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各地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附:审题指导和参考立意)

合集下载

3道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

3道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

3道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01模拟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

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

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以“谈底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审题指导】这道题目需要学会由实转虚的思维模式,并且要根据“本色”的内涵及作用,把“底色”的所指具体下来。

明确所指之后,就可以以递进的方式构思文章了。

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

同样,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绘事后素”:“先有……才能”油画:……会影响……人生:底色与发展密切相关在“底色与……”的关系论述中,要对“底色的作用”进行合理和充分的分析。

不要用并列式结构,写出多个底色。

一篇文章中中心一定要明确,也就是说你所认为的底色应该是唯一的,或者说是多人生发展最为重要的。

【优秀范文】谈底色(一类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溪水之所以清澈见底,离不开源头澄澈的活水。

这就好比绘画作品成功与否,离不开先上的一层底色。

底色,是画之源,更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国家前进的根本。

孔子所言“绘事后素”,人亦如此。

只有选对了正确的人格底色,人生的画卷才会绚烂多彩。

有的人选择了一颗善良真诚的心,拿起纯白的染料绘底。

战火纷飞中,特蕾莎修女不顾伤者的蓬头垢面、蛆虫满身,依然悉心照料伤员,仔细为其清理伤口;温州的“兰小草”15年坚持匿名捐款,为了帮助天下可怜的孤儿,无家可归之士……在人生画板上,他们用善心将白色做底,其人格所携带的缤纷色彩则如同彩虹般映照人世,温暖人间。

然而,社会中亦不乏有人为自己挑选了墨黑的底色。

早些年的“皮革月饼”“大头娃娃”“苏丹红事件”,再到如今“3·15”打假晚会上所揭发的种种欺诈事件。

黑心厂家的背后暴露的则是人们良心的泯灭。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Fra bibliotek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这些外行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作家从什么源头汲取了他的素材,他如何用这些素材才使我们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印象,才在我们心中激起了我们也许连想都没想到自己会有的情感。如果我们向作家请教,他本人也说不出所以然,也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正是这个事实引起了我们更大的兴趣;即使我们彻底地了解了作家是怎样决定选材的,了解了具有创造性想象力的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所了解的一切也根本不能帮助我们自己成为作家。——尽管如此,我们的兴趣一点儿也不会减弱。
C.即使我们知晓了作家的创作不过是童年游戏的继续和代替物这一真相,也并不影响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寻到快乐。
D.弗洛伊德有关作家创作与做白日梦关系的论述,可以很好地解释当下某些爆红偶像类网络小说受人追捧的根本原因。
试卷类型:A
2023年潍坊市普通高中学科素养能力测评
高三语文
2023.1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⑧这些自我中心的故事很难看作是对现实的描写,但是,作为白日梦的必要成分,它却很容易被理解。现时的强烈经验唤起了作家对早年经验的记忆,现在,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又在作品中得到实现。作品本身展示出两种成分:最近的诱发场合和旧时的记忆。一篇创造性作品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童年时代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和代替物。当一个作家把他的作品奉献给我们,或者把我们认为是他个人的白日梦告诉我们时,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快乐。

2023年12月各地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凝视与审视

2023年12月各地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凝视与审视

凝视与审视——2023年12月各地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金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往往被冻结在他者的凝视中,被贴上物质的标签。

年轻人在"他者的凝视"中长大。

生活中,他者的"凝视"如影随形,即使他者缺席,"凝视"却永远在场。

然而,里要的是如何将“凝视”内化为自我的审视。

比他人的评价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我,才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话引用了哲学家萨特的话。

“他者的凝视”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他者价值观的投射,是他人的关注、评价、期待。

在“他者的凝视”中主体的思考容易被消解、被凝滞。

所谓“被贴上物质的标签”,即被对象化、客体化甚至物化,失去了自我塑造个性追求的主动性。

(存在主义哲学关于“凝视”的解读极其丰富,在写作中无需展开深入讨论)。

材料第二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一步理解“他者凝视”的含义,从而思考可能带来的结果。

他人,尤其是师长亲友的关注与期待的确给予了年轻人爱护、鼓励和指导,但他者的价值取向,世俗社会的关注和评价也会固化年轻人的自我追求。

更可怕的是这种来自他人的思想情感或价值观等的影响很可能永远存在,且常以“温情脉脉”的面貌出现,对个体产生极大的作用,使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忽视了“如何看待自我”的重要性,妨碍了自我塑造的实现。

材料第三段话是重点。

既然在成长历程中“他者的凝视”无可避免,那么如何直面值得思考。

第三段话为考生如何面对“他者凝视”提供了积极的可行性。

来自他者的“凝视”经过思考判断与选择,可以也应当部分内化为对自我的主动审视。

个体并非为实现他人的评价与期待而被动塑造自我,而当借助他者的评价与期待审视自身的不足。

福建泉州高三十二月考语文作文立意

福建泉州高三十二月考语文作文立意

福建泉州高三十二月考语文作文立意
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福建泉州高三十二月考语文作文立意”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胸藏文墨挥洒自如,笔底风雷拨云见日。

在文字的海洋里,感官如一艘艘小舟,载着我们穿梭于浩瀚无垠,感知世间百态。

“视觉”捕捉光影流转,镜头定格一瞬间的永恒。

泉州的古城墙,斑驳的墙垣诉说着昔日繁华,诉说着悠悠岁月。

“听觉”聆听大自然的交响,风声雨声,虫鸣鸟啼。

闽南语的抑扬顿挫,亲切感油然而生,唤起我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嗅觉”寻觅香气弥漫,鼻尖流连于花的芬芳,饭香的诱人。

泉州的美食,琳琅满目,一口下去,味蕾绽放,满足感在舌尖流淌。

“触觉”感受肌肤相亲,指尖划过泉州的青石板路,历史的沉淀在指尖流淌。

轻抚榕树的根须,感受大自然的顽强与包容。

而“大脑”统筹感知,整合信息,升华为思想。

泉州的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的民俗与新潮的文化碰撞,激发我思考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五感相融,奏响一首泉州记忆的乐章。

泉州的文化底蕴深厚,在五感的感知中,我不仅体会到其独特魅力,更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有责任传承和创新泉州文化,让其在时光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

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试题

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试题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2021届高三年级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唐诗之所以能到达顶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考虑。

②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获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络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展自觉的考虑,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安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表达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③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汲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络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想的大方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承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一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④唐代诗人擅长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一共同感受,使之到达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此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一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一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一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2024届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辑

2024届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辑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辑01【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

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有句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这两则材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二元关系思辨类材料作文题,所写文章必须顾及两者关系,不可偏废。

这两则材料的关键词分别:第一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宁拙勿巧”,其“巧”取投机取巧、虚浮不实之意,“拙”可以理解为“踏实”“诚实”;第二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巧胜于拙”,“巧”可以理解为做事讲方法、技巧、技能,“拙”则指蛮干。

“宁拙勿巧”和“巧胜于拙”中,“拙”与“巧”文相同,意有异,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灵活选择,取二者之长、做到综合运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构思:1、对大众观点的“拙”与“巧”的误解进行逐一辨正,也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观点。

比如:杨振宁院士说的“拙”是坚持与实干,“巧”是弄虚作假想走捷径。

而俄罗斯的谚语“拙”是蛮干,“巧”是技巧。

2、对“巧”与“拙”进行辩证分析。

提出新的观点,即“巧拙相生,相辅相成”,将巧拙的互补关系论述充分,体现思维的深度。

比如:拙以造路,巧以明途;巧拙相济,方能远行。

“巧”与“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行文辩证思考体现思维的深度。

3、对如何更好地做到“拙”与“巧”进行分析。

做事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讲究方法,既要有拙的态度,也要有巧的方法。

“拙干”并非蛮干,而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与踏实的做事方法。

巧并非投机取巧,而是说做事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4、古今中外很多名家都对“拙”与“巧”有过思考和探究。

如:老子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曾国藩的“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雷诺兹的“如果你富于天资,勤奋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你智力平庸,勤奋可以弥补它的不足”……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给我们以构思上的启迪和素材方面的借鉴。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1辑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1辑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1辑01【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朋友圈随手点个“赞”,给存在问题的商家以“差评”……“点赞”与“差评”在网络平台随处可见。

作为网民,有人已经习惯于“点赞”,认为“点赞”虽是举手之劳,却激励了对方,给了屏幕背后的人更多鼓励;有人毫不吝惜“差评”,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指出问题才能促进对方的提升。

“点赞”“差评”源于网络,现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审题时首先要对“点赞”和“差评”有恰当的理解,应当透过现象抓本质。

“点赞”代表着赞许、支持等;“差评”代表着不满、批评等,是消极负面的回应。

“点赞”与“差评”都有其价值和意义,恰当的点赞与差评都能带来进步。

其次,考生应当在“点赞”与“差评”中做出选择,着重论述其中一个的价值意义,或者批驳另一个的危害;也可以将“点赞”与“差评”结合起来,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材料可以分三层:在朋友圈随手点个“赞”,给存在问题的商家以“差评”……“点赞”与“差评”在网络平台随处可见。

//(通过网络现象,引出主话题:“点赞”与“差评”。

)作为网民,有人已经习惯于“点赞”,认为“点赞”虽是举手之劳,却激励了对方,给了屏幕背后的人更多鼓励;有人毫不吝惜“差评”,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指出问题才能促进对方的提升。

//(通过网民的不同态度,引出作文思考:“点赞”与“差评”,孰是孰非?注意命题采用了惯用的方式,“有人……”“有人……”,对同一现象,提出两种相反的观点态度。

)“点赞”“差评”源于网络,现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提示语,引导考生由此及彼,展开思考。

网络上的“点赞”“差评”,可以拓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话题具有更深远的内涵。

2024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

2024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

第一题【模拟文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方式,甚至时间,所以你是自由的;但你又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走向你的目的地,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给出了一个情境“穿越沙漠”,并在对比中分别展现了穿越沙漠这一任务过程的自由与不自由性。

众所周知,沙漠渺茫无际、鲜有人烟、环境恶劣、不宜生存,而在沙漠中行走,我们往往会感觉到单调、无聊、乏味,这就像我们人生中有时候会经历的某一阶段困境,或者日复一日的沉闷和无趣。

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穿越的生命历程。

所以材料中“穿越沙漠”的深层隐喻,就是走过人生或发展的困境,如人生中碰到的坎坷、苦难、挫折等等;或突破人生的局限性,如现代人碰到的各种冲突,必须要面对的矛盾和无奈等等。

这些困境与局限性必须突破,就像人困于沙漠中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材料才说我们是不自由的。

但是,选择用怎样的方式、心态穿越沙漠,走出困境,却是我们可以有所选择或改变的。

比如可以徒步走或借助骆驼走,可以孤身一人走或结伴而行,可以边走边欣赏、边走边思考、边走边感悟,也可以诗意地有情趣地行走或者坚定地带有信仰地行走……所以,材料前半句指出对于选择穿越的道路和方式(做事的路径、方式和工具,行走的姿态、心态等),每个人都具有选择的权利。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分析出材料的整体逻辑关系:因为“必须穿越”——很多事是必须要去做的,不可缺少,需要直面,无法逃避,不具有选择性,所以我们“不自由”——受限制、受束缚,是一种枷锁,受到控制和摆布,带有强制性,表现为绝对服从。

但是,在必须穿越沙漠的不自由中,可以自由选择穿越的姿态(不受拘束,不存在限制和阻碍;完全由自己掌握,不受他人摆布;可以自我支配,凭借独立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或积极或消极的各种姿态和方式,当然,由此达成的人生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2辑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2辑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2辑01【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古语云: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社会也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每天都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活,那社会就会没有活力,显得单调乏味。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多元时代,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何相处,都值得深思。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800字。

【审题】关键信息归纳:1. 古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人“堆积”到一定数量,就会彰显差异化、个性2. 社会也是多元的3. 社会单一人就单一,社会没活力,整体单调乏味4. 我们处在多元时代,人与人国与国都要思考处理好单一和多元思维,才能促进彼此相处信息并不复杂!写作脉络整体基本清晰!我们要思考几个小问题:1. 多元会不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如何避免坏的影响?2. 尊重差异性鼓励多元要做出怎样的牺牲?3. 单一会乏味,但单一没有一点好处吗?4. 人与人国与国社会与社会如何链接单一与多元的关系?【立意】1. 多元时代已然到来,多元价值观并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2. 单一必然导致单调乏味,但取代单一的绝不是群魔乱舞3. 鼓励多元并进,不过分苛责单一,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参考标题】《鼓励多元,拒绝单一》《单枪匹马不如团结共生》《多元并进,命运共同》《拥抱多元,不困单一》《一花独开不如百花齐放》《从单一走向多元》《拥抱多元,告别单一》【教师下水文】告别单一,拥抱多元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横空出世,她带给人美的震撼无与伦比,与她对视的人都仿佛被子弹击中,油画之美令世人癫狂,仿佛这就是油画的全部!当莫奈带着破坏了线条和轮廓的作品向人们走来时,法兰西画院的老爷爷们立刻判定莫奈的作品根本不是油画,审美的单一与多元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告别单一拥抱多元后的人们终于拥抱了莫奈与梵高,油画又美出了新的高度不是吗?多元时代已然到来,多元价值观并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参考立意+优秀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参考立意+优秀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参考立意+优秀范文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网上一则视频,江苏昆山某公司一名男员工在发放员工证件时,随手扔在地上,导致员工不得不弯腰拾起。

从视频看,这名男子在发放证件时姿态和动作相当随意,而扔出的动作也非常“娴熟”,旁边的两名工作人员也没有阻止。

对此,昆山某公司发布了一则“关于网传负面视频的说明”,称公司新人培训单位因招工旺季、场地受限,现场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发放员工证件时方式不当,致使新进同仁感到不受尊重,公司深表震惊和遗憾,并表达万分歉意。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事件的认知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材料中讲述了昆山某公司员工在发放证件时姿态随意,毫无尊重,从而引发负面新闻,公司出面致歉的事件。

不难看出,材料中的主角是一位随意乱扔员工证件的男子,而“尊重”则应该是本题的主旨。

男员工随手乱扔员工证件,究其根源,实则是自己对他人的蔑视、老员工对新员工的蔑视,是无视他人尊严、践踏他人人格的行为。

将员工证件随手丢在地上,除了表明此人欠缺教养之外,更显示此人出平日的不可一世、耀武扬威。

而这些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从中也可看出此人所处公司环境及企业文化的滞后,正因为公司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轻视尊重,忽略尊严,无视人格,才会发生这种将证件随意扔到地上的事件。

从公司的反应来看,公司通告称此次事件是因为“招工旺季、场地受限、现场管理不到位”所致,那么招工淡季、场地宽裕、管理到位时,这种随手扔新员工证件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吗?即使不随手扔员工证件,其它工作时间,其它工作场合,这种不尊重员工的现象就不会发生了吗?可见,公司的道歉并没有涉及到问题的实质,没有深挖原因、直击中心,没有对问题的本质作出真正的反思,资本强权的傲慢根深蒂固,道歉的态度比较敷衍,流于一种形式而治标不治本,不能令人信服。

因此,材料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是分析如何对待新进员工、资方和劳方的和谐关系,一是分析怎样的企业文化会受到大众的抵制,一是分析事件的影响力,从企业涉及到社会大众,说明它反映了哪些民众心理,具有什么文化意义等。

12月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

12月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

12月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整饬chì炽热chì不啻chì侘傺chìB.纰漏pī譬如pí毗邻pí庇护pìC.蛊惑gǔ桎梏gù聒噪gōu污垢gòuD.狙击jū矩形jǔ诡谲jué隽永jù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呱呱堕地揠苗助长卷佚浩繁浩如烟海B.互相推诿乔装打扮发蒙振聩掳袖揎拳C.光怪陆离满天要价貌合神离披肝沥胆D.轰堂大笑口干舌燥敷衍塞责驾轻就熟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日益____的出版竞争中,外研社似乎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社长表示,超____的书外研社不出,不____的书也不出。

“市场太大了,”他不无____地说,“我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A.剧烈范围精制感慨B.剧烈规格熟悉自豪C.激烈规格精装感慨D.激烈范围熟悉幽默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一动笔就是几十万字,谁知让他作个报告,他竟然惜墨如金,讲了不到三分钟就全讲完了。

B.汉武帝怕卫青到时候功高盖主,尾大不掉,所以有一段时间曾经一心想除掉他。

C.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自开始评选以来,当选者均为所在行业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名人,而“经济年度人物”当选者之一竟然是四川的一位普通农妇。

D. 我们都已司空见惯了那种“严禁XX,违者罚款”的告示,第一次见到“小草含羞默默笑,游客同志勿打扰”这样温情的语言,耳目不禁为之一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这样说,并不是批评大家,而是希望引起大家进一步的警惕。

B.今天来参加学代会的共有348人,其中团员代表,占58.6 %,学生代表144人,占41.4%。

C.市防疫站对XX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发现该产品没有添加防腐剂,真空包装。

高三12月月考各省市作文题汇编

高三12月月考各省市作文题汇编

高三12月月考各省市作文题汇编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有人说,现实中你会看到很多庄严的仪式,看到这些庄严仪式中一些滑稽的味道;如果你不断放大这种滑稽感,你就会把所有崇高的东西都消解掉。

又有人说,忠实于理想,这是崇高而又有力的一种感情: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自身崇高,任何工作你都不会觉得渺小。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对“崇高”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耿。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来思考与认识“崇高”,“谈谈你的看法”则暗示了用论述类文体来写作;“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对文体的要求又有所放宽。

两则材料,对作文立意有引导和限制作用。

第一则,从反面说明崇高感的消解与否,取决于内心对崇高的是否坚定。

第二则,则主要诠释崇高的内涵:对理想的忠实、对苦难的深刻理解,都会带来崇高感;工作(事业)的有无崇高感,取决于内心是否崇高。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如何才能“崇高”的问题。

参考立意:①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有坚定的崇高感。

②经历为理想而奋斗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崇高”。

③内心的崇高,不应该为外在的因素所左右。

④要崇高于外形,就应内心崇高。

【佳作赏析】:磨难铸就崇高灵魂星辰,总以独有的璀璨闪耀在浩瀚的星空中;飞鸟,总以腾游时空的魄力徜徉天地间。

沧海桑田,崇高的姿态穿越历史帷幕,经风烟洗礼后,如壁立千仞般让人凝视而难以忘却。

阳光下,风雨中,紧闭双眸,内心涌起阵阵激流,不经意间触碰到时光掩盖下却光芒依旧的崇高,是自我,是无我,是灵魂。

是谁,如诗者,盛开在唐繁荣岁月里,力士脱靴、贵妃研墨,他不曾以卑躯姿态迎合朝中权贵,不曾让自我之心遭受世俗凌虐,他毅然骑马奔腾,举杯邀月,吟诗行遍天下间。

“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

”是他至高地位的再现。

而如今追名逐利的人群熙熙攘攘,奴颜婢膝地围绕着利益奔跑,有谁真正认识到内心的宁静,敢于抛弃功名利禄的纠缠,去寻求真正的自由去畅快,是李白,教会后人自在,宁静与尊严,倾吐遨游山水的欢乐,那大山一般的胸襟,那大海一般的胸怀,正是世俗之人对崇高的向往与追求。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12月名校联考思辨作文练习(共四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12月名校联考思辨作文练习(共四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人生思辨:战胜逆流,迎接阻力(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

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

——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讲话材料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摆脱贫困·从政杂谈》(典出《论语·子罕》)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入浅出地说出了为人做事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二、二元思辨:思考与行动(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篇》材料二:要像行动者那样思考,要像思考者那样行动。

——【法】亨利·柏格森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三、为人思辨:低调与高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有些人看来,行事做人要低调,收敛锋芒、韬光养晦,就像俗话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而又有人认为,行事做人要高调张扬,正所谓“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还有一些人认为,行事可以自我选择,不拘一格,高调低调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四、文化传承:薪火魅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杭州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喻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其创意源自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

湖南2020年12月最新各地模拟作文及最佳立意选编

湖南2020年12月最新各地模拟作文及最佳立意选编

2020年12月最新全国各地模拟作文及最佳立意选编01.2021届高三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月考【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武汉某高校一食堂,上午8时,正值用餐高峰,13名学生突然站成一排,对着正在用早餐的同学们大声朗诵马云的一段演讲词,立刻吸引了无数惊诧的目光。

原来是学校演讲社团的同学为了练声兼练胆,专门在食堂等人数众多的地方进行的“疯狂朗诵”。

食堂“疯狂朗诵”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而且他们准备发展到公交车或地铁上。

不久食堂管理人员与保安人员对食堂“疯狂朗诵”进行了劝阻,演讲活动被迫停止。

这一事件引发了师生们广泛的争论。

“疯狂朗诵”的理解与支持者认为,演讲的内容励志,而一边欣赏朗诵一边就餐,也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乐趣之一;甚至有不少渴望提高胆量与演讲能力的同学加入了这一群体;也有不少师生认为不够合适,毕竟是在公共场所,影响了他人的生活……对于这一事件,你有什么样的思考与感悟呢?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社会现实,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方向〗面对新鲜事物,多点包容与接纳;心怀善意,对梦想与激情多点理解与支持;不疯魔,不成活,为职业精神点赞;锻炼自我,磨砺自我,突破自我;提前规划生涯,着眼未来,值得点赞;以欣赏的眼光发掘与善待生活之美;表达自我需求与遵守公共规则应兼顾;追求个性自由,也遵守社会公德。

02.湖南省炎德·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月考三作文题【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学校官方公众号@2020级新生:学校为本届新生设置了“独立新生奖”,将为无需家长陪同、独自前来报到的2020级新生拍摄合影并赠送“独行生”照片,“独立”新生都将获得学校颁发的独立报到证书和一件文化衫。

湖北姑娘刘某今年高考以603分的成绩考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父女俩商量,决定用骑行方式去北京报到,以纪念这个不同寻常的成人礼。

高考12月模拟试题

高考12月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12月模拟试题制卷人:打自企;成别使;而都那。

审核人:众闪壹;春壹阑;各厅……日期:2022年二月八日。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高速开展,产生大量作者和读者,催生丰富的文学类型。

就其开展态势而言,不少热点和亮点将会留下足迹,其中包括政策引领强劲有力、创作队伍持续壮大、现实题材风生水起、产业开展蓬勃兴隆、研究评论发力跟进。

但伴随其高速开展也产生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创作质量参差不齐、类型固化问题突出。

网络文学开展遇到创作瓶颈。

②在网络文学开展过程中,类型小说做出重大奉献:制造群众文化热点、创始付费阅读权制、探路粉丝经济形式、打造文学文化产业链、培育创意产业新业态等。

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场化初期,类型小说因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点击率一路飙升,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优势为网络文学崛起赚到“第一桶金〞。

但唯点击量的类型化量化HY并不可取。

文学网站根据场原那么“锁定目的人群〞“精准配制作品〞,一些场关注度高的类型脱颖而出,一些小众类型却很难打破重围。

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网络文学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而且会挫伤作者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

此外,每日大量文字的更新压力,使一些网络作家不惜在作品中“注水〞,导致作品构造松散、语言浅白、思想贫乏。

与此同时,一些风格不高的作品也在损害网络文学声誉。

③不少有识之士呼吁网络作家跳出“玄幻魔圈〞和“修真密室〞,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去创造精品、攀登顶峰。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呈风生水起之势。

阿耐的?大江东去??欢乐颂?、齐橙的?大国重工??工业霸主??材料帝国?等作品,既以敏锐现实关切把握时代脉动,又保存网络文学活泼生动文风。

众多作品中追梦人奔跑的身影和幸福的笑容,生动展现人民生活美妙前景和民族复兴光明将来。

这些有根底有生气的作品突出表达网络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表达网络作家对精品化的自觉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月各地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集萃(附:审题指导和参考立意)
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湖南长沙名校联合体试题)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们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都带有“阶级”的词语评价人的身份;十几年前,我们又以“白领”“蓝领”“金领”等带有“领”的词语区分人的身份;近一段时间,央视新闻的一篇《早安啊,打工人》公众号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以“打工人”自标身份……而“打工人”这一称呼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有赞同“打工人”这种提法的,说“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者的统称,这三个字代表着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是当代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认为这一称呼本身带有嘲讽和调侃的嫌疑,是新时代下人为的强行阶层划分,意在弱化当代青年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企图通过这种幽默式的调侃缓解当前年轻群体的高压生活环境。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打工人”这一称呼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高中学生的视角写一篇文章,向《青眼看社会》杂志的‘热点时评”栏目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任务驱动作文。

审题时首先看材料,材料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不同时期人们对于身份的界定方式,先是以“阶级”去评价,后是以某“领”去区分,再是近段时间以“打工人”自标身份,这里有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在里面,也包含了对“打工人”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即对这一身份标签有了较明确的褒的态度;后一部分主要是写对“打工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赞同,一种反对,但各自的理由又都似乎很充分。

但结合对前一部分内容的分析看,我们更应该倾向于赞同“打工人”这种称呼。

但如果从“反对”的角度写也可以。

结合材料中反对者的理由,将年轻群体所面临的严峻竞争形势和重重挑战的生活环境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去解释这种“冷幽默”的称呼有什么弊端。

同时为了使文章表现正能量,可在文章结尾跳出评论“打工人”这一称呼的高度,去谈集体、社会、国家正在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努力打造新时代让人自豪的“打工人”。

然后,我们要看作文的任务情境。

任务明确要求写作者的身份为高中学生,这个切合中学生的实际;《青眼看社会》中的“青眼”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理解为青年的眼睛,这和前面“以高中学生的视角”是相吻合的,二是理解为和“白眼”相对的,即对人喜爱或重视的一种表情,即文章要力求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向“热点时评”投稿,意味着要写时评,文体上要写议论文或杂文;从写作内容上看,要表达出自己对“打工人”这一称呼的思考和感悟。

[参考立意](1)从赞同的角度:早安,打工人;读懂打工人的平凡与伟大;做不-样的打工人(2)从反对的角度:“打工人”的冷幽默
试题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安徽五校12月月考)
①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王鼎钧
②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心中渐渐有一分明白,如月光泻地——龙应台
③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赫尔曼·黑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关于时代和个人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分别解读如下:
①“筛子”是个形象的比喻,在时代这个大筛子面前,所有人都是身处其中的糠谷,重要的不是你能跳多高,而是你能不能长期地留在局内。

可以提炼出时代的前进、事物的发展、人民的自我更新等关键词。

②回望来路,展望前路,对生活、对人生,对未来有了更明白更深刻的认识。

可以提炼出社会事物的发展、人生的目标方向、个人的信仰追求等关键词。

③此句阐述的是生存的意义,不论走向何方,听从内心,坚定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然后忠诚于它。

综合三则材料来看,时代是背景,个人是主角,需要把个人和时代结合起来考虑方为最佳立意。

【参考立意】①最好的时代,做最好的自己;②找准人生目标,坚定人生道路;③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④时代在发展,个人要进步。

试题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东新高考12月月考)
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

在众多嘉宾的发言中,有三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这三个关键词是:共鸣、简单、有希望。

在嘉宾发言结束后,主持人向现场观众询问: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
假设你是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

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糅合了2020年全国高考卷的特点,稳定中有创新。

题目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景——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

对这个具体的写作情景的理解要注意三点。

一是举办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目的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此处隐含一个信息:向谁弘扬?向谁传播?结合语境,应是向世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

二是嘉宾的发言反复提及三个关键词一一共鸣、简单、有希望。

电视访谈节目题为《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共鸣、简单、有希望”应该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与方式。

结合语境,注意这三个关键词的表述对象应该是世界各国人民。

简言之,这些中国故事应该要让世界各国人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讲的中国故事应该要简单而不复杂,在简单的中国故事讲述中又体现了中国精神、传播了中国声音。

既然要简单,那自然就要思考哪些中国元素最能体现中国精神,有希望,这既是当下中国的真实现状,也是通过中国故事的讲述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希望的所在、发展的前景。

三是此处的写作者一一你,是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一位现场观众,也是一位中国青年,在写作中要体现作为中国青年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责任与担当。

“你”参加了此次电视访谈节目,虽并非嘉宾,但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应该也是有一些思考与认识的。

“你”听取了现场嘉宾的发言,“你”更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发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感触”意味这发言过程中,需要有“你”的相关体验、感受与触动。

因此,结合题目所创设的情境,要较好地完成任务,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回答问题一一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
二是选择的依据,这既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节目主题有关,也与举办此次访谈节目的目的相关。

三是文体,必须是发言稿,注意表达的现场感。

四是身份对象,作者是“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听众是在场的主持人、嘉宾以及其他现场观众。

五是“感受与思考”。

思考是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更是三个关键词中,对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的思考。

而感受,则与“感触”对应,在写作中,应有你与主持人所提问题有关的体验与触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