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报告主要内容与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报告主要内容与建议
摘要:内部控制报告是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水平、增强内部控制透明度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结构具有层级化, 其报告重点应集中体现在单位层级以及业务活动层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 其报告质量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程度、内部控制重视程度、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内部控制报告编制水平等,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落实内控责任主体、优化内控队伍、规范编制内控报告、强化内控意识, 以提高内部控制报告质量。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报告;
近年来,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使我国企业相关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但是,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处于发展阶段,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日益显现, 政府部门等单位违法违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继2015年12月印发《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之后, 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3月1日开始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 》[2]。不难看出,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越来越得到重视, 规范内部报告的使用、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不可或缺的内容。
内部控制报告是行政事业单位对社会公众负责任的表现, 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有效机制, 是证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公正廉明运行机制的合法依据[3], 能及时、有效、准确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 以便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者更深入的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机制, 实现有效的
监督。因此, 文章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 》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及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主要内容
(一) 本单位内部控制状况
一是关于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情况。这一层面主要是对单位负责人、领导机构、职员、岗位和信息系统几个方面来进行报告。具体来说就是, 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责任情况是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来担当的;内部控制领导机构是否存在于单位内部;单位职工是否在单位内部控制领导机构担任重要职位;岗位设置是否具有合理性, 是否建立权力制衡机制;是否将内部控制要素及建设要求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4]。
二是关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情况。对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业务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其他与资金管理活动有关的过程[5]。
(1) 预算业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涉及预算管理编制过程中是否具有充分性、合理性, 是否与单位资产配置情况相结合, 是否与单位具体管理活动相适应, 是否按照制度规定进行预算, 执行进度是否合理, 执行过程中是否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执行, 预算结果是否合理、可靠等等。
(2) 收支业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收入的确认与记录是否真实、合理, 收入过程是否按照规定执行, 与收入有关的凭据是否规范, 是否按照规定使用印章和票据, 支出业务是否在合规, 支出的金额大小是否真实, 支出项目的审核批准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 是否存在虚假发票的使用等。
(3) 政府采购业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涉及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进行组织执行, 采购人员是否具有专业性, 采购项目是否具有合理性, 采购计划是否可行, 采购计划过程的审批是否独立, 采购程序是否公正、公开, 采购过程是否涉及关联交易, 采购验收是否符合标准。
(4) 资产业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管理负责人是否按规定进行管理, 是否明确使用责任, 资产管理岗位决策权与执行权是否相离, 资产是否进行定期盘点与清查, 是否及时处理盘亏盘盈情况, 资产登记是否准确、真实, 对外投资过程是否公开、透明, 是否存在虚假行为, 是否按规定处理报废资产。
(5) 建设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涉及是否按照实际预算执行投资, 建设项目的流程是否得到批准, 立项是否符合规定, 审批过程是否符合规章制度, 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标投标机制, 建设项目是否透明, 项目完成过程中是否存在偷减情况, 验收项目是否符合规定标准。
(6) 合同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订立合同是否符合规范标准, 合同所规定的范围和条件是否明确, 合同谈判过程是否记录, 合同的履行是否受到监管, 合同的登记是否完整、准确, 是否建立解决合同纠纷的有效机制。
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评价, 几乎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内部控制活动, 它们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而是有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 构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经济业务活动。
(二) 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情况
单位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 必然需要对一些管理活动制定管理制度, 比如:经济业务管理制度、预算业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收支业务管理制度等等涉及业务层面的管理制度。所以, 内部控制报告在对外报送披露的过程中, 也要对是否涉及该项业务, 该项业务是否制定管理制度及制定该项制度所依据的政策名称及文件编号做出说明。如果单位无法详细列出所有管理制度的话, 应编制一附表形式进行披露和报送。
(三) 本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
通过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单位层面及业务层面所涉及的经济业务活动的分析与基础性评价, 需要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经验、做法及是否取得成效进行整理和总结[6], 以及得出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在合规性、有效性、数据真实性、制度体系有效性及其他方面的有效性结论
(四) 本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
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阐述单位层级与业务层级的经济活动和得出有效性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是否存在缺陷与问题, 比如在内控制度合规性方面, 单位内部是否缺乏统一的制度管理机制, 是否
直接沿用外部相关规章制度等等。只有这样不断的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 才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 才能真实有效的发挥服务于社会公众、提高服务效率的作用。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 如存在不知如何开展评价工作的情况, 因此, 在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同时, 也要积极的反映内控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以便本单位管理人员及上级部门及时
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难点, 为以后内控建设的顺利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石。
(五) 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下一步计划或建议
在对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整体水平进行有效性总结以及发现内控不足之后,
需要对下一次内部控制开展工作实施改进计划, 或者提出优化建议。每一次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都会或多或少的呈现出内部控制的缺陷, 所以需要针对这些缺陷, 适当的改进下一步内部控制的工作计划, 对开展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优化措施。大部分的内控问题主要存在于内部控制合规性、内控制度体系有效性、内部控制监督和检查等这几个方面, 故在下一步的改进工作计划中, 可以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 采取更有效的手段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 内部控制报告责任主体不明确问题
内部控制是否可以发挥其真实作用的关键在于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报告的主体是谁。《管理制度(试行) 》中提到: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 然而, 行政事业单位这一概念比较宽泛, 是说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