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云南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云南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云南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已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全省面上数据分析,针对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云南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州市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城镇化的推进使部分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消失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提升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提倡就地城镇化;提高农村人口市民化转化水平;保持特色浓郁的城镇文化。

标签: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对策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

云南省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地方特色的省份,境内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独特,在新开放格局中战略地位显著,因此积极探索云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云南跨越发展模式的优先选择,也是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

一、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也快速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城镇化率持续提升,由1978年的10.12%提高到2014年的41.73%。

有学者把城镇化进程分为六个阶段:城镇化率在10%以下是城镇化史前阶段;10%~20%是城镇化起步阶段,20%~50%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50%~60%是城镇化基本完成阶段;60%~80%是城镇化自我完善和城乡完全实现一体化阶段。

可见,截至2014年,城镇化率为41.73%的云南已经进入到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二)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的六大城市群云南初步形成了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的六大城市群。

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乡关系,基本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对 农村的剥夺关系。前期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广大农民禁锢在农村,但是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和活力,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村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 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剩余。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又创造出大 量的工作机会,不断地吸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家对农民户籍制度 管理的不断放松也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一部分取得城市户口和居 留权的,经济条件较好的进城农民纷纷弃置农村旧宅,在城市购置新 居,安家落户。而一部分没有取得城市户口和居留权或没有经济条件 的进城农民和在家农民也在不断的改造旧居,建设新屋。 农民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及翻建新居的热情不断提高, 促使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发生不断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宅基地的福利 功能和村庄规划管理的长期缺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 展相对滞后,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的现象日益严重,聚落空心 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转移减少未与农村居民点 用地面积缩减相挂钩,相反,农村人均居住用地不断增加,“两栖” 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架构仍未根本突 破,城乡之间矛盾突出,农民工就业压力较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 规划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不仅会加剧发展,而 且会长期存在。 农村空心化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 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空心村”的出现。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空心 村”或农村空心化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乡 村聚落空心化、乡村聚落空废化和住宅空心化,侧重对农村宅基地演 化特征与问题的探讨。 张昭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将它定义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 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 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张军英从村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将 它定义为:“空心村”是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 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 现象;薛力从城市化角度出发,认为“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市 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是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 现,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 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 形态的分异现象。对于“空心村”现象产生的原因,已有一些学者提 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分析,主要有几点: 1.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土地保护意识淡薄。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 规定,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任何个人和单位不 得私自转让和买卖。但是有些地方,大多数农民由于知识水平低、法 制观念淡薄根本没有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的意识,而是看做私有,甚 至认为承包的耕地也看做个人所有,随意占地建房。 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不完全。改革开放后,城乡间户籍差 别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全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 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行,每年都有几百万人进城务工,他们 中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在城市安家,变为“城里人”。 3.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宅基地管理薄弱。我国多数农村是过去形 成的乡村聚落形态,长期不搞村镇规划,或在规划中不讲科学,只注 重新房的便利、风水,而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村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究及其实证分析.pdf 53 农村城镇化发展制度创新探析.pdf 54 农村城镇化规划中的协同主义解析.pdf 56

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

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

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新型城镇化示范报告(一)为了配合省市新型城镇化研究工作,我县通过组织研讨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等方式,脚踏实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充分了解我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深刻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调查报告如下: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及其成就奎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我县一直围绕“一江两岸、新老融合、南拓东进、生产城市对接”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城区为景区、以公园为城区、以村庄为社区,加快建设“山水**、美丽漳乡、生态富县”,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

全县城镇户籍人口8.3万人,新增城镇户籍人口1568人,城镇常住人口15.7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4.6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万人。

县城建成区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0.2%。

1.注重规划引导,促进城镇科学发展。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和调节作用,始终把加强规划管理放在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启动实施了第三轮县城、各乡镇总体规划和县城绿道、商业网点、城市绿地系统、排水和燃气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完成了全县30多个村庄的规划。

同时,为了保护县城的历史建筑,我们还完成了金田乡银镇村和珠江乡沙溪村两个民族传统村落。

按照城市建设“注重面与衬,更注重地与地下”的要求,投资111.5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县城(含工业园区)地下管线普查约9.6平方公里。

大力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规划审批前后公示制度,实现一张城市建设规划图、一笔审批、一盘棋,确保城市建设始终遵循规划确定的方向。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实施精细、精致、优质建设,努力推进城市景区“互动”、公园与城区“对接”、城乡“融合”。

城市建设加快升级,道路改造工程加快。

公园路、站前大道、白富门至栈桥景观路已建成。

武功山大道和宝成路地面立面改造工程已经完成。

组织实施了17条小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构建了“三横四纵”的城市交通网络框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e c o l o ic g l a e n v i r o n me n t p r o b l e ms a p p e a r e d i n C h i n a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c a u s e s ls a o a r e
镇化水平 的高低 ,是指一个地 区常住于城镇 的人 口
数量 占该 地 区总人 口数量 的 比例 。目前 , 世 界各 国 的 统计 数据 表 明 , 有一 半 以上 的人 口居 住在 城市 。 世 界
析其 问题成因 ,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农村生态环境 问题 的有效对策。 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沈阳市为例 , 在深入调查、 全面研究沈阳
铁、 建材 、 化工 、 矿产等资源型产品供应 和初级工业 产品加工为主 , 高强度 的开发和不合理 的经济结构
对 生 态环 境造 成 了极 大破 坏 。由于 一些 工 厂 企业 不
森林资源 , 因此导致资源的短缺 、 环境质量 的下降 , 又阻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 ,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农 民发展经济的同时 , 缺乏正确 的意识和发展途径 , 不能合理利用和保护 自然资源 ,采取大肆消耗资源
二元 社会结 构影 响下 , 城乡差 异造 成一部分 农 民急 于 摆脱 贫 困处 境 , 但他 们却 以掠夺式 的方式利 用土 地 和
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2 _ 2 沈 阳市 在 新 型 城 镇 化 进 程 中农 村 生 态 环 境 出
现 的 问题
沈 阳是 我 国 最重 要 的老 工 业 基 地 ,以 煤 炭 、 钢

新型城镇化的几个核心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几个核心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几个核心问题作者: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5期前言“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快速城镇化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

十八大开启改革新起点,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发展战略,中央高层将其提到新的高度,各地亦纷纷出台举措推进城镇化新一轮发展。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各有各的理解,其间涉及到诸多关乎全局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核心问题亟需厘清。

我们在征求相关领域30多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初步整理出新型城镇化讨论最多、争议最大的几个核心问题:“快点好还是慢点好”、“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说了算”、“土地改革:同地同权还是二元并行”、“农民进城:过客还是居民”。

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讨论和辨析。

策划专题中呈现了很多富有见地的观点。

如专家认为,中国的城市病已经蔓延到省会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地方政府推进城市化心情太急、速度太快,新型城镇化应按照舍得放、慢一点、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积极稳妥推进“人的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就是要对住房、土地、户口制度等进行改革,让农民进城后享受公平待遇,真正使农民变成市民。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产权、自由迁徙权、自由择业权、自由交易权,强调在公平竞争下让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土地制度改革尤其要注重顶层设计,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有专家指出,城镇化的本意就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的过程,那种将新型城镇化理解为舍弃大城市、发展小城镇的看法是根本错误的。

一方面,我国的大都市与日韩美等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结合我国目前发展阶段也应积极培育小城镇。

二者并行不悖。

为此,城市规划发展应切合当地实际,不可盲目求大求全求新。

为增强针对性,我们还进行了“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发人深思:如40.34%的受调查者认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快了”;对近期各地纷纷出台举措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45.56%的受调查者表示“充满担忧”,只有23.07%的受调查者表示“值得期待”;最担心出现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政绩、形象工程多(占总32.18%),占用耕地过多(占总,26.82%),征地大跃进(占总20.91%)。

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新型城镇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为进一步研究探索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参考决策,按照政协年度工作安排,自*月份开始,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部门及专家,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组织座谈、微信和网络征求意见等形式,全面了解了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路子,增强城市向心力,释放县域新活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全市常住人口*人,城镇人口*人,城镇化率(一)市域城镇布局不断优化。

按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原则,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市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不断优化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

规划提标。

*年*月,我市启动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确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为规划编制单位。

截至目前,高铁南站以南片区城市设计已审议通过,仰韶大道沿线城市设计已编制完成并形成评审成果,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正在进行方案编制阶段,旧城改造(*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高铁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正在进行方案深化阶段。

建设提质。

按照《*省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办法》要求,结合我市人均城镇用地水平和城镇规模现状,按照*区人均*平方米,*市、*县、*市、*区、*县人均*平方米标准,确定进城落户人口城镇新增建设用地。

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鼓励进城农民进行宅基地复垦来扩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保障非户籍人口城市落户建设用地指标需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城镇发展不平衡。

一些大城市因功能过多、产业集聚,导致规模扩张过快,出现房价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而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产业支撑不足,发展活力不足。

2、农民工市民化任务繁重。

由于户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2018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仍达到16.2个百分点。

3、城镇发展特色不足。

有的地方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贪大求快,脱离实际追求“第一高楼”,建宽马路、大广场,忽视城市精细管理和居民需求,忽视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和城市个性塑造,造成“千城一面”“千楼一面”。

4、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还需努力。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仍达到2.69∶11。

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尚未形成,农村资源变资本、变财富的渠道还不畅通。

同时,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并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还十分艰巨。

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退出机制不畅,缺乏自主退出的制度安排,也不利于农业人口有序转移。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全面取消300万以下的小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

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2、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的机制,稳步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数量和水平,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浅析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发展对策

浅析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发展对策
但 是传 统 型 的城 镇 化发 展 模 式 已经 逐渐 不 能适 应 现 代社 会 的发 展 以人 为本 需求, 经 济 发 展 需 要 拉动 内需 , 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城 市 的 发 展 发展新 型城 镇化 的根本 目的是 为了实现人 民生活水平 日益 为 了适应环境的需要,也要不断的进行 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节约保 提高, 满足人们 的各项需 要。因此, 新型城镇 化建设应 当更 加坚
护, 加强城镇化的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传城镇化造成的 问题 , 也 持 以人为本 , 针对人 口迁 移问题, 应 当注 意实现人 口的城 乡迁移 迫使者城镇化建设需要站在新的角度与侧面去重新考察。 身份的转变同步, 保证居 民的各项权利得到享受。真正做到老有 基于传统城镇化 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并结合现 阶段我 国国情 所养 , 老有所依 。 与时代特 征,进 行新 型城 镇化建设十分必要 ,并且应 当注意 的 2 . 2 城镇 化 建设应 当兼顾公 平 是,在 进行新型城镇 化的基本模式 的确定上应 当遵 循一定 的原 城镇化建设 中容 易造 成聚集 ,过度 的聚集将 会导致环境拥 则。要始终坚持“ 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发展 ” 战略, 始终坚持解 决城 挤, 进而为城镇 化建 设造成额外成本。进行新型城镇 化建 设应 当 镇化的人 口重心 问题 ,建立 以信息化 带动农业化与现代化 工业 注 意从整体上进行空间局部 ,从根本上 防止 出现上述 问题 。另 发展的运行机制 。从表 现上 看, 新型城镇化 的基本模式在建设上 外, 充分协调大 中小城市之 间的发展 关系 , 以大城市带动 中小城 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市协调发展 , 平衡分配 由于城镇化建设造成的压 力。
党在十八大中提 出要进行新型城镇化建 设的重要战略安排 , 等 的 资源 共 享 的权 利 。从 具 体 的 内容 上看 主 要包 括 两个 方 面 : 通过经济发展方式上的稳步调整 ,以城镇 化建设实现经济结构 转变 、 发展方式的方 向性调整的 目的。我 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 ( 1 ) 新型城镇化的经济环境 总体上看 ,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建立在新 型经济发展环

开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开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开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作者:王丽芳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13期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而开封作为中原发展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之一,新型城镇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旅游市场发育不好等,本文拟分析开封市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新型城镇化概述(一)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背景、内涵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得到了一个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得到了很大提升,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就业问题,对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形成了城乡的二元结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相互协调问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等,而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比发达国家来说,差距很大。

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使我国城镇化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一种注重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注重协调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

与以往的城镇化发展不同,新型城镇化遵从“公平服务共享”、“集约利用高效”、“发展可持续”三个原则,不止注重人口向城镇的集中,更加注重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各项权益的取得,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群的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的意义1.可以拉动投资需求增长。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会增加人们对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对于住房等需求也会增大,这必然会促进这些方面投资的增长,而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必然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2.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现代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注重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城市的更快发展过程需要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升级,而实现农村的发展,也必须形成农村的产业支撑,形成特色产业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将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现代化发展。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形成。

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

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

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

(二)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

近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

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心镇建制镇发育程度不高,镇区规模普遍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缺少第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

重点中心镇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服务等功能。

(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难以突破。

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

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较突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用地不足,建设用地调剂受到制约。

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

(四)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

失地农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失地农民心理不踏实,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失地农民农转非较为困难,即使农转非,也没有享受城市低保,城市青年服兵役等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五)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前些年机构改革把乡镇的城建办取消,这就使各乡镇的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形成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

(一)一个核心。

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不外要回答两方面问是同:一是怎么样成为市民,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市民怎样才能过上优质的城市生活?以人为本是个老生长谈。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以河北保定市为例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以河北保定市为例

一、保定市城乡发展概况(一)保定市基本情况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现辖5区、4市、19个县。

保定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101.66万人,其中市区280.6万人,农业人口706.70万人,非农业人口394.96万人。

(二)保定市城乡差异现状1.城镇化速度加快,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前,河北省城镇化率为10.94%,保定市的城镇化率仅为3.68%,低于河北省近7个百分点。

1990~2000年河北省由14.36%提高到19.60%,保定市提高到9.53%,与全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4~2005年间,保定市城镇化水平得到飞跃式发展,由11.31%跃升至30%。

[1]但是,这次飞跃的主要原因是市内一些行政区域的调整,郊区以及徐水、清苑等的一部分被划为市区。

到2009年底,保定市的城镇化率为39.55%,河北省的平均城市化率为45.69%。

由此可见,保定市城镇化速度加快,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城镇化伴随工业化发展,比率仍与工业化率有较大差距中国工业化发展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地区工业产值迅速增长,工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起步,并日益呈现为加速之势。

作为河北轻工业之城,保定的城镇化随即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工业增加值与地区GDP 的合理比值在1.4至2.5之间。

[2]2009年至今,保定市这一比例从0.27缓慢上升到0.31,但仍然低于其均值。

这显示出保定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生产要素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聚集,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充分发挥。

3.规划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和任意性区域发展规划是政府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设计。

保定市人口众多,虽处平原地区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科学合理的城乡发展规划对保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建设并不是追求短期的表面功夫,盲目攀比和跟风,而是要真正让农民受益,建设农民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正确之举。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2篇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2篇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2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2篇随着个人素养的提升,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要留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肯定的格式。

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1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调研通知的要求,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对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状况如下:一、基本状况束城镇位于xx市东北部35公里处,南邻尊祖庄乡,西邻米各庄镇,北邻卧佛堂镇,东与大城县接壤,面积96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人口5万,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保温建材生产销售基地。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以镇驻地建设为中心,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示范,以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为抓手,由点及面、梯次推动,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取得了肯定成效。

二、城镇化进展现状一是镇区建设主体框架结构不断优化。

20xx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管理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重修了宽6米、长1700米的镇区主干道和南环路、北环路建设工程,镇区形成了“两纵三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

2万人。

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亮化、美化、净化工程。

即将完成的主干道边道3700米的彩砖铺设,开挖了下水道,安装路灯,设置垃圾箱,弱电入地等工程,这些工程进一步提升束城镇的整体形象,对全镇经济进展起到了肯定的拉动作用。

二是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

近几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生产中分别的步伐,“农民进城”数量不断增加,把一部年轻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进展,在肯定程度上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

据统计,我镇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超过了1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到达3000人,主要从事保温、密封、化工、服务等十几个行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解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解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解读第1章引言 (3)1.1 城镇化的背景与意义 (3)1.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内涵 (3)第2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 (4)2.1 发展目标与基本原则 (4)2.2 空间布局与城镇体系 (4)2.3 政策措施与制度创新 (5)第3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3.1 交通基础设施 (5)3.1.1 优化公共交通体系 (5)3.1.2 构建多层次交通网络 (5)3.1.3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6)3.2 水资源与给排水设施 (6)3.2.1 水资源保障 (6)3.2.2 给排水设施建设 (6)3.3 能源供应与环保设施 (6)3.3.1 能源供应保障 (6)3.3.2 环保设施建设 (6)第4章产业布局与转型升级 (7)4.1 产业结构优化与新兴产业培育 (7)4.1.1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 (7)4.1.2 新兴产业选择与发展策略 (7)4.1.3 政策措施与支持体系 (7)4.2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发展 (7)4.2.1 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7)4.2.2 产业集群构建与发展策略 (7)4.2.3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7)4.3 服务业发展与就业促进 (7)4.3.1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7)4.3.2 服务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7)4.3.3 服务业发展与就业促进策略 (8)4.3.4 案例分析与启示 (8)第5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8)5.1 生态环境保护 (8)5.1.1 生态功能分区与保护 (8)5.1.2 生态红线划定与管控 (8)5.1.3 生物多样性保护 (8)5.1.4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8)5.2 环境污染治理 (8)5.2.1 水环境治理 (8)5.2.2 大气环境治理 (9)5.2.3 土壤污染防治 (9)5.2.4 噪声与固体废物治理 (9)5.3 生态修复与建设 (9)5.3.1 退化土地修复 (9)5.3.2 森林与城市绿化 (9)5.3.3 生态廊道建设 (9)5.3.4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9)第6章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9)6.1 教育资源优化与配置 (9)6.1.1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9)6.1.2 提升教育质量 (10)6.1.3 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10)6.2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0)6.2.1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10)6.2.2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10)6.2.3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0)6.3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10)6.3.1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10)6.3.2 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10)6.3.3 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10)第7章城乡融合发展 (11)7.1 城乡规划与政策统筹 (11)7.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1)7.3 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11)第8章人口与就业管理 (11)8.1 人口规模与结构优化 (11)8.1.1 人口规模控制 (11)8.1.2 人口结构优化 (11)8.2 劳动就业与培训 (12)8.2.1 劳动就业保障 (12)8.2.2 职业技能培训 (12)8.3 人才引进与培养 (12)8.3.1 人才引进政策 (12)8.3.2 人才培养机制 (12)8.3.3 人才激励机制 (12)第9章城市治理与社区建设 (12)9.1 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 (12)9.1.1 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12)9.1.2 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13)9.1.3 创新城市治理手段 (13)9.2 社区治理与居民自治 (13)9.2.1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13)9.2.2 推进居民自治 (13)9.2.3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13)9.3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 (13)9.3.1 加强城市安全管理 (13)9.3.2 构建应急管理体系 (13)9.3.3 强化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13)9.3.4 提高市民安全意识 (13)第10章保障措施与评估监管 (14)10.1 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14)10.1.1 完善政策体系 (14)10.1.2 加强资金保障 (14)10.1.3 创新融资模式 (14)10.2 评估监测与绩效考核 (14)10.2.1 建立评估监测机制 (14)10.2.2 强化绩效考核 (14)10.2.3 完善激励机制 (14)10.3 社会参与与公众监督 (14)10.3.1 加强社会参与 (14)10.3.2 强化公众监督 (14)10.3.3 推进信息公开 (15)第1章引言1.1 城镇化的背景与意义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们对 这些 问题 的研 究倾 注 了 大量 心 血 。大部 分 学者 从 多个 角度 进 行 了探 究 ,如 旷联 合 认 为我 国城 镇 化建 设 仍存 在一 些 明显 问题 :一是 农 村城 镇 化严 重 滞后 于农 村 非 农化 。二 是 城镇 化 发展 不 平衡 , 东部 、 中部地 区发
三、 关于农 村城 镇化 的对 策及 原 则研 究 ( ) 村城 镇化 的 对策 、 一 农
产业 向第二 、 三产业转移 ,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变
化 ; 镇 区域 逐渐 扩 大 , 镇 空 间形 态发 生 变化 ; 口、 城 城 人 资本 等经 济要 紊 陕速 、 高效地 在城 乡之 间 流动 。 二、 关于农 村城 镇化 存在 的 问题与 制约 因素 研究
题; 户籍 制度 问题 ; 土地 问题 ; 镇体 制管 理 问题 。张耀 城 军认 为我 国农 村 城镇 化 存在 的问 题有 : 乡二 元 结构 、 城
农 村城 镇 化建 设 资金 短 缺 、 籍 和剪 刀 差政 策 、 户 土地 制
立农业和农村 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 加强制度建设 , 强化
加 快小 城 镇建 设 促进 农 村 城镇 化 :通 过 改革 和加 强 管
理, 促进 小城镇发展 ; 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的小城镇 ; 建
立 可持 续 的农 村城 镇 网络 。王 富喜 等 认为 发展 中心 镇
是 新 世 纪我 国农村 城 镇化 的现实 选 择 :积 极稳 妥 地 推
加剧 ; 村 工业 占用 和毁 坏 了大 量 农 田 ; 农 农村 工 业 的生 态环 境 污染 在局 部 地 区 已经 开始 动摇 农 业 生产 的发 展
的大局 , 是一个具有重大现 实意义的课题 。 0 近1 年来, 学者们 对其进行 了广泛的研 究, 取得 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现就其中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摘要:城镇化发展方式跟原有经济状况和发展模式之间密不可分,进而衍生出了对于城镇化至关重要的土地、优质劳动力和劳动力流转效率以及配套环境效应和整体容量等要素越来越稀缺,并且这种特性已经更加突出和明显。

我国面临的内部与外部共同作用,使得我国必须开始城镇化的转型之路。

转型本质上就是寻觅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合理路线。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措施分析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因素分析1.1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完善是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体现在基础设施好可以助力投资者进入投资,进而促进就业水平、带动就业种类和规模扩大,最终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吸引效应,大量劳动力因为对于生活的追求选择去往城镇,这就会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相反,基础设施不足或者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的话,投资人大概率不会选择这样的地区进行投资,高素质人才也大部分不会选择这些地区进行就业帮助,迫使城镇只能更为依赖原有的自身产业,最终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对助力新型城镇化造成极大阻碍。

1.2城乡差异因素城乡差异是实现城乡协调和城乡融合的关键所在,而助力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路径,城乡差异问题也是制约新型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大阻力。

一旦差距越来越大,城镇的吸引力会远远大于农村,而城镇产生的高收入、高消费也会形成推动农村人口进城的一大推力,进而使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分析2.1倡导绿色理念,走绿色节俭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从意识、行为、态度、知识到价值观等层面改变城镇居民的生活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城镇居民心中,推动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建设绿色城镇。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美德,工作上以绿色服务为先导,提倡远程办公、无纸化学习、大数据引导,从生产、生活等过程实现城镇绿色发展。

提倡绿色消费方式,鼓励适度消费,鼓励绿色衣着消费,杜绝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城镇居民消费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减少生态环境压力,不能破坏后代生存空间。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罗梓宸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2期[摘要]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对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

但是,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城镇化建设水平较低,政府在不该投资的地方投资,欠下巨额债款。

对此,需从三方面予以解决,即全面提高城市经济综合能力,提高城市承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制度改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城市承载力[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02-28-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加强研究,能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建立和谐社会上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城镇化发展迅速、规模逐渐扩大、体制改革卓有成效等。

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环境受到了污染,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1.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第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迅猛,城镇人口密度不断增大。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 多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足足提高了35.8%,人口也从1.72亿增加到了7.31 亿。

第二,城镇设施逐渐完善,城镇功能显著增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镇化设施建设给予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促进了现代化发展[1]。

第三,在户籍制度创新和改革上,对农民进入城市户籍实行全面开放的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工的利益。

同时,不断改革和完善工资保障制度,使农民工也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公共服务。

在城乡征用土地方面,进行了高质量的改革,提高了土地赔偿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原因,并论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及特点,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最后就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生产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原因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进一步对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总体部署。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困难,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明显乏力,而内需不足在短时间内又无法获得快速提振。

在投资、消费结构已经接近“临界点”的情况下,
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而传统城镇化模式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这正是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宏观经济背景。

二、欧美等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及阶段性特征
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城镇化走在了全球前列。

十七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城镇化即伴随工业化快速发展,至上世纪六、七年代已基本完成。

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欧洲城镇化水平达72.6%。

其中西欧和北欧地区超过了85%。

近年来,欧洲努力探索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建设和治理理念较为成熟先进。

美国是当今世界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十九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和对西部地区的开发,美国城镇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50年城镇化率达到64%。

此后,制造业衰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导致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向城市扩散,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社会福利和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引导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最新资料显示,美国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82%。

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工业化国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亚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自身特点走出了“东亚模式”城镇化道路。

二战后,日本百废待兴,政府出台政策走集中型城镇化道路,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的集聚效应,从1950年开始城镇化率实现了年均1.5%的快速发展,到1977年时城镇化率已达76%。

韩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首都首尔为核心,工业发展为纽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到八十年代中期城镇化
率已达77%。

通过欧美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出,城镇化都是以工业化为主要驱动力,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发生阶段,一般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第二阶段即加速阶段,随着工业化推进并向纵深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城镇人口规模急剧扩张;第三阶段即成熟阶段,第三产业兴盛,代替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向城市集中,实现高度城镇化。

在城镇化的发展后期,城市成本的上涨速度会高出经济产出,造成城市经济效益在到达一个峰值之后开始下滑,经济效益边际递减,城市吸引力开始下降,企业和人口开始撤出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地带,向周边的郊区或卫星城镇转移。

在城镇化到达饱和程度之后,城镇化模式会从集中型转向分散型。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镇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镇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地。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让农民拥有市民的权利,如平等受教育权、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权利,而不是简单的居住地和户籍变化。

2012年下半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蓝皮书》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6.91亿,城镇化率达51.27%,但其中有1.59亿农民工,
他们的福利、住房、教育都是农民式的,真正的城镇化率只有40%左右。

新型城镇化要求切实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各种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农民的“安居梦、创业梦、市民梦”三大梦想,将农业人口转变为真正的城市人口。

(二)人为造城现象较为普遍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摊大饼,而是城乡居民权利的扩展和更加有效的保障。

现在许多地方依然延续陈旧的城镇化概念,重物不重人。

各地对建立各种经济开发区、新城区热情不减,特别高铁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一轮城市开发的热潮。

城镇化在某些地方有异化之虞,值得我们警惕。

(三)农民利益保障不力,其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在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也承载着部分养老保障功能,尊重农民的合法土地收益十分重要。

近年来各地传出的野蛮拆迁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保障不力。

农民失地又失业的问题突出,亟待解决。

搞新型城镇化,政府只要管住规划,应让农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放开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

四、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总体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先行和主导地位,从而解决大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

(二)因地制宜,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在确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发展模式。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三)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

农业实现现代化,对于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人口集聚都有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十分漫长。

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广农业高科技,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目前我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已全部纳入新农保、城居保试点,标志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制度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基本实现了世界最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

现阶段工作重点应放在新农保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内容之一。

今后要抓紧扩大覆盖面,继续完善政策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五)重视文化引领作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的古国,文化传统积淀深厚。

要通过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提升整体国民的人文素养,让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生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

要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大对城市绿地、文化建筑、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等设施的投入,丰富城镇化的文化内涵。

五、结束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为47%,城镇化化水平为51%,而发达国家这两项数据则分别为26%和70%,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只有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水平才是中国的未来发展之道。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在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可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鉴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2]魏静,《日本城镇化:突破70%后基建投资才放缓》,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15日
[3]钱彤、顾立林、季明,《新型城镇化要“新”在哪里》,新华网,2012年11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