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保护区域的划分
塔机防雷规范
根据IEC 61312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GB 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4-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JGJ/T 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及GBJ 64-83《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中防雷及过电压规范有关防雷分区的划分和各级电源系统雷电及过电压保护要求,针对现场勘察报告中关于配电系统的描述,将其分为三个防雷区分别加以考虑。
由于单级防雷可能会带来因雷电流过大而导致的泄流后残压过大或者保护能力不足引起的设备损坏。
因此选用电源系统多级保护,可防范从直击雷到操作浪涌的各级过电压的侵袭。
1、电源一级防护:设计依据依据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六章:防雷击电磁脉冲;第四节,第6.4.1至6412条LPZ0A、LPZ0B区对电涌保护器(SPD)的要求及GB 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四章:配电线路的保护中有关低压防雷的有关规定;参照JGJ/T 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13部分:电力设备防雷、第14 部分接地及安全以及GBJ 64-83《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第五、六、八章;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第三章到第十章;DL/T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的部分条文。
设计说明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六章:防雷击电磁脉冲第三节屏蔽、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的要求:第6.3.4 条及第四节对电涌保护器和其他的要求:第 6.4.7条规定,在LPZOA或LPZ0B区与LPZ1区交界处,从室外引来的线路上安装SPD 当线路有屏蔽时,每个SPD 的雷电流按雷电流的幅值的30%考虑.本建筑物为二类防雷建筑物,首次雷电流幅值为150KA,电源线路为铠装埋地,TN-S配电模式,因此首次直击雷在低压配电线路上每线的分配电流为:在建筑物已安装合格的防直击雷措施后,有50%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流入接地装置,因此每线分配电流为:150KA*50%*30%/4=5.6KA ,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六章:第四节:第6.4.7条要求每线标称放电电流不宜小于15KA。
防雷等级文档
防雷等级1. 引言雷电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和财产,不仅需要在建筑物和设备上安装防雷设施,还需要对这些设施进行评估和分类,以确定其能够承受的雷电威胁程度。
防雷等级就是用来衡量建筑物和设备的能力,以抵御雷击和减少雷击损害的标准。
2. 防雷等级分类根据国际标准,防雷等级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LPL,LPZ,LPS和LPF。
2.1 LPL(Lightning Protection Level)LPL是指轻度防雷等级,适用于屋顶、建筑物外墙等临近地表处的低风险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没有护盾或接地系统。
LPL级别的建筑物主要通过外壳的导电性,来分散和吸收雷击能量。
在这个等级下,建筑物的防雷措施主要包括: - 合理设计的金属屋顶,可以帮助释放电荷 - 避免使用易燃材料和易爆物 - 使用耐雷击的耐压绝缘子等设备2.2 LPZ(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是指防雷保护区域,它是对特定区域和设备进行雷击防范的划分。
LPZ范围可以从一个建筑物内的某个特定地点扩展到整个建筑物或设备。
LPZ等级的划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雷击路径,提供更好的保护。
2.3 LPS(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是指防雷系统,是由针对特定设备或建筑物的组合防雷措施,以提供更完善的保护。
LPS等级决定了不同设备和建筑物所需的防雷系统类型和配置。
LPS等级根据设备和建筑物的重要性和雷击风险,进行分级划分。
2.4 LPF(Lightning Protection Factor)LPF是指防雷因子,它是用来评估防雷措施的性能和有效性。
LPF值越高,表示防雷措施越有效。
通过评估建筑物和设备的防雷因子,可以确定其所对应的防雷等级。
3. 防雷等级的评估和验收为了确定建筑物和设备所属的防雷等级,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和验收。
评估和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 建筑物和设备的用途和重要性 - 建筑物和设备的构造和材料 - 防雷设施的类型和配置 - 地形条件和雷电频率分析 - 防雷措施的性能测试和验证4. 防雷等级的规范和标准防雷等级的规范和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
什么是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保护等级
什么是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保护等级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雷电防护分区·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3.1.1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
3.1.2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强雷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天及以下的地区;
2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0天,不超过40天的地区;
3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天,不超过60天的地区;
4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天以上的地区。
3.1.3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雷电防护分级·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2.1按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1和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确定N(次/年)值N=N1+N2(计算方法见附录A)。
4.2.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NC=5.8×10-1.5/C(次/年)。
(计算方法见附录A)
4.2.3将N和NC进行比较,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1当N≤NC时,可不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2当N>NC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4.2.4按防雷装置拦截效率E的计算式E=I-NC/N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
1当E>0.98时定为A级;
2当0.90<E≤0.98时定为B级;
3当0.80<E≤0.90时定为C级;
4当E≤0.80时定为D级。
防雷术语
1) 防雷区(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s,LPZ)将一个易遭雷击的区域,按照通信局(站)建筑物内外、通信机房及被保护设备所处环境的不同,进行被保护区域划分,这些被保护区域称为防雷区。
2) 雷电活动区Keraunic Zones根据年平均雷暴日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少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25的地区;中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5~40以内的地区;多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在40~90以内的地区;强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90的地区。
3) 非直击雷 Indirect Lightning Flash击在建筑物附近的大地、其它物体或与建筑物相连的引入设备的闪电。
4) 非直击雷频度 Indirect Lightning Flash Frequency每年间接雷闪的期望次数。
5) 故障频度 Frequency of Damage雷击引起的预期故障的年平均次数。
6) 滚球法 Rolling Sphere Method电气几何理论应用在建筑物防雷分析中的简化分析方法。
滚球法涉及沿被保护物体表面滚动一规定半径的假想球,此球在避雷针、避雷线、围栏和其他接地的金属体支持下,上下滚动以供计算雷电保护范围用。
一个设备若在球滚动所形成的保护曲面之下,它受到保护,触及球或穿入其表面的设备得不到保护。
7) 环状导体 Ring Conductor围绕建筑物形成一个回路的导体,它与建筑物雷电引下导体间互相连接并且使雷电流在各引下导体间分布比较均匀。
8) 建筑物雷闪频度 Lightning Flash Frequency to the Structure建筑物直接和间接雷闪的期望次数。
9) 建筑物损坏的可接受频度 Accepted Frequency of Damage to the Structure建筑物可承受的损坏期望频度的最大值。
10) 接闪系统 Air-terminal System直接接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防雷区划分
国家标准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第3章
雷电防护分区
3.1 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
3.1.1 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
3.1.2 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强雷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 天及以下的地区;
2 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0 天,不超过40 天的地区;
3 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 天,不超过60 天的地区;
4 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 天以上的地区。
3.1.3 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见附录D。
3.2 雷电防护区划分
3.2.1 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应根据需要保护和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
的雷电防护区(LPZ)。
3.2.2 雷电防护区(LPZ)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
续防护区。
(图3.2.2),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2 直击雷防护区(LPZO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3 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OB)区进一步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4 第二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
5 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敏感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防雷分区
IEC的防雷分级问题正是考虑不同的防雷分区在等电位连接的原则下以及根据不同电气设备耐压值等级等因素对防雷等级进行区分的。
例如对电源防雷的等级划分:级别波形通流安装位置后续设备耐压值第一级防雷保护 10/350us波≥25KA 进线端<2.5KV第二级防雷保护 8/20us波≥80KA 分配端<2.0KV第三级防雷保护 8/20us波≥10KA 设备端<1.5KV5.7.1.1 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5.7.1.2 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Ω;5.7.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专用接地干线,并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专用接地板。
专用接地干线应从消防控制室专用接地板引至接地体。
5.7.3 专用接地干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其线芯截面面积不应小于25mm2。
专用接地干线宜穿硬质塑料管埋设至接地体。
5.7.4 由消防控制室接地板引至各消防电子设备的专用接地线应选用铜芯绝缘导线,其线芯截面面积不应小于4mm2。
5.7.5 消防电子设备凡采用交流供电时,设备金属外壳和金属支架等应作保护接地,接地线应与电气保护接地干线(PE线)相连接。
以下是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部分内容(可以参考):5.2 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设计5.2.1 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
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信息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浪涌保护器(SPD)接地端等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连接网络的接地端子连接。
等电位连接网络的结构形式有:S型和M型或两种结构形式的组合(见条文说明中的图1、图2)。
5.2.2 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O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每层楼宜设置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各接地端子板应设置在便于安装和检查的位置,不得设置在潮湿或有腐蚀性气体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
高速公路防雷设计规范-中国气象局
ICS 07.060备案号:A 47QX高速公路防雷设计规范Design code for protection of highway against lightning(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07年11月12日)中国气象局 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雷电保护分区及雷暴日等级划分 (3)4.1雷电保护分区 (3)4.2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 (3)5 高速公路设施防雷设计 (3)5.1一般规定 (3)5.2建筑物雷电防护措施 (3)5.2.1直击雷防护措施 (3)5.2.2建筑物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措施 (5)5.2.3共用接地系统 (6)5.2.4加油(汽)站的雷电防护措施 (6)5.3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雷电防护措施 (7)5.3.1各类机房雷电防护措施 (7)5.3.2收费系统雷电防护措施 (7)5.3.3交通监控系统雷电防护措施 (8)5.3.4通信系统雷电防护措施 (8)5.3.5高速公路照明、供配电系统雷电防护措施 (9)5.3.6隧道机电系统雷电防护措施 (9)5.4 SPD的设计选用 (10)5.4.1供配电系统SPD设计选用 (10)5.4.2信号线路SPD设计选用 (11)附录A 防雷区划分原则 (12)附录B 全国主要城镇年平均雷暴日数 (13)附录C 防雷装置技术指标 (17)前言本标准的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主编单位:江苏省防雷中心湖北省防雷中心参编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民学王学良赵成志陈广赢刘学春吴赞平焦雪黄克俭王宏伟庞小琪何兵段振中叶志明本标准年首次发布。
高速公路防雷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速公路设施的雷电防护分区、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机电系统的雷电防护措施及浪涌保护器(SPD)的设计与选型。
本标准适用于高速公路的建(构)筑物、监控、通信、收费、照明、供配电及隧道交通检测与诱导系统、火灾检测与报警系统、通风及照明控制等系统的防雷设计,可供从事高速公路防雷设计、施工、验收和管理人员依照执行,其它高等级公路也可参照使用。
1级防雷参数
1级防雷参数防雷技术是现代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它可以保护建筑物及其设备免受雷电的危害。
而1级防雷参数则是指在防雷设计中的最基本要求和参数。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1级防雷参数的相关内容。
一、防雷材料的选用1级防雷参数要求使用高品质的防雷材料。
首先是导体材料的选择,通常使用的是铜或铝作为导体材料,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此外,接闪器和避雷针的导体材料也应采用相同的标准。
另外,绝缘材料的选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应选择绝缘性能好、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
二、防雷设备的安装1级防雷参数要求防雷设备的安装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首先是避雷针的布设,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周围环境的情况来确定避雷针的位置和数量。
其次是接闪器的安装,接闪器应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以便更好地引导雷电进入接闪器而不会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此外,接闪器与避雷针之间的导线也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布设。
三、接地系统的设计1级防雷参数要求接地系统的设计必须合理可靠。
接地系统是防雷设备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将雷电引入地下,从而保护建筑物及其设备的安全。
在设计接地系统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类型、土壤的电阻率以及雷电的频率等因素。
为了保证接地系统的可靠性,需要选择合适的导体材料和适当的接地方式。
四、防雷保护区域的划分1级防雷参数要求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防雷保护区域划分。
防雷保护区域是指建筑物内部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设备和人员可以得到较好的防雷保护。
为了划分防雷保护区域,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形式和设备的特点等因素进行评估。
在划分防雷保护区域时,还要注意避免防雷设备的影响,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五、防雷设备的维护和检测1级防雷参数要求对防雷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测。
防雷设备的维护和检测是保证防雷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维护工作包括清洁设备、检查连接是否松动、更换老化部件等。
检测工作包括对接闪器和避雷针的导体电阻进行测量,以及对接地系统的电阻进行测试。
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
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听起来好像是个枯燥的技术话题,但其实里面藏着不少有趣的内容。
想象一下,雷雨交加的夜晚,窗外的闪电像是在放烟花,真是壮观。
不过,咱们的房子可不能在这种情况下“享受”雷电的洗礼。
那可就麻烦了,可能要修房子,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所以,咱们得先了解一下建筑物防雷的分类,才能更好地保护咱的家。
咱们说说这个“防雷”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避免雷电的直接击中,咱们得做好一些防护措施。
防雷可以分为几大类,主要有一级、二级和三级。
听起来像是个分级考试,其实每一类都有它的特定应用。
比如,一级防雷主要适用于一些重要的建筑物,比如医院、学校和大型体育场。
你知道吧,这些地方人流密集,万一被雷电光顾,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再说说二级防雷,这类建筑物相对来说重要性稍低,比如普通的商业办公楼和一些大型商场。
想象一下,在购物中心买东西的时候,突然外面打雷,大家慌忙躲避。
虽然不至于严重影响,但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还是得做好防雷措施,避免雷电带来的影响。
三级防雷就更随意了,主要是针对一些小型建筑,比如住宅、车库之类的。
虽然这些地方也需要防护,但相对来说,不那么严格,雷电也不会太“青睐”这些地方。
然后,我们可以聊聊如何进行防雷。
比如,装置避雷针,这就像给房子戴上了一顶“安全帽”。
雷电来袭的时候,避雷针会引导雷电流向地下,而不是通过墙壁和窗户,真是个聪明的设计!现在有些新型避雷设备,还能与建筑物的外观相结合,既好看又实用,真是一举两得。
别忘了接地系统。
这就像给建筑物铺了一条“安全路”,雷电流经这条路进入地下,避免了对建筑物的直接冲击。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接地系统的重要性不亚于避雷针。
这俩搭档一起来,就能给你家的小窝提供双重保护。
想想,如果你家有了这些设备,雷电来了,房子就像穿上了铠甲,安全又安心。
在防雷方面,定期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车子得定期保养一样,避雷针和接地系统也要时不时“体检”。
细微的损坏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SPD的选择原则方法
SPD的选择原则:首先划分建筑物内的雷电保护区,分为:LPZOA区、LPPB区、LPZl区及LPZn+l后续防雷区。
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均在L—P20A或LP2PB与LPZl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设置SPD,如有后续分区,一般也适用此原则。
然后,进行雷电流分流计算与雷击风险评估分级,并据此进行浪涌保护器的选择。
浪涌保护器从工作原理和性能上分为电压开关型、限压型和组合型。
(1)电压开关型SPD在无浪涌出现时为高阻抗,当浪涌电压达到一定值时突变为低阻抗,此类SPD通常采用放电间隙、充气放电管、闸流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作为组件。
它的特点是放电能力强,但残压较高,通常为2—4kV,测试该器件一般采用10/350ps的模拟雷电:中击电流波形。
电压开关型SPD完全可以保护电气线路免遭雷电造成的涌流损害,特别适用于I级雷电过电压保护,所以,一般安装在建筑物LP20与LPZl区的交界处,可最大限度地消除电网后续电流,疏导10/350us的雷电冲击电流。
(2)限压型SPD在无浪涌出现时为高阻抗,随着浪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阻抗连续变小。
此类SPD通常采用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等作为组件,有时称这类SPD为钳制型SPD。
它的残压较低,测试该器件一般采用8/20us的模拟雷电:中击电流波形。
因其箝位电压水平比开关型SPD要低,故常用于II级或II级以下的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保护。
它一般安装在雷电保护区建筑物内,疏导8/20us的雷电冲击电流,在过电压保护中具有逐级限制雷电过电压的功能。
(3)组合型SPD是由电压开关型组件和限压型组件组合而成,利用限压型组件对浪涌电压的反应速度非常快的特点,在一般雷电过电压的保护时,由它承受浪涌电流,其标称放电电流可达10—20kA;若遇到较大量级的雷电过电压,第一级由限压型组件组成的电路保险管自动断开,由第二级电压开关型组件进行雷电过电压保护。
作为组合型SPD,其电压型组件能随冲击电流容量一般>lOOkA。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上)[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69 更新时间:2004-8-20 文章录入:liuc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215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343-2004,自2004年6月1日起实施。
第5.1.2、5.2.5、5.2.6、5.4.1(2)、5.4.10(2)、7.2.3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4年3月1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标[2000]43号语文,关于同意编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函,并由四川省建设厅(原建委)负责组织成立了规范编制组,规范编制组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之后,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8章和4个附录。
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雷电防护分区;4.雷电防护分级;5.防雷设计;6.防雷施工;7.施工质量验收;8.维护与管理。
本规范主要对微生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与管理作出规定和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四川省建设厅负责具体管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四川中光高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四川省建设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36号,邮政编码:640041)。
1总则1.0.1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千万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知识简介1.1 雷电的产生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雷云产生的。
形成雷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2、大气中的空气形成温度差,以使潮湿的空气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3、没有破坏或防碍强烈而持久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因素。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间或云内,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生的。
在对地的雷电放电中,雷电的极性是指雷云下行到地的电荷的极性。
根据放电电荷量进行的多次统计,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的。
1.2 防雷区的划分1.2.1 防雷区的划分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电磁环境(雷电电磁厂的危害程度),同时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
图1-1 雷电分区保护示意图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LPZ0A:本区内各物体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0B: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1: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可能衰减;LPZ2: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进一步的衰减一个被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
过电压主要是沿线窜入的,保护区的交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罩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道等则经过这些交界面。
图3-1是雷电保护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SPD(Surge Protect Device):浪涌保护器的英文简称,公司内也叫做防雷器,用于保护设备接口免受雷击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损坏。
在本文中,统一将SPD称为防雷器。
1.3 雷电参数简介雷电放电涉及到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也带有一定的统计性质。
在防雷设计中,我们对雷暴日、雷电流波形、幅值等参数比较关心。
1.3.1 雷暴日为了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采用年平均雷暴日作为计算单位。
防雷接地知识解析
一、雷暴日(keraunic zones)可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强雷区(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多少,雷电活动区分)1、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5天及以下的地区2、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6天,不超过40天的地区3、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1天,不超过90天的地区4、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90天以上地区解释:雷暴日:一天中可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二、雷击(lightning stroke)雷云对大地及地面物体的放电现象三、直击雷(Direct Lightning Flash)是指带电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直击雷威力巨大,雷电压可达几万伏至几百万伏,瞬间电流可达十几万安,在雷电通路上,物体会被高温烧伤甚至融化,通常在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针或避雷网等来防直击雷解释:直击雷在建筑物或防雷装置上的闪电四、非直击雷(indirect Lightning Flash)解释:击在建筑物附近的大地,其他物体或与建筑物相连的引下设备的闪电。
五、雷电过电压(Lightning Overvoltage)雷云放电在电网(或电力系统)中引起的过电压,统称为雷电过电压,于这种过电压和电网的工作电压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其所需要的电磁场能量来自电网外部,所以又称为外部过电压;又由于雷云放电发生在大气中,所以这种过电压也称为大气过电压。
该种过电压通常为单极性,持续时间很短,为us级(几至数十微秒),幅值可能极高(可达100MV),对电网危害很大,应当加以限制。
雷电过电压又分为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
直击雷过电压是由于雷直击于电网引起的;感应雷过电压则是雷击于设备附近,由于电磁感应而在电网中产生的。
感应过电压的幅值不太高,一般不超过500~600kV,它主要对35kY及以下电网构成威胁;在电网内部,由于断路器操作和各类故障(接地、断线等),使得系统参数发生变化,引起电磁能量的振荡和传递而出现的电压升高,称为内部过电压。
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
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防雷一类、二类和三类建筑标准是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划分的,旨在确保建筑物在雷雨天气中的安全。
以下是这些标准的简要介绍:1.防雷一类建筑标准:一类建筑是指对雷电防护要求最高的建筑,通常包括国家级重要建筑物、国际性重要建筑物、大型文化、体育、医疗场所等。
一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包括:(1)建筑物应安装独立接地的避雷针或避雷带,以保护建筑物免受直击雷的侵害。
(2)建筑物内部应采用等电位联结,以减少雷电感应和电磁干扰。
(3)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应采取雷电防护措施,如加装电涌保护器、安装过电压保护装置等。
(4)建筑物外部的金属构件、金属管道等也应进行等电位联结。
2.防雷二类建筑标准:二类建筑是指对雷电防护要求相对较高的建筑,通常包括省级重要建筑物、大型工矿企业、大型仓储场所等。
二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包括:(1)建筑物应安装独立接地的避雷针或避雷带,以保护建筑物免受直击雷的侵害。
(2)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应采取雷电防护措施,如加装电涌保护器、安装过电压保护装置等。
(3)建筑物外部的金属构件、金属管道等也应进行等电位联结。
与一类建筑相比,二类建筑在防雷措施上可以有所简化,但仍然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防雷三类建筑标准:三类建筑是指对雷电防护要求相对较低的建筑,通常包括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小型仓库、机房等。
三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包括:(1)建筑物应安装避雷带或避雷针,以保护建筑物免受直击雷的侵害。
(2)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应采取雷电防护措施,如加装电涌保护器、安装过电压保护装置等。
相对于一类和二类建筑,三类建筑的防雷措施可以更加简化,但仍然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和内部设备的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防雷类别和具体标准可能会略有不同。
因此,在进行防雷设计和施工时,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相关规范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建筑物在雷雨天气中的安全。
防雷区的划分
防雷区的划分
为实施等电位连接和浪涌(过电压)保护器的安装,根据IEC1312-1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标准,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保护区,各区交界处应作相应的防雷处理。
各区划分如下:LPZ0A区:直击雷作用区,处于建筑物避雷针系统保护区以外的区域,由于本区内所有物体均有可能遭受直接雷击,并可能导走全部雷电流;另外本区能所有物体均处于雷电电磁场最强处,故对于雷电的感应最强。
LPZ0B区:感应雷主作用区,处于建筑物避雷针系统保护区内,但未经空间电磁屏蔽,雷电作用电磁场并不衰减,处于此空间的所用可导电物体均可感应较强雷电流的区域。
LPZ1区:建筑物屏蔽区,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击雷,流往各导体的雷电流比0B区进一步减小,本区内电磁场也可能会衰减,取决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
LPZ2区:房间屏蔽区,对于计算机主机房所处空间,应采用屏蔽措施,以进一步减小空间电磁场的干扰。
当金属导线(电源线、信号线等)穿越不同的保护分区时,因电磁感应的作用,会产生较高的过电压,影响室内设备的安全。
因此,需安装相应的过电压保护器,对设备进行保护。
在不同的保护分区,所采用的防雷器级别是不同的。
同时,需要作相应的等电位处理。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划分标准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划分标准1.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内容及雷击后果的严重性以及遭受雷击的概率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我国防雷标准将建、构筑物划分为三类不同的防雷类别,以便规定不同的雷电防护要求和措施。
各种建筑物的防雷类别如下: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省级重点文特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2)年预计雷击次数0.06≥N≥0.012的重要或人员密集。
如部、省级办公建筑物,集会、展览、博览、体育、商业、影剧院、医院、学校等建筑物。
(3)根据雷击后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4)年预计雷击次数0.3≥N≥0.006的一般性民用建筑物,如住宅、办公楼(5)年预计雷击次数N≥0.006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6)度高在15m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天的地区,高度可为20m及以上。
(7)未装设防直击雷装置及不处于其他建、构筑物的保护范围内,但没有电子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的建筑物,宜按第三类考虑防直击措施。
2.建筑物防雷分类的常见问题(1)当一座防雷建筑物中兼有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区间时,其防雷分类和防雷措施宜按以下原则确定:1)当第一类防雷建筑区间的面积占建筑总面积的30%及以上时,该建筑物宜确定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2)当第一类防雷建筑区间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30%以下,且第二类防雷建筑区间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30%及以上时,或当这两类防雷建筑区间的面积均小于建筑物总面积的30%,但其面积之和又大于30%时,该建筑宜确定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但对第一类防雷建筑区间的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分入,应采取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保护措施。
3)当第一二类防雷建筑区间的面积之和小于建筑物总面积的30%,且不可能遭直接雷击时,该建筑物可确定为第三类防建筑物,但对第一、二类防雷建筑区间的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侵入,应采取各自类别的保护措施。
电气设备的防雷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的防雷规范要求电气设备的防雷工作是电气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在现代社会,电气设备得到广泛应用,而雷电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天气现象,如果不加以防护,就有可能对电气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事故发生。
因此,确保电气设备的防雷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气设备的防雷规范要求,以提供一个合理的防雷解决方案。
1. 防雷保护等级的划分根据国际上的标准和国内的规范,电气设备的防雷保护等级一般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一级是最高等级,用于重要设备和关键场所;二级适用于中等重要设备和场所;三级适用于次要设备和一般场所。
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和使用环境,采取相应的防雷保护等级。
2. 排雷装置的设置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需要在合适的位置安装排雷装置。
排雷装置是通过引导和分散雷电能量,将其安全地释放到大地中。
根据设备的种类和防护等级,选择合适的排雷装置,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安装和调试。
3. 接地系统的设计良好的接地系统对于电气设备的防雷至关重要。
接地系统是通过将设备与大地形成良好的导电通路,将雷击电流引入地下,防止过电压对设备产生损害。
接地系统应符合规范要求,包括接地体的选择、埋深和互连方式等。
同时,接地系统的阻抗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确保其有效地引导雷击电流。
4. 电气设备的绝缘防护电气设备的绝缘防护是防雷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良好的绝缘可以减少雷电对设备的影响。
为了确保绝缘的可靠性,应采用符合规范的绝缘材料,并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绝缘设计和安装。
此外,定期的绝缘检测和维护也是必要的,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绝缘故障。
5. 涉雷区域的警示标识对于存在防雷设施的建筑或区域,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以提醒人们注意雷电的危害。
警示标识应遵循规范要求,包括标识的种类、颜色和尺寸等。
这样可以增加人们的雷电意识,减少雷电事故的发生。
6. 定期的检测和维护为确保电气设备的防雷工作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定期的检测和维护是必要的。
定期检测包括对排雷装置、接地系统和绝缘状况等进行检查,确认其正常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IEC61312-1防雷分区的定义:将需要保护和控制雷击电磁环境的建筑物空间,从外部对内部划分为多个不同的雷电防护区域(LPZ),以规定各部分LPZ空间内的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强度变化的严重程度,以便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如附图所示,对于一个保护对象,从电磁兼容的角度出发,可由外到内分为几级保护区域,建筑物外部是直接雷击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设备最容易遭受损害,危险性最高,是暴露区域,称为0区。
而0区内的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且电磁场没有衰减,属于完全暴露的不设防的直击雷防护区域称为LPZ0A区;各类建筑物(如天线、热泵机组)很少遭到直接雷击但本区电磁场没有衰减,属于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域称为LPZ0B区。
建筑物内部及电气设备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类设备导体的电流比LPZ0B区进一步减少,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其建筑物内部设备的金属外壳,所处的位置为非暴露区,可将其称为LPZ1区、LPZ2区,越往内部,危险程度越低,雷电过电压主要是沿线引入。
保护区的界面通过外部的防雷系统、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及金属外壳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的,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道等则通过这些界面。
1、保护区域的划分
◆雷电保护区LPZOA
该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受直接雷击,同时在该区内雷电产生的电磁场能自由传播,没有衰减。
◆雷电保护区LPZOB
该区内的各种物体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不会遭受直接雷击,但该区内的雷电电磁场因没有屏
蔽装置,雷电产生的电磁场也能自由传播,没有衰减。
◆雷电保护区LPZi(i=1,2,...)
当需要进一步减少雷电流和电磁场时,应引入后续防雷区,并按照需要保护的系统所需求的环
境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