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人格决定孩子的心理状态
父母对孩子影响的科学研究
父母对孩子影响的科学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这已成为近年来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他们不仅对孩子的个性、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更能影响孩子的人生轨迹。
一、父母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式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首先,父母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式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措辞及语气和表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的爱护、关心、宽容和支持都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心,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强,心理更为健康;而忽视、怠慢甚至虐待等行为则会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尊心。
此外,父母对于孩子所接纳的性别角色模式、社会角色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观。
二、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道德行为与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其次,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道德行为与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父母对于孩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交方式规范等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行为模式、性格特点等都会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如是否诚实、是否守纪律和是否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等。
此外,父母对于孩子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教育内容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三、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影响最后,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父母的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权威、支持性、放任和否定四种,这些教育模式的不同会影响孩子的个性、行为和情感健康。
研究发现,支持性教育模式是最为理想的教育方式,它能在孩子和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积极影响。
而权威和放任教育方式则可能对孩子的行为和情感产生负面影响,教育方式过分严厉或过分婆婆妈妈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父母需要在教育孩子时,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注重孩子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父母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式样、家庭教育以及教育方式等。
父母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父母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1、父母性格霸道,孩子懦弱叛逆不少父母坚持,孩子就是父母逼出来的,严加管教,才能不偷奸耍滑,认真学习。
可管出来的孩子只是口服,疼出来的孩子才是心服。
霸道的父母,长期压制孩子,表面上看孩子被压制的很乖,很听话,但实际孩子的内心叛逆不服,不停想方设法逃离。
孩子有一天逃离了,父母肯定猝不及防,不能接受。
2、父母性格多疑,孩子敏感自卑有些母亲天生敏感,还喜欢耍性子,对孩子疑神疑鬼,不信任。
父母这种行为,家中是闺女的较多。
经常对女孩过多猜疑,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温暖。
反正父母已经怀疑,已经当真,孩子更要去早恋,去从外界获取片刻的温情。
对孩子也多疑,是父母亲手为孩子埋下敏感自卑的地雷。
3、父母性格开朗,孩子更乐观向上父母性格开朗,孩子也乐于分享心事,亲子沟通顺畅,孩子更聪明上进。
性格开朗的父母,往往为人处世豁达,孩子耳濡目染,也为人大度,愿意与人亲近。
豁达的父母,一般都喜欢鼓励孩子,而不是打击他,让孩子有阳光感,特别有活力。
4、父母性格温和,孩子更有主见性格温和的父母,往往有涵养,看的开放得下,孩子越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
而温和的父母,往往鼓励孩子自己有主见,很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久而久之,孩子更愿意自己决定,愿意与父母商量,不冒进,不容易走极端。
哪些性格的父母更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1、不尊重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的孩子常常会当着外人的面前数落孩子,丝毫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们理所当然地忽略孩子拥着着与成人相等,甚至更甚的自尊需要保护。
这样的爱只会让孩子越伤越深,掉进质疑父母爱的漩涡中。
爱不仅要用对方式,更要懂得尊重。
2、对孩子的掌控欲太强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但父母对孩子伟大对爱却可以克服人类天性中的这一环节。
但有时候,爱之太深,对孩子反而是一种负担。
家长对孩子的掌控欲太强,只会让孩子透不过气,难以分清家长的爱,进而产生逃离的想法。
3、消极的家长消极的家长成天郁郁寡欢,不仅将对生活的埋怨全都归罪到孩子身上,并且一直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的,将同样消极的情绪带给孩子,让孩子直面成人面对生活时深深的无力感。
家庭对未成年人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培养
家庭对未成年人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培养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家庭中,孩子接受了最初的教育和熏陶,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心理素质。
因此,家庭对于未成年人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培养至关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最早的教育者。
儿童时期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都会对孩子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父母的爱心、耐心、关怀、理解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都有助于孩子的良好发展。
相反,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着暴力、冲突、忽视等不良因素,就会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产生消极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着直接的塑造作用。
如果父母言行不一,言传不符,那么孩子容易产生困惑和矛盾,影响其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孩子健康的模仿对象。
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孩子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
父母的严厉、溺爱、放任等教养方式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适度的严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格和坚强意志,但是过度的严厉则会使孩子产生压抑和逆反心理;适度的溺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格,但是过度的溺爱则容易使孩子自私、任性。
因此,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教养方式的度,平衡好严厉与宽容,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
家庭氛围也是影响孩子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氛围指的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一种氛围和气氛,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沟通方式、家庭规矩等内容。
和睦、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一个乐观、独立、有责任心的人。
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积极的状态、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良好人际关系以及与环境保持良好适应能力的心理特质结构。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具体的说,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
心理健康也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只是在对待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
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环境,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
家庭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指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形式。
本文中的“家庭”是指与个人共同食宿的小家庭,其他虽然有亲缘关系,但是没有居住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不能包含在“家庭”成员之中。
本文对家庭各因素开展的调查与研究中,均以此定义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过去的研究中,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来都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话题(,研究对象更是从中小学生发展到大学生删)。
因为家庭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微观环境,是人们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虽然青少年远离家庭,但是由于中国家庭的特殊化,加上现在网络的便利和手机的普遍使用,反而使青少年与父母和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桥镇中心小学李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
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
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1)严厉管教论。
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
其实,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幼儿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
(2)自然成熟论。
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
这种忽略型家庭中儿童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3、家庭情感沟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感沟通是家庭心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良的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利。
(1)指责埋怨型沟通。
指责埋怨型沟通使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
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
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
(2)迁就讨好型沟通。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研究表明,孩子初期性格的形成和家长密切相关,生活中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不同类型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吧!步骤/方法1.爱发脾气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向宝宝发脾气,宝宝就会把“发脾气”看成是一种敌视,宝宝相应地会养成用“敌视”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习惯。
2.爱抨击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孩子,批评话语不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总觉得自己不对,缺乏应有的自信。
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就不会拥有自尊,也不会爱戴自己和他人。
3.爱发牢骚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牢骚满腹,苦大仇深,劳苦功高,任劳不任怨,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会产生歉疚感,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只感觉到压抑和艰辛。
背着沉重的包袱生活,缺乏人生追求和幸福感。
4.脾气孤僻的父母如果父母脾气暴躁,动辄就骂孩子,甚至举手打孩子,事无大小,常怒火中烧,一触即发,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或者是喜怒无常,或者是心情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
5.偏爱傲慢的父母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则表示反感,抨击他人,说道别人的坏话,宝宝可能会沦为快乐偏爱、对人傲慢、缺少信任和同情心的人。
6.心胸狭窄的父母如果父母心胸狭窄,做事谨小慎微,妒忌心强,孩子可能会成为非常敏感,甚至神经质的人。
7.不讲信用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说话不算数,喜欢承诺,但不兑现,只要达到眼下目的就行,孩子可能就会没有安全感,独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喜欢独来独往8.言行不一的父母如果父母经常说一套,做一套,对孩子进行的语言教育和自身行为有很大差距,对孩子的语言要求与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宝宝心理可能会受到歪曲,缺少主见,行事摇摆不定、不果断,常常陷入迷茫和茫然,甚至自我矛盾之中。
9.霸道的父母如果父母霸道,不讲道理,凡事都没有商量的余地,宝宝可能会心口不一,从不自觉地撒谎,到编故事,甚至变得强词夺理,但并不坚强,还有些懦弱,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分析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往往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不可分。
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人格形成、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如果父母以身作则,积极向上,孩子就会更有可能培养出乐观、坚韧和自信的个性。
相反,如果父母以消极怠倦的态度面对生活,或是严厉对待孩子,孩子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消极、自卑的人格特征。
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积极的人格塑造。
此外,父母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庭环境对孩子情绪和人际交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表达、鼓励和支持都会直接塑造孩子的社交技能。
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孩子会有更强的情感表达能力,更加容易与人交流和建立友谊。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严厉,孩子可能会显得孤僻和退缩。
因此,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培养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此外,父母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和支持可以直接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自信心。
如果父母鼓励孩子不断尝试、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给予肯定和支持,孩子就会培养出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自尊心。
相反,如果父母不断批评和指责孩子,或是对其要求过高,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情绪。
因此,父母应当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情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支持他们培养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父母应当注重以身作则、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关注情感沟通,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是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
时至今日,心理健康已成为作为健康人必备的条件之一。
而根据世卫组织的这一定义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即使是社会适应良好,因而心理健康就是个体部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大学生处于一个心理逐渐成熟逐渐从单一的环境走向多元环境的转折时期,因此研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对其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而众多,在这里之所以选择家庭因素是基于家庭在个人发展中的根源性和基础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直接影响了作为子女的大学生所得到的关爱的程度和发展的方向。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及子女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构成。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地家庭里,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我意识等等方面的发展,反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家庭关系里,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以及母子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当这三个关系达到平衡时,才能使整个家庭关系和谐的发展,促使家庭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
但是,当三者的平衡被打破时,对家庭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极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
1.1单亲家庭(离异,丧亲)所谓的单亲家庭即是指父母离异,或丧失单亲等原因子女只和父母中一方生活的家庭。
对于离婚而言,在离婚之前子女已受到了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的影响。
离婚产生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子女的行为和情感。
[1]研究表明,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的子女常表现出焦虑,睡眠障碍,攻击行为,易激怒,人际关系减少,孤独以及社会退缩。
部分甚至会发展成抑郁症,并呈现出人际交往困难的情况。
另一个产生单亲家庭的原因即是父母丧亡,这也是巨大的家庭结构的改变。
它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早已被证实。
众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居丧期间引起的负面效应持续存在,若在青春期丧失和自己同性别的至亲,容易出现延迟性心理反应,尤其以抑郁症较为明显和持久。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2008-11-25 21:46作者:林菁转贴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总第111期) 点击数:554(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孕育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本文简要阐述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启示:一是优化人格构建的初始环境;二是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三是倡导儿童游戏,重视情绪疏导;四是构筑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道德观念。
中图分类号:B844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01)02-0133-05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
因此,重视和加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之一。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人格发展理论在人格心理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孕育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探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有效地实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奠基人。
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潜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损害儿童心理健康和造成心理异常中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之间的区别反映的是程度的差异而不是种类的差异,心理健康的人是那些设法通过发展有效的处事策略而将内在心理冲突减小到最低程度的人。
弗洛伊德从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垂直层次把人格结构分为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通常被看成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自我指的是人格积极的控制、观察以及学习的功能;超我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道德理想、社会戒律和规范。
1、“伊底”(本我):伊底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物本能,它遵循“快乐原则”,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而且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更趋强烈,在伊底的推动下会不顾困难、痛苦和挫折去获取满足,或者只能用幻觉降低紧张度。
人格培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导语】教育孩⼦,⽗母们都将传授知识放在第⼀位,殊不知教育孩⼦最重要的还有其⼈格的培养,过份的注重孩⼦的智⼒发展,从⽽忽略了孩⼦其它⽅⾯的教育,使孩⼦产⽣了性格⽅⾯的缺陷,以下就来具体的看下吧!⼈格的培养,决定孩⼦⼀⽣的幸福近年来,⼉童青少年⼼理问题备受关注。
据调查,全国4~16岁少年⼉童⼼理⾏为问题发⽣率⾼达13.91%。
在北京的⼀项调查发现,32%的中⼩学⽣存在⼀定的⼼理问题,中国⼤城市⼉童有7%~20%存在各种类型的⼈格障碍或⼼理疾病。
本该拥有花样年华的青少年,何以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格危机?⼼理卫⽣专家的分析和建议,或许能唤起全社会对⼉童⼼理健康问题的⾜够重视,纠正⼤家对于孩⼦教育理念的⼀些偏差。
⼩杨是⼀名13岁的初⼆学⽣,因⽗母忙于做⽣意⽆暇管他,从⼩由奶奶养⼤。
奶奶视⼩杨为⼼肝宝贝,给他很多零花钱。
整⽇零⾷不断的⼩杨因此养成了爱花钱的恶习。
⼩学时,他经常因为钱不够花⽽养成了⼩偷⼩摸的习惯。
进⼊初中以后,⼩杨开始经常说谎,好发脾⽓,不愿接受⽗母和⽼师的批评,⽽且,越来越以⾃我为中⼼,好⽀配和指责同学,缺乏同情⼼。
有⼀次班级⼤扫除,他故意将⽔泼到清扫过的地⾯,还哈哈⼤笑。
为此,同学们都远离他,他⼏乎没有朋友了。
许多⼼理障碍根源就在⼉童时期⼩杨到底怎么了?他的⽗母焦急地找到医⽣,询问中充满着困惑和⽆奈。
医⽣告诉⽗母,孩⼦⽬前的情况属于“品⾏障碍”,很容易导致成年后⼈格变态和犯罪。
的确,⼼理异常、⼈格变态与恶性事件及犯罪关系密切。
近⼏年来,从刘海洋事件到马加爵事件,以及屡屡见诸报端的各种学⽣⾃杀、杀⽗弑母、残害同学等案件,⼏乎都能从当事⼈⾝上看到病态⼈格的特征。
据⼴州某医科⼤学附属医院⼼理咨询门诊统计,3828个咨询病例中,10~29岁的青少年学⽣占66.35%,病态⼈格的咨询病例则占了87.5%。
⼴州的⼀项调查表明,有⼈格障碍的学⽣⽐例在逐年上升。
来⾃北京的⼀项调查显⽰,中国⼤城市⼉童有7%~20%存在各种类型的⼈格障碍或⼼理疾病。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父母对孩子个性、价值观和人生规划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个性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行为方式和态度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父母的性格、言行举止等都是孩子的学习对象,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如果父母乐观积极、努力向上,孩子也会学习这样的态度;如果父母消极悲观、怨天尤人,孩子也容易养成这样的习惯。
此外,父母的情绪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亲情绪的稳定对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非常重要,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绪失调,影响孩子的健康和成长。
二、价值观家庭是孩子形成价值观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父母的品德、行为、信仰和世界观等都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如果父母讲究道德修养、孝敬父母、尊敬他人等等,孩子也会受到这样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品德;反之,如果父母缺乏自律,滥用权力等,孩子也会沿袭这样的行为方式,甚至形成不良行为。
此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如果父母期望孩子能成为一名勤学好问、热爱生活的人,孩子也会将这样的期望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
三、人生规划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规划有重要的影响力。
比如,父母通过教育、管教、引导等手段,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态度、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等。
如果父母关注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也会从小对未来有良好的规划。
另外,父母的职业和工作经历,会对孩子的职业、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父母在职场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孩子也会从中吸取经验,从而形成个性和职业发展方向。
总之,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行为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职业规划,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环境。
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亲子关系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与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仅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养成,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文将会探讨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方式。
1.对抗性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伤害当存在对抗性亲子关系时,孩子和父母之间通常会产生沟通障碍。
这种关系通常会导致父母转移焦点,无法关心孩子和他们的问题。
虽然父母的意图可能是希望鼓励孩子去克服问题,但如果他们不能积极支持孩子,并依赖孩子去解决问题,孩子就可能会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和失望。
与此同时,如果亲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对抗性,孩子通常会感到失望和孤独。
他们常常希望能够与父母沟通但却无法被听取。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孩子对咨询师产生了更强烈的依赖性。
对此,父母需要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通过成为孩子的信任和依赖人,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令人满意的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令人满意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亲近和互相支持,这种关系通常会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帮助。
对此,家庭权威专员劳伦斯·J·科恩就曾表示,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的信任和尊重的机会,并由孩子在家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们就会更有成就感、更崇高的目标和更积极的社交关系。
令人满意的亲子关系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凭证上的,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可以让孩子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应对迎面而来的困难。
3.有效提高亲子关系的方式了解如何有效地提高家庭关系可以帮助家长建立更积极的互动。
下面是一些有用的技巧:(1)建立可靠的交流方式建立可靠的交流方式是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关键。
这种方式包括关注和倾听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自由和独立的空间。
(2)制定家庭规章制度一个健康的家庭需要有规矩和纪律,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父母情绪调节能力对子女个性心理的影响研究
父母情绪调节能力对子女个性心理的影响研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对子女的个性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情绪调节能力对子女个性心理的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这一影响。
一、父母情绪对子女的影响1.1 父母情绪调节能力的定义与特点父母情绪调节能力是指父母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时,能够适当地处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向子女传递消极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子女应对问题。
这种能力包括认识自己的情绪、接受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等方面的技能。
1.2 父母情绪对子女个性心理的塑造父母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焦虑、愤怒、抑郁等消极情绪,子女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感染,表现出类似的情绪反应。
而当父母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子女则更容易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个性特征。
1.3 父母情绪对子女个性心理发展的长期影响父母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子女的行为表现上,更深层次地影响到子女的个性心理发展。
父母的情绪稳定性和积极性会对子女的自尊、自信、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产生长期的影响,影响其性格形成和人际关系发展。
因此,父母在情绪调节能力上的表现对子女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父母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与提升2.1 建立积极的情绪氛围父母应该尽量营造一个积极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和理解。
父母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情绪。
2.2 增强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来提升对子女的情绪引导能力。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应对挑战、寻求心理咨询等方式都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调节情绪,为子女树立积极的榜样。
2.3 培养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是建立亲子关系和谐的关键。
父母可以通过学习沟通技巧,包括倾听、尊重、理解等,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三、父母情绪调节能力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联研究3.1 父母情绪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性格中的情绪稳定性与子女的心理素质有直接关系。
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摘要:在我国,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心健康。
家庭更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
幼儿心理健康受环境特别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质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家长之间和幼儿园之间是否要求统一等,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幼儿心理卫生保健,以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溺爱家庭人际关系情感投资尊重孩子循循善诱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会环境三部分。
在这里我主要重点分析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严重损害。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对子女过于溺爱,已成普遍问题。
“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
过分溺爱还将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停留在婴儿水平。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孩子做错事情也不严格批评,也不和孩子讲道理,就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
我们幼儿园里有部分就是这样的家长,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有过激行为。
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孩子想玩的玩具拿不到手,就打人、咬人,一定要拿到手为止,要不就大吵大闹,这都是家长过分溺爱造成的后果。
【免费下载】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
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
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教育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家长人格力量对孩子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人格三要素理论,我们可以把家长的人格力量分为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三方面,它们是通过家长的自身素质和行为表现显露出来的。
从家庭教育角度讲,家长人格力量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等产生的(一)家长应该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发挥自身人格力量的影响力。
家庭教育环境指相互关系,文化修养,道德气氛等。
1、家长的人格首先体现在要以身作则。
对孩子来说,家长们是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
他们以求知的眼光注视着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们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
父母的人格力量及其外在行为表现往往给孩子心理以极大的刺激和启示,并在其适应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的心理和人格的特征。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一味地“严”和“凶”并不是最正确的教育手段,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感染、影响孩子。
根据心理学专家的调查统计,当前对孩子危害较大的家长不良言行主要有:打麻将或赌博成风;播放不健康影视片,传看不健康书刊画册等;孩子在场时,谈论不注意内容;频繁的请客,讲阔气比排场;家长浓装艳抹,过分打扮等。
2、家长要有民主的行为作风,尊重家庭成员的独立人格。
父母在孩子面前作风民主,和蔼可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极为有利的深刻影响。
父母要摆正“角色”地位,对孩子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
要有母爱童心,学会尊重孩子,千万不能按家长的主观愿望,随心所欲,拔苗助长。
3、家长要注意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种影响犹如春雨,无声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首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如果父母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总是保持着坚韧和勇敢,孩子往往也会变得自信、勇敢和坚强。
相反,如果父母性格孤僻、消极悲观,遇到问题总是抱怨和逃避,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怯懦和退缩。
比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总是在家里大声争吵,对家人缺乏耐心和关爱,孩子可能会在潜意识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充满冲突和不和谐的,从而在自己的社交中表现出攻击性或者过度的防御性。
而如果母亲总是温柔和善,对家人关怀备至,孩子则更容易学会关心他人,形成友善、温和的性格。
其次,父母的价值观会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孩子。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取向,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
父母对待工作的态度、对金钱的看法、对亲情友情的重视程度等,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如果父母勤奋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孩子会明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从而培养出勤奋努力的品质。
假如父母总是投机取巧,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孩子可能也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认为成功可以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获得。
再比如,父母注重家庭的和睦,经常陪伴老人,关心兄弟姐妹,孩子就会懂得亲情的珍贵,学会关爱家人,承担家庭责任。
而如果父母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及家人的感受,孩子可能也会变得冷漠无情,缺乏家庭责任感。
父母的言行还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一旦养成,很难改变。
父母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每天都沉迷于手机、电视,很少读书学习,孩子也会觉得这是正常的生活方式,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要负责孩子的物质需求,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质量以及家庭环境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积极的家庭亲子关系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一段:父母心理健康与亲子关系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与父母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父母的情绪、压力和心理状态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父母如果常常表现出焦虑、沮丧、暴躁等负面情绪,孩子容易感受到并模仿,从而导致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反,积极乐观的父母也能传递给孩子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
第二段: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暖、关怀和支持性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
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情感需求,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过度控制或过度溺爱的教养方式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段:父母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内的积极互动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可以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安全、稳定和有积极激励的环境,使孩子能够积极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第四段:如何促进积极的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为了促进积极的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多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见;2.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3. 建立家庭规则与边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 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和社交活动,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5. 父母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通过学习、娱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结论段: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环境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影响一:产生自卑感。
父母不能合理掌控自己的情绪,以失控的姿态对待孩子,这种行为在孩子看来是对他的否定,时间长了他们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因为我错了所以爸爸妈妈才会这样对我,当这种“低价值感”长期占据孩子的内心,就会导致他们否定自己,产生自卑感,从而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影响二:社交障碍。
父母情绪不稳定的孩子通常更容易在社交方面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没有信心与其他人交往,害怕被拒绝或攻击。
这会让他们错失发展重要社交技能的机会,也可能导致孤独和抑郁。
影响三:缺乏安全感。
父母情绪失控会让孩子处于恐惧、紧张之中,也不知道如何与父母建立信任,而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他们缺乏安全,从而形成懦弱又敏感的性格,不利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影响四:有暴力倾向。
失控的家长往往伴随着家暴的情况,长期被暴力对待的孩子,在长大后也可能出现暴力倾向,严重的可能形成攻击性人格,无法正常建立人际关系。
影响五:情绪压抑。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没有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试图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以避免惹火烧身。
这样做虽能让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却会失去面对挑战和逆境的技能,导致内心的压抑和自我否定。
情绪不稳定的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的影响?第一:学会跟自己的孩子说对不起。
当自己跟孩子发完脾气之后一定记得要跟自己的孩子道歉,如果你不跟孩子道歉,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就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这并不是玩笑,因为孩子的内心非常的脆弱,他们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可能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第二:学会转移自己的情绪。
当你处在非常生气、暴躁易怒的情绪的时候,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一直处在不好的情绪之中。
可以把自己关注的点都放在能让你开心的事情上面,还有就是可以试着用音乐、电影来消化自己的情绪,这样你的不好的情绪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第三: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
家长在平时要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学会宣泄情绪是一个很好地管理情绪的方法。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最新)
家庭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一、前言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注意到有些人天性乐观开朗,而有些人则总是抑郁沉闷;有些人喜欢交际,而有些人则缄默内向;有些人总能积极主动的抓住机遇,而有些人似乎天生谨小慎微。
人类这些不同特点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人格不同决定的。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
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
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
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那么,究竟是谁在决定人格形成和发展——遗传、环境,还是其他因素?首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讲,人格显然受遗传影响。
行为遗传学家在人格遗传方面得出结论,在人格的大五因素(外倾性、神经质、认真性、宜人性、开放性)中,其总体遗传率大约40%,而另外对人格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施行者,因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二、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父母教育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关儿童发展、对儿童期望及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所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同时,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采用,与儿童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
甚至一些研究者还认为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仅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间接因素,它可以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父母的教育认知过程来对儿童的发展起作用,而且也可以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直接因素而存在。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家庭教育的重点现代家庭教育观念由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亲子观、教育目标观、教育期望观、人才观等要素综合构成,其中儿童观、教育观、亲子观是核心要素。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与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与行为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家庭,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家庭教育涉及了许多因素,其中包括父母引导和影响儿童的行为和性格,以及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等。
由此,对家庭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和行为的影响既复杂又深远。
一、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儿童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家庭环境所塑造的。
儿童在家庭中吸取知识和情感的过程,对他们以后的行为和性格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情境中,儿童会获得很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并将这些模式与自己的性格相结合。
这些模式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调整,直到成年为止。
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可分为四类:掌权型、民主型、被动型和自由型。
掌权型: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很强,往往采用命令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指导性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很少。
由于孩子的独立性被限制,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儿童情绪上的不稳定。
民主型:父母与孩子在教育方面有着平等的地位,他们通常会采用更开放和温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与孩子进行交谈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思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有重要作用。
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则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孩子和引导孩子的行为。
被动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少足够的兴趣,往往会对孩子的自主性有所限制。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孩子变得比较被动,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足够的规划和掌控,缺乏主动性和决策能力。
对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可能有负面影响。
自由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少,他们通常会让孩子自由发展,而不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和想法。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但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在社会关系与情感发展方面存在不成熟和依赖症的问题,对孩子的生活和职场中都可能有影响。
尽管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但是对于父母来说,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明星晒儿子聊天记录:谢谢你,教会这个满身缺点的我十堰广播FM92.0主持人远方嘉宾十堰柏和心理中心舒缦有态度的分享,有温度的声音,过有风度的生活。
明星张亮曾在微博上晒了一张和儿子天天的聊天截图,并配文:“有时候……孩子会成为父母的老师。
”那时,张亮忙于工作,很久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天天于是对他说:“你们好好和你们的家长说说话吧,每个人平均能活75岁,珍惜吧!”这谆谆告诫的语气,谁能想到出自一个当时才9岁的孩子之口?张亮立刻对儿子的话表示赞同,在“嗯”后面打了三个感叹号,接着说:我们都好好陪陪奶奶,让她每天都开心好不好?父子俩开始商量给奶奶买什么礼物,天天继续像个小大人般,给出自己的建议。
舒缦: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记者去采访一个国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这个获奖者说,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就是按照小学时老师教的内容去做:对人有礼貌;别人有困难时要帮助;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对人坦诚、讲卫生、过马路看红灯。
我看到这篇文章后感觉就是一篇鸡汤文,可又想想,成年人能一直按照小学生规范上说的来约束自己,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远方:小学生都懂的内容,为什么成年人反而不一定会遵守呢?舒缦: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些成年人会把遵守规矩、讲原则当成幼稚的表现。
只有小孩子才会去讲这些,如果自己太讲规矩就显不出自己的独立和第一无二。
我们知道,有的孩子步入到青春期了之后,会反抗权威,藐视规则,他们会认为如果自己被规则约束就不够独立和自我。
于是又的人面对规则会反其道行之。
到不是因为规则是错的。
只是这些人太想给别人表现出特令独行的映象了。
如果他们在反抗规矩再有些小小的获益,那就更有可能加深他们不守规矩的行为。
远方:那么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应该是是严守规矩还是保持一些独立自我呢?舒缦:规矩是为人服务的,如果百分百恪守规矩有点死板,但不收规矩又会影响他人,给社会秩序以及自己构成不利影响,遵守规则和自律是为了更多的自由。
孩子的细心懂事,时常会令大人汗颜。
在父母事无巨细地养育着他们时,他们也在旁观父母的生活,发现父母身上的不足,就认真地指出来。
如果仔细观察倾听,就会发现,在这一场父母子女的缘分中,孩子教会给我们的,并不比我们教给他们的少。
他们说出来的道理,简单直白,不加矫饰,却直指人生的本质。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当大人们的心被现实蒙尘,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时,孩子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就能拨云见日。
童言稚语,却藏着大人没能想到,或早已遗忘的深刻哲理。
你有没有发现:你走路时,讨厌车,你开车时,讨厌行人;你打工时,觉得老板太强势,太抠门,你当老板后,又觉得员工太没有责任心、没有执行力;你是顾客,认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又觉得顾客太挑剔。
其实我们都没有错,只是站的位置不同,这个道理是7岁的女孩告诉我的。
大人总会对已经过去的不愉快念念不忘,用冷战来宣泄内心的不满。
但孩子不同,他们会迅速地遗忘伤害,原谅前一刻还在和他们吵架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以真心换真心、真正站到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个道理,还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告诉我的。
妈妈带4岁的宝宝去逛商场,宝宝回家后画了一幅画,描述他逛商场所看到的场景。
妈妈发现他的画里全是人的腿,就问宝宝,为什么你画的不是漂亮的橱窗和商品啊?宝宝说,这些腿就是我逛商场所看到的。
妈妈恍然大悟,因为宝宝的身高只有那么高,那就是他看到的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可是真的不一定。
每个人所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世界自然不同,学会换位思考很重要。
舒缦:有道理,我有一个朋友在超市里做美陈工作的。
这个朋友说,在超市中儿童玩具更多的是放在中层或者低层,因为要考虑孩子的平行视角去陈列商品,如果玩具放的过高,孩子看不到,就不会提升销量。
而孩子的玩具柜又是和生活日用品柜挨的很近,因为妈妈如果带孩子逛超市,有可能带着孩子,妈妈挑选日用品时,孩子就有更多的机会看到玩具。
这就是远方说的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在心理学中,也要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前段时间我接了一个咨询,家长带着10岁的女儿来咨询,说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差,而且孩子小小年纪,问她什么问题,孩子都不愿意回答。
我和孩子沟通了一会,发现孩子把内心的问题一股脑的倒出来了。
远方:为什么孩子会对一个陌生的心理咨询师倾诉这些事呢?舒缦: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有倾诉的动机,孩子是很喜欢和大人说自己在学校或者幼儿园经历的事情,有的孩子话很挺多,一回家就和家长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如果孩子还没到青春期,但很多话开始回避家长。
那只有两种可能。
其一是:孩子把事情反可是很有可能他们讨厌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这个角色,你只是刚好充当这个角色而已。
有一次我女儿考试只考了九十多分,于是我有点愠怒的问她,为什么没有考到一百分拿第一?她默默的和我说,妈妈,你在公司业绩拿过第一吗?没有也没关系,我还是很爱你,你还是我一百分的妈妈!这一刻我很汗颜!我们总是因为孩子不够好而责怪她,可是他们并不会因为父母不够好而责怪,这便是我8岁女儿教会的无条件的爱。
——不凑合小姐舒缦:家长见到孩子厌学,不想上课就会很焦虑。
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待在教室里,如果不坚持就是品行问题。
但其实想想就算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在工作中不请假,成年人觉得累了、和同事闹矛盾了、想出去玩了、就可以请段时间的假出去走走,或者在家放空一下。
但是孩子请假不上学就变成了了不得的事情。
这就是双重标准啊。
家长自私的认为孩子是铁打的,不可能出现心理压力,不会疲劳,应该一直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能罢工。
这有多可笑呢。
过年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都聚在一起,家人围着6岁的小侄女问她长大后想做什么。
她说她想当医生,奶奶说医生好,社会地位高。
爷爷说待遇好,工资高。
姥姥说除了工资还有其他的收入呢!家人们都喜笑颜开的说小姑娘长大后会有出息。
大哥听后,问侄女为什么想当医生?小侄女皱着眉头说:“不是说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吗?”——123大人眼中只有利益,而孩子的眼中往往可以看到最简单的东西。
对与错,大人分不清的时候,小孩比我们更清楚。
我老公脾气比较倔,刚开始他对孩子发脾气,可能碍于男人的颜面吧,总不肯承认错误。
有一次孩子乱丢东西他生气了,孩子过去跟他说:“爸爸对不起,你别生气了。
”老公愣了一下,第一次跟孩子认错“爸爸也不对”,后来,我们家这种互相认错的模式就延续下来了。
——柚子妈舒缦:我孩子还在幼儿园时。
在生活中做错事情了,会习惯于说对不起,但有一次我搬东西,不小心碰到孩子头了,我看看没什么事,就没在意,但孩子委屈的说,你要和我说对不起!。
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
孩子的规则感是大人教的,如果大人都不能遵守规则,那实在是一种讽刺。
远方:天下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和陪伴。
孩子最初是通过模仿来学习。
所以从孩子的言行可以看到大人的影子。
言传身教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比如说家长不走斑马线,但看到自己的孩子过马路也不走斑马线才会觉得后怕。
家长偶尔说一句脏话,后来发现孩子也在模仿这个词时才会发现问题的严重。
认错,小孩子往往比大人做得好。
我妹妹被爸妈送去学跳舞,她也表现出了天赋,一直稳定地往上考级。
但在升初中的时候,妹妹主动提出不想学了,父母老师轮番上阵也劝不动她。
我问她到底为什么不想学了,明明很擅长这件事。
她说她虽然擅长,但是不喜欢,只是因为父母喜欢,她才去做而已。
妹妹很认真地说:“做擅长的事不一定就快乐,做热爱的事情可能会辛苦,但内心会快乐。
”——一支神笔融资助手孩子能分清什么是擅长,什么是热爱,应该坚持什么,应该舍弃什么,我们很多大人都想不明白。
12湛江一个小女孩被爸爸批评以后,对着爸爸来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说教:“即使要骂人,你有没有想过用文化高一点的东西来骂人呢?我现在小学还没读完,你已经读过小学、初中、大学,你还不会用好的句子、名句来骂人吗?不会用古诗来骂人吗?”有理有据,有条不紊,真的让人无法反驳。
13一天晚上,我带着四岁半的女儿出门遛弯,看到杏花开了,女儿开心地说:“妈妈,你看这花是粉色的,姥姥最喜欢这种花了,她看到了肯定很高兴。
”我随口说:“是吗?”女儿有点儿生气了,说:“对啊,你怎么都不知道你妈妈喜欢什么呢?你是怎么爱妈妈的……”——刘畅大人眼中的爱很复杂,而小孩眼中的爱很简单。
除此之外,孩子的一言一行还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儿童平衡车比赛现场,前面一个小朋友不慎摔倒,后面的孩子没有趁机超越,而是伸手将小伙伴拉了起来。
这个男孩,捡到了一个钱包,就趴在车的引擎盖上写作业,原地等待失主半个多小时。
景区贴出请小朋友监督家长别乱扔垃圾,丢垃圾的现象才好了很多。
孩子的真诚、纯粹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麻木世俗的脸,让我们记起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曾经用赤诚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舒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教给我们一件最重要的事——爱,不掺杂质的无条件的爱。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孩子:如果我眼睛瞎了,你会怎么办?母亲:我会带你到最好的医院治疗。
结束语:大家好,我是来自十堰柏和心理服务中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舒缦感谢主持人远方和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的陪伴,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会。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