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五大名剧论.长生殿论》

合集下载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四大悲剧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爱情、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读完《长生殿》,我深受触动,感悟良多。

首先,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长生殿》中,作者通过对爱情和人性的探讨,展现了对人生、命运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坚贞不渝和忠贞爱情,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作品中对人性的描写也十分深刻,通过对角色的塑造和人物的对白,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些思想内涵使得《长生殿》不仅仅是一部戏剧作品,更是一部思想性极强的文学作品。

其次,作品的艺术表现也十分精湛。

《长生殿》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精彩的台词和动人的音乐,深深打动了我。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独特魅力。

尤其是在爱情场景和悲剧结局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动人心弦。

此外,作品中的音乐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使整个作品更加感人至深。

最后,通过《长生殿》这部作品,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作品中,作者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和佛家智慧,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品中对忠贞爱情、孝道伦理和人性善恶的思考,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对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总之,《长生殿》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通过对爱情、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读完《长生殿》,我深受触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长生殿》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戏剧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一段悲壮的爱情传奇。

在《长生殿》中,汤显祖通过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思考,描绘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世界,让人深思不已。

首先,汤显祖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悲剧。

唐明皇和杨贵妃是一对相爱深切的情侣,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考验和磨难,最终却因为权力和命运的纠缠而以悲剧收场。

这种对爱情的描写,让人深切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和悲剧性,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类似的爱情悲剧,这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其次,汤显祖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命运之殇,揭示了权力的腐蚀和命运的无情。

在《长生殿》中,唐明皇和杨贵妃都是身居高位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受到了权力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这种对权力和命运的揭示,让人深刻认识到权力的腐蚀和命运的无情,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权力的腐蚀和命运的无情,这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最后,汤显祖通过《长生殿》这部戏剧,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长生殿》不仅在戏曲艺术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长生殿》中,汤显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

总之,《长生殿》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戏剧作品,通过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世界,让人深思不已。

这部戏剧不仅在戏曲艺术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长生殿》,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明代戏曲《长生殿》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评析

明代戏曲《长生殿》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评析

明代戏曲《长生殿》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评析1. 引言1.1 概述明代戏曲《长生殿》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作品,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

这部戏曲以唐代皇帝李世民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基础,展现了唐朝宫廷乱象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并通过悲壮、缠绵的音乐和舞蹈来表达人性的美好与无奈。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深入评析该剧。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明代戏曲《长生殿》的历史背景、明代戏曲《长生殿》的文学价值评析、评析其他版本和改编作品、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结构。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明代戏曲《长生殿》在历史与文学上的价值,并通过研究其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展示其对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与演变的影响。

通过评析其他版本和改编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长生殿》在不同时期的受众反响和影响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长生殿》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进行综合评述,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长生殿》这一经典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2. 明代戏曲《长生殿》的历史背景:2.1 戏曲发展背景: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类剧种如京剧、越剧、昆曲等相继形成并盛行。

这一时期,戏曲演出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经常在宫廷和民间进行演出。

明代的戏曲创作以及演出文化水平都达到了高峰。

2.2 《长生殿》的创作背景:《长生殿》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洪升所创作的一部杂剧。

该剧创作于万历年间(1573-1620),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洪升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改编,表达了对人性善恶、权力斗争以及爱情美好与悲剧等主题的思考。

2.3 剧情梗概与主要角色介绍:《长生殿》的故事取材自唐代宫廷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动人而悲壮的爱情为主线。

剧中的主要角色包括唐玄宗、杨贵妃以及一些权臣和宫女等。

故事发生在唐朝,杨贵妃自河南进京后被选入宫中,逐渐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

古代戏曲名篇赏析

古代戏曲名篇赏析

古代戏曲名篇赏析古代戏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丰富多彩的剧情、深奥的人物塑造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几部古代戏曲名篇进行赏析,欣赏其独特的魅力。

一、《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其戏曲改编版同样享有盛誉。

这部曲目众多的戏曲利用了细腻的表演语言、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唱腔描绘了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在故事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子之间的纠葛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社会人情的种种荒诞。

二、《长生殿》《长生殿》是明代剧作家郑光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被贬入冷宫后寻求重见天日的艰辛经历。

剧中曲调婉转动人,情节跌宕起伏,体现了真爱和人性坚韧之美。

三、《汉宫秋》《汉宫秋》是明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曲四大悲剧之一。

该剧讲述了大将军霍去病与楚王妃孟姜女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斗争、宫廷阴谋等社会问题。

该剧曲调悲凉,语言富有诗意,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震撼。

四、《西施》《西施》是元代剧作家白朴的代表作,以西施的美丽与苦命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丽的迷人与社会的黑暗。

剧中音乐舒缓悠扬,唱腔流畅自如,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五、《牡丹亭》《牡丹亭》是元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作品,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女主角杜丽娘为了追寻真爱,勇敢抗争的形象。

剧中旋律婉转动听,以美丽的唱腔表达了角色的喜怒哀乐,给观众带来深深的感动。

以上所述仅是几部古代戏曲名篇中的冰山一角,每一部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之处。

通过欣赏这些经典戏曲,我们能够深入感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戏曲艺术的美妙与深远影响。

让我们一同致敬这些不朽的古代戏曲名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明代戏曲《长生殿》的美学价值与剧情解读

明代戏曲《长生殿》的美学价值与剧情解读

明代戏曲《长生殿》的美学价值与剧情解读1. 引言《长生殿》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品,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精彩的剧情而闻名。

本文将从美学角度出发,探讨《长生殿》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之处,并对剧情进行深入解读。

2. 美学价值分析2.1 批判现实主义《长生殿》通过揭示明代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朽,展现了戏剧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通过寓政治讽喻于戏剧形式之中,使观众深刻认识到封建制度下人民受苦受难。

2.2 唯美意象塑造《长生殿》以诗意般的唯美意象塑造为特色。

作者利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华丽的语言,打破了传统戏曲形式的桎梏,赋予作品以浓郁而梦幻的氛围,使观众沉浸其中。

2.3 情感表达与审美体验《长生殿》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真切描绘和丰富多样的表演艺术手法,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

观众在欣赏戏曲时,能够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并体验到纷繁复杂的审美快感。

3. 剧情解读3.1 女主角范晔形象解析范晔作为《长生殿》的女主角,她集聪明、勇敢和善良于一身,是一个极具个性和魅力的人物。

通过她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面对压迫与约束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勇敢。

3.2 长生殿的象征意义长生殿作为戏剧中重要的舞台背景之一,在剧情发展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代表着理想化社会存在的可能性,也象征着艺术家对自由与正义追求的渴望。

3.3 爱情与悲剧《长生殿》以一段跨越生死的伟大爱情为核心,将爱情与悲剧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虐心而又感人至深的剧情展开,观众不仅被其浪漫而激动人心的爱情所吸引,也对悲剧结局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深深地同情和忧伤。

4. 结论《长生殿》作为明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其美学价值和深刻的剧情使其成为了一部永恒不朽的艺术杰作。

通过对其批判现实主义特点、唯美意象塑造、情感表达与审美体验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长生殿》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之处。

同时,透过剧情解读探索女主角范晔形象、长生殿象征意义以及爱情与悲剧等元素,能够深入挖掘并领略该作品所带来的文化与艺术魅力。

长生殿书评

长生殿书评

《长生殿》的主题之我见10中文1班袁舒琳 1012100019昔日勾栏争唱孔洪词,今朝众口尚议《长生殿》。

作为清初剧坛双璧之一的作品,洪昇的《长生殿》以其卓越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占据着中国戏曲场上一个偌大的位子,也赢得了案头上经久的、热闹闹的赏读、品析。

而对于《长生殿》的研究,争论的热门之一就是对它的主题思想的理解。

在这里,我也试图在文字间探究出些东西。

大凡文学作品,多寄情寓意于故事、文本结构等,这部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可是,它的故事讲述、行文安排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主题解读上的复杂性,带来了“政治主题”、“爱情主题”和“双重主题”等看法上的“百家争鸣”,甚至夹带而来了一些批评的声音。

这点主要表现在以写杨贵妃之死的第二十五出《埋玉》为界的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场子安排上。

但是细读作品,个人觉得在政治与爱情上两者还是很统一、主题还是较为明确的。

在《传概》里作者就道出了故事的大意,指出这是写妃子皇帝之间的情爱,以及他们的遭际。

“唐明皇欢好霓裳宴,杨贵妃魂断渔阳变。

鸿都客引会广寒宫,织女星盟证长生殿。

”并且是“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要赞扬“真心到底”、“精诚不散”的至情。

但是作者同时也申明这不是简单的爱情剧,他也表达了另一个意思:“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告诫人们“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应该说这两者都是作者的心中之意,欲出之言,而且作者也找到了一条将两者和谐统一的途径,这就是“增益仙缘”、用仙佛之家的虚、空思想来颂扬至情和告诫世人,让原为孔升真人、蓬莱仙子的唐明皇、杨玉环下界来经受人间磨难、历愁城苦海,而后悟通红尘、得返仙界、正果乃成。

这一点可谓贯穿全文,《闻乐》里“纵吹弹舌尖玉纤韵添,惊不醒人间梦魇”、《密誓》中的“天上留佳会,年年在斯,却笑他人世情缘顷刻时”等谶语性质的话语多处可见。

这种手法也见诸于很多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它的运用,除了考虑到接受群体的欣赏心态和习惯以外,还有颂扬经历过重重考验而后的通悟或者感情的升华,在这里就体现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犹如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的两心相通,情超生死。

古代传统戏曲长生殿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美学特点

古代传统戏曲长生殿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美学特点

古代传统戏曲长生殿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美学特点古代传统戏曲《长生殿》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美学特点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众多传统戏曲中,古代戏曲《长生殿》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美学特点在戏曲界独树一帜。

本文将探讨《长生殿》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美学特点,以求全面展示这部杰出的古代传统戏曲作品。

《长生殿》是明代文学家白朴所著的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中的一部佳作。

它以唐宋名人杜丽娘和杜如晦的真实历史故事为基础,通过戏曲剧本、唱词、音乐和表演的形式,将历史故事进行了艺术再现,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戏曲形式和美学风格。

首先,戏曲艺术形式方面,《长生殿》采用了典型的杂剧形式。

杂剧是古代中国戏曲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角色设置而受到广泛关注。

《长生殿》中出现了歌唱、念白、舞蹈、傀儡、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使得整个戏曲艺术更加丰满多样。

其次,剧中的唱词曲调独具特色。

《长生殿》的唱词在艺术形式上融合了京剧、评剧、黄梅戏等多个戏曲剧种的元素。

通过巧妙运用折子戏、快板、文白双唱等手法,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韵律和节奏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中的情节发展。

再次,《长生殿》的美学特点是其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宏大的历史题材相结合。

剧中通过对杜丽娘和杜如晦的真实历史故事的改编,展现了他们被命运束缚、爱情受挫的悲壮遭遇,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荒诞。

这种凄美的爱情和现实的写照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不仅能从中汲取感动和启示,也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和历史。

另外,表演形式也是《长生殿》美学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演者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情感的演绎,将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尤其是对于杜丽娘这个女主角的塑造,演员们通过细腻的动作、婉转的唱腔以及真情实感的表演,使得观众们在欣赏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复杂心理世界和内在情感。

总之,《长生殿》作为一部杰出的古代传统戏曲作品,其戏曲艺术形式和美学特点具有鲜明的特色。

明代戏剧《长生殿》的艺术魅力与社会意义

明代戏剧《长生殿》的艺术魅力与社会意义

明代戏剧《长生殿》的艺术魅力与社会意义引言在中国戏曲史上,明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许多经典戏曲作品在这个时期诞生。

其中,《长生殿》被誉为明代四大剧种之一,其在艺术上的独特魅力和在社会上的深远意义备受瞩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长生殿》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并为读者展示这部剧作的卓越之处。

艺术魅力技艺精湛的表演《长生殿》是一部以曲艺为主的戏曲作品,其在表演形式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曲艺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婉转动听的唱腔和生动形象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长生殿》以曲艺的方式讲述了一对官宦家庭的悲剧故事,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长生殿》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起伏都被精心刻画。

其中,主角杨贵妃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女性形象,她的美貌和智慧使她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同时,她的情感纠葛和命运的起伏也使她成为一个备受观众关注的形象。

其他角色如唐明皇、唐太宗等也都有着饱满的性格塑造,使观众们可以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悲情的故事情节《长生殿》的故事情节极具悲情色彩,这使得这部戏剧在艺术上更具魅力。

作品讲述了女主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悲剧结局,这个悲情的故事情节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它所表达的爱情、权谋和人性的沉沦使观众不禁为主人公的命运感到惋惜和痛心。

融合多元艺术形式《长生殿》在艺术形式上融合了多种元素,使得其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曲艺表演外,视觉艺术也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剧中的舞台布景、服装和化妆等都充满了艺术感和美感。

这种多元艺术形式的融合使得《长生殿》成为一个艺术的盛宴,给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视听享受。

社会意义反映历史时代《长生殿》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戏剧作品,它不仅仅具有艺术魅力,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讲述唐朝杨贵妃的故事,这部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观众可以通过这部戏剧作品了解明代社会的一些历史细节,从而增长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长生殿的分析

长生殿的分析

主题思想––即一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

现在有些人把李渔的“立主题”,说成是主题思想,这种解释欠妥。

“主脑”是一个事物的主要部分,或核心的东西,并不等於主题思想。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

《长生殿》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与艺术成就较高的古典名著。

而是一部思想很复杂的作品。

关于他的主题思想,一九五四年在纪念洪升逝世250周年纪念大会以来,国内学术界与戏剧界有过很多探讨。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纯碎写李、杨爱情故事的爱情戏,又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与国家兴亡的政治讽刺戏;又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写“安史之乱”,真实反映这段历史故事的历史剧。

直至今天,众说纷云,主要是大家对这个作品的理解与评价不一样,因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这本戏长达五十出之多,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取材、风格,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

前半部多为现实主义的描写,揭露与批判了以李杨为中心的封建宫廷的腐败,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王朝深刻的社会矛盾。

从而有力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作者描写的细节真实。

似乎是一部历史剧。

后半部,虽然有现实主义的描写,然而主要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幻想,吸取了从唐代起就流行的民间的神话般的美妙的传说。

对李杨作了有意识的净化和美化,进而歌颂他们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以丰富的想像力,从生写到死,从人间写到天上,从现实世界写到幻想世界,共登仙城,回到天宫,永为夫妻。

同时,又通过《骂贼》、《弹词》,《私祭》等出戏的描写,给予戏剧内容以时代精神。

表现了洪升当时的鲜明的政治倾向。

由此观之,又似乎是一部政治讽刺戏。

然而,《长生殿》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中心的主线那就是歌颂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以李杨的爱情纠葛为主要情节,同时又着力地描写了李杨关系给当时社会政治带来的坏影响,再现了唐代天宝年间的重要社会矛盾与时代面貌,“旁见侧出”地批评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

我们认为,这才是《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长生殿》的基本主题思想,是歌颂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的。

明代戏曲《长生殿》的自然审美与命运观

明代戏曲《长生殿》的自然审美与命运观

明代戏曲《长生殿》的自然审美与命运观简介《长生殿》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戏曲。

本文将探讨该剧中关于自然审美与命运观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

自然审美在《长生殿》中,自然景物被赋予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进而影响了人物情感和命运发展。

通过对自然元素的精细描写和诗意抒发,观众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并从中领悟出生命的无常和转变。

四时景象描写《长生殿》中经常出现四时景象的描写,如春花秋月、夜雨晨霞等。

这些景象不仅仅是为了衬托舞台背景,更是用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迁。

例如,在男女主角相思之情高涨时,作者会借助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来渲染他们之间的甜蜜与浪漫;而当他们分别离去或遭受挫折时,则会借助秋天的凄凉和落叶来表达他们的伤感和无奈。

自然景物与人物命运在《长生殿》中,自然景物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起伏和转折。

尤其是以四海之外、长生殿为舞台背景,笼罩着神秘莫测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命运之力量的敬畏。

命运观《长生殿》通过塑造各类人物形象,展示了不同命运扭曲或改变的过程,并传递出关于命运观的思考和启示。

命运之力在剧中,人物常常被迫接受命运注定的安排,无法逃避或改变。

这种对于个体而言无可抵挡的力量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宿命论在明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个体拼搏与反抗尽管面临困境和压迫,剧中一些人物仍然展现出顽强拼搏和反抗的精神。

他们通过智慧与勇气,在不断抗争中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对抗命运的执着精神,传递给观众了一种积极应对命运的思考和启示。

总结明代戏曲《长生殿》通过自然审美手法和命运观刻画了人物情感和生命历程。

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并探讨了命运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拼搏与反抗精神。

该剧通过对自然和人物之间微妙联系的描绘,引发观众对于自然审美与命运观念的深入思考。

(论文)略论《长生殿

(论文)略论《长生殿

(论文)略论《长生殿
《长生殿》是中国著名的文学作品,该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戏剧性。

本文旨在探讨《长生殿》的戏剧性,并从角色、情节和语言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角色方面。

《长生殿》中的角色构建非常鲜明,各具特色。

主角杜丽娘和潘金莲情感纠葛非常耐人寻味,而王婆则是整个故事中的解密者和推动者。

这些角色大都来自于《水浒传》中的故事人物,他们的性格和特点与故事背景相互照应,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戏剧性。

其次是情节方面。

故事情节在不断推进中不断升华,充满着紧张感和冲突感。

主要情节由杜丽娘、潘金莲和西门庆在长生殿中的故事展开,而杜十娘与潘金莲的对比也格外引人注目。

情节之间的变化总是充满着悬念和惊险,故事程度和节奏在持续升华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戏剧性。

最后,是语言方面。

《长生殿》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其中不乏奇特而优美的语言表达。

例如“登鹳雀楼,凝望数群山”等等,这些妙语不仅美化了整个故事情节,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该作品中还有丰富的对白,角色之间的互相诉说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故事更具戏剧性。

综上所述,《长生殿》是充满戏剧性的文学作品,主要体现在角色、情节和语言等几个方面。

这不仅使得该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五大名剧要点

五大名剧要点

南戏之祖,第一部文人写就的南戏剧本主要故事内容:汉代陈留郡书生蔡伯喈娶妻赵五娘,奉朝廷开科取士,蔡伯喈谨遵父命上京应试,一举得状元。

当朝牛丞相倾慕蔡伯喈才学,强行招其为婿。

蔡伯喈入赘相府滞留京城,与家中音信阻隔。

其妻赵五娘在家中恪守妇道,竭尽孝心。

适逢连年旱灾,五娘典卖衣衫钗环,但仍难维持生计,蔡父母终因饥病而死。

五娘在公婆去世后,罗裙包土,祝发葬亲,亲手描绘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途以弹唱乞食,进京寻夫。

历尽万般辛苦终至京城,夫妻团聚。

作者简介: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东嘉先生。

除《琵琶记》外,还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已佚;诗文集《柔克斋集》,也大多散佚,经近人搜辑,仅存五十余篇。

源流: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清金圣叹以《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并加评订。

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琵琶记》为第七才子书。

人物分析:蔡伯喈“三不从”“忠孝不能两全”蔡伯喈的两难境地,赵五娘的苦难、不幸与无奈“三不从”与不忠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一)、为孝辞试父不从,舍孝从父强应试(二)、为孝辞官君不从,舍孝从君强为官(三)、为孝辞婚相不从,舍孝从相强成婚既表现了忠与孝的矛盾,也表现了政治权力的绝对要求对家庭伦理的破坏,同时还表现了知识阶层在维护家庭和服务政权之间的两难选择。

反映了纲常伦理的现世权利对蔡伯喈个人意志的压迫。

从而揭示出现存道德的不完善乃至虚伪和罪恶。

大部分情节在为他辨诬和洗刷。

古代畸形的婚姻制度给男性带来的烦恼在这里得到仅有的绝妙写照。

封建知识分子对待个人生活的优柔寡断直到政治上的动摇不定,也在他身上得到少见的成功写照。

赵五娘是剧中塑造比较成功的形象。

她虽然是被当作恪守封建妇道的孝妇来刻画,但作者为了达到理想的悲剧效果,写她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对丈夫尽忠,对公婆尽孝,以牺牲自己来对别人尽责,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

可以说,“糟糠自厌”、“祝发买葬”等感人的行为,已经突破了“孝妇”的局限,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品格和自我牺牲精神。

评剧长生殿观后感

评剧长生殿观后感

评剧长生殿观后感评剧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评剧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充满韵律美的语言,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评剧《长生殿》,深受触动,下面我将对这场表演给予我的观后感。

《长生殿》是评剧中的经典之作,它讲述了唐代宰相魏徵和杨贵妃之间的禁忌之恋。

整个剧情通过对唐代宫廷生活和杨贵妃的人生走向的描绘,展示了唐代盛世的繁华和人心难测的复杂性。

这次观看的表演精彩绝伦,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舞美的布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演员在表演中展现了出色的演技和音乐功底。

评剧是以唱、念、做、打为特色的,要求演员具备精湛的唱腔和音域。

演员们通过清脆婉转的唱腔将剧中的情节娓娓道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们还通过独特的行动和动作来诠释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变化,打动了观众的心弦。

其次,舞美的布置和服装的设计与剧情高度吻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恢弘壮丽、充满唐代风韵的舞台画面。

舞台上的布景以宫殿为主,通过浓郁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将唐代宫廷的奢华与庄严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演员们身穿华丽的唐代服装,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辉煌的时代,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再次,剧中的音乐和配乐也给观众带来了极佳的听觉享受。

评剧的音乐以曲调婉转、节奏优美著称,演员们在演唱中将剧中的情感与音乐完美融合,使整个表演更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此外,配乐的运用也为剧情的发展增添了悬念和紧张感,使观众更加投入其中,充分体验到了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和悲喜交加。

整场演出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剧中人物的表演和情感交流。

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真挚的表演,将杨贵妃的美丽、魏徵的睿智和皇帝的矛盾感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杨贵妃的扮演者,她在台上凭借着她那婉转多情的唱腔和婀娜多姿的身姿,将杨贵妃那种美丽而又寂寞的形象演绎得深入人心,让观众对她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喜爱。

通过观看《长生殿》,我对评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演员们的专业素养和艺术才能表示钦佩。

历史趣谈《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该如何评价《长生殿》

历史趣谈《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该如何评价《长生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该如何评价《长生殿》导语:《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虽然重点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是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唐明皇与杨《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虽然重点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是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长生殿》传奇共五十出,其中第一出《传概》写了作者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沁园春》讲述了故事梗概:"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

自华清赐浴,初承恩泽,长生乞巧,永订盟香。

妙舞新成,清歌未了,鼙鼓喧阗起范阳。

马嵬驿,六军不发,断送红妆。

西川巡卒堪伤,奈地下人间两渺茫。

幸游魂悔罪,已登仙籍,回銮改葬,只剩香囊。

证合天孙,情传羽客,钿盒金钗重寄将。

月宫会,霓裳遗事,流播词场。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定情》开始,他们"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

"由于唐明皇感情不专,杨玉环争风吃醋,他们之间发生过一些矛盾,但很快得到了解决。

到第二十二出《密誓》,遥望牛郎织女双星,海誓山盟。

"双星在上,我李隆基与杨玉环,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

"他们的爱情达到情真意笃的程度。

第二十五出《埋玉》,由于安禄山反叛,唐明皇西行,到马嵬驿,士兵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玉环,否则不去成都。

杨国忠被士兵杀死。

唐明皇不得不让杨玉环自缢身死。

下半部仍以两人的爱情关系为主线,写人间天上,互相思念,情意缠绵。

《闻铃》、《哭像》、《雨梦》等出,极力渲染出唐明皇思念杨玉环的凄苦心情。

杨玉环得织女帮助,复登仙籍,但仍然念念不忘与唐明皇的爱情。

在《补恨》中,她说:"位纵在生活常识分享。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第1篇:《长生殿》读后感《长生殿》读后感《长生殿》初名《沉香亭》,更名《舞霓裳》,后专写钗合情缘,定此名。

姑苏徐灵昭曾为之审音协律。

取材于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或许一切的开始都缘由于,杨玉环从他们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的那一刻为了保卫自己与李隆基的完美爱情,她开始妒忌其他得宠的妃子、并且开始打压,迫害其他妃子、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吵闹、白班挑唆,消灭一切可能对她得地位构成威胁的妃子甚至宫女,使得天怒人怨,但是她当时正得宠,没有人能动得了她的根本;同时作为天子的唐玄宗李隆基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

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朝纲废弛,其兄杨国忠因此得宠,位至宰相,行奸纳贿,致使安禄山被赦且重用。

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四川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杨玉环上吊自尽。

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剧的结束。

此后,洪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

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情悔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

《长生殿》不是简单的爱情剧,它是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诉说众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故事。

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天上人间的不尽思念,是洪升对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悲剧性呼号;与此同时,在剧中展示的社会**、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里,又分明寄寓着洪升的民族兴亡感和对帝王"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

所以,《长生殿》对李杨形象的塑造,赞扬针砭兼而有之。

洪升笔下的情,包容着善与否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他和他的作品难以克服的矛盾。

作者把《长生殿》放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背景上描写,抨击了封建政治和李、杨生活的腐朽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矛盾;在歌颂真挚爱情方面贯注了作者的理想。

虽在对主题思想和主人公性格的处理上有着自相矛盾的缺点,但此剧情节动人,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成就还是较高的。

清初传奇创作主要有三种流派: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其身份和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市民色彩;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其作品有较强的案头化倾向;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他们讲究戏剧的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

《长生殿》主题

《长生殿》主题

浅析《长生殿》的主题摘要:《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 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既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 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 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 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有关《长生殿》的研究仍然持续不断, 关于它的主题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

关键字: 长生殿主题爱情社会兴亡人生感慨《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所作的剧本, 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

洪昇说: “余读白天乐《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杂剧, 辄作数日恶。

”他深为两篇作品所感动, 又不满作品写的过于感伤。

于是《长生殿》写唐玄宗和贵妃杨之情事而命意在于显示“乐极哀来”的道理, 以“垂戒来世”。

但它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二十一世纪以来,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长生殿》的主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可归纳为一下四种观点:1.爱情主题说有学者认为《长生殿》的主题纯粹是写情。

学者们从作者对相关历史材料的处理, 创作背景等入手, 探明作品的主题思想, 认为《自序》中“借太真外传谱新词, 情而已”一句已明确表明《长生殿》的主线、主题只是一个“情”, 并无意总结历史兴亡的深刻教训。

至于所谓的“垂戒”说法, 只是作品的客观效果, 是作品主题的引申,而不是创作的本意。

任何反映“乐极哀来”主题的作品, 都可以具有“垂戒来世”的客观效果, 而“用戏剧形式表现具有启蒙色彩的“至情”说, 这大概是洪昇创作《长生殿》的真正用意,也可能是剧本的主题所在。

”他们不赞同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与模糊主题说, 认为兴亡之感不过是文本创作前或创作过程中捎带附载上的用来表现李杨爱情的背景与影响的次要内容与思想。

2.爱情与社会说因为婚姻、爱情本来就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没有不存在婚姻或爱情的社会。

所以又有学者认为《长生殿》的爱情主题和社会主题是融合的, 硬把二者割裂开来是既不忠实于生活实际也不符合剧本真面貌的。

董每戡《五大名剧论》平议

董每戡《五大名剧论》平议

Comments on Dong Meikan's The Theory of Five
Famous Plays
作者: 李占鹏[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出版物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9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董每戡;《五大名剧论》;戏曲一流作品
摘要:当代著名戏曲学家董每戡将《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并列为我国古代"五大名剧",这是他继金圣叹、毛声山之后,对我国古典优秀戏曲作品的专门审视和独立观照,认为它们不仅反映了戏曲创作的最高境界,而且体现了舞台演出的最高水平."五大名剧"说的提出,凸显了中国戏曲的一流作品,给中国戏曲确定了高度.由于董每戡的倡导,"五大名剧"的概念逐渐被认同并固定下来,20世纪末出现的《五大名剧评述》《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等戏曲著作、选集的命名和编纂,在一定程度就是接受了他的"五大名剧"说的影响.。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长生殿》读后感1清初之际,人们对新旧王朝的交替倍感深刻,亡国的悲痛与统治者的镇压让社会上充斥着一种急需发泄的忧愤情绪。

许多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点,从而创作了许多感怀兴衰的艺术作品,如《长生殿》、《通天台》和《临春阁》等。

其中,洪升的《长生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问世之后,便引起了世人的惊叹。

剧本在开幕处写道:“唱不尽兴亡变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

”这就点明了主题:《长生殿》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它同时也是一部展示历史变幻的严肃戏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吸收了《长恨歌》和《梧桐雨》的艺术特点,采用一种贯穿天上人间、结合虚实变幻的表现手法,一方面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娓娓道来,尽显缠绵悱恻之情;另一方面采用种全景式的描绘方式,将封建李唐王朝的内部矛盾及“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百态展现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揭示了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斗争是造成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原因这一深刻主题。

剧中还特别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两个正面人物形象。

通过这二人的形象的塑造,鲜明地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思旧情怀。

剧中的文辞风采是本剧的另一大特色,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唱词,都显得优美清隽、沁人心脾。

在选配宫调、曲牌方面,也显示了作者在此道中的极高造诣。

清初戏曲理论家吴舒凫就曾称赞说:“句精字研,罔不谐叶,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

”《长生殿》全剧构建缜密、情节曲折,且场面宏大、色彩斑斓,在人物刻画上也极为细腻深刻,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但它对唐玄宗与杨玉环称颂有余,批判不足,可谓是瑕疵稍显。

此外,此剧是神话剧,有着较为浓厚的迷信色彩,我们在阅读时也应注意甄别。

《长生殿》读后感2看了《长生殿》,我突然间对于中国古典优秀剧作格外着迷。

整齐的韵脚,优美的语言,还有精彩的故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我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停地写下自己的感受,捕捉故事的点滴魅力。

只是阅读过程中并不喜欢这本书在正文旁边的批注,因为总有些刻意诋毁杨贵妃的成分,而我是从来不认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悲剧是由杨贵妃一手造成的。

论《长生殿》、《桃花扇》在古代历史剧创作中的典范意义

论《长生殿》、《桃花扇》在古代历史剧创作中的典范意义

论《长生殿》、《桃花扇》在古代历史剧创作中的典范意义伏涤修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6)003
【摘要】<长生殿>与<桃花扇>在处理历史素材时所遵循的主导原则是不同的,前者是史为戏用,以剧统史;而后者是以史统戏,以剧述史.不过虽然两剧作者对待史实的态度即曲史观有异,但是他们都追求历史真实感和艺术真实感的交融统一.作为历史剧,<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创作模式明显好于有违史实的翻案戏,这两部剧作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剧创作的两种主导范式.
【总页数】7页(P107-113)
【作者】伏涤修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
【相关文献】
1.《长生殿》与《桃花扇》中的兴亡意识和民族情绪 [J], 李荣新
2.《长生殿》与《桃花扇》中的兴亡意识和民族情绪 [J], 李荣新
3.《长生殿》、《桃花扇》中优人形象刍议 [J], 曹静宜
4.论《桃花扇》《长生殿》的同中之“异” [J], 刘女娘
5.《长生殿》《桃花扇》批评中的"宗元"观念研究 [J], 石评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与民族情绪。

通过董老的论述,能够看到,董老时刻将论点与实际相联系,看到事物正反二面,辩证分析,从不走极端,理论科学,论证严谨。

再如董老论述第一至四出时,举出作者对唐玄宗的看法——一方面肯定玄宗功绩,因此在剧中“隐恶扬善”,同时也揭露了他的昏庸误国。

董老对于作者的看法持赞赏态度,这便再一次显示出董老的辩证思维,正因如此,董老才能看到洪昇在对待唐玄宗一分为二看法的高明。

而后,董老佐证了唐明皇形象的两面性,说出玄宗“有过亦有功”。

在这里,董老从事实出发,站在历史真实的角度论证,他引经据典,说明唐明皇在开元年间贤明仁德,错在天宝年间的荒淫,而且“过而能悔”。

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论证方法在书中颇为多见,得益于董老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在科学理论的统摄下,全书逻辑严密而清晰。

而董老更为高明之处在于对细节的洞察。

《长生殿》有一出为“傍讶”,这一出在旁人眼里看来仅仅是“过场戏”,董老却并不苟同,他认为此出的重要性除了为下一出杨贵妃“忤旨出宫”做了过渡,更在于体现了杨玉环与姐姐挪过夫人和梅妃争宠吃醋的事实。

董老抓住杨玉环与人争宠的情节,发现杨玉环占有欲极强的性格特点,做了深入分析,他说:
“杨玉环正因为占有欲极强才特别嫉妒……她自己所爱的人便不允许和别人分享,不管是梅妃,或者姐姐挪过夫人,‘权力攸关’她都得嫉妒,事理如此,爱得深才妒得狠。

”众所周知,正因杨玉环嫉妒心如此之重,才导致她对唐明皇的独占,也使唐明皇对她的爱愈来愈深,由此引发出的是后来的灾祸和两人的生离死别。

杨玉环善妒的细节在戏文中影响尤深,在“傍讶”一出表现得最多,董老对这一被常人忽视细节的把握显现出他独到的洞察力,他的细致洞察是全书成功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观察细致入微,所以董老能看到许多常人难以发觉的东西,因而《长生殿论》的诸多观点是在当时前所未有的,董老的创见成就了本书极高的学术价值。

在董老的创见中,有一些甚至是颠覆性的,与前人看法大相径庭,笔者尤为欣赏的有两点:
其一是对《长生殿》戏剧格体的看法: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长生殿》是悲剧,也有人说其是喜剧,董老觉得它既非悲剧亦非喜剧,算得上是封建时代的“正剧”,既有悲剧元素,也有喜剧元素。

原因在于杨贵妃尽管因兵变不得不“香消玉殒”,而杨贵妃的死促使玄宗翻然醒悟带领军民重振旗鼓,最终平息叛乱,在民众看来后者为重,加之李杨二人在剧末于天庭团员,构成“大团圆”结局,故《长生殿》不是悲剧;尽管二人最终天庭团圆,但经过作者一番渲染,杨贵妃的死令人触目惊心,而杨鬼魂寻夫的情节也是悲伤凄婉,使人声泪俱下,这些悲剧化的情节设计使戏文无法被后来的喜剧结果“冲喜”,故《长生殿》不是喜剧。

其二是对李杨二人关系的看法,《长生殿》中两人的关系一直被公认为纯洁真挚的爱恋关系,而董老却大胆地提出,两人的爱并非至纯,在夜怨一出中,杨玉环暗中得知梅妃被宠,一夜未眠,足见妒心深重,而玄宗在在宠妃的妒威之下只敢偷偷摸摸得干,这些说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并非深挚,她同梅妃一样,是唐明皇的泄欲工具,而杨玉环对李隆基也并非深情挚意,爱的是他的地位和权力,因此紧握不放。

综上所述,《长生殿论》一书文思缜密,论证科学,多有创见。

而董每戡先生“平易近人”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行文,更多的体现为对人民乃至观众的关注。

董老心系人民,并不限于某个时代。

他察觉到了《长生殿》中的人民性,花费了诸多心血加以揣摩、论述。

董老详细地分析了第十四出“进果”,认为这一出暴露出当时老百姓性命贱如草木,苦难深重的现实,戏文中借人民的嘴道出路上无辜行人被飞马踏死的原因:
只是因为为杨贵妃飞递荔枝,荒唐至极。

戏文中平民百姓的话语实际上真实地再现出人民的悲惨命运,可以换来观者的同情,是人民性的体现。

董老还说,这一细节看似在谴责杨妃,实质上影射荒淫昏庸的玄宗,洪昇不令玄宗置身事外、脱离责任的意图昭然若揭,让戏文人民性提升到新的层次,看到了祸害人民的罪魁祸首。

董老还总结道:
“‘进果’一出发出了人民性的闪光,值得赞许。

”除此之外,书中董老多次提到“人民性”一词,可谓用心良苦。

董老除了关注平民百姓,还关注到了当时的地位与男子不平等的女性,以女性视角审度杨玉环这一角色。

《长生殿》对杨玉环有贬也有褒,寄寓了深切
的同情,在当时难能可贵。

董老意识到,洪昇的观点不同于当时“女人即祸水”的看法,大胆地褒奖她,使她在临死的刹那,能博得观众的同情,在“冥追”到“情悔”几出中,写她多次悔恨,让观众的同情更为浓厚,同时,洪昇在写戏时删除了历代对杨玉环的谩骂,有意减轻她身上所担负的亡国罪责也体现着对女性的尊重。

董老的发现源于他自身所有的男女平等思想,若非如此,董老绝不可能意识到洪昇对女性的理性关照并花很重笔墨论述,很可能会对此不屑一顾。

而董老对观众的重视是贯穿全书始末的,书中常可见对观众感受的揣测穿插于论述中。

比如,在论及“密誓”一出时,书中说道:
“就因‘密誓’培养了适度的同情心,才可教观众看完后十四出戏。

”又如在论述“惊变”一出时,有如下文字:
“戏情急转,反跌有力,场面紧张,一下子把观众的心拉紧,定会‘聚精会神’地看发展,尤其盼望结果。

”再如论及高力士时,董老说:
“高力士不是一般太监,演员该掌握他的身份,一如杨氏兄妹对他之懂得深切才对……”这是董老对演员的要求,也是对舞台效果的要求,实际上是对台下观众的重视。

董老有着明确的戏剧观,他认为,戏是演给观众看的,观众的感受十分重要,观众的感受关乎整个戏的艺术完整性,所以舞台效果不能忽视。

难怪董老在书的开头便说:
“只想把它(戏)作为综合艺术看待,想象它在舞台上演出时对观众的应有感染效果如何?给它以我个人认为相当的评价,如斯而已。


“文思缜密,平易近人”是我对董每戡先生文章的概括,而稍加研究,便可发现这也契合了董每戡先生平生的为人,董老既是戏剧界所推崇的泰斗,亦是文人学者们为人的楷模,值得我辈学习。

至于《五大名剧论.长生殿论》的不足之处,也并非完全不存在。

我认为,本书未细分小标题,给初学者查阅造成小困难乃不足之一;董老处在意识形态统摄文人思想的年代,书中有些地方存在被意识形态影响的痕迹,而被意识形态影响的观点有时显得有些片面,乃不足之二。

当然,以上纯属个人愚见,姑且视作片面之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