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引导学生思考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பைடு நூலகம்讲授新知
1.介绍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如滑坡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危害等。
3.介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如工程防治、非工程防治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旨在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灾害防范意识。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发的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节课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掌握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4.开展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灾害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质灾害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使学生明白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展示地质灾害的实例,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2.提出问题:“你们对地质灾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地质灾害”,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教学目标1.理解地质灾害的定义、种类和危害。

2.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掌握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知识。

4.培养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地球物理环境中由于地质因素作用而引起的突发性、破坏性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火山喷发等。

2.描述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危害及成因(1)地震危害:地震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为强烈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造成重要城市的摧毁、伤亡和经济损失。

成因:地震发生时,原产于地球深处宏大的能量以及地上和地下岩石的运动和变形引起了地震的震源释放。

(2)山体滑坡危害:山体滑坡带来的破坏严重农田以及水源地区和敏感生态系统。

成因:山体滑坡有很多原因,包括降雨量、地震、河流侵蚀等。

(3)泥石流危害:泥石流会摧毁建筑物及构筑物、农业生产和道路交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成因:产生泥石流的原因是多样的,常见的原因有地下水、雨量过大、冰雪融化等。

3.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1)地震预防●建筑物避震加固。

●实行严格的建筑规范和地震建筑设计。

●加强地震监测和信息服务。

(2)山体滑坡预防●抑制土地开发、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采用工程控制措施。

●建设滑坡监测预警系统。

(3)泥石流预防●保护水源地、减少生产、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通过水土保持等科学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

●建设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三、教学方法1.讲解+互动通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演练通过模拟演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1.地质灾害的种类、危害、成因和预防措施。

2.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

五、教学效果评价1.检测测验通过测试、问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于地质灾害的掌握情况。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难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那么大家知道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吗?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

师:很好!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地质灾害,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地质灾害呢?生:地质灾害是指因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

师:很好!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学习新课(1)地质灾害的类型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质灾害的类型。

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大类:地震、火山、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其中,地震和火山属于内动力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属于外动力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成因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如地震、火山等。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如滑坡、泥石流等。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洪水、干旱等。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会引发地质灾害,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等。

(3)地质灾害的危害1.人员伤亡:地质灾害往往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地质灾害会破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导致巨大的财产损失。

3.环境破坏:地质灾害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4.社会影响:地质灾害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3.课堂小结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那么大家能告诉我,我们国家哪些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吗?生:山区、沿海地区等。

师:很好!那么我们如何防治地质灾害呢?生:加强地质环境监测、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实施工程治理等。

4.课后作业1.请列举五种地质灾害,并简要说明其成因。

6.2地质灾害泥石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2地质灾害泥石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泥石流的特点及危害:讲解泥石流的特点,如突发性、破坏性强等,并阐述泥石流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4.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介绍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防治泥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泥石流案例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案例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提问,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创设互动式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观点,分享心得。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以我国西南地区某山区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为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泥石流发生前的地质环境、气候特征,分析泥石流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泥石流对当地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采取的防治措施。通过这一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地质灾害泥石流的严重性,提高他们应对此类灾害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相互交流、借鉴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评价他人,培养他们的关爱他人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通过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篇1:主要地质灾害教案主要地质灾害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教学过程】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

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一)地震1.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里氏震级表示。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4.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1.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1.定义: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地质灾害类型和防治措施教案

地质灾害类型和防治措施教案

地质灾害类型和防治措施教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因素或外部力量的作用而引发的、对人类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为了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并采取相关防治措施,本教案将介绍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滑坡灾害滑坡是地表岩土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沿一定接触面发生相对位移而形成的地表岩土体的集群运动。

滑坡灾害广泛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对土地资源和人居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1. 防治措施:(1) 加固坡体:通过采取挖槽、钻孔注浆、铺设防护网等方式来增加坡体的稳定性。

(2) 排水处理: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减少地下水位压力,降低滑坡的发生概率。

(3) 疏散转移:对于潜在滑坡危险区域的人口,采取疏散转移的措施,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二、地震灾害地震是地球内部因素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是一种短期内瞬时释放的能量。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破坏。

1. 防治措施:(1) 建筑抗震:对于地震频发区域,应采用抗震设计和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灾后救援: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展开救援行动,寻找被困人员并提供及时救援和医疗救治。

(3) 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提前通知公众,使其采取自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三、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是由于降雨、融雪等因素引起的由水和发生流变变形的土体组成的流体。

泥石流具有高速性、流动距离长的特点,对周边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破坏。

1. 防治措施:(1) 沟道治理:对泥石流多发区的沟道进行加固和疏导,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和扩散。

(2) 防灾告知:通过社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3) 建设避灾场所:在泥石流频发区域,建设安全高地作为避难场所,提供给当地人民避难。

四、地面塌陷灾害地面塌陷是地表岩土体在水文条件变化、工程活动或地下开采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体积收缩或溶蚀而引起地表下陷的现象。

幼儿园中班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15篇)

幼儿园中班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15篇)

幼儿园中班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幼儿园中班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中班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篇1活动目标:1、遇到突发事件时,学生能及时快捷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2、学生熟悉安全撤离路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1、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收集报刊、杂志、电视报道中有关紧急撤离的事例或图片。

2、班级紧急撤离图。

活动过程:1、组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感知遇到突发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煤气泄漏、火灾等)。

提问:“如果遇到突发事情时怎么办?”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识和感受。

明白遇到突发事件不要慌,有秩序地撤离可以避免危害的发生。

2、出示班级撤离图,带学生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撤离的路径和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撤离时要走图中标注的路径?使学生了解图中标注的撤离路径是离户外安全地带最近的一条通道。

3、带学生观察撤离路径的条件(几层楼梯、弯道情况等),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走,到达安全地带最快?启发学生讲述撤离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可以分成两队,沿楼梯两侧迅速撤离;按顺序,不拥挤;听老师的指挥等。

4、熟悉警报录音,组织学生“实战演习”。

听到警报声音时,在老师的带领下,按图标路径迅速撤离到户外安全地带。

如学生在撤离情况下出现拥挤、用时过长等情况,教师带学生查找原因,再次演习,使学生掌握正确、快捷的撤离方法。

幼儿园中班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篇2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地震带来的后果,知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

2、让幼儿知道地震中的自救基本常识。

3、在情景演练中,幼儿将自救知识转化为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1、地震的资料图片。

2、书包、桌子、盆子、毛巾、水、等物品。

3、动画课件、PPT课件。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认识、了解地震。

1、让幼儿观看地震的动画,让幼儿直观的观看地震时的情景。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地质灾害(解析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地质灾害(解析版)

自然灾害地质灾害1.5·12汶川地震5·12汶川地震(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又称“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0°、东经103.4°)。

根据中国地震局修订后的数据,5·12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8.0级。

根据日本气象厅的数据,5·12汶川地震的地震波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北至内蒙古,东至上海,西至西藏,南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均有震感,中国之外的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日本等国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的发生及龙门山向东南方向推覆的动力来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挤,这一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大规模的构造变形,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和向东挤出。

由于青藏高原在向东北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在四川盆地一带遭到华南活动地块的强烈阻挡,使得应力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高度积累,以至于沿映秀-北川断裂突然发生错动,产生8.0级强烈地震。

根据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总述大事记》,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

其中,四川省遇难68708人,失踪17923人。

四川除攀枝花市和宜宾市之外的19个市(州)均有人员遇难,尤其以阿坝州、绵阳市、德阳市、成都市、广元市因灾伤亡严重,5个市(州)人员遇难均超过4000人,其中阿坝州、绵阳市、德阳市伤亡均超过万人。

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5·12汶川地震共造成5462人遇难,5·12汶川地震中被毁的北川县城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离震中映秀东北方直线距离250公里之外的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5·12汶川地震造成4个社区整体掩埋,780余人遇难。

《地质灾害》说课教案:案例分析历史上的大规模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说课教案:案例分析历史上的大规模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说课教案:案例分析历史上的大规模地质灾害地球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未知的星球,在它的演化进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各种灾难和变革。

其中地质灾害是最为惊人和覆盖面积最广的一类灾害。

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是因为地球各种不同构造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在漫长时间内引发的结果,尤其是线性构造、地壳运动、气象和地球本身的演化历程等等原因。

这些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洪水、隆起、火山灰、地面塌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灾难。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历史上的大规模地质灾害,以期让学生们了解灾害预防、减灾、救援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历史上的著名地震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中国北方城市唐山大地震发生,造成了34万人死亡,160万人受伤,经济损失达到131亿美元。

唐山市遭受震中垂直半径80公里、水平半径150公里的严重破坏。

裂缝、塌方、地面破裂,楼房倒塌,桥梁断裂。

但城市巨变也带来的新生,“涅槃式”的复兴,唐山市重整自己、“独立自强、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和气质,成为全国知名的“钢都”。

2.新西兰基督城地震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基督城附近发生7.1级地震,造成181人伤亡,大量建筑物受损。

星期二的这次地震是于去年9月4日发生的7.1级地震之后几个月内的一次较小余震。

上次的地震只导致一人死亡,但此次地震却导致了多人死亡和重伤,包括数百人失踪。

而且,这次地震在新城市中心造成的损失比上次地震严重多了。

3.尼泊尔大地震2024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官方数据显示,地震已有9000多人死亡,23000多人受伤,大量建筑物被摧毁,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等地限电,通讯中断,死亡人数可能还会有所增加。

灾区民众的紧急需求包括食水、食物、药品、帐篷、毛毯和医护人员,由此产生一场空前的灾难性人道主义灾难。

二、历史上的大规模泥石流1.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化隆县泥石流汶川地震后涌现了大量的泥石流灾害。

其中,四川甘孜州化隆县的泥石流是汶川地震后因雨导致的,灾害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伤亡之重甚至大于汶川地震本身。

人教版地理《地质灾害》说课教案

人教版地理《地质灾害》说课教案

人教版地理《地质灾害》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掌握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分布特点。

学会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现场图片。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灾害分别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知识讲解(1)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危害的灾害。

(2)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分布特点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主要灾害有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3.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灾害为什么会发生吗?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同学们,请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一下如何预防和应对你们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2)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1)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地质灾害有什么新的认识?四、课后作业1.列举五种地质灾害,并简述其成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预防和应对你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

五、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教学秩序井然。

2.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

3.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2地质灾害地震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2地质灾害地震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2地质灾害地震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次教学案例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地质灾害地震”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实际,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真实案例引入:通过播放地震发生时的真实视频或分享地震灾害的新闻报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的恐怖和破坏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地震逃生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震动感,增强其对地震的认识和感受,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知
1.地震基本概念:讲解地震的定义、类型及其成因,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5.教学策略: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课程开始前,学生已掌握了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入地震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灾害联系起来,深化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讨地震的成因、预测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此外,课程还将重点介绍地震的监测、预警和应对措施,以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其在应对地质灾害时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减轻灾害损失。
2.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地震防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震相关信息。
3.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地震相关知识的探究,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第二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第二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并对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展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些灾害。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从地质、气候、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通过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地质灾害是如何形成的?”“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如何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
(三)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质灾害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分析数据、讨论问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这种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成因,包括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2.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播放地质灾害实地拍摄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质灾害的严重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质灾害的成因、过程及危害,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质灾害的复杂性。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质灾害的认识相对较浅。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从地质、气候、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逐步提升知识深度。

初中地理教案:认识地质灾害与防治 (2)

初中地理教案:认识地质灾害与防治 (2)

初中地理教案:认识地质灾害与防治认识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破坏的自然灾害。

在我国地处东亚板块边缘,地势复杂多样,地质灾害特别突出。

因此,了解并认识地质灾害,掌握相应的防治知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介绍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形成原因,并提供防治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或地下振动。

它是地球内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震带内的构造破裂或地堑滑动引起。

地震瞬间释放的能量巨大,可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甚至引发海啸等次生灾害。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体内岩浆充满,岩浆与水蒸汽及其他火山岩气体混合释放的过程。

火山喷发造成的主要灾害是火山熔岩和火山灰的侵蚀和覆盖,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重大影响,还可能引发火山爆发后的地震。

3. 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坡体内部岩土结构破坏,引起地表土质下滑的现象。

滑坡是一种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容易导致房屋倒塌、道路中断,严重时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雨或冰雪融化等原因,山坡上的大量土石被泥浆混合物冲刷而形成的一种水灾。

泥石流流速快、冲击力强,可以摧毁建筑物,堵塞河流,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5. 崩塌崩塌是坡体内的岩土结构发生破裂,导致大量土石物质向下滑动的一种地质现象。

崩塌地容易形成高边坡和陡坡,对人类社会的建设和生活产生灾害性影响。

6.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指地下溶洞、煤矿开采或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岩土体结构发生破裂,土地表面或地下产生沉降和坍塌现象。

地面塌陷不仅对土地利用造成巨大损失,还危害到人员和建筑安全。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防治方法。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3篇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3篇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地质灾害教案目标:1.了解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分类;2.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3.了解地质灾害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4.掌握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教案内容: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分类(20分钟)1.地质灾害的定义:指由地球内部的地质力学和地理过程引起的,对地表和地下环境造成破坏和危害的现象。

2.地质灾害的分类: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二、地质灾害的原因和机制(30分钟)1.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主要有板块运动、地壳应力等因素引起。

2.山体滑坡:山体滑坡主要是由于地下水级下降,以及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地下空洞形成,以及地下水过度开采、矿井失稳等因素引起的。

4.泥石流:泥石流主要是由于降雨量大、坡地植被破坏、地形陡峭等因素引起的。

5.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浆喷出,导致火山爆发。

三、地质灾害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20分钟)1.对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会导致土壤侵蚀、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问题。

2.对人类的影响:地质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经济损失等影响。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30分钟)1.地震防治措施: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等。

2.山体滑坡防治措施:加固山体、植被恢复、合理规划等。

3.地面塌陷防治措施:加强地下水管理、加固地下空洞等。

4.泥石流防治措施:加强防洪工程、植被恢复、提前预警等。

5.火山喷发防治措施: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应急预案等。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并开展讨论,探讨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是否实施得当,以及如何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教学辅助手段:PPT演示、图片、实物模型等。

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讨论地质灾害的发生原理和防治措施。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发自我完善的动力。
3.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质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地质灾害产生直观的认识,引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地质灾害是如何发生的?”“如何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等。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
3.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将贯穿始终。
2.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2.作业要求: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评价方式: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a.讲解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b.介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如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
3.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a.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地质灾害识别、风险评估和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b.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种地质灾害,讨论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邀请学生发表自己对地质灾害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5.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具体目标如下: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小组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共享彼此的知识与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分析地质灾害案例,讨论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背景中,我选择了2017年四川省茂县山体滑坡事件,这次事件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灾。通过分析这次事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地质灾害知识方面的增长。
2.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收获,让其他学生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评价,让学生从知识掌握、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4.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优点,指出不足,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方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增强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地理《地质灾害》教案6篇

地理《地质灾害》教案6篇

地理《地质灾害》教案6篇地理《地质灾害》教案 1(一)教材简介《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的内容。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

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讲述,主要是突出它在人类活动中的不利影响,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二)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三)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

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

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

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地理灾害初中教案范文模板

地理灾害初中教案范文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常见类型,掌握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面对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 情感目标: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1. 地质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常见类型。

2. 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教学难点:1.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分析。

2. 地质灾害的监测、防御及应对措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地质灾害吗?请举例说明。

2. 教师简要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1. 地质灾害的分类及常见类型a. 按成因分类:内力地质灾害、外力地质灾害b. 常见类型: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2. 以地震为例,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a. 地震的成因:地球板块运动、地壳构造活动等b. 地震的危害: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3. 其他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a. 火山喷发:火山活动、地壳构造活动等b. 泥石流:降雨、地震、滑坡等c. 滑坡: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 简答题:简述地震的成因及危害。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质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常见类型。

2. 强调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质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常见类型,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地质灾害的监测、防御及应对措施。

二、讲授新课1. 地质灾害的监测a. 地震监测:地震台站、地震监测仪器等b. 火山喷发监测:火山监测仪器、卫星遥感等c. 泥石流、滑坡监测:遥感监测、地面监测等2. 地质灾害的防御a. 地震防御:地震预警系统、防震建筑等b. 火山喷发防御:火山喷发预警、火山喷发应急措施等c. 泥石流、滑坡防御: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等3. 地质灾害的应对措施a. 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逃生、救援等b. 灾后重建:房屋重建、基础设施恢复等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地质灾害监测、防御及应对措施对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精选10篇)

小学生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精选10篇)

小学生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小学生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和应对地震后被压埋的方法。

2、发现周围人群应对地震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了解地震发生时应如何自我保护。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们周围人对地震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防震意识和在地震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和应对地震后被压埋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我们在地震中的作法是否正确有效。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上网收集有关地震对人们造成的影响的新闻和地震的真实案例。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录像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观看教师出示的的反映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的图片和录像。

2、阅读课本P3页“案例聚焦”中的案例。

3、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地震的新闻以及关于地震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资料。

二、学习地震有关知识1、小组合作讨论:遇到地震时自己可能会怎么做?2、将自己的做法与P4页“智慧加油站”中的做法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差异,看看哪种方法更合理。

三、调查分析防震避险措施1、列出对各项措施的判断依据。

2、设计调查问卷,从自我保护知识、逃生措施、应急物品准备、疏散路线等方面了解人们的防震意识。

3、整理调查结果,讨论人们防震意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四、开展班级防震演练1、列举学校的地形特点及教室所处的地理位置,找出地震发生时的安全躲避位置与适合的逃生路线,确定防震方案。

2、开展防震演练。

3、讨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地震的应急措施。

五、课后拓展与家庭成员一起从防震用品、安全躲避位置、逃生路线等方面制订家庭防震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

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

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

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4.2.1.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

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

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险性评估表4-3。

4.2.1.2典型崩塌(及隐患)剖析对区内24处崩塌(及隐患)按不同岩性类别与致灾程度、危险性大小等综合考虑,对以下4处崩塌,即B1、B3、B7和B20逐一评估。

(1)神盘公路K22+450~K22+900段崩塌隐患(B1)①分布位置及特征该崩塌隐患位于神盘公路K22+450~K22+900左侧,石窑村以北,地貌单元为低山河谷,窟野河左岸。

所在岩质边坡坡角80~90°,坡向315°,坡面凹凸不平。

坡体由巨厚层砂岩夹泥岩(T3h)组成,岩体较完整。

水平层理及垂直节理裂隙较发育,坡体表面风化较严重,泥岩夹层尤甚。

边坡现处于极限稳定状态,无防护,有落石现象,雨季边坡失稳发生崩塌落石的可能性大,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

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1及 图4-1。

②形成条件分析窟野河左岸为低山基岩斜坡受河流侧蚀,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破碎的岩石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三叠系巨厚层砂岩夹泥岩,半坚硬—坚硬岩石,泥岩夹层风化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巨块状、碎块状,极易产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公路相对高差()平距()窟野河1232.三叠系砂岩夹泥岩1.人工填土 3.风化裂隙图4-1 B1崩塌隐患剖面示意图T 3hQ mlQ mlT 3h(2)神盘公路K23+010~K23+200段石窑村北侧基岩崩塌(B3) ①分布位置及特征B3崩塌位于石窑村东的窟野河左岸,边坡紧贴神盘公路,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2及图4-2。

坡体宽190m,高30~40m,上陡下缓,坡向220°。

崩塌后壁高约15m,坡角80~90°,坡体由巨厚层砂岩夹泥岩(T3h)组成,岩体表层风化较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

崩塌体呈长方形堆积于斜坡坡脚,坡角50~60°,厚3~5m,体积约26600m3,可列为中型崩塌。

崩塌体主要由砂岩块石、泥岩碎块和坡积粘性土组成,整体结构松散,坡面局部长满杂草。

现处于极限稳定状态,时有块石崩落至路基,影响现有道路行车安全。

②形成条件分析窟野河左岸为低山基岩斜坡受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破碎的岩石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三叠系巨厚层砂岩夹泥岩,半坚硬—坚硬岩石,泥岩夹层风化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巨块状、碎块状,极易产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3)神盘公路K28+110~K28+260段崩塌隐患(B7)①分布位置及特征B7不稳定混合边坡位于窟野河右岸,为人工开挖坡脚所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体,边坡紧贴神盘公路,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4及图4-3。

边坡宽约150m,高约30m,坡角50~60°,坡向92°。

坡面呈台阶状,局部长满杂草,坡体自上而下由土体和基岩组成,顶部为厚约20m的第四系风积黄土,中部为厚约2m的第四系冲洪积卵砾碎石土,底部基座为厚约5~6m的巨厚层砂岩夹泥岩(T3h),岩体较完整,风化严重,水平层理及节理发育。

边坡现处于极限稳定状态,已有治理多已失效,坡面可见小崩塌堆积,边坡失稳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较大,威胁公路及行驶车辆。

图4-3 B7崩塌隐患剖面示意图公窟3.三叠系砂岩夹泥岩3平距()相对高差()路野河2T 3h2.第四系冲积卵砾石层1.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Q 3al Q 3eol Q 3eol Q 3al T 3h44.裂隙②形成条件分析人工削坡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松散的土体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4)神盘公路K54+580~K54+780段基岩崩塌(B21) ①分布位置及特征B21崩塌发育于神盘公路K54+580~K54+780段左侧的基岩斜坡上,为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崩塌灾害体,斜坡紧贴神盘公路,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7及图4-4。

坡体宽200m ,高约30m ,上陡下缓,坡向182°。

崩塌后壁高约12m ,坡角80~90°,崩塌体呈扇形堆积于斜坡坡脚,坡角30~40°,厚3~6m ,体积约27000 m 3,为中型崩塌。

崩塌体主要由砂岩巨石及块石、泥岩碎块和坡积土组成,整体结构松散,坡面局部长满杂草。

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降水及外力的影响下时有块石崩落至路基,小崩塌会阻塞道路影响现有道路行车安全,现无任何防护措施。

②形成条件分析边家沟左侧为低山基岩斜坡为沟谷下切形成地形陡峻的自然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破碎的岩石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三叠系巨厚层砂岩夹泥岩,半坚硬—坚硬岩石,泥岩夹层风化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巨块状、碎块状,极易产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4.2.2 滑坡现状危险性现状评估4.2.2.1 滑坡概述本次野外调查评估区内共发育有12个滑坡,现有滑坡主要分布在K41~K51段道路两侧松散堆积层比较发育的地段。

现按滑坡的类型、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进行分类,见下表4-4。

其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滑坡危险性评估表4-5。

4.2.2.2 典型滑坡剖析对区内12处滑坡按不同岩性类别与致灾程度、危险性大小等综合考虑,对以下3处滑坡,即H5、H6和H11逐一评估。

(1)神盘公路K45+900~K46+500段黄土滑坡(H5)①分布位置及特征H5滑坡位于神盘公路K45+900~K46+500段右侧的土质斜坡上,边坡岩性以第四系风积黄土为主,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10及图4-5和图4-6。

滑坡总体呈扇形,后缘呈圈椅特征,后壁较清晰,高约15m,中后部可见缓倾状滑坡平台,坡角约25°,主滑方向与路线基本垂直。

滑坡体长约80m,宽约600m,厚10~15m,体积约600000 m3,属大型土质滑坡,坡面上冲沟林立,植被稀少。

滑坡体整体上前薄后厚,岩性为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

现状H5滑坡较稳定,主要受强降雨及人为扰动而诱发,又公路紧贴滑坡前缘,在不利条件下可能被局部复活,直接威胁到公路的运营安全。

②形成条件分析地形地貌条件:坡所在地段斜坡平均坡度在45°以上。

该处地形是下陡、上缓,即前缘坡陡临空面大、中(或上)部较缓,有利于松散层堆积和雨水汇聚、下渗,其次坡面两侧有冲沟发育使坡体突出,能增大临空面、减小抗剪阻力,有利于助滑。

岩性条件:基岩斜坡上披覆有砂质黄土,其结构疏松,是该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

土体与岩体结构性质差别较大,也为该滑坡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构造条件。

水的影响:水的作用极其重要,是诱发滑坡的最主要因素。

水的作用包括降水渗入、地表水特别是洪水冲蚀、地下水的作用等。

降水尤其是丰水年雨季连阴雨、暴雨时段是滑坡的高发期。

降水入渗既能增大松散岩土体容重,又能浸润接触面(滑面),减小抗剪阻力,导致滑坡形成。

地下水的作用仅限于河谷边坡较低部位的滑坡,以及山坡堆积层与基岩接触面附近在多雨季节形成上层滞水,对土滑坡形成有一定作用。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兴修公路挖方切坡,使山体斜坡变陡、堆积层与基岩接触面裸露,前缘临空,在其它因素配合下,容易诱发滑坡或导致已有滑坡复活。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基本稳定,威胁公路及车辆,危险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