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起点
回归教育初心发言稿
回归教育初心发言稿各位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教育初心的理解。
教育初心,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事业中树立的初衷、初志,即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而努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
但是,在诸多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我们有时候会迷失自己的初心,忘记了我们最初为什么选择从事教育工作。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回归教育的初心。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这一点,不要因为功利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其次,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兴趣和能力。
我们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关爱和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受益,都得到全面的成长。
另外,我们要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尊严。
学生不是被教育的对象,而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应该在教育中得到尊重。
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权利。
这样,学生才能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最后,我们要注重教育的情感和情感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情感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情感去感染他们。
教育工作者要经得起诱惑,不因功名利禄而放弃对学生的关爱。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温暖的情感中成长,才能变得更加优秀、成熟。
教育初心,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忘记的。
也许在现实的环境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但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初心,始终站在为学生服务的立场上,为学生的成长负责。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教育回归初心,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真正的教育。
回归教育的起点
回归教育的起点受社会发展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个性差异已日益明显,他们在多个方面显现出新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烙印。
作为改革发展着的教育,作为百姓和社会寄托着无限希望的教育,作为已取得很大成绩又有很多问题的教育,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是“研究学生”,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开始,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一、为何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似乎更关注教师如何教,直到目前教师的优质课讲课也是如此,更注重教师得教法,许多老师也往往更专注于研究教材教法而不是学情学法。
教育本身就是研究人、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研究学生不是给教育附加任务,而是教育原始的起点。
就像医生要研究病人,教师也必须研究学生,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
研究学生才能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只有研究学生,教育才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得规律。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研究学生的意义在于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得教育,而教育本身就是关注人性、追求个性、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高度就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了解的深度。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定位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立场”毫无疑义地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立场。
二、如何研究1、研究学生首先要从尊重学生开始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
由于遗传的原因,每个学生有其独特的天性。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天性,接纳每个学生的独特天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要把学生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作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的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
“尊重”意味着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就要顺其自然,就要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就要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
因此,尊重学生,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养成并克服对别人的依赖性,有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内在潜力。
回归教育起点,打造高效课堂
回归教育起点,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刻牵挂着教育的未来,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而回归教育起点,则是我们在搭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回归教育起点的重要性和打造高效课堂的路径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回归教育起点的重要性教育的起点意味着教育的初衷和根本目的。
回归教育起点,就是要回到最初的教育本质,重新思考教育的初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这诸多因素都应得到注意。
回归教育起点需要强调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本质目标。
回到教育的起点,就是要回归这一基本目标,强调学校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回归教育起点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特长、能力各不相同。
教育不应当一刀切,而是应当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
只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
回归教育起点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也是学习效果的保障。
教育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愉快、主动地成长和进步。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二、打造高效课堂的路径回归教育起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而打造高效课堂也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手段,来使课堂真正高效。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深度。
好的教学内容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注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听讲、讨论、实验、互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只有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活跃性和互动性。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孩子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教育环境的改变,幼儿教育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构建一个更为健康、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体系,我们需要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目标。
首先,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独立性。
过度强调学术成绩、竞争和标准化评价,使得很多幼儿教育变得功利化,忽视了孩子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应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要给予幼儿适当的自由,让他们能够探索和实践,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其次,幼儿教育应该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当下的社会,仅仅掌握一些学科知识已经远远不足够了。
我们需要培养具备创新、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等综合素养的人才。
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逻辑思维,通过社交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游戏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幼儿教育应该注重情感与社会性的培养。
孩子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让他们学会与别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友谊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同时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家庭应该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
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配合,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总之,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独立性,关注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感与社会性,同时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培养未来的希望。
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已经远离了原本的初衷,变得功利化、应试化、功利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需要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在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指出了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书中提到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初衷,让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分数竞争。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
然而,当下的教育却更多地偏向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这样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也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甚至失去了对自己的热爱。
这种教育不仅无法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反而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浮躁化,甚至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
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初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品德、思维、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发挥自己的特长。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美好,培养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同时,回到教育的原点也意味着要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种自主的教育,而不是被动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回到教育的原点,是一种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
以生为本回归教育起点
以生为本回归教育起点作者:陈晓招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4期内容摘要: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
关键词:以生为本回归教育起点“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借口。
”这是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中的一句话。
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这个观点给我们很多的启迪。
一、充分信任,多给机会像学科教学一样,班主任不应该成为管理的主力,而应该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监督者。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
由于家长的溺爱,这些“小太阳”们在家庭中失去了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他们更多的依赖成人的帮助和照料。
从班级管理的实践来看,一个几十人的小学班级,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管理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这就要求班主任选好干部,充分信任,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进行管理方法的指导,强调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一旦学生干部掌握良好的管理方法,并具有良好公信力时,他们成了班级集体舆论的导向,成为班主任的好助手。
在集体舆论的作用下,学生的是非观强了,自我约束能力强了,实现了有没有人管一个样。
班干部的职责也由“监督员”“密探”转为了活动的组织者,师生的联系人,同学的服务者。
鼓励班干部敢想,敢做,不仅要做实干家,更要做决策者,只要能发动同学们自觉参与班级管理,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和各种爱好的发展,什么想法和活动都可以讨论。
这样一来发挥了班干部的主体性,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性,工作起来轻松许多,而且效果也较好。
二、和平相处,多给尊重教育管理学生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体恤学生是对班主任的较高要求,热爱学生是对班主任的最高要求。
回归教育的起点
远 没 有 出息 : 有 的学 生 的 智 商 似 乎 真 的偏 低 : 有 的 学 生 似 乎 永 远 是 品 质 恶 劣 的学 生 他 们 是 班 里 的 “ 捣蛋鬼” . 是 教 师们 的 “ 眼
会 由衷 地 产 生对 教 师 职 业 的 敬 佩 与 尊 重 这 是 因 为教 师 的 工 作
态度 . 即教 师 的 职 业 道德 职 业道 德 是 规 范教 师 的 育人 行 为 , 是
室里 满 是 难 闻 的气 味 孩 子 们 谁 也 不 愿 意 靠 近 . 一 个 个 捂起 了 鼻子 看 看 他 们 。 再 看看 一 脸 无 辜 的谷 兆 明 同 学 。 我 并 没 有 批 评
动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学 生 。比如 , 发 现 值 日的 同 学忘 记 了擦 黑 板 , 就 自己 主 动 拿 起 黑 板 擦 … … 发 现 教 室 地 面 上 有 孩 子 们 随 意 丢 弃 的垃圾 . 自己就悄悄地 弯下腰……要 求孩子们 早点到校集体 晨读, 就 早 在 孩 子 们 进教 室 之 前 站 到 讲 台 上 。 教 师 的 这 种 潜 移
一
他们 .而是拿来 毛巾把 谷兆 明身上 的脏东西一点 一点地擦 干 净. 又拿来簸箕 , 扫帚 . 把 弄 脏 的地 面彻 底 打 扫 干净 。农 村 学 校
的 办 学条 件 有 限 , 每年到了夏天 , 在 开 电风 扇 之 前 , 教 室 就 需 要
进 行 一 次 彻底 的大 扫 除 。孩 子 们 还 太 小 。 班 里 的 电 扇 都 是 我 在 最 下 面放 上桌 子 . 桌 子 上 面再 放 把 椅 子 . 然后登在椅子上 “ 小 心 翼翼” 地 才能 把 电扇 擦 干 净 。 其 间 已记 不 清 要 上 来 下 去 几 次 . 也 早 已忘 记 自己 的 “ 恐高症” 。 班上 的吴 若 水 同学 在 校 突 然 病 了 , 来不及与家长联系 , 我 直 接 带 他 赶 去 村卫 生室 。 那次生病过后 . 吴 若 水 同学 小 声 地 对我 说 : “ 老师 就像 妈 妈 一样 。 ” 听 了孩 子 的 话. 我 心 里 由衷 地 高 兴 . 所有 的一 切 也 都 值 了。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的文章,感觉写的不错,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小编觉得,关于儿童的一切必须回到原点上来。
至于何为教育原点是什么,不太好说,那么下面带来一篇文章帮助你理解。
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徐显明校长在济南的一次演讲中说得好:“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我们应该从行为养成的道德要求出发,严禁我们的幼儿园去教孩子学写字,去教孩子学算术,去教孩子学,而应从自己提书包、帮同学做事、向长辈行鞠躬礼开始,从小学会如何尊敬长辈,如何跟同伴打交道,如何料理自己的事务。
”可是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象是许多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和财源,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拔苗助长,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文化课程。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完全是不懂教育规律谋私利造成的社会教育乱象。
这是“残忍”的教育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教育工作者丧失了自身的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更是教育犯罪的行为。
因此,中国的教育士改革与发展必须要以特有的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一个政府一个部门系统如果在前行途中,因为路走得远了、走得久了,范文写作而忘了出发的原点,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好心办坏事,就会脱离群众、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现实中,很多的出台、工作的启动,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走着走着就变了形、走了样,滋生了无数脱离实际的“下有对策”。
所以,当我们的工作遇到矛盾、困难的时候,内心感到苦恼、困惑的时候,对未来迷惘、无措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回到原点,问一问自己当初出发。
道路的起点、江河的源头,婴儿的降生、种子的发芽,工程的奠基、项目的启动,求学、入职的第一天,这些都是纯粹质朴、孕育希望、饱含力量的原点。
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这个“原点”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对群众的感情,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作风。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是一本由杨绛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杨绛对教育的思考和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杨绛的这本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这本书中,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她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书中,杨绛还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她指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教育过于功利化等。
她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教育的误解,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忽视。
她呼吁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上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回到教育原点》,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教育回归本原
让教育回归本原发布时间:2022-11-09T09:13:45.860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9月总第427期作者:朱毛智[导读]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了人,就没有了教育。
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的原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应紧扣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抓落实、促深化、求长效。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
朱毛智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330012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了人,就没有了教育。
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的原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应紧扣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抓落实、促深化、求长效。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
基础教育承担起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围绕重点选拔,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战略,扩大基础教育规模,建立创设重点高中等差别化办学机制,形成了选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国家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新的发展状态。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的选拔性人才培养模式衍生出来的重点校、热点校,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
而“借读”“择校”“应试教育”等更是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负资产”,成为基础教育的“顽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考虑,使培养选拔人才的目标模式回归到面向全体的育人模式,回归到基础教育的原点及核心,把培养健全的人、合格的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回到教育的本原。
一、回归教育本原,要正确认识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过去的教育是工厂,把育人的过程当成了“造”人的过程,认为好的学校、好的老师“造就”了好的学生,能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进行精英教育,或是多方锤炼就一定能够成才。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本质是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是注重生命培育的过程。
诠释真教育的核心内涵
云卷云舒·YunJuanYunShu诠释真教育的核心内涵文/秦志伟教育改革是必然的,虽然道路崎岖。
问题是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革?笔者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三十三年,认为衡量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能不能做真教育。
·云卷云舒YunJuanYunShu什么是真教育真教育应是有色彩的教育,是立足于师生人生长远发展的教育,是深植于生活的教育。
它的实施过程必须尊重科学。
它瞄准校内校外,关注课堂内外,书本和实践并重。
在四川省崇州市崇庆中学的标准里,不只是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士才是老师,社会力量中的家长、社会贤达也是老师,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教育优良生长的结果,体现着教育的规律和力量,一样可以受聘进入崇庆中学的课堂。
同时,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三品”目标,即“学校有品位”“教师有品味”“学生有品行”,以“三品”促“四成”(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学校有品位,也就是说学校要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温馨和谐,富有特色,即所谓“风化淳一,著道弘义,格于教化,运祚长远”;教师有品味,也就是说教师要充满爱心、受人尊重、敢于创新、富有激情,即所谓“德才兼茂,详明教理,贤良率教,尊于一域”;学生有品行,也就是说学生要习惯良好、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富有个性,即所谓“忠纯表仪,克己通达,恭俭仁厚,文武方正”。
如何实现真教育老祖宗治史的最高境界是“秉笔直书”,那么献身于真教育的人就应该“秉真直行”。
首先要能静下心来琢磨教育形态,琢磨教育形态的正面和背后,因为教育就像一枚硬币。
要甘于寂寞,有耐心,潜得下心来。
其次要心有定力。
要做真教育,纷扰是回避不了的,干扰、干涉、不解肯定会纷至沓来,家长的担忧、社会的理解、内部人士的鼓噪,如果等待这些消极因素自动消失,那么在孩子们的脸上除了看见痛苦的折腾和折腾的痛苦,还会看见什么?等待就是痛失良机,就是懒惰,就是对未来犯罪,因为保守不前的理由正是积极进取的理由。
最后就是科学谋划问题。
教育回归本原——基于本原教育的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GUAN GDONG JIAO YU GAO ZHONG2021年第4校长论坛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胡首双教育回归本原———基于本原教育的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曾指出,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标准之一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
目前,教育萎缩为教学,教学退缩为教知识点,教知识点收缩为教考点,教考点压缩为教考题,因此反复讲解、重复训练和频繁检测成为教学常态。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其症结归根于教育教学失去生命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为改变这一困境,点燃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让教育回归本原,笔者在学校全力推行教学创新,实践本原三学课堂改革,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叩问现实:传统课堂最缺少什么传统课堂最缺少什么呢?是缺少知识吗?许多老师课堂上滔滔不绝,传道授业。
是缺少方法吗?许多老师声情并茂,循循善诱。
是缺少责任吗?许多老师已是呕心沥血,殚尽竭力。
即便如此,课堂氛围依然低迷、课堂效率始终低下。
传统课堂最缺乏的就是推动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地去主动学习的力量。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两个层次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满足学生这两个层次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这种最高的价值时,学生就可能不断地在他们的内心增进和强化这种对价值的需求,产生学习的高峰经历,就会逐步产生对学习的热情、信心、自豪感和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得课堂变为一个巨大的磁场。
为此,教师要把课堂转变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才华的“殿堂”。
为了让学生有才可展,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传统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就是说,要对传统的教学课堂进行两次升级,以教师为主导的“讲堂”升级为以学生为主人的充满生机的“学堂”,把学生的“学堂”再次升级转化为学生展示才华和学习成果的“殿堂”。
这便是本原教育的创建初心。
二、追源拓新:本原教育体系创建本原教育是以人的学习本能为本,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以课程标准为原,让教育回归本原,实行国家课程学生化教学策略的教育;本原教育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生本教育为主要理论基础而创建的特色教育模式。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创新逐步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重要性日渐突出。
在构建社会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要素,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受到了高度重视。
然而,对于诸如什么是教育创新?它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实现有价值的教育创新等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创新是关涉人的全面发展并与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和伦理规范,这使得它与其他形态的创新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讨论教育创新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学术立场。
在推进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厘清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教育的理解,确保教育创新始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与教育创新通常认为,作为学术概念的创新是熊彼特提出的。
基于动态和发展的立场,他对创新的内涵、形式和主题等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考察,认为创新意味着对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条件和要素的重组,尤其是其中包含有制度的沿革和进步,这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技术发明。
在此基础上,创新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领域中。
受之影响,围绕教育创新及其内涵的认识也有较多的讨论。
有人从本体论角度讨论它,认为“创新是一种原创活动,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具有新意的精神和物质”,强调创新的原创性。
有人认为“教育创新是指教育上某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制度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结果的过程”,把教育创新界定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或发生的变化。
有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讨论教育创新,认为“教育创新是教育的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变革过程。
”在这种认识中,教育创新是对教育结构和功能的整体重构,是对以往的颠覆。
有人从学校教育的层面讨论教育创新,认为“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新活动。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层出不穷,各种新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然而,在这一切变革和创新的背后,我们是否也应该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呢?这正是我在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后的感悟。
这本书是由教育学家张三丰所著,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回到教育的原点。
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张三丰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让人深思。
首先,张三丰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往往只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上来。
其次,张三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能力、性格都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合适的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因材施教的理念很难得到贯彻。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最后,张三丰呼吁教育要回归到人文关怀的本质上来。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人格。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往往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品德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观,让教育回归到人文关怀的本质上来。
“双减”政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800字
“双减”政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800字以上“双减”政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800字(篇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是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
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
首先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
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睡眠不足,又缺乏锻炼,体力下降。
国民体质下降,令人担忧。
教学20多年来,深刻体会到学生作业负担太重,不仅影响到身体,而且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
学习缺乏兴趣,被动学习,不仅效率不高,而且会形成扭曲的心理,把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把同学作为竞争的对手,缺乏抗挫折的能力。
学生负担太重,没有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不了解世界、不了解社会,缺乏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创新思维和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很不利。
所以“双减”政策透露的信号就是要求老师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了,只有学校教育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家长才能不给孩子报班培训。
所以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设计好各类作业,把握作业用途,才能保证减量不减质。
当然,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并不代表没有负担,任何学习活动与成就取得都需要有适当的压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也并不代表没有作业,适量的基础性训练与实践性活动等都是检验知识理解与知识运用的重要手段。
只是如何用练习来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需要我们思考。
在减轻作业负担时如何分类作业的用途,改变传统为写作业而布置作业的观念为发挥作业评价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功能。
学生作业的设计,可以是知识的迁移,可以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也可以是兴趣、习惯、品性、情操等的养成,学习是学生自己完成的。
根据参与过程中的自我鉴定功能,引导学生自我改进,自我提升,使学生们都能得到具有持久性、连续性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受益一生。
对职业教育回归原点的思考
素质教育。和谐教 育是实施 素质教育 的一种教育模式 , 在构建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被作 为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 的战略决策 的
今天 , 和谐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 式已经越来越 受 到广 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 的重视和青睐 。 六是教育 的国际化观点 。教育 国际化本身不是 目的 , 教育
问题 的不同观 点, 列举在职业教育发展 中常见的误 区, 以此得 出职业教 育的原点到底是什 么, 此基 础上再讨论职业教 育 在
如何 回 归的 问题 。
关键词 : 职业教 育; 回归 ; 原点 ; 思考 中图分类号 :4 — 3 e 0 0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6 1 14 (09)2 0 1— 3 1 7 — 2 62 0 2 — 0 5 0 三是教育的“ 人文性 ” 是原点 , 包括品行 、 道德 、 思想 。凡是
那么从以上分 析可 以简单 总结 : 职业教育实 质上就是为培 养能承担职业 岗位 工作 的 , 有正确 的人生观 、 具 人才观 和职业
观的各类专门人才 的教育。 那何为原点 呢? 原点也就是起点 , 即出发点 。 就是说职业教 育 目前发展应从它最初 的起源和 目的来考虑其发展走向。
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 。 从经济全球化 、 国际化 、 教育 信
息化或 网络化等不 同角 度提出 了在全球化 背景下我 国教育 的
变 革对策。在 职业技术教 育领域 , 要建立一批具有 国际竞 争力
的品牌职业学 校 , 以确保我 国职业教育在全球 化的教育市场中 具有 竞争力 , 使人性 回归到完满 的原点上 , 以肩负起全球一 体 化时代所面对的人生使命 和民族使命 。这种回归主要体现在教 育 内容的革新 和学 校课程 的改革中 , 从学科需要 、 科学需要 和
游戏,让幼儿教育回归本真
游戏,让幼儿教育回归本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幼儿教育已经逐渐趋向于机械化、功利化的方向,忽略了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而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幼儿教育需要回归本真,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者开始寻求新的教育方法,游戏成为了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教育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游戏如何让幼儿教育回归本真。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
幼儿时期是孩子们接触世界的起点,游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方式,通过玩耍和体验,幼儿能够积累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在游戏中,孩子们不受限制地去尝试和探索,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
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动手动脑,需要和其他小伙伴合作,需要解决问题,需要克服困难。
这些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他们可以模仿大人的行为举止,培养自己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得到乐趣,更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形式,通过游戏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培养出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愿意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游戏还可以给予孩子们成功的体验,当他们在游戏中取得胜利时,能够激发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游戏可以让幼儿乐于学习,充满激情。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和家长的情感交流。
现代社会,家长们由于工作的繁忙,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
而游戏正好可以成为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沟通桥梁,能够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与游戏,一起享受游戏的乐趣。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陪伴,而家长们也可以更加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
回归教育起点论文
回归教育的起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一提起教师,大多数人往往会由衷地产生对教师职业的敬佩与尊重。
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态度,即教师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是教师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它要求教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同时,还应该对学生充满希望,要做到“尊重与信任,有耐心和爱心”。
关键词:以身作则;尊重与信任;爱心;信心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常言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
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还会积极地去模仿。
因此教师在不断要求学生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善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比如,发现值日的同学忘记了擦黑板,就自己主动拿起黑板擦……发现教室地面上有孩子们随意丢弃的垃圾,自己就悄悄地弯下腰……要求孩子们早点到校集体晨读,就早在孩子们进教室之前站到讲台上。
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的自身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师须以身立教,时刻自律,用认真、规范的行为影响学生。
二、对学生尊重与信任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独一无二的个体。
他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或集体的尊重。
教师则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
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同学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优等生”,还是令人头疼的“待优生”,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
对学生,教师要给予公正的“爱”,即使学生违反纪律需要严厉批评的时候,教师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护他的。
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为了课堂纪律,家长为了孩子的主动学习都是大为苦恼。
这是因为我们的父母、老师都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根本。
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而我们却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教育的根本。
”为人父母、师长的我们,总是对孩子们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育回归起点
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争论的今天,却不能让他们融合到一起,无法共同促进,无法达到和谐。
我们是要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在徘徊中,我们却在高喊素质教育,走应试教育的路线。
这种配合却让孩子经受折磨,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发展和提升,在应试教育中有个好品质、好成绩呢?
反思“教书育人”四个字,回味着其中的内涵和真谛,教育就是用真情实感去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培养真正的品格,教会他们生活的能力。
而这些品格和能力却是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靠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靠成长的细节塑造出来的,我们在追求教育理想时,是否该反思让教育回到起点,真正的处理好教育中的常见关系。
一、教书育人,为教育充电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育人,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却不能明确教书和育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的教师把两者混为一谈,也有的教师把两者割裂开,有的教师则认为教书就是育人了,传授知识就取代了育人的任务了,教育学中,教学目的就是要讲清知识内容本身,另一个教育目的,就是要讲清学了它怎样运用以及学习的重要意义,而教学和教育这两个目的是在同以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分开,但也不能混为一谈。
“教书”和“育人”这两个词是包含关系,并不是并列关系,即
“育人”包含了“教书”,但也不能走极端,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任务时,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也要科学有效的澄清知识的内容,培养他们的学习力,激起他们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把育人融合在课堂里,潜藏在知识里,让他们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一个量的积累,沉淀成质的飞跃,第一,育人融合在知识里,传授的知识性要包括知识性和思想性。
对于数学来说,必须传播知识的严谨和科学,还要渗透题目情境之外的文化背景的熏陶,以及思想的价值导向,作为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里蕴含的深刻思想,并通过知识内化成一种品质和能力。
第二,育人融入教学中,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场所,是师生思想碰撞的舞台,是师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收获,更要是启迪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敢于竞争的精神。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让不同的人在课堂中有不同的收获。
第三,育人融入关系中,师生关系除了表现在课堂中,还更多的表现在课堂之外,利用作业这个资源可以进行心灵沟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加深师生关系。
谈论的话题不仅仅局限知识本身,也可以是家庭生活,梦想等,以诚相待,弥补课堂上欠缺的融洽。
二、严爱适度,为教育加油
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爱护学生和严格要求似乎成了教师职业
中的一种矛盾,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时,是学生需要经过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能力,而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成长中体验纠结、痛苦、挣扎之后的成熟,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严格失去了爱的温馨,而有的教师又在以爱为借口放纵了学生,作为教师要把爱和严统一起来,为学生成长护航。
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班级每一名学生要了如指掌,如他的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优点长处、缺点弱点、爱好个性、思想动向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和孩子们交流时,我连孩子乳名的含义都知道。
让孩子们体会到他时刻被关注,被爱着。
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孩子们在成长中,难免会遇见各种问题,不管什么样的学生,要相信学生是向善,向上的,向好的。
给他机会体验成长,尤其你充分了解了学生之后,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准确的解决和处理,有效的帮助孩子的成长。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教育学生,都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鼓励学生,支持学生,感染学生,课堂中尊重学生的想法,生活中尊重学生的做法,一旦学生违反了班规校纪,要讲究原则,严格要求学生,如同学破坏班级用品,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可能出现的结果,并给出处理这种问题的n种方法,养成承担责任的能力,规范他道德行为,为成长加油。
三、言传身教,为教育补钙
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身教重要言教。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身教就是一种
引领,一种影响,一种熏陶。
可是在平日里我们习惯于说教,但做是另一种回事。
这样会让学生无法信服,言传和身教给学生成长是一种力量,作为教师我们身心合一,言出必行。
这是一种榜样的教育。
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精雕细刻的艺术,我们要想走向教育的巅峰,必须先回到教育的起点,弄清教书育人的关系,把握好言传身教的深度,做好言传身教的结合。
让教育更加科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