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油物性基础知识及原油安全防护知识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原油物性基础知识及原油安全防护知识

第一章 原油物性基础知识及原油安全防护知识

第一章原油物性基础知识及原油安全防护知识【要点】1、原油化学组成与理化性质。

(0.5学时)2、原油物性基本概念。

(0.5学时)3、原油分类方法。

(0.5学时)4、输油工作中常见原油物性分析标准、一般操作与注意事项。

(1学时)5、原油火灾危险性。

(0.5学时)6、原油火灾消防技术。

(1学时)7、原油防火防爆、防静电与防毒。

(1学时)第一节概述教材:《储运油料学》、《原油管道输送技术》P1~4及相关标准【案例】1.严格意义上的原油与石油有区别吗?2.原油含水对输油生产有那些具体影响?3.为什么要了解原油性质?4.石蜡和地蜡哪个熔点高?5.原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组成。

6.火灾的分哪几类?7.石油产品火灾危险性分类。

1、石油的一般特性石油是地下开采出来的油状可燃液体,未经加工的石油通常又称为原油,它是多种烃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非烃类化合物(含S、O、N的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

其平均含碳量为84~87%,含氢量11~14%,密度一般小于1.0g/cm3,热值一般为43542.7~46054.8kJ/kg。

2、石油的稳定石油从矿井采出后,需经矿场脱水、脱盐、稳定处理,也就是说商品原油与石油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原油稳定是降低原油蒸发损耗的重要措施。

原油稳定的原理是改变温度和压力分离轻组分,即从原油中脱出C1~C4组分,(常温常压下的气态组分),降低原油的饱和蒸汽压,使其在常温常压下能较稳定地储存于油罐中,减少油气蒸发损耗,同时,稳定时脱出的轻组分还可加以利用。

稳定原油的饱和蒸汽压一般应低于0.1MPa,(小于当地大气压),C4的挥出率小于5%。

从原油中脱出轻组分的多少即原油稳定深度。

稳定深度越大,设备越复杂,投资越大,原油收率降低,质量下降。

故常用原油蒸汽压来衡量。

在常温和最高储存温度下,原油蒸汽压一般< 0.07MPa,C5的脱出率应小于原油中C5的5%(重量比)。

不同国家的原油稳定深度要求不同,例如60℃时稳定原油的蒸汽压:中国<0.1MPa,美国<0.07 MPa,前苏联<0.065 MPa。

原油基础知识介绍-PPT课件

原油基础知识介绍-PPT课件

1.4 原油交易单位
一吨≈7.2桶(轻质)
一桶=42加仑(美制)
一桶=158.99升
1加仑=3.78543升
美制1加仑=பைடு நூலகம்.785升
英制1加仑=4.564升
1.5原油生产分布
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家地图 绿色为加拿大油砂矿; 红色为美国的石油; 黄色为英国挪威的北海石油; 蓝色为OPEC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 褐色为其他国家的石油。
操控油价的方法
控制 产量
弱化 波动
垄断 物流
2.5世界主要产油区的原油战略介绍
(2)美国 美国拥有了最发达的工业,最强劲的军队,以及众多的人口, 但这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能源消耗。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 石油六成来自进口,2019年进口石油的支出达2500亿美元。因此美 国采取了十个步骤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1980 年,原油价格首次 突破30美元/桶
随后,国际油价逐波滑落,从此展开了一轮长达20年的油价稳定期。
1.8原油价格三大历史阶段
第二阶段: 1983~2019 年初,20年 油价一直徘 徊在30美元 之下。 1986 年,国际原油价格 曾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
1986 年初 2019 年初,国 际原油价格基本上稳定 在20美元/桶 2019 年底 2019 年初,国 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 10美元/桶以下。 2000 年,国际原油价格 曾短时间内冲至 30 美元 / 桶
一 、 打 压 、 削 弱 欧 佩 克 二 、 建 立 美 俄 石 油 联 盟 三 、 推 行 多 元 化 战 略 四 、 控 制 西 非 石 油 五 、 全 面 控 制 中 亚 产 区 六 、 战 略 点 转 向 加 拿 大 七 、 建 立 石 油 统 一 战 线 八 、 扩 大 石 油 战 略 储 备 九 、 重 新 制 定 地 缘 战 略 十 、 攻 打 伊 拉 克 垄 断 油

第一节课原油基础知识[1]

第一节课原油基础知识[1]
பைடு நூலகம்
第6页
我国原油的 50℃运动粘度一般在20~100mm2/s之间。由于组成不同,特别是
胶质沥青质含量和轻组分含量的影响,粘度的差别也十分悬殊。例如含轻组分 多、胶质沥青质少的南海惠州原油,其50℃运动粘度为6.44mm2/s,而重质的 乌尔禾稠油其粘度竟高达20391mm2/s。
不同原油之间的凝点差别,主要与原油的含蜡量有关。含蜡多的原油凝点高,
p=hρg
p h g
ρ——流体的密度 h——液柱高度 p——压强 g——重力加速度
★用液柱高度表示压强时,必须注明流体的名称
第23页
2、常用单位:Pa(帕斯卡)、atm(标准大气压)、 at(工程大气压)、kgf(千克·力)/cm2等
1atm=1.033kgf/cm2 =760mmHg =10.33mH2O =1.0133×105Pa
第 13 页
自燃点和爆炸极限
• 3、自燃点 • 外界无火焰,油品在空气中开始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油品 的自燃点。 • 4、爆炸极限当石油蒸气或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范 围时,一旦接触火源,这种混合气体就会剧烈燃烧,发生爆炸,混 合气产生爆炸时油品蒸气或可燃气体在混合气中的最低比例称为爆 炸下限,其最高比例称为爆炸上限。爆炸上限和下限间的浓度范围 称为石油蒸气或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第 18 页
管道的材质。非金属管道(如橡胶、塑料等管道)比金属管道要 容易产生静电。 周围空气和湿度。湿度越小,静电积聚程度越大,湿度越大,静电 积聚程度越小。当空气湿度为47%-48%时,接地设备电位达到1100V, 空气湿度为56%时,电位为300V;空气湿度接近72%时,带电现象基 本中止。 油品的含水量和导电性。含水率较高的油品比不含水的纯净油料 产生的电压要高几倍至几十倍。也就是说,油品的导电性越好,产生 静电电压越高。 为了防止静电积聚,各类储运油设备都要按规定设有导电接地装 置,按期测定,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能。

原油基础知识

原油基础知识

2008-2009年,由美国引 发的次贷危机直接波及全 球,全球经济增长锐减, 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原油 价格一年内持续暴跌!
1年内暴跌 100美元/桶
2009年后,全球各国出 重拳刺激经济增长,全球 经济回暖,石油需求缓慢 上升,油价又恢复到 100美元/桶
2014年,全球经济5年增长一个周期后又出现放缓 最明显的就是中国GDP增速从往年10%放缓至7%, 美国政府因收支不平衡甚至导致了7天停摆, 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安倍经济学的失败。 另外,沙特与美国的石油出口价格战,油价继续一泻千里, 目前已从100美元/桶跌至55美元/桶,目标直指40美元/桶 甚至更低。
欧佩克(OPEC )宗旨: 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 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 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 的利益。
目前12个OPEC成员国构成
欧佩克组织(OPEC)目标是致力于全球原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 因此,为使原油生产国与消费国的利益都得到保证,欧佩克组织实行 原油生产配额制。 如果原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产油国减少了石油产量,欧佩克成员国 将增加其石油产量,稳定全球产量,阻止石油价格的飚升。 为阻止石油价格下滑,欧佩克也可能依据市场形势减少石油的产量。
生产
需求
2、宏观经济对油价的影响
全球几个重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直接影响石油的价格
欧元区 中国
日本
美国 俄罗斯
GDP增速很快,说明宏观经济向好,石油需求大,油价会涨。 GDP增速放缓,甚至下降,说明大环境不好,油价会跌。
从经济数据看原油供给关系
1、欧佩克石油输出组织计划产量(增产、减产) 2、美国原油库存数据
OPEC共控制全球2/3的石油贮备,共占世界石油蕴藏78%以上的石
四、国际油价历史走势

油品基本知识及安全防护

油品基本知识及安全防护
菜籽油等
其他油品:包括 生物柴油、废油

动物油:包括猪 油、牛油、羊油

油品的性质
油品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 氮、硫等元素组成。
油品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粘度、凝固点、 沸点等。
油品的化学性质包括氧化、热分解、水解、 聚合等。
油品的安全性能包括闪点、燃点、自燃点、 爆炸极限等。
油品的用途
定期检查设备:检查油品 储存、运输设备是否完好,
防止泄漏等事故发生
01
穿戴防护设备:如防静电 服、手套、口罩等
02
03
防止静电产生:使用防静 电工具、保持环境湿度等
04
3
油品事故处理
事故类型
油品泄漏:油品从储罐、管道、车辆等 设备中泄漏,造成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
油品火灾:油品泄漏后遇到火源,引发 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燃烧
设备故障:设备 老化、损坏,导
2 致油品泄漏或燃

3 环境因素:恶劣
天气、地震等自 然灾害,导致油 品泄漏或燃烧
事故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立即切断电源,防 止触电
关闭阀门,防止油 品泄漏
穿戴防护设备,防 止吸入有毒气体
及时报告,寻求专 业救援
4
油品安全培训
培训内容
01
油品基础知识: 油品的分类、性
02
实际操作:演示正确的油品操 作流程和防护措施
0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油品安全 事故案例,吸取教训
04
互动讨论:组织学员进行油品 安全知识讨论和经验分享
培训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知识掌握程 度、技能掌 握程度、安 全意识提升 程度

原油的特性及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

原油的特性及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
避免与强氧化剂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存在残留有害物时应及时处理。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往油罐或油罐汽车装油时,输油管要插入油面以下或接近罐的底部,以减少油料的冲击和与空气的摩擦。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周围至少为5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300m。
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泄漏应急处置】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用泡沫覆盖抑制蒸气产生。用干土、砂或其它不燃性材料吸收或覆盖并收集于容器中。用洁净非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大量泄漏:在液体泄漏物前方筑堤堵截以备处理。雾状水能抑制蒸气的产生,但在密闭空间中的蒸气仍能被引燃。
(2)当进行灌装原油时,邻近的汽车、拖拉机的排气管要戴上防火帽后才能发动,存原油地点附近严禁检修车辆。
(3)注意仓库及操作场所的通风,使油蒸气容易逸散。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库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房内温度不宜超过30℃。
(2)保持容器密闭。应与氧化剂、酸类物质分开存放。储存间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等设施。禁止使用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灌装时,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3)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

原油 重点危化品 理化特性、安全措施及应急处置原则

原油 重点危化品 理化特性、安全措施及应急处置原则
(2)当进行灌装原油时,邻近的汽车、拖拉机的排气管要戴上防火帽后才能发动,存原油地点附近严禁检修车辆。
(3)注意仓库及操作场所的通风,使油蒸气容易逸散。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库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房内温度不宜超过30℃。
(2)保持容器密闭。应与氧化剂、酸类物质分开存放。储存间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等设施。禁止使用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灌装时,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3)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导静电拖线,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防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水冲洗皮肤或淋浴。
眼睛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尽快就医。冲洗之前应先摘除隐形眼镜。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原油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原油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泄漏
应急
处理
应急处理:根据液体流运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消除所有点火源、应急人员应戴全面罩防毒面具,穿防静电服。使用防爆等级达到要求的通讯工具。采取关闭阀门或堵漏等措施切断泄漏源。如果槽车或储罐发生泄漏,可通过倒罐转移尚未泄漏的液体。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泄漏物,防止流入河流、下水道、排洪沟等地方。
燃烧性:易燃
闪点(℃):无资料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禁忌强氧化剂。石油蒸气可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浓度过高,几分钟可引起困难、紫绀等缺氧症状。
灭火方法及灭火器: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
注:摘自《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
急救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大量清水清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充分漱口、饮水,就医。
防护
措施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戴防毒口罩。必要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构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原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原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静卧、保暖.开始急救前,取出假牙等,防止阻塞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
饮水,禁止催吐.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呕吐物。禁止给嗜睡症状或知觉降低即正在失去知觉的病人服用液体。如有不适感,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限制性空间。小量泄露: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大量泄露: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限制性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原油
化学品英文名称:
Grudl oil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71-43—2
二甲苯
1330-20-7
辛烷
111-65-9
十六烷

原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原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无资料
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闪点(℃):
-6~155
引燃温度(℃):
350
爆炸上限%(V/V):
8.7
爆炸下限%(V/V):
1.1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氟仿等
主要用途: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禁配物:
氧化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苯,二甲苯,辛烷,十六烷,芳香烃等
外观与性状:
视组分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颜色,如褐色,黑色等的粘稠性液体
pH:
6-8
熔点(℃):
-60
沸点(℃):
自常温至500℃以上
相对密度(水=1):
0.78~0.97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
饱和蒸气压(kPa):
无资料
燃烧热(kJ/mol):
高热,火源和不相容物质
聚合危害:
不聚合
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有毒烟雾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有毒。原油中芳香烃以及杂原子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毒性。
LD50:>4300mg/kg(大鼠经口)
LC50:无资料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原油中的芳香族化合物以及杂原子具有一定的毒性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液体有强烈刺激性。食入可引起恶心、疼痛和呕吐,引起黏膜水肿和溃疡症状,包括口腔和咽喉灼烧感;较大的剂量可引起恶心、呕吐、麻醉、无力、头晕、呼吸表浅、腹痛、抽搐和意识丧失;可引起心律失常、室颤和心电图改变;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眼睛接触本品可引起刺激,长期接触引起炎症。皮肤长期或持续接触液体可引起脱脂,伴随干燥、破裂、刺激和皮炎。蒸气对上呼吸道有刺激性。高温时吸入伤害加重。吸入高浓度蒸气的急性影响是肺部刺激症状,包括咳嗽伴有恶心;中枢神经抑制表现为头痛、头晕、兴奋、视力模糊、反应迟钝、疲乏和共济失调。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蒸气中可导致麻醉、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和死亡。吸入高浓度的油雾可引起油性肺炎。慢性影响:长时间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水肿。长期皮肤接触可造成皮肤干燥、皲裂和发红。影响神经系统、骨髓机能等。

油气基础知识

油气基础知识
• 大多灌装在20~30MPa的气瓶中供汽车使用 。
h
46
h
47
油气基础知识
h
1
第一节 原油
一、原油的外观及组成 • 在地下构造中及常温常压下均呈液态,且
以烃类化合物为主的可燃液体称为石油, 加工提炼前称为原油。
h
2
(一)原油的外观性质
大部分原油呈黑色或深棕色,有特殊气 味,不溶于水,且比水稍轻的粘稠液体。
各类原油的主要外观性质
性状 颜色
影响因素
常规原油
特殊原油
度。
h
37
项目
高位发热量, MJ/m3 总硫,mg/m3
一类 大于31.4
二类
三类
不大于100 不大于200 不大于460
硫化氢,mg/m3 不大于6
不大于20 不大于460
二氧化碳,% (V/V)
水露点,℃
不大于3.0
在天然气交接点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天 然气的水露点应比最低环境温度低5 ℃
六、天然气加工的主要产品
流动性 气味
常温下石油中含蜡量 一般是流动或半 个别是固体或
少,其流动性好
流动状的粘稠液 半固体

蜡含量和凝固点偏 高,流动性差
含硫量高,臭味较浓
有程度不同的臭味
含硫相对较少,气 味偏淡
(二)原油的组成
• 按元素组成:原油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 以及硫、氮、氧及一些微量金属、非金属 元素(Fe、Cu、P、Si等)组成。
C4H 2O 2 点 燃 C2O 2H 2O
h
16
三、天然气的分类
1.油田伴生气、气田气、凝析气田气
——根据矿场特点来区分。
• 油田伴生气——与原油共生,开采原油时伴生气 与原油同时被采出。

石油原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石油原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石油原油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原油化学品英文名称: Crude OilCAS No.: 8030-30-6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或混合物:混合物化学品名称:原油有害物成分:原油含量:无资料 CAS No.: 8030-30-6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原油蒸气可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浓度过高,几分钟即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症状。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燃爆危险: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充分漱口、饮水,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1)小量泄漏——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

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运至空旷的地方掩埋;蒸发、或焚烧。

(2)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带防毒口罩,必要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戴安全防护眼镜,穿相应的防护服,戴防护手套,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油物性基础知识及原油安全防护知识【要点】1、原油化学组成与理化性质。

(0.5学时)2、原油物性基本概念。

(0.5学时)3、原油分类方法。

(0.5学时)4、输油工作中常见原油物性分析标准、一般操作与注意事项。

(1学时)5、原油火灾危险性。

(0.5学时)6、原油火灾消防技术。

(1学时)7、原油防火防爆、防静电与防毒。

(1学时)第一节概述教材:《储运油料学》、《原油管道输送技术》P1~4及相关标准【案例】1.严格意义上的原油与石油有区别吗?2.原油含水对输油生产有那些具体影响?3.为什么要了解原油性质?4.石蜡和地蜡哪个熔点高?5.原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组成。

6.火灾的分哪几类?7.石油产品火灾危险性分类。

1、石油的一般特性石油是地下开采出来的油状可燃液体,未经加工的石油通常又称为原油,它是多种烃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非烃类化合物(含S、O、N的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

其平均含碳量为84~87%,含氢量11~14%,密度一般小于 1.0g/cm3,热值一般为43542.7~46054.8kJ/kg。

2、石油的稳定石油从矿井采出后,需经矿场脱水、脱盐、稳定处理,也就是说商品原油与石油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原油稳定是降低原油蒸发损耗的重要措施。

原油稳定的原理是改变温度和压力分离轻组分,即从原油中脱出C1~C4组分,(常温常压下的气态组分),降低原油的饱和蒸汽压,使其在常温常压下能较稳定地储存于油罐中,减少油气蒸发损耗,同时,稳定时脱出的轻组分还可加以利用。

稳定原油的饱和蒸汽压一般应低于0.1MPa,(小于当地大气压),C4的挥出率小于5%。

从原油中脱出轻组分的多少即原油稳定深度。

稳定深度越大,设备越复杂,投资越大,原油收率降低,质量下降。

故常用原油蒸汽压来衡量。

在常温和最高储存温度下,原油蒸汽压一般< 0.07MPa,C5的脱出率应小于原油中C5的5%(重量比)。

不同国家的原油稳定深度要求不同,例如60℃时稳定原油的蒸汽压:中国<0.1MPa,美国<0.07 MPa,前苏联<0.065 MPa。

3、石油中的杂质石油中通常还夹杂着开采及储运过程中混入的砂石、铁屑、结晶盐等机械杂质和水分。

原油中的水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游离水、悬浮水、乳化水、溶解水。

原油中含水对于储运过程中的计量准确性和石油加工的正常生产(如“冲塔”)都有很大影响,另外输送过程中如原油含水过高,一方面加剧管道、设备腐蚀,另一方面,浪费了管道的生产能力,加大了脱水负荷。

商品原油中含水率不高于0.5%。

对于燃料原油,有资料说适量的含水率,在一定范围可以节约燃油消耗。

但是含水燃料油在罐中预热到100℃时会造成冒罐事故(突沸)。

燃料油含水(水呈非乳化状态)会使火焰脉动、间断甚至熄火。

一般燃料油含水3%。

就会使燃烧不稳定,含水5%。

就会造成燃烧中断,因此燃料油在供给燃烧器之前应进行充分脱水,水分应控制在2%以下.(在加热炉计算题中,应注意燃油扣水)4、了解原油性质的必要性石油及油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是评定其质量、衡量油库管理水平、控制油品输送过程的重要指标,也是输油管道、油库和石油加工装置的重要设计与生产依据。

对于我们长输管道,原油性质决定了输油泵站建筑耐火等级、泵站消防要求、设备防腐、罐区消防设施等的设计、选型,也影响输油生产工艺的选择。

5、原油的化学组成按《原油管道输送技术》P2~4页。

5.1原油中的烃类化合物原油中的烃类化合物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分清原油主要元素组成——碳、氢;主要化合物组分——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石蜡:一般石蜡相对分子量300~500,分子中碳原子数20~35,熔点30~70℃,主要由正构烷烃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异构烷烃、单环烷烃、双环烷烃及单环、双环芳香烃。

地蜡:地蜡相对分子量500~700,分子中碳原子数35~55,熔点60~90℃,成分复杂,主要由正构烷基和异构烷基的环烷烃组成。

5.2原油中的非烃类化合物胶质:一般是指能溶于石油醚(低沸点烷烃)、苯、三氯甲烷、二硫化碳而不溶于乙醇的物质。

胶质是红褐色到暗褐色并具有延展性的粘稠液体或半固态物质,对油品有极强的着色能力,油品中的胶质燃烧易形成炭渣,引起机械磨损或堵塞,常温或受热氧化可转化成为沥青质,高温下甚至可生成不溶于油的焦炭状物质——油焦质。

沥青质:是指能溶于苯、三氯甲烷、二硫化碳而不溶于石油醚(低沸点烷烃)和乙醇的物质。

沥青质是暗褐色或深黑色脆性的非晶形固体粉末,是石油中分子量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组分,受热并不会熔融,温度高于300℃时全部转化为焦炭状物质和气体,与胶质在在石油中形成真溶液不同,它吸收溶剂膨胀,形成均匀的胶体溶液,部分呈悬浮状态。

6、原油的火灾危险性《原油管道输送技术》P210页6.1燃烧的三要素经典的燃烧理论认为: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着火源。

这三条也是人们常说的燃烧的三要素,三者结合是燃烧发生的基本条件,防止火灾就是避免三者的结合,而灭火的原理则是破坏三者的结合。

1.可燃物质无论是固体、液体、气体,凡是可以与氧或其它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都属于可燃物质。

可燃物是燃烧的主体,无可燃物,燃烧就无法进行。

固体可燃物有:木材、木炭、油毡……等。

液体可燃物有:原油、汽油、煤油、酒精……等。

液体可燃物易流失,须谨防容器破裂,造成火灾的扩大和扑救的困难。

气体可燃物有:油蒸气、乙炔气、煤气……等。

气体可燃物常常来无踪、去无影,不易被人发现。

因此气体的燃烧或爆炸事故往往具有突然性,一旦事故发生后又难以阻止可燃物的继续蔓延燃烧。

可燃物可以使燃烧发生,也是燃烧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灭火应该首先撤除可燃物。

2.助燃物质助燃物质就是支持燃烧的物质,一般是指氧或氧化剂,这里主要指空气中的氧,简称空气氧。

可燃物质燃烧及维持燃烧必须供给足够的空气氧。

空气中正常含氧量约为21%。

当空气中的含氧量低于17%,可使木材火熄灭;减少到14%~15%时,可使汽油火熄灭,14%~18%就可使一般物质火熄灭。

目前大量的灭火剂以及灭火方法不少都是利用隔绝空气或降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办法实现窒熄灭火。

3.着火源把可燃物质的一部分或全部加热到发生燃烧所需的温度和热量的热源,叫着火源。

各种可燃物质不同,着火时所需的热量和温度也各不相同。

常见着火源主要有如下几种:(1)明火如火柴、打火机火焰、油灯火、气焊火等.(2)电气火花(3)撞击、摩擦产生的火花(4)静电火花。

(5)雷电火花。

(6)火星烟囱冒出的火星、机械车辆排气管放出的火星等。

(7)炽热表面工作着的电器、炽热排气管和发动机壳等的热源(不一定闪火)。

(8)化学反应热如脏的油布、棉丝团堆积而形成的自燃等。

可燃物质燃烧时大都首先受热分解出可燃气体。

石油及其产品特别是轻质石油产品,具有易蒸发的特点。

lkg汽油大约可以蒸发为0.4m3的汽油蒸气,煤油和柴油在常温常压下蒸发慢一些,润滑油蒸发更慢。

由于蒸发出来的油气相对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故常常在作业场所、储油场地及低洼处弥漫聚集,具有更大的火灾危险性。

6.2爆炸极限和点火能《原油管道输送技术》P211 (根据时间掌握讲课深度)1.爆炸极限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三者的同时存在是燃烧发生的基本条件,然而并非上述条件同时发生,燃烧就能形成。

并非任何浓度的石油气和空气的混合物都能发生爆炸,只有油气在空气中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油气才能发生爆炸。

能发生爆炸的这一浓度范围叫爆炸极限,对应于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油气浓度叫爆炸下限,列应于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油气浓度叫爆炸上限。

油气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油气不足,不能爆炸,油气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氧气不足,也不能爆炸。

2.最小点火能能够触发初始燃烧化学反应所需释放的最小引燃能量。

6.3石油火灾特点《原油管道输送技术》P213页1、爆炸危险性大2、火焰温度高、辐射热强3、易形成大面积火灾4、具有复燃、复爆性5、会产生沸溢、喷溅现象(突沸)(重点讲解)6、燃烧和爆炸交替进行7、燃烧火焰起伏6.4油库分级油库主要储存可燃的原油和石油产品。

大多数储存汽油、柴油等轻油料,有些库还储存润滑油、燃料油等重质油料。

油库的储油容量越大、轻质油料越多、业务范围越广,其危险性就越大;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等事故,影响范围大,对企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也大。

因此从安全防火观点出发,根据油库总储油容量大小,分成若干等级并制订出与之相应的安全防火标准,以保证油库的建设者更加合理和长期安全运营。

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J24)根据油库储存油料总容量多少将油库分为四个等级,见表8-8。

不同等级的油库安全防火要求有所不同。

容量愈大,等级愈高,防火安全要求愈严格;油品的轻组分愈多,挥发性愈强,防火安全要求也愈严格。

总库容5万立方米以上的油库为大型建设项目。

石油库的等级划分等级总容量/米3 等级总容量/米3一级50000至50000以上三级2500至10000以下二级10000至50000以下四级500至2500以下表中总容量系指石油库的公称容量和桶装油品设计存放量之总和,不包括不但任长期任务的辅助罐以及石油库自用油品储罐的容量。

如石油库有加油站时,其油罐也不包括在总容量内。

7.消防技术7.1 火灾分类《原油管道输送技术》P216页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7.2 常用消防器材及消防原理1.常用消防器材(消防器材自己看书)2.消防原理1)水蒸气:冲淡着火区内氧含量。

当空气中水蒸气达35%时就能使火焰熄灭。

不宜扑救露天处火灾。

2)CO2:干冰能吸收热量,使火焰冷却,CO2能降低氧气含量,CO212~15%可使火焰熄灭3)CCL4:液体受热汽化,密度较空气重,约为空气的5倍。

隔绝火焰与空气,窒息灭火。

不导电,可灭电器火灾;不能与水蒸气同时使用,温度高于250℃时会与水蒸气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强烈窒息性毒气,灭火时应站在上风向,及时通风。

4)化学泡沫:密度小(0.15~0.25),能浮于油面,使油火隔绝,阻止油气进入燃烧区。

5)干粉:a.雾状干粉扑向火焰可降低氧含量,同时干粉颗粒减少了火焰对可燃物的热辐射,减少了可燃物的分解。

b.干粉颗粒遇高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不可燃气体,有助于窒息灭火,其分解反应还吸收部分热量,对可燃物起到一定冷却作用。

C.根据燃烧理论,燃烧的连锁反应主要是由于活性基H*与OH* 的存在,干粉可吸收大量活性基,抑制了燃烧连锁反应。

6)卤代烷:由(F,Cl,Br,T,Ar)的化合物制成,卤化物接触高温火焰即分解成游离性卤化物,干扰活性基与氧反应,另一方面又与可燃物的活性基结合,切断了连锁反应,同时还具有冷却、窒息灭火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