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与诸子登岘山》教学案讲课讲稿
最新《与诸子登岘山》教学案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与诸子登岘山》教学案【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方法】分析赏析、研讨归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复习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新授(一)导入新课回忆孟浩然《过故人庄》总结孟诗的特点:语言,感情,以深远见长。
(二)介绍作者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其诗与齐名,时称“”。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给开元诗坛带来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现有《孟浩然集》。
(三)介绍岘山1、逶迤盘横近百公里的崤山巧借着西高东低的山势将秦岭的莽阔化解成渐渐低矮的丘岭。
在灵宝与陕县交汇的崤山深处,有一座普通的山峰。
它的名字,只有县级地图上才能找到。
它,就是岘山。
2、观赏岘山图片。
(四)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学生自读诗歌解释下列词语:代谢:胜迹: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3、听课文朗读录音。
4、指导学生逐字逐句讲解全诗。
(五)分析鉴赏1、作者登山的原因是什么?2、颈联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3、颈联中, 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令为,又烘托了作者。
4、“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哪些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与诸子登岘山教案与诸子登岘山教案1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发展及其背景;2.理解与诸子登岘山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3.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及其代表作品;4.掌握《山居秋暝》的基本结构、语言和意境;5.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与诸子登岘山的思想内涵;2.杜甫的艺术风格及其代表作品;3.《山居秋暝》的基本结构、语言和意境。
教学难点1.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2.文学写作水平的提高。
教学过程一、引入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文学中的两篇名篇,《与诸子登岘山》和《山居秋暝》;2.引入主题: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括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而杜甫和王维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3.激发兴趣:让学生们先听一段《赠卫八处士》的朗诵,借此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知识讲授1. 《与诸子登岘山》(1) 内容简介《与诸子登岘山》是杜甫的名篇之一,诗中写到杜甫和诸子在岘山登高游览,留下了诸多感叹和思考。
(2) 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和亲身体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尤其是最后几句“惟觉悲鸣去岂知歌舞人”,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强烈感悟和对于现实的深深忧虑。
(3) 意义阐释这首诗在唐代社会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被当时的一些官员和士人广为传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2. 《山居秋暝》(1) 内容简介《山居秋暝》是王维的名篇之一,诗中写到作者在山中的田园生活和与自然的交融。
(2) 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自身体验,表达了对于自然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正自由自在、自在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意义阐释这首诗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义,对于后世的文学和美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浩然诗二首《过故人庄》《与诸子登岘山》-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孟浩然诗二首《过故人庄》《与诸子登岘山》-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掌握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与诸子登岘山》两首诗歌的基本背景和内容。
•了解唐代的诗歌文化,增强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孟浩然《过故人庄》和《与诸子登岘山》的基本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领悟古代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理解。
•如何让学生领悟古代诗歌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鲁迅的《唐诗宋词选读》教材,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笔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播放视频或图片,介绍孟浩然的作品创作背景。
第二步:阅读理解1.预读学习课文,利用文本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中句子和词汇的含义。
2.展开阅读和交流,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第三步: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探究孟浩然的创作思路,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生分享各自的诗歌体验和感受,强化对诗歌的理解和交流意识。
第四步:互动讨论1.学生针对诗歌的主题或情感,进行现场讨论。
2.通过点拨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第五步:提高鉴赏能力1.小组讨论,学生分头选定一首唐诗或宋词进行鉴赏,提供主题思考题和文学技巧指导。
2.阳光热身舞,缓解学生身心压力。
教学总结本课程是针对《过故人庄》和《与诸子登岘山》两首诗歌的课程设计,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的鉴赏和阅读理解,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情操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艺术启蒙。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人生和自然的热爱与思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关注人生,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的背诵和默写;2. 诗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的分析;3. 诗文欣赏: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如“羊公碑”、“堕泪碑”等;2. 诗歌手法的研究:如对比、象征、寓情于景等;3. 诗歌意境的体会:如何把握诗中的情感和景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诗文,重点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情况和默写成绩;2.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心得体会;3. 学生对诗文理解程度的测试;4. 学生对诗歌美感的体验和感悟。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教学资源:诗文原文、注释、译文、相关典故资料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与诸子登岘山》教案【1】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苏教版优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课设计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课假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顾的盛唐诗”,该专题有首诗,首教课篇目,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系教课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读懂,理解字词句子;、理解诗歌的感情思想;、意会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朗读为主,在多读中渐渐推动学生的意会能力;配以适合的赏析题,指引学生走上商讨之路。
专题目标:、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初步熟习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平生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本课目标:、初步熟习孟浩然、王维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初步感觉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教时第教时重点:整体认识,重点学《与诸子登岘山》过程:一、导入唐朝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的名望一时传遍京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王维等名人对他评论极高,他是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以后,开盛唐田园山川诗派之先声的宗师。
他就是孟浩然。
今日我们要学他的一首哀叹人生的咏怀诗《与诸子登岘山》。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唐朝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以自适。
曾居鹿山。
居一段,,又想有所作,因此到安时机。
在同名士,孟浩然一句“微云淡河,硫雨滴梧桐” 座清,大家之笔。
翌年,却在科中落选。
孟浩然然学富五车,惋惜在宦途方面却阻挡重重,始得不到朝廷重,他遇到莫大的打,只得失落地回到鹿山,悠游山川。
开元二十五年,九州,署从事。
二十七年,离幕返襄阳养病。
二十八年(公元年),好朋友王昌到达襄阳,此孟浩然背上生疽,己快康复了,医生叮不行吃等食品,但是老朋友相聚,酒聊天,非常,孟浩然竟忘了忌,吃了,果病毒作不久死亡。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与诸子登岘山》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能够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 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现友情、思乡等主题。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4. 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体现。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深层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联系;4. 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和体现。
二、教学准备教师材料:1. 《与诸子登岘山》诗歌全文;2. 韩愈的生平介绍资料;3.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材料:1. 《与诸子登岘山》诗歌全文;2. 笔记本和笔;3.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岘山的风景和历史文化,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Step 2: 诗歌学习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2. 教师解释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4.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友情和思乡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Step 3: 作者介绍教师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Step 4: 活动与练习1.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 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歌的记忆;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诗歌默写成绩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2. 学生回家后进行与诗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3.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诗歌主题的个人反思和写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与诸子登岘山》(课堂实用)课件
2. 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
吊古伤今
2021/3/26
7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三读诗歌,品味语言
2021/3/26
8
问题探讨
“浅”指水,由于“水落”,鱼 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 “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 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 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 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 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2021/3/26
10
2.“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 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哪些复杂的内 容?
• 读罢泪沾襟! 2021/3/26
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5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2021/3/26
6
1.作者读完羊公碑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 沾湿衣襟,为何会流泪?
“湮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 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过故人庄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021/3/26
1
《过故人庄》
孟浩然诗歌特点
语言通俗易懂,
感情真挚动人,
以平淡深远见长。
2021/3/26
2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2021/3/26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与诸子登岘山》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诗文的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作者对岘山美景的喜爱,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理解作者借助山水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2 诗文写作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3.2 诗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4.2 利用图像、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岘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并圈点出难以理解的字词。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诗文中生僻字词的问题,分析诗文的写作技巧。
5.4 诗文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5.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岘山美景的喜爱,以及如何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5.6 课堂小结5.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文,并尝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练笔。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6.2 诗文背诵评估:在课堂末尾或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对《与诸子登岘山》的背诵情况。
6.3 写作练习评估:收集学生的练笔作品,评估他们运用写作技巧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应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7.2 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和兴趣点,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八、拓展活动8.1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自到岘山或其他自然景观地进行实地观察和创作。
8.2 邀请当地的历史文化专家来课堂讲解岘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最新《与诸子登岘山》课件.ppt1
探究:颈联的写景, 对于表达情感有什 么作用?
颈联是全诗中仅有写 景句。远近的景物 都是一片萧条、肃 杀,以景衬情,衬 托诗人的悲情。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 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小组讨论
• 2.羊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借羊公碑表达了什么情 感?
• 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做襄阳太守的时候,常到岘山上与 同僚饮酒游玩。一天,他感慨地对朋友们说:“自古以来,就有 这个山;自古以来,有过许多贤人名士在这里游玩,可是这些人 都默默无闻地消灭了,真使人悲伤。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将 留恋这个山呢。”后来,羊祜果然死在襄阳,百姓追悼他,在岘 山上为他立了一块碑。来读这块碑文的人,都欷歔感慨,不觉下 泪。因此,人们就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
小组讨论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大意
2.羊公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作者借羊公碑 表达了什么情感?
小组讨论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 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许多名胜古迹,我 们又来登临。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 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 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 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 景。)
《与诸子登岘山》课件.ppt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3.初步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的鉴赏方法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与诸子登岘山》,使学生了解并理解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于自然和感悟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与诸子登岘山》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意图。
2. 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3.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高对于诗意的理解。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增强他们对于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源泉,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课题: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2. 导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们是否听说过《与诸子登岘山》这首古诗?- 岘山是什么地方?你们对这个地方有什么了解?- 你们曾经登过高山吗?你们对登山有何感受?二、讲授与学习(30分钟)1. 教师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诗人孟浩然通过《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 孟浩然通过描绘登山的过程和山顶的景色,表达了追求真理和卓越的品质。
- 学生可以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描写和意象等修辞手法来深入理解诗人的意图。
2.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掌握古诗的诗歌形式、格律和韵律规律。
- 学习古人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 分析古诗文中的意象和主题,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学生分成小组,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自由讨论和分享,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 学生可以就诗歌中的某些具体细节展开讨论和解读,增加互动和思考的乐趣。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思考登山给人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 学生可进一步思考《与诸子登岘山》的主题如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与诸子登岘山》教学讲解课件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讲解课件
3.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 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 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 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不仅是追悼古 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是感叹自己 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让自己 的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 比,令人伤感不已。
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讲解课件
1.作者读完羊公碑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 沾湿衣襟,为何会流泪?
“湮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 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全诗借古抒怀,感情真挚深沉,平淡 中见深远。(孟诗特点)
2. 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 吊古伤今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讲解课件
4.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 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 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 己却不被重用,借古伤今(己)抒 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讲解课件
名家点评
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 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 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 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 确有如此情趣。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讲解课件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讲解课件
《过故人庄》
孟浩然诗歌特点
语言通俗易懂, 感情真挚动人, 以平淡深远见长。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孟文教学浩讲解课然件 ,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作诗。继漫
游吴越,寻求出仕。四十岁时始入京考进士,不中, 失意而归。张九龄官荆州,引为幕府从事,后疽发 背而卒。
两人的诗都有清淡的特色,但王诗在清 淡中更多些秀丽,而孟诗在清淡中更 多些素雅古朴,语言以平淡质朴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方法】分析赏析、研讨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复习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新授
(一)导入新课
回忆孟浩然《过故人庄》
总结孟诗的特点:
语言,感情,以深远见长。
(二)介绍作者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其诗与齐名,时称“”。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给开元诗坛带来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现有《孟浩然集》。
(三)介绍岘山
1、逶迤盘横近百公里的崤山巧借着西高东低的山势将秦岭的莽阔化解成渐渐低矮的丘岭。
在灵宝与陕县交汇的崤山深处,有一座普通的山峰。
它的名字,只有县级地图上才能找到。
它,就是岘山。
2、观赏岘山图片。
(四)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读诗歌解释下列词语:
代谢:
胜迹: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3、听课文朗读录音。
4、指导学生逐字逐句讲解全诗。
(五)分析鉴赏
1、作者登山的原因是什么?
2、颈联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3、颈联中, 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
“”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令为,又烘托了作者。
4、“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哪些复杂的内容?
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
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的情绪。
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5、作者读完羊公碑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会流泪?
诗人借羊公的,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
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是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让自己的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
两相,令人伤感不已。
“湮灭无闻”正是对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全诗,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
(孟诗特点)
6、作者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这种情感的?
幻灯示小结:
首联凭空落笔,似不入题,但却引出了诗人的;
第二联紧扣上联的“”“”,道出自己的怀古伤今来自于这次的登临;诗歌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第三联写登临所见,严冬天寒,更衬托出登临者的;第四联既是,也是。
“读罢泪沾襟”,是诗人的自我感伤,也暗用了“堕泪碑”的典故。
寓之情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
(六)艺术特色
1、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的风格。
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
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课堂练习
(一)必做题
1、背诵全诗。
2、诵读全诗,想一想,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_____________。
由羊公所言的“_________”,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二)选做题
1、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四、知识链接
(一)怀古诗的特点
1、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
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意象:
文化古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4、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5、语言:含蓄蕴藉
6、思想感情:
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7、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二)鉴赏方法
1、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有触发感慨的媒介。
3、要领悟感情
诗人咏史怀古,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4、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也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