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式

合集下载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法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入增溶剂、加入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法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如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

使用混合溶剂或加入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化学或酶代,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物或原药的化合物。

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

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表明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剂。

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

Yoshim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 调节pH值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法之一。

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完整版)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完整版)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完整版)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1.使用Noyes-Whitney方程来提高固体药物制剂的溶出度。

该方程描述了药物在溶液中的溶解过程,包括从固体表面溶解形成饱和层,然后通过扩散和对流进入溶液主体。

可以通过增加固体表面积、提高温度、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增加扩散系数和减小扩散层的厚度等方法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

2.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稀释剂和吸收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和润滑剂。

稀释剂用于增加片剂的重量和体积,吸收剂用于吸收液体成分。

润湿剂用于促进原料的粘性,粘合剂用于使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

崩解剂用于促进片剂在胃肠液中快速崩解成细小粒子,润滑剂用于减少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和黏附性。

3.对于缓、控释制剂(一天给药2次),至少需要测三个取样点来测试体外释放度。

第一个取样点通常在0.5~2小时之间,控制释放量在30%以下,主要考察制剂是否存在突释现象。

第二个取样点在4~6小时之间,释放量控制在约50%左右。

第三个取样点在7~10小时之间,释放量控制在75%以上,说明药物已经基本释放完毕。

4.根据Stokes定律,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混悬液的稳定性。

这个定律描述了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沉降速度与粒子的大小、密度和分散介质的粘度有关。

为了提高混悬液的稳定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减小粒度并加入助悬剂、使微粒带电并水化、进行絮凝和反絮凝、进行结晶增长和转型、降低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等。

答:单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原理是将药物和聚合物混合后,在油相中形成微小液滴,再通过单一凝聚剂的作用使其凝聚成固体微囊。

例如,将药物和聚乙烯醇混合后,加入油相中形成液滴,再加入单一凝聚剂如硬脂酸钠,使其凝聚成固体微囊。

酊剂(medicinal tincture)则是指药材用酒精提取制成的液体制剂,溶剂为酒精。

制法与酒剂相似,但浓度较高,一般用于口服。

酊剂中药物的浓度一般在10%~20%,而酒剂中药物的浓度一般在1%~5%。

因此,酊剂比酒剂更适合于需要高浓度药物的情况。

使用助溶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实例

使用助溶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实例

使用助溶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实例用助溶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实例引言: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和开发的不断推进,药物的溶解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良好的溶解度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不过,有些药物由于其化学性质或晶体结构的限制,导致其溶解度较低,极大影响了其在体内的吸收和效果。

而使用助溶剂来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因其简单可行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例来探讨该方法的具体应用。

1.胆固醇降低药物巴布洛酯溶解度的问题1.1 背景介绍:巴布洛酯是一种常见的胆固醇降低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然而,巴布洛酯的溶解度较低,不利于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

1.2 使用助溶剂:为了提高巴布洛酯的溶解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助溶剂,例如乙二醇、甘油等。

这些助溶剂可以通过改变药物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增加巴布洛酯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1.3 实验结果:研究显示,添加1%乙二醇的水溶液中,巴布洛酯的溶解度提高了近两倍,并且这一效果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仍然持续。

2.儿童用呼吸系统药物霍乐朵的溶解度限制2.1 背景介绍:霍乐朵是一种用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例如哮喘和支气管炎。

不过,霍乐朵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不利于儿童的口服给药。

2.2 使用助溶剂:为了解决霍乐朵的溶解度问题,研究人员尝试使用助溶剂来增加其溶解度。

其中,聚乙二醇200以及聚乙二醇400 被证明是有效的助溶剂。

2.3 实验结果:实验证明,加入5%聚乙二醇400的水溶液中,霍乐朵的溶解度提高了7倍以上。

这使得霍乐朵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给儿童进行口服治疗。

3.胰岛素口服给药的挑战3.1 背景介绍: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药物之一,然而,胰岛素的口服给药一直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是由于其溶解度较低和酸性环境的破坏。

3.2 使用助溶剂:为了克服胰岛素口服给药的限制,科学家利用了助溶剂的特性。

聚乙二醇4000 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胰岛素的溶解度,并延缓其在酸性环境中的降解。

使药物加快溶解的方法

使药物加快溶解的方法

使药物加快溶解的方法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如下:
1、制成可溶性盐:如难溶性弱酸和弱减性药物,可加入相应酸碱度的化学试剂,制成盐增加其溶解度。

2、引入亲水基团:通过引入亲水基团,来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3、加入助溶剂:加入助溶剂与药物反应生成复合盐或络合物增加溶解度,常用的助溶剂有碘化钾、氯化钠、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等。

4、使用混合溶剂:主要通过形成氢键,来增加介电常数、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常用的有乙醇、山梨醇、甘油与水等。

5、加入增溶剂: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来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

药物溶解度(solubility)是药物的一种物理性质。

固体及少量液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通常为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溶解某物质的最大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g)”。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2009-08-20 18:53 【大中小】【我要纠错】导读:本部分主要讲述执业药师考试中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的知识,其中涉及溶解度、增溶、成盐等知识。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

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

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

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

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定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

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1、增溶机理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

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

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选择合适的溶剂:选择一种适合药物的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例如,选用pH值与
药物相适应的缓冲液作为溶剂,或者选择具有高溶解度的有机溶剂。

2. 物理改性: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形态来提高溶解度,如制备药物的固体溶液、胶体或纳米颗
粒等。

这些形态改变可以增加药物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药物分子从固体中释放出来。

3. 添加增溶剂:将一定量的增溶剂加入溶液中,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增溶剂可以是有机溶
剂或易溶于水的有机物,如醇类、甘油、聚乙二醇等,它们与药物分子形成溶剂-溶质复合物,有助于药物的溶解。

4. 使用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表面张力,促进溶质的分散和溶解。

通过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烯醇、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5. 超声波处理:超声波具有机械、热和化学效应,它可以破坏药物的晶格结构,增加药物与溶
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6. pH调节:某些药物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易溶解,因此可以调节溶液的pH值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例如,对于一些弱酸性药物,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使其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从
而提高其溶解度。

需要注意的是,增加药物溶解度时,要根据具体的药物性质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
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优化。

药剂简答题

药剂简答题

1、简述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常用方法?答:(1)制成盐类某些不溶或难溶性有机物,若分子中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可分别将其制成盐,以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酸性药物,可用碱使器成盐,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有机碱一般可用酸使其成盐。

(2)应用混合溶剂水中加入甘油、乙醇、丙二醇等水溶性有机溶剂,可增大某些难溶性有机药物的溶解度,如氯霉素在水中的溶解度仅为%,采用水中含有25%的乙醇和55%的甘油复合溶剂可制成%的氯霉素溶液。

(3)加入助溶剂一些难溶性药物当加入第三种物质时能够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而不降低药物的生物活性,称此现象为助溶,加入的第三种物质为低分子化合物,称为助溶剂,助溶机理为: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盐,形成复合物或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可溶性复盐,例如难容于水的碘可以用碘化钾作助溶剂,与之形成络合物使碘在水中的浓度达5%。

(4)用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可以作增溶剂,以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增溶机理是具有疏水性中心区的胶束可包裹、插入与镶嵌极性不同的分子或基团,非极性药物可被包裹在胶束的疏水性中心区而被增溶,极性药物与增溶剂的亲水基具有亲和力被镶嵌于胶束的亲水性外壳而被增溶,同时具有极性基团的药物,分子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的疏水中心区,亲水部分嵌入胶束的亲水外壳内而被增溶。

2、全身作用的肛门栓剂应用是有那些特点?答:(1)药物不受胃肠道PH值或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2)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可用直肠给药;(3)可减少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并减少药物对肝的毒副作用;(4)对不能口服或不愿吞服的患者及伴有呕吐的患者,腔道给药较为有效,适合儿童使用。

3、叙述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环境因素与稳定化措施?答: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光线、空气、金属离子、湿度与水分、包装材料等稳定化措施:(1)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药物的降解反应越快,对易水解或易氧化的药物要注意控制温度,尤其是注射液,在保证完全灭菌的前提下,适当减低灭菌的温度或索道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高温,以防止药物过快的水解或氧化;对热敏感的药物如某些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要根据药物性质,合理地设计处方,生产中可采取特殊工艺,如无菌操作、冷冻干燥、低温储存等,以确保制剂质量。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方法进展分析归纳,总结参加增溶剂、参加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方法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如何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

使用混合溶剂或参加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化学或酶代谢,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谢物或原药的化合物。

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展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

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明确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剂。

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拟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

Yoshimi等[3]的研究明确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假如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调节pH值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方法之一。

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讲座

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讲座

答案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若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即“相似相溶”。

氢键对药物溶解度影响较大。

在极性溶剂中,如果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则溶解度增大。

如果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减小,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

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可增加其溶解度。

将含碱性基团的药物如生物碱,加酸制成盐类,可增加在水中溶解度;将酸性药物加碱制成盐增加水中溶解度,如乙酸水杨酸制成钙盐在水中溶解度增大,且比钠盐稳定。

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如维生素K3不溶于水,分子中引入-SO3HNa则成为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可制成注射剂。

2.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药物离子的水合作用与离子性质有关,阳离子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很强,以至于阳离子周围保持有一层水。

离子大小以及离子表面积是水分子极化的决定因素。

离子的水合数目随离子半径增大而降低,这是由于半径增加,离子场减弱,水分子容易从中心离子脱离。

一般单价阳离子结合4个水分子。

药物的溶剂化会影响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3.粒子大小的影响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而对于难溶性药物,粒子半径大于2000nm时粒径对溶解度无影响,但粒子大小在0.1~100nm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

Ostwald-Freundlich方程是描述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子大小的定量关系,是在-定温度下用热力学的方法导出。

(见第二章第六节)。

4.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度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ΔHs>0,还是放热ΔHs<0。

当Δ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果Δ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5.pH值与同离子效应(1)pH值的影响:多数药物为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这些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受pH值影响很大。

脂质体技术原理

脂质体技术原理

脂质体技术原理脂质体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物传递系统,可以用于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其原理是利用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等成分组成的微小囊泡,其结构与细胞膜类似。

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其成分和结构,调节其大小和表面性质,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传递。

脂质体技术的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脂质体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许多药物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或物理性质,导致其在体内的溶解度较低,限制了其生物利用度。

而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可以提高其溶解度,使其更易被吸收和利用。

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某些药物在体内受到光、氧、酶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分解或失活。

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延长其在体内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药效。

脂质体还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

通过调节脂质体的大小和表面性质,可以使其在体内靶向到特定的组织或器官。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可以制备靶向肿瘤细胞的脂质体,将药物精确地释放到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脂质体技术还可以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脂质体内部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其中,并通过调节脂质体的结构和成分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这种控制释放的方式可以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治疗需求来设计,提高药物的疗效。

总体来说,脂质体技术是一种灵活多样的药物传递系统,通过调节脂质体的成分、结构和性质,可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传递,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技术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可以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1% ( E1 449 ) 下测 cm
吸收度,对照液为 同量聚山梨酯水溶 液,计算药物溶解 度。
0.45µ m 微孔滤膜过
滤,取滤液 0.5ml,
以蒸馏水定容至 100ml , 于 波 长
1% 222nm ( E 1 cm 49 )
下测吸收度,对照 液为同量聚山梨酯
水溶液,计算药物
溶解度。
(二)助溶剂对难溶性药物的助溶作用
*五.实验结果
药物 布洛芬 表面活性剂
无 聚山梨酯-20
1.药物加入顺序对增溶的影响。 2.聚山梨酯对布洛芬的增溶结果
体系的外观状态 溶解度(药物g/100ml)
0.008
聚山梨酯-40
聚山梨酯-80
3.温度对增溶的影响结果
药物 布洛芬 表面活性剂 聚山梨酯-80 溶解度(g/100ml) 室温 55℃
你快乐吗?我很快乐!
你快乐吗?我很快乐!我们一起快乐办公吧!好的好的。那我 们一起去关注@小9仔 的新浪微博吧~好的好的~ 这里是传说中的内容页,你发现了吗? 恩恩,我发现了的说,这里确实是内容页啊!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写点内容呗,把内容页填满啊~ 啊,这么麻烦的啊,好吧,现在满了吧~ 恩恩,撤~
4.助溶剂对茶碱的助溶结果
药物 茶碱 助溶剂 无 乙二胺 菸酰胺 现象
*六.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影响水中难 溶性药物增溶的主要因素。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乙二胺、烟 酰胺对茶碱助溶的可能机制。
传说中的目录
Part1 你快乐吗? Part2 我很快乐! Part3 你办公吗? Part4 我办公的! Part5 快乐办公!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
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 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过程。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1. 引言1.1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是指在体内难以溶解的药物,常常导致药效不佳或者吸收不良的情况。

为了克服难溶性药物的缺陷,制剂增溶技术应运而生。

制剂增溶技术旨在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主要包括纳米化技术、固体分散剂的应用和微乳液制剂的制备技术。

纳米化技术能够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级粒子,增加其表面积,提高其溶解度。

固体分散剂则是通过将药物固定在分散剂上,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微乳液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释放系统,能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在药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减少药物的剂量,提高药效。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提高制剂增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拓展更多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推动难溶性药物的临床应用。

制剂增溶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临床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2. 正文2.1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或其他溶剂中溶解度非常低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较慢,生物利用度低,需要大剂量使用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难溶性药物常常伴随着生物利用度低、波动性大、溶出速度慢等问题,给药的方式和频率受限制,甚至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主要包括:(1)生物利用度较低,药效延迟;(2)溶解速度慢,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3)药物浓度波动大,难以维持在治疗范围内;(4)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发挥治疗效果;(5)对制剂的要求高,需要通过增溶技术提高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难溶性药物的这些特点使得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寻求有效的增溶技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介绍常见的增溶技术及其在难溶性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2.2 常见的增溶技术常见的增溶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解读

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解读
在维生素B2中引入-PO4HNa形成的维生素B2磷酸酯钠 溶解度可增大300倍。
(三)使用潜溶剂
两种以上溶剂
潜溶(cosolvency):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的量处于某一比例时,药物 在复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其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 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cosolvent)。
数称增溶量。
系物增溶剂的相对分子量不同其增溶 效果也不同,同系物的碳链越长则其
增溶量越大;如碳原子个数相同,则
影响增溶量的因素:
含直链的比含支链的增溶量更大。
1.增溶剂的种类: 2.药物的性质: 3.加入顺序: 4.增溶剂的用量:
在增溶剂的种类和浓度一定的情况下,同系 束物 药 增 但所药 物 多溶能物 分 环量容的 子 的大纳相 中 增,液的温 的 但 液对 如 溶环,药度 增 变配分 有 量烷稀物出一 溶 为比子 不 会烃释量现如定 剂 混影量 饱 减比后就混果时 可 浊响越 和 少直仍越浊加得或不。大键,链为少。入澄稀当,则支烷澄,适清释则则比链烃清故量溶时溶体相对的。增积应增增溶越的溶溶量大饱量量越,和几大小胶烃无,。
eg 碘酊中KI是I2的助溶剂
(五)加入增溶剂
每克增溶增剂溶能(solubilization):表面溶对剂活强的性极H性剂LB或增值非越加极大药性则物药增物溶溶,解效非果度离越的子好现型,增但 增溶象药,物的加克入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对溶于剂极(性so低lu的b药il物izi结n果g 正ag好e相n反t)。。同
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
制成可溶性盐 引入亲水基团 使用增溶剂 加入助溶剂 使用潜溶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一)制成可溶性盐 药物分子中若含有酸性或碱性基团,则可用碱或酸与
其成盐,使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而增溶。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策略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策略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策略药物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给定剂量的药物以其活性形式进入体内的比例。

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对于药物疗效的增加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策略。

一、改善药物溶解性药物的溶解度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溶解度较低的药物,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1. 超精细化药物颗粒制备技术超精细化技术可以将药物颗粒粒径减小到亚微米或纳米级别,从而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常用的超精细化制备技术包括球磨法、溶剂结晶法等。

2. 结晶形态改变通过调整药物的结晶形态,如形成多晶形式或固溶体等,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这可以通过溶剂结晶、共晶化合物制备等方法实现。

3. 组合用药将药物与溶解度较高的辅料或载体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二、增加药物的渗透性药物在通过生物膜时需要克服一定的渗透阻力,因此渗透性也是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几种增加药物渗透性的常用策略。

1. 衍生物设计通过引入特定的基团或进行结构修饰,可以改善药物的渗透性。

例如,引入脂溶性基团、氨基酸结构等。

2. 使用吸附剂吸附剂可以增加生物膜的渗透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例如,脂质体、聚合物等。

3. 提高脂溶性脂溶性是影响药物跨膜渗透的重要参数。

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增加药物的脂溶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三、增加稳定性和抑制代谢药物在体内可能会遭受代谢酶的作用,从而导致药物的降解和失活。

以下是一些提高药物稳定性和抑制代谢的策略。

1.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通过化学修饰或添加稳定剂等方式,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减少其代谢和降解。

例如,酯化、酰胺化等修饰方法。

2. 抑制代谢酶的活性使用代谢酶抑制剂可以减少药物的代谢和降解。

例如,植物提取物、抗代谢药物等。

3. 改变给药途径改变药物的给药途径,如选择经皮给药、黏膜给药等方式,可以减少药物的初过效应和代谢。

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低,三大方法来改善

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低,三大方法来改善

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低,三大方法来改善难溶性药物由于颗粒大小或者加入的赋型剂的不同,会导致口服剂量相同,但是疗效却有很大的差异。

在药物研发中,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从而促进药物在人体的吸收,提高药物的临床效果,是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比较常见的工作可以从原料微粉化、增加表面活性剂、固体分散体3个环节逐步开展。

1.1、原料微粉化由于固体的溶解速率与其溶出介质接触表面积成正比,因此减小粒径以增大表面积是目前增大难溶性药物在胃肠道中溶出度、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固体制剂研发中,原料药的粉碎是片剂制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个环节。

原料药微粉化是解决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大颗粒相比,微粉化后的药物的溶解速率更快、溶解度更高、附着性更强,并且能够以更快的速率分散到血液里。

如有研究者建立了头孢地尼颗粒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并分别考察原料药微粉化前后的头孢地尼颗粒的溶出情况[1]。

研究者采用溶出度试验二法--桨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分别在盐酸溶液、纯水、pH7.2磷酸盐缓冲液三种溶出介质下,转速50r/min,体积为900mL,比较原料药微粉化前后头孢地尼颗粒的溶出行为。

研究结果发现,该方法可以用于头孢地尼颗粒制剂溶出度的测定,且实验证明通过微粉化技术能够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

在固体制剂研发中,溶出度试验是药品质量的重要控制项目之一,也是评价制剂处方和生产工艺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评定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

美迪西拥有片剂、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软膏剂、乳膏剂、喷雾剂、凝胶剂、糖浆剂、酊剂、口服液体制剂等制剂工艺研究和质量研究常用的设备和仪器,以及口服固体制剂GMP 中试车间,还具有开发缓控释制剂、纳米制剂、脂肪乳剂等新技术研发能力。

2、增加助溶剂或表面活性剂使用助溶剂与难溶性药物形成络合物、分子复合物等可以达到助溶剂的增溶作用,合适的助溶剂可以使药物发挥更好地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式
2010-6-29 16:45【大中小】【我要纠错】
执业药师药剂学中经常会讲到增加药物溶解度,到底如何增加药物溶解度,现总结以下
方法供大家参考。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

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

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
重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
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

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
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

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
定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

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1、增溶机理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

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

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
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
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2、影响增溶的因素
难溶性药物的增溶量在一定增溶剂及温度下,是有一定限度的。

影响增溶量的因素主要
有以下几种:
(1)增溶剂的种类及性质。

增溶剂的种类不同,其增溶效果不同。

对于强极性或非极性药物,非离子型增溶剂的HLB值越大则增溶效果越好,但对于极性低的药物结果则正好相反。

同系物增溶剂的相对分子量不同,其增溶效果也不同。

同系物的碳链越长,其增溶量越大,碳原子个数相同,则含直链的比含支链的增溶量更大。

(2)药物的性质。

在增溶剂种类和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同系物药物的分子量越大,增溶量越小。

这是由于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束的体积大体是一定的,因此,分子量大的药物
摩尔体积也大,能溶解的量就必然减少。

(3)温度。

对于大多数增溶系统,随着温度的提高,增溶量增大。

但是温度对增溶量的影响会由于温度对增溶质溶解度的影响而变得复杂。

(4)加入顺序。

一般先将增溶剂与难溶性药物混合,最好使之完全溶解,然后再加水
稀释,则能很好溶解,否则增溶效果不好。

(5)增溶剂的用量。

增溶剂的用量对增溶作用很重要。

用量不足,起不到增溶作用,或在贮存、稀释时发生沉淀;而用量太多,既浪费,又可产生毒副作用,药物进到胶团也影响其吸收。

在温度一定时,加入适量的增溶剂,可得澄清溶液,稀释后仍为澄清。

如配比不当,则溶液会变为混浊或稀释时出现混浊。

可通过实验来确定增溶剂的用量。

三、助溶作用
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复盐、缔合物等,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现象。

这加入的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
分子化合物(不是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助溶剂有以下几种:
(1)有机酸及其钠盐。

如苯甲酸、苯甲酸钠、水杨酸、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等。

咖啡因与助溶剂苯甲酸钠形成苯甲酸钠咖啡因,溶解度由1:50增大到1:1.2。

(2)酰胺类。

如乌拉坦、尿素、烟酰胺、乙酰胺等。

茶碱与助溶剂形成氨茶碱,溶解
度由1:120增大到1:5。

(3)无机盐类。

如硼砂、碘化钾等。

以碘化钾为助溶剂,能与碘形成络合物KI3,增
加碘的溶解度,配成含碘5%的水溶液。

四、改变溶媒或选用混合溶剂
某些分子量较大,极性较小而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药物,如果更换半极性或非极性溶剂,可使其溶解度增大。

例如,樟脑不溶于水,而能溶于醇、脂肪油等,故不宜制成樟脑水溶液,
而可制成樟脑醑或樟脑搽剂。

在液体制剂中,经常采用混合溶剂,以改变溶剂的极性,使难溶性的药物或制成盐类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得以溶解。

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以氢键结合,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那些溶剂。

如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

通常,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这种混合溶剂称潜溶剂。

如:甲硝达唑在水中溶解度为10%(w/v),但在水-乙醇中,溶
解度提高5倍。

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

另外,潜溶剂改变了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

五、药物分子结构修饰
将亲水基团引入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可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引入的亲水基团有:磺酸钠基(-S03Na)、羧酸钠基(-COONa)、醇基(-OH)、氨基(-NH2)及多元醇或糖基等。

例如,樟脑在水中微溶(1:800),但制成樟脑磺酸钠后,则易溶于水,且毒性低。

维生素K3(甲萘醌)在水中不溶,引入亚硫酸氢钠(-SO3HNa),制成亚硫酸氢钠甲萘醌
后,溶解度增大为1:2。

但应注意,有些药物被引入某些亲水基团后,除了溶解度有所增加,其药理作用也可能
有所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