2.方法一:S △ABC =S长方形CDEF -S △ACD -S △ABE -S △BCF =CD ·DE -12AD ·CD -12AE ·BE -12BF ·CF =5×7-12×3×5-12×4×3-12×2×7=292.方法二:S △ABC =S梯形BCDE -S △ACD -S △ABE =12(BE +CD )·DE -12AD ·CD -12AE ·BE =12×(3+5)×7-12×3×5-12×4×3=292.方法三:S △ABC =S梯形CAEF-S △ABE -S △BCF =12(AE +CF )·EF -12AE ·BE -12BF ·CF =12×(4+7)×5-12×4×3-12×2×7=292.方法点拨:本题运用了补形法,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角形,可以通过作垂线,运用补形法将三角形补形,将它转化为便于计算面积的图形,通过这些图形面积的和差关系来求原三角形的面积.5.解:(1)过点B 作BD ⊥OA 于点D .由题意,得OC =2,OD =3,AD =1,BD =4.S 四边形ABCO=S 梯形BCOD +S △ABD =12×(2+4)×3+12×1×4=11;(2)S △ABC =S 四边形ABCO -S △AOC =11-12×2×4=7;(3)存在.设点P 的坐标为(x ,0),则AP =|4-x |,由题意,得12×4×|4-x |=10,∴|4-x |=5,∴x =9或x =-1,∴点P 的坐标为(9,0)或(-1,0).6.解:(1)∵|a -2|+(b -3)2=0,(c -4)2≤0,∴a =2,b =3,c =4;(2)∵P ⎝⎛⎭⎫m ,12在第二象限,∴m <0.S 四边形ABOP =S △ABO +S △AOP =12OA ·OB +12OA ·|m |=12×2×3+12×2×(-m )=3-m ;(3)存在.由B (3,0),C (3,4),A (0,2),得S △ABC =12×3×4=6.由(2)可知S 四边形ABOP =3-m ,∴3-m =6,∴m =-3,∴点P 的坐标为⎝⎛⎭⎫-3,12.2、难点探究专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选做)——掌握不同规律,以不变应万变◆类型一沿坐标轴运动的点的坐标的探究1.如图,动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1,1),第2次接着运动到点(2,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3,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2016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________.2.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A(1,0)第1次跳至点A1(-1,1),第2次跳至点A2(2,1),第3次跳至点A3(-2,2),第4次跳至点A4(3,2)……依此规律跳下去,点A第100次跳至的点A100的坐标是________.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一个动点在第一象限内及x轴、y轴上运动,第1分钟从原点运动到(1,0),第2分钟内从(1,0)运动到(1,1),然后它接着按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来回运动(在第一象限内运动时,运动方向与x轴或y轴平行),且每分钟移动1个单位长度.(1)当动点所在位置是(2,2)时,所经过的时间是________;(2)在第2016分钟时,这个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________.◆类型二绕原点呈“回”字形运动的点的坐标的探究4.(甘孜州中考)如图,正方形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每个正方形从第三象限的顶点开始,按顺时针方向顺序,依次记为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的中心均在坐标原点O,各边均与x轴或y轴平行,若它们的边长依次是2,4,6,…则顶点A20的坐标为________.第4题图第5题图5.★如图,一甲虫从原点出发按图示方向作折线运动,第1次从原点到A1(1,0),第2次运动到A2(1,1),第3次运动到A3(-1,1),第4次运动到A4(-1,-1),第5次运动到A5(2,-1)……则第2015次运动到的点A2015的坐标是________.◆类型三图形变化的点的坐标的探究6.如图,长方形ABCD的两边BC、CD分别在x轴、y轴上,点C与原点重合,点A(-1,2),将长方形ABCD沿x轴向右翻滚,经过1次翻滚点A对应点记为A1,经过2次翻滚点A对应点记为A2……依此类推,经过5次翻滚后点A对应点A5的坐标为() A.(5,2) B.(6,0) C.(8,0) D.(8,1)7.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第1次将△OAB变换成△OA1B1,第2次将△OA1B1变换成△OA2B2,第3次将△OA2B2变换成△OA3B3.已知A(1,3),A1(2,3),A2(4,3),A3(8,3),B(2,0),B1(4,0),B2(8,0),B3(16,0).(1)观察每次变换后的三角形有何变化,找出规律,按此变换规律再将△OA3B3变换成△OA4B4,则A4的坐标是________,B4的坐标是________;(2)若按第(1)题找到的规律将△OAB进行了n次变换,得到△OA n B n,比较每次变换中三角形顶点坐标有何变化,找出规律,推测A n的坐标是________,B n的坐标是__________.2、参考答案与解析1.(2016,0) 解析:结合图象可知,当运动次数为偶数次时,P 点运动到x 轴上,且横坐标与运动次数相等.∵2016为偶数,∴运动2016次后,动点P 的坐标是(2016,0).2.(51,50) 解析:由题意,得A 100在第一象限,纵坐标为1002=50,横坐标比纵坐标大1.∴点A 100的坐标为(51,50).3.(1)6分钟(2)(44,8) 解析:观察图形得第12分钟坐标为(1,0),第22分钟坐标为(0,2),第32分钟坐标为(3,0),第42分钟坐标为(0,4)……∵2016<452=2025,第2025分钟坐标为(45,0),第2024分钟坐标为(44,0),2024-2016=8,∴在第2016分钟时,这个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44,8).4.(5,-5) 解析:∵20÷4=5,∴点A 20在第四象限.∵点A 4所在正方形的边长为2,∴点A 4的坐标为(1,-1),同理可得点A 8的坐标为(2,-2),点A 12的坐标为(3,-3),∴点A 20的坐标为(5,-5).5.(-504,504) 解析:观察图形序号(大于4),被4除余数为1的点在第四象限,被4除余数为2的点在第一象限,余数为3的点在第二象限,能被4整除的点在第三象限.2015被4除商为503,余数为3.由A 3(-1,1),A 7(-2,2),可得A 2015(-504,504).6.D 解析:由题意可得下图,经过5次翻滚后点A 对应点A 5的位置如图所示,故A 5的坐标为(8,1).故选D.7.(1)(16,3) (32,0) (2)(2n ,3) (2n +1,0)解析:(1)∵A 1(2,3),A 2(4,3),A 3(8,3),∴A 4的横坐标为24=16,纵坐标为3.故A 4的坐标为(16,3).∵B 1(4,0),B 2(8,0),B 3(16,0),∴B 4的横坐标为25=32,纵坐标为0.故点B 4的坐标为(32,0);(2)由A 1(2,3),A 2(4,3),A 3(8,3),可以发现它们各点坐标的关系为横坐标是2n ,纵坐标都是3.故A n 的坐标为(2n ,3).由B 1(4,0),B 2(8,0),B 3(16,0),可以发现它们各点坐标的关系为横坐标是2n +1,纵坐标都是0.故B n 的坐标为(2n +1,0).3、解题技巧专题:一次函数的图象信息题——数形结合,快准解题◆类型一根据实际问题判断函数图象1.(瑶海区期中)小明所在学校离家距离为2千米,某天他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行驶了5分钟后,因故停留10分钟,继续骑了5分钟到家.下面哪一个图象能大致描述他回家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千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类型二根据函数图象进行判断2.(聊城中考)小亮家与姥姥家相距24km,小亮8:00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姥姥家.妈妈8:30从家出发,乘车沿相同路线去姥姥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小亮和妈妈的行进路程s(km)与北京时间t(时)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得到下列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小亮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2km/hB.妈妈比小亮提前0.5小时到达姥姥家C.妈妈在距家12km处追上小亮D.9:30妈妈追上小亮第2题图第3题图3.(蜀山区期末)某复印店复印收费y(元)与复印面数x(面)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复印超过100面的部分,每面收费()A.0.2元B.0.4元C.0.45元D.0.5元◆类型三一次函数图象与字母系数的关系4.(郴州中考)如图为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则下列正确的是()A.k>0,b>0B.k>0,b<0C.k<0,b>0D.k<0,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