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五大名剧论.长生殿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与民族情绪。通过董老的论述,能够看到,董老时刻将论点与实际相联系,看到事物正反二面,辩证分析,从不走极端,理论科学,论证严谨。
再如董老论述第一至四出时,举出作者对唐玄宗的看法——一方面肯定玄宗功绩,因此在剧中“隐恶扬善”,同时也揭露了他的昏庸误国。董老对于作者的看法持赞赏态度,这便再一次显示出董老的辩证思维,正因如此,董老才能看到洪昇在对待唐玄宗一分为二看法的高明。而后,董老佐证了唐明皇形象的两面性,说出玄宗“有过亦有功”。在这里,董老从事实出发,站在历史真实的角度论证,他引经据典,说明唐明皇在开元年间贤明仁德,错在天宝年间的荒淫,而且“过而能悔”。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论证方法在书中颇为多见,得益于董老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在科学理论的统摄下,全书逻辑严密而清晰。而董老更为高明之处在于对细节的洞察。《长生殿》有一出为“傍讶”,这一出在旁人眼里看来仅仅是“过场戏”,董老却并不苟同,他认为此出的重要性除了为下一出杨贵妃“忤旨出宫”做了过渡,更在于体现了杨玉环与姐姐挪过夫人和梅妃争宠吃醋的事实。董老抓住杨玉环与人争宠的情节,发现杨玉环占有欲极强的性格特点,做了深入分析,他说:
“杨玉环正因为占有欲极强才特别嫉妒……她自己所爱的人便不允许和别人分享,不管是梅妃,或者姐姐挪过夫人,‘权力攸关’她都得嫉妒,事理如此,爱得深才妒得狠。”众所周知,正因杨玉环嫉妒心如此之重,才导致她对唐明皇的独占,也使唐明皇对她的爱愈来愈深,由此引发出的是后来的灾祸和两人的生离死别。杨玉环善妒的细节在戏文中影响尤深,在“傍讶”一出表现得最多,董老对这一被常人忽视细节的把握显现出他独到的洞察力,他的细致洞察是全书成功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观察细致入微,所以董老能看到许多常人难以发觉的东西,因而《长生殿论》的诸多观点是在当时前所未有的,董老的创见成就了本书极高的学术价值。在董老的创见中,有一些甚至是颠覆性的,与前人看法大相径庭,笔者尤为欣赏的有两点:
其一是对《长生殿》戏剧格体的看法: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长生殿》是悲剧,也有人说其是喜剧,董老觉得它既非悲剧亦非喜剧,算得上是封建时代的“正剧”,既有悲剧元素,也有喜剧元素。原因在于杨贵妃尽管因兵变不得不“香消玉殒”,而杨贵妃的死促使玄宗翻然醒悟带领军民重振旗鼓,最终平息叛乱,在民众看来后者为重,加之李杨二人在剧末于天庭团员,构成“大团圆”结局,故《长生殿》不是悲剧;尽管二人最终天庭团圆,但经过作者一番渲染,杨贵妃的死令人触目惊心,而杨鬼魂寻夫的情节也是悲伤凄婉,使人声泪俱下,这些悲剧化的情节设计使戏文无法被后来的喜剧结果“冲喜”,故《长生殿》不是喜剧。其二是对李杨二人关系的看法,《长生殿》中两人的关系一直被公认为纯洁真挚的爱恋关系,而董老却大胆地提出,两人的爱并非至纯,在夜怨一出中,杨玉环暗中得知梅妃被宠,一夜未眠,足见妒心深重,而玄宗在在宠妃的妒威之下只敢偷偷摸摸得干,这些说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并非深挚,她同梅妃一样,是唐明皇的泄欲工具,而杨玉环对李隆基也并非深情挚意,爱的是他的地位和权力,因此紧握不放。
综上所述,《长生殿论》一书文思缜密,论证科学,多有创见。而董每戡先生“平易近人”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行文,更多的体现为对人民乃至观众的关注。
董老心系人民,并不限于某个时代。他察觉到了《长生殿》中的人民性,花费了诸多心血加以揣摩、论述。董老详细地分析了第十四出“进果”,认为这一出暴露出当时老百姓性命贱如草木,苦难深重的现实,戏文中借人民的嘴道出路上无辜行人被飞马踏死的原因:
只是因为为杨贵妃飞递荔枝,荒唐至极。戏文中平民百姓的话语实际上真实地再现出人民的悲惨命运,可以换来观者的同情,是人民性的体现。董老还说,这一细节看似在谴责杨妃,实质上影射荒淫昏庸的玄宗,洪昇不令玄宗置身事外、脱离责任的意图昭然若揭,让戏文人民性提升到新的层次,看到了祸害人民的罪魁祸首。董老还总结道:
“‘进果’一出发出了人民性的闪光,值得赞许。”除此之外,书中董老多次提到“人民性”一词,可谓用心良苦。
董老除了关注平民百姓,还关注到了当时的地位与男子不平等的女性,以女性视角审度杨玉环这一角色。《长生殿》对杨玉环有贬也有褒,寄寓了深切
的同情,在当时难能可贵。董老意识到,洪昇的观点不同于当时“女人即祸水”的看法,大胆地褒奖她,使她在临死的刹那,能博得观众的同情,在“冥追”到“情悔”几出中,写她多次悔恨,让观众的同情更为浓厚,同时,洪昇在写戏时删除了历代对杨玉环的谩骂,有意减轻她身上所担负的亡国罪责也体现着对女性的尊重。董老的发现源于他自身所有的男女平等思想,若非如此,董老绝不可能意识到洪昇对女性的理性关照并花很重笔墨论述,很可能会对此不屑一顾。
而董老对观众的重视是贯穿全书始末的,书中常可见对观众感受的揣测穿插于论述中。比如,在论及“密誓”一出时,书中说道:
“就因‘密誓’培养了适度的同情心,才可教观众看完后十四出戏。”又如在论述“惊变”一出时,有如下文字:
“戏情急转,反跌有力,场面紧张,一下子把观众的心拉紧,定会‘聚精会神’地看发展,尤其盼望结果。”再如论及高力士时,董老说:
“高力士不是一般太监,演员该掌握他的身份,一如杨氏兄妹对他之懂得深切才对……”这是董老对演员的要求,也是对舞台效果的要求,实际上是对台下观众的重视。董老有着明确的戏剧观,他认为,戏是演给观众看的,观众的感受十分重要,观众的感受关乎整个戏的艺术完整性,所以舞台效果不能忽视。难怪董老在书的开头便说:
“只想把它(戏)作为综合艺术看待,想象它在舞台上演出时对观众的应有感染效果如何?给它以我个人认为相当的评价,如斯而已。”
“文思缜密,平易近人”是我对董每戡先生文章的概括,而稍加研究,便可发现这也契合了董每戡先生平生的为人,董老既是戏剧界所推崇的泰斗,亦是文人学者们为人的楷模,值得我辈学习。
至于《五大名剧论.长生殿论》的不足之处,也并非完全不存在。我认为,本书未细分小标题,给初学者查阅造成小困难乃不足之一;董老处在意识形态统摄文人思想的年代,书中有些地方存在被意识形态影响的痕迹,而被意识形态影响的观点有时显得有些片面,乃不足之二。当然,以上纯属个人愚见,姑且视作片面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