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全球传播
传播学概论
四、培养理论 该理论认为:电视内容可以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对
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 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正确的信息, 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 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 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 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香农-韦弗模式的对传播过程研究的启发性在于 (1)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 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 的重要因素。 (2)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者 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三)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 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 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所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及培养理论对受众的影响 1、受众容易将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混淆,从 而对真实环境产生错误性判断。特别是对意见领 袖的看法,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看法的缩影。 2、拟态环境与培养理论能对大众传播受众的思 想及意识形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3、拟态环境中的意见领袖,会引起受众的模 仿,并由此产生相关的活动。
1、电视画面上凶杀和暴力的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诱发 关系。 2、这些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持续看凶杀和暴力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3、电视对犯罪的表现导致了儿童的盲目模仿,许多劫机、 抢劫等行为模仿电视内容。如果这种暴力得到奖励,更 会引起模仿 4、人们在接触暴力活动后,情绪会变得非常兴奋、激 动,这种生理反应会强化观看之后的感情反应,如果这 时遭遇挫折,会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并导致攻击行为。 5、观看者在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尤其是看到一定情 况下合理的或被社会认可的暴力内容时,原来反对实施 暴力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淡化,攻击性更强。
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2023
一、前言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同学都希望能够通过参加考研来深造自己在传播学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而对于传播学考研的参考书目,也是考生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就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二、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传播学概论的参考书目推荐:1.《传播学概论》(第三版)作者:媚可川这本书是中传传播学专业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是非常好的参考书目。
2.《传播学导论》作者:吕梁这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非常适合考研学习使用。
三、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深入了解各种传播理论对于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传播理论的参考书目推荐:1.《传播理论基础》作者:王宏义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的研究思想,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书目。
2.《传播研究导论》(第五版)作者:尼克·卡尔这是一本国外著名的传播理论著作,内容详实,对于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有着深远的影响,是考研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
四、传播方法传播方法是传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传播方法对于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传播方法的参考书目推荐:1.《传播方法学导论》作者:李军这本书从方法学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对于考研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定性研究方法》(第三版)作者:王勇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对于传播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非常好的参考书目之一。
五、传播伦理伦理问题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传播伦理对于专业素养和理论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论述题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答:在21世纪的今天,⼈类已经进⼊了⼀个⾼度信息化的时代。
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和研究课题的转换。
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众传播的⼀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技术的普及和利⽤所产⽣的社会的,⾏为的,⼼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位传播学者萨尔⽡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态度或⾏动变化的⾓度考虑问题;⽽由于新媒介的使⽤本⾝就意味着个⼈⽣活和⾏为⽅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临的,是新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活和⾏为⽅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24. 电脑联对传统的⼤众传播意味着什么?答:电脑联业即构成对传统的⼤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为⼤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总体来看,电脑联业的兴起和发展,给⼤众传媒带来巨⼤的市场竞争压⼒。
作为信息⾼新科技产物的国际互联,具有先进性,互动性,⼀、论述题:1. ⼤众传播的⼀般性功能有哪些?答:传播的⼀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是从⼼理学的⾓度分析传播的个⼈(个体)功能,⼆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际传播,后者则专指⼤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众传播的四⼤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息,为⼈们提供决策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化传递功能,即⼤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能4由赖特提出的⼤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个体、群体或组织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等)交换信息、观念、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旨在影响他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
2. 媒介环境论:媒介环境论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媒介即信息”,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重塑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社会结构。
3.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或通过媒介工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过程,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和感情色彩浓厚等特点。
4. 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后经怀特发展成大众传播理论。
该理论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人物或机构,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控制,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人物或机构被称为“把关人”。
5. 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建构出的一个并非客观反映现实,而是公众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映像的环境。
二、填空题1. 传播学五W模式是由拉斯韦尔提出的,这五个要素分别是: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
2.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
3. ___________是传播的核心,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方向。
答案:信息4. 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其中印刷媒介被认为是视觉和__________的延伸。
答案:触觉5. 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倾向于支持大多数人的观点,形成一种意见的__________现象。
答案:集结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C)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认同理论C. 认知平衡理论D. 媒介依赖理论2. 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D)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拉斯韦尔D. 罗杰斯3. 下列不属于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是?(B)A. 调节信息内容B. 强化信息发送者的权威性C. 证实信息接收者是否正确理解信息D. 促进传播双方关系的发展4.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以下哪个能力最为基础?(A)A. 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B. 使用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C. 获取大量网络信息的能力D. 快速浏览电视节目的能力5. “地球村”这一概念出自哪位传播学者?(B)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戴维·桑德曼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传播学四大先驱的是(ABCD)。
国际传播学教程
国际传播学教程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跨国企业和跨国组织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传播不仅涉及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沟通,还涉及跨国界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交锋。
因此,对于今天的传播专业人士来说,了解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国际传播学教程,为想要学习这个领域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1. 国际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通常是国际传播学的第一门课程,介绍国际传播的历史、理论、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
学生将学习全球媒体系统、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中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此外,此课程还会讨论跨国企业的国际传播策略,以及国际组织在这个领域的角色。
这门课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国际传播的基础知识,为之后高级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国际新闻学国际新闻学课程主要关注跨国新闻的采集、编辑、报道和传播。
学生将学习如何应对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政治压力,以及如何在全球性新闻网络中寻找可靠的信息来源。
此课程还会介绍现代新闻制作者如何使用数字技术和新闻媒介来进行跨文化传播。
对于想要成为跨国新闻从业者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3. 国际公共关系国际公共关系指企业、政府、组织等跨国机构如何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与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这门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和实施跨国公共关系策略,借助公共关系工具和媒介推动企业和组织的跨文化交流。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关系推广规则和法律。
4.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涉及到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和交融。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在跨越不同文化边界的情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课程重点讨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如语言、宗教、价值观和传统。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学和交际技巧,以及使用数字技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5. 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不仅要面对不同的文化挑战,还要考虑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和进入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合适的产品、价格、促销和分销策略。
传播学概论2013年新版
第一章第一节传播的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定义:所谓传播就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信息:即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信息,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广义的传播,而是其中一部份,即人类传播传播的定义:广义:系统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受信息的行为第二节从符号的角度,把传播分成口语,文字,图像,实物语言传播(口语,文字) 非语言传播(图像,实物)人类传播: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大众传播的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人际传播特点:人自身+机械化,规模:少数人,空间小,周期不规则,角色,随时可以替换,反馈灵活,信息不规范组织传播: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特定,较多数人,空间中,周期较规则,角色有所规定,反馈有点困难,信息较规范大众化传播特点:手段机化,电子化媒介,规模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大周期规则,角色固定,反馈十分困难,信息规范模式: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线性模式:5W 拉斯韦尔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5W贡献:首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R 布雷多克 7W 在5W的基础上加了情境动机控制论模式:其主要贡献在于明确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社会系统模式: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从功能性分为传播可分为工具性和消遣性李普曼人生活在两个环境里现实环境虚拟环境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结果就是现实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面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为现实第二章威尔伯,施拉姆创办了世界上和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1947年,创办了最早的传播研究所,是第一个被冠以传播名称,并能授予学位的学术单位传播学缘于欧州,诞生在美国拉斯韦尔与5W模式勒温与把关人理论霍夫兰与劝服研究拉扎斯菲尔与两级传播理论李普曼与<舆论学》施拉姆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传播学两大流派: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1997年,孙旭培主编的《华夏传播论》出版,是国人试图推进传耿学本土化的一次尝试2002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CAC选举张国良为首任会长,这是中国传播学界建立的第一个学术共同体,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三章人类传播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口语特点:口语具有表述的自由性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口语使用的声音符事情,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口语传播的意义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语言体现了媒介最基本的功能,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文字传播特点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文字记录的精确性印刷传播时代德国工匠古登保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告字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1833年,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使大众化报纸的风潮席卷西方世界,装人类带入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挣脱了印刷必不可少的物质电子媒介的种类:电影,广播,电视,电子媒介的影响:促进经济推动政治方便生活传承文化网络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放映,打印等多种工能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具有以下特点:信息量巨大技术融合信息双向流动超越时空限制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以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论断闻名全球高登指出媒介融合的形式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融合战术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的融合新闻呈现方式的融合詹金斯阐述了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技术融合典型意义上的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全球融合电子报纸之父罗杰媒介综合集团的经验,以佛罗里达的《坦帕先驱报》为中心,被称为:坦帕模式是旧止前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种媒介融合实验媒介融合的前景一,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二,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为融合进一步向跨集团方向发展三,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重在影响第四章大众媒介舆论监督内容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加大产的前提前件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明确提出,自由传达思想与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这新间自由之父,杰弗逊总统明确主张,报纸应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一般认为,超过500万人使用的媒体,才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传播寓于社会之内社会对传播的影响: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传播对社会的作用:协调社会发展监视社会环境塑造社会形象促进人个的社会化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主要论点是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分析总结了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集权主义理论:15世纪中叶报刊是国家的仆从,维掮五友的权威和利益,绝对服从政治权力,国家或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特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5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学分:3 周学时 3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
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本文旨在总结传播学概论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学科,涵盖了广告、媒体、公关等多个领域。
正文1. 传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传播学研究信息的传递、传播和接受过程,关注信息在社会中的流动和影响。
•传播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沟通机制,促进有效信息传递和交流。
2.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信息:传递或交换的各种符号、观点、想法等。
•媒介:传播信息的渠道,比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
•受众:接收和理解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传播过程: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包括编码、传递、解码等环节。
3. 传播学的理论传播模型•传统线性模型: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单向传递模式,如拉斯韦尔模型。
•双向模型:强调接收者对信息的反馈和影响,如媒体效应研究中的媒介-使用与满足模型。
•多步流程模型:考虑信息传播的多个阶段和环节,如多步流程理论。
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研究探讨媒介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利用和满足模型: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程度对受众决策与行为的影响。
•感知理论:媒介对受众感知的影响,如选择性暴露、注意和记忆。
•媒介心理学:研究媒介对受众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如刺激反应、认知色彩等。
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人际关系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强关系和弱关系: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对信息流动的影响。
•六度分隔理论:任何两个人之间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建立联系。
结尾•通过本篇文章,我们简要了解了传播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理论。
•传播学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信息传递的规律,有助于有效传播和理解信息。
•希望本文对读者了解传播学有所帮助,激发对传播学的进一步学习兴趣。
4.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收集受众的意见和反馈,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实地观察:观察受众在实际场景中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探索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环境控制变量,揭示媒介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简版)
媒介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受众商品化等。
3
批判学派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揭示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探究 传播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功能主义理论
01
功能主义理论
强调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探究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02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传播对社会系统的维系、整合和适应功能。
03
播进行研究。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提 出了传播理论,并开始了系统
的传播研究。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01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 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02
它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相结合,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深入 分析和解释。
03
传播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问题,旨在提高传播效果和改 善人际关系。
跨文化传播的机遇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 合,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 间和机会。
技术创新与传播学的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对传播学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 也在不断变化,对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融合发展的机遇
技术创新与传播学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理论 的创新和实践应用,为信息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和规律。
05
CATALOGUE
传播学的未来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内容海量,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 ,对传播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
机遇
新媒体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数据和案例,有助于深入探究 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过程和影响的社会科学。
以下是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人类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和分享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非面对面交流。
2. 传播的基本模式:传播的基本模式包括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施拉姆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等。
这些模式描述了传播行为的基本过程和要素,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传播的类型:传播可以包括多种类型,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
每种类型的传播都有其特点和功能,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交流和信息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渠道,包括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等。
每种媒介都有其特点和优缺点,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5. 受众:受众是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受众、分众受众等。
受众是传播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对于传播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6.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包括认知效果、行为效果、态度效果等。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理解和改善传播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而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现象。
跨文化传播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对于理解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知识点涵盖了传播的定义、类型、媒介、受众、效果以及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对现代社会的信息流动和交流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知识点,传播学概论还包括以下内容:1.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需要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验证研究假设和理论。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传播学概论(总复习)
传播学概论总复习2012版传播学概论什么是传播学为什么学传播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学什么1 什么是传播学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传播communication“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
传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施拉姆说文解字傳播《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说文解字Communication▲拉丁语源为communicatus和communis▲印欧语源为kom-moini▲communication,为“共有”加“交换”之意▲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传播关系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的关系。
信息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
信息科学的贡献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传播是一项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个系统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的统一体,它是“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传播学概论 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习题答案第一章人类传播概述1. 谈一谈你对传播的理解。
传播是指信息在传者和受者之间流动的过程,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行为和活动。
这道题的视野比较开阔,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及生活经历来谈,不止局限于书本中阐述的定义。
2.选取一件在人类传播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全球互联网的正式开通等),评价它在人类历史中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并说明媒介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这道题出题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传播的历史,从传播的历史品格中理解传播。
以下只是一个答题角度。
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文教和宗教的发展,对读物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在短时间内,古登堡的印刷术由美因茨扩散到了德国其他的城市,接着传播到欧洲各国,成为欧洲宗教和文化的重要传播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科学文教的繁荣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传播技术和媒介的发展进程,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传播活动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3.请用传播的思想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人际现象。
以促销活动为例,试分析:商家所传播的信息是什么?他们的意图是什么?商家最终有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以下只是一个答题角度。
在促销活动中,商家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和产品的各种信息,吸引或说服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大销量的目的。
促销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当商家传递的信息成功说服消费者,影响了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并扩大了销量,促销就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章传播学的诞生1. 谈一谈几位传播学奠基人的学术成就(1)哈罗德·拉斯韦尔:著名的政治学者,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入美国社会科学,并发展了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内容分析,用它来研究自己生活的时代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宣传问题。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有理论上的建树,如在他的传播线性模式的研究基础上对传播学划分了五大研究领域,还有对传播社会功能的经典论述等。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地位稳固 能力效率高 目标,结构 信息可信 生产资料的使用者 规范,机制 ↑ ↑ 特点 优势
公共性
公益性
麦克卢汉 ↓
←
工具和手段 ↓
←
↑ 定义 传播者与~ ~组织目标 “把关”过程的实质 ↑ ↑ ↑ ↑ 卢因 传播媒介 → 社会组织 → “把关人”理论 怀特
制约因素 ↑ 宣传 经营
组织内传播 上行 下行 纵向 横向 正式渠道 组织外传播 信息输入活动 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非正式渠道 ↓ 特点 形式 作用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媒介 → “便士报”特点;电视特性 ↑ 定义 ← 大众传播 → 社会影响 特点 ↓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现金技术,产业化手段 社会上一般大众 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单向流,无反馈 制度化的传播 功能 ↓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两种观点:乐观,怀疑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环境化
示现 再现 机器 信息社会 定义 特点 信息高速公路 体外化信息系统分化与统合 “媒介即人的延伸” 传播媒介 ↑ → 分类
其进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媒介即讯息”
经济主体、劳动力主体、交易结算、全球贸易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象征性互动理论 ↓ 象征性社会互动 ↓ 共同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 符号解读 客观,自然因果性 一对一 表述理解 传达 思考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传播
1、全球传播
(1)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有全新课题。
(2)全球传播、跨国传播、越境传播、世界传播、文化间传播、跨文化传播、国际关系等概念是多维的和十分复杂的。
(3)全球传播主要是一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控的单向信息传播,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文化逐渐充斥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全球传播要扩散的文化就扎根于人欲之中,因此具有普世的特征。
(4)特点:
a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b国际传播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国际社会以及代表,以及各种政府间国际机构。
全球传播的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包括跨国活动团队,企业、互联网上的一般个人。
c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家中等智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
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问题也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d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2、脱域——吉登斯
(1)吉登斯的现代性的重要的理论就是关于信任问题的探讨。
吉登斯指出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反思性监控,而这三个机制与信任是相关联的。
同时稳定的秩序促使人们产生信任,新认识本体性安全的基础。
通过对现代社会信任的研究,可以得出有了信任现代性的可以得到更好的转型,社会秩序会更加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所谓“脱域”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关系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包含两种脱域机制的类型:一个是象征符号,另一个是专家系统。
象征符号包括货币、权力和语言;专家系统通过跨越伸延时空的方式进行脱域。
所有的脱域机制都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
3、跨文化传播
(1)跨文化传播,既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
(2)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第一,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在日常交往互动中的融合、矛盾、冲突与解决方式;第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基于文化系统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与影响,以及由跨越文化的传播过程所决定的文化融合、发展与变迁。
4、国际传播、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比较
5、全球媒介
(1)全球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地方媒体和国家媒体提出来的。
它是在一个总部的控制下,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经营多种媒体企业,向各国的受众传播信息的国际化媒体集团。
(2)特点:
①媒介经营和管理的跨国性、开放性。
②媒介经营地点的世界性。
③竞争激烈、高度集中、赢家通吃。
④媒介内容的商业化和娱乐化。
(3)全球媒体系统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
①首先,媒体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全球化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时代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②其次,跨国广告、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增长,扩大了对媒体和其他通讯服务的需求。
③再次,许多传统的机构障碍和禁止跨国传播经营媒介的法律障碍在减少和消除。
④最后,传播技术的进步也大大剌激了传播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卫星系统的发达和成熟,20世纪后20年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使信息的传播在距离、范围、信息量和速度等方面都有了极大提高,这些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无疑对媒介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6、战略传播
(1)根据我国传播学者毕研韬的界定,“战略传播是指政府或组织为实现特定战略利益,动员协调各种资源,向特定目标受众传递信息、施加影响的过程。
(2)一般而言,战略传播以认知提升、形象塑造、身份建构、态度转变、价值认同、行为转化为战略目标。
战略传播多用于国际博弈,但现在亦用于国内政治领域和经贸领域。
(3)至少,整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通过有效的沟通给公众带来最大的利益,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传播。
7、全球化
(1)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2)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a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b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c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d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
8、本土化
(1)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国际,展望未来。
现代社会由于交通发达,地区与地区间往来密切,旅游、参访,甚至移民风气普遍频繁。
到了一个新地方,想要融入当地生活环境,学习当地的语言、接受当地风俗习惯,就成为必要的条件。
(2)所谓“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淡化企业的母国色彩,在人员、资金、产品零部件的来源、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使其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
因此,本土化战略又叫当地响应能力,当地化经营。
所谓“本土化”实际上就是当事双方所寻求到的一种战略协调模式。
“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诸方面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也是着实承担着东道国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的过程。
9、高语境低语境——爱德华·霍尔
(1)高语境传播(HC):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东方社会很多都是“高语境”社会。
(2)高语境传播的特征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语境”而非“内容”,注重建立社会信任,高度评价关系和友谊,关系的维持比较长久。
沟通是含蓄的,人们对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个体从早期就学会了准确解释这些含蓄的信息。
具有权力的人对下属行为负有个人责任。
信任是人们履行协议的基础,协议常以书面形式确定。
“圈外人”较为容易辩识,但很难进入“圈内人”的群体,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人们不太重视时间,却拘泥于形式。
(3)在剧烈变化的社会中,人们面对的往往直接就是信息的内容本身,很好涉及社会背景和说话人背景,就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复杂和多变。
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传达了大多数信息,语境和参与者方面只包含极少的信息。
每次他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都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这样才能达成比较好的交流效果。
10、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
(1)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
阐明了语言结构决定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2)每一种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种关系和现象,梳理自己的推理并构建自己的意识。
每一种语言以不同方式人为划分对现存事物不断涌现和流动的意识。
(3)语言决定思维
(4)根本没有真正的翻译,学习者也不可能学会另一种文化区的语言,除非他抛弃了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习得说目的语的本族语者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