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哲学的演进,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恩格斯在书中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他仅仅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实践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这使得他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的批判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他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揭示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宗教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在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上,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类”,即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共同性。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意味着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阅读《费尔巴哈论》让我深刻认识到,哲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批判和继承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哲学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
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思考,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改造世界。
例如,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马克思《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马克思《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提纲》的一条红线。
马克思针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轻视、否认或曲解实践的情况,强调实践的伟大意义,第一次鲜明地把实践作为历史发展和哲学理论的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纲》中,无论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还是对新哲学的阐述,都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
一、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揭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就哲学的显着特征。
首先批判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的反映论,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其次批判威信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正确地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时间观,阐述了实践的科学含义及其伟大意义。
2、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纲第一、二条中,马克思从总的方面阐明了科学实践观,并以实践观点基础,批判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时把唯物论和辩证法都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之上,正确地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二、批判唯心史观,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1、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关于人同环境、教育关系上的错误观点,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辩证统一的思想。
2、批判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克服宗教的正确途径。
3、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4、提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提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5、揭露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认识根源。
三、阐明新旧哲学不同的阶级基础、根本特点和新哲学的历史使命1、揭露旧唯物主义的阶级根源,说明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强调了感性直观和人的本质的重要性,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
然而,费尔巴哈的哲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恩格斯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缺点。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他仅仅把自然界看作是一种直观的存在,而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
他不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无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复杂现象和发展动力。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不仅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一观点使唯物主义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在关于宗教的论述中,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他指出,人们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从而创造了宗教。
然而,费尔巴哈仅仅停留在对宗教的批判上,没有进一步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则从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并指出只有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压迫,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宗教的影响。
费尔巴哈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也存在不足。
他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抽象的“类”,即一种共同的人性。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
这一观点使我们能够更加具体和历史地理解人的行为和思想。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还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
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两个方面。
这一问题的提出,为我们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二月底,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著),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
正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
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然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
首先,唯物历史观基本原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对各种观念批判继承的产物,它能够逻辑严密地给出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而预测到下一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同时,唯物历史观的产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质变,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观念、思想和概念,在论证了“物质决定意识”之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在这一历程中,“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用处的废物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范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
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
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德意识意识形态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因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种种庞杂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本文仅对文章中的某些言论和观点作一二个人体悟式的生发。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以历史进程的幌子掩盖它给当下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所带来的真实境遇,任何大而不当的口号都是对身处其间铺砌历史道路的具体个人的人格侮辱和存在扭曲,任何为了抵达据说的目的地而抛弃同一车厢中曾经患难与共生死与同的战友的列车都将驶进人民早已为它挖好的大坑。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是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它们的生产是一致的”——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活动,生产活动的吞噬性应该为每一个立志献身精神生产的人所警惕。
即便是精神生产活动,其生产方式也能左右生产者真正的生命样态:服务于商业文明、听从于文化学术体制的精神生产与大工业生产一般无二;码字的匠人与码砖的匠人殊途同归。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
”——“交往”概念的使用蕴含了比“生产关系”概念更丰厚的内涵,它涵盖了生产关系仅仅侧重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又体现出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在物质生产和交换、市民社会的交际、文化精神领域的交流等层面的关系,启发了哈贝马斯的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有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的理论意义。
“‘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形成的,而思想是由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即思想是物质的产物,物质是第一性,思想是第二性。
费尔巴哈坚信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和支配的,即人的意识和文化是受到具体物质条件的限制和制约的。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形成了对立。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由精神世界决定的,而物质则是依附于精神世界的产物,即思想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
唯心主义强调精神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它的看法中人的思想和文化是可以独立于物质的存在而发展的,无需受到物质状况的影响。
在费尔巴哈看来,唯物主义对于人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有实质性的作用,只有在物质的基础上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够发展和壮大,而唯心主义则会导致看重建立在理念上的自由与平等,但是忽视了具体的物质因素的影响。
因此,费尔巴哈强调了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条件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性。
尽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历史和哲学上存在着对立和冲突,但这些观点对于归纳和分析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仍具有一定意义,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机械的唯物主义论,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有其进步性的。
同时他的一些观点对后来的马克思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作出了贡献。
这本书其实字数很少,但是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费尔巴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后来的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论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对象化活动。
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
实践既然有了具体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
费尔巴哈的理论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
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
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读费尔巴哈论真的是一场很奇妙的思想之旅呢。
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那些哲学概念和论述就像是一棵棵大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本书里费尔巴哈的思想真的很独特。
他对宗教的批判就像是一把犀利的剑,直接刺向宗教神秘的面纱。
他说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哎呀,这个观点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我脑海里炸开了花。
我就想啊,以前觉得宗教是那么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东西,按照他的说法,原来宗教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且还反过来统治我们,这可太有趣又太值得深思了。
再看他对唯物主义的探讨,他强调感性直观的重要性。
这就好比我们看世界,不能光靠空想,得实实在在地去感受这个世界。
就像我们在校园里看到一朵花,你得去闻闻它的香味,看看它的颜色,摸摸它的花瓣,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朵花,而不是光在脑子里想象花是什么样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也让我特别佩服。
他们站在费尔巴哈的肩膀上,却又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他们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然后发展出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
这就像是接力赛,费尔巴哈跑了一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接过接力棒,然后跑得更远更精彩。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把这些哲学思想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就像费尔巴哈说的感性直观一样,我们要去实践,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像我们做实验,只有自己动手操作了,才能真正理解那些科学原理。
还有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不能被表面的东西迷惑,要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深入分析背后的本质。
有时候读着读着,也会觉得有点头疼,那些复杂的论述真的很考验我的脑细胞。
但当我突然理解了一个观点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是吃了一大块巧克力,甜滋滋的。
我觉得费尔巴哈论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个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宝典。
我以后肯定还会反复读它,说不定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为了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而撰写的一份提纲,这份提纲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后,才公开发表。
恩格斯给予了这份提纲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这份提纲的发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
整篇提纲不足1500字,一共分为11条。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
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提纲具有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特征。
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对传统哲学观点的批判而闻名。
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了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首先,费尔巴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唯一实体,认为人类的思维是物质的产物。
然而,费尔巴哈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对于认识的作用。
他指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现实世界,并从中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因此,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础,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受到物质的影响。
费尔巴哈批判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费尔巴哈也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心灵是现实世界的根源,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然而,费尔巴哈认为这种观点将物质与意识分离,忽视了现实世界对于意识的影响。
他强调了物质和意识的统一性,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意识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独立于物质存在的,而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
费尔巴哈的批判揭示了唯心主义观点的局限性,并强调了物质和意识的统一性。
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还强调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现实世界,并从中获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被动地受到物质的影响,而是主动地改变物质世界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能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动力。
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了实践活动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动力。
费尔巴哈的批判揭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局限性,并强调了物质和意识的统一性。
他的提纲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费尔巴哈提纲》以实践作为其基本观点。
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实践是检验观点的标准。
马克思又运用实践观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
马克思还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就是改造世界。
总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是同以前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如何证明这种真理性?这是旧哲学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在这里给予回答。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自己的认识是否是真理,除此别无它途。
只有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理。
这里,马克思并没有将“真理性”简单地理解为现在哲学教科书中的。
“符合论”,而是将其理解为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真理性”也就是思维的实践力量,指人类完全可以透过现象认清客观规律,即通过实践力量跨越康德所称的现象和本质之间“此岸”和“彼岸”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思维与真理、现象与本质统一于实践。
是否是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在告诉人们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同时,马克思又对传统上的哲学研究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以前的哲学家都远离实践,在思想的空中研究哲学。
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经院式的哲学研究方式,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来研究哲学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 1845 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提纲。
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决裂,为新哲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阅读这部提纲时,我深深感受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与犀利。
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以往的哲学,尤其是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中首先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意味着以往的唯物主义仅仅将事物看作是客观存在的、静态的,而忽略了人的实践活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人的实践活动才是连接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对象的桥梁。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告诉我们,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地改变环境,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
费尔巴哈的哲学虽然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但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让我们认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人,而应该将其置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去理解。
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在宗教问题上,马克思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对自身的虚幻反映。
而马克思则认为,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合理和人们的苦难。
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只有消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宗教存在的土壤。
关于哲学的使命,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对宗教的批判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然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存在着局限性。
费尔巴哈强调了自然的客观性和人的自然属性,但他只是直观地看待人和自然,没有看到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在书中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重要贡献,但他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然而,他的辩证法思想却蕴含着深刻的真理,即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其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他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体,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受到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决定的,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它使无产阶级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我读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①,面对着这一堆抽象的、生涩的、令人费解的词语,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变得非常机械,思维也好像停止了工作,直到最后一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我被这句话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深深的震撼了。
在关于这篇文章的说明中指出了其基本内容是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否真正懂得实践及其作用。
看来这篇文章是讲“实践”的真正涵义和作用的,也许就是所谓的“改变世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
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
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
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
所谓“主义”,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
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
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
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
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
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
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著作虽然简短,但读来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它指出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威武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否了解实践在哲学地位中得地位和作用,也就是所,新旧唯物主义是有原则上的区别。
新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从唯物主义原则出发的,他的唯物主义也是以“人本学”立论的,这就使他在本体论上超出了先前的唯物主义。
对此,马克思说他“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巨大的优越性。
”但是,尽管如此,马克思却还是将它列入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之中。
这也就是说,在写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的费尔巴哈那里,哲学改造其实并未真正发生。
费尔巴哈将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哲学”,但事实上,他把人类感性实体化了。
费尔巴哈对“人性”或“人的本质”的理解,最终诉诸的是“最高的直观”和理想的“类的平等化”,这正是再度把感性思辨化了。
正如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所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中所包含的对西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
虽然有了“唯物---唯心”之传统对立判决和扬弃,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仍然称为“唯物主义”,马克思自己称为“新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之新就在于“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在《提纲》中,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而要证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人的主观范围内是得不到的,同样客观事物也不会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 1845 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笔记。
这份提纲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这份提纲时,我深刻感受到马克思对于旧哲学的批判以及对新哲学的建构。
马克思开篇就指出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过去的唯物主义往往只是静态地看待世界,而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接着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这意味着费尔巴哈虽然强调感性直观,但他没有认识到感性直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且实践对于感性直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让我反思到,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仅仅依靠直观的感受,而应该深入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我们的认识。
提纲中还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观点使我明白,真理不是纯粹的理论推导,而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确立。
只有在实践中能够得到验证和实现的认识,才是真正具有真理性的认识。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马克思认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这进一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是能够主动地改变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教育和发展。
这让我想到,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发展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和教育,而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去改变不利的环境,不断提升自己。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由于时间原因,这几天我拜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著),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基本结束。
这章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它大概从了四个方面讲述了唯物史观。
第一方面,讲的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
它主要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唯心史观。
唯心主义是以观念、思想、感性作为前提的,他们只是认为人的意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却忽视了意识对现实世界的依赖关系。
而唯物史观只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的意识则是由它派生和决定的。
两者的历史发展的出发点都不同,唯心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这一观点正确的解决了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为整座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奠定了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
对于我国来说,必须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
思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也是如此。
思想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起能动作用。
所以,在当代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二方面,讲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所以,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范本)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当前位置: >心得体会>读书笔记 >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二月底,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
正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
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然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
首先,唯物历史观基本原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对各种观念批判继承的产物,它能够逻辑严密地给出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而预测到下一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同时,唯物历史观的产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质变,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观念、思想和概念,在论证了物质决定意识之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在这一历程中,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用处的废物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
二月底,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著),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
正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
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
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然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
首先,唯物历史观基本原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对各种观念批判继承的
产物,它能够逻辑严密地给出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而预测到下一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同时,唯物历史观的产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质变,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观念、思想和概念,在论证了“物质决定意识”之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在这一历程中,“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用处的废物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所有
者通过物的形式,即通过货币统治非所有者”。
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
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随着“(无产阶级)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使无产阶级的利益成为了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其使命在于使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这样一来,“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下面谈一下本人在通读之后,结合社会现实所作的思考。
先谈私有制(它以某种形式客观存在)。
在上层建筑层面,客观的“公”退“私”进(抓大放小,管理层收购等)以及《物权法》的出台说明了私有制以某种形式获得了确认和发展。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个人自由只是在某个阶层(比如企业管理层)才存在。
既然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公有制之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迅速发展壮大很难说不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无产阶级的交往和联系是否得到加强。
“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
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
”以我在国企的工作经历来看,工人的联合体——工会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跟党委、行政相比较,工会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很难保障工人的各种权利。
正因为如此,下岗、分流、降薪、非正常的加班这些现象得以普遍存在,生命的过度耗费更加深了我对“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这一论断的认识。
再次,谈一下生产力的保持。
“只有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既然竞争和扩大世界交往能够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我们不难理解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并将市场经济定性为“工具”的初衷。
“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说明发展生产力需要尊重客观规律,需要以既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为基础,而不能幻想打造空中楼阁。
最后,将着眼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
既然马克思主义历经百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必然具有超强的预见性,仍然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产生了分工。
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生产和交往的分离,表现为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
(商业资本家的产生)”、“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各国开始处于竞争的关系中,展开了商业斗争,这种斗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从此以后商业便具有了政治意义。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对所有制的规定)”、“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最后谈一下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指出,要“根据现有的经验材料来考察和研究当前的现象和问题”,这便是对理论的与时俱进的要求。
比如文中谈到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其严密性便值得商榷。
因为人口的增多不一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只能提高产品的绝对数量;当今真正提高劳动效率的是脑力劳动的产品(知识和信息);需要的增长的确依赖于人口的增多,人口因素至今仍然是营销管理考察的变量之一。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无产阶级阶级基础的扩大:“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
进分子”成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条件之一。
这有利于实现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占有全部生产力。
(区粮食局王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