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节 动物实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初中生物课件第七节两栖类和爬行类
爬行类:生 活在陆地上, 具有坚硬的 外壳和四肢,
适应性强
两栖类:皮 肤湿润,呼 吸器官发达, 适应潮湿环
境
爬行类:皮 肤干燥,呼 吸器官不发 达,适应干
燥环境
两栖类:卵 生,孵化后 生活在水中, 适应水生生
活
爬行类:卵 生,孵化后 生活在陆地 上,适应陆
地生活
06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生态价值
两栖类和爬行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两栖类的繁殖和发育
繁殖方式:两栖类通常采用体外受精的 方式繁殖,雌性将卵产在水中,雄性将 精子释放到水中,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结 合形成受精卵。
变态发育:两栖类的发育过程中,蝌蚪和 成蛙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现象被称为变态发育。
发育过程:两栖类的发育过程包括卵、 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卵在水中 孵化,蝌蚪在水中生活,幼蛙和成蛙在 陆地上生活。
态平衡等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保护意义
生态平衡:两栖类 和爬行类在生态系 统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助于维持生态平 衡
生物多样性:两栖 类和爬行类是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组成 部分,保护它们有 助于保护生物多样 性
科学研究:两栖类 和爬行类在科学研 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如药物研发、基 因研究等
教育意义:两栖类 和爬行类是重要的 教育资源,有助于 提高公众对生物多 样性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
生命周期:两栖类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蝌 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 活习性和生理功能都有所不同。
04
爬行类的特征和分类
爬行类的特征
身体结构:具有鳞片或甲壳,四肢发达,尾巴长 生活习性:生活在陆地上,部分种类可以生活在水中 繁殖方式:卵生或卵胎生,部分种类可以孵化 食物来源:主要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植物等为食 分类:分为蜥蜴、蛇、龟、鳖等几大类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ppt课件
盐腺
鳄鱼的眼泪
17.5 爬行类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雷克斯属霸王龙
风神翼龙
沧龙
17.5.1 神经系统
• 具有颈弯曲; • 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 • 脑神经12对
鱼类与爬行类脑的比 (示脑较弯曲)
鱼类
爬行类
17.5.2 感觉器官
• 感觉器官更趋发达 视觉:可调节晶体位置和曲度以调节视距;具眼 睑、瞬膜、泪腺、顶眼等结构。 听觉:具有内耳、中耳,蜥蜴听觉尤其发达,鼓 膜内陷形成雏形的外耳道。 嗅觉:出现鼻甲骨、犁鼻器 其它感受器:红外线感受器
• 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鼻腔和口腔完全分隔。
颞窝-头骨类型
无颞窝型:龟鳖类 合颞窝型:哺乳类
上颞窝型:只见于化石 双颞窝型:爬行类和鸟类
17.3.1.2 脊柱
(1)脊柱进一步分化: 颈椎(多枚:寰椎、枢椎、其他)
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
• 颈椎:数目加多,第一为寰椎、第二为枢椎,颈椎 数目不定。枢椎前方具齿突,可插入到寰椎的椎孔 中。
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 循环
多氧血
晒太阳
17.2.8 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 -肾后
(1)羊膜动物为后肾动物。 (2)后肾完全失去体腔联系,以血管收 集废物, 后肾管输尿。
(3)排泄产物为尿酸,可减少体内水分 的损失。 在干旱地区的种类膀胱具有吸收水分的 功能。 (4)许多种类在鼻部或眼部附近具有盐 腺,能排 出浓度很高的盐溶液。
• 荐椎:2块,加强承重,横突发达,通过腰带关节 使后肢承受体重的机能加强。
• 椎体:低等双凹型,其余后凹或前凹
形成胸廓(胸椎、肋骨、胸骨)
• 由胸椎(背面)、 肋骨(侧面)、 胸骨(腹面)围 成,保护内脏, 增强了肺呼吸。
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
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动物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动物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目的在于了解动物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里的低等脊椎动物。
有在水里呼吸的器官鳃,有用来游泳和维持身体平衡的鳍,多数体外有鳞片,卵生。
少数卵胎生或胎生,有的只活1年,有的寿命长达百年。
如:金鱼,热带鱼,鲫鱼,鲤鱼,草鱼,青鱼,黄鳝,中华鲟,黄鱼,带鱼,金枪鱼,海鳗,鲨鱼,大麻哈鱼等等两栖动物:由古代的鱼类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
特点是一生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水生的幼年时期和陆生的成年时期。
如:青蛙,蟾蜍,牛蛙,树蛙,蝾螈,火蜥蜴等等爬行动物:由古代的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陆生脊椎动物。
有的虽然可以生活在水里,但是必须到陆地上产卵,并在陆地孵出幼体,体表有角质鳞片或有真皮形成的盾片。
如:乌龟,甲鱼,蜥蜴,各种各样的蛇,鳄鱼等鸟类:在空中飞行的高等脊椎动物,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特征是全身披有羽毛,有翅膀,全都卵生,多数鸟类杂食性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
如: 鸽子,鹦鹉,鸭子,鹅,企鹅,天鹅,鸡,麻雀,云雀,家雀,大雁,老鹰,猫头鹰,蜂鸟,翠鸟,啄木鸟,画眉鸟等哺乳动物:最高等的脊椎动物,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身体一般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表面有毛,用肺呼吸,大脑发达,母兽直接产出胎儿,分泌乳汁哺育幼兽。
如:猫,狗,猴,猪,狼,狮子,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牛,羊,马,驴,骆驼,梅花鹿,长颈鹿,熊,大熊猫,大象,犀牛,河马,鸭嘴兽,海豚,蝙蝠,老鼠,田鼠等等昆虫:动物中种数最多的一个类群。
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胸部由胸节组成,共有3对足。
腹部末端有肛门。
昆虫多数用气管呼吸,卵生,也有少数卵胎生。
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
如:蜻蜓、蚂蚁、蝴蝶、蜜蜂、春蚕、蝉、蝇、蚊、瓢虫等等。
两栖类及爬行纲的分类
两栖类及爬行纲的分类实验目的:(1) 了解两栖纲与爬行纲各目及重要科的特征.(2)熟悉常见的种类,学习使用检索表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实验内容:(1)代表性及常见的两栖类、爬行纲动物的识别.(2)鉴定术语及测量方法.实验内容和用品:两栖纲及爬行纲代表种的侵制标本、剥制标本.放大镜、解剖镜、解剖针、镣子、解剖盘、直尺和卡尺.实验操作及观察:两栖类的外部形态及量度:(1)无尾两栖动物两栖纲的分类:有尾目:体长形,终生有尾,有四肢,有的种类无后肢.营水生生活的种类,有侧线和鲤;营陆栖的种类,成体鲤退化.包括各种鲸和蛛螂隐鲤蛇科:头宽扁无眼睑.前肢4指后肢5,无爪.如娃娃鱼.小鲸科:体外受精,具眼睑,脊椎双凹形.如中国小鲸.鳗嫄科:身体细长似鳗,终生具外鲤,前肢3-4指,没有后肢.如小鳗嫄.两栖蛇科:身体细长似鳗,四肢很小,2或3趾.如二指两栖蛇.洞嫄科:终生有3对外鲤,眼退化,无眼睑,身体半透明,背部有深色斑点,水生.如洞嫄. 钝口嫄科:有些种类可终生保持幼体特征,生活于水中.如虎纹钝口嫄.陆巨嫄科:终生保持幼体形态.如陆巨嫄.无肺嫄科:适宜于山溪急流中.如白点无肺嫄.蛛嫄科:有活动眼睑,幼体具4对鲤.卵生,体内受精,有胶质精囊.如东方蛛嫄.无尾目:体短宽,成体无尾,无外鲤.后肢兴旺,适于跳跃和游泳,有眼睑和瞬膜,大多有鼓膜〔有些种类无鼓膜〕和声带.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蝌蚪有尾.滑蹦蟾科盘舌蟾科:具较厚的盘状舌附着口腔底部,捕食时不能伸出.如盘舌蟾.负子蟾科:负子蟾科的成员均完全水生性,后肢强劲而有兴旺的蹊,前肢纤细而无蹊,没有舌头.负子蟾将卵放在背部的小囊中孵化,完成变态或接近完成变态时离开母体.爪蟾趾端有似爪的角质结构.如负子蟾异舌蟾科:本科仅一种,有时被并入负子蟾科.即异舌穴蟾该种头小,眼小;足背有角质化突起,肢体短而有力.锄足蟾科:后足大,趾充分骨化,铲状的跖骨角质化.如拟角蟾合附蟾科:在欧洲和高加索地区各有一种,有时被并入锄足蟾科.皮肤光滑,掘土穴居.如斑点合附蟾.细趾蟾科:一个种为卵胎生,其他种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就是小蛙,如粗疣鳞蟾.塞舌蛙科:共2属3种.卵直接孵化成小蛙或者将蝌蚪背在背上直到变态成小蛙,而这些附在背上的幼体都没有嘴,不用进食.如塞舌蛙.沼蟾科:趾端有吸盘,其蝌蚪嘴上有也吸盘,可以附着在岩石上而不被急流冲走. 勒吉沼蟾.无足目:体形似蚯蚓或蛇,大多无尾,无四肢.体表光滑具环状皱纹.幼体有外鲤三对,成体外鲤消失,有肺出现.较原始的类群.吻蚓科:最原始的蚓螂.有尾部,头骨数量多,鳞多.卵生,幼体有外鲤,水中生活,变态为成体后返回土囊中.如吻蚓鱼螂科:较原始的蚓螂.卵生,雌螂用身体盘绕这些卵直到卵孵出.如版纳鱼螂.蠕蚓科:口下位、头骨减少、无鳞片和尾巴.通常眼睛被薄骨覆盖,触突伸出时眼睛显露. 如乌卢蠕蚓.盲尾蚓科:鳞片较多,头骨多,尾稍短,嘴位于头下方.触突远离眼睛,身体的环褶不进一步分褶.卵生,幼体阶段很短暂.如盲尾蚓.真蚓科:无尾,口下位.某些种的皮肤有鳞.如螺蚓.盲游蚓科:水生蚓螂、无尾、无肺、无鳞片,水生成员背后有皮肤褶皱形成的鳍,身体后面侧扁,似尾.如盲游蚓.爬行纲分类:龟鳖目:背腹面被有角质盾片和骨板构成的壳.具角质喙,缺齿.多分布在温暖地区.鳖科:外表被以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护甲退化,背腹甲以结缔组织相连,边缘结缔组织厚实,常称为裙边;颈长,头、颈均能缩入甲内.如中华鳖两爪鳖科:体型较大,背甲长70cm以上,体重可达18〜22kg.外表为皮肤而非角质盾片,其四肢略呈鳍状,每一侧前肢的近中点处都有两枚明显的爪甲. 植食性.如两爪鳖.棱皮龟科:体大,外表被以光滑革质皮肤.体背有7行纵棱.四肢桨状. 头、颈和四肢都不能缩入壳内.如棱皮龟.海龟科:体形宽扁,似心形.头大,颈短,头和四肢都不能缩入壳内.背甲和腹甲间以韧带连接.四肢桨状.如海龟.平胸龟科:龟壳扁平,背甲和腹甲间以韧带连接.头大,上喙呈鹰嘴状. 头、颈、尾和四肢都不能缩入壳内.如大头平胸龟龟科:头背覆以皮肤,或在枕部具细鳞.背甲略隆起.背腹甲通过缘盾以骨缝或韧带相连.头、颈、尾和四肢能完全缩入壳内.指、趾间多少具蹊.多为水栖、半水栖生活.如中华花龟.泥龟科:体型较大,背甲超过半米,主要生活于淡水中,也可见于海湾、泻湖. 如泥龟.陆龟科:背甲隆起高.头顶具对称大鳞.背腹甲通过甲桥以骨缝牢固连结. 四肢粗壮,圆柱形.指、趾具爪,无蹊.如印度星龟蛇颈龟科:头部收缩时,其颈部不能缩入甲内,而是弯向一侧;有的种颈长超过体长.体长在15〜25cm.分布于澳洲和南美洲.如长颈龟侧颈龟科:头部收缩时,其颈部不能缩入甲内,而是弯向一侧.体长大于30cm, 甚至长达1m.分布于南美洲、非洲以及附近地区.鳄龟科:食肉性龟类,头大而嘴成钩状,咬力强劲.仅两种:分布于北美洲东部、中美洲以及南美洲西北部的鳄龟动胸龟科:小型的淡水龟类,身长不到20cm,少数可达40cm.胸甲可以活动, 能将壳完全封闭.常生活于泥泞中.分布于新大陆从美国到南美洲北部. 如黄动胸龟.喙头目:头前端呈吻状,尾部侧扁似鳄,四肢具五趾,适于步行.仅产于新西兰北部一些小岛.楔齿蜥科:头与躯干外表被以颗粒状角质鳞片,背中线有一列棘状鳞片齿蜥如楔蜥蜴目:体表被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具四肢五趾,具鼓膜和活动眼睑.尾长超过体长.鬣蜥科:体型中等大小,头背无对称排列的大鳞,体表被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 且起棱,局部种类具鬣鳞.眼小,眼睑兴旺.鼓膜裸露或被鳞.尾长但不易断. 如棕背树蜥.壁虎科:体大多扁平,皮肤柔软.头顶无对称排列的大鳞.体背通常被粒鳞或疣鳞,少数种类具圆形或六角形的覆瓦状鳞片.无眼睑,瞳孔大多垂直,少数圆形.鼓膜大多裸露内陷,外耳道明显.腹面有攀瓣,上具微毛垫.遇敌尾常自断,且可再生.如大壁虎.石龙蜥科:体型中等大小.头顶有对称排列的大鳞.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圆鳞. 眼小,有活动眼睑,瞳孔圆形.鼓膜深陷或被鳞.四肢兴旺或退化或缺.尾易断, 断后能再生.如宽头石龙子蜥蜴科:体细长.眼睑兴旺,瞳孔圆形.鼓膜裸露.头顶有对称的大鳞.腹鳞大, 呈方形或矩形,纵向排列成行.尾长,易断,可再生.四肢兴旺,有股窝或鼠蹊窝.如北方草蜥双足蜥科:体小如蚯蚓,头顶有大鳞.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圆鳞.眼隐于眼鳞下,无耳孔.尾短而钝.无前肢.有肛前窝.如双足蜥.蛇蜥科:体形如蛇,四肢消失或退化,体侧有纵沟.无四肢.眼小,能活动.头顶有对称的大鳞.躯干和尾被有覆瓦状排列的圆鳞.尾长,易断,能再生.如螃蜥鳄蜥科:体中等,躯干粗壮.尾长侧扁,较身体为长.眼睑兴旺,瞳孔圆形.鼓膜不明显.头背鳞平滑或有棱,形状大小不一.头颈间反面有一条浅沟,体背覆以粒鳞,大小不等,且杂有起棱大鳞.四肢兴旺,指、趾具爪,锋利而弯曲.本科1属1种,即鳄蜥仅产于我国广西瑶山,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巨蜥科:体很大,全长1〜2m,头长,吻长,眼睑兴旺,瞳孔圆形.鼓膜裸露.头背无对称排列的大鳞,被鳞粒状,圆形或卵圆形.腹鳞四边形.尾长,不易断.如科摩多巨蜥毒蜥科:毒牙在下颌.本科仅1属2种.即体长约0.5m的美国西南部到墨西哥西北部的钝尾毒蜥避役科:善于变换身体的颜色,两只眼睛能分别看不同方向,舌头长且有黏性. 树栖,尾巴能缠绕,脚趾可对握.主要分布于非洲特别是马达加斯加岛,少数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南部.如尖嘴避役蛇目:体表被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体长超过尾长.四肢缺失或仅留痕迹.左右颌骨和上下颌以韧带相连形成活动关节,口能张开很大.舌细长,前端分叉能伸出口外.无眼睑.盲蛇科:形似蚯蚓,头尾相似.四肢缺失,仅留后肢带.背腹鳞大小相似, 眼隐于鳞下.下颌无齿.如黄褐盲蛇蟒蛇科:低等类群.体长大至10m以上,通身被鳞较小.尚有爪状后肢剩余. 如蟒盾尾蛇科:较原始的穴居类群.头小,背腹扁平,吻端宽圆.尾极短.分布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如红尾管蛇闪鳞蛇:蛇体鳞片在阳光下能闪跃彩色光泽体长1m,圆柱形.头小,尾短,眼小.腹鳞兴旺.如闪鳞蛇噱鳞蛇科:头钝圆,眼小,体粗壮,尾短且侧扁.通身被粒鳞,无大型腹鳞, 具细小噱粒.腹中线有1个皮肤纵褶.如噱鳞蛇游蛇科:蛇体细长,尾长细.头反面覆盖对称的〔额鳞单枚〕大鳞片,背鳞覆瓦状排列,腹鳞扁宽.如红头两头蛇眼镜蛇科:具有神经类毒素.前端有沟牙.陆栖.如金环蛇海蛇科:具有神经类毒素.全为海生.前端有沟牙.尾侧扁,腹鳞退化.鼻孔开口于吻背,有可开关的瓣膜.如龟头海蛇蛭蛇科:头大,略呈三角形,与颈区清楚显.上颌前端有1对弯曲的管状毒牙. 鼻眼间无颊窝.头背为小鳞片.行动缓慢.如较原始的白头蛭蝮科:头大,三角形,颈明显,鼻眼间有颊窝.上颌略短,前端有1对弯曲的管状毒牙,张口时毒牙能竖立,闭口时倒卧于口腔背部.头背为大而对称的鳞片或全为细小鳞片.体粗壮或适中,尾短.如黑眉蝮鳄目:体大.皮肤革质,覆有角质大鳞片.身体背腹扁,尾侧扁.前肢5指, 后肢4趾,趾间有蹊.鼻孔和耳孔有能关闭的瓣膜.鳄科食鱼鳄科:体大,吻极长,以鱼为食.如食鱼鳄钝吻鳄科:如扬子鳄标本观察:。
脊椎动物学第六章 两栖纲
第六章两栖纲(Amphibia)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生活在水中的现代硬骨鱼类在鱼类进化史上确实是已达到了高峰。
然而,当我们注意到脊椎动物进化的整个图案时,可以看到,现存的硬骨鱼类只是进化中的一个复杂的分支,它已离开了通向更高等的陆生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
脊椎动物进一步的发展是从水生到陆生。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陆上的生活条件远比水里要多样化,这使动物有了向更高级和更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这一类群中包括大鲵、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和日常习见的青蛙、蟾蜍等无尾两栖类。
现存的两栖类,从机能结构上和个体发育上都可以反映出它们的过渡性质。
从机能结构上来看,两栖类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同时它们又获得了一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承前启后,居于中间地位;从个体发育上来看,蛙类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则能上陆生活,从两栖类的个体发育也可以反映它在系统发生中所处的中间过渡地位。
陆地上和水中的生活条件是极不相同的:水中的温度变动范围,一般不超过25—30℃,而陆地上的温度,则存在着剧烈的周期性变化。
陆地上的湿度变化很大,对于陆栖动物来说,存在着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而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在陆地,空气中所含的氧气,至少是水中所合的氧气的20倍;每升空气中约含氧气210ml,而每升水中仅含氧气3—9ml。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密度的1000倍,动物漂浮在水面上,附肢不必承受体重,而陆生动物的附肢,则需承受体重,由它把身体支撑离开地面并完成运动。
陆上环境条件复杂,机械性刺激加多,另外,如声、光等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和在水中的也不同。
所以,由水中转移到陆地上来,环境条件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动物体制结构的改造。
第二节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对于最早登陆的两栖类来说,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例如:呼吸介质改变的问题、重力因素、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陆地环境条件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等。
实验六两栖纲的分类
丽红雨蛙
蛙科
余属610余种 有40余属 余种 余属 分布比其它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 分布比其它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 非洲最为繁盛, 非洲最为繁盛,光是特有的属就有 18 个,其中在 马达加斯加岛就有3个以上的特有属, 马达加斯加岛就有 个以上的特有属,无尾目的最大 个以上的特有属 成员巨蛙( 成员巨蛙(Conrua goliath)也分布于非洲。 )也分布于非洲。 我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等。 我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等。
有尾目(Salamandriformes) 有尾目
9科,358种,主要分布北半球 科 种
隐鳃鲵亚目
身体扁平鱼形 绝大多数具四肢 脊椎骨数目多( 多枚) 脊椎骨数目多(100多枚) 多枚
蝾螈亚目
舌不能翻动 幼体先出前肢、 幼体先出前肢、后出后肢 -----蝾螈目 蝾螈目
无尾目(Raniformes) 无尾目
洞螈
盘舌蟾科
舌圆盘状, 舌圆盘状,不能翻出口外 无鼓膜 椎体后凹型 弧胸型肩带 具上颌齿
绣锦盘舌蟾
产婆蟾
东方铃蟾
蟾蜍科
体短而粗、 体短而粗、皮肤粗糙 舌能翻出、无齿 舌能翻出、 具耳后腺、毒腺 具耳后腺、 弧胸型肩Βιβλιοθήκη 椎体前凹型 鼓膜明显华西蟾蜍
黑眶蟾蜍
雨蛙科
体小、 体小、背部青绿色 四肢细小、 四肢细小、趾末端具吸盘 具上颌齿和犁骨齿 弧胸型肩带 椎体前凹型无齿
20科,3500余种 科 余种 成体体短宽、无尾 成体体短宽、
盘舌蟾科 蟾蜍科
幼体发育先出后肢 成体具肺无鳃 具活动上下眼睑
雨蛙科 蛙科
体外受精 -----蛙形目 蛙形目
树蛙科
隐鳃鲵亚目---隐鳃鲵科 隐鳃鲵亚目 隐鳃鲵科
野生动物学实验报告(两栖纲、爬行纲分类)
皮肤进行呼吸。 终生具有三对指状的外鳃,虽然具有肺,但 肺囊内壁甚简单,眼退化,或者完全隐于皮 肤下面,无眼睑。虽然具有前、后肢,但很
细弱。
爬 有鳞目 行 纲 有鳞目
巨蜥科 鬣蜥科
有鳞目 石龙子科
巨蜥 长鬣蜥
纹,腹部肉色。 体型较小,体长平均在 6 厘米左右,雌性最 大者可达 8 厘米。背面多呈橄揽黄色,有不 规则的花斑,在分散的灰色粒上有红点,腹 面乳白色。雄性的喉下有一内声囊。分布于
华北、东北、西北和内蒙古一带。
东方铃蟾
体形较小,体长约 4.5 厘米。背面绿褐色, 腹面有醒目的橘红色与黑色相间的花斑,当 它受惊扰时,就翻过身来肚皮朝天,鲜艳的
银环蛇 金环蛇
每年 4-6 月份产卵,每窝数 10-100 枚,雌 蟒盘伏于卵上孵育。目前野外的数量已经很 少。分布 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
海南 脊鳞比两侧背鳞显著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 单行。银环蛇的背面黑白相间的横纹,黑纹 较宽,白纹较窄,躯干中段有 30-50 个, 尾部背面 9-15 个。尾末端较尖细。体长约 1 米,腹面白色。生活于平原、丘陵和山脚 近水处,夜间活动于田边、路旁菜畦处,捕 食鱼、蛙、老鼠、蜥蜴及其他小蛇。吃饱后 常在路边休息,拂晓时才回窝,夜行人路过, 常被咬伤。一次的排毒量为 18mg(等于 5mg
不过数量不如黑斑蛙多 背面、体侧为棕灰色,鼓膜区有三角形黑色 斑,大腿背面有显著能黑色横纹,腹面乳白 色。全身细长,尤其是后肢。“哈士蟆油” 生活于阴湿的山坡树丛中或山溪附近。分布 于东北、华北及及青海、
四川等省。
备注
无尾目
无尾目 无尾目 无尾目
6.1.1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练习)(解析版)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课后检测一、单选题1.下图是某同学收集到的部分动物图片,请你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将它们分为两类()A.①①和①①B.①①①和①C.①①和①①D.①①①和①【答案】C【详解】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①蝴蝶和①蚯蚓的身体中无脊柱,是无脊椎动物。
①鱼类、①两栖类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故选C。
2.丰富多彩的生物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植物。
结合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A、B、D类群中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B.植物C、E、F可用孢子繁殖,生殖过程离不开水C.作为空气污染指示植物的E,输导组织不发达D.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松和竹与图中的D一样,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答案】B【详解】A.图中ABD都是依靠种子繁殖后代的,属于种子植物,其中D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不具有果实和花,只有根、茎、叶、种子等器官,错误。
B.图中CEF都是依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生殖发育过程离不开水,正确。
C.E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没有输导组织,可以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错误。
D.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松与图中的D银杏一样,种子外无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竹和梅属于被子植物,错误。
故选B。
3.如图植物代表不同的植物类群,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属于孢子植物的有①①①①B.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理功能特征C.①①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D.①①种子中都具有胚乳,叶脉为网状【答案】C【详解】AC.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所以,题图中①肾蕨是蕨类植物、①葫芦藓是苔藓植物,都属于孢子植物。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成熟以后从孢子囊中散放出来,如果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
因此,①①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A错误、C正确。
B.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题图中的植物分类依据主要是形态结构,B错误。
动物的分类教案
生:属于哺乳动物
生:应为他符合哺乳动物的特征!
生:对
生:鸟类
生:属于无脊椎动物
生:节肢动物!
展示幻灯片中的图片
用PPT展示超市Βιβλιοθήκη 图片用PPT展示图书馆图片
用PPT展示本节课的题目
用PPT展示一系列动物的图片
播放视频动画
用PPT展示无脊椎动物图片和脊椎动物图片
用PPT展示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
今天的课就到这,下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法
提问法
提问法
提问法
演示法
讨论法
提问法
演示法
讲授法
提问法
讲授法
提问法
讲授法
提问法
讲授法
提问法
讲授法
提问法
练习巩固法
提问法
练习巩固法
讲述法
实际运用
生:好!
(生:开始相互讨论对图片进行分类)
生1:我们是按图片的内容分的,分为三类:(1)A J L M
(2)N C F K
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那脊椎动物又是如何细分的呢?我们在这本数第一章的时候是不是学习了鱼和鸟?所以脊椎动物中就分有鱼类和鸟类?可能有些同学就会问了,那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呢?科学家们根据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一些特征将它们分为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可是如果现在让同学们把图中的脊椎动物完全正确的分到这五大类动物中,对于同学们是不是很难啊?而且如果遇见一种你不认识的动物你又怎么知道它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哪一类呢?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就能大致的对一些脊椎动物进行分类。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鱼类的特征,鱼类的主要特征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游泳,体表大多覆盖有鳞片,卵生,体温不恒定。老师用红色写的地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下,鱼用腮呼吸,卵生,体温不恒定。在这里出现了一个词“卵生”,什么叫卵生呢?卵生是指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为新个体的一种生殖方式。要注意的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形成的新个体。同学们能列举一些你知道的以卵生的方式繁殖的动物有哪些吗?
《两栖类和爬行类》课件
爬行类动物的分类
01
龟鳖目
如乌龟、鳖等。
02
喙头目
如喙头蜥等。
03
有鳞目
如蜥蜴、蛇等。
04
鳄形目
如鳄鱼等。
03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 比较
生活环境比较
总结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生活 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两栖类动物通常在水边或靠近水源的 地方繁殖,而爬行类动物则可以在陆 地上繁殖。
两栖类动物通常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 ,如沼泽、湿地、雨林等,而爬行类 动物则更适应干燥的环境,如沙漠、 草原、森林等。
爬行类动物的特点
适应陆地生活
爬行类动物是真正的陆 生脊椎动物,具有适应 陆地生活的各种特点。
卵生和卵胎生
爬行类动物都是卵生或 卵胎生,受精作用在体 内完成,因此繁殖方式
较原始。
体温不恒定
爬行类动物体温随外界 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
于变温动物。
适应环境
爬行类动物具有适应陆 地生活的各种器官和结 构,如四肢、爪、角质
生态旅游资源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是生态旅游 的重要资源,能够吸引游客前来
观赏和学习。
科学研究的价值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在科学研究 中也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生物 学、生态学等领域提供研究行类动物的 保护与利用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提 供安全的栖息地,防止人 类的破坏和开发。
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捕 杀、贩卖、饲养等行为进 行严格限制,确保动物种 群的稳定。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途 径,提高公众对两栖类和 爬行类动物保护的意识,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利用价值
生态旅游
脊椎动物演化趋势
动物各系统演化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脊椎只有躯椎(trunk vertebra)和尾椎(caudal vertebra)两种。
躯椎附有肋骨(lib),尾椎特具脉弓,容易区分。
鱼类特有的双凹形(amphicoelous)椎体。
鱼类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这是其骨骼系统的特点之一两栖类分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trunk vertebra)、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auda vertebra)。
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atlas)躯干椎7-200枚,12-16枚(有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最少为7枚,无肋骨。
椎体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
少为双凹型。
荐椎1枚。
尾椎在无尾类中为1枚爬行类出现了枢椎、2枚荐椎。
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作关节,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与两栖动物的比较:两栖动物:颈椎(1枚)+体椎+荐椎(1枚)+尾椎爬行动物:颈椎(2枚)+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有发达的肋骨,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羊膜动物特有的胸廓(throax),它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蛇类不具有胸骨,其肋骨具较大的活动性,并借助皮肤肌支配腹鳞,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肩带有十字形上胸骨(而非胸骨的组成部分)四肢与身体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肩臼浅小。
故爬行动物在停息或爬动时都保持着腹部贴地的姿态。
鸟类鸟类的脊柱可分5区,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颈长,颈椎数目较多。
颈椎的特点是活动性很大,其椎体呈马鞍型,称为异凹型椎体。
这种类型的椎体是鸟类所特有的,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鸟头能转动180°,某些鸮形目的鸟头甚至能转动270°。
胸椎5~6枚。
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
肋骨不具软骨,而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十分牢固。
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及两栖类、鸟类.
B、只能生活在近水的地方
C、成体可在陆上生活,幼体必须在水中生活 D、皮肤裸露,有丰富的血管
鹦鹉 鹤
美洲金雀
孔雀
1、体形:流线型 2、体表:被覆羽毛 3、前肢:变成翼
家鸽的骨有的很薄, 长骨中空,短骨愈合, 既轻便又牢固
龙骨突
①
②
双重呼吸:1、概念 2、过程 3、意 义
双重呼吸发生在家鸽飞行时:
背鳍 侧线
1.鱼的身体成梭形,可分 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2.身体表面覆有鳞片,鳞 片表面有一层黏液,既可 以保护身体,又可以减少 水的阻力。 3.身体两侧各有一行侧线。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 作用。 4.鱼的运动器官---鳍。 5.鱼的呼吸器官---鳃。
尾鳍
臀鳍 鳃盖 胸鳍 腹鳍
练习:
1.下列鱼的生活习性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生活在水中 B.鱼的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C.都有洄流D.鲫鱼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15℃ -30℃
内水分蒸发作用。 ④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作用 ⑤变温动物,需要冬眠 ⑥幼体发育摆脱了水环境,成为了 真正的陆生动物
1、我国特产的珍稀两栖动物是( ) A.青蛙 B.牛蛙 C.蟾蜍 A.鳃 B.皮肤 C.肺 )
D.大鲵 ) D. 肺和皮肤
2、龟和鳖常年在水中生活,它们的呼吸器官是(
3、蛙类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 A、既能在陆上跳跃,又能在水中游泳
A、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 C、体表有鳞片和黏液 8.鲫鱼侧线的作用是( C ) B、身体呈梭形 D、身体的两侧有侧线
A、维持身体平衡
C、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
B、协助运动
D、排泄
9.鲫鱼不停的将水吞入口内,又从鳃盖后缘排 出,其主要生理意义是因为( ) A、获得水分 B、排出废物 C、获得食物 D、气体交换 10.闷热的夏天,常看到池塘中的鱼不时把头 浮出水面,原因是水中缺少( ) A、氧气 B、 阳光 C、食物 D、 二氧化碳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8/31/2019
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1,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有鳞片或甲壳, 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
2,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3,以爬行方式运动, 4,卵生,并且卵有坚韧的卵壳,真正摆脱了
对水的依赖。
8/31/2019
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 呼吸; 成体营水陆两栖 生活,用肺呼吸的动物。
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青蛙的体色 一样吗?
保护色
1、生活环境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和水中
2、体 色 :保护色
3、皮 肤 :裸露;能够分泌粘液 4、运动器官 :具有强壮的四肢
5、呼吸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兼用皮肤呼吸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鱼类
1、鱼类的特征
头部
鳃盖
侧线 胸鳍
躯干部
尾部
背鳍
尾鳍
腹鳍
臀鳍
8/31/2019
一、鲫鱼的外部形态
1.体色 :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上 面和下面的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2.体形 :梭形,减少水的阻力,适于游泳。 3.体表 :鲫鱼的体表有鳞片,起保护身体作 用,
当堂 检测: 1.鱼鳍中属于偶鳍的是:(B )
A.背鳍和尾鳍 B.胸鳍和腹鳍 C.臀鳍和背鳍 D.所有鳍 2.鲫鱼侧线的作用是( A ) A.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 B.感知水温, 测定环境 C.感知环境,平衡身体 D.为持平衡, 感受刺激
8/31/2019
3.鲫鱼不停地降水吞入口内,又从
鳃盖后缘排出。其主要生理意义是
两栖动物中的“两栖”是什么意思?
动物界纲的分类
动物界纲的分类
《动物界纲的分类》
一、界:
1. 两栖动物界:两栖动物是指有时可以走路,有时可以游泳,可以在陆地和水体生存的动物类群。
包括鳄鱼、青蛙、两栖爬行动物等类群。
2. 鱼类界:鱼类是指有时可以在陆地上行走,有时可以游动于水中的动物类群,包括鲑鱼、鲨鱼、鲢鱼等类群。
3. 爬行动物界:爬行动物是指有时可以在陆地上行走,也可以游泳的动物类群,包括爬行动物、爬虫、蜘蛛、蝎子、蜈蚣等类群。
二、属:
1. 鱼类属:鲑鱼属、鲨鱼属、鲢鱼属等。
2. 两栖动物属:鳄鱼属、青蛙属、两栖爬行动物属等。
3. 爬行动物属:爬行动物属、爬虫属、蜘蛛属、蝎子属、蜈蚣属等。
三、种:
1. 鲑鱼种:鲑鱼、鲷鱼、鳜鱼等。
2. 鳄鱼种:短吻鳄、豚鼠鳄、长吻鳄等。
3. 青蛙种:白斑蛙、红斑蛙、佛跳蛙等。
4. 爬行动物种:蜥蜴、蜈蚣、螳螂等。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臀鳍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鱼类的身体分区:
颊(jia)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喉部:两鳃盖之间的腹面部分。 颐部:也叫颏(ke)部。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会合处为下颌 联合,紧接下颌联合后方为颐部。 峡部:颐部的后方与喉部的前方之间的地方。 颌(he)部:两口角处为颌部。 胸部:喉部的后方、胸鳍的前方。 腹部:躯干的腹面部分。
鲽
条鳎
鲆
舌鳎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重要鱼类
我国4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鱼(白鲢)、鳙鱼(花 鲢、胖头鱼)
我国4大淡水名鱼:黄河鲤鱼、兴凯湖鲌 鱼、松花江鲑 鱼、松江鲈鱼
我国4大海产经济鱼: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两栖类
两栖类外形的测量方法
鱼类的分类:
Infraphylum Gnathostomata(有颌下门) Supraclass Pisces(鱼形超纲) Class Placodermi(盾皮鱼纲)* Class Chondrichthyes(软骨鱼纲) Subclass Holocephali(全头亚纲) Subclass Elasmobranchi(板鳃亚纲) Class Acanthodii(棘鱼纲)* Class Osteichthyes(硬骨鱼纲) Subclass Actinopterygii(辐鳍鱼亚纲) Infraclass Cladistia(肢鳍鱼下纲) Infraclass Actinopteri(辐鳍鱼下纲) Subclass Sarcopterygii(肉鳍鱼亚纲) Infraclass Actinista(空棘鱼下纲) Infraclass Dipnomorpha(肺鱼型下纲) Infraclass Tetrapodomorpha(四足型下纲)
被圆鳞;具螺旋瓣肠。偶鳍基部有发达的肌肉,其中骨 骼的排列类似陆生四足类。
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硬骨鱼类中的肺鱼亚纲: 脊索发达、无椎体;鳔具鳔管,具内鼻孔;口腔内
具齿板;具螺旋瓣肠和动脉圆锥。
澳大利亚肺鱼 Neoceratodus forsteri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鱼类常用的分类术语:
背鳍
全长:(A-G)。
体长 :(A-F)。
头长 :(A-D)。
吻长 :(A-B)。
眼后头长 :(C-D)。
尾柄长:(E-F)。
尾柄高 :(J-K)。
体高 :(H-I)。 眼径 :(B-C)。
胸鳍
腹鳍
眼间距:两眼间的直线距离。
尾鳍
侧线鳞
见于大多数硬骨鱼类。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鱼类的口位:
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位于前端 口上位:下颌长于上颌,口位于背面 口下位:上颌长于下颌,口位于腹面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鱼类的腹鳍:
腹鳍着生的位置随不同的鱼类而异,软骨鱼类的腹鳍一般位于 泄殖腔孔的两侧。形状和胸鳍相似而稍小。硬骨鱼的腹鳍位于躯 干腹侧的叫腹鳍腹位。这是一类较原始的种,如鲤鱼,鲑鱼、鲇 鱼、鲱鱼等;位于胸鳍前方,在腮盖之后的胸部者叫腹鳍胸位, 如鲈鱼、黄鱼和鲷鱼等;位于两腮盖之间的喉部者叫腹鳍喉位, 如鲇科和鳕形目。腹鳍胸位和喉位是鱼类进化后出现的高级特征。
硬鳞,骨鳞 背侧位
退化,1对外鳃孔 末端附生骨质鳍条
原尾或正尾 有 无
与生殖腺直接相连 无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软骨鱼类分为板鳃亚纲、全头亚纲:
体形 鳃孔 上颌与颅骨 鳍脚
板鳃亚纲 梭形或盘形
全头亚纲 梭形
5~7对,无鳃盖 1对,具膜质鳃盖
不愈合 腹鳍脚
愈合
腹鳍脚,腹前鳍 脚,额鳍脚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鱼类的腹棱、鳃膜:
腹棱:位于肛门前腹部的部分地区或整个腹部正中线形成一扁薄 的边缘,如白鲢。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鱼类的分类依据:
(1)体形
(9)鳔的有无、分室及数量
(2)各鳍的有无、构造、 (10)鱼鳞的数目
形状与位置、数量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3、真骨总目——(4)鲈形目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3、真骨总目——(5)鲽形目(比目鱼)
成鱼身体不对称,两眼位于同侧,无鳔,鳍一般无 棘、背鳍和臀鳍很长,腹鳍胸位或喉位,营底栖生活, 重要经济鱼类。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软骨鱼类中的全头亚纲: 头大而侧扁,尾细,体表光滑无鳞。上颌与脑颅愈
合。4对鳃裂,具膜质鳃盖,以总鳃孔通体外。背鳍两 个,第一背鳍有一强大硬棘。具腹鳍脚、腹前鳍脚及一 个额鳍脚
黑线银鲛 Chimaera phantasma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3)有无出水孔
(11)牙齿的有无、位置、
数量和形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鳞的有无、部位、
种类、形状与构造 (12)鼻孔的位置
(5)外形各部位的特征 (13)体内构造,各器官构造
(肠内有无螺旋瓣,有无生殖导管)
(6)鳍棘的位置、数量
鳔管有无,幽门盲囊、鳃耙疏密)
(7)体纹的位置、形状 (14)泻殖孔的位置
(8)尾的形状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硬骨鱼类中的辐鳍亚纲:
占现代鱼类总数的90%以上。体被圆鳞、栉鳞或无 鳞;骨骼的骨化程度高;无内鼻孔;有骨质鳃盖;多为 正尾;无泄殖腔
硬鳞总目、全骨总目、真骨总目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1、硬鳞总目:
软骨发达,体被硬鳞,心脏具动脉圆锥,肠内有螺 旋瓣,歪尾或原尾。鲟形目、多鳍鱼目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2、全骨总目
硬骨较发达,具硬鳞或圆鳞,无喷水孔,鳃间隔退 化,肠螺旋瓣和动脉圆锥退化。
现存少数种类,如雀鳝目、弓鳍鱼目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3、真骨总目
体被圆鳞或栉鳞,骨化程度高,鳃间隔消失,具动 脉球,肠无螺旋瓣,正型尾。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无尾两栖类
体长:自吻端至体后端; 头长:自吻端至颌关节后端; 头宽:左右颌关节间的距离; 吻长:自吻端至眼前角; 鼻间距:左右鼻孔间的距离; 眼间距:左右上眼睑内缘之间最窄距离; 上眼睑宽:上眼睑最宽处; 眼径:眼棕长距; 鼓膜宽:鼓膜最大直径; 前臂手长:自肘后至第三指末端; 后肢全长:自体后正中至第四指末端; 胫长:胫部两端间距离; 足长:自内跖突近端至第四指末端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3、真骨总目——(3)鲤形目
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3、真骨总目——(3)鲤形目
鳙(Aristichthys mobilis)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鱼类的体型:
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略大于左右轴。如鲨鱼。 2、侧扁形:头尾轴最短,背腹轴大于左右轴。如长春鳊
(bian)、团头鲂(fang)。 3、平扁形:背腹轴小于左右轴。如孔鳐。 4、鳗鲡形(蛇形):背腹轴和左右轴较短而相等,头尾
轴特长。如黄鳝、鳗鲡。 5、河魨(tun)形:横切面呈圆形。如魨形目。 6、棍棒形:如泥鳅、乌鳢(li)。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3、真骨总目——(4)鲈形目 背鳍两个,第一背鳍通常由鳍棘组成,腹鳍胸位或
喉位。栉鳞,无鳔管。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3、真骨总目——(4)鲈形目
鲳鱼(Pampus argenteus)
鱼类尾鳍的不同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原尾、歪尾和正尾。 原尾(protocercal):脊柱的末端平直,将尾鳍分为完全对称的上下两叶,见于圆口
类动物(如七鳃鳗)、鱼类的胚胎期和刚孵出的仔鱼。 歪尾(heterocercal):外形上下两叶不对称,一般上叶大而下叶小,其内脊柱的末端
歪向上叶,见于鲨鱼等软骨鱼和鲟鱼等硬鳞鱼。 正尾(homo-cercal):外形上下两叶对称,其内脊柱的末端向上翘,仅达尾鳞基部,
在鳍式中,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棘(棘条)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条(鳍条)的 数目,棘或软条的数目范围以“~”表示,棘与软条相连时用“一”表示,分离时用 “,”隔开。
例1:鲤鱼的鳍式:D.Ⅲ~Ⅳ一17~22;P.Ⅰ一15~16;VⅡ一8~9;A.Ⅲ一5~6;C.20~22。
表示鲤鱼有一个背鳍,3~4根硬棘和17至22根软条;胸鳍1根硬棘和15至16根软条;腹鳍2根硬棘和8 至9根软条;臀鳍3根硬棘和5至6条软条;尾鳍20至22根软条。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3、真骨总目——(3)鲤形目 具韦氏器,连接鳔与内耳,鳔有鳔管,与消化道相
通,腹鳍通常腹位,体大多被圆鳞,具咽喉齿。重要经 济鱼类和养殖鱼类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实验六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 ——鱼类
3、真骨总目——(3)鲤形目
软骨鱼类中的板鳃亚纲:
鲨总目 鳐总目
体形
梭形 扁平、盘形
鳃孔
侧位
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