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以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民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收入分配制度的目标:
1. 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按照每个人的劳动量和质量来确定收入分配的原则,鼓励人们劳动创造财富,实行劳动价值决定收入的分配方式。
2. 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
除了按劳分配,国家还实行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差异。
3. 建立健全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以确保社会公平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 加强财富调节和收入再分配。
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对高收入人群适度调节和再分配财富,以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5. 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开透明。
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分配过程公开透明,防止不正当手段和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收入分配制度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所得原则,通过调节和控制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终目标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资制度: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
根据工人个人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工资水平,劳动者按照其劳动量和质量得到相应的报酬。
2. 职务工资制度:根据劳动者所担任的职务和工作岗位的重要性,给予相应的工资水平。
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员,将获得较高的职务工资。
3. 分配差别制度:区分不同劳动者的付出和贡献,对于工人的分配差别进行一定的调控和调整。
通过一定的分配差别,激励和鼓励各类劳动者积极工作,提高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益。
4. 公共福利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5. 教育和培训机会的平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教育公平,在分配上给予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平等,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的
公平。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职务工作的重要程度以及个人贡献等因素进行分配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例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例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例子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为主题,深入探讨其例子,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一、农民工收入提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注重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收入问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等,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通过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和拖欠工资问题处理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民工收入低、待遇差等问题,有力促进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对农村特困人员的救助和保障等,逐步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通过实施“三农”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三、建立健全的福利保障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致力于建立健全的福利保障体系,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实施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
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实施财富再分配政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还注重实施财富再分配政策,通过税收调节、财产调节等手段,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
政府推进了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促进了财富更加公平地分配,有力促进了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总结回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例子的深入探讨可以发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注重优先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注重解决收入差距,不断完善福利保障体系,实施财富再分配政策,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11章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党的十七大
(一)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形 成
多种个人收入
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
(一)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劳动收入
私营外资企业中 雇佣劳动者的收入 和管理劳动收入
非生产部门的 劳动者的 工薪收入
公有制经济中的 按劳分配收入
私营、外资 初次分配
个体企业 初次分配
税收 工资
利润、地租
一部分以税收形式上缴给国家 财政,其余的归个体业主所得。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第一,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 第二,实施社会保障的需要 第三,建立社会储备的需要 第四,社会非物质生产
部门发展的需要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收入的初 次分配和再分配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形式 第三节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收入 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 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当年新 创造的产品价格的总和
个体经济中的 个体劳动收入
(一)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
资本 转移收入
资金和 房地产收入
风险和 机会收入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 合理有序的收入格局
第分调第配式全在重次三配整一二为并劳国,分,调收,主存动民提配加节入坚逐体的、收高中大力 分持步、 分 资入 劳 的个度配和提多配本分动比人,格完高种制、配报重收合局善居分度技中酬。入理。按民配,术的在劳收方健、比初分入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内容摘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与特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四、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正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作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一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体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同时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3.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减少贫富差距。
4.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积极借鉴国际经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按照劳动者在各行各业的贡献,合理确定收入水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
2.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
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4.强化税收调节作用,加强财政支持。
完善税收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等。
知识点1-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及其理论依据
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及其理论依据
【典型例题】
3、坚持与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是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 革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其原因在于它( ) ①符合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与特点 ②是对平均分配的根本否定 ③能维护分配公平,促进效率提高 ④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及其理论依据
【典型例题】 【解析】本题考查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在我国, 劳动还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必须通过公平的收入 分配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①③正确;②④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C
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及其理论依据
【典型例题】
4、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既对立 又统一的。其统一性体现在( )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公平就是效率 ④效率高一定会带来社会的公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知识点—— 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
及其理论依据
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及其理论依据 【知识点解析】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及其理论依据
【典型例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政策调 整大体经历了破旧,打破平均主义——立新,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调整和完善,更加关注社会公 平三个阶段。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C.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D.共同富裕根本目标的客观要求
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资料讲解
❖ 这个思想实验说明,所谓“分平的分配”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 话题,分平或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公平的、能够让所有人 满意的分配规则是难以找到的。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及其构成
❖ 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不同 的途径或来源所获得的,并能够自由支配的货币 或可用货币来表现的财富的总和。
❖ 二是这些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 分配(公平问题) 。
❖ 据此,形成“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先论” 。 ❖ “效率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里德曼、哈
耶克和科斯,其中以弗里德曼最为典型。 ❖ “公平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勒纳、
罗尔斯以及英国的琼·罗宾逊等。
2。“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理论界有不同看法: ❖ (1)按劳分配是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分配。或者说是
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果分配。 ❖ (2)只有在统一经营的公有制经济中的统一分配,才
是按劳分配。 ❖ (3)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4)按劳分配是按活动的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
润=NNP—间接税—企业转移 支付+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PI(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与GNP的关系
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 =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 个人收入的构成: ❖ 劳动收入: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
如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经营管理收入、出售 个人发明专利或技术所获收入等。 ❖ 非劳动收入:投资收入、福利性收入、利息收入、 财产收入、其他收入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述评
的决 定性的依 据是社会成员个人的劳动收
入 。社会 成 员的 工资 是 劳动 收 入 , 按 照 他 是 们 的 劳动 产 权 来获 取 的 , 时 , 人所 得 的 同 个
济体制 中,生产 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 ,而 资源配置 则遵 循市 场 ( 包括产 品市场 、劳 动市场和 资本市场 ) 律。 收入分配方式 规 ” 关系到社会主 义平 等价值 目标的实现 ,因 而成 为每一个市场 社会 主义理论模式 的主 要 内容之一 。自从 2 0世纪 3 0年代 “ 兰格
历 了不
红利份额和他挣得 的劳动收入成正 比。 对于 退休的人的红利的分配则根据他们的退休金 额或其他形式的补偿金额来获得。 从量上来 看, 社会红利的最大估计额是扣除工资和薪
金 后 的 国 民收 入量 。 ( )按 合 作 社 经 济 效 益 分 配 收 入 的 四
行 和 属 于 银 行 ,银 行 的 利 润 则 上 交 中央 政
府, 用于公共品的投资。 股票可 以交换股票 但不能兑换现金,也不能作 为遗产被继承 , 这样就杜绝了富人因收购穷人股票积累财富 控制经济 , 也避免了财富的代际转移造成新 生代初始资源 的不平等。
( )按 劳 动 者 的 工 资 和 薪 金 分 配 企 三
方 案
全体公 民共享 ;部分利润按照各股东所 占 该公司股份额分给他 们 , 形成 “ 分散红利 ” ,
一
案 。其 分 配理 论 的 主要 特 征 表现 在 批 判 资 本 主 义 分 配 制 度 、追 求 平 等 和 效 率 、 强调 市场 分 配 等 方 面。 这些 理论 对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济 收入 分 配 理论 研 究和 实 践进 展 具 有 一 定 意 义 。 关键 词 :市 场社 会 主 义 收 入 分 配理 论
第18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三,劳务费用的支付。 第三,劳务费用的支付。 第四,价格体系。 第四,价格体系。
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坚持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正确处 理国家、企业、 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 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 间的分配关系, 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 入的比重。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入的比重。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 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 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保护 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 调节过高收入, 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 生活。 生活。
作业
第二节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按其最终用途来看, 按其最终用途来看,是用于积累和消费两 个方面,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个方面,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中的重要比例关系。 中的重要比例关系。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两方面: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一是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二是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 二是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即社会统 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保障制度规范化。 保障制度规范化。 特别是各种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支付、 特别是各种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支付、营运 和保值增值,都要有法可依; 和保值增值,都要有法可依;各种社会保障工 都要依法规范,切实做到公开、透明、 作,都要依法规范,切实做到公开、透明、安 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 全。 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是与市场经 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特征。 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
(3)有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
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 效率 公平与效率不是完全对立的, 而是对立统一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会随着效率的 提高,不断演变和发展;另一方面,公平反作用于效率,
或是公平分配促进效率;或是分配不公影响效率。因此,
我们既要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限制收入分配不 公,做到两面兼顾与突出重点有机结合,使效率与公平都 能落到实处。
按生产要素分配
•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和 贡献的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即由劳动力、土地、 资金、技术等诸多要素共同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
二、按资分配与优化资源配置
按资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个基本形式,它的客观必
然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维护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2)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3)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需要
(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制 度
前
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相应地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搞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不能动摇,同样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动摇。
因此,在完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同时,还要完善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一、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
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生产关系要 通过分配关系来实现。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中,需要投入 多种生产要素,但是只有活劳动才是形成产品价值的唯 一源泉。
因此,在产品价值的分配中,不仅要有按劳分 配,而且还要有按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制度
第三节 按要素分配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节 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的背景、原则和具体模式。
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的建立源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特有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收入分配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平问题。
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合理、公正、可持续的收入分配。
以下是其中一些原则:公平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强调公平,力求消除收入差距,防止贫富分化。
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控,确保不同社会群体在收入分配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激励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鼓励劳动者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同时提供相应的收入回报。
通过提供激励,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经济发展。
高收入者责任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强调高收入者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通过税收制度和公益事业发展,引导高收入群体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具体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以下是其主要模式:基本收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中,政府通过建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享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包括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和住房保障等。
差别化收入分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考虑到不同岗位和贡献的差异,实行差别化收入分配政策。
通过工资制度、奖金补助等方式,合理确定不同岗位的收入水平,激发各个领域的生产力。
财产收益分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注重财产收益的合理分配。
通过改革财产权制度,保障合法财产权益,阻止非法收入和权益侵害,促进社会公平。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致力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通过提供更多机会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社会流动性,实现更加广泛的收入分配。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2)政府权力过大,收入分配体制已经 改不动了 (王小广 )
★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初次分配的 结构难以调整。只要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驱动, 政府的权力过大,企业的增长不跟就业挂钩, 收入分配问题就没法调整。 ★二次分配中税制不完善,也使得国民收入难 以调整 ★在边际上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进行改革是没 有意义的,解决不了收入分配的问题。如果真 的要改革,就必须在完善税制、垄断行业、实 现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和分享上取得一些突破。
③按劳分配形式单一化(等级标准工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收入分配制度
(一)历史沿革
——以中国共产党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报告及通过的决议以及历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个人收入 分配的界定为主线
(二)主要内容及呈现出的特点 1、按劳分配原则的地位问题 2、其他收入分配方式的定位问题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4、反对平均主义问题 5、收入差距以及先富与共富关系问题 6、不同收入不同对待的问题 7、工资改革问题 8、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占比问题 9、财产性收入问题
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遗产税,二是逃税 现象。我国现行的个税累进制度存在很大漏洞。 由于民营企业主可以拿很低的工资,把各种费用 计算到公司成本,同时把个人收入隐藏在公司利 润中,非常容易逃避累进所得税。而相比之下, 大量的白领阶层则成了暴露在阳光之下的“绵 羊”。
(5)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 城乡收入 差距正扩大 (王德文)
4、警世钟:贫富差距过大将带来问题重重 ——社会断裂
(1)不怕贫富差距大 怕的是穷人失去向上 流动的希望(孙立平)
★弱势群体已经被这个社会分离出来,在社会中越来越找 不到自己的位置 ★通过社会流动,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即你可能贫困但不 至于绝望。社会当中有弱势群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 可避免的。但是弱势群体应当是一个虽然贫困但还有希望 的群体。 ★一个社会当中,仅仅是贫富差距大一点还不要紧,最怕 的就是穷人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一种绝望的感觉。
社会主义与收入分配公平
社会主义与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主义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制度和理念。
它关注着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努力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社会主义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追求的公平是全面的、综合的,而不仅仅是收入分配上的公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要确保收入的公平分配,还要关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资源的平等分配。
只有当全社会的公共资源能够平等分配给每个人,个体才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真正的公平。
第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使得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社会主义经济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旨在消除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通过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国家对财富的调控,社会主义可以有效遏制财富的过度集中,保障社会资源的公平使用,降低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第三,社会主义注重实施积极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努力弥补收入差距。
通过税收和福利制度的重点调整,社会主义可以实现从富人向穷人的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这也符合社会主义追求实现社会正义和公平分配的核心思想。
第四,社会主义鼓励公众参与决策,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社会主义追求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人民的参与和权益保障。
通过加强工会组织、企业民主管理等形式,社会主义可以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使他们在收入分配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
然而,关于社会主义与收入分配公平的讨论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担心社会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不够灵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倾向,可能会抑制个人创造力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并不一定完全公平,可能存在着公共资源的滥用和腐败现象。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与收入分配公平有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主义通过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公平与正义,实现多个领域的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积极的再分配政策为收入的公平分配提供了保障。
同时,社会主义强调公众参与和民主参与,促进人民的权益保障和利益平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在社会分配中如何处理个人收入的问题,它是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由社会对他们进行公正合理的报酬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获得收入的基本途径。
第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按劳分配实现劳动报酬的合理差别。
劳动者付出的劳动越多,其收入也越多;反之,付出的劳动越少,收入也越少。
这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实行个人收入与生产资料的统一。
人们只有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才能获得劳动收入的分配权。
这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第四,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实行个人收入与劳动成果的统一。
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成果越多,其收入也越多;反之,劳动成果越少,收入也越少。
这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实行个人收入与个人消费的统一。
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成果不仅要用于自身消费,还要用于家庭消费和其他社会消费。
这是个人收入与个人消费相统一的具体体现。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个体劳动者收入分配。
个体劳动者是自己劳动成果的唯一所有者,按照自己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
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个人对自我劳动成果的占有权,又体现了个人对自我劳动成果的支配权。
第二,私营企业主收入分配。
私营企业主是私营企业的所有者,按照其在企业中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获取报酬。
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投资者对企业的所有权,又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第三,国家公务员收入分配。
国家公务员是国家的公职人员,按照其职务等级和工龄获取工资报酬。
第六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 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 获取收入,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发展过程:
十二大及以前基本上强调坚持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十三大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出“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十四大延续了十三大的提法, 但回避了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 十五大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确定 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但并未明 确按什么要素进行分配。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 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 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 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生产要素
是指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所不可或缺 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们在有形和无形劳动产品 的创造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其中,劳动者的劳 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构成一般人类劳动 过程最抽象、最基本的三个生产要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过程的复杂化,生产要 素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时至今日,科技、经营 管理、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活动中具有举 足轻重作用的生产要素。
第一,生产资料被劳动运用于生产,可促进产品即使用价值量的增加, 它在劳动创造财富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作为非劳动要素的原材料,与 劳动一起直接形成财富的实体,归根到底,自然界与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第三,资本或生产资料,虽不是构成价值实体的部分,不是价值的源泉, 但它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在生产价值的过程 中也起了作用。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与消费
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
• • • •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 1、缩小城乡差别; 2、抑制地区差别的扩大; 3、规范行业、职业及职务间的收 入差距; • 4、扶持城乡贫困居民脱贫; • 5、打击非法非正常收入; • 6、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第四节 社会主义消费
一、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特点
• 两者同时并存: • 从理论上讲,按生产要素与按 劳分配是统一的。 • 从实践上讲,所有制结构的调 整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 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结合的经济基础。
四、如何认识我国私营企业主的 高收入和剥削问题?
• (一)私营企业主的高收入主要包含: • 1、劳动收入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回报; • 2、非劳动生产要素产权的回报,主要包括 资本和知识的产权收入; • 3、创业和风险收入; • 4、社会补偿收入; • 5、占有工人创造的部分剩余价值。
(二)关于如何认识私营企业主的 剥削问题
• “剥削”的英文单词exploit有三层含义:(1) 开发、开采、挖掘;(2)剥削;(3)功勋。 • 无论是在一般的伦理学意义上,还是从社会主义 价值观出发,剥削都属于恶的东西。但从经济规 律上看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 但剥削作为一种经济机制,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发展生产力,又具有相容性,因为生产力的发 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最大的伦理道 德。
三、社会主义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 1、消费水平的基本评价指标:人均价 值消费量、人均实物消费量、人均服 务消费量。其他评价指标:闲暇、消 费环境、人均公共设施、平均寿命等 。 • 2、消费方式的两个方面:一是消费的 自然方式;二是消费的社会方式。
性质
社会主义消费是建立在生产资 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体现着人 们在消费过程中摆脱了剥削和 贫穷的一种平等关系。 消费不再具有阶级对抗性质; 消费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 提高。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2023-11-1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起源与背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内涵与特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启示与展望•结论与展望目录0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起源与背景理论提出设想细节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与理论实践探索实践成果列宁、斯大林的实践与探索实践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探索按劳分配的实践,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实践成果中国的按劳分配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探索0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分配的平均主义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挂钩03劳动生产率与收入分配挂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01劳动报酬与市场接轨0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01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02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度缩小0303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内涵与特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内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以劳动作为分配的尺度,依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取相应的报酬。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只有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占有权和使用权得到充分保障,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顺利实施。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特点平等性按劳分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质量和数量进行公正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公正性激励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意义与作用按劳分配能够激励劳动者积极投入生产劳动,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实现社会公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按劳分配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避免了因不公平分配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
按劳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能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施。
按劳分配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15
(2)中国基尼系数逼近危机线 富人太富 政府太大穷人太多(陈永昌 )
目前的尴尬局面有三句话来表达:
★一是富人太富不纳税,大量偷税漏税。
★二是政府太大养不起,收缴的税款大部分被用于
养大政府、大机关和事业单位,属于吃饭财政和养
人财政,政府想拿公共财政暗补穷人但手中缺钱,
有想法没办法。
★三是穷人太多补不起。中国农民多,弱势群体多,
精选ppt
3
3、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点
——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 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存在着,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 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劳动者获得的是劳 动券
精选ppt
4
(二)列宁和斯大林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1、列宁
(1)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3)新经济政策时期强调物质利益刺激 的按劳分配
精选ppt
7
2、斯大林
(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公平的分配原则,但 公平的分配原则不等于均等分配,反对平均主义
(2)社会主义的收入差距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城乡差别,由劳动生产条件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 制不同所引起;一种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 别,这主要是由知识技术水平不同导致劳动效率 不同所造成
精选ppt
9
(2)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理论及实现 模式
——等级工资制 ①全民所有制企业技术等级工资制 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务等级工资制
精选ppt
10
(3)产品型按劳分配实现模式的特点
①社会主义国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 企业没有分配上的自主权
②劳动者在单位中所投入的劳动量直接成 为分配的尺度
公共开支大,财政困难无法满足。
★总之,富人太富不纳税、政府太大养不起、穷人
太多补不起,政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两极分化。
精选ppt
16
(3)高低阶层居民收入差距达55倍 灰色 收入是主因 (王小鲁 )
★居民收入被严重低估 ★收入统计失真主要发生在最高收入居民 ★最高收入组中有70%表示不愿意向统计调查提供真实收入 数据,他们愿意报告的收入平均只占真实收入的34%。 ★在经过如此调整之后,城镇最高收入10%和最低收入10%居 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31倍左右,而不是统计显示的9倍。而 全国最高收入10%和最低收入10%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55倍 左右,而不是统计显示的21倍。 ★是灰色收入显著扩大了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很 大程度上是由非市场因素导致。 ★土地出让金收入、房地产业暴利 、缺乏针对资源性和垄 断性收益的合理税制
重要意义:一方面能调动积极性,另一方面 又是同一切剥削者进行斗争的武器
②按劳分配原则是实行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 的必要的过渡阶段
按需分配的两个根本条件:劳动生产率的极 大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
精选ppt
5
③详细研究了贯彻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计件工资是贯彻按劳分配的最好形式
♂在那些只能实行计时工资而无法实行计 件工资的工种中,实行奖励和惩罚制度制 度
精选ppt
13
三、当前围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讨论 及“两会”热点问题
(一)收入分配改革全民大讨论 (二)2011年“两会”建言分析报告:
收入分配专题
精选ppt
14
1、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基尼系数超越警戒 线
(1)收入分配已到极不公平边缘,不能被 平均(贺铿)
★从城乡差距来看,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1扩大到了 3.3:1,远远超过世界上2:1左右的一般水平; ★从经济系数来看,世界银行测算的结果是,中国已超过 0.5(警戒线为0.4),属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表现; ★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相差15 倍,国企高管的平均收入和社会平均收入更是相差128倍; ★收入排在前20%的人平均收入和最低的20%相比,两项之比 在中国是10.7倍,而在美国是8.4倍,在俄罗斯是4.5倍,在 印度是4.9倍,在日本仅为3.4倍。
④按劳分配需要国家法律和政策来保障
⑤国家工作人员实行“低薪制”和技术专 家实行高薪制
精选ppt
6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平均主 义的分配制度
——工资名义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 物,一部分是货币;但对职工生活水平水 平起决定作用的是实物部分,而实物部分 的分配不是按劳动的贡献,而是按阶级成 分,所有这一切都与差额工资有名无实。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本讲重点 1、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历史演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3、当前围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讨论及“两
会”热点问题
精选ppt
1
一、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历史演变
(一)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1、按劳分配存在的经济条件 ——生产资料公有制、商品经济消亡
精选ppt
2
2、按劳分配的实质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 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 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
②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进行了各项社 会扣除之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 人消费品
③按劳分配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对平均主义的否定,承认能力和贡献上 的差别和由此带来的收入差别
(3)收入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所有 制,因此缩小差距必须消除所有制差异。
精选ppt
8
(三)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1)毛泽东 ①在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
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②结合社会主义实际,发展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
理论 ⊙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分配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过分悬殊 ⊙主张把按劳分配原则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③按劳分配形式单一化(等级标准工)
精选ppt
1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收入分配制度
(一)历史沿革
——以中国共产党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报告及通过的决议以及历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个人收入 分配的界定为主线
精选ppt
12
(二)主要内容及呈现出的特点 1、按劳分配原则的地位问题 2、其他收入分配方式的定位问题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4、反对平均主义问题 5、收入差距以及先富与共富关系问题 6、不同收入不同对待的问题 7、工资改革问题 8、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占比问题 9、财产性收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