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原理》与《水土保持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学全

水土保持学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水土保持学第二章土壤侵蚀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内营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2)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会在压力、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3)地震: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

4.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地壳表面直接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接触,它们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

5.土壤侵蚀的类型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化学侵蚀类型生物侵蚀类型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古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现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度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加速侵蚀、正常侵蚀6.水力侵蚀的作用方式,按侵蚀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水土保持学》试题库

《水土保持学》试题库

《水土保持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水土保持学、土壤侵蚀、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速度、土壤流失量、流域产沙量、侵蚀模数、正常侵蚀、自然侵蚀、加速侵蚀、现代侵蚀、水力侵蚀、溅蚀、面蚀、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细沟状面蚀、沟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山洪侵蚀、重力侵蚀、陷穴、泻溜、崩塌、滑坡、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泥石流、泥流、石洪、风力侵蚀、植物侵蚀、层流、紊流、水流挟沙力、块体运动、起沙风速、输沙率、热融作用、热融滑塌、热融沉陷、侵蚀转折坡度、横坡耕作、区田、圳田、治坡工程、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谷坊、山洪、荒溪、拦沙坝、变坡工程、排导沟、明硐、渡槽、急流槽、改沟工程、农田防护林、农田林网化、林带结构、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林带疏透度、林带透风系数、林带夹角、防护距离、有效防护距离、防护范围、有效防护范围、植苗造林、埋干造林、扦插造林、植物阻沙作用、机械沙障。

二、填空题1、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与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2、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是(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

3、(加速侵蚀)是我们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对象。

4、面蚀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根据它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分为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

5、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称为(溅蚀)。

6、切沟侵蚀的横断面呈(V)型,而冲沟侵蚀则呈(U)型。

7、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它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

8、陷穴沿流水线连串出现时叫(串珠状陷穴),成群状出现时又叫(蜂窝状陷穴)。

9、冰川侵蚀对底部土体产生(刨蚀),而对两侧土体产生(刮蚀)。

10、一般情况下雨滴直径大,终点速度高,降雨强度大,(溅蚀)越严重。

11、地表径流的水流可以分为(层流)和(紊流)两种基本流态。

水土保持学2003级(A)答案精选全文

水土保持学2003级(A)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水土保持学2003级(A)答案一、名词解释1、加速侵蚀:在人类出现以后,随着人类活动逐渐破坏了地表的自然状态,加快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使土壤的侵蚀速率大于形成速率,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被破坏。

2、面蚀:下溅的雨滴汇积成片,近地面的径流对地面造成的侵蚀作用。

3、沟蚀:由汇聚在一起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壤及其母质,形成切入地表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

4、重力侵蚀: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5、植物侵蚀:在人为作用下,某些植物对土壤产生的侵蚀作用,表现为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

6、混合侵蚀:在水流冲力、重力的共同作用下的特殊的侵蚀形式。

7、山洪侵蚀:山区的小溪、河流暴发洪水对土壤造成的侵蚀作用。

8、坡式梯田:顺坡每隔一定间距沿等高线修筑,地埂依靠逐年耕翻、径流冲淤,并加高田埂,使田面逐年变缓,终成水平梯田的一种过渡形式。

9、谷坊: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

10、圳田:宽约1米的水平梯田,且有较大的容量。

二、填空题1、加速侵蚀;2、V,U;3、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4、溅蚀;5、崩塌、滑坡;6、蜂窝状陷穴;7、刨蚀、刮蚀;8、泥流;9、溅蚀;10、隔坡梯田,反坡梯田。

三、简答题1、水土流失的危害?(9分)答:①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②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③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④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⑤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⑥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2、西北黄土高原水力侵蚀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点?(12分)答:主要分布在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特点:①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水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②以黄土为特色。

黄土质地均细,垂直解理发育,使之抗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的能力低。

③沟壑纵横,地形破碎。

④击溅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

土壤侵蚀名词解释参考

土壤侵蚀名词解释参考

试题一一、名词解释(5分)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2、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持、保护、改良与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3、容许土壤侵蚀量指在维持土地高生产力水平的前提下,最大的土壤侵蚀速率,或与岩石的化学风化成土率保持平衡的侵蚀速度。

4、雨滴中数粒径(D50)一次降雨的雨滴分布,用该次降雨雨滴累计体积百分曲线表示。

其中累积体积为50%所对应的雨滴直径称为中数粒径,用D50表示。

5、沙漠化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由于原生植被的破坏,风蚀使土壤退化,生产力降低,出现斑状、片状流沙,使原来非沙漠景观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以及在沙漠地区原来固定的沙丘活化,沙漠向周围地区的扩展过程。

水土保持: 防治水土流失、保持、保护、改良与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6. 常态侵蚀:正常侵蚀指的是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那部分土壤侵蚀。

这种侵蚀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实际上也不至于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

7. 泥沙沉速:当泥沙在水中的重力与水流阻力相等时,泥沙以等速下沉,这个速度称为泥沙沉速。

8. 起动流速:水流能够冲刷推动泥沙运动的最小流速。

(5)水力坡度:径流开始具有冲刷作用的最小坡度。

9、土壤侵蚀模数;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也称土壤侵蚀速率,量纲是T/KM2a10、容许土壤流失量:指在维持土地高生产力的前提下,土壤的最大侵蚀速率,即与岩石的化学分化成土率相平衡的土壤侵蚀速率。

容许流失量是维持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之,可件称为维持土地高生产力的最大侵蚀速率11、风力侵蚀:指在风的影响下,地表土壤物质物质脱离地表被搬运的现象及气流中颗粒对地表的磨蚀作用。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水流、风力、人类活动等因素剥蚀和破坏的过程。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好土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治理土壤侵蚀至关重要。

土壤侵蚀的原理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蚀和人为侵蚀三种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对土壤表层的冲刷和剥蚀,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雨水冲刷和河流冲刷是水力侵蚀的两种主要形式。

雨水冲刷是指降雨冲刷土壤表层,将土壤颗粒和有机质带走,造成土壤流失。

河流冲刷是指河水对河岸和河床的冲刷,导致土壤流失和河床淤积。

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壤表层的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风力将土壤颗粒吹走,形成沙尘暴和风沙土壤流失。

人为侵蚀是指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和侵蚀,主要包括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采等行为。

土壤侵蚀的原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土壤侵蚀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山区和丘陵地带的陡坡易发生水力侵蚀,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易发生风蚀。

其次,气候条件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

降雨量大、降雨强度大的地区容易发生水力侵蚀,而干燥、多风的地区容易发生风蚀。

再次,植被覆盖情况对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

植被可以减缓水流和风力的侵蚀作用,保护土壤不受侵蚀。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

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采都会破坏植被覆盖,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土壤侵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减缓土壤侵蚀的发生。

其次,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包括梯田、防护林、草地固沙等工程,减少水力和风力侵蚀的发生。

再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保护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加强土壤侵蚀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土壤侵蚀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总之,土壤侵蚀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壤侵蚀学考试复习重点
第三节 土壤侵蚀的表现
土壤侵蚀的形式:在一定种类土壤侵蚀外营力作用下,由于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土壤侵蚀发生的条件不同,是地表形态产生变化而导致地表形态的差异。
一 ,水力侵蚀 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㈠ 雨滴击溅侵蚀 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象
㈤ 山剥皮 土石山区陡峭坡面在雨后或土体解冻后,山体的部分土壤层及部分母质层发生剥落,露出岩基的现象。
四 混合侵蚀 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侵蚀类型。具体而言指固体径流处于超饱和状态时的一种急流,生产上称为泥石流。
根据含固体物质种类分类 1.泥流 黄土区和土质山区,以细粒,粘粒,
第四节 土壤侵蚀各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 各种侵蚀的形式都是根本性侵蚀
⑴溅蚀,面蚀,化学侵蚀;经常发生,面积大,侵蚀数量不大,容易被忽视,侵蚀是土壤中的细粒,粉粒,养分,导致土壤肥力差,土壤能力下降,是根本性侵蚀。处于土壤侵蚀第一类,也称先期侵蚀
⑵沟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发生在带状,片状,块状地带,一旦发生,在量上,质上,都是对土壤的彻底破坏,应当引起重视。这种侵蚀是先期侵蚀发展的结果,讲这类侵蚀归为第二类侵蚀,也成为中期侵蚀
西汉即有梯田 我国被称为梯田之父
早期水保工程主要治理大江大河;黄河 长江 淮河 松花江 嫩江等
1991年6月27日 第七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㈣,水土保持发展阶段
1. 启蒙探索阶段 上世纪20—40年代 建立水土保持实验区 进行水土保持初步探索
2. 示范推广发展阶段50—70年代 1957 邓子恢大力支持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1.名词解释2.挟沙力:在一定的水流条件下,能够携运泥沙的数量。

3.雨滴的中数直径:一次降雨的雨滴分布,用该次降雨雨滴累计体积百分曲线表示,其中累积体积为50%所对应的雨滴直径称为中数直径,用D50表示。

4.溅蚀量:击溅侵蚀引起土粒下移的数量。

5.侵蚀沟:是在水流不断下切、侧蚀,包括由切实引起的溯源侵蚀,以及侵蚀物质随水流悬疑推移搬运作用下形成的。

6.起沙风:一切大于使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的最小临界风速的风。

7.风沙流:风与其所搬运的固体颗粒共同组成复杂的二相流,称为风沙流。

8.风蚀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

9.风积作用: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现象。

10.风沙流的饱和度: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的沙量称为容量,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强度,强度与容量之比。

11.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一系列现象。

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12.错落:是指陡崖、陡坎、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

13.蠕动:主要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14.崩岗:指的是发育于红土丘陵地区冲沟沟头因不断地崩塌和陷落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

15.陷穴: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

16.冻土:是指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层。

17.石海:在平坦而排水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块,直接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形。

18.石川:在不太陡的山坡或凹地中,大量的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土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的石块群体。

19.热融作用: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

水土保持学知识点

水土保持学知识点

水土保持学知识点一、名词解释水土保持学、土壤侵蚀、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速度、土壤流失量、流域产沙量、侵蚀模数、正常侵蚀、自然侵蚀、加速侵蚀、现代侵蚀、水力侵蚀、溅蚀、面蚀、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细沟状面蚀、沟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山洪侵蚀、重力侵蚀、陷穴、泻溜、崩塌、滑坡、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泥石流、泥流、石洪、风力侵蚀、植物侵蚀、层流、紊流、水流挟沙力、块体运动、起沙风速、输沙率、热融作用、热融滑塌、热融沉陷、侵蚀转折坡度、横坡耕作、区田、圳田、治坡工程、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谷坊、山洪、荒溪、拦沙坝、变坡工程、排导沟、明硐、渡槽、急流槽、改沟工程、农田防护林、农田林网化、林带结构、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林带疏透度、林带透风系数、林带夹角、防护距离、有效防护距离、防护范围、有效防护范围、植苗造林、埋干造林、扦插造林、植物阻沙作用、机械沙障。

二、填空题1、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与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2、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是(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

3、(加速侵蚀)是我们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对象。

4、面蚀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根据它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分为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

5、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称为(溅蚀)。

6、切沟侵蚀的横断面呈(V)型,而冲沟侵蚀则呈(U)型。

7、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它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

8、陷穴沿流水线连串出现时叫(串珠状陷穴),成群状出现时又叫(蜂窝状陷穴)。

9、冰川侵蚀对底部土体产生(刨蚀),而对两侧土体产生(刮蚀)。

10、一般情况下雨滴直径大,终点速度高,降雨强度大,(溅蚀)越严重。

11、地表径流的水流可以分为(层流)和(紊流)两种基本流态。

水土保持学第二章

水土保持学第二章

⽔⼟保持学第⼆章第⼆章⼟壤侵蚀的基本特征⼟壤侵蚀是指⼟壤及其母质在⽔⼒、风⼒、冻融、重⼒等外营⼒作⽤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因此,它的本质也是地球的外营⼒对地表的塑造与夷平。

这⼀过程从陆地形成以后就在不断地进⾏着,只是在⼈类的出现与参与下,发⽣了根本变化,故通常将地史时期纯⾃然条件下发⽣和发展的侵蚀作⽤与过程,称为⾃然侵蚀或正常侵蚀(normal erosion)。

它的特点是侵蚀速率缓慢,不受⼈为活动影响的纯⾃然过程,因⽽⼜可称为常态侵蚀。

⼈类出现以后,他们为了⽣存,就⾃觉与不⾃觉地加⼊到了改造⾃然的过程中,在⽣产⽅式落后,效益低下的情况下,这⼀作⽤往往加快了⼟壤侵蚀的过程。

所以,有史以来(距今约5000年左右),⼈类⼤规模的⽣产活动逐渐形成,改变和促进了⾃然侵蚀过程,这种快速的侵蚀作⽤过程,称为加速侵蚀(accelerated erosion)。

其特点是侵蚀速度快、破坏⼤、影响深远,除了有常态侵蚀作⽤外,还有⼈类活动的参与,两者作⽤相迭加,⼤⼤加速了侵蚀的发⽣与发展。

另外,按⼟壤侵蚀发⽣的时代⼜可划分为古代侵蚀(ancient erosion)和现代侵蚀(human erosion)。

其含意与上述概念基本相同。

现在⼈们研究的⼟壤侵蚀(或⽔⼟流失),均是指加速侵蚀(或现代侵蚀)⽽⾔的。

按侵蚀营⼒⼟壤侵蚀可分为:⽔⼒侵蚀、重⼒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风⼒侵蚀、⽣物侵蚀等。

据其危害程度的⼤⼩,本章主要讨论⽔⼒侵蚀、风⼒侵蚀、重⼒侵蚀和混合侵蚀的⼀些主要问题。

第⼀节⽔⼒侵蚀⼀、⽔⼒作⽤从动⼒⾓度来讲,⽔⼒侵蚀是降⾬侵蚀⼒与径流冲刷⼒共同作⽤的结果。

(⼀)降⾬侵蚀⼒降⾬侵蚀⼒是降⾬引起⼟壤侵蚀的潜在能⼒,它是降⾬物理特征的函数,在下垫⾯特征相对⼀致的条件下,降⾬侵蚀⼒越⼤,引起的⼟壤侵蚀越剧烈。

侵蚀⼒的计算,经过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已有很⼤进展。

威斯迈尔,(W.H.Wischmeier)经过⼤量的寻优计算,找到了⽤⼀个复合参数R为指标来表⽰,其表达式为:R=EI30(2-1)式中:E 为该次降⾬的总动能(英尺·英⼨或J/m 2·mm ),I 30是该次暴⾬过程中出现的最⼤30分钟强度(吋/⼩时或mm/h )。

《土壤侵蚀原理》与《水土保持学》名词解释

《土壤侵蚀原理》与《水土保持学》名词解释

《土壤侵蚀原理》及《水土保持原理》两本书上的水土保持名词解释1、土壤侵蚀(soil erosion)——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2、流域产沙量(sediment yield)——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

3、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4、水土保持(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5、地质侵蚀(geological erosion)——就是在地质营力作用下,地层表面物质产生位移和沉积等一系列破坏土地资源的侵蚀过程。

6、加速侵蚀(accelerated erosion)——指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如滥伐森林、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等,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或自然侵蚀)速率,导致土壤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7、正常侵蚀(normal erosion)——指的是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那部分土壤侵蚀。

8、面蚀(surface erosion)——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在地表产生积水,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地表径流,开始形成的地表径流处于未集中的分散状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地表土粒。

9、沟蚀(gully erosion)——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及破碎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

10、山洪侵蚀(torrential flood erosion)——在山区、丘陵区富含泥沙的地表径流、经过侵蚀沟网的集中,形成突发洪水,冲出沟道向河道汇集,山区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或淤积过程。

水土保持学试题(含答案)

水土保持学试题(含答案)

水土保持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1.土壤侵蚀2.水土保持规划3.轮作4.生态脆弱带5.农田防护林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18分)1.简述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

2.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动力因素有哪些?3.简述水土保持坡面治理工程的作用、类型。

三、问答题(共计62分)1.农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按其作用可分为哪几类?(18分)2. 什么是水土流失?举例说明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24分)3.简述沙漠化的原因与危害。

(20分)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1.土壤侵蚀: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侵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2.水土保持规划: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总体纲要,也是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3.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4.生态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空间过渡带。

5.农田防护林:以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结构和成带或网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风沙、干旱、干热风、霜冻等)农田(旱作农田与灌溉农田)上的人工林。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18分)1.简述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

答:1、生态经济学原理: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平衡。

(1分)2、生态学原理:包括a.生态环境脆弱带原理;b.恢复生态学原理;c.景观生态学理论。

(2分)3、系统科学原理:包括系统理论、系统工程方法、大系统控制论等。

(1分)4、可持续发展原理: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应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为前提。

决定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五个要素。

(2分)2.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动力因素有哪些?答:促进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地表轮廓并直接决定着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和其发展过程。

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是农业计划中的一个项目。

它不仅研究土壤侵蚀的控制,消极地保持水土,而是将水土流失的治理、研究和预防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地实施土地以及经营作业上所需要的水土保持技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科学。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量是指土壤在外营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

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

流域产沙量:在特定的时段内通过小流域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地表层侵蚀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它外营力的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松软岩层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正常侵蚀是指在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

加速侵蚀是指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状态,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地表土壤移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加快了土壤侵蚀速度,使侵蚀速率大于土壤的自然形成速度,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

古代侵蚀是指远在人类出现以前的地质时期内,在构造运动和海陆变迁所造成的地形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侵蚀作用。

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出现以后,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土壤侵蚀现象。

水力侵蚀又叫水蚀,是指土壤在水力作用下发生的侵蚀现象。

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分为面蚀、沟蚀和山洪侵蚀。

面蚀是指由于雨滴的击溅和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

雨滴击溅侵蚀是指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它是一次降雨最先发生的土壤侵蚀状态。

国外对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解释

国外对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解释

土壤侵蚀作为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政府及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一般来说,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在国际上是通用的,一般认为它属土壤学的二级学科。

水土流失一词在我国普遍采用,一般认为其在概念上与土壤侵蚀有所区别,但它直接反映了土壤侵蚀的危害程度。

水土保持的概念是由中国首先提出的,现己被国际普遍采用,逐渐代替了原先的土壤保持。

由于各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的动力差异,土壤侵蚀的表现形式也各具特点。

由于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以及水上流夫危害程度的差异,形成土壤侵蚀研究及水土流夫控制研究的不同特点。

1.美国(1)被称为美国水土保持之父的HUGH HAMMOND BENNETT,在60年前就将水蚀和风蚀列为土壤侵蚀两种主要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的论断一直被美国作为立法的依据,他的著作被世界上许多国家作为水土保持的的教材。

(S0IL C0NSERVATI0N, 1938 NEW Y0RK)。

(2)美国的土壤保持(土壤侵蚀防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就是1934年的“黑风暴”之后。

1935年4月,国家第一次颁布了《水土保持法》。

(3)美国土壤保持局1971年把土壤侵蚀解释为“土壤侵蚀是个、风、冰或重力等营力对陆地表面的磨蚀,或者造成土壤、岩屑的分散与移动。

”土壤保持(Soil Conservation)与土壤侵蚀防止(Soil Erosion Control )在美国是同义语,但土壤保持的意义要广泛些。

它不仅包含沟道治理,广泛利用牧草、修筑梯田和作物带壮间作等,而且囊括了全部诸如正确利用土地和采用有效措施的一切事宜。

目前,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风蚀预报方程WEO被用来识别易蚀土,指导选定水保措施。

(4)1999年出版的《水土保持:生产力与环境保护》(Frederick R. Troeh,J. Arthur Hobbs and Roy L.Donahue,1999,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中也提出土壤侵蚀是由水和风引起的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泥土和有机质,留下租沙、沙砾和石头。

水土保持学的名词解释

水土保持学的名词解释

水土保持学的名词解释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如何保护和管理水源、土壤和植被,从而防止和减缓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的一系列策略和技术。

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农学和工程学等等。

本文将通过解释水土保持学的相关术语和原理,带领读者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与丰富内涵。

1.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通过采用合理的措施和技术,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浪费,从而维护水源、土壤和植被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这不仅仅是一种环境保护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水土保持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质、保持水量平衡以及提高土壤肥力。

2.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自然力和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土壤表面的物质流动和土壤剥蚀的过程。

降水、风力、水流以及人类的农耕、城市建设等活动都是导致土壤侵蚀的因素。

土壤侵蚀造成的后果严重,包括土壤肥力下降、水源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因此,水土保持学致力于开发和应用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来减少土壤侵蚀,并保护土壤资源。

3.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干预以改善或重建破坏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水土保持学中的生态恢复是指通过植被恢复、土壤修复和水质治理等手段,使受到破坏的水源、土壤和植被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不仅可以改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加自然界的各种资源。

4. 多种植群多种植群是一种通过分布多种不同植物物种的方法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植被的整体稳定性,提高抵抗病虫害和逆境的能力,降低土壤侵蚀速度,并提供更多的生态功能。

常见的多种植群模式包括林下种植、混交种植和景观绿化等。

5. 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是水土保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包括水源地保护、水质治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通过建立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污染物的入侵,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维持水体的生态健康和供水的安全性。

水资源保护不仅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保护水生态系统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水土保持知识

水土保持知识

水土保持一、名词解释1.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土壤侵蚀的形式:是指在一定种类土壤侵蚀外营力的作用下,由于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土壤侵蚀发生的条件不同,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地表形态差异。

3.土壤侵蚀速率:土壤有效层厚度与土壤年平均侵蚀深度之比。

4.土壤侵蚀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土壤侵蚀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

5.径流系数:是指年平均径流深与年平均降水量之比。

6.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7.水土保持林体系:根据地貌部位和防护特点,营造具有不同目的和特定作用水土保持林林种,将这些林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即水土保持林体系。

8.疏透度:在林带纵断面上透光孔隙面积与纵断面面积之比。

9.透风系数:是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区相同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之比。

10.林带胁地:由于林带遮荫及林木根系与农作物争肥争水而使农作物减产的现象。

11.阶台式梯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成逐渐升高的阶台形的田地。

12.波浪式梯田:在缓坡地上修筑的断面呈波浪式的梯田。

13.林带结构:是指林带内部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

14.水土保持工程:是改变小地形,控制坡面径流,治理沟壑,防止水土流失,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二、填空1、水土保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研究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的措施;研究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水土保持效益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技术。

2、水土流失危害有土层变薄,裸地增多;恶化土壤性状,土地生产力下降;江、河水库淤积,减低通航和抗灾能力;恶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加剧。

3、根据有无人类活动影响,可将土壤侵蚀分为:正常侵蚀(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

水土保持学名词解释

水土保持学名词解释

水土保持学名词解释
水土保持是一门专门研究如何保持、修复和改善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和概念需要我们掌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汇解释:
1. 水土流失: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地表层土壤被水、风、冰等力量移动、侵蚀、冲刷和流失的现象。

2. 沟壑治理:指对土地中的沟壑进行整治和修复,以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

3. 防护林带:指种植在河流、湖泊、道路、铁路等陡坡或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的树木带,其作用是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

4. 梯田:指在山地、丘陵地区开垦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通过修建梯形的田地,使之成为阶梯状,以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

5.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为活动,恢复、改善、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生态系统,以达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以上是水土保持学中一些常见的词汇和概念,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对于进行水土保持工作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侵蚀原理》及《水土保持原理》两本书上的水土保持名词解释1、土壤侵蚀(soil erosion)——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2、流域产沙量(sediment yield)——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

3、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4、水土保持(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5、地质侵蚀(geological erosion)——就是在地质营力作用下,地层表面物质产生位移和沉积等一系列破坏土地资源的侵蚀过程。

6、加速侵蚀(accelerated erosion)——指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如滥伐森林、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等,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或自然侵蚀)速率,导致土壤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7、正常侵蚀(normal erosion)——指的是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那部分土壤侵蚀。

8、面蚀(surface erosion)——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在地表产生积水,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地表径流,开始形成的地表径流处于未集中的分散状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地表土粒。

9、沟蚀(gully erosion)——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及破碎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

10、山洪侵蚀(torrential flood erosion)——在山区、丘陵区富含泥沙的地表径流、经过侵蚀沟网的集中,形成突发洪水,冲出沟道向河道汇集,山区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或淤积过程。

11、风力侵蚀(wind erosion)——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是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12、重力侵蚀(gravitational erosion)——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他是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13、混合侵蚀(mixed erosion)——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侵蚀类型,在生产上常称混合侵蚀为泥石流(debris flow)。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土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暴雨径流,又是在一定的暴雨条件下,受重力和流水冲力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14、冰川侵蚀(freeze-thaw erosion)——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

雪线上的积雪,经外力作用,转化为有层次的冰川,而后冰川沿冰床作缓慢塑性流动和块体滑动,冰川及冰川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不断锉磨冰床,同时冰川下因节理发育而松动的岩块突出部分可能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冰川移动时将岩块拔出带走。

15、化学侵蚀(chemical erosion)——土壤中的多种营养物质在下渗水分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和溶解损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的过程。

16、土壤侵蚀量(amount of soil erosion)——指土壤侵蚀作用的数量结果。

通常把土壤、母质及地表散松物质在外营力的破坏、剥蚀作用下产生分离和位移的物质量,称为土壤侵蚀量。

17、流域产沙量(sediment yield)——土壤侵蚀物质以一定的方式搬运,并被输移出特定地段,这些被输移出的泥沙量称为流域产沙量。

相应的单位时间内,通过河川某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输沙量。

18、土壤侵蚀程度(degree of soil erosion)——是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下自其发生开始,截至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19、土壤侵蚀强度(intensity of soil erosion)——所指的是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发展可能性的大小。

常用单位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土壤及土壤母质被侵蚀的重量来表示。

20、允许土壤侵蚀量(tolerance of soil loss)——是指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

也就是说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21、临界风速与起沙风速——假定地表风力逐渐增大,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地表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这时的风速称为临界风速或起动风速,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

22、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23、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雨养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性退化;③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24、水分亏缺(water shortage)——在地球表面水资源的分配是不均匀的,当用水量超过实际水分供应量,称为水分亏缺。

雨量年中的不均匀分配造成的水分亏缺,也常被称为季节性干旱。

25、土壤的抗冲性——是土壤对抗流水和风等侵蚀营力的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

26、流土——是指在渗流作用下,有粘性或无粘性土土体中某一范围内的颗粒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27、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无粘性土体中的细小颗粒,通过大颗粒的孔隙,发生移动或被带出的现象。

28、径流退化现象——当雨量不大,坡度较缓,土壤吸水力较强时,随坡长的增加,径流量和流失量反而减小,形成所谓的径流退化现象。

29、原生侵蚀沟——一般在斜坡上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是以面蚀为主,但当地表径流在坡面上稍行集中,而坡面又有一定坡度时,一部分细沟将发展成为侵蚀沟,以其形成在原来的斜坡上,称为原生侵蚀沟。

30、次生侵蚀沟——多数侵蚀沟发生在水文网络范围内,主要是在凹地,有时也涉及旱溪,这类侵蚀沟是再次下切水文网的底部而形成,所以称为次生侵蚀沟。

31、水土保持原理(el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据以组织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环境条件和自然面貌的一门以综合性为其特点的应用技术科学。

32、垂直侵蚀(vertical erosion)——当土壤中的液体在土体内移动过程中,引起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结构破坏,使土壤肥力下降,称为垂直侵蚀。

表现为土壤淋溶侵蚀和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33、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具有沟壑的总长度(公里)的比值称为沟壑密度。

34、开析度——每平方公里土地上见有水文网的总长度。

35、坡地干旱()——坡地有利于排水,易形成超渗径流,对降水或融雪水在土层中蓄存不多,天晴后很快形成干旱现象。

在土石山区很多坡地由于土层浅薄,即使在多雨地区由于蓄水总量小,很快形成蓄满径流,天晴后也将很快出现干旱现象。

36、侵蚀基准()——由纵向侵蚀作用造成的沟底的深度有一定限度,其极限是不能深入其所流入的河床。

为此,将侵蚀沟纵断面的最低点(经常是与沟系或河川的合流点)称之为侵蚀基准。

通过侵蚀基准的水平面则称之为侵蚀基准面。

37、平衡剖面()——当股流的流速处处均等于临界流速时,实际上意味着彻底消除了由集中的股流引起的水土流失作用。

在此条件下沟道的纵断面称之为平衡剖面。

38、固体径流——当集中的股流依其冲力的大小起相应数量的土沙石砾,流水中混入了固体物质,我们将已混入水中移动的固体物质称之为固体径流,其数量为固体径流量。

39、临界流速——当固体径流不断增加,流速不断减缓,终导致水流以其全部动能用于搬运固体径流,无余力再加以侵蚀时,即达到了固体径流饱和状态。

在此种状态,股流的冲力等于被冲物质的抵抗力,此时的流速称之为临界流速。

40、输沙率()——单位时间内流过某断面的干沙重量,称之为输沙率,单位kg/s。

41、泥沙输移比()——输沙率与流域产沙量之比。

42、风沙流()——风蚀的实质是土体中的固体物质被流动的空气携流而去,从而混有土体中固体物质的风称为风沙流。

43、旱风()——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受东亚季风控制的必然结果。

在此较为宏观的基础上,又受地势西高东低的控制和山区地形的影响,局部空气干旱问题就比较突出,气压的减小,绝热膨胀和雨阴的形成都将加剧局部空气干旱,当流动时则形成旱风。

44、害风——是指由于风速过大引起的对农作物及其他绿色植物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对绿色植物的物理失水和机械危害两种主要形式。

45、交换作用——是指将流路中细小的土沙冲走而相应沉积下更大粒经的沙砾。

46、分选作用——集中的股流依其所具有的冲力一定时,而这些土沙石砾的抵抗力是不同的,于是搬运过程中较大的石砾将沿沟滚动,能被冲起的颗粒也将依其比重和大小,轻而小者在前,重而大者殿后,称之为土沙石砾的分选作用。

47、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它们的分散悬浮能力。

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土粒和水的亲和力。

亲和力越大,土壤越易分散悬浮,团粒结构也越易受到破坏而解体。

48、分水线——向相反方向倾斜的两块地面之间最高点是分水点,联分水点的线就是分水线。

49、液限——粘土处于可塑状态的上限含水量。

塑限——是便粘性土成为可塑状态的含水量。

缩限——相当于从半固态转入固态时的界限含水量。

50、水土流失面积(Soil Erosion Area)指在一个行政区域或一条流域内,用总土地面积减去植被度大于70%的林、草面积和平地、梯田、坝地、滩地、水池等不流失面积,剩下的面积就是水土流失面积。

50、水土流失面积(Soil Erosion Area)指在一个行政区域或一条流域内,用总土地面积减去植被度大于70%的林、草面积和平地、梯田、坝地、滩地、水池等不流失面积,剩下的面积就是水土流失面积。

51、水土流失分区(Soil Erosion Zoning)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科学的治理水土流失,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是十分必要的。

水土流失分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阶地区、冲积平原区、土石山区、高地草原区、干燥草原及风沙区、黄土丘陵林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