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城镇化建设相关政策研究
促进我国城镇化科学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人 口 ( 末 ) 年 人 口数 ( ) 万
517 4 6
66 7 20
82 2 99 98 5 70
人 口数 ( ) 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42 8 0
5 3 31 4
6 6 85 8 7 6 95 5
比重 ( %)
8 3 9. 6
8 25 0.
8 62 2. 8 61 0.
促进我国 城镇化科学发 展的 财政政策选择
陆 成 林
( 辽宁省 财政 科学 研究 所 , 阳 10 0 ) 沈 10 2
内容提 要 : 镇化 是 伴 随 工业 化和 现代 化 出现 的发展 趋 势 , 一 国文 明程 度 和发 展 城 是 水 平 的重要体 现 。改革 开放 以来 , 国城 镇化 快 速发展 。但 是 与发达 国家相 比 , 国 的城 我 我
特别是要保障好农民的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积极整合各类产业切身利益做好失地农民补偿以及进城农民工就业发展引导资金以支持招商引资和加快项目建设为技能培训提高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抓手促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优势产业和新兴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给予城镇化过程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城镇化建设
4 7 8. 3
资 料来 源 : 年 中 国统 计 年 鉴 、 0 1年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统计 公 报 。 历 21
个 增加到 2 1 的 60多个 。 00年 0 未来一个 时期 内, 国 我 的城镇化仍将 处于快速发 展的上升扩 张阶段 。
一
、
引言
给 自足 的农 业 经 济转 向分工 细 化 、 通充 分 的市 场 流
经济。新移 民的身份 , 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势必要进
关于财政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 一)关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城镇 产 品、 山特产 品加工产业 ,同时兼顾 发 小城镇建设上 ,通过土地置换等市场化运
乡) 化是 手段 而不是 目的 ,推进城 镇化建设 展旅游业,发展重点放在加工绿色、有 作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展镇 ( 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 机和无公害特色产品上。在企业运作模 承载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 、文 形成较强的集聚效 活质量 。城镇化的核心是依靠利益驱 式上 ,可采取集体领办、大户带动、招 化、医疗等服务功能, 将与其合一的行政村以及附近村屯吸 动 ,即比较收益和比较生活质量。农民 商引资和农民参股等方式 ,让农民在充 应, 三是在城 之所以从农村向城镇集聚,主要是期望 分就业的同时 ,也成为企业 的真正主 引过来,集中力量打造小城镇。 获得较高的收入。如果农民离开土地转 人,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
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统一劳动就 及筹资渠道要一并编入规划中。二是要 资金进 行整合 ,凡涉 及到城镇 化建设的 业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按照 “ 四大” 各项资金 ,集中整合向项目单位投入 , 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建设覆盖城乡的劳 “ 八化”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内容,科学 规 划中需要撤并 的村屯不 再进 行基础设
(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 :洪峰
地特点选择不同 类型的小城镇建设模 照 “ 四大”“ 化”现 代化大农业的建设 化 、政 府 管 理 规 范 化 ” 的 “ 化 ”原 根据各 八 四
是在场县共建小城镇上, 紧紧依托农 内容 ,科学设 定水 利化 、机械 化 、科技 则,广泛调动政府 、农民和社会各界力 式。四
森工系统资源优势,以打造农场、 林业 化等建设目标。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要 量,对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 、产业发 垦、
陕西城镇化建设财政实践、模式比较及政策建议
关键 词 : 镇化 城
财政政 策
公共服 务 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 :822 F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2 94 (0 20 — 02 0 17 —5 42 1)4 0 2 —6
( ) 一 支持城 镇化 建设 财政 政策 的主要 特 点
省城镇 污水处理率 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
4 %和 4 %,极 大地 改变 了陕西县 域城 镇基 础设 施 2 8
“ 垃圾靠风刮 , 污水靠蒸发” 的薄弱“ 窘境” 0 年 。2 1 1
陕 西 省保 障性 住 房 全 年新 开 工 建 设 4 .3万 套 , 81 占
关于加快重点镇建设推进全省县域城镇化 的意见》 和《 陕西省加快重点镇建设 目标责任 书》 规定 , 重点
划、 科学布局 、 整合镇 域村庄 , 编制镇域居 民区规
划, 建设新对小城镇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进行认真梳
理, 对没 有 规划 或达 不 到要 求 的 规 划委 托 具 有符 合 资质要 求 的规划 设计 单位 进行 编制 或重 新修 编 。
一
、
陕西支持城镇化 建设财政及 相关政
策 分 析
多年 来 , 省 委 、 政府 一直 高度 重视城 镇化 陕西 省 建设 , 早在 2 1 0 0年 6月 , 政府 就 明确提 出 , 采取 省 要 超 常措施解 决好 城 乡居 民收入 低 、城 镇化 水平 低 问
1管 理 机制 不 断健 全 , 镇 规 划 编制 和 修 编工 . 城 作进 程加 速 。近 年来 , 陕西 省委 、 省政 府多 次 召开现
合力 , 做好重点镇规划和项 目审查工作 、 资金使用
政策性银行支持县域城镇建设研究--以XX银行支持当地城市建设为例
“ c 旧
旧 口 2 搠 管理观察 ・ 总第 5 2 8期
蛋 经济管理
聚集功能和规模效应 ,引领和带动消 费升级 。 构建 和完 善大 交通 、大旅 游 ,促 进华 蓥市 各项 产
工项 目、9 . 5 万 吨竹浆项 目落户 作前期建设 ,具 体包括
改 变华 蓥城 市建 设相 对滞 后现 状 ,提 高人 民生 活 水平和生活质量 。通过蓥城西区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
征 地拆 迁 、园 区路 网、雨 污水 管 网、道路 绿化 、渠 系
配 套等子 项 目,总体 规划面积 为 2 0平方 公里 。建设农 设和社会服务体系 ,创造一个人气旺、天蓝、树绿、水 业 科技 园区,通过 农业 科技 创 新和 农业 产业化 ,把优 清、环 境美,融 自然 山水景观特色于一体 的高品质现代
经济 管 理
政策性银行支持县域城镇建设研究
— —
以X X 银行 支持当地城 市建设为例
王建 国
摘要 :城 镇化 作为 我 国经济 发展 新 的增长 点越 来 该 区 4 9 0亩储 备土 地进 行整 理 ( 其 中:3 3 4 . 5 7亩 为储 越 受到关 注 。本文 拟以该银 行为例 ,通过分析 2 0 0 8年 备土地进行 一级整理 , 其余 1 5 5 . 4 3 亩 为蓥城西 区 2 3 6 1 以来贷 款支 持该 市城 市建 设情 况 ,分 析金 融支 持新 型 亩存量土地 的新建交通道路 占用 )。 城镇 化建 设中的成绩与 问题 。 关键词 :城镇化
业 发展 。根据 总体 规划 华蓥 市将 形成 “ 结构合 理 的工
完善城镇化建设税收政策的探讨
和社会 发展 第十 个五 年计 划 的建议 》 正式采 用 了“ 城镇化” 一词 。本 文
从 执行 政 策层 面就推 进城 镇化 建设 税收政 策进 行一 些探 讨 。
【 关 键词 】 城镇 化 ; 税 收政 策
,
持 。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 , 推动城镇化 的长期稳定 发展 , 必 须立 即着手变革 现有 的房地产制度。鉴于房地产在 国民经济 所处 的实际地位 , 其 与金融 、 消费 以及 数十 个关联 产 业 密不可 分 的关 系, 建议将 房地产 制度改革 置于下一 步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 的首要 位置, 其 中, 将房 产税 作为房地产制度改革的 出发点和核心 。
一
些符合“ 农转非” 人口群体特征的特殊性制度安排, 如重视并保
障失地农 民的发展 性需求 , 建立专项基 金用 于对 失地农 民就业指 导、 技能培训 、 社会救助等 。
( 六) 充 分 发 挥 金 融 市场 的 作 用
明显 不 力 。 三、 完善和落 实城镇化建 设税 收政策的对策建议 ( 一) 建立完善的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税收体 系
完善城 镇化建设税收政 策的探讨
杨 雅 寒 ຫໍສະໝຸດ ( 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 学院 6 1 1 1 3 0 )
【 摘 要】 1 9 9 1 年, 辜胜阻在《 非农化与城镇化研 究》 中使 用并拓展 了
“ 城 镇化 ” 的概 念 , 中共 第十 五 届 四 中全会 通 过 的 《 关 于制 定 国 民经 济
( 四) 进 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 、 环 保 的 激励 措 施 进一步出台对节能减排 、 环保 的税 收优惠政 策 的正面激 励机 制, 在环保方面 坚持 “ 先治 理 、 后 利用 ” 原 则进 行对 资源 的有 效开
城镇化发展与财政政策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要依赖传统的固定资产投资模式 , 因此在经济转型 的背景下 , 如何发展我 国的“ 新型城镇化” 并使其成
为经 济增 长 的一 个 新 的主 要推 动 力 , 是 各学 者 关 注
的焦点之一 。尤其在 目 前 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
化、 我 国进入 中等 收人 国家行 列 以及 经 济下 行 压 力 不 断 加大 的形 势下 , 深 人研 讨 城 镇化 发 展 与 财政 政 策动 态相 关 性 的 问题 , 已经成 为 学术 界 迫 切需 要 研
政策前沿
城镇化发展与 财政政策 相关性的 实证分析
刘 昊
( 东北 财经大 学 , 大连 1 1 6 0 2 5 ) 内容提 要 : 目前我 国城镇 化 的发 展 尚不 明显 , 一 些 阻碍城 镇 化健 康 发展 的 问题 依 然
存在 , 在 经 济转 型 的 背景 下 , 深入 研 究城镇 化 发展 与财 政 政 策 的关 系对我 国城镇 化 建设 及 经 济发展 具有 重要 意义 。本 文首 先 回顾 了城 镇 化发展 的相 关 文献 , 然后通 过 建 立 向量 自回 归模 型 , 并 运 用脉 冲 响应 函数 、 方差 分 解 实证 分析 了我 国城 镇 化发 展 与 财政 政 策之
究 的问题 。
进经济发展 , 从 而增加财政 收入 ; 二是城镇化 的发
展 对 财 政 政 策 提 出 了新 要 求 ,促 使 财 政 政 策 更 加
完善 , 进而反过来促进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 最终实
现城 镇 化 和 财 政 政 策 之 间 的 良性循 环 。 王 建 威 和 何 国钦 ( 2 0 1 2 ) 基于 “ 协 同创新 ” 的理 论 视 角 , 对 财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1 4 [ 作 者简介 ] 刘吴 , 财税学院财政学专业博士研 究生 , 研究方 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基于财政政策视角
推动湖南省新型城 镇化 的财政政策现状 湖南 省委省政 府坚持实施 积极的财政政策 , 连续增加在
一
、
城镇化建 设方 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投入 。
( 一) 财政投入规模持续增大 在“ 十一 五” 期间, 湖南 省投入 到城镇 化建设 方面 的财
的城镇 化建设 . 从 而在市场建 设 、 就 业扩大和城镇 化之间形
进城镇化就业 的商贸流通等服务业 ,以此 推动城镇化建设 。
上年增加 2 2 7 8 元 ,增 长 1 3 . 8 %,扣 除价 格因素 ,实际增长 例如 , 邵东县加 大财 政政策对市 场建设 的支持 力度 , 引导 民 7 . 9 %。2 0 1 1 年全省城镇居 民恩格尔 系数为 3 6 . 9 %, 在 中部六 间资金进入 药材 、 五 金商贸市场 的建设和管理 , 建设 了在全 省里排第 4位 , 新型城镇化 已经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 的新
成 了良性循环 。 ( 三) 财政支持政政 策密集 出台 在“ 十五” 期末 以来 , 国家财政部 、 财政厅 以及各直属市
政资金 占整个财政预算 内支出的 比重基 本保持在 6 0 %以上 的水平 , 财政投入绝对总量保持快速增长 。“ 十五” 末期 湖南
县财政部 门陆续 出台各种财政政策 , 积极支持新 型城镇化 建 0 0 9年 , 财政政策密集度非常高 , 其 中与环境 保 省与城镇化相关 的财政投入 总额为 5 8 6亿元 , 到2 0 1 0年 , 与 设 。特别是 2 护相关的财政支持政 策非常突 出 , 例如 . 重 点污染源治理 项 城镇化相关 的财政投人总额增加 到了 1 5 9 1 亿元 , 是2 0 0 5 年 的2 . 7 2 倍, 年均增长率 3 4 . 4 0 %。2 0 1 1 年积极争取 中央资金 目、 再 生资源集散市场建 设项 目、 湖南省 就业专项转移 支付 与城镇化相关的许多其他部门也运 支持 。加大省级资金投入 ,全年共争取 中央补助资金 8 4 亿 资金 等财政政策 。此外 , 元. 省财政安排补助 资金 1 5 . 6亿元 , 均为历年之最 。从总体 结构上看 , 湖南省财政推进城镇化 的投入形 成了一般公共 服 务( 2 4 %) 、 教育 ( 2 5 %) 和社 保就业( 2 5 %) 三足鼎立 的结构 , 在 医疗 卫生条件改造 和交通运输 能力提升方 面的财政投 入有
2024年下半年财政政策
2024年下半年财政政策1. 介绍背景和意义2024年下半年财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财政在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2024年下半年财政,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意义。
2. 宏观调控目标2.1 经济增长目标2024年下半年,我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改革创新相协调。
预计GDP增速目标将定在X%左右。
2.2 就业与收入目标稳定就业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2024年下半年,财政将致力于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3. 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创新驱动发展3.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财政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2 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业创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供相应的财税优惠。
4. 优化投资环境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4.1 改善投资环境财政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
4.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财政将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推进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并通过公私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5. 促进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5.1 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财政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同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消费者信心提升。
5.2 扩大内需财政将加大对农村消费和农村市场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市场繁荣。
同时,加强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6.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6.1 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财政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优化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建议■/王昊摘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需要借助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尤其是财政政策的支持。
然而,我国目前在财政体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在逐步解决体制、制度等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我国城镇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财政体制财政政策近十年,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在2011年首次超过50%,到2020年将超过60%。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并把城镇化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把城镇化上升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突出强调了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意义。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尽管难以准确量化,但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性。
同时,经济增长,财力充足又会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助推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而作为政府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财政政策,与城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财政政策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运用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很多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积极介入,尤其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加速城镇化进程。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化率达到50%是政策调节的最佳切入点。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然达到50%,其经济结构水平已具备了加快调整的条件。
(一)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来看需要运用财政政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其中,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推进我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
嬲 国
瘗
巍礁
口 崔 崇恩
谚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 《 关于加 大统 筹城 业 ,农 业 生 产 活动 中容 纳 的农 业 劳 动 力 了技术基础 ,可以说 ,推动农村城镇化 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 急剧减少 ,从而促使更 多从事农业生 产 发展 的条件 已经成熟 ,只要在科学发展
不经济。二是从劳 动者本身看 ,就业 能 展 。多年来 ,各级政 府在解决农村 义务 求 ,从发展县城经济 、特色产业 、优势
力 不 高 。 劳动 者是 生产 力 发 展 中最 活 跃 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上出了不少力 、投 项 目上 ,支持县 区进行产业规划 ,推动 最 具 潜 力 的 要 素 ,但 由于 就 业 能 力 差 ,
定财政政策 ,加速推进 农村城镇化的步 来 ,我国各级 财政 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 心问题 。
伐。
一
入 ,特 别 是 财 政 通 过 实 施 农 机 补 贴 、 良
、
二 、用 科 学发 展 观重 新 审视 “ 三
农 村 的 城 镇 化 发 展 是 现 代 农 业 种补贴 、农 资综合补贴 、测土配方 、支 农 ” 问题
还不完备 。再次 ,从劳动资料看 ,很多 方 面研 究 重 视 不 够 。财 政 在 加 大 以农 村 发展农 业生产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 的推
先进 的成 果 还 未 应 用 到 农业 生 产 中 ,劳 义 务 教 育 为 中 心 的 社 会 事 业 的投 入 中 , 广运用 。现代农业生产组织 的发展要靠
了具体 措施 ,一 是深化 户籍制度 改革 ; 的 引 导 下 , 也 有 向 非 农 产 业 转 移 的 要
农 村 城 镇 化 发 展 过 程 实 质 是 产 业 集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财税政策研究
镇化基础之上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两种主要类型。 新 型城镇 化过 程 中能 够实 现人 口的适度 集 聚 , 有助 于
扩 大 内需 。 拉 动经 济增 长 , 相对 于农 村 的消 费水 平 而 言. 城 镇 的消 费力 度更 为 强劲 . 不 是 由于农 村 消费 市
质量型城镇化的合成体 ,达到平等城镇化 、幸福城镇
2 . 新型城 镇化 的财税 收入效 用
城镇 化对 经济 发 展 与财 税 收入 增 长有 着 明 显 的 促 进 作 用 。 早 期 的 经 济 学 者 如 Ho l l i s B .C h e n e r y
( 1 9 5 7 ) 通过 世界各 国人 均 G D P和城镇 化水 平 的统计
的研 究 和 F a y& O p a l ( 2 0 0 0 ) 的相 关 研究 也 得 出 类 似
1 . 新型城 镇化 的 内涵
作 为工业化 的产物 ,城镇化 与其有着 紧密联 系的
内在机制 ; 而工业化 进程 中对 于城镇化 的概念理解 , 各 学科并没有达成 共识 。均持有 不 同的观 点 。人 口学认 为, 城镇化就是农 民变市 民 , 地理学认 为城镇化就 是农
结论 。这些 已有 的研究 成果 和 发展 经 济 学 的相 关研 究结 论基本 吻合 , 再次证 明了城镇化 水平 和经 济发 展
的正相关 性 。这 种 经济 发展 水 平重 点 表 现 为 以人 均 G D P为 代表 的绝 对 数额 上 .也 即意 味 着城镇 化 水 平
村变城镇 ,社会 学则认为城镇 化就是农式 生活变城式 生活 , 经济学认 为城镇化是 自然经济变社 会化大 生产 ,
的单线推 进 向质量 和数量 双线 均衡 转变 , 及 由重城轻
“十四五”时期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陈 丽 莎 ,等 :“十 四 五 ”时 期 支 持 城 乡 融 合 发 展 的 财 政 政 策 研 究
149
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其中 几 组 有 代 表 性 的 指 标 测 算 结 果 表 明,农 村 人 均 基 础 设 施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人均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 的 比 重 为 0.2497;农 村 每 万 名 小 学 生 拥 有 教 师 数/城 镇每万名小学生拥有教师数比重为 0.2821,农村普通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文化比重/城镇普通初中 教 师 本 科 及 以 上 文 化 比 重 为 0.2218;农 村 每 万 人 拥 有 医 生 数 (执 业 医 师 + 执 业 助 理 医 师 )/城 镇 每 万 人 拥 有 医 生 数 (执 业 医 师 + 执 业 助 理 医 师 )比 重 为 0.2216,农 村 每 万 人 拥 有 卫 生 机 构 数/城 镇 每 万 人 拥 有 卫 生 机 构数比重 为0.2328;农村参加基本养 老 保 险 人 数 占 农 村 人 口 总 人 数 比 重/城 镇 参 加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人 数 占城镇人口总人数比重为0.2086[3]。其结果,为寻求自身公共服务的受益水平,很多农村居民 一 旦 有 了 经济上的能力,就往往选择进入城镇社会去追 求 他 们 梦 寐 以 求 的 理 想 生 活 方 式。在 这 样 的 情 境 下,要 实 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满足农村公共 服 务 需 求 的 力 度,用 公 共 服 务 的 供 给 缩 小 城 乡 居 民 的 福 利 差 别 ,改 善 农 村 居 民 愿 意 留 在 农 村 、建 设 农 村 的 必 要 条 件 。
2021 年 7 月 第46卷 第4期
河 北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城镇化发展与财政政策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
区现代化水平 的重要标志 。 0 1 2 0 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斯蒂格利茨曾把 “ 中国的城镇化” 美 国的高科技” 和“
并列 为影 响 2 世纪 人类 发展进 程 的两 大关键 因 素 。 1
国外许 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都走在 了中国 的前 面 , 发
达 国家的城 镇化起步较早 , 在推进 城镇化 的进程 中发 达国家都 曾运用财 税政 策对 自然发 展的城 镇化 进行
何事物在 成长过 程中都 涉及到两个问题 ,即 “ ” 量 和 “ ” 质 两个方 面 , 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发展和财政 收入 和
支 出的促进作用 同样体现在这些地方 , 本文将研 究的 重点放在“ 及 “ 的动态层 而下所体现出的城镇化 量” 量” 与财政政策的动态关系上。
关键词 : 财政政策 ; 城镇化 ; 脉冲响应函数 ; 向量 自回归模 型
Em piia a y i o Ur a ia i n a d Fi n i lPoiy i i rc lAn l ss t b n z to n na ca l n Ch na c
Yu Ho g a nyn
用 。同时 , 经济决定财政的基本情况 , 城镇化带来经济 增长 的同时 , 然会带动财政政策 的相应变迁 。一方 必 面城镇化进程对 经济发展 、 财政收入增长和财 政支出 的优 化起着一 定的促进 作用 ; 另一 方面 , 即便是城镇 化有其 内在性的客观发展规律 , 但政府仍可运 用财政
1 引言
城镇化是人类 文明进 步的结果 , 是一 个 国家 和地
展水平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性 ( 郭驰 ,05 , 20 )这与我国改 革 开放 以来 , 济发展与城镇化表现是具有一致性 的 经 ( 王淑梅 ,0 7 , 20 )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 的重要 工具 , 推进城镇 化的进程中应该起到关键 的激励作 在
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投入与资源配置研究
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投入与资源配置研究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方向。
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是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讨财政投入与资源配置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和建议。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城乡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然而,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城市发展过快,资源过度集中,农村发展滞后,资源匮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
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依然面临发展不足的问题,城市过剩产能严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财政投入与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
二、财政投入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财政投入是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可以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均衡发展。
财政投入可以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鼓励农村产业发展,支持留守儿童和老人福利保障。
在城市方面,财政投入可以用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改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吸引人才流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资源配置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性资源配置是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有效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在城乡之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城乡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资源配置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融合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城乡发展不平衡性。
资源配置可以帮助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四、财政投入与资源配置的优化建议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优化财政投入与资源配置。
一是加大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二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思考
当长的时 间,如英 国经历了 1 0 , 国 10 ,德国 8 年 , 2年 法 0年 0 美 国 4 ,而我 国在短短的 2 0年 0多年间 ,就 达到 4 %以上的 0
水平 。城镇化 的快速 发展 ,既取得 了辉煌的成就 ,也产生了
一
些突 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 ( ) 国城 镇化 快速 发 展 中的突 出 问题 一 我 1 .公共服务提供不足 ,影响和谐稳定。由于我国政府正
营 、财政投资为主 的格局。城镇 基础设施是 城镇存在 和发 展的物质基础 ,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体 制改革滞后 ,没有建 立起适应城镇化 发展需要的主要的、稳 定的 、长效的资金投 入机制。市场化融资 、特许经营的等进 展较慢 。债券 、股票 融资 比重偏小 ,财政资 金和银 行贷款投入仍超过一半以上 。
突出表现在公共交通、 教育、卫生、 社会保障、公共安全、 环境
较高及相应的政治 动 员能 力 ,出台许多地方优惠政策,人为
保护等诸方面。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 城市空间和数量的不断 扩张 , 持续的人 口流人, 则更是加剧 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体 系的压力,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 2. 土地 资源 浪费 ,环境 承 载压 力剧 增 。 目前 ,土地 城镇化速度过快 ,人 口城市化和产业化发展却相对滞后 ,造 成 城市大量 空间资源 闲置 , 地等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与此 耕 同时缺乏合理规 划 , 贪大求洋 , 大广场 、 大立交 、大马路 、大
由于水土等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 乏必要 的污染 物处理 缺
导致提供的公共服务规模 、结构 与质量不能 适应城镇化进程
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方面 。
和 生态建设措施等 ,导致生态和环境状况严重恶化 。
财政支持城镇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财政支持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建议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财政不仅要解决好产业支撑、市场建设、城镇美化等硬件建设,而且要大力支持完善城镇综合配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逐步消除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促使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财力有限状况下,为满足城镇建设资金需求,如何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通过财政资金导向性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以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财政支持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就我市财政支持城市建设的情况来看,突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体制机制尚需理顺。
一是部门各自为政,分散并浪费了有限的财力资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多头,市政、交通、电力、邮电等各自分散承担独立的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来源有的从条条上划拨下来,有的从其代征的专项建设资金中直接使用,导致资金分散,形成不了合力。
二是城建资产运作效率低。
长期以来,由于城建基础设施垄断经营,无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城建资产闲置现象比较普遍,资产运作率不高;加上对城建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资产权属不清,资产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三是城建投入维护性支出比重高,且随着城建系统养护人员的增加、运行费用的增长,这一比例将继续提高。
四是对财政支持城镇建设把握不准确,片面地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由政府投入,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有的则把以土生财当成取得城建资金的唯一来源,一讲到支持城镇建设就提出卖地,忽视了城镇整个资产的市场化运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市场化动作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土地资本注入存隐患,部分包袱成债务负担。
一是投资总量与实际需求量的不平衡。
如果把有限的土地大部分用于房地产开发,使城市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有效的增值,还会给刚刚建立的土地市场造成冲击。
二是取得土地的部门和单位,绝大多数试图搞小区、搞商品房。
由于房产需求量渐趋饱和,也会造成投资的浪费和积压。
三是一些公司以取得的土地抵押贷款,投资项目难以得到预计的投资回报,形成了债务包袱沉重。
加快南宁市江南区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财政政策研究
研究的重要课题 。
二 、加 快 江 南 区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财 政 政 策
思 考 ( 一) 改革完善财税体 制 , 增强地方 在城镇 化进 程中
的自我发展能力 。
一
机构向城镇建设提供 中长期信 贷 ,支持基础设施 建设 等 长线项 目,全方位地吸引社会资金。
( 三) 重点实施土地集 约式发 展 , 完善土地 出让财 政 管理制度 。 严格贯彻执行新增建设 用地土地 有偿使 用费和 土地 出让金管理 的法规 、 制度 , 切实将土地 出让 金纳入预 算管
权交易来吸收社会 、 个人 资金 , 调 控部 分社 会财 力 , 积极
引导农村城镇化进程 中的现代产业体 系与金融 、 资本融合
发展, 解 决城 镇 化 进程 中 乡镇 企 业 融 资难 的问题 。
二是开放农村城镇化进程 中基础设施建设和 运营市 场, 加大城镇建设 过程 中企 业参 与投融 资的力度 。坚持
镇化发展进程 中区域内龙头企业或产业辐射带 动作 用不
用。通过发展信 用担保 、 典 当、 创业风险投资 、 小额贷款等
多元化投融资机 制 , 加快 发展和利 用资本市场 , 鼓励金融 部门加强对城镇建设 的中短期信 贷支持 ,加快 重大项 目 建设 , 加强对社私营业主介入社会 公共产 品领 域 , 对 有收益 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论文报告: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提高城市化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的机制设计和效果评估等角度,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其应对策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指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人口在城镇间更加自由、平等地流动,以期实现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有序推进。
鉴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达到57.4%,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70%左右,这预示着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将呈现世界罕见的规模和速度。
因此,新型城镇化是适应中国城市化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逐渐浮现。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财力的支持要求巨大。
城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公共服务设施等,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其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保护问题。
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保障农民的权益,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土地转移、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的机制设计为了有效地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这些政策应该围绕着促进城镇化发展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这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主要的手段包括:(一)建立投融资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以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协调推进,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的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建立统一的投资和财政支持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投资等方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
市场机制可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效率。
(二)健全土地制度。
要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必须在土地制度和管理方面进行改革。
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转移支付政策研究
ltd wi h oa rnfrp y ns,t nfrp y nsi ae t tett t se a me t r se a me t nGDP,ta se a me t h oa n o fcnrlgv rme ,ta se  ̄ me si h l a a rnfrp y nsi tettl c meo e ta o en n rn fr n i t p t n n tt n n ilep n iue a d t nfrp y nsi oa s ̄ ic meo clg vr me t t n,s ge ti rvn h xsig sse o rnfr oa f a ca x e dtr n r se a me t nttlf c n o fl a o en n ,i li a i o a t u g s mp o ig t e itn ytm ft s e a e
过 对 19 94—20 0 9年 的数 据 进 行 pasn系数 相 关 性 分 析 , 示 了城 镇 化 率 与 转 移 支付 总量 、 移 支付 占 G P 比 er o 显 转 D
重 、 移 支 付 占 中 央 财政 总 收 入 比 重 、 移 支 付 占财 政 总 支 出 比重 和 转 移 支付 占地 方 财 政 总 收入 比重 呈 高 度 正 转 转
LIL n. ENG ng— v a M Ti i
( ri U i rt f o m re H ri lO 2 ,hn ) Ha n n esyo m ec , ab 5o 8 C ia b v i C n
Ab t a t Ur a ia in i t e c l r e r e o e mo e e o o c g o h a d t e fs a r n e a me tp a s a cu i l oe i h rc s J s r c : b n z t s h o e d v rf c ft r m c n mi r wt . n h c lta frp y n l y r c a l n t e p o e s( o i o h d i r f te ub nzt n h r a iai .Byt e d t n lss u i g t e p a s n c re ai n c e ii n f 1 9 o h a a a a y i s n e r o o r lt o f ce to 9 4—2 0 h o 0 9,W o c u et e u b n z t n r t sp st e y c r 一 e c n l d h r a iai ae i o ii l ol o v  ̄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支持城镇化建设
、
灵 活运用 货 币政策 工具 , 引导
信 贷资金 向城镇化建设领域倾 斜
( 一) 开展 调 查 研 究 , 了解 大庆 市城 镇 化 建 设
进程
( 三) 制定《 金 融 支持城镇化 建设指导意见》 , 明确 城镇 化建 设信 贷 支持 重点
一
是 支持 资 源 型城 市 转 型 ,不 断 壮 大产 业 支
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探索构建金融支持城镇 化 建 设 的长 效机 制 。
( 二) 召 开政 银 企 座 谈 会 , 找 准 金 融 支持 城 镇
基 。《 指导意见》 要求金融机构要把支持农业发展 作 为 城镇 化 建设 的一个 重 要 切人 点 ,信 贷 资 金 向 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 、 家庭农场 、 农民专业合作社 等领域倾斜 , 推动发展现代农业 。 开展农贷产品创
2 0 1 3年 1 O月
总第 1 8 0期 第 5期
・
大 庆 社 会 科 学 D a Q i n g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Oc t . , 2 01 3 S e r i a l No . 1 8 0 No . 5
金 融窗 口・
化 建 设 的切入 点
按照城镇化建设总体要求 , 大庆市委 、 市政府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1 5
[ 作者简介 ] 李文娟 ( 1 9 7 1 一 ) , 女, 黑龙 江林 句人 , 副科长 , 经济师 , 主要从 事货 币政策研 究。
・
11 5・
新, 扩大“ 公 司+ 农户” “ 公 司+ 农 村 合 作 组织 + 农户” 等 金融 产 品 的覆 盖 面 。并 根 据 城镇 化 建设 中农 业 生 产发 展趋 势 , 不断 研 发新 的信 贷产 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支持城镇化建设相关政策研究--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村庄整体搬迁政策研究时间:2011-09-22 09:55:46 来源:作者:马琼点击:265正文字号:【大中小】【打印】城镇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世界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化也随之产生和发展。
时至今日,城镇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含义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带动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镇数量日益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其发展过程主要有一下阶段:一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二是第二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产业在城镇发展;三是地域性质和景观的转化;四是城市文明、城市意识的扩散和传播。
总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既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也表现为由此引发的城镇结构和功能的转变以及生产方式与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推进城镇化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在深刻总结经验,客观认识国情,科学分析城镇化未来态势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采煤沉陷区村庄整体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煤炭资源开采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如地下开采导致地表塌陷、煤矸石堆压土地等,引起区域耕地绝产、村庄搬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研究、探索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及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淮南是煤炭资源型城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综合治理是我市面临的两大课题。
由于采煤造成的地表塌陷,而引发的村庄整体搬迁已诱发出另一课题的产生,即,如何处理好村庄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的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资源开发到哪城镇就建设、发展到哪。
同时,由于采煤沉陷区造成的村庄搬迁,又形成新的搬迁集聚区,即,新的城镇。
因此,结合淮南的特点,深入研究我市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探寻淮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对我市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我市采煤沉陷区村庄整体搬迁的现状淮南矿区自1903年开矿以来,历时近百年,采煤塌陷从煤炭开采开始就相伴而生。
截至2009年底,全市采煤塌陷区面积约24.558万亩(163.72平方公里),塌陷区占全市总面积6.48%,占用耕地面积约16万亩。
目前全市仍以每年约1.8--2.5万亩的速度塌陷,预计到2020年,全市塌陷区总面积将达到55.36万亩(369.0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61%。
预计淮南煤田开采完成后,全市塌陷总面积将达到102.42万亩(682.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03%。
塌陷造成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山体失稳与崩塌、堤岸失稳等现象,严重的威胁着民宅、学校、医院、道路、桥梁及水电等设施,同时,塌陷也严重阻碍了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搬迁和治理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村庄搬迁的总体规划。
根据国家及省、市各级国土部门关于加强矿区环境建设工作的意见,为了加快淮南市经济发展步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2009--2010年,我市启动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项目35个,其中:2009年应急工程项目19个,搬迁18567户,60689人;2010年应急工程项目16个,搬迁11218户,35101人;另外,实施采煤塌陷区城市居民搬迁项目8个,搬迁14384户,43152人。
两年投入资金38.7亿元,其中:2009年24.1亿元、2010年14.6亿元。
另,据淮南市2009—2020年村庄搬迁规划,到2020年,位于煤矿沉陷区内的20个镇、329个自然村,约208390人将进行村庄搬迁,规划搬迁新址32个,建设用地约1255公顷。
通过塌陷区内大量村庄迁出,原有分散的村庄数量会大量减少,同时,形成一批新的居住聚集区和新的小城镇,原有的城镇规模也将随之扩大。
(二)搬迁安置模式及设想。
按照淮南市制定的城(矿)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根据采煤塌陷区特点,我市提出了“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和治理的新思路。
(1)新村选址模式。
所谓集中式搬迁,就是在淮南全市规划若干个新市镇,把未来10年沉陷区内20万居民集中搬迁,改变以往东一个、西一个“小、近、散”杂乱搬迁状况。
淮南市在实施“大集中搬迁”中对于新村的选择逐步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模式:①选择新规划点建新市镇。
淮南市采煤区塌陷范围广,涉及村庄较多,为了能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一般在塌陷区外选择一处较大地块作为安置点,将某些塌陷区的塌陷人口全部集中安置起来,同时进行配套建设各类服务设施,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市镇。
如此安置点如,夹沟新镇、芦集南村等。
②扩大原有城区。
一些塌陷区在临近处很难找到合适的安置点,而被集中安置在区、县的城区附近,新的安置区可以利用老城区各类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受老城区辐射带动,逐步发展成熟,与老城区融为一体,从而扩大了原有老城区。
如凤台县的凤凰湖新村,就紧邻凤台老县城。
③扩大原有特色老集镇。
一些临近集镇的塌陷区的群众可以就近安置在集镇边缘,一方面可以利用集镇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减少安置成本,另一方面扩大了原有集镇规模。
如,潘集区的潘集新村,就选择在潘集镇的边缘。
④在矿区门口设置小规模安置小区。
采煤区群众一般会自发在矿区门口道路两侧聚集,做些买卖和小吃等生意。
因此,可以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在矿区门口设置小规模安置小区,同时,配套商业服务设施,进行合理引导,有序经营。
⑤在山南新区设置安置小区。
淮南市山南新区为淮南市规划的新城区,规划到2020年,山南新区人口达到60万,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其水系、绿化将纵贯整个南部新城,城区与舜耕山及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营造宜居环境。
该区在未来若干年将成为淮南市城区居民争相进驻的理想居住地。
因此,可在该区划出一区域作为采煤塌陷区居民安置小区,由市政府根据各区、县搬迁人口状况,有计划进行建设和搬迁安置。
(2)新村建设模式。
对于新村建设可以从以往的政府代建逐步转变为公司代建模式。
由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或招标方式,引进具有房产开发资质的建设投资公司,由投资公司先期代建,将安置区分为多层搬迁安置房住宅区和商住两个功能区。
商住区所得利润用于弥补住宅区楼房建设及公建费用,使住宅区楼房能以低于建设成本价出售给搬迁群众。
群众得了实惠,合作公司也实现了合理盈利。
通过该种模式实现了集中化、规模化建设,既节约了土地、降低了住宅房价,又解决了搬迁安置建设资金和公建配套问题。
(3)安置模式。
由于大量村庄的搬迁和耕地数量的减少,大量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来源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失地农民“安居”的问题,也要充分考虑其“乐业”问题,从而实现“发展式安置”,要实现“发展式安置”可考虑以下几个模式:①规划新建配套商业门面和服务设施。
在新建的集中安置区规划中,建设一定数量的商业门面和服务设施,从而提供就业机会。
②对搬迁区群众进行培训。
拥有一定的就业能力是就业的基础,也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由区、县政府对搬迁区群众实施“差异化”就业培训,多渠道、全方位提升群众就业能力,促进就业。
一是开展普通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进行家政保洁、物业管理、园林绿化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开展专业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年龄较小,愿意掌握一技之长的群众,组织开展电工、电焊工、电器设备维修、汽车驾驶等专业培训;三是对有创业的愿意群众进行创业培训。
此外,可以结合塌陷区群众的实际状况和要求进行其他技能的培训。
③与采煤企业建立长效用工机制。
由政府抽调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对采煤塌陷区人员进行调查,建立安置区人员信息库,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并建立备用人才库和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为采煤企业提供后勤服务人员和一线采煤工人等,从而与采煤企业建立长效用工机制。
④建立农民创业园。
在搬迁点附近规划出农民创业园或工业园,同时,做好交通、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并对创业农民提供有关政策扶持。
⑤建立劳务输出机制。
各区、县建立劳务输出管理机构,与外地用工企业建立劳务输出机制,同时,在安置区建立劳务输出平台,科学有序地向外输送劳务人员。
(4)塌陷区治理模式。
根据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特点及塌陷地的不同时期,积极探索动态治理和静态治理相结合方式。
抛开传统的塌陷区“土地复垦”单一模式,逐步探索塌陷区新的利用方式,让塌陷区能够“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最终使得淮南市的塌陷区成为一个生态区、旅游区和开发区。
由于淮南市塌陷区最终形成的是塌陷水面较多,可考虑将塌陷区与淮南市境内现有湖面相连起来,并与淮河贯通,引淮入湖、湖淮相连,将淮南市打造成“半城湖光半城楼”的幽美新城。
四、村庄整体搬迁的现实意义淮南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和矿业、矿城、矿工问题叠加。
地矿矛盾、工人与当地农民的纠纷不断,因此,加快村庄整体搬迁,对化解上述矛盾,维护稳定,促进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同时,在村庄的搬迁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村庄整体搬迁的社会效益。
村庄集中搬迁是一个或者多个自然村聚并,它是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重要“窗口”,是我国城乡融合的现行区、城乡统一的桥梁,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压煤村庄搬迁在搬迁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相同的社会效益。
搬迁过程中在原有自然村庄的基础上,利用搬迁契机进行城镇化建设,在搬迁过程中对原有的社会结构、邻里关系、人际交往关系、居住形式进行深入的调研,在规划过程中重视居民的参与,采纳群众意见,在新居的设计中,塑造一个符合原有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
在新村管理服务中,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居民的活动场所、公共建筑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积极组织当地居民的各项公共活动,促进搬迁各个村庄的村民交往,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构建合理的社会文脉。
同时,村庄搬迁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基本完成新村的道路、绿化、安全饮水、垃圾处理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