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铜案例分析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是造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这已为世人所共识。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谈起“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人们大多聚焦于美国及西方国家,殊不知,国内深受其害的企业大有所在。
近些年来不少中央企业(简称央企)为了追逐投资性收益、规避风险、短期投机套利等目的,投资于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
其中,确有企业达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实现了套期保值,获得了较好的利益;但不少企业则严重亏损,付出高昂代价。
特别是去年以来接连披露的中航集团和东航集团的航油期权业务、中远集团的远期费用协议合约(FFA)、和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以及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和深南电原油期权合约等等,都发生巨额浮亏和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这些企业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会发生如此普遍如此严重的损失?原因何在?企业能否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对此,有必要深刻反省和探讨。
一、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总体情况从目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央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呈以下主要特点。
1.参与企业多,业务品种广,亏损数额大。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有68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主要涉及商品期货、汇率掉期、利率掉期,以及期权、结构性存款等品种。
截至2008年10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1250.0亿元,形成了114.0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9.8亿元,浮亏163.8亿元)。
在境内的合约市值为357.4亿元,形成了1.3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亿元,浮亏5.8亿元);在境外的合约市值为894.6亿元,形成了112.7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3亿元,浮亏158.0亿元)。
2.非标准化合约多,交易对手集中,交易风险高。
目前有26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从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OTC),且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是“一对一”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风险大,透明度不够。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共23页
请老师和同学们 提出宝贵的意见 和建议。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二)腐败是悲剧根源:
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这些公 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 自己的,亏了钱是国家的。
在这次事件中,国储中心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均 选择做空,其根本原因也是“想挣钱”。 这次“国储铜 ”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 心。据分析,刘其兵近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 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这是一笔可观 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 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可见很多中国企业、公司中 的个人或集体为了利益的驱使,敢于铤而走险
系列1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铜市继续暴涨, 令刘其兵亏损严重。随后, 刘其兵第一次离家出走, 即发生在铜价越过3000 美元大关不久。2005 年9 月, 伦敦金属交易所铜 价从3500 美元/ 吨上攻至3700美元/ 吨。深受原 期货空头和结构性期权的双重压力, 刘其兵终于 爆仓。当年“十一”国庆长假过后, 铜价突破 4000 美元/ 吨大关。刘其兵再度失踪。此时, 他 所建的空头头寸已达到20 万吨。按照法庭认定 的数据, 账面亏损达到了6.06 亿美元。至此, “国储铜”的巨额亏损案才告一段落。2006 年6 月21 日,刘其兵在云南被捕。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2、强化监管
境外期货市场监管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 部分,我国法律对境外期货市场的监管最主要是 通过对经营主体资格以及行为的规范而得以实现 的。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与思考
内容摘要中国正在经历着飞速的经济发展,但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企业在今年的市场上,特别是在期货市场上发展并不顺利,陆续发生了很多起巨额亏损案,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使得中国期货与国际市场结合,其失败的原因又在哪?本文就2005年发生的国储铜期货事件展开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国储铜;期货交易;市场开放;风险监管国储铜事件的分析与思考金融1002班陶然 2010110616一、事件回放(一)焦点人物国储交易员——刘其兵,1969年出生,中国国家储蓄局所属国家物资调节中心进出口部主任,属初级干部。
(二)对战双方见表1,对弈双方表1 对弈双方(三)事件发展经过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历史记录多次被刷新,持续的时间和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以往。
因此,刘其兵认为涨势即将结束铜价随之将下跌,于是,2005年9月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建立空头头寸约20万吨,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一直是铜消费及进口大国,但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感到不可思议,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二、盘点国储铜的损失在国储铜的诸多报道和评论中,损失往往被掩盖,被淡化了。
假如不盘点其中的惨重损失,这次悲壮的事件将很快被人们淡忘,也就失去一次痛定思痛、深入反省,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机会。
国储中心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铜,做的是现货交易,这种交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铜消费大国并非什么稀奇事,更何况国储的职责就是进行物质储备?说得再直接点,即便国储不进口铜,也会有别的部门负责进口铜,国储中心焉能将功劳记在自己的账上?国储亏损是在期货交易上,是实实在在的亏损,拉现货赚的钱来消减期货上的亏损,国储中心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然而,这只能是欲盖弥彰。
2005年国储铜事件
2005年国储铜事件事件起因:从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
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
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
事件进展:·10月30日,国储局召开会议,就国际铜价问题进行研讨。
会议之后,国储局对外宣布,将在近期向市场抛售3万到5万吨铜。
·11月9日,国储局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发布通告,宣布为抑制中国的铜价,中国将向市场抛出一定数量的储备铜。
·11月11日,国储局声称其持有130万吨库存,比市场预期的要高出100多万吨。
·11月16日,国储局在北京的国宏大厦公开拍卖2万吨库存铜,同时宣布将在11月23日再抛售2万吨。
[详细]·11月17日,国储局官员表示,中国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市场上所持有20万吨空头头寸属于个人行为,该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员。
·11月23日,国家储备铜第二次公开拍卖2万吨,有6629吨铜流拍。
LME铜价跌至每吨4020美元的两周低位附近,在尾盘时回升至4098美元。
[详细]·11月30日,国储局第三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有6100多吨流拍。
同时,LME 铜价创下每吨4270美元的历史新高。
中国国储第三次抛铜压价的意图再度落空。
[详细]·12月7日,国储局第四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度遭遇大面积流拍,仅成交3700吨。
国际铜价依然逆市上涨,创下期铜百年来最高记录——4466.5美元/吨。
[详细]·12月12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坦言,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
这也是国内政府高官首次对“国储铜”事件作出回应。
[详细]2006年03月27日09:30 经济观察报李欣唐君燕随着时间的推移,始于2005年10月的国储铜事件对市场的影响似乎正在被悄然消化。
国储铜事件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事件起因: 2005/11/13开始,外电纷纷披 露中国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在LME 铜期货市场上,以每吨3000多美元 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 万至20万吨。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事件进展:
2005年 年 10/30 11/9 11/11 11/16 11/23 11/30 12/07 12/12
结 束 !
谢 谢 !
二、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一)最“出色”的交易员: 圈内人士对他的评价很高,上 海某期货公司老总说:“给我的第 一印象是:这个人很牛、很傲,是 一个能够在市场中翻手为云覆手为 雨的人物。”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二)独揽交易大权: 伦敦金属交易所圈内交易商 指出,和刘共事的另一位交易员 被剥夺下单权利可能为该事件的 发生埋下了隐患。
A11 安心基金
主题:
国储铜事件
发言人:张小童
演 讲 脉 络 :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 易员”刘其兵》 易员”刘其兵》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三、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三)惩戒缺位是悲剧的外因: 国储中心没有资格从事境外 期货交易,践踏法律法规。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期货市场应走向开放:
1.风险控制系统 1. 2.应对危机方面的方法 3.开放期货市场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国储铜事件
关于国储铜事件的案例分析
造成亏损的原因分析:
1.国家物资储备局的期货交易的目的本应为套期保值,即长头寸铜期货以锁定未来交
易价格,后来却转向投机行为,短头寸做空铜期货,偏离初衷。
2.我国监管机制有所欠缺。
国家物资储备局其实并没有开展国外期货投机业务的资
格。
此外,长期的老鼠仓(庄家在用公有资金再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的资金再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操作的盈利,使得交易员和公司高层达成共识相互包庇。
3.国家物资储备调剂中心到最后实际上只有刘其兵独揽交易大权,大大增加了非理性
交易的可能性。
4.由于在国内交易具有信息优势,获取国家将抑制铜价的消息,故在国外交易过程中
坚信铜价会跌,在巨额亏损情况下仍看空,忽略风险控制,不愿及时止损。
5.伦敦金属交易所监管体系松散,加之国际基金违规获取刘其兵所建头寸信息,造成
逼仓行为的发生。
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1.我国国内应加强监管力度,以避免以权谋私、违规投机行为,防止中航油、国储铜
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应加强监管体系。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惩戒机制,使得从事违规交易的公司有所顾忌。
3.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打造规模更大、开放程度更高的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使信息逐
渐透明化,避免不公平竞争。
进而提升我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与实力。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2009—7-28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
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
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
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
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
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
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
国储铜巨亏事件
参考资料一、事件经过一位中国交易员以发改委下属的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的名义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市场上陆续建立了约20万吨铜的空头头寸,合约的交割期为2005年12月21日。
由于该笔空头头寸过大,而市场不相信中国的国储部门能在指定的期限内实现交割,于是国际炒家乘机逼空。
截至11月18日,LME市场的铜期货价格已经连续涨升至4245美元。
据估计,这些空头寸建仓的均价在3200美元/吨左右(约为四五月间的价格),加上另一家与之协调行动的国有大型企业有色中金的空头头寸,总共达到35万吨。
照此计算,浮亏可能达到数亿美元。
由于这些交易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且涉嫌违规操作,这笔交易被舆论评价为“伦敦版…中航油‟事件”。
巨额空单:可能是“流氓交易”?“按照指定时间交割如此数量巨大的铜,显然不现实。
”11月20日,格林期货首席分析师于军礼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首先从时间上看,要想将铜装运到LME指定的仓库并完成注册,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目前距离交割期限已只有一个月了。
如果届时无法交割,那么只有在交割期之前进行斩仓。
这样,就必然要在LME市场进行反向对冲,买进同样数量的期货铜。
国际基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选择进行逼仓,推动行情上涨,迫使持仓人在更高的价格接盘。
此前的数个月,此次事件的肇事者刘其兵(音)一直在赌铜价将下跌,而铜价却出现了连续6个月的上涨。
据称,刘是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长期代表该中心在海外市场的套期保值业务。
两年前,刘其兵在其他交易员还没有看清趋势之前就已经看涨期铜,从而在中国商品交易界一举成名。
他还以熟练的技术分析著称,传言其在投资交易的过程中,自建的“老鼠仓”就赚了过千万。
然而,据《中国日报》报道,国储官员称,刘所建立的上述期铜空头头寸并非代表政府,其损失完全与该交易员的个人行为有关,这些交易没有登记在公司的账户上,并不涉及中国政府。
刘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在LME建立了大量空头部位”。
国储铜
金融工程案例--国储铜事件一、案例背景自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将步入下跌时期。
如英国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预测,2005年全国铜供应将出现10万多吨的过剩;2004年11月举行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年会上,国际大投资银行也大多预测2005年铜价会下调,市场将持续过剩。
但实际情况却是铜价的逆势上涨,在2005年更是达到期铜市场百年的最高记录4166.5$/吨。
“国储局”事件就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是上涨的时期。
二、案例内容(一)相关情况介绍:1、国家物资储备局(简称国储局)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只能机构。
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宗旨是“服务国防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参与宏观调控、维护国家安全”;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国家物资储备和任务的建议,研究提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及储备物资轮换计划的建议,研究提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事业的发展方针,遵循储备与经营分开的原则,管理国家储备物资和系统国有资产,并负责保值增值,领导所属物资储备管理机构。
2、国际铜价:铜属于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定价基本上市采用期货定价方式,国际铜价格是按照LME 的三月铜期货价格加上一个升贴水。
3、中国是世界铜第一进口国,长期的高价位使中国铜贸易逆差剧增。
据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各类铜产品进口额高达127亿美元,逆差105多亿美元;仅2005年1至9月进口额就已经达到120亿美元,逆差103亿美元,相当于2004年逆差总额。
(二)事件起因: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2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20万吨。
这批头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国储铜经典案例
国储铜经典案例国储铜是指国家储备的铜金属,也是国家战略储备的一部分。
下面列举了10个国储铜经典案例,以展示国储铜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1. 金融危机期间的铜供应保障:金融危机期间,国储铜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信心不稳定,国储铜的供应保障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需要,稳定了市场。
2. 自然灾害应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会对铜供应产生冲击。
国储铜的存在可以应对供应短缺,保障重要领域的运行,如电力、通信等。
3. 国际政治紧张局势:国际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导致铜供应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和民生。
国储铜可以在这样的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保障国家的利益。
4. 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大量的铜,例如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和智能电网的建设。
国储铜可以提供稳定的供应,支持国家战略的实施。
5. 铜市场价格波动:铜市场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
国储铜可以在市场价格波动大的时候进行调控,稳定市场。
6. 金融投机行为:金融投机行为可能导致铜市场的异常波动。
国储铜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控措施,遏制投机行为对市场的干扰。
7. 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铜产业对就业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国储铜可以在市场需求减少的时候,提供稳定的需求,维护就业和经济增长。
8.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铜产业在一些地方具有重要地位,国储铜可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经济支持。
9. 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储铜的存在可以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国家对铜市场的影响力。
10. 资源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铜是非可再生资源,国储铜可以在资源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避免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
国储期铜案真相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仅限学术交流国储期铜案真相作者:《财经》记者李箐宋燕华账面亏损6.06亿美元,国储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原法定代表人吕嘉范、交易员刘其兵一审获刑时隔已近两年。
2006年6月21日,云南省昆明市书林街富邦花园的一套住房内,公安机关拘捕了昔日的“明星交易员”刘其兵。
当年38岁的刘其兵,是国家发改委下属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下称国储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中国铜期货界风云一时的人物,也曾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的熟客。
此前,他已经失踪了近十个月。
刘其兵在失踪之前曾留有遗书。
他于2003年10月间,以国储调节中心名义,在期货市场建立大量空头头寸,后遭遇铜价暴涨,致使2.317万吨保税铜货款亏损;截至2005年下半年,他以结构性期权方式持有的空头头寸又出现巨额亏损;2005年10月,刘其兵销声匿迹,随即在国内国际期货市场上引发震动——这就是2005年底震惊世人的国储期铜巨亏事件。
无论是案发之时还是案发之后,此案案情始终被包裹得严严实实。
刘其兵踪迹何方?因何造成巨额亏损?亏损多少?如何善后?人们只看到,案发之后,国储调节中心数次拍卖储备铜,试图平抑铜价;此外,国储大量铜现货被运至伦敦金属交易所在亚洲的数个仓库作实物交割。
人们还看到,就在此时,关于中国应当争夺铜及其他资源类的国际定价权、不能坐视西方交易所定价等等声音骤然高涨。
违规交易造成巨亏大案原本清楚明白,竟被搅得性质暧昧。
几乎没有人知道,刘其兵于2006年6月被捕,于2007年间一审开庭,一审判决亦于近日作出。
2008年3月20日,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刘其兵的判决书出炉。
刘其兵一审被判处七年徒刑。
《财经》同时获知,原国储调节中心副主任、法定代表人吕嘉范一审也被判刑六年。
一审判决认定,刘其兵于1999年12月至2005年10月,在担任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副处长、处长及国家发改委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处长期间,违反国家对国有单位进行期货交易的相关规定,将该中心资金用于境外非套期保值的期货交易,致使发改委物资储备调节中心损失折合人民币9.2亿元。
国储铜事件及分析
国储铜事件及分析1、事件背景: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将步入下跌时期。
如英国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预测,2005年全球铜供应将出现10万多吨的过剩;2004年11月中旬举行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年会上,国际大投资银行也大多预测2005年铜价会下调,市场将继续过剩。
但实际情况却是国际铜价的逆市上涨,在2005年11月更是达到期铜市场百年来的最高纪录,每吨高达41466.5美元。
“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2、事件经过:2005年11月9日国家物质储备局(简称国储局)发布的国家储备铜竞价销售公布称:为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的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国储调节中心受国储局委托,于2005年11月16日拍卖2万吨国家储备铜。
在此后一个月内,国储局举行了四场现货铜拍卖会,拍卖起价节节升高,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加大,第三场拍卖起价上海、宁波地区为每吨371400元,但首批100吨的成交价格就达381200元/吨,拍卖价远高过市场的预期,致使沪铜期货和LME铜期货价格便快速上扬。
第四场现货铜拍卖会上,占2万吨拍卖总量80%的1.6万吨铜流拍的拍卖底价与市价不相上下。
尽管国储局声称抛售铜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内铜的需求,平抑铜价,但市场更愿意相信国储局此举是在缓解其在期货市场的损失所带来的压力。
因为自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铜期货市场上通过LME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1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铜,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基金不断以推高铜价的方式逼空国储局,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
不断走高的国际铜价无疑会给国储局造成巨额亏损,所以国储局不得不通过不断抛售国内现货来缓解压力,挽回损失。
国储局对决铜期货
略谈国储局对决铜期货之内外幕转载秋分依然1 逼空国储铜中国定价权鏖战警示“以为是金矿,其实是火坑。
”在国际基金的围剿之下,国内机构再一次脆弱得不堪一击。
这一次,被金融大鳄盯上的是国储铜。
从3500美元到4200美元的拉升,仅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
市场传言的空方主力——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下称国储中心)已形成1亿多美元的浮亏,跟风冤鬼不计其数。
对赌或许刚刚开始,胜负还是未定之数,但发改委一纸调控铜价批文,背后潜藏了多少老鼠仓?国资在为谁买单?对60%进口依赖的铜巨量放空形成与国际投机买盘对峙,明年中国还进不进口铜?所有“拍脑袋”的人是否就此事还要拍屁股走人?从11月16日开始,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局)向市场抛售的两万吨铜很快就被上涨的潮水淹没。
11月23日,国储局再次抛售两万吨铜,效果逐渐显现。
此前一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月期铜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收盘报4110美元/吨,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 05美元。
交易数据显示:12月21日交割品种持仓41098手(约102万多吨,每手25吨),全部期铜合约总持仓21067手(约25万多吨),LM E当日显性库存为67050吨。
“如果持仓和库存是这个比例,走势与基本面就没什么关系了,完全是资金在对赌。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说。
危险的空单事情缘起一个名叫刘其兵的交易员在LME下的8000手空单。
刘其兵是国储中心进出口处处长,负责国储物资(主要是铜)的套期保值和跨市套利。
一位期货交易员说,大约在今年“十一”的时候,刘其兵就已失踪。
之后国储中心负责人称,这些空单是刘其兵的个人行为,“不是我们的”。
据一位LME交易商估计,刘其兵于9月20日左右下了8000手(20万吨)三月期铜空单,价格在3500美元左右。
之后,LME期铜价格一路上扬。
“十一”长假期间,更是大涨158美元,空头因此遭受重创。
按LME期铜保证金每手在5000美元(200美元/吨)以上计算,刘其兵所建空单所需保证金高达4000万美元,且因浮亏而要不断追加。
国储铜巨亏事件
参考资料一、事件经过一位中国交易员以发改委下属的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的名义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市场上陆续建立了约20万吨铜的空头头寸,合约的交割期为2005年12月21日。
由于该笔空头头寸过大,而市场不相信中国的国储部门能在指定的期限内实现交割,于是国际炒家乘机逼空。
截至11月18日,LME市场的铜期货价格已经连续涨升至4245美元。
据估计,这些空头寸建仓的均价在3200美元/吨左右(约为四五月间的价格),加上另一家与之协调行动的国有大型企业有色中金的空头头寸,总共达到35万吨。
照此计算,浮亏可能达到数亿美元。
由于这些交易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且涉嫌违规操作,这笔交易被舆论评价为“伦敦版‘中航油’事件”。
巨额空单:可能是“流氓交易”?“按照指定时间交割如此数量巨大的铜,显然不现实。
”11月20日,格林期货首席分析师于军礼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首先从时间上看,要想将铜装运到LME指定的仓库并完成注册,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目前距离交割期限已只有一个月了。
如果届时无法交割,那么只有在交割期之前进行斩仓。
这样,就必然要在LME市场进行反向对冲,买进同样数量的期货铜。
国际基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选择进行逼仓,推动行情上涨,迫使持仓人在更高的价格接盘。
此前的数个月,此次事件的肇事者刘其兵(音)一直在赌铜价将下跌,而铜价却出现了连续6个月的上涨。
据称,刘是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长期代表该中心在海外市场的套期保值业务。
两年前,刘其兵在其他交易员还没有看清趋势之前就已经看涨期铜,从而在中国商品交易界一举成名。
他还以熟练的技术分析著称,传言其在投资交易的过程中,自建的“老鼠仓”就赚了过千万。
然而,据《中国日报》报道,国储官员称,刘所建立的上述期铜空头头寸并非代表政府,其损失完全与该交易员的个人行为有关,这些交易没有登记在公司的账户上,并不涉及中国政府。
刘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在LME建立了大量空头部位”。
中外“期铜”大对决
由国储局刘其兵失踪引发的国际期铜大战■文/本刊记者王左利去年11月,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20万吨三个月期铜空头仓位,让中国国储局如同坐在了火山口上,制造这个“火山口”的人叫刘其兵,传闻中的国储局海外期货操盘手。
随后,据媒体报道,刘神秘失踪,而国储局称刘“休假”。
这批铜交割日是在12月21日。
据业内人士猜测,按照伦敦的铜期货交易中90%以上都是以三个月期为主的,那么9月中下旬刘其兵累计开出8000手空仓合约,令对手们无比兴奋,一批对冲基金把赌注下在这万吨空单上,铜价不断推高就是基金围堵的结果。
一场不得不打的铜市大战据悉,刘其兵透过L ME 场内会员,在3000多美元/吨附近抛空了10~20万吨L ME 期铜,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
在国际媒体相继报道刘其兵神秘失踪消息后,LME 期铜价更是借势一路上涨,L ME 三个月期铜基准价格一度达到每吨4175美元,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已上涨逾600美元。
来自香港的一位基金经理这样评价国储局抛铜行为:“这一次就好比是大家都开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一个实习司机开了一辆坦克横冲直撞,大家都躲之不及。
”自此,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期铜交易中爆发了举世注目的“官鳄之战”。
“官”方为我们的国储局,“鳄”方则是伦敦标准银行、曼氏集团、瑞富期货、巴克莱银行、AMT 、Sempra 金属公司、萨顿公司等国际金融大鳄。
对于如此高的铜价,国储局终于出手了。
这是一次扑朔迷离的对决。
国储局人士高调宣称,抛铜意在平抑高企的铜价,配合国家对铜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而市场传言不断,称国储局在LM 建立了大量空单,这些空单已经导致国储局巨额损失,国储局抛铜,实为平掉这些空单。
中外铜”大对中外“期铜”大对决6中国报道20E 200.1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挂出消息,国储局物资调节中心宣布将在11月16日公开拍卖2万吨铜,而后国储局有关官员高调宣布中国的铜储备高于世界市场的预期。
国储铜巨亏案
审判决后 ,吕嘉范和刘其兵
支, 自负盈亏 , 立核算 , 独 自主经营。 20 0 2年 2月 , 国家发改委 的前 身国家计委做 出批示 ,要求国储局 进行保税铜 的轮换 。同年 1 , 0月 国
储 局 与 国 储 调 节 中 心 签 订 代 理 协 议 ,约 定 轮 换 业 务 由国 储调 节 中 心
都 已提 起 上诉 。
在 这 场 判 决 结 束 之 时 , 国际 铜
市再 创 新 高 。 4 月 1 日, 敦金 属 7 伦
交 易所 三 月期 铜 的 买入 价 盘 中达 到 每吨 88 8 0美 元 的惊 人 价 格 , 这是 自 20 年 5 月 L 06 ME 三 月 期 铜 价
人 们 只 看 到 , 发 之 后 , 储 调 案 国
营活动 ,因此 1 9 4年 5月至 8月 9
间 , 当时 隶 属 国 内 贸 易部 的 国 家物
资 储 备 局 出 资 成 立 了 国 储 调 节 中 心。 该 中心 属 于 经 费 自理 的 事业 单
物交割 , 仅计 刘其兵 交易账 户损 失,
元。
休。吕嘉范是国储调 节中心老资格
的 负 责人 ,主 任 一 职 过 去 由国 储 局
局长兼任 , 吕嘉范 自 1 9 4年 5月 国 9
储 调 节 中 心成 立 时起 ,就 担 任 副主 任 。 新 上 任 的 国储 调 节 中 心主 任 王
会 民 发 现 ,轮 换 铜 的采 购 与 销 售 之
20 0 8年 3月 2 日 ,北 京 第 一 0
20 0 5年 9月 ,致 使 刘 其 兵 爆 仓 的 30 7 0美 元 / 的 价格 、0 4年 2月 吨 20
争夺国际定价权——中国做强期货市场的目标诉求:国储“对决”伦敦铜 英雄不在胜败中
1 6
—
大关 , 而进入 20 年 , 06 行情更似脱缰野马
—
5 1 I 月 1F,铜价最高触及 89 美 元。 70
公 开资料 显示 , 国储铜事件”的最 “
终结 局并 不理想。 银监会 主席刘明康在 去
国储 “ 抛铜”打压 反 而招来 铜价猛涨
“ 冲天牛气 ” 除 了市场需 求的 “ , 中国 因素
以来 发生的 中国 “ 国储铜事 件”也有着密
年年底的一次公开场合中也说, 由于缺乏
对市 场风险的有效控制 , 铜事件代价 国储
在期货界看来,目前伦敦铜的这股 惨 重 ,但 不能 因此就 对市场 风险谈 虎 色 变。 他因此鼓励商业银行要坚持进行金融
具 , 理配置风险 , 合 将市场风险从被 动管 理逐 步转变为 主动调 整和控制。 论 ” 投机基金等 因素外 ,与去年 1 月份 创新 , 、 1 开发设计更 多的风险转移和对 冲工
中国成 为最 大受害者 》 的文章 , 出:“ 指 中
媒体舆论演绎为“ 国际投机基金与 国储进 行多空对决” 的全球资本市场 的大事件 。
影 响和决定国际商品价格的市场这 只无形 的手似 乎不受任何 因素左 右。 “ 其实 , 早在 2 0 年初 ,国内期 货界 05
铜价涨至 8 0 0 0美元 创百年历史高点
“ 对于铜价无法预测 ,也许 哪天就涨
很多人就开始看空铜 , 当时伦敦期货交易 敲山震虎反引群狼来”等悲观论调。
所 ( M 铜 的每 吨价格是 30 美 元 。 L E) 00 ”
绍 说 , 可是 ,到今年5 “ 月份 , 吨铜价格 已
某期货公司交易员对 《 中国经济周刊》 介 发表 过一篇题 :《 勾 国际铜 价连创历史新 高 经涨到了80 美元的百年历史最高点。 00 ” 打开L E M 铜价的走势图, 可以清晰的
读株冶锌期货事件和国储铜期货风波心得
读株冶锌期货事件和国储铜期货风波心得一、株冶与国储风波的共性仔细分析几大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发现上述两家有以下几大相似之处:1.两家都是空头,且头寸巨大。
在多年境外期货交易实践中,我国企业巨大损失大多发生在抛空上。
1997年,株冶事件发生时,株冶在伦敦累计卖出的锌空头头寸达到45万吨,而当时株冶一年的总产量才30万吨。
如今的国储风波依然如此。
不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单位所为,传言的15万—20万吨铜空头头寸都不是一个小数。
2.监管缺位。
株冶事件之所以发生且损失巨大,与交易员的胆大妄为和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及上级单位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
1997年株冶事件发生时,株冶已经从事了两年多的锌套期保值。
由于监管松懈,具体经办人员逐渐开始越权交易,在出现亏损后没有及时汇报,领导也没有及时发现,并且大胆到继续加仓,导致亏损不断加大,直到巨大的头寸和损失已成为事实,在外方逼债上门时企业领导和主管机关才察觉。
对国储局来说,监管方面不松散。
但如果是个人行为,监管问题就值得深思了。
据市场传言,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其巨额保证金从哪来?至少有冒用单位授信额度谋私利之嫌,单位监管不力是肯定的。
如果是单位所为,则完全可以理解。
国储局有收储和释放铜库存的权利,有责任维护和保障铜的正常供应。
在这一系列风险产生的过程中,肩负境外期货监管重任的中国证监会对许多事件可谓有心无力。
株冶事件发生时,证监会对境外期货交易的监管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既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人力、财力等必要的储备。
3.对大势把握出现方向错误。
产生亏损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头寸的方向出现了问题。
在这一点上,两家又有所差别。
株冶事件发生时,有色金属的牛市行情早已结束,世界经济也出现了衰退的前兆,但其头寸巨大到难以维持,最后也没能等到救世主的到来。
在其斩仓之后,锌价就如滚石下山,一路不回头地跌去一半。
国储局抛铜事件,只能认为其头寸太大,方向把握失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储铜案例分析
案例简介:2005年11月中旬,中国国家储备局一名关键交易员刘其兵(他被认为是国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铜期货交易的代表)失踪,揭开了国储局和国际基金之间只是一场“暗战”的面纱。
据报道,原因在于刘其兵在LME建立了大量的空头头寸,而l2月21日是这批空头头寸期权的到期日。
据悉,这笔头寸的数量大约在20万吨铜,由于建仓的量太大,早已被国际基金盯上。
中国是铜进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刘其兵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们感到不可思议,并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从9月份(即刘其兵所介入的3个月期铜合约的开始月份)开始,始于2003年的铜牛市火上浇油,铜价迭创历史新高,每吨铜价从3500美元左右一路狂涨到接近4500美元的水平。
如果逼仓成功,国储可能在这单做空合约上亏损近亿美元。
国储局为了稳住市场、减少损失,一路抛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国储局已经将部分头寸移仓至2006年的3月和2007年,但是从2006年以来,铜价一路飞涨。
据统计,2006年铜期货的价格涨幅已超过75%,5月5日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达到创纪录的每吨7780美元。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国储局可能已回补了大部分的铜期货空头头寸。
市场人士认为,国储铜事件的实际亏损金额可能不低于中航油事件5.5亿美元的亏损额度,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称国储铜事件损失惨重。
案例分析:
所谓期权,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
期权交易是一种权利的买卖,是期权的买方支付了权利金后,便取得了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买入或卖出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的交易方式,但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买方有执行的权利,也有不执行的以利,完全可以灵活选择,而卖方必须付有必须卖出或买入的义务,买方拥有权利并为此支付权利金,仅承担有限的风险,却掌握巨大的获利潜力。
商品期权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买入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能够以较好的价格转换为期货部位或高价出售期权,从而使期货市场的盈利或权利金的收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其二,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因交易双方放弃履约而赚取权利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弥补价格不利变化带来的损失;其三,在进行期货交易的同时进行商品期权交易,以便在适当的价位将已有的期货头寸对冲平仓,从而对套期保值头寸进行保护。
在国储铜事件上,作为普通的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
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另一方面,交易行为由原来的两个岗位变成由刘其兵一个人操控,作为小角色、新手的国储局,与国际基金大谔对垒,显然不是其的对手,其投机性铜期货操作,显然有悖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限于套期保值业务。
对于重大的期货业务交易由一个人操控,严重违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另外,一起跟进的与公司业务相当的“老鼠仓”,说明关键交易员存在严重的道德败坏。
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当国储局从负责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调节向投机赚钱的方向转变时,它就已经开始背离其固有的职责。
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还是个新手,以投机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势必会成为国际金融大鳄的“盘中餐”。
虽然我国政府多次强调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仅限于套期保值,但是国有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机的行为屡有发生;核心原因还是投机心理和缺乏监管。
因此,为降低国有企业金融工具投机风险,一定要加强金融工具投资的监管和相关业务操作的内部控制。
为了防止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发生,企业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1)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
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
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就是要不能因为强调利润和规模增长,把业绩提高依赖于高风险业务,而忽视从事高风险业务的高风险性。
(2)完善高风险业务控制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
现在大型国有企业涉及到高风险业务的管理制度比较少,因为这些业务涉及到决策,又多属于新兴业务。
另外,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从而也导致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丧失。
主要的原因有企业领导人不重视内部控制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等。
在国储铜事件上,同样是普通的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其巨额保证金从哪来?至少有冒用单位授信额度谋私利之嫌,单位监管不力是肯定的。
但是个人的行为肆无忌惮却得不到应有的约束,本身说明了企业对交易行为控制力量的薄弱,从而使个人行为信马由缰、无法受控。
只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内部权力形成的有效分配和制衡,公司才可能及时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也只有这样,公司才可能正常运转。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决策者的制衡机制。
大型国有企业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较浓,法人治理没有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还比较严重,管理层独断专行是导致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
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少数关键人控制严重。
高级经理人员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对组织具有广泛的影响, 高级经理人员只有在认真分析运用衍生工具的风险和与其利益并清楚地交流关于衍生工具的目标和
期望之后, 才能理解他们的控制责任以及在运用衍生工具方面的权限。
因此, 衍生工具风险控制要有效, 关键在于企业最高管理层具有良好的控制意识, 并带头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