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整理版

合集下载

中级社会工作者法规与政策知识点汇总

中级社会工作者法规与政策知识点汇总

中级社会工作者法规与政策知识点汇总社会工作者在处理社会问题和提供相关服务时,需要熟悉和了解相应的法规与政策。

对于中级社会工作者来说,掌握相关知识点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级社会工作者所需了解的法规与政策知识点进行汇总和介绍。

一、社会工作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师法》该法规规定了社会工作师的从业条件、权利与义务、制度建设等相关内容,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者法》志愿者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该法规对志愿者从业的基本条件、权益保障、服务内容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障了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3.《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福利法》社会工作者经常接触到儿童相关问题,该法规规定了对儿童的保护、教育、福利及儿童权益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为社会工作者处理儿童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4.《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社会工作者还需关注老年人权益保障,该法规规定了老年人的基本权益、优待措施、救助制度等内容,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相关的法律支持。

5.《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社会工作者要关注残疾人群体的权益保障,该法规规定了残疾人的基本权益、保障措施、康复教育等内容,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

二、社会政策1.救助政策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各级政府的救助政策,包括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形式等。

例如,低保制度、特困人员供养等政策,以及相关政策的操作细则。

2.社工服务政策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社会工作者需要熟悉这些政策,了解相关支持、补贴等优惠政策,例如社区社会工作补助政策、社工人员培训政策等。

3.社会保障政策社会工作者要了解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相关制度和政策,以便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

4.家庭教育政策家庭教育是社会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领域,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政策,如家庭教育指导方针、家庭教育支持政策等。

社会政策与法规笔记整理(社工师中级)

社会政策与法规笔记整理(社工师中级)

社会政策与法规第一章社会政策的特点、运行及发展第一节社会政策的特点及原则一、政策的概念:1、狭义的理解:政策主要指政府和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

2、广义的理解:除包含规则体系的含义外,还包含政府或政党在某一行动领域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行动。

概念定义为:“国家、政府或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方针、行动准则和具体行动的总和”二、政策行动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政策行动,是指政府制定、实施和修改政策等行动的总和。

2、特点:政策行动是有组织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是制定和修订政策和实施政策的结合。

三、公共政策的含义:所谓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社会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特点是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

四、社会福利的特点:一是不以商业交换为原则,按照社会成员实际需要进行分配。

二是受益者以无偿或低偿获得服务或物质。

三是以公共资金支持,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五、公共政策的主要领域:(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等几大类。

六、社会政策的含义:是政府在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实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其实质是政府在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七、社会福利的含义:是指当代社会中为了更好地达到福利目标而实行的非市场化的财富分配制度和公共服务方式。

广义的含义:常指所有以非市场化的公共行动方式而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财富分配和服务提供方式。

狭义的含义:用来特指对特殊社会成员提供专门服务的方式。

八、社会政策的内容: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策6、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7、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九、社会政策的特点:1、具有社会性的目标2、要体现全社会共有的社会价值3、政府的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向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知识点整理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知识点整理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的特点运行及发展第一节社会政策的特点及原则一、政策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狭义理解:政府和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例如“按政策办事”和“严格执行政策”等。

在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中通常取其狭义。

广义理解:除了包含规则体系外,还包含政府和政党在某一行动领域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行动。

例如文献中提到的“公共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政策”等。

所以政策的定义是:国家政府和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方针、规则体系和具体行动的总和。

2、特点:有组织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有明确的行动内容,是制定修改和实施的结合! 二、公共政策的含义特点与主要领域:1、基本含义:政府或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基本特点:公共性:面向公众,其主体、对象、目标和过程公共性;权威性:由立法和行政机构制定;价值性:价值优先但受社会群体利益和社会舆论影响。

3、主要领域:经济、社会、环境、国防和外交等(无政治、文化领域)三、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社会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实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其实质是政府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2、特点: 具有社会性的目标;要体现全社会共有的社会价值;政府的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坚持福利性原则;具有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相协调的政策体系四、社会政策的目标及功能: (一)目标:1、满足民生需要(1)人的需要的特点:社会性:由社会提供、有社会方面的需求、通过社会途径满足;层次性:有生存、安全、享受、交往等由低向高的层次;发展性:人的每个年龄阶段、人的同一阶段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都是发展的;多样性:内容多样和实现方式多样。

(2)中国基本民生需要的主要内容:民生需要的特点:人民的基本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去界定民生水平、保障民生是政府的责任、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满足民生。

2023年社会工作政策法规

2023年社会工作政策法规

2023年社会工作政策法规2023年社会工作政策法规2023年社会工作政策法规旨在加强社会工作领域的管理与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本法规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类社会工作机构及从业人员。

第一条,社会工作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

机构应制定职业伦理准则,并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

第二条,社会工作机构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服务。

机构应制定特殊群体服务计划,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服务,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第三条,社会工作机构应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推动社会自组织的发展。

机构应开展社区调研,了解社区需求,并提供相关服务与支持。

第四条,社会工作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及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综合联动效应。

机构应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的合作,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第五条,社会工作机构应加强信息管理与技术应用。

机构应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保障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第六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从业人员应接受规范的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资格证书。

第七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应秉承职业道德,尊重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权益。

从业人员应保守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严守专业保密。

第八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应及时、有效地向机构报告工作情况,接受岗位考核与评估。

机构应对优秀从业人员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社会工作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定期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第十条,对于违反本法规的社会工作机构和从业人员,将依法进行处罚和纠正。

严重违法者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和法律追究。

本法规自<生效日期>起施行,同时废止之前的相关规定。

2025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要点速记整理

2025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要点速记整理

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第一节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体系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法规与政策第一节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法规政策(1)妇女儿童援助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可以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2)学校、医院、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畴。

第三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法规政策2.1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和范围订合同、指导实施第四节推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法规政策3.1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制度:改进登记方式(专业人员比例、直接登记规定)、强化监督管理、推动信息公开。

第三章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第一节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的一般规定(1)形式(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2)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3)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承包、采购);(4)社会工作服务;(5)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支持。

1.3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社会融入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心理疏导服务、资源链接服务、宣传倡导服务第二节最低生活保障及特困救助法规与政策坚持适度保障;坚持社会参与。

2.3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指标:工作保障、工作管理、工作效果、工作创新第三节受灾人员救助与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3.1受灾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第四节教育救助与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4.1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政策;免费教育范围(师范生);学校的责任(提取经费)。

第五节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与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第四章特定人群权益保护法规与政策第一节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第二节妇女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第三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3.1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方法a.主要内容: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b.保障途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临时监护和长期监护)、司法保护。

3.2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与矫治a.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不良行为的界定、预防措施;b.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第四节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第五章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第一节婚姻家庭关系法规与政策观点a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姓名权、职业、学习和社会活动自由权、日常家事代理权、抚养的权利义务、继承权。

社会工作者法规与政策重点

社会工作者法规与政策重点

社会工作者法规与政策重点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专业职业,需要遵守一定的法规和政策。

这些法规和政策能够规范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行为,保护社会工作者的权益,同时也保障了服务对象的利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些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的法规和政策。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工作者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

职业道德规范包括要求社会工作者遵守的职业道德标准,职业行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注意事项等。

在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是保障工作质量和服务对象利益的保证。

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工作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指有关社会工作者及其实践活动的相关法规和法律。

需要注意的是,各国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存在差异。

在中国,社会工作法律法规主要有:《社会工作师职业技能等级与聘任制度》《社会工作实习管理办法》《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社会服务组织与社区社会工作人员联系协作的指导意见》《社会工作领域个人信息保护规定》此外,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是社会工作者正常行使职业的基本条件。

社会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行为和职业权利、义务进行了规范,为其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社会工作者职业保护政策社会工作者是面临较高风险的职业群体。

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保护工作安全和职业健康的政策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们介绍几种社会工作者职业保护的政策。

一是社会工作者工伤保险政策。

社会工作者遇到意外事故或者受到工作负面影响时,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和保障。

二是社会工作者职业病防护政策。

工作环境、职业特点等均会对社会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有专门机构负责社会工作者职业健康保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三是社会工作者劳动保护政策。

这种政策主要是关注社会工作者的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工作强度等,以保障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的正常权益。

综上,社会工作者的法规和政策涉及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以及职业保护政策等多个方面。

遵守和贯彻这些法规和政策,不仅能够保障社会工作者的权益,更能够为社会提供优质、可靠的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归纳重点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归纳重点

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一、法规的主要种类1、国家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法律的总称。

2、行政法规: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3、国务院部门规章: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已发按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规章。

4、地方性法规: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立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交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称“实施办法”或“条例”。

5、地方政府规章: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一般称“规定”或“办法”。

6、“社会政策的主体: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7、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最重要的主体是政府行政部门。

8、普惠型社会政策模式:指一项社会政策面对所有的民众,或有关群体中的全体成员,提供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或服务。

9、特惠型(又称选择型)社会政策:则是只向具有某些特殊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例如:为城乡困难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为困境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10、社会政策的资源调动方式: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是主渠道11、慈善事业也有一定的再分配功能,被称为市场初次分配和政府再次分配之外的“第三次分配”。

12、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论述: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原则。

13、十七大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将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列,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提出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目标,将社会建设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体系中。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社会建设领域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以“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基本目标,以“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为基本导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为主要任务。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笔记(重点精心整理)--完整版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笔记(重点精心整理)--完整版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笔记(2016年自我整理复习重点)【第一章】P2、国家法律(全国人大常委制)↓行政法规(国务院)↓国务院部门规章(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性法规(省、市人大常委)↓地方政府规章(省、市人民政府)【第二章】P25、到2015年,社工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50万人,其中,中级社工人才达到5万人,高级社工人才达到1万人,到2020年,社工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工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工人才达到3万人。

P30、每年培训10000名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人员.P30、到2020年,培养8万名社工机构管理人才,8万名专业督导人才.P31、采取培训、调训、挂职锻炼等形式每年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500名急需紧缺社工专业人才,每年组织选派1000名社工专业人才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P31、到了2020年,依托现在资源,建立500家社工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加快推进社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到2020年培养和引进3万名社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00名社工专业博士,3000名“双师型”专业教师.P35、到2020年,在全国发展8万家管理规范、服务专业、作用明显、公信力强的民办社工服务机构。

P35、成立民办社工机构,除应符合《民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条件外,还要求专职工作人员中应有1/3以上取得社工证。

【第三章】P40、《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实施。

P41、我国社会救助类型有:①最低生活保障②特困人员供养③受灾人员救助④教育救助⑤住房救助⑥就业救助⑦临时救助,未列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但已有相关政策规定的救助类型有法律援助。

P41、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形式:①捐赠②设立帮扶项目③创办服务机构④提供志愿服务P43、五保供养制度→特困人员救助制度,从农村扩展到了城市.P44、低保:由户主或代理人以户主义务向户藉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①户藉类别相同但家庭成员户口不在一起的家庭,应将户口迁移到一起后再提出申请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分别持有非农业户口和农户口的,一般按户藉类别分别申请城市低保或农村低保;③在同一市县辖区内,申请人常居地与户藉所在地不同的,申请人可凭户藉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出具的未享受低保的证明,向常居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提出申请。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文件汇总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文件汇总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文件汇总一、《社会工作法》《社会工作法》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法律文件,于2024年11月3日公布实施。

该法明确了社会工作的定义、宗旨、任务和基本原则,规定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权益保障等内容,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社会工作职业能力标准》三、《社会工作发展规划(2024-2024年)》《社会工作发展规划》是国家对社会工作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的文件,发布于2024年。

规划提出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措施,指导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社会工作的推进和管理。

四、《关于开展社会工作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于2024年发布,旨在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功能机构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

文件明确规定了试点地区、试点内容和试点范围,为社会工作实践进行了指导。

五、《社会组织人员参与社会工作的指导意见》六、《社会工作基本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于2024年发布,旨在规范和统一社会工作数据统计指标,加强社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文件明确了社会工作数据的分类、指标和统计方法,为社会工作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提供了依据。

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社会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于2024年发布,旨在推动城乡社区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

文件明确了城乡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社会工作人员的招聘和培养机制,强调了社会工作在城乡社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以上列举的是中国社会工作政策的一些代表性文件。

这些文件覆盖了社会工作的法律法规、职业标准、发展规划、试点工作、参与方式、统计体系和城乡社区发展等方面,为中国社会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有序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政策文件出台,为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提供保障。

2023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知识整理

2023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知识整理

第一章1.特点: ①政府满足群众基本需要提供服务旳行动②社会性(社会目旳和社会价值)③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结合旳政策体系④福利性⑤社会目旳与经济目旳相协调。

2.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基本目旳之一。

3.社会问题: 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各国共同面临社会问题: ①社会不平等贫困②老龄③犯罪④歧视⑤健康与疾病⑥居住环境及其他。

4.目旳:①满足组员基本需要, 提高生活质量②处理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社会公平、增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5.功能: ①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整经济运行*鼓励劳动者积极性②社会功能*再分派*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社会控制③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整群体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

6.原则: ①兼顾公平与效率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③社会保护④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7、我国社发展趋势: ①经济增长模式②公众对社会公平旳关注度③劳动力转移和都市化发展。

8、我国发展社旳基本趋势: ①深入重视②确立新旳目旳体系③优化基本原则④加强在各个领域中旳行动。

第二章社会政策旳运行1.狭义旳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服务旳详细传递方式, 重要包括: ①资金旳筹措方式②社会服务旳提供方式③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旳分工合作关系。

2.政府作为社会政策主体旳特点: 权威性;严厉性;复杂性;变化性;*角色: 政策制定者;实行者;管理者教育者;资源提供者。

3.民间组织为主体特点: 非营利性;自治性;开放性;可塑性。

角色: 参与和实行者;合作伙伴;政策征询者;社会服务旳提供者。

4.社会政策实行程序重要包括: ①确定实行旳详细细节和重要环节②对社会政策详细项目旳规划③社会政策各个详细行动旳实行程序④对特定问题和复杂情境旳特殊阐明或规定。

5.服务传递机制包括:①确定基本旳服务方式②确定社会服务旳组织方式③确定资金旳分派和使用方式④建立多种规范和机制, 以提高服务质量。

6.社会政策制定过程: ①内容*优先次序;对象;服务原则;资源旳筹措方式和规划;运行机制;实现服务和对象旳衔接②重要影响原因*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旳影响;政府资源旳限制;政党理念和社会价值观旳影响;社会成本旳考虑;社会事件旳影响;社会精英旳参与作用③重要环节: 社会问题旳公共议论和影响;研究者和决策部门对社会政策旳前期研究;设计社会政策方案;社会政策旳试验;社会政策旳文本草拟和审批。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整理版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整理版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整理版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科学化的社会服务工作,其目标是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个体、家庭和社群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并提升其自我发展和社会融入能力。

为了规范社会工作的实践,并保障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权益,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本文将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进行整理,以便社会工作者和相关机构对其有所了解和应用。

一、社会工作法规1. 社会工作法律法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是各国政府制定的针对社会工作实践的相关法律文件。

其目的是确保社会工作者的权益,规范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并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支持。

2. 社会工作伦理规范社会工作伦理规范是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或协会制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旨在引导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和工作态度。

它规定了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对象、同事、社会以及自身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则。

二、社会工作政策1. 社会工作服务政策社会工作服务政策是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制定的关于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文件。

它涉及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对象、内容、范围、质量要求、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对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培训和支持措施。

2. 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是为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社会救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这些政策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社会工作者经常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关信息和帮助他们获取相关权益。

三、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意义1. 规范社会工作实践通过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给予社会工作者明确的指导和约束,使其在工作中遵循法律法规、伦理规范,提供规范广泛、质量高效的社会工作服务。

2. 保障社会工作者权益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合法权益保护,确保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公平待遇和合理权益,激励其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

3. 保障服务对象权益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也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和权益保障,使他们能够得到公正、可靠的社会工作服务,提升其自身能力和福祉水平,实现全面的发展和融入社会。

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政策与法规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政策与法规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政策与法规笔记整理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一、法规的主要种类1、国家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2、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条例、规定、办法)。

根据人大授权制定的是“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

3、国务院部门规章: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部门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章。

(规定、办法)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实施办法、条例)1)一方面是为了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需要。

2)另一方面是针对地方性事务制定在本行政区内有效的法规。

5、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二、法律的责任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法规制定的程序:提出、审议、表决通过、发布立法者:人大代表及相关机构行政主体: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等司法主体:高法高检等法律案具有权威性、规范性、严肃性。

审议环节具有民主性、严肃性、充分性。

表决和发布:人大法案由主席团提请,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

常委会法案由委员长提请,委员会组成人员过半数通。

两法案通过均由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发布。

三、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社会政策是为了: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的主体:党和国家的政治组织、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广义上的全体民众。

社会政策的对象:普惠型(义务教育、所有老人、儿童的生活费补贴)优点:对象覆盖面广、社会效益大、不需要复杂的对象资格甄别程序,可以避免“贫困烙印”。

特惠型(低保、为困境儿童提供社会保护)优点: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对解决贫困问题的针对性强。

四、社会的资源调动方式:1、公共财政:税收2、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境上的组织和个人。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知识点整理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知识点整理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知识点整理一、引言社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旨在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福祉。

为了保障社会工作的进行,各国纷纷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本文将针对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些重要法规和政策进行整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社会工作法规1. 社会工作行业管理办法社会工作行业管理办法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基本法规,对社会工作的定义、职责、权限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它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2.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工作者从事工作时应遵循的伦理准则,也是保证社会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证。

其中包括对服务对象权益的尊重、保密工作的要求等。

3. 青少年保护法青少年保护法是为保障未成年人权益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社会工作者在青少年工作中需了解和遵守该法,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4. 妇女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为了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社会工作者在妇女工作中需遵循该法,推动妇女权益的实现。

5. 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社会工作者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工作职责和权益保障措施。

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学生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并积极参与到学生发展教育中。

三、社会工作政策1. 社会援助政策社会援助政策旨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工作者需熟悉和应用该政策,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有效的援助。

2. 劳动就业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是为了促进就业和改善职工待遇而制定的政策。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和宣传该政策,帮助失业人员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3.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和其他支持。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宣传该政策,帮助有需求的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4. 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是为了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而制定的政策。

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和应用该政策,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5. 志愿服务政策志愿服务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运行及发展第一节社会政策的特点及原则公共政策的含义所谓“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政府的公共政府具有公共性、权威性和价值性等基本特点。

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社会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实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社会福利的特点“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它包含了富裕、幸福、平等等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或者说,凡是对人或社会有效用的东西都可以看成是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当代社会中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福利目标而实行的非市场化的财富分配制度和公共服务方式。

特点:首先,社会福利一般不以直接的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分配,尤其是按照贫困者或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而提供报务。

其次,社会福利的受益者无需为其得到的服务全额付费,而是可以无偿或低偿获得物质产品或服务。

再有,为了维持其无偿或低偿的分配及服务,福利性项目应该有公共资金支持,而政府的公共财政在社会福利项目中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

社会政策的主要内容1、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求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形式。

其中社会保险的具体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作保险和生育保险。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公共卫生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3、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以福利性的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政府。

政府在教育事业方面的干预包括政府投资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以降低学生受教育的费用,以及政府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奖学金等。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笔记整理社会工作是一项涉及社会福利、社会公正和社会问题解决的职业。

在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能够为社工提供指导和依据,确保他们的工作符合法律要求,同时也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

本篇笔记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社会工作涉及的常见法规和政策,帮助社工更好地理解并应用。

一、社会工作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社会工作法规是为了监督和规范社会工作实践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和规章制度。

它们旨在确保社会工作的合法性、公正性和专业性。

社会工作法规的主要作用包括:1. 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法律依据和指导,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法规要求;2. 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和利益,防止滥用权力和歧视行为的发生;3. 维护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社会工作法规的分类社会工作法规可以根据其性质和领域的不同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工作法规分类:1. 社会工作相关的劳动法规: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保护社工的劳动权益;2. 社会工作领域的专门法规:如《社会工作师法》、《残疾人保障法》等,针对社工的职业特点和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制定;3. 社会保障法规:包括《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法》等,为社工和服务对象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4. 社会福利法规:包括《福利机构管理条例》、《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促进法》等,规范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立和运营。

三、社会工作法规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社会工作法规的应用范围并不仅限于社会工作机构,而是涉及广泛的社会领域和专业。

社会工作法规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法规的学习和理解:社工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相关法规,特别是和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法规内容;2. 法规的具体操作:社工需要将法规转化为具体操作指南,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场景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操作方案;3. 法规的更新和遵守:社工需要关注法规的更新和修订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确保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4. 法规的引导和宣传:社工需要将法规的内容和精神传递给服务对象和相关利益相关方,引导他们正确认知法规,从而合作共同遵守。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整理版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整理版

第一章1、特点:①政府满足群众‎基本需要提供‎服务的行动②社会性(社会目标和社‎会价值)③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结合的‎政策体系④福利性⑤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2、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基本目‎标之一。

3、社会问题: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各国共同面临‎社会问题:①社会不平等贫‎困②老龄③犯罪④歧视⑤健康与疾病⑥居住环境及其‎它。

4、目标:①满足成员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②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5、功能:①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者积‎极性②社会功能*再分配*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社会控制③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群体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

6、原则:①兼顾公平与效‎率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③社会保护④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7、我国社发展趋‎势:①经济增长模式‎②公众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度③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

8、我国发展社的‎基本趋势:①进一步重视②确立新的目标‎体系③优化基本原则‎④加强在各个领‎域中的行动。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1、狭义的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服务的‎具体传递方式‎,主要包括:①资金的筹措方‎式②社会服务的提‎供方式③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分工‎合作关系。

2、政府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权威性;严肃性;复杂性;变化性;*角色:政策制定者;实施者;管理者教育者‎;资源提供者。

3‎;合作伙伴;政策咨询者;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4‎体细节和主要‎步骤②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的规划‎③社会政策各个‎具体行动的实‎施程序④对特定问题和‎复杂情境的特‎殊说明或规定‎。

5‎务方式②确定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③确定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式‎④建立各种规范‎和机制,以提高服务质‎量。

6*优先顺序;对象;服务标准;资源的筹措方‎式和规划;运行机制;实现服务和对‎象的衔接②主要影响因素‎*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影响‎;政府资源的限‎制;政党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社会成本的考‎虑;社会事件的影‎响;社会精英的参‎与作用③主要步骤:社会问题的公‎共议论和影响‎;研究者和决策‎部门对社会政‎策的前期研究‎;设计社会政策‎方案;社会政策的实‎验;社会政策的文‎本草拟和审批‎。

2023社工政策与法规

2023社工政策与法规

2023社工政策与法规
2023年社工政策与法规是指在2023年以制定、实施、监管社工
工作的基本原则、政策、法规、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政策和法规
主要是围绕着社工职业道德、服务质量、员工素质、机构规范、公益
慈善、社区服务等方面进行的。

其中,社工职业道德方面,政策和法规要求社工注重职业操守、
保护客户隐私、避免纠纷、防止利益冲突、遵纪守法,做到行为规范、职业诚信;服务质量方面,政策和法规要求加强社工服务质量管理,
建立服务评估指标、评价标准和监管机制,提高服务效果,保障服务
质量;员工素质方面,政策和法规要求社工培训和评估体系,提高员
工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促进团队合作,提高服务质量;机构规范方面,政策和法规要求加强机构管理,完善机构制度,规划机构发展,
提高机构运营效率;公益慈善方面,政策和法规要求加强对社会公益
慈善事业的支持和引导,规范公益慈善行为,提高公益组织管理水平;社区服务方面,政策和法规要求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加强
社区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自治水平,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总之,2023年社工政策和法规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社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社区建设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为实现社会和
谐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重要举措。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整理版第一章1、特点:①政府满足群众基本需要提供服务的行动②社会性(社会目标和社会价值)③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结合的政策体系④福利性⑤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2、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基本目标之一。

3、社会问题: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各国共同面临社会问题:①社会不平等贫困②老龄③犯罪④歧视⑤健康与疾病⑥居住环境及其它。

4、目标:①满足成员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②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5、功能:①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者积极性②社会功能*再分配*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社会控制③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群体利益矛6、原则:①兼顾公平与效率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③社会保护④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7、我国社发展趋势:①经济增长模式②公众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度③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

8、我国发展社的基本趋势:①进一步重视②确立新的目标体系③优化基本原则④加强在各个领域中的行动。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1、狭义的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服务的具体传递方式,主要包括:①资金的筹措方式②社会服务的提供方式③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分工合作关系。

2、政府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权威性;严肃性;复杂性;变化性;*角色:政策制定者;实施者;管理者教育者;资源提供者。

3可塑性。

角色:参与和实施者;合作伙伴;政策咨询者;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4节和主要步骤②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的规划③社会政策各个具体行动的实施程序④对特定问题和复杂情境的特殊说明或规定。

5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③确定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式④建立各种规范和机制,以提高服务质量。

6*优先顺序;对象;服务标准;资源的筹措方式和规划;运行机制;实现服务和对象的衔接②主要影响因素*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影响;政府资源的限制;政党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社会成本的考虑;社会事件的影响;社会精英的参与作用③主要步骤:社会问题的公共议论和影响;研究者和决策部门对社会政策的前期研究;设计社会政策方案;社会政策的实验;社会政策的文本草拟和审批。

7②物质准备③资金调拨④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⑤信息系统的建立。

原则:①与政策目标相一致②能够支撑完成规定的任务和服务水平③考虑社会需要④考虑政策行动的效果。

经费来源:①政府财政是最重要的来源②项目配套资金③受益者付费④发展中国家还来自国际援助⑤行动的经费还来自各种民间投入。

8过程中造成的偏差③外部环境的影响④组织结构或政党的变化⑤公众的影响、社会政策对象和社会需要的变化。

9、社会政策调整的层次:①宏观调整,即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上的变化②中观调整,即某一部分目标和内容上的调整或某个实施部门③微观调整;目标和内容的局部上做改变,涉及的范围较小。

10、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①理念或方针的调整②决策架构和方式③实施方式④政策周期⑤内容和目标。

11、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实施中扮演:①推行②执行③传导政策的角色。

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法规1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②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③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在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申请: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填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

申批:由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初审,并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管理审批机关接到申请30日内办结,不符和的,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理由。

3、发放:货币形式按月发放,必要时,给付实物。

视不同情部,全额或差额发放。

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对象按标准发全额,如其原享受救济高于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原发放;其他对象均按其家庭夫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

4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抚养、抚养义务人无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5、内容:①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②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③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④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⑤办理丧葬事宜。

其中未满16周岁或已满16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对象,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费用。

6、形式:①集中供养对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养服务②分散供养对象:村民委员会,也可由供养服务机构,村民委员会可委托村民。

7、申请与评议:由村民本人提出申请,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其他村民代为申请。

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条件的,在本村公告,无重大异议,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人民政府审核。

8、审核与审批:乡政府收到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意见和材料报送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民自收到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批准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不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9(1)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业基本医疗保险人员②已参加城镇…但个人负担仍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2)农村医疗救助对象:①农村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②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

10、形式:城市:①社会力量资助②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③医疗机构减免有关费用。

农村:①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和个人负担过高,给予适当医疗救助②尚未未开展新…的地区,对难以承担的,给予适当医疗救助③国家规定的物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医疗对象全年个人累讲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大型过当地规定的医疗救助标准。

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11补贴②实物配租③租金核减。

12、申请条件:①人均收入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收入标准②人均住房面积③家里至少有1人非农业户口④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抚养关系⑤符合其他标准。

13、申请与审核程序:①户主作为申请人,户主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推举有的人为申请人。

申请人为非户主的,应出具其他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共同签名的书面委托书。

②受理机关决定是否受理。

收到材料后,及时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凭证。

资料不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在5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补齐,受理时间从申请人补齐资料的次日起计算;不告知的自收到材料之日即为受理。

材料齐备后,受理机关应当及时签署意见并将全部申请资料移交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③审核小组进行审核并公求及登记。

接到申请材料,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民政等部门组成审核小组予以审核。

房部门15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审核决定。

14(1)代理①请求国家赔偿②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③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④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和扶养费的⑤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⑥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15、刑事辩护:①犯嫌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经济困难②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③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

16、公诉: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无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为盲、聋、哑或未成年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

17、申请程序。

(1)公民申请时,应按下列规定:①请求国家赔偿的,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②请求给予社会保障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发抚恤金、救济金的,向提供义务的机关所在地提申请③请求给付赡养费等,向给付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机关提出④支付劳动报酬的,向义务人住所地法援机关⑤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向被请求人住所地法援机构提出。

(2)公民申请代理、刑事辩护的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证件、证明材料:①有效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②经济困难的证明③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申请采用书面形式,填定申请表。

因困难需口头申请的,由法援机构工作人员或代为较交申请的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作为书面记录。

18、实施:①法院指定的案件,在开庭10前将指定辩护通知书和起诉书副本或判决书副本送交所在地法援。

法院不在其所在地审判的,可将指定辩护通知书和起诉书副本或羊决书副本送交审判地的法援机构②法援机构3日内将确定的承办人名单回复给法院③法援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纪律,不收取任何财物④法援人员有下列情形,应向法援机构报告,终止法援:*受援人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案件终止审理或被撤消*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受援人要求终止法援。

⑤结案后法援人向机构提交有关的法律文书副本等结案材料。

法援机构安排支付法援补贴。

⑥法援机构对公民申请的法律咨询服务,应当即时理;复杂疑难的,可以预约择时办理。

19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20、形式:主要为救助站救助。

21、救助内容:①食品②住处③突发急病,及时送医院救治④帮助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⑤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22、救助程序:①向救助站提出救助需求②救助站核实其基本情况③救助站决定是否实行救助,并对属于救助对象的及时安排救助④终止救助。

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一般不超过10天。

三种情况应终止救助:①流浪乞讨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②自愿放弃③擅自离开,视同放弃。

23、流浪未成的人工作的主要任务:①预防②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③强化管理④注重教育⑤促使回归社会⑥打击幕后操纵犯罪行为⑦加大投入,完善救助保护机构。

24、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主要措施:①统一认识,加强领导②建立健全政策法规③建立游泳未成年人工作的直辖市机制和工作体系④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25春荒、冬令。

重点是解决因灾造成群众的吃饭、穿衣等方面的生活困难。

26、程序:①调查荒情②上报需救助的情况③核查、评估分析调查摸底情况,并制定救助计划④申请、办理和拨付救灾资金⑤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⑥监督、检查⑦效果评估。

27、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的社会政策法规1养的权利及其他,包括住房权、婚姻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继承权。

②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包括生活保障、健康权、文化教育权、享受生活照料权③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2、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1)一般性方式试法:①加强法制建设②开展普法工作③健全法律援助,加强法律服务④弘扬传统美德,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

(2)具体方式方法:①有关部门保护,主要指行政②司法保护③有关组织保护,主要指老年人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