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小结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小结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小结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对机械原理的各种原理、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通过本文,我将对我所完成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行总结。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先是通过查阅资料和参考教材,了解了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我自己的兴趣,确定了课程设计的主题和内容。

接下来,我开始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实施。

第一篇《杠杆原理的应用》的课程设计中,我选取了杠杆原理,设计了一款简易的杠杆机构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杠杆原理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

通过这个设计,我对杠杆原理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篇《曲柄连杆机构的设计与分析》的课程设计中,我选取了曲柄连杆机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了曲柄连杆机构的工程图,并通过力学分析和动态模拟,研究了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和机械特性。

通过这个设计,我熟悉了曲柄连杆机构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第三篇《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的课程设计中,我选取了齿轮传动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了齿轮传动系统的工程图,并通过强度分析和动态模拟,研究了齿轮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和承载能力。

通过这个设计,我了解了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第四篇《减速机的设计与分析》的课程设计中,我选取了减速机,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了减速机的工程图,并通过力学分析和动态模拟,研究了减速机的性能和能效。

通过这个设计,我掌握了减速机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第五篇《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的课程设计中,我选取了液压传动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了液压传动系统的工程图,并通过液压力学分析和动态模拟,研究了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通过这个设计,我了解了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第六篇《气动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的课程设计中,我选取了气动传动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了气动传动系统的工程图,并通过气动力学分析和动态模拟,研究了气动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总结
在本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本组成员首先确定设计方向。

本小组考虑过水上除草机、自动洗碗机、自动包装机,以及自动除草机。

考虑到本小组的实力水平,以及所占用的时间,本小组决定设计自动除草机。

之后本小组进行机构的选型设计。

通过本小组的一起协作商讨,本小组决定使用一组齿轮组进行使刀片产生相对移动。

在是刀片产生相对移动的地方,如果进行改进,可以用一个连杆机构代替齿轮组,这样做可以有效节省提及空间。

在收集废草的机构中,我们使用了一个连根滑块机构,实现将刚割的废草进行收集的循环过程。

我们小组的改进之处有许多
1、首先我们需要加保护齿轮的盖子,齿轮暴露在外面极容易受到杂草的影响,使废草夹杂在齿轮中,造成齿轮的卡顿,甚至破坏齿轮。

2、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没有解决悬置齿轮的问题。

悬置齿轮使齿轮轴的根部受到极大的应力,同时使齿轮轴产生一些震动,这样不利于齿轮组的啮合。

3由于我们的软件水平不足,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学习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的一些轴承座,键以及键槽,轮子的固定等方面没有做好。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会做出总结,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中加以应用。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养 ,注 重 过 程 控 制 等 方 面 的措 施 。进 行 教 学 改 革 ,在 探 索 培 养 学 生 基 本 设 计 能 力 和 应 用 计 算 机 技 术 进 行 工 程 设 计 能 力 方 法 的 同 时 ,注 重 发 挥 特 色 专 业优 势 , 着 力 培养 学 生 专 业 特 色 、创 新 思维 和 综 合 能 力 。
长 江 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20 年 9 第 5 第 3 :理工 08 月 卷 期 Jun l f agz nvri ( a Si dt o ra o nteU iesy N t c E i S p 2 0 ,V 15N . :Si E g Y t ) e. 0 8 o. o 3当 ,密切 联系 工程 实 际 、增 强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又能够 体现 石油 机械 特 色 的题 目,比如 采油
机 械 中的抽 油机 、钻井 机械 中的泥浆 泵 等 。 目前 ,长 江大 学 《 机械 原理 》课 程设 计选 题 除个别 自选 题 目
和创 新设 计题 目外 ,主要是 选择 抽油 机作 为题 目。 抽油 机类 型多 样 ,常见 的有 常规 型 、异相 型 、前置 式 、后置 式 、偏置 式 、游梁 平衡 、曲柄 平衡 、复
合平 衡等 类型 ,选 用这 些类 型 的抽油 机作 为机 械原 理课 程设 计 的题 目,一 是把 “ 油机 械 ”特 色贯穿 于 石 教学 环节 中 ,使 学 生既 能够 对抽 油机 有一个 很 好 的认 识 ,为 后续 的毕 业设 计 以及到 油 田单位 就业 打下 基 础 ;二是课 程设 计题 目多样化 ,而且 来 源 于 生产 实 践 又服 务 于 生 产 实践 ,提 高 了学生 的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三是 突 出课 程设 计 的综合 性 和实践 性特 点 ,从运 动 的传递 和 转化形 式 着手来 选 择和设 计 机构 ,把课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所以 cos������ =[1-(Rsinθ+e) /L ] 2 2 1/2 也即有:x=Rcosθ+L[1-(Rsinθ+e) /L ] +c 又由������������������������������1 + ������������������������������2 = ������������������������������ + ������������������������������ ������������������������������1 + ������cosβ + ������������������������������2 = ������������������������������ 解之即有: θ2 = atn((y1 ∗ sinβ − 0.69303 ∗ sin⁡ (x) − 0.24 ∗ cosβ)/(y1 ∗ cosβ − 0.69303 ∗ cos⁡ (x) + 0.24 ∗ sinβ) (2)速度分析 根据位置方程对时间求导可得: V=dx/dt=-R sin ������ω 1-L sinβ ·ω 2 =-R sin ������·ω 1- L sinβ ·R cos ������·ω 1/L cosβ 2 2 1/2 =-R sin ������·ω 1-( R sin ������ +e) ·R cos ������·ω 1/L)/[1-(R sin ������ +e) /L ] (3)加速度分析 2 2 由题意可得:a=dv/dt=-Rω 1 cosθ -L(cosβ ω 2 +sinβ *������2 ) 2 又由于 ������2 =Rω 1· (-sinθ cosβ ω 1+ sinβ cosθ ω 2)/(L·cos β ) 2 2 1/2 =Rω 1·{-sinθ [1-(R sinθ +e) /L ] ω 1+[(R sinθ +e)/L] cosθ ω 2}/{ L·[1-(R 2 2 sinθ +e) /L ]} 2 2 2 2 1/2 即 a=-Rω 1 cosθ -L(cosβ ω 2 +sinβ Rω 1· {-sinθ [1(R sinθ +e)/L ] ω 1+[ (Rsinθ +e) 2 2 /L] cosθ ω 2}/{ L·[1-(R sinθ +e) /L ]}) 3)往复泵的运动分析 (1)位移图像分析 Private Sub picture1_Click() Picture1.ForeColor = RGB(255, 0, 0) Dim x as double,y as double,n as double,m as double Picture1.Cls Picture1.Scale (-8, 4)-(8, -4) Picture1.Line (-8, 0)-(8, 0): Picture1.Line (0, 4)-(0,-4) Picture1.CurrentX = 6.2: Picture1.CurrentY = -0.2: Picture1.Print "X/rad" Picture1.CurrentY= 4 :Picture1.CurrentX= 0.2: Picture1.Print "Y/dm For i=-7 to 7 Picture1.Line (i, 0)-(i, 0.1) Picture1.CurrentX = i - 0.2: Picture1.CurrentY = -0.1: Picture1.Print i Picture1.CurrentX = -0.1: Picture1.CurrentY = i-0.1: Picture1.Print i Next i For x = 0 To 6.283 Step 0.0001

机械原理课设总结

机械原理课设总结

机械原理课设总结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

在本次机械原理课设中,我选择了一个关于四杆机构的设计和分析的课题,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我对机械原理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掌握了一些设计和分析的方法。

在这个课设中,我首先对四杆机构的基本结构和运动特性进行了学习。

四杆机构是由四个连杆组成的机械系统,其中有一个固定连杆,其他三个连杆可以相对运动。

通过对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我了解到不同的连杆比例和连杆长度会对机构的运动轨迹和速度产生影响。

接着,在设计四杆机构的过程中,我运用了机械原理中的运动分析方法。

首先,我确定了机构的输入和输出要求,即输入连杆的运动规律和输出连杆的运动规律。

然后,我使用运动分析方法,通过绘制连杆的运动图和速度图,来确定各个连杆的长度和运动角度。

通过不断的优化和调整,我成功地设计出了满足要求的四杆机构。

在设计完成后,我对四杆机构进行了力学分析。

通过运用牛顿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我计算了各个连杆上的受力情况。

通过力学分析,我得出了机构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并对设计进行了优化。

通过力学分析,我不仅了解了机械系统的受力情况,还对机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估。

除了理论分析,我还进行了实际制作和测试。

通过使用CAD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实物模型。

通过实际测试,我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并对模型的运动性能进行了评估。

通过实际制作和测试,我不仅巩固了机械原理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实际应用的技能。

通过这次机械原理的课设,我不仅学到了机械原理的理论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设计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四杆机构的设计和分析,我深入理解了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并且在实践中掌握了一些设计和分析的方法。

这次课设不仅加深了我对机械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设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牛头刨床传动机构设计及其运动分析(二)目录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2)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二、设计题目 (4)三、机构运动简图及原始数据和要求 (4)四、设计过程 (6)1.齿轮机构传动设计2.连杆机构传动设计和运动分析五、计算源程序的主要符号、变量名及其他方面的说明 (15)六、电算的源程序和结果 (16)七、图解法验证··········································八、设计结果的分析讨论 (22)九、主要的参考资料 (23)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机械的分析和设计有一较完整和系统的概念;3)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计算、制图,技术资料的使用,电算程序的编制及计算机使用等各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1 按照机械的几何,运动等性能要求,进行低副机构的尺度综合和高副机构的轮廓线设计;2 对所设计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要求用解析法分析机构整个工作循环的过程,并同时用图解法分析机构某几个瞬时位置的运动。

课程设计总结机械原理

课程设计总结机械原理

课程设计总结机械原理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典型机械结构;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有助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1.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基础知识。

2.典型机械结构:齿轮、传动带、连杆、凸轮等。

3.机械原理的应用:机械系统设计、传动装置分析、机械振动等。

教学大纲的制定确保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材的章节安排和进度如下:1.第一章:机械原理概述2.第二章:力学基础3.第三章:运动学与动力学4.第四章:典型机械结构分析5.第五章:机械原理应用案例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典型机械结构。

2.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4.实验法:进行机械原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们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选择和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原理》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和理论。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直观展示机械原理和实验过程。

4.实验设备: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验证。

教学资源的准备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设计了一套合理的评估方式。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熟悉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简单的机械设计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2)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原理概述:介绍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械元件、机械结构、机械系统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讲解力学、动力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守恒、功的计算、摩擦力等基本定律。

3.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介绍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如设计原则、设计流程、设计规范等。

4.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如机械传动、机械控制系统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格式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格式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格式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使学生了解常见机械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及用途,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图示表达、数据处理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简单机械系统、计算力的作用效果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图示、图表等方式进行有效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使其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机械原理》进行选择和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基本概念:力、运动、能量、功、功率等基本概念的学习,以及相关公式和单位的运用。

2.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螺旋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计算。

3. 机械系统:齿轮、齿轮组、凸轮、联轴器等机械系统的构造、工作原理及用途。

4. 图示表达:机械图、装配图、零件图等图示表达方法的学习。

5. 数据处理: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方法。

6. 实践操作:机械原理实验,如测定力的作用效果、测量物体的运动等。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基本概念的学习,包括力、运动、能量等,及相关公式的运用。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本次课程设计由于时间的仓促,还有许多地方有不足之处。再加上课程设计选在临近期末考试期间进行,就更显得不是很人性话了。但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看来我是无法忘记的了。
解决问题.
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争论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问题,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达到谅解…..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很好的.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我的心得也就这么多了,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以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为结合点,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各章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起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于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和设计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具备计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设计内容(包括设计过程、主要收获、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建议)
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才是最重要的。抱着这个心理我一步步走了过来,最终完成了我的任务。
再设计过程中培养了我的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课程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此期间我我们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面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当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在这些过程当中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接受应用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自己的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欠缺,将来要进一步加强,今后的学习还要更加的努力。本次课程设计不仅仅是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一次系统总结应用,还是对自己体质的一次检验。

课程设计课程(长江大学)

课程设计课程(长江大学)
I II
i=1
注意: 1.按工作机所需电动机功率Pd计算,而不按电 动机额定功率Ped计算。 2.设计轴时应按其输入功率计算、设计传动零 件时应按主动轴的输出功率计算
4、齿轮传动设计
1)采用斜齿圆柱齿轮闭式软齿面传动; 2)选用中碳钢,传动用模数m≥1.5-2mm; 3) 强度计算中的功率用输出功率; 4) β角方向确定应使中间轴的轴向力有所抵消; 5)β=8-15°,Z1=20-40 ,Z2=iZ1求出后圆整; 6)因圆整Z2时i变化了故须验算传动比误差: Δi=[(i-Z2/Z1)/i]100%≤±5% 7)为使图面匀称,中心距:a高≤ 120, a低≤ 140, 8)检查浸油深度,当高速级大齿轮浸油1个齿高 时,低速级大齿轮浸油深度小于其分度圆半径的 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降低搅油功耗。

5、验算传动系统速度误差
输送带速实际Vw在求解过程中与理论V发 生了变化,故应验算系统误差。 [( V-Vw)/V]100%<±5% 若不满足应重新计算。
2.减速器的类型
1)齿轮减速器 特点:传动效率高、工作可靠、寿命长、维护简便、 因而应用很广泛。 类型:
潘存云教授研制
单级圆柱齿 轮减速器
长江大学专用
潘存云教授研制
展开式双级圆 柱齿轮减速器
Hale Waihona Puke 大学专用潘存云教授研制
分流式双级圆 柱齿轮减速器
长江大学专用
潘存云教授研制
同轴式双级圆 柱齿轮减速器
分配原则:各级传动尺 寸协调,承载能力接近, 两个大齿轮直径接近以 便润滑。(浸油深度)

1) 确定总传动比ia
nm ia nw
2) 分配各级传动比
ia io i i i1 i2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目录一.设计题目 (1)1.1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 (1)1.2课程设计内容与基本要求 (1)1.3机构简介 (4)1.4参考数据 (5)1.5设计要求 (5)二.设计方案比较 (6)2.1设计方案一 (6)2.2设计方案二 (7)2.3设计方案三 (8)2.4最终设计方案 (9)三.速度,加速度多边形计算与分析 (10)3.1速度、加速度多边形计算与分析 (10)四.虚拟样机实体建模与仿真 (13)4.1ADAMS的样机建模 (13)五.虚拟样机仿真结果分析 (14)5.1滑块水平位移仿真曲线 (14)5.2滑块水平运动速度仿真曲线 (14)5.3滑块水平运动加速度仿真曲线 (15)5.4带刮片摆杆角速度仿真曲线(一) (15)5.5带刮片摆杆角速度仿真曲线(二) (15)六.课程设计总结 (16)6.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16)6.2设计过程 (17)6.3设计展望 (17)6.4参考文献 (18)6.5心得体会....................................................... (18)一.题目:汽车风窗刮水器1.1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下雨的时候,大车小车前档风玻璃上的雨刮器就会齐齐动作,两只雨刮片以固定的转轴柱为中心作摆动,将前档风玻璃的雨水刮去,还司机一个有效的视野。

雨刮器看似简单,实际上构造并不简单。

雨刮器总成含有电动机、减速器、四连杆机构、刮水臂心轴、刮水片总成等。

当司机按下雨刮器的开关时,电动机启动,电动机的转速经过蜗轮蜗杆的减速增扭作用驱动摆臂,摆臂带动四连杆机构,四连杆机构带动安装在前围板上的转轴左右摆动,最后由转轴带动雨刮片刮扫挡风玻璃。

生活中我们发现,雨下得很大时使用雨刷感觉不错,可是当下小雨启动雨刷时,就会发现雨刷会在玻璃面上留下擦拭不均的痕迹;还有,有的时候会卡在玻璃上造成视线不良。

这种情况表明雨刷已硬化。

若排除此故障,应先了解一下雨刷的工作原理。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机械原理是工程领域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平衡和运动规律。

通过学习机械原理,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各种机械装置的运动原理和结构设计,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本报告将介绍一个关于机械原理的课程设计,旨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设计背景在工程实践中,常常需要设计各种连杆机构来实现特定的运动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的背景是设计一个用于打孔的机械装置,要求能够在工件上按照预定的均匀间距打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研究和设计连杆机构,并确定各个连杆的尺寸和运动规律。

三、设计过程1. 确定需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即实现工件上的均匀打孔。

2. 选择合适的机构:根据需求,我们选择了曲柄滑块机构作为打孔装置的基本机构。

曲柄滑块机构由曲柄连杆和滑块组成,通过曲柄的旋转将往复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

3. 初步设计:根据机构的基本原理,我们进行初步设计,确定曲柄的长度和滑块的行程,以及工件上打孔的间距。

4. 确定连杆尺寸:根据机械原理中的运动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滑块的运动规律计算得到连杆的尺寸,包括连杆长度和连杆角度。

5. 优化设计:通过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对设计进行优化,使得打孔装置的运动更加平稳和高效。

6. 制作和测试:在完成设计后,我们可以进行制作和测试,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设计结果经过设计和测试,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一个能够按照预定间距打孔的机械装置。

该装置采用曲柄滑块机构,通过曲柄的旋转将滑块进行往复直线运动,从而实现工件上的均匀打孔。

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的运动规律和打孔效果符合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五、设计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深入学习和应用了机械原理的知识,掌握了机械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分析技巧。

通过设计一个打孔装置,我们了解了曲柄滑块机构的原理和应用,培养了工程实践中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运动规律、尺寸匹配、材料选择等,以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习报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习报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意义本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习旨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加强社会活动能力,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为以后专业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单位与简介实习单位: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中型企业,主要产品有各类机械设备、零部件等。

公司创建于1990年,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员工总数3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人。

公司始终贯彻科技创新,诚信为本,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内容(1)了解公司产品线及市场定位;(2)学习公司产品的设计原理、结构及工作原理;(3)参与产品研发项目的部分设计工作;(4)跟进生产过程,了解生产工艺及流程;(5)学习公司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

2. 实习过程(1)实习初期,通过对公司产品线的了解,明确了公司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

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公司的主要产品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参与产品设计打下了基础。

(2)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产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设计软件的操作。

参与了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研发项目,负责部分结构设计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实习中期,跟随生产部门了解了生产工艺及流程,参观了生产现场,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了直观的认识。

同时,学习了公司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对公司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

(4)实习后期,对所参与设计的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完成了实习任务,提交了设计说明书及图纸。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1. 实习使我真正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实习过程中,我将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运用到了实际产品设计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习让我学会了团队合作。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密切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成果。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6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6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6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基本原理,包括力的合成、杠杆原理、简单机械的应用等,并能够准确描述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能运用公式计算并比较不同简单机械的效率。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齿轮、滑轮等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或实验设备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机械装置,提升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 让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机械效率的计算,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机械世界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尊重他人意见。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机械应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生活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对机械现象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机械原理的魅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六章“简单机械及其应用”进行设计。

1. 简单机械原理:包括杠杆原理、轮轴、滑轮、斜面等基本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2.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机械中的应用,以及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对机械运动的影响。

3. 机械效率:介绍机械效率的定义,运用公式计算并比较不同简单机械的效率,探讨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4. 齿轮与齿轮组:学习齿轮的基本原理、分类和传动特点,以及齿轮组在机械中的应用。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杠杆、滑轮组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针对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学习任务。

在这个课程设计中,我将与同组的同学合作完成一个小组项目。

我们的任务是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并使用机械原理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个实际应用场景,即利用机械装置将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

我们考虑到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提升装置,可以通过旋转柄操作,实现机械臂的上下运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物体的重量计算和估算,以确定装置需要具备的承重能力。

我们选择了一种简单的滚动轴承和轴承座结构,以提供稳定的支撑能力。

接下来,我们设计了一个包括齿轮和链条的传动系统,以将旋转运动转化为上下运动。

通过计算和选择适当的齿轮和链条参数,我们保证了系统的传动效果和工作效率。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还考虑了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我们添加了一个紧急停止按钮和限位开关,以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停止装置的运动。

我们还选择了高强度的材料,并进行了必要的强度计算和结构分析,以确保装置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承受所需的载荷和应力。

最后,我们使用SolidWorks等CAD软件进行了装置的三维建
模和仿真。

通过对装置进行动力学分析和优化,我们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通过这个课程设计,我学到了机械原理理论知识的应用,并锻炼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实践性学习任务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机械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我相信这些经验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总结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和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包括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机械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机械原理,使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包括轴承、齿轮、传动带等常见机械元件的原理和应用。

3.机械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包括机构分析、动力分析、强度计算等方面的方法。

4.机械设计的实例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的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原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适当的实验设备和学生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就在下面哦,各位,我们一起看看下面,大家一起阅读吧!经过两周的奋战我们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学到得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有的是如何进展团队的合作,因为任何一个作品都不可能由单独某一个人来完成,它必然是团队成员的细致分工完成某一小部分,然后在将所有的部分严密的结合起来,并认真调试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之后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这次课程设计,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历,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

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历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宏大。

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

虽然这个设计做的可能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

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到达谅解…。

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它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次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有汗水和艰辛,更的是苦后的甘甜。

十几天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完毕了,在这次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除技能以外的其他东西,领略到了别人在处理专业技能问题时显示出的优秀品质,更深切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互协调合作的机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产生了良性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专业班级机械****班级序号**学生姓名***2012 —2013 学年第2 学期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原始数据:二、往复泵传动方案设计:(1)齿轮设计采用压力角为20°的直齿圆柱齿轮,根据相关资料查得:齿轮的最小齿数不得小于17,否则会发生根切,且直齿圆柱齿轮的传动比一般在3-6,最大不会超过8(2)齿轮传动的基本简图:(3)传动比的具体分配方案:依题意有:n1=1300r/min,n4=115r/minI14=(-1)mZ2Z3Z4/Z1Z2Z3=Z4/Z1=n1/n4=1300/115=260/23因为传动比大于8,所以应采取如图分级传动,在此,取齿轮1的齿数为23,则齿轮4的齿数为260,具体传动比分配如下:I12=Z2/Z1=5=n1/n2→Z2=115,n2=260r/min2和3在同一根轴上,则有:n3=n2=260r/minI34=Z4/Z3==n3/n=2.261→Z3=115,n4=115r/min综上所述:传动比的分配方案为,I12=5,I34=2.261 三、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使用到VB)如图所示:点B运动到B1、B2位置是曲柄滑块机构运动的两极限位置,当点B运动到B3位置(B3在A点正下方),压力角α取最大值。

由几何关系有:Sin(αmax)=( L AB+e)/ L BC(L AB+ L BC)2-e2={[( L BC - L AB)2-e2]1/2+s}2整理得:L BC=( L AB+e)/ sin(αmax)L BC=[(4S2L AB2-4S2e2- S4)/(16L AB2-4S2)]1/2VB程序编写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Const PI = 3.141592e = 20s = 305a = 56Text1 = Val(Text2) * Sin(a * PI / 180) - eText2 = Sqr((4 * s * s * Val(Text1) * Val(Text1) - 4 *s * s * e * e - s * s * s * s) / (16 * Val(Text1) *Val(Text1) - 4 * s * s))End Sub截图所以Lab =108.62mm,Lbc=155.14mm四、往复泵的运动分析:整个曲柄滑块机构在任意θ角处的运动简图如下:(P 为速度瞬心)0由图可知:d=((L-R)2-e2)1/2=42.00mm, ω1=2πN/60=12.04, ω1·L AB=ω2·L BP,则:ω2=Rcosθ·ω1/Lcosβ(1)位置分析:有几何关系有:x=Rcosθ+Lcosβ+d其中,Rsinθ+e=Lsinβ故:sinβ= (Rsinθ+e)/L , cosβ=[1-(Rsinθ+e)2/L2]1/2因此,x=Rcosθ+L[1-(Rsinθ+e)2/L2]1/2+d(2)速度分析:V=dx/dt=-Rsinθ·ω1-Lsinβ·ω2=-Rsinθ·ω1- Lsinβ·Rcosθ·ω1/Lcosβ=-Rsinθ·ω1-((Rsinθ+e)·Rcosθ·ω1/L)/[1-(Rsinθ+e)2/L2]1/2(3)加速度分析;a=dv/dt=-Rω12cosθ-L(cosβω22+sinβ·λ)λ=Rω1·(-sinθcosβω1+ sinβcosθω2)/(L·cos2β) ·{-sinθ[1-(Rsinθ+e)2/L2]1/2ω1+[(Rsinθ+e)/L] =Rω1cosθω}/{ L·[1-(Rsinθ+e)2/L2]}2因此,a=-Rω12cosθ-L(cosβω22+sinβ·Rω1·{-sinθ[1-(Rsinθ+e)2/L2]1/2ω1+[(Rsinθ+e)/L] cosθω2}/{ L·[1-(Rsinθ+e)2/L2]})(4)表格数据如下:(5)运动线图a.位移图(横坐标为θ,纵坐标为S/dm):程序: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x!, y!Scale (-8, 4)-(8, -4)Line (-8, 0)-(8, 0)Line (0, 4)-(0, -4)CurrentX = 6.2: CurrentY = -0.2: Print "X/rad" CurrentY = 3.9: CurrentX = 0.2: Print "Y/dm"For x = 0 To 6.283 Step 0.0001y = 1.0862 * Cos(x) + 1.5514 * Sqr(1 - (1.0862 * Sin(x) + 0.2) * (1.0862 * Sin(x) + 0.2) / (1.5514 * 1.5514)) + 0.42PSet (x, y)Next xEnd Sub截图:b.速度图(横坐标为θ,纵坐标为V(单位:dm/s)) 程序: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x!, y!, n!, m!Scale (-8, 15)-(8, -15)Line (-8, 0)-(8, 0)Line (0, 15)-(0, -15)CurrentX = 6.2: CurrentY = 0.2: Print "X/rad" CurrentY = 15: CurrentX = 0.2: Print "Y dm/s" For x = 0 To 6.283 Step 0.0001n = (1.0862 * Sin(x) + 0.2) / 1.5514m = 1.0862 * Cos(x) * 12.04 / (1.0862 * Sqr(1 - n * n))y = (-1.0862) * Sin(x) * 12.04 - 1.0862 * n * m PSet (x, y)Next xEnd Sub截图c.加速度图(横坐标为θ,纵坐标为a(单位:m/s2)程序: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x!, y!, n!, m!, w!Scale (-8, 20)-(8, -20)Line (-8, 0)-(8, 0)Line (0, 20)-(0, -20)CurrentX = 6.2: CurrentY = 0.2: Print "X/rad" CurrentY = 20: CurrentX = 0.2: Print "Y m/s2"For x = 0 To 6.283 Step 0.0001n = (0.10862 * Sin(x) + 0.02) / 0.10862m = 0.10862 * Cos(x) * 12.04 / (0.10862 * Sqr(1 - n * n))w = 0.10862 * 12.04 * ((-Sin(x)) * Sqr(1 - n * n) * 12.04 + n * Cos(x) * m) / (0.10862 * (1 - n * n))y = (-0.10862) * 12.04 * 12.04 * Cos(x) - 0.10862 * (Sqr(1 - n * n) * m * m + n * w)PSet (x, y)Next xEnd Sub截图五、曲柄滑块机构的动力分析:六、附件a.位移计算编程及截图:程序: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Const PI = 3.14159Dim m!m = PI * Val(Text1) / 180Text2 = Val(108.6 * Cos(m) + 155.1 * Sqr(1 - (108.6 * Sin(m) + 20) * (108.6 * Sin(m) + 20) / (155.1 * 155.1))) + 42#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Text1 = ""Text2 = ""End Sub截图b.速度计算及截图: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Const PI = 3.14159Dim m!m = PI * Val(Text1) / 180Text2 = (-108.6) * Sin(m) * 12.04 - ((108.6 * Sin(m)+ 20) * 108.6 * Cos(m) * 12.04 / 155.1) / Sqr(1 - (108.6 * Sin(m) + 20) * (108.6 * Sin(m) + 20) / (155.1 * 155.1))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Text1 = ""Text2 = ""End Sub截屏c.加速度计算及截图:程序: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Const PI = 3.14159Dim m!m = Val(Text6) * PI / 180Text1 = Val((108.7 * Sin(m) + 18) / 154.6)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Const PI = 3.14159Dim m!m = Val(Text6) * PI / 180Text2 = Val(Sqr(1 - Val(Text1) * Val(Text1)))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Const PI = 3.14159Dim m!m = Val(Text6) * PI / 180Text3 = 108.6 * Cos(m) * 12.04 / (155.1 * Val(Text2))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4_Click()Const PI = 3.14159Dim m!m = Val(Text6) * PI / 180Text4 = 108.6 * 12.04 * ((-Sin(m)) * Val(Text2) * 12.04 + Val(Text1) * Cos(m) * Val(Text3)) / (155.1 * Val(Text2) * Val(Text2))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5_Click()Const PI = 3.14159Dim m!m = Val(Text6) * PI / 180Text5 = (-108.6) * 12.04 * 12.04 * Cos(m) - 155.1 * (Val(Text2) * Val(Text3) * Val(Text3) + Val(Text1) * Val(Text4))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6_Click()Text1 = ""Text2 = ""Text3 = ""Text4 = "'"Text5 = ""Text6 = ""End Sub截屏七、主要参考文献《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VB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八、对课程设计的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