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论文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图文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治先秦史的人,除了必须有古文献的修养外,还要懂得考古学和古文字学,否则难以胜任。
而治先秦考古的人也必须懂得古文字和古文献。
李先登先生长期从事先秦考古学研究,论著不少。
先登是个勤快人,又是考古专业科班出身。
从早年任职天津艺术博物馆和天津师范大学,到后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长期工作,数十年中,始终不忘田野考古,尽可能找机会参加一些田野考古工作,同时又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博物馆藏品和古文字与古文献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最近,他将过去发表的论文辑成一书,名曰《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
夏商周青铜文明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研究领域,先登的研究比较重视这个文明的起源,包括城市的起源、文字的起源和青铜器的起源,以及这个文明的某些重要内容。
这些都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近年来研究者甚多。
从表象上来看,各家的观点颇不一致,实际上差别并不很大。
就进入文明的时间来说,目前主要有夏代说和龙山说,也有把时间定得更早或更晚的,乍看起来相差很远。
但实际上,龙山说者并不认为当时已有成熟的又明,只不过是说当时的社会有了明显的分化,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机构也就是国家的雏形,从而区别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或原始共产制社会。
而夏代说者并不认为夏代的文明是一个早上突然出现的,在夏代之前还有一个长期酝酿、转变的过程,龙山时代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时期。
主张文明起源更早或更晚的也并不否认这些基本事实。
这里固然有对文明概念的理解问题,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对考古资料的揭示、评价与解释的问题。
先登基本上是夏代说者,但是他对龙山时代和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倾注了特别的关心,力求使自己的立论符合实际情况,而不至于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毛病。
由于对文明起源时间早晚的认识不同,从而对文明的地区与模式的看法也不相同。
夏代说者强调中原的突出作用,认为中国早期文明基本上是一元的,但并不否认它的起源除中原以外还有其他地区的多方面的影响。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将从造型、纹饰和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造型方面,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器物类,如鼎、簋、爵等,也有武器类,如戈、矛、钺等。
这些器物的形状各异,既有规整端庄的方形和圆形,也有优美流畅的曲线形状。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注重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感,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器物类的造型通常呈现出庄重大气的特点,而武器类的造型则更加锋利有力,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勇武之气。
纹饰方面,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精美繁复,以兽面纹、神面纹和几何纹为主要特征。
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通常以龙、虎、鸟等动物形象为基础,通过细致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将这些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青铜器上。
神面纹则以人面为主要形象,常常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息,给人以一种超自然的感觉。
此外,商周青铜器上也常出现各种几何纹样,如蝶形纹、琢纹等,这些几何纹样不仅丰富了器物的装饰效果,还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工艺水平。
工艺方面,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精湛。
制作青铜器的工艺主要包括铸造、浇铸、刻画和打磨等环节。
首先,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的铜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铸造。
在铸造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青铜器的质量和形状。
其次,制作青铜器还需要进行浇铸和刻画。
浇铸是将铸造好的铜液倒入模具中,使其冷却凝固成型。
刻画则是在凝固的青铜器上进行雕刻和刻线,以形成各种纹饰和装饰。
最后,青铜器还需要经过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使其表面光滑细腻,增加观赏价值。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追求,也代表了古代工艺技术的高度发展。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通过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感受到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试比较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装饰。图案组织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文化特征
试比较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
装饰。
图案组织表现手法。
艺术风格等。
)文化特征及转变规律。
青铜是纯铜与锡的合金,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
它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有几大优点。
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锡与铅的比量,以达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易于铸造,溶液在浇铸时气泡少,在范(模子)内无孔不入,这就容易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而器物本身的气孔大为减少。
在中国出现于距今约三千八百多年前的夏代,至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
A青铜器的形成时期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铆钉。
B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及杂器。
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
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王朝统治由盛而衰,青铜礼器逐渐变为生活用具,在形制风格上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其标志是大量使用新的铸造工艺,流行蟠螭纹。
也是由神话动物演化而成,这时它已变成单纯的图案纹样,已不再有神秘的意味。
青铜器莲鹤方壶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艺术风格:器形轻盈、活泼、奇巧、富丽。
C青铜器的转变时期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
三代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演变
三代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演变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物之一,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明水平。
其中,三代青铜器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纹饰方面也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三代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演变。
第一代青铜器出现于公元前约1600年至公元前约1100年的商代,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有雷纹、云纹、虎纹等。
雷纹是以雷电形态为基础的图案,象征着权威和威严。
云纹则是以云彩形态为基础的图案,显示出浩大的气势。
虎纹则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这一巨大肉食动物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此外,商代青铜器还有一种叫做兽面纹的纹饰,这是一种特殊的纹饰,通常作为容器的饰面出现,通常可见于器物的腹部附近。
兽面纹以兽首为主体,表情丰富多样,形象逼真生动。
第二代青铜器出现于公元前约1100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西周青铜器纹饰有着更为丰富多样的表现。
与商代相比,西周青铜器的纹饰更加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
在纹饰的内容方面,西周青铜器常常以人物、动物、神祇为主题,以及自然界的花草、云彩、水波等元素。
人物纹饰通常是贵族、官员、武士等形象,展示了他们的地位和权威。
动物纹饰仍然包括虎纹,但添加了更多的品种和角色,如狗、鸟、鱼等。
此外,西周青铜器的纹饰在技法上更加熟练和精细,线条流畅,细节丰富。
西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赢得了历代的推崇。
第三代青铜器出现于公元前约771年至公元前25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纹饰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纹饰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具有更多的创新和独特性。
在内容上,纹饰以各种人物、动物和自然景物为主题,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
比如,人物纹饰描绘了当时的君主、贵族、士兵等,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形象与动作。
动物纹饰则有更多的品种,如龙、鱼、蛇、鸟等,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神兽纹饰,象征着神圣和超自然的力量。
在技法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纹饰更加细致入微,精细程度远超前两代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和周代青铜器有何不同
商代青铜器和周代青铜器有何不同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
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
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
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
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
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
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
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
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
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
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
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
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
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
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
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
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商、周(西周、春秋)是我国工艺美术高度繁荣的阶段之一,也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商、周青铜器上承历史金属工艺的源头,下启后世金属工艺的径道,为华夏工艺美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商、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都已经相对纯熟,装饰风格鲜明独特,纹饰图案庄严、厚重。
还有一种难以琢磨的神秘和惊悚,具有骇异、狞厉、苍劲的美学特征。
历史告诉我们。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
进入商代,青铜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达到了高峰。
青铜器皿种类繁多。
数量极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逐步升高。
这时的原始工匠们除了使器皿造型更加美观外,开始在器皿的外表饰以花纹。
西周建立后,青铜器得到更大的发展,其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都已经炉火纯青,并且,按其使用功能将青铜器皿铸造为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等。
因为器皿的使用功能的不同。
在器皿的外表装饰的花纹形式也不相同,其造型多样、纹饰精美。
即使是在世界工艺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据考,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图案大致可分为三类:动物形、几何形和人像。
其中,动物纹饰种类繁多、数量很大、变化也比较丰富。
在商、周青铜器中居于主体地位。
动物纹又可以细分为写实动物纹和幻想动物纹,写实动物纹不用多说,都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形象。
经过夸张变形处理后装饰于器物的表面,比如,鱼纹、蝉纹、龟纹等等。
写实动物纹样种类是非常多的。
但是。
实际的数量相对教少。
装饰的器类和部位也相对较差。
并且流行的时代也相对短暂。
个人认为,最能代表商、周青铜器纹饰图案美学特征的是幻想动物纹。
顾名思义,幻想动物纹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想象中的神话动物形象。
幻想动物纹样数量众多、形式丰富并且长期占据着大多数重要青铜器的显著位置。
它主要有三种:兽面纹、夔龙纹和神鸟纹。
拿兽面纹来说。
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纹样叫“饕餮纹”,“饕餮纹”是“兽面纹”的典型代表。
艺术史论文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考古学上将这段时间成为“青铜时代”。
而我将在这篇文章结合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征,从青铜器的品种和用途、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变化及各自特征。
一、品种和用途夏代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相对商周来说种类和数量较少,但在青铜礼器的出现在铸造史上已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爵、斝、戈、钺、铃,以及兽面纹牌饰等。
另外,相传禹在位时,收集全国的青铜,铸鼎九只,象征九州,号称九鼎——这也被视为王权的标志。
下左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夏代青铜礼器,爵。
到了商代,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品种已是相当丰富。
商人尊神,敬鬼,信巫,淫祀。
祭祀活动频繁并且隆重。
因此在商代,出现了大量青铜礼器,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和兵器。
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
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上右图为著名的司母戊方鼎。
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
此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
它以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证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
周代青铜器与商有联系也有区别。
西周注重礼教,统治者实行将政治权利、土地和奴隶讽刺诸侯的分封制度,于是青铜礼器不只用来祭祀,还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
而到了春秋战国,“尊神重鬼”观念日益淡薄,各自为政的诸侯越来越追求“钟鸣鼎食”的享乐生活,青铜器中的生活用器逐渐增多。
二、制作工艺青铜器铸造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成型等工序。
其技术要比制陶复杂的多,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器具和兵器为主。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而商周时,随着社会进步和造型艺术的提高,则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陶制块范铸造的方式得以被使用。
从夏商周三代历史变化,看青铜鼎的发展历程,都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从夏商周三代历史变化,看青铜鼎的发展历程,都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其中夏朝青铜器数量少且粗糙,而商周青铜器数量丰富,制作精良,纹饰精美。
青铜鼎按腹形不同可分为圆鼎、叉鼎、方鼎,按足形不同可分为锥鼎、柱鼎、蹄鼎、平鼎。
在中国发现的大量青铜器中,青铜鼎是重要的一类,在礼制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并逐渐完成了从实用到祭祀再到国之重器的转变。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属于二里头时期,贯穿商周,一直延续到汉代。
一、西周青铜扁足鼎形制特点根据各期扁足鼎的数量与特征来看,扁足鼎的萌芽期,扁足鼎形态较为原始。
目前最早的扁足鼎发现于湖北盘龙城的二里岗偏晚阶段,但扁足鼎的发源地应在郑州商城,同时在二里头时期的遗址中也有发现与之形态类似的陶质扁足鼎,因此不排除二里头时期就已出现扁足鼎的可能。
殷墟过渡时期的平足鼎足形虽仍与前期相似,但腹部较浅。
在平足鼎发展的孕育期,平足鼎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是趾点,没有新的造型,数量也没有比前期有明显的增加。
扁足鼎的快速发展期,量增长较大,器形方面也出现了耳上立鸟、方鼎、鸟形足和虎形足等。
扁足形态以夔形足为主,虎形足数量也较多,有少量的鸟形足和鱼形足,就扁足形态来讲,此期已涵盖五种扁足形态中的四种。
扁足鼎发展的沉寂期数量没有增加,形态以夔形足为主,有少量的鸟形足,扁足鼎没有较大发展。
平足鼎发展的两个高峰期,特点是数量大幅增加,造型更加丰富。
奎形脚仍占主流,鸟形脚仍是少数;后期鸟形足可以和真足平分秋色,E形三脚架平足的新造型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西周中期,扁足鼎不仅数量急剧减少,器形也极为单一,均为具盘形鼎,仅存的一件鸟形方鼎,造型也极为呆板,扁足鼎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西周青铜扁足鼎纹饰特点青铜器的纹饰最早是在陶器纹饰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最早的青铜容器纹饰见于二里头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上出现简单的变形动物纹。
到了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代一一商周时期,各种类型的青铜器纹饰更是层出不穷,包含各种题材。
简述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
简述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
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朝青铜艺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青铜艺术主要表现为青铜神像、兽面铜鼎、大型青铜器等。
夏朝青铜器造型简单朴实,器型多为玉形鼎、方形鼎和爵等,装饰图案主要采用神兽和凤纹等。
2. 商朝青铜艺术:商朝是中国青铜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商代青铜器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商朝青铜器造型丰富多样,包括鼎、觚、罍、豆等多种器型。
装饰图案以神兽、凤纹、虎纹等为主,同时还有一些具有象形符号的铭文,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3. 西周青铜艺术:西周时期,青铜器逐渐成为贵族阶级的象征,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西周青铜器的造型更加复杂精细,装饰图案更加繁密,常见的器型包括方壶、圆壶、觚、籯等。
西周青铜器中的铭文数量明显增多,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4. 东周青铜艺术: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逐渐衰落,艺术风格开始趋于低迷。
东周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相对简单,器形多为方形和圆形,装饰图案也较为简洁。
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用于祭祀活动,标志着青铜艺术发展的结束。
总的来说,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从简单朴实到复杂精细再到低迷衰落的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
历史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古代生活和工艺技术的重要遗存,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设计
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设计青铜器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我国商、西周、春秋三个历史时期就属于青铜时代。
而商周是我国青铜器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时期。
商代前期的青铜器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都有明显进步。
古代的青铜器广泛应用于当时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响。
使得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它同当时的生产、科技、艺术这些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论述青铜器的设计特点与青铜器造型对现代工艺品造型设计的影响与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在中国青铜器时代,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在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一、青铜器纹饰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
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某种猛兽,刻画半人半兽的形制、纹饰。
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这时青铜器纹饰饕餮面常常构成全部纹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
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怖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自己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
我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于夏代。
夏代青铜器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仅就青铜爵而言,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docx
合肥学院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论文名称史学生姓名湛琴琴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专业班级14 生物工程一班学生学号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
它历史悠久 , 绚丽璀璨 , 作为历史的载体 , 内容丰富而深刻 , 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 久已为世人所重视。
对青铜器的研究 , 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 宋代金石学之兴 , 推动了研究的发展 , 历经元、明、清各朝 , 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 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 , 有着开创之功 , 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 ; 装饰;特点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 2000 年,距今约 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
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
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
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
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
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
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
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 15 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
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
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
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论夏商周青铜器制作上的文化特征
论夏商周青铜器制作上的文化特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二班陈智在介绍先秦三代的青铜器文化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青铜器的定义,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
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
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
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齐(剂)。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齐(剂)。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头)之齐(剂)。
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齐(剂)。
————摘自《周礼——考工记》,具体时间不可考我国最早的青铜冶炼铸造始于何时?从文献记载看,是在原始社会后期。
在古史传说中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中,“蚩尤作兵”,这“兵”就是用铜制作的武器。
在陕西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个铜片,主要是铜锌合金。
1973年在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铜刀,说明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300年,我国就有了青铜制品。
后来,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等相当于夏朝的遗址发现了一些小型的青铜器,有小刀、爵、锥、铃等,较为原始,多是仿照同时期的石、骨、蚌、陶器制成的。
《2024年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范文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篇一一、引言青铜器艺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尤以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最为典型和辉煌。
这不仅是技术与工艺的集大成,更是时代文化的沉淀和表现。
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器,历经演变、传承与突破,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艺术与工艺的辉煌历程。
二、夏代青铜器艺术的初现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文明阶段,其青铜器艺术尚处于萌芽阶段。
此时的青铜器以礼器、兵器和工具为主,工艺相对简单,但已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夏代青铜器的造型朴素,线条流畅,且已有明显的装饰性特征。
同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已展现出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趋势,为后续的青铜器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商代青铜器艺术的繁荣进入商代,青铜器艺术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
商代的青铜器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种类和工艺上都有了显著突破。
商代青铜器的造型趋于复杂化,既有神秘庄重的礼器,又有精美细致的生活用品。
纹饰丰富多样,既有兽面纹、云雷纹等,又有人物和鸟兽的形象,体现了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此外,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分铸法、焊接法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青铜器更加精美和坚固。
四、周代青铜器艺术的鼎盛周代是青铜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周代的青铜器不仅在数量和种类上达到了顶峰,而且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周代青铜器的造型更加精致,纹饰更加丰富,既有继承商代的传统元素,又有创新的艺术表现。
同时,周代青铜器的铭文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代青铜器的制作更加注重细节和整体协调性,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礼制文化和审美追求。
五、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在不断传承中发展。
夏代的朴素与初现为商周的繁荣与鼎盛奠定了基础;商代的繁荣则为周代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技艺基础。
三代的青铜器艺术在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传承关系。
同时,每个时期又有着独特的发展与创新,如周代对礼制的严格遵循以及对艺术性的追求等。
商周青铜艺术发展与演变
商周青铜艺术发展与演变商周青铜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商代晚期和周代早期达到了顶峰,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本文将从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的商朝,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商朝的青铜器多采用铸造法,以礼器为主,其形制以鼎、簋、觚等为代表。
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形式,它代表了商代社会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因此鼎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也是商代青铜艺术的重要特征。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主题多以动物纹饰和神话传说为主,这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
商周青铜艺术在商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在周代早期达到了巅峰。
周代青铜器的形制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大型的钟、鼎和盘等器型。
与商代相比,周代青铜器的造型更加庄重、丰满,并注重器物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此外,周代青铜器的装饰手法也更加精细,器身纹饰更加复杂多样。
周代青铜器的纹饰主题除了动物纹饰和神话传说外,还包括了人物纹饰和几何纹饰等,这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文化多元化和艺术的风格多样化。
商周青铜艺术的演变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周代青铜器的制作则向周边地区扩散。
周代的分封制度和分封制度的解体,使得青铜器的制作和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此外,周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为青铜器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在周代中期,青铜器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落,这与周代社会的动荡和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有关。
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深远。
商周青铜器作为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制作工艺,也体现了社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繁荣。
商周青铜器的装饰手法和纹饰主题在后世的艺术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和形式。
同时,商周青铜器的独特韵味和艺术价值也受到了后世艺术家的热爱和追捧,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经典之作。
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风格及其形成分析
成熟到鼎盛的重要时期。商代青铜器前期的制作轻薄,纹 饰比较简单,后期的制作厚重、华丽。它的名称范围主要
(3)早期装饰方法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 花的方法,且在主纹和地纹之外,再勾刻以细线,形成三层
有: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 花纹,增加了层次感。商代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西
类。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因此装饰多与祭 周很少采用地纹。西周初期继承商晚期的雕刻技法,在泥
祀有关。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来自中国西部 模上另加薄泥片再进行雕刻。一般以云雷纹为底,主纹凸
的周人,在前期,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周青铜工艺基 起,细部在加以刻画线条,产生浮雕的效果,成为“三层
也成为统治者内部划定每一分子所应占据的政治台阶的 器装饰艺术中,以象征权力的宏伟博大、威严不可触犯的
工具。在精神领域,通过大量祭祀活动,向他人强化由自 形象示人,以规则有序、等级严格的形象示人。我们还能
己统治的必然性的观念,鼎在这种强化过程中获得了非同 从中体会出一种模糊的、巫的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实在
本上沿袭商代的艺术风格;,中期以后,礼制化的特色日益 花”。西周以后技法仍沿用雕纹的手法,但风格渐趋简洁,
鲜明,神秘的色彩逐渐淡薄;后期则很快就显示出其独特 “三层花”少有出现。质朴洗练,富于韵律感,有节奏美。
气质,形成自己的特点,装饰趋向规格简单。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形式美的规律“多样统一”,在
(1)青铜器装饰艺术具有奴隶制专制色彩的纹样。商、 商周青铜器装饰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青铜器装饰
寻常的意义。在对鼎表面的饕餮纹饰进行解释的过程中, 又空灵,给人心理以压力,思想以牵制。因此,它更具有宏
形成了几种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人认为这些怪兽是商人 伟博大、弥漫着神秘之美的商、周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设计演变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设计演变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代表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还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探讨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演变,以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夏商时期的青铜器设计夏商时期是中国文明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之一,也是青铜器设计的起点。
夏朝的青铜器主要通过铜器制作工艺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崇拜祖先的宗法制度。
在夏朝的青铜器设计中,常见的器物有礼器、兵器和盛器等。
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如鼎、觚、簋等,具有神圣和庄重的形象。
兵器则是显示统治阶级的权威和武力的象征,如戈、矛、斧等。
盛器则是用于展示宫廷和贵族的富裕和奢华,如爵、觥、敦等。
这些青铜器呈现出简洁、实用的特点,纹饰主要以神兽、人物和器物为主题,线条流畅,造型稳重。
二、周代青铜器设计的发展周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青铜器在这个时期逐渐成为世代流传的文化象征。
周代青铜器设计更加注重装饰和细节表现,器物的用途也更加多样化。
在周代青铜器的设计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纹饰,如纹饰图案的多样化和放大化。
这些纹饰主要表现了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等级和宗教信仰,如神兽、神人和祭祀活动的图案。
此外,青铜器的造型也开始丰富多样,如三足炉、簋和鼎等。
这些器物的形状各异,结构复杂,展现出周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革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设计充满了创新和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体现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剧烈变化。
随着列国割据和分裂,青铜器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地方化的表达。
纹饰图案变得更加精细,有时甚至是故事性的,如战斗场面、神话传说等。
同时,青铜器的造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鼎、觚、爵等器物,而是出现了诸如虎、羊、人物等的新颖造型。
这些青铜器在形式上大胆创新,彰显了时代的变革和人们对美的独特追求。
总结: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设计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青铜器艺术得到蓬勃发展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并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特点。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青铜器艺术的起源之地。
夏代青铜器主要以礼器为主,形制多以鼎、簋、觚等为代表。
夏代的青铜器以祭祀和礼仪用途为主,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和社会地位象征。
夏代的青铜器艺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艺水平和审美价值,但相对简单朴实。
夏代青铜器的最大特点是造型规整、线条流畅,雕工精细,纹饰多为简单的几何图案和符号,如直纹、波浪纹、蜻蛉纹等,寓意着夏代人对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和崇拜。
商代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最早的奴隶社会。
商代的青铜器逐渐从宗教礼仪的用途中解放出来,开始具备实用性和装饰性。
商代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幅度增加,主要包括鼎、豆、簠、觚、斝、尊等。
商代青铜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其中尤以鼎为代表,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商代青铜器的纹饰上,除了继承夏代的几何装饰外,还出现了更加生动繁复的动植物纹饰,如鸟兽面纹、雷纹、雷纹带、云雷纹、鸟面纹等。
这些纹饰的出现,表明中国青铜器艺术从宗教礼仪逐步进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领域。
周代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周代青铜器以礼器和农器为主,形制多以觚、豆、尊、爵等为代表,规格多为大型。
周代青铜器有着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纹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商周文化中的青铜器,如四羊方尊、圆壶等。
周代青铜器的纹饰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有动植物纹饰,还有人物故事、宇宙图像、神话传说等,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的想象和理解。
同时,周代青铜器在工艺上也更加熟练,铜胎更加厚实,雕刻更加精湛,工艺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总结来看,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青铜器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夏代青铜器具备了一定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商代青铜器逐渐具备了实用性和装饰性,周代青铜器达到了顶峰,从而形成了中国青铜器艺术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简述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特点及装饰工艺
简述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特点及装饰工艺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艺术与装饰工艺探析在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宝库中,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
中国青铜艺术鉴赏(一)夏商时期
中国青铜艺术鉴赏(⼀)夏商时期如果说,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精美的⽯器和彩陶代表的只是野蛮时期的成就的话,那么,青铜器的问世这可作为⽂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之⼀。
青铜器的诞⽣,不仅标志着科技的进步和⽣产⼒的提⾼,也为中国美术的历史谱写了崭新的篇章。
因此,从艺术的⾓度欣赏这⼀辉煌灿烂的创造物时,你将获得其他艺术⽆法替代的审美感受。
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法经历了⼀个发展过程,由最初的单范范铸,到后来的合范范铸和块范范铸。
冶炼技术的提⾼和浇铸⼯艺的⽇渐精湛是中国青铜器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成就的必要前提。
考古发掘表明,最迟在新⽯器时代晚期中国的祖先已懂得了冶铜的技艺。
1975年在⽢肃东林家马家窑类型遗址中出⼟了⼀件范铸青铜⼑,这是迄今为⽌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物,距今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
然⽽,中国的青铜器真正得到巨⼤发展的还是夏商周时期,其间历时1700多年,被称为“青铜时代”,可见青铜器在这⼀时期的重要位置了。
青铜器的形制,不同时期不尽相同,但就其⽤途来看⼤体可以分为七⼤类:⼀、⾷器。
如⿍、⿀、簋(guǐ)、⾖、盂、甗(yǎn)等⼆、酒器。
如爵、⾓、觚、尊、壶、卣(yǒu)等三、⽔器。
如盘、匜(yí)、鑑(jiàn)等四、乐器。
如铙、钲、钟等五、⼯具。
如斧、⽄、锛、铲等六、兵器。
如⼽、⽭、戟、⼑、钺、剑等七、杂器。
如镜、车马器等由于⼤量的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于各种礼仪场合,因⽽⼜被称之为“青铜礼器”。
其中⼤部分的⾷器、酒器、⽔器以及乐器都应属于礼器范畴。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两⼤⽅⾯,另外,商周青铜器上铭⽂(⼜称“⾦⽂”)的书法价值也早已为⼈们所关注。
青铜范铸⼯艺更是中国青铜器所独有的铸造⼯艺,范铸青铜艺术美感⾮失蜡法可以相⽐较。
⼀、夏代青铜器⼆⾥头⽂化乳钉纹爵组图在学术界,关于夏⽂化的探索仍在进⾏中,直到“⼆⾥头⽂化遗址”的发掘,才使得夏⽂化的探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三代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演变
三代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演变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夏、商、周,每个阶段的青铜器纹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
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
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更为精美和复杂,出现了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等经典纹饰。
这些纹饰通常以对称的形式出现,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表现出商代青铜器的庄重和神秘。
周代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纹饰更加注重细节和层次感,出现了大量的窃曲纹、重环纹、瓦楞纹等。
同时,周代的青铜器纹饰也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表达,出现了一些描绘动物生活场景的图案,如狩猎、采桑等。
三代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史论文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
特征-图文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
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考古学上将这段时间成为“青铜时代”。
而我将在这篇文章结合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征,从青铜器的品种和用途、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变化及各自特征。
一、品种和用途
夏代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相对商周来说种类和数量较少,但在青铜礼器的出现在铸造史上已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爵、斝、戈、钺、铃,以及兽面纹牌饰等。
另外,相传禹在位时,收集全国的青铜,铸鼎九只,象征九州,号称九鼎——这也被视为王权的标志。
下左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夏代青铜礼器,爵。
到了商代,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品种已是相当丰富。
商人尊神,敬鬼,信巫,淫祀。
祭祀活动频繁并且隆重。
因此在商代,出现了大量青铜礼器,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和兵器。
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
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上右图为著名的司母戊方鼎。
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
此鼎高133厘米、
宽78厘米,重875千克。
它以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证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
周代青铜器与商有联系也有区别。
西周注重礼教,统治者实行将政治权利、土地和奴隶讽刺诸侯的分封制度,于是青铜礼器不只用来祭祀,还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
而到了春秋战国,“尊神重鬼”观念日益淡薄,各自为政的诸侯越来越追求“钟鸣鼎食”的享乐生活,青铜器中的生活用器逐渐增多。
二、制作工艺
青铜器铸造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成型等工序。
其技术要比制陶复杂的多,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器具和兵器为主。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而商周时,随着社会进步和造型艺术的提高,则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陶制块范铸造的方式得以被使用。
而一件青铜器的制作往往是分工合作。
如前面提到的司母戊方鼎,铸造时必须几个熔炉同时熔炼铜液,并采用二次铸造法或分铸法来完成。
春秋时期在以上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印模制范和失蜡制造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了青铜铸造的工艺。
三、艺术特征
受制作工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夏代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只有部分器具上有着少量简朴的纹饰。
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就
是兽面纹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
这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
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商代人的神鬼崇拜,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
装饰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
当时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国家、奴隶主阶级。
因此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在青铜纹饰上处处透露出一种威严、狞厉、神秘的气息。
青铜器纹饰大多是被综合异化了的动物形象,通过对纹饰的神话、夸张处理,繁密的装饰达到一种神鬼崇拜以及对奴隶的恐吓、威慑的效果。
神兽纹饰也表达出奴隶主期望得到上天、神灵、祖先的庇护,维护其长久的统治,青铜纹饰具有象征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意义。
以下三张图片分别为兽面纹,夔龙纹,云雷纹的一种样式。
周的青铜文化是在晚商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周前期的青铜器纹饰仍然沿袭商代后期风格。
而在之后则随社会变迁逐渐发生发生改变。
总体来说可以归结成两点,纹饰的简化与长篇铭文的出现。
纹饰从早期以兽面纹、龟鱼纹、龙纹、鸟纹、蝉纹、蚕纹等动物纹样为主发展到后来,以环带纹、鳞纹、窃曲纹、瓦纹等占据了主要地位,纹饰渐趋简净质朴,线条疏畅。
铭
文也逐渐占据了主要位置。
西周青铜器以长篇铭文、精湛铸工、华美风格,为华夏文明树立了丰碑。
西周中期以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朝“礼”、“乐”制度建立,统治者希望通过礼乐制度治理国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也发生重大变化,商代青铜纹饰神秘色彩减退,理性色彩增强;饕餮纹、夔龙纹逐渐蜕变,抽象为窃曲纹、波纹、重环纹等具有规则规范的几何纹饰,说明人们在审美气质上逐渐倾向于大的社会风尚。
“礼”成为这一时代的规则典范。
右图为西周时的青铜鼎。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思想活跃,追求人性。
现实社会生活成为青铜纹饰反映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铜纹饰更多的具有绘画性,如表现社会生活采桑、耕种、狩猎,表现水陆攻占等场面,可谓更多的具有了人文主义的气息。
四、总结
青铜器的演化过程,无论是从种类与用途、制作工艺还是艺术特征上来讲,都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反过来从青铜器的艺术中我们也能看到夏商周生产、生活的变迁。
早期夏代青铜器保留着原始、质朴的自然痕迹;商朝时的纹饰可以变为奴隶主贵族统治人民的工具;西周以后理性色彩的加强、纹饰的简化,是推行礼乐制度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纹饰则反映了礼崩乐坏的新时期对人的价值的新认识。
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也就成为我们认识夏商周文明的桥梁。
参考文献
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林通雁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年8月第一版
彭德著,《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9月第一版高师《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编写,《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崔建林主编,《中国青铜艺术鉴赏》,中国戏剧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
参考网站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