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诊断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解读

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解读

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解读什么是痛风?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嘌呤核酸代谢物尿酸排泄减少或者排泄过多、生成过多等因素导致体内尿酸升高,并在关节、软组织及肾脏等组织中沉积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痛风的主要症状是间断性关节炎,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可导致残留畸形和功能障碍。

痛风的发病机制痛风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代谢原因等多方面的因素。

尿酸代谢与排泄异常是主要的病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尿中尿酸排泄减少和体内尿酸排泄受阻等。

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根据我国《痛风防治指南》(2018年)的相关规定,对于疑似痛风的患者,在进行详细问诊以及体格检查的基础上,需要进行血清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并依据IMEF(尿酸酶、尿酸排泄、尿酸浓度、滤过率)评估系统来评估痛风的严重程度。

对于疑似或确诊的痛风患者,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针对轻、中度痛风的患者,可以采取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重度和复杂性痛风患者,则需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评估和定制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进行一些重要且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戒烟戒酒、保持适当的体重、合理饮食、可行的运动方式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恶化,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严重程度和病程的长短都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对于疑似或确诊的痛风患者,需要重视诊断和治疗,并且要注重平时的生活干预,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地控制和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科学、合理的痛风诊治指南,尤其是我国的《痛风防治指南》(2018年),能够在诊疗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痛风诊疗指南

痛风诊疗指南

痛风诊疗指南【概述】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

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

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

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

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

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

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

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

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

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

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

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

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解读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2024)是中国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关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一项权威指南。

该指南的发表旨在提供最新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给临床医生和患者,以便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以下是对该指南的解读。

首先,该指南明确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痛风是一种由于尿酸沉积在关节和软组织中引起的尖锐性关节炎。

对于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指南建议男性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或伴随尿酸结石或尿酸性肾病。

而痛风的诊断则需要临床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关节液抽取检查或尿酸结晶证实。

其次,该指南详细介绍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和病因。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在中国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与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等因素有关。

另外,该指南还指出一些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该指南列出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评估和治疗的原则。

对于高尿酸血症的一般评估,包括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酸测定、尿尿酸测定、肾功能检查等。

在治疗方面,该指南推荐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尿酸降低药物(如别嘌醇等)和尿酸排泄药物(如丙磺舒等)来调节尿酸水平。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减少饮酒等)和生活方式改变(减轻体重、增加运动等)。

最后,该指南还强调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

因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对于预防和管理这些并发症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2024)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份权威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通过遵循该指南,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引言: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类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鉴于目前国内外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研究进展及诊疗策略的不断更新,中国痛风与高尿酸血症专家组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在2024年制定了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旨在规范和提升国内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诊断与评估:高尿酸血症的定义为血尿酸超过男性420μmol/L或女性360μmol/L。

而痛风的诊断标准为:1. 存在急性关节炎发作;2. 肾盂肾炎样复发性肾小球肾炎或间质性肾炎;3. 尿酸性结石;4. 经组织活检证实尿酸盐沉积石或痛风结节;5. 化验检测尿酸超过40 mg/dl。

痛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尿酸水平的检测。

治疗原则: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原则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治痛风发作,预防尿酸结石和尿酸肾病的发生。

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方面。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和体重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酒、戒烟、减少咖啡因和糖摄入等。

饮食控制主要包括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红肉、海鲜等)和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

体重管理主要是通过保持适当的体重,减轻肥胖对尿酸代谢的影响。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尿酸降低治疗和痛风发作治疗。

尿酸降低治疗目标是将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范围(男性360-420μmol/L,女性300-360μmol/L)。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尿酸合成酶抑制剂和尿酸排泄剂等。

痛风发作治疗主要是通过非甾体消炎药,如非布洛芬和吲哚美辛等,或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来缓解关节炎发作的症状。

并发症及预防: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常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尿酸结石、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

预防并发症主要依赖于有效的尿酸降低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结语: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4)是在卫生部门和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的,对于规范和提高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痛风诊疗指南ppt课件

痛风诊疗指南ppt课件

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痛风的主要病因是体内尿酸代谢异常 ,导致尿酸水平升高。遗传因素、环 境因素、生活习惯等都可能影响尿酸 代谢。
发病机制
尿酸结晶在关节、软组织等部位沉积 ,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痛风发作 。痛风发作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 尿酸水平、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痛风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临床表现:痛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 红肿、发热和功能障碍。常见发病部位
诊断流程
首先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最后确定 诊断结果。
痛风相关检查和评估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尿酸测定、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血脂检查等,用于评估患者的代谢状 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如X线检查、超声、MRI等,用于观察关节病变情况和尿酸盐结晶的分布情况。
其他治疗方法
•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调整(低嘌呤饮食)、适量运动、保持理想 体重等。
• 关节局部治疗:如关节穿刺抽液、局部注射抗炎药等。
痛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预防肾功能损害
定期监测肾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尿 酸性肾病,避免使用对肾功能有损害 的药物。
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的风险。
痛风常用药物和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消炎 。
• 尿酸合成抑制剂: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尿酸水平。
痛风常用药物和治疗方法
• 尿酸排泄促进剂:如丙磺舒、苯溴马隆等,促进 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
痛风常用药物和治疗方法

痛风诊断治疗指南

痛风诊断治疗指南

痛风诊断治疗指南【概述】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

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

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

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

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

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

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

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

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

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

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

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

痛风诊疗规范2023年最新指南

痛风诊疗规范2023年最新指南

痛风诊疗规范2023年最新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3年痛风诊疗规范:更新与要点解析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对痛风这种由高尿酸血症引发的晶体相关关节炎的理解也在深化。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风。
尿酸排泄障碍
肾功能不全、药物等因素可影 响尿酸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
升高,引发痛风。
其他因素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 性疾病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
痛风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发热 ,多累及第一跖趾关节,常在
夜间发作,疼痛剧烈。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可导致 关节破坏、畸形,形成痛风石 。
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
通过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痛风患者的代谢异常,以寻找 新的治疗靶点。
先进的影像学技术
如高分辨率超声、MRI等,可提高痛风病灶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 诊断和治疗。
痛风诊疗的临床研究和进展
新型降尿酸药物的研究
01
研发更安全、有效的新型降尿酸药物,以减少痛风患者的药物
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随访管理:定期随访,与医生沟 通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
通过病情监测和随访管理,可以 及时发现并控制痛风的发展,减 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05
痛风诊疗的未来展望
痛风诊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基因测序技术
未来可以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痛风患者的基因变异,为个性 化治疗提供依据。
感染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起病急 ,全身症状明显,关节腔穿刺可抽出 脓液,血液检查白细胞增高,中性粒 细胞比例增加。痛风性关节炎则起病 较缓,全身症状不明显,关节腔穿刺 可抽出滑液,血液检查尿酸增高。通 过关节腔穿刺和血液检查可鉴别两者 。
在痛风诊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都需 要对病情有充分的认识,遵循诊疗指 南,合理选择检查方法和评价指标, 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可能性。同时,痛 风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 建议,控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以 减少痛风的发作和并发症的发生。

怎么检查诊断痛风

怎么检查诊断痛风

怎么检查诊断痛风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通常发生在中年及以上男性。

痛风患者的嘌呤代谢异常,导致尿酸堆积在体内,引起关节疼痛和炎症。

下面我们将介绍如何检查诊断和治疗痛风,以及注意事项。

一、检查诊断1.体格检查痛风的特点是突然发作的关节疼痛,往往集中在脚趾、脚跟、脚踝、手腕、手指和肘部等关节,疼痛较剧烈,且会出现红、肿、热、压痛等症状。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关节的疼痛和肿胀程度,可初步判断是否为痛风。

2.尿酸检测尿酸是痛风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血液和尿液中的尿酸水平,可以诊断痛风。

通常血液中尿酸分为高于7.2mg/dl(男性)和6.0mg/dl(女性)即为高血尿酸血症,尿液中尿酸排泄率低于400mg/24h。

3.关节积液检查如果患者关节疼痛较剧烈,且出现红、肿、热、压痛等症状,医生可以进行关节积液检查,以帮助确诊痛风。

4.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检查关节是否有破坏、钙化等情况,以辅助痛风的诊断。

二、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适当的药物治疗是痛风的关键,可有效缓解疼痛和炎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目前治疗痛风的主要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可鞣酸类药物、利尿剂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控制饮食痛风患者应注意饮食,特别是要限制高嘌呤的食物,如肉类、蛋类、鱼类、海鲜、豆类等,避免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可适当增加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蔬菜和水果。

3.注重生活习惯痛风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适度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避免饮酒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三、注意事项1.不要使用含大量嘌呤的药物含有嘌呤的药物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痛风患者要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2.不要过度饮酒高度的饮酒可能会增加尿酸含量,进而诱发痛风。

因此痛风患者应限制饮酒的量,或者避免饮酒。

3.避免紧缩衣物过紧的衣服和鞋子可能会压迫关节和血管,加重疼痛和炎症,因此痛风患者应注意穿着舒适的衣服和鞋子。

2023年痛风诊疗指南

2023年痛风诊疗指南

2023年痛风诊疗指南引言: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体内尿酸水平增高引起。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指导痛风的诊疗工作,制定2023年痛风诊疗指南,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痛风的诊断1. 临床表现:痛风主要表现为急性关节炎发作,常累及大足趾关节,疼痛剧烈,红肿热痛明显。

2. 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水平增高是痛风的重要指标,超过男性420μmol/L和女性360μmol/L应警惕痛风的可能。

3. 影像学检查:关节X线和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痛风关节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二、痛风的治疗1. 急性期治疗:对于急性痛风发作,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或可待因等药物缓解疼痛和消炎。

2. 慢性期治疗:长期控制尿酸水平是关键,可使用药物如别嘌醇、尿酸酐酶抑制剂等,以降低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

3. 饮食调整: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增加饮水量,有助于尿酸排泄。

三、痛风的预防1. 饮食健康: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增加蔬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的摄入,维持适当体重,限制酒精摄入。

2. 生活方式改变:减少肥胖、控制血压、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坐卧,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3. 定期复查: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痛风的并发症管理1. 痛风石的治疗:对于存在痛风石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或药物治疗,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关节功能。

2. 痛风性肾病的防治:控制尿酸水平,降低肾脏负担,加强肾脏保护,及时治疗并发症。

3.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痛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应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结论:2023年痛风诊疗指南的制定,对于规范痛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估,可以准确诊断痛风,并针对不同阶段和并发症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痛风诊断治疗指南护理课件

痛风诊断治疗指南护理课件

寻求社会支持
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分享自己的 感受和经验,寻求他们的支持和
鼓励。
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
戒酒戒烟
适度运动 定期体检
高危人群预防
家族遗传 家族中有痛风病史的人群,应特别注 意预防。
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应积极减肥,控制体重。
长期高强度劳动者
高强度劳动者应特别注意饮食和休息, 预防痛风发作。
患有其他代谢性疾病的人群
药物治疗
抗炎药
用于缓解痛风急性发作 时的关节炎症,如布洛
芬、吲哚美辛等。
降尿酸药
尿酸排泄剂
抑制尿酸合成药
用于降低血尿酸水平, 酸从尿液中排出, 如丙磺舒、苯溴马隆等。
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 尿酸水平,如别嘌醇等。
非药物治疗
01
02
03
饮食调整
生活方式改变
痛风的病因
01
02
高尿酸血症
饮食因素
03 其他疾病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和国内痛风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痛风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关节红肿、疼痛、皮 温升高、关节活动受限等,常见于大脚趾、脚踝、膝 关节等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尿酸水平检测、尿 尿酸排泄量测定、关节滑囊液检查等,用于评估患者 尿酸水平和关节炎症情况。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 CT和MRI等,用于观察关节病变程度和骨质破坏情况。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应积极治疗, 控制病情。
预防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
尿酸水平监测
痛风发作频率
患者自我管理
最新研究成果
尿酸排泄剂 新型抗炎药 基因治疗
研究方向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新指南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新指南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新指南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尿酸代谢紊乱导致。

它的典型特征是关节急性发作性炎症,常见于足部的拇趾关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寿命的延长,痛风患者数量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一常见而可控制的疾病,不断有新的指南出台。

I. 诊断标准对于患者来说,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国际上最广泛应用的诊断标准是2015年欧洲风湿学会(EULAR)发布的建议。

此外,在2012年美国风湿学会(ACR)也发布了类似的标准。

A. 高尿酸水平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患者是否患有痛风,需要通过检测血尿酸水平以及与该水平相关联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B. 突发性关节炎发作突发性关节炎发作是痛风最典型的临床特征,通常发生在夜间,伴有剧烈疼痛、红肿和关节功能障碍。

C. 尿酸晶体检测通过关节液或外周血尿酸晶体检测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II. 非药物治疗A. 生活方式改变1. 控制体重2. 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3. 增加低脂肪乳制品摄入B. 远离饮酒与肥胖饮酒和肥胖都是导致高尿酸水平增加的危险因素。

戒酒以及保持适当的体重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III. 药物治疗A. 急性发作期治疗急性发作期需要迅速控制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急性炎症反应。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被认为是首选药物,可选择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B. 慢性痛风治疗慢性痛风的治疗目标是降低尿酸水平,减少关节炎发作和尿酸结晶沉积。

药物的选择包括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以及可溶性制剂。

此外,还可以选用促逆转双功能抑制剂(urate-lowering therapy, ULT),如非布司他。

IV. 近年来新指南的变化A. 2016年EULAR指南更新根据最新指南,使用NSAID和可溶性制剂联合应用可以加速尿酸降低,并减少急性发作。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患者或存在胃肠道问题的患者,推荐使用小剂量科西嘉。

B. 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措施在一些高危人群中,如有特发性尿酸依赖性肾结晶症或已在婴儿时期发生第一次急性发作的患者等,建议进行长期茜素亚胺治疗。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解读背景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为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可能导致尿酸结晶在关节、软组织和肾脏中,进而引起关节炎、痛风结节和肾脏疾病等多种临床表现。

在我国,痛风患者数量逐年递增。

据一项研究显示,到2025年,我国痛风患者人数将占全球总数的33%,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非常必要。

为了规范痛风的诊疗,中国内分泌学会痛风与尿酸代谢专业委员会(下称“专委会”)于2020年发布了《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20年版)》。

诊断标准根据指南,痛风的诊断应当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指标:1.体征和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关节炎的发作史和持续时间、疼痛区域、体征等。

2.化验检查:血尿酸的水平、急性关节炎发作期间的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等。

3.影像学检查:关节X线检查、超声检查和MRI检查等。

指南明确了痛风诊断的具体标准,并提出了不同人群的诊断要求,强调了其诊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诊疗原则治疗痛风的原则是降低尿酸水平,防止痛风发作,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与痛风相关的并发症的风险。

1.非药物治疗:包括限制饮食、进行适当运动、戒酒等。

2.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药物。

口服药物包括利尿剂、非甾体消炎药、抑制尿酸生物合成药物等。

注射药物包括西洛他唑、瑞格列奈等。

指南还对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病变等病情给出了不同的诊疗方案。

饮食注意事项痛风患者的饮食十分重要,指南对痛风患者的饮食提出了以下建议:1.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不超过1g/kg,主要以质量好的植物蛋白为主。

2.限制高含嘌呤食物:如动物肝脏、鱼肉、贝壳类食品等。

3.过度减肥应该避免: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降低痛风患者的尿酸水平,但是过度减肥可能会导致体内产生更多的尿酸,加重病情。

4.注意饮水量:保证每天充足的饮水量,有利于尿酸的排泄。

指南的制定标志着我国痛风治疗的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本文旨在为医务工作者和痛风患者提供全面的痛风诊疗指南。

本指南将介绍痛风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康复建议等方面的内容。

一、痛风的基本概念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体内尿酸排泄减少或合成增多导致尿酸在体内蓄积。

痛风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生活质量。

二、痛风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痛风患者通常会在午夜或清晨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处。

2、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尿酸水平,可以帮助诊断痛风。

正常男性血清尿酸浓度为摩尔/升,女性为摩尔/升。

3、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帮助观察关节病变情况,出现骨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等现象时,有助于痛风的诊断。

三、痛风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呤醇、非布司他等,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可以降低血清尿酸水平,缓解痛风症状。

2、饮食控制: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摄入。

3、生活方式改变:适当锻炼、减轻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避免使用诱发痛风的药物等。

4、局部冷敷:急性发作期可以用冷毛巾冷敷患处,减轻疼痛和肿胀。

5、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痛风患者,如出现关节破坏、畸形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四、康复建议1、定期复查:痛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尿酸水平、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保持良好心态:痛风患者应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积极配合治疗。

3、坚持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尿酸,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痛风发作。

4、合理饮食:饮食控制是痛风患者不可忽视的一环,应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

同时,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尿酸排泄。

5、避免诱发因素:痛风患者应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感染、手术等,以免引起痛风发作。

中医内科痛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痛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痛风痛风是由于长期嚓吟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痹证”等病的范畴。

多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而成。

病久可致痰凝血瘀,后期还可出现脾肾阳虚之证。

【诊断】1本病初期可仅有血尿酸增高而无临床症状。

急性关节炎期典型的表现是关节突发疼痛,多数患者在半夜因突感关节剧痛而惊醒,以第一跖趾关节及跖趾关节为多见,局部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常有渗液。

可伴有发热,有时出现寒战,倦怠,厌食,头痛等症状。

一般历时1~2周症状缓解。

2 .慢性关节炎期主要可见痛风石形成、关节畸形僵硬和肾脏病变。

3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尿酸增高,超过420UmO1/1。

X线摄片检查在受累关节可发现骨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圆形或不整齐的穿凿样透亮缺损区,为痛风的X线特征。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病理因素以湿、痰、瘀为主,故祛湿、化痰、消瘀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大法。

但湿有寒、热之分,因此应根据辨证选择不同的治法。

本病后期多伤及脾肾阳气,治疗当以扶正祛邪兼施为要。

1湿热痹阻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痛不可触,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宣痹通络。

方药举例:四妙丸加减。

苍术IOg,黄柏IOg,意瑟仁15g,川牛膝10g,忍冬藤15g,嫩桑枝20g,晚蚕砂(包煎)10g,宣木瓜10g。

加减:发热口渴者,加知母10g,生石膏(先煎)30g,桅子10g。

关节肿大者,加姜黄10g,威灵仙10g。

关节周围出现红斑者,加丹皮10g,生地12g,赤芍IOgo邪热伤阴出现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者,酌加青蒿12g,秦芜10g,功劳叶15g。

湿重者,加车前草15g,防己10g。

关节痛甚者,加延胡索IOg,地龙IOgo2 .寒湿入络关节僵硬畸形,屈伸不利,皮色暗红,畏寒肢凉,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胁沉细。

原发性痛风诊断和诊疗指南

原发性痛风诊断和诊疗指南

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 概述痛风(gout)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痛风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可并发肾脏病变,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受损,也常伴发代谢综合征的其他组,如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

原发性痛风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

具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但除l%左右由先天性嘌呤代谢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病因未明。

继发性痛风发生在其他疾病(如肾脏病、血液病等)过程中,或由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多种原因引起。

本章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患病率有所差异,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较以前有明显升高。

2 临床表现95%的痛风发生于男性,起病一般在40岁以后,且患病率随年龄而增加,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以后。

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发作期、间歇发作期、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症状和体征2.1.1 急性发作期发作前可无先兆,典型发作者常于深夜被关节痛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h左右达到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受累关节红肿灼热、皮肤紧绷、触痛明显、功能受限。

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恢复正常。

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50%以上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 在以后的病程中,90%患者累及该部位。

足背、足跟、踝、膝等关节也可受累。

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有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

2.1.2 间歇发作期急性关节炎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患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刺痒等。

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次数逐渐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歇期缩短,甚至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逐渐增多。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痛风是一种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炎发作,并伴有尿酸盐结晶沉积导致的痛风石(瘤)形成。

痛风的诊断和治疗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来进行。

下面将详细介绍痛风的诊断与治疗。

一、病史采集与临床表现分析在诊断痛风时,医生首先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部位、起病时间、疼痛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痛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关节炎发作:通常以一侧大足趾关节为首发,患者出现突然的剧烈疼痛、红肿、局部温度升高和功能受限等症状。

2. 痛风石(瘤):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尿酸盐在关节周围软组织中沉积,形成痛风石(瘤),患者常在耳垂、指(趾)头等处出现结节样肿块。

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液检查可发现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提示炎症反应的存在。

二、实验室检查1. 尿酸检测:通过检测血液和尿液中的尿酸水平,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高尿酸血症。

2. 关节积液检查:通过关节积液的检查,可以发现尿酸结晶的存在,进一步证实痛风的诊断。

3. 其他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肾功能评估、超声波检查等,有助于了解疾病的相关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X线检查对于痛风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在关节炎发作后,X线上可能出现尿酸结晶性关节炎的特征性改变。

2. 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可以帮助评估关节内部的尿酸结晶沉积情况,对于鉴别痛风石与其他软组织瘤起到重要作用。

四、治疗方案痛风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的缓解治疗和慢性期的预防治疗。

1.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能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2)类固醇激素:适用于无法耐受NSAIDs的患者,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3)洗脱疗法:通过将关节内尿酸结晶洗脱出来,缓解疼痛和炎症。

2. 慢性期的预防治疗:(1)尿酸合成抑制剂:如丙戊酸、苯溴马隆等,能够有效降低尿酸水平。

(2)尿酸排泄增加剂:如苯酚氯芬酮、丁丙胺酮等,通过促进尿酸的排泄,达到治疗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

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

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

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

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

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
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

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

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

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

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
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

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

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

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

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也可发作,症状渐趋不典型。

3.慢性期: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

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

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

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肿痛、强直、畸形,甚至骨折,称为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

4.肾脏病变:
肾脏病理检查几乎均有损害,大约1/3患者在痛风病程中出现肾脏症状。

⑴尿酸盐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特别是肾髓质和锥体部,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使肾小管变形、萎缩、纤维化、硬化,进而累及肾小球血管床。

表现为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腰痛、水肿、高血压,晚期肾功能不全等。

⑵尿酸性尿路结石:尿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并沉积形成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中总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病之前。

较小者呈沙砾状随尿排出,
可无症状。

较大者梗阻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等。

由于痛风患者尿液pH值较低,尿酸盐大多转化为尿酸,而尿酸比尿酸盐溶解度更低,易形成纯尿酸结石,X线常不显影,少部分与草酸钙、磷酸钙等混合可显示结石阴影。

⑶急性尿酸性肾病:多见于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肿瘤放疗化疗后,血、尿尿酸突然明显升高,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肾盂、输尿管,造成广泛严重的尿路阻塞,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和红细胞。

【诊断要点】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尿酸水平、查找尿酸盐结晶和影像学检查。

1. 症状:
⑴突发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累及肢体远端单关节、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常于24小时左右达到高峰,数天至数周内自行缓解;
⑵早期试用秋水仙碱可迅速缓解症状;
⑶饱餐、饮酒、过劳、局部创伤等为常见诱因;
⑷上述症状可反复发作,间歇期无明显症状;
⑸皮下可出现痛风石结节;
⑹随病程迁延,受累关节可持续肿痛,活动受限;
⑺可有肾绞痛、血尿、尿排结石史或腰痛、夜尿增多等症状。

2.体征:
⑴急性单关节炎表现,受累关节局部皮肤紧、红肿、灼热,触痛明显;
⑵部分患者体温升高;
⑶间歇期无体征或仅有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等;
⑷耳廓、关节周围偏心性结节,破溃时有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溢出,经久不愈;
⑸慢性期受累关节持续肿胀、压痛、畸形甚至骨折;
⑹可伴水肿、高血压、肾区叩痛等。

3.辅助检查
⑴血尿酸的测定:以尿酸酶法应用最广。

男性为210~416mmol/l (3.5~7.0mg/dl);女性为150~357mmol/l (2.5~6.0mg/dl),绝经期后接近男性。

血液中98%的尿酸以钠盐的形式存在,在37℃、pH7.4的生理条件下,尿酸盐溶解度约为6.4mg/dl, 加之尿酸盐与血浆蛋白结合约为0.4mg/dl, 血液中尿酸盐饱和度约为7.0mg/dl,血尿酸
≥416?mol/l(7.0mg/dl)为高尿酸血症。

由于血尿酸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波动性,应反复测定。

当血尿酸持续高浓度或急剧波动时,呈过饱和状态的血尿酸就会结晶沉积在组织中,引起痛风的症状和体征。

此外,影响尿酸溶解度
的因素,如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局部温度和pH值降低等,也可促使尿酸盐析出。

因此,高尿酸血症为痛风发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础。

然而在血尿酸水平持续增高者中,仅有10%左右罹患痛风,大多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而少部分痛风患者在急性关节炎发作期血尿酸在正常范围,这些既说明痛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也说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应该加以区别的两个概念。

⑵尿尿酸的测定:低嘌呤饮食5天后,留取24小时尿,采用尿酸酶法检测,正常水平为1.2~2.4mmol
(200~400mg)。

大于3.6mmol (600mg),为尿酸生成过多型,仅占少数;多数小于3.6mmol(600mg)为尿酸排泄减少型;实际上不少患者同时存在生成增多和排泄减少两种缺陷。

尿尿酸测定,可初步判定高尿酸血症的分型,有助于降尿酸药物的选择及鉴别尿路结石的性质。

⑶滑液及痛风石检查:急性关节炎期,行关节穿刺抽取滑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滑液中或白细胞内有负性双折光针状尿酸盐结晶,阳性率约为90%。

穿刺或活检痛风石内容物,亦可发现同样形态的尿酸盐结晶。

此项检查具有确诊意义,应视为痛风诊断的“金标准”。

⑷ X线检查:急性关节炎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慢性关节炎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不规则、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