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杜斌强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高加东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秋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词。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有《刘宾客集》存世。
二、朗读指导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秋词》这首诗明朗刚健,一反“悲秋”的文人常态,通过歌颂秋天的明丽,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议论,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全新看法,气势不凡;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写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以明丽的秋景将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
蓄隽永,余味无穷!(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秋词》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曹强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以及时代背景。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吟诵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大自然中,秋,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有一首诗,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二)知人论世刘禹锡(772-864)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永贞元年,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进行的改革运动。
但改革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
《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
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三)读出节奏1.小组合作探究划分诗歌的节奏;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齐读,读出节奏。
A.掌握节奏B.控制语调C.运用停顿D.定好重音(三)诗歌赏析1.文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根据诗文含义,思考:在本诗中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分别体现在哪里?议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描写:晴空一鹤排云上抒情:便引诗情到碧霄2.小组合作探究,赏析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并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字和“引”字。
排:“排”是“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秋词(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内容、作者生平及有关诗歌常识,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歌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积极进取、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对于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2. 难点: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设计:幻灯片出示秋天的校园图景,设计情境。
师:早起的校园秋意渐浓微风凉,(此处导入校园的秋景图,让同学们观赏), 正值深秋,同学们的第一感受是什么(预设:景物—落叶、秋雨、桂花、菊花等;形容词—萧瑟、清冷、秋高气爽等。
)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历代作家都有“悲秋”传统主题的创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秋词(其一)》,看一看他笔下秋天的别样韵味。
二、知人论世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设计思路:先找同学结合手中的教材对作者做简要的介绍,教师补充。
)三、初读感知——秋之声1. 原文展示、齐声朗读设计:第一遍朗读重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知识点: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七绝作为近体诗的一种,其节奏一般按照“二二三"停顿幻灯片出示;《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学生示读、读出情感设计:第二遍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让每位展示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读完之后对诗歌的情感把握。
过渡: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诗歌我们先要理解其意,才能赏析其境。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杜琼瑛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秋词(其一)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秋词(其一)课时1课时课型讲授课修改意见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象。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学情分析对课文背景不熟悉,不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补救措施修改意见一、诗词赏析二三法二、简介作者作品(秋词)诗词赏析二三法:知人论世感情基调把握意象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之称。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授太子宾客职,因此,世人又称他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先简介作者随后教师补充。
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加强指导,训练加强朗读,小组交流加强教师的指导和三、写作背景四、朗读诗歌,其作品《陋室铭》为后人所熟知。
有《刘梦得文集》40卷传世。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
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指导学生有节奏朗读全诗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学生自读划分节奏随后教师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基本理解小组的合作学习加强朗读,理解五、疏通文意指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文意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问题3、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指导划分节奏。
学生理解评说每一个句子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
教师指导思考并出示参考答案。
需要教师适当的提示,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六、总结抒发了诗人的远大志向?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写的,当时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消沉。
他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热情赞美秋天的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情怀。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针对这一理念,本课以《秋词》为引勾连了一部分部编教材内与秋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
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尝试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品读,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意韵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过古诗与短篇文言文的学习。
本节课所选取的作品都是难度较低的经典名篇。
有一些作品,学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有所涉猎,因此理解这些作品并不难。
但是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还十分有限,所以对情感的把握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三、教法分析: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选取的教学方法如下:群文阅读法: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法: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四、群文议题:把握意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五、群文篇目:《峨眉山月歌》《天净沙·秋思》《秋词》(其一)六、教学目标:1.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
2.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
3.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重点: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
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
八、教学难点: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九、教学准备:学案、白板书写、智能投屏、大小屏幕互动、视频等。
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活动1:秋天是我们熟悉的季节,提起秋天同学们会想起哪些诗句呢?预设: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教师总结:秋,在大自然中,常常扮演着一个悲伤的角色。
秋色把那迷离的哀怨、愁绪、思念,渲染的淋漓尽致。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柴勃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秋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识,掌握“悲”“排”“引”实词的表达效果。
2、理解本绝句的主旨,体会其意象。
3、学习诗人遭谪时,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本绝句的主旨,体会其意象。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遭谪时,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2、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被后人称做“诗豪”。
又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二、诗词赏析,合作探究1、一二句赏析(1)诗的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也确实是这样,在文人的笔下,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2)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自古,包含一切,也有例外,为什么还这么说?是为了突出下文的“我”。
反映作者的豪迈的气概。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田甜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面试试讲.
晴空一鹤,方显诗豪本色《秋词》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浩瀚诗词的历史长河中,刘禹锡因为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获得“诗豪”美誉,这个“豪”,不仅指诗之“豪”,更多的还是对刘禹锡人之“豪”的赞美!刘禹锡出身在世代文儒的大家中,性格刚毅、生活乐观,就算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隔着一千二百多年的漫漫时空依然惊艳了我们。
本节课就让发我们走进诗豪刘禹锡。
二:刘禹锡简介、刘禹锡生平三:一赞刘禹锡,一曲高歌响云霄。
(赏析《秋词》)四:句句皆有味我赏《秋词》,最有魅力的句子是,因为。
我赏《秋词》,最有味道的句子是,因为。
五:字字皆有情《秋词》中,哪一个字或者说哪一个词和你心中的刘禹锡是吻合的?《秋词》中_____字(或一词)与我心中的刘禹锡是吻合的,因为,___________六:摩拳擦掌来闯关小明创作一首五言律诗,往《吉林日报》投稿,被选中发表,如果每字稿费3元,他可得到稿费()元。
A.60元B.84元C.120元D.168元七:二赞刘禹锡,朗朗诗文传千古八:三赞刘禹锡,千载诗文见逸风九:一字一句识梦得1:假如刘禹锡有朋友圈,请你为他设计个性签名。
2:作业:请为刘禹锡写首小诗或写一个颁奖词。
晴空一鹤,方显诗豪本色《秋词》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浩瀚诗词的历史长河中,刘禹锡因为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获得“诗豪”美誉,这个“豪”,不仅指诗之“豪”,更多的还是对刘禹锡人之“豪”的赞美!刘禹锡出身在世代文儒的大家中,性格刚毅、生活乐观,就算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隔着一千二百多年的漫漫时空依然惊艳了我们。
本节课就让发我们走进诗豪刘禹锡。
二:刘禹锡简介、刘禹锡生平三:一赞刘禹锡,一曲高歌响云霄。
(赏析《秋词》)四:句句皆有味我赏《秋词》,最有魅力的句子是,因为。
我赏《秋词》,最有味道的句子是,因为。
五:字字皆有情《秋词》中,哪一个字或者说哪一个词和你心中的刘禹锡是吻合的?《秋词》中_____字(或一词)与我心中的刘禹锡是吻合的,因为,___________六:摩拳擦掌来闯关小明创作一首五言律诗,往《吉林日报》投稿,被选中发表,如果每字稿费3元,他可得到稿费()元。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陈华丽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秋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先读一读这首诗)朗诵这首诗。
(画住“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在大多古人的诗中也是一个悲的角色,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但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开创新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秋天来。
)二、了解这首诗的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而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三、理解这首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说的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说的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1)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学生)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学生)答: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
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作业
阅读刘禹锡的《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
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秋
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
秋词
洒脱的诗豪
秋晚长亭里独听寒蝉的柳永; 悲秋万里独登高台的杜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
相对应。 2、吟诵提诗意
引:引发。 3、吟诵感诗情
研读
晴空一鹤白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 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比较
《江雪》与《秋词》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史献华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面试试讲
1课题研究进课堂《秋词》教学设计海林一中史献华【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品读法、赏析法、谈话法、讨论法【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导课: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也是一个寒凉渐起的季节,所以古人有悲秋文化之说。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首《秋窗风雨夕》更是连用六个“秋”字,写尽了了风雨凄凉。
但是,唐代的刘禹锡,却将自己的豪情壮志投放到秋天里,展现了秋天的另一番美——昂扬之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去感受一下这别样的美。
二、作者作品介绍(多媒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设计意图:由于其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1.断句。
(读准字音,读懂句意,读出感情,读出美感)2.文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根据诗文含义,思考:在本诗中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分别在哪些句子中体现?(多媒体)议论:(明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描写:(明确:晴空一鹤排云上)抒情:(明确:便引诗情到碧霄)(设计意图:在教学手段比较单调的状况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一、课题名称《秋词(其一)》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教材分析《秋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其一。
新教材强调课外诗词的积累,以及诗歌情感的探究与思索,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秋词》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点,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的雄姿,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了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接触过古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应该不存在问题,再加上这首诗歌内容本身很简单。
但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诗句中凝练的语言难以理解,深远的意境不能深刻感受,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揣摩关键词句,把握和分析意象,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和诗人的情怀。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六、教学重点揣摩关键词句,把握和分析意象,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和诗人的情怀。
七、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探讨法。
九、教学准备课件、朗读伴奏、微课十、教学时间一课时十一、教学过程(一)话悲秋,引诗文又是一年秋天,稀稀疏疏的叫人不禁感慨,都说“自古文人多悲秋",可偏偏有位诗人却不以为然,让我们欣赏他的作品,看看诗人刘禹锡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吧。
播放歌曲《秋词(其一)》师: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
《秋词》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秋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秋词》,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理解。
2.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3.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秋天的美丽和变化,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秋词》的含义和主题。
2.学习诗歌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增强对于秋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诗歌《秋词》的复制件或投影仪展示。
2.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放一段秋天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
(如:《秋风诗》等)2.导学(10分钟)由导师出示诗歌《秋词》的标题,先让学生观察诗歌标题,然后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是关于什么的?”鼓励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渐引导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3.朗读(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秋词》,然后要求学生跟读。
重点讲解一些生词和生字词的意思和发音:如花气、蝉声、野寺。
并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
4.感悟(1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鼓励学生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美丽和变化,以及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和启示。
5.理解(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秋天会给人带来一种沉静和郁闷的感觉?诗歌中的花气、蝉声和野石寺有何寓意?6.创作(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用诗歌的形式来描绘对于季节的感受和理解。
给出一些提示:用诗歌来形容季节的颜色、气味、声音等,用诗歌传达对季节的喜爱和思考。
7.分享(15分钟)各小组选一位代表来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对其他组的诗歌表达意见和赞美。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大屏幕上展示学生们的诗歌创作,以便全班共同欣赏。
8.收尾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秋天的美丽和变化。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季节和自然的感受。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秋词(其一)-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秋词(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吟诵,要求当堂背写。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答喜欢哪一个季节,引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三)朗读训练1.既然熟读诗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诗,读诗除了要字音正确、语言流畅,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2.划分节奏,根据节奏齐读。
附:朗读节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首诗。
最好能当堂成诵。
(四)小组合作,解词明意学生了解作者,联系相关背景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秋词》中你最欣赏那一句好在哪里(学生自由谈。
)2.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归纳。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思考: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思考: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前面时我们学过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明确:杜牧的《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思考:我们学过的哪首诗词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明确: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5)思考: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2)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学设计【课题】《秋词(其一)》【课型】课外古诗词诵读指导【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秋词(其一)》是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第一首。
该诗是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直接赞扬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鹤飞冲天的景象,表现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情感强烈,意境优美。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诵读过许多优秀诗文,能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并且对诗文的学习有了恰当的方法和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七年级的诗文学习中,学生要多阅读诗歌,能够大体把握诗意,能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基本能够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进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同时,他们对诗文的朗诵也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把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自己的声音传递出来。
能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人的心境,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也有差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的意境。
3.培养学生积累诗词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根据意境创作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的意境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点拨法、鉴赏品析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钢琴曲《秋日的私语》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诗词,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回答:在马致远的眼中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秋天?面对这样的秋景,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由悲秋引入课题板书:《秋词(一)》刘禹锡1.背诵《天净沙·秋思》。
2.学生简要分析诗词主旨。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5)
《秋词》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秋词》是初一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作者刘禹锡。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生词,把诗歌读顺畅;(C层目标)2、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A层目标)3、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B层目标)4、背诵默写全诗。
(B层目标)【教学重点】1.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2.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伤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意象,让人不停地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黄的纸张里低吟浅唱,把那缕缕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自古秋魂在心志,有什么样的心路,就会有什么样的秋。
1.古人多悲秋:古代文人逢秋必悲,除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心态和处境)那么谁能具体说说古人悲秋时的心态和处境?生:孤身在外,与亲友离别。
生:仕途坎坷,人生失意。
生:他们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生:他们失意之时也失去了志向,用悲观消沉的心态对待人生。
……PPT呈现: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
(纳兰性德)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杜若林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秋词》PPT课件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体会诗歌大意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
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秋词PPT,第二部分内容: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一)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感情时间:1分钟自学指导(二)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歌的大意。
时间:1分钟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遇到。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蓝天。
.........秋词PPT,第三部分内容:合作探究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
请以这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诗言志”,作者以其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赏析“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中心思想《秋词(其一)》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借冲天一鹤,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情怀。
.........秋词PPT,第四部分内容:练习1、通过学习,请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赞美秋天胜过了春天。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秋词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板书
秋词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板书秋词其一教案板书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越贾宾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
1《秋词》教学设计南甸中学梁小红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
2.把握和分析意象,展开想象,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秋词》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我准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逐步解决问题,达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探知诗歌寓意。
三、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吟咏,在教学上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检测法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
五、教学难点把握和分析意象,展开想象,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及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六、教学设计2(一)情境导入:秋天,似乎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悲秋,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诗人们不停的咀嚼、回味。
自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到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的情绪,似乎成为了古代诗人的一种观念。
而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而是写了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秋天。
今天,让我们走进《秋词》,去感受诗人笔下别样的秋天。
(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解读诗题生齐读诗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你能说出有关“秋”字的成语或者诗词句吗?秋天给你怎样的印象?那么,诗人对有秋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三)朗读诗歌教师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1)指名两名学生读,教师适时点拨。
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这样便会读出诗中奋发向上的意境。
(2)教师泛读。
(3)生再读。
(4)平仄音诵读教师按照古人读诗的方法教读,师生一起吟唱,生再吟唱,感悟诗情。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秋词(其一)【省一等奖】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以《秋词(其一)》、《夜雨寄北》为例教学目标1.借助课内注释和赏析理解诗歌大意;2.通过品味诗句领悟诗歌意蕴和情怀;3.整合两首诗歌的共性拓展思维广度。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句,领悟意蕴和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一读准落实字音,划分节奏,反复朗读。
落实字音,划分节奏,反复朗读。
二读顺1.落实重点词,解释句意(学案)。
2.梳理结构图,圈点勾画赏析的相关内容。
明确:能够从赏析中圈画“悲”、“爱”、“明朗刚健(明丽)”、“豪迈(愈挫愈奋、豪壮)”等词,完成结构图。
以上的词语均能从赏析内容中圈画得出,相近意思的词可以多积累,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小结:课外古诗词较之课内古诗词,多了一段诗词的赏析,充分利用赏析内容,梳理结构图,能够让我们快速读顺诗词。
1.落实重点词,解释句意(学案)。
2.梳理结构图,圈点勾画赏析的相关内容。
提示:利用《秋词》结构图的梳理方法,完成上图。
明确: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填入“孤独凄清”、“虚实结合”、“想象虚景”、“剪烛西窗”、“幸福欢乐”等内容。
最后可以顺势推出眼前实景的特点是秋雨绵绵,湿冷;想象虚景是温馨美好,温暖。
三读透1.提问:诗中何处可见明朗刚健的景明确:晴空一鹤排云上。
2.主活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这句诗用文字具体描绘出来,比一比,谁的内容最丰富、最恰当。
提示:(天气)____①___,___②___的天空下,____③____鹤___④___(如何)推开__1.提问:面对同样的景色“巴山夜雨”,诗人的心情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前者是君问归却不得归,一人独看夜雨;后者是与君相聚共剪烛,两人却话夜雨。
知识卡片:剪烛西窗(古代用烛灯来照明,蜡烛燃烧久了,露出的烛芯会变长且容易分岔,所以需要剪掉多余的烛芯来维持明作业:以下是七上教材中描写到秋景的古诗词,同是秋景,景物特点和情感抒发却不一样。
参考这些诗歌的课堂笔记,填写下表,并预习《潼关》。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朱水平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面试试讲
《秋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秋词》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作者刘禹锡。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二、教学目标1.感情读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所写之景物有哪些,思考这些景都带有什么色彩(四)展示评价一读:在学生自读展示2-3遍后的基础上泛读明确听读要求指名学生或小组朗读二读:出示幻灯片检验学生掌握字词情况三读:出示“意象”释义幻灯片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悟作者情感适时出示本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要求学生带感情朗读播放视频录音两遍(五)达标检测一.基础题字音,重点字义,作者简况(见幻灯片)二.达标题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词》教学设计
千阳县红山初级中学
杜斌强
一、教材、学情分析
《秋词》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作者刘禹锡。
本单元主题是秋日撷英。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
二、教学目标
1.
感情读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2.
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自主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所写之景物有哪些,思考这些景都带有什么色彩
(四)展示评价
一读:
在学生自读展示2-3遍后的基础上泛读
明确听读要求
二读:
出示幻灯片检验学生掌握字词情况
三读:
出示“意象”释义幻灯片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悟作者情感
适时出示本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要求学生带感情朗读
播放视频录音两遍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题
字音,重点字义,作者简况(见幻灯片)
二.达标题
1.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
”采用了什么手法?
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3.
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板书设计:
秋词
刘禹锡
颂秋
激越向上
感怀
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