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专升本”热的政策反思与建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院校“专升本”热的政策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专升本;政策反思;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指导下,“有556所高校(其中普通高校387所,成人高校169所)经合并调整为232所高校(其中普通高校212所,成人高校20所)”。1998年至2021年,全国共增设本科院校(均为“专升本”)114所,其中分布在省会以外的地市有83所(在新增设的本科院校中接近3/4)而分布在省会城市的本科院校仅有31所。这些“专升本”院校中有一些是办学历史悠久的普通专科学校,一些是成人高校,一些是职业技术学院,一些是一批较好的民办学校。这几类要求“升本”的资源集在一起,逐步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专升本”的热潮。“专升本”在带给广大学生就读高等教育更大的机会,带给“专升本”学校更大发展机遇,为社会提供更多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导致地方院校“专升本”热进行政策反思,进而探讨解决“专升本”的应对策略。

一、政策反思

1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政策的非均衡性导致地方院校“专升本”热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投入存在着两种不合理倾向。一方面是政府投入的非均等性,即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缺乏科学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另一方面是把一部分公共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的高校,造戒严重的贫富不均,生均占有教育资源不够公平。

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对高校的拨款一般分为两大块。一是教育事业费用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其中,确定“综合定额”的标准基本上依据在校生数和生均成本;“专项补助”主要依据学校的特殊要求,由高校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并经批准确定。二是学校基本建设投人。其中,经常性部分按规定的生均固定资产缺额和高教基建拨款总量的可能确定。在预算管理上,财政对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高校实行“包

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这种拨款方式是对以前“基数十发展”模式的改进,体现了高校之间享有政府拨款上的公平,使教育经费与高校发展和招生规模紧密结合,有利于扩大高校在办学经费使用上的自主权,促进高校加强财务管理,提高高校的规模办学效益。但是却未能考虑到高校不同科类和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规定:“改革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机制,充分发挥拨款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不同层次和科类的学校,拨款标准和拨款方法应有所区别。改革按学生人数拨款的办法,逐步实行基金制。”但是,这一改革目标未能达到。在综合定额一定的情况下,高等学校获得的经费往往取决于各校的规模,而没有体现高等学校之间在资源利用效率与社会效益方面的差别,因而资源利用率较低。

高等教育投入的不合理表现在中央所属高校高于地方高校,本科院校高于高职高专,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同时,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决定着高校的办学经费。在以往的拨款模式下,由于隶属关系与地区差别的存在,隶属于中央各部委以及隶属于地方政府、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和专科学校,实际上享有政府拨款上有着巨大差别,尽管一些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高,但由于是国家各部委所属,得到的办学经费却远逸高于同等质量和水平的地方高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处沿海省份的高校所得到的办学经费与地处中西部省份的高校所得到的办学经费有着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本专科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及学费标准不同,本科远远高于专科。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高校盲目追求规模和“钦定身份”,同时导致了地方院校“专升本”热。

2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盲目性导致了地方院校“专升本”热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提高全民素质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政府的重要任务。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都以超过30%的比例扩大招生,这于提高全民素质是件好事,但在扩招过程中出现的以“规模导向”、“金钱导向”为代

表的盲目扩招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地方高等院校招生很不理想,学生报到率平均只有60%左右。在导致这种结果中的众多因素中,其中招生政策的误导作用不可忽视。从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的_批次来着,重点为优,本科为上,其次才是高职高专、成人高校和民办高校。在日前的“普高热”、“本科热”、“名校热”冲击下,地方专科院校教育就使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认为是“次等教育”和“落榜生的选择”。

其次,在高校连续扩招中,有些重点高校为求大求全,追求经济利益,违背教育规律扩大本科招生规模,造成高层次大学与普通大学,甚至与高职高专抢生源,培养目标下降,加剧了优质资源紧缺的状况。

再次,大部分以教学为主的本专科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因生源不足,导致教育资源浪费。结果,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分工不清,角色错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理论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比例失调。

3高等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定位性”导致地方院校“专升本”热

我国高校在上出现是,就受传统的“官本位”、等级制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了“大学的整体概念和形象首先被定义为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一个专家云集,从事教育和科研的学术团体。”因此,我国地方院校出现“专升本”热的内部原因,实际上是一种“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学校的级别是参照行政级别进行定级和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相当于地市级,高职高专相当于副厅级,而本科相当于正厅级。学校级别的高低,不仅影响整个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受欢迎程度,影响到学校的生源、效益,影响到学校受重视程度和政府的教育资源投入高低,影响到学校教师的身份地位、工资待遇、职称待遇,而且影响最大的是学校行政领导的职务级别,影响到学校领导人的身份、地位、名誉、待遇、升迁等。地方院校“专升本”不仅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会吸引生源、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会提高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遭和职称评定级别;会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和学历水平,为就业增加竞争力;与此同时,会使学校领

导个人行政级别提升,名誉、地位、待遇提高,升迁机会增大。因此,在“专升本”过程中,学校内部从上到下,从老师到学生,从领导到教职员工都竭尽全力为之努力。

4社会用人追求高学历导致地方院校“专升本”热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实现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明确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

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实行“自主择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为主要内容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赋予毕业生就业选择更大自主性的同时,也给予用人单位更大的自由性。“因此,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涉及到的主体就有两个:学生和用人单位。其主体性和主体行为就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在毕业生就业权利归属的层面上理解其主体性,自主择业是指毕业生对其就业具有自主的权利。第二,具有自主择业的毕业生与具有用王权利的单位形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双主体,构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一对供需矛盾,他们分别具有的自主权利之间是相互对立和统一的。第三,自主择业与双向选择是建立在毕业生具有自主择业权利以及用人单位具有用工权利的基础上的。”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3.4%,提高到2021年的17%,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国际比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临界指标为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达到“大众化”的今天,用人单位的主体性比毕业生的自主性更显优势,更具自主。

“北京大学课题组对2021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表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率具有以下特点:(1)不同学历间差异明显。专科和高职为59.1%,本科为71.9%。硕士、博士分别为84.1%,可见专科生就业难度最大。(2)各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东、中、西部地区落实率为78.8%,75.1%,65.0%。(3)各类型学校之间差异明显。“211”重点大学落实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落实率为70.9%,而专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