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实验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和兴趣,尊重实验规则,增强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燃烧的条件及实验探究。
2.实验方法和规则的学习。
难点1.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掌握实验方法。
2.燃烧条件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燃烧条件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实验过程的演示PPT。
2.学生准备:化学实验器材、实验记录本、安全护目镜。
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简单地介绍燃烧和燃烧的条件,并让学生回忆并总结了一下。
实验操作1.实验1:火柴能否在水中燃烧–步骤:•把盛有水的玻璃杯放在金属铝箔上,使其与不燃物质隔开。
•挑起火柴,让火柴燃烧。
•把燃烧的火柴放到盛有水的玻璃杯里。
–结论:•火柴在水中不能燃烧。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水中的氧气浓度太低,远远不足以维持火柴的燃烧。
2.实验2:火柴燃烧所需的氧气量–步骤:•在玻璃杯里放入铁裁片、紫色的石墨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酸性紫色13分子和硝酸。
•点燃火柴,立刻将火柴插入盛有以上物质的玻璃杯里。
–结论:•燃烧只在火柴接近杯口时进行,而且是被限制在杯口狭窄的燃烧区内。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燃烧区的氧气浓度比较高。
3.实验3: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量–步骤:•先取两支蜡烛,放在两个不同的玻璃瓶里。
•一支蜡烛燃烧时,另一支蜡烛待燃烧开始后立刻把瓶口靠近第一瓶内的燃烧蜡烛,尽可能让它们的瓶口几乎相接在一起。
–结论:•两个蜡烛在不同的氧气含量的情况下,燃烧的时间不同。
两个蜡烛都是呼吸出的CO2让灭,而不是缺氧灭。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瓶内的氧气浓度比瓶外的要低,当两个瓶瓶口相接时,外面的氧气很难进入内部,致使其中一个瓶内的氧气不足,蜡烛燃烧减缓。
实验总结让同学们对实验进行总结,回答为什么燃烧需要氧气。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主题:燃烧的条件
目标: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并能够解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
一、引入
1. 通过举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怎么发生的?
2. 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和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 温度: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火柴要擦燃才能着火?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一定的
温度。
2. 氧气: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火焰会熄灭在水培养皿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
要氧气。
3. 燃料:以石油灯和蜡烛为例,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点,并解释燃料在燃烧时起到的作用。
三、总结
1. 让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温度、氧气和燃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除了温度、氧气和燃料,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燃烧?
2. 燃烧的应用:通过案例讨论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煤气灶、汽车引擎等。
五、作业
1. 自行寻找一些燃烧的例子,并分析其燃烧的条件。
2.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了哪些与燃烧相关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六、反馈
1. 在下节课时回顾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燃烧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课程标准(2022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是新课标中明确的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本实验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能体现学科价值和学科思维,使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2.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
本节课探究性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生产生活中如何更好的利用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好了铺垫。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此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重在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燃烧是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蜡烛燃烧、氧气的性质等与燃烧有关的实验,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的认知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和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存在对燃烧条件的错误认识:认为点燃就是燃烧的条件,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加以纠正。
二、核心素养目标1.学习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方法;2.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用品:蒸馏水、酒精、酒精灯、烧杯、木条、蜡烛、坩埚钳、纸杯、带铁圈的铁架台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图片引入,问题驱动【师】展示三幅图片:通过历史课我们知道早在近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燃烧的方法去加热食物、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做饭;航天工业中燃烧也有重要的应用。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物质燃烧的定义。
物质燃烧的过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燃烧的定义和过程。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燃烧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实验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实验原理。
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实验原理的介绍。
实验原理与物质燃烧条件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验原理和与物质燃烧条件的关系。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在物质燃烧中的应用。
第三章:实验器材与步骤让学生熟悉物质燃烧实验所需的器材。
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实验器材的介绍。
实验步骤的讲解。
3.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实验器材并讲解其使用方法。
实践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第四章:实验注意事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对实验安全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第五章:实验结果与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5.3 教学方法观察法: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记录。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6.2 教学内容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6.3 教学方法第七章:实验拓展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拓展知识。
培养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研究的兴趣。
7.2 教学内容物质燃烧条件的拓展知识。
物质燃烧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拓展知识。
实例法:分享物质燃烧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第八章:课堂讨论与问答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3.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知识的现实意义。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烹饪、取暖等,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问题驱动:提出与燃烧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篝火需要吹风?”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燃烧事故。
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助燃物的作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燃烧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燃烧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安全问题。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以及燃烧的条件;
2.对燃烧的实际应用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燃烧的产生及其所需的条件。
【教学方法】
讲述、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燃烧现象及图片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
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有氧化作用参加的放热反应,是物质与
氧化剂(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放出热和光的过程。
2.燃烧的条件:
(1)燃料:燃料是燃烧的源泉,必须存在足够的燃料。
(2)氧气:燃烧必须有氧气作为氧化媒介,同时氧气不能过多或不足。
(3)点火温度:在特定的温度下才能启动燃烧,一般称为点火温度。
3.实验演示:在实验室中演示燃烧的条件,如:火柴的燃烧、金杯中的氧气灯燃烧等,让学生看到燃烧的真实过程,有一定的体验感受。
三、反思与拓展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燃烧的产生及其所需条件,孩子们也会意识到燃烧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化学反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煮饭、开车等都与化学反应有关。
四、作业
1.自测题。
用自己的话总结燃烧的条件。
2.小结:让学生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结,要求简短、扼要,重点突出。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序号
项目
内容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及原因。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4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出燃烧的定义和课题。2. 初探燃烧条件:提供实验用品和仪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3. 再探燃烧条件:展示教材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并讨论实验的优点和不足。4. 体会控制燃烧的喜悦: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控制燃烧条件的神奇,引导学生思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 课堂小结: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强调安全用火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
1. 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3.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缺一即可。
3
教学方法
1.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2.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5Fra bibliotek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讨论交流的积极性。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作业或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化学上册《基础物质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燃烧过程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关注环境保护。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燃烧现象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可能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尚不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燃烧条件,在家中尝试进行一次简单的燃烧实验,例如点燃蜡烛、火柴或者进行纸张燃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燃烧现象,并记录下实验结果,包括燃烧的速度、火焰的颜色、产生的烟雾等。实验后,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分析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燃烧条件。
2.学生调查生活中至少三种不同的燃烧现象,例如烹饪、取暖、发电等,并分析这些燃烧现象中燃烧条件的满足情况。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阐述这些燃烧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4.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点火温度的理解和掌握。
2.燃烧实验的操作技巧和观察方法的掌握。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提高安全意识。
(二)教学难点
2.知识讲解与互动:采用讲授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讲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实践操作,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进行燃烧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燃烧条件的变化,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4.案例分析,学以致用:分析生活中的燃烧实例,如火灾、爆炸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并提出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基础物质燃烧的条件》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物质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了解不同类型的燃烧,如气体、液体和固体燃烧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详细讲解每个条件的作用和意义:
a.可燃物:介绍常见的可燃物,如木材、煤炭、汽油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特性。
b.氧气:讲解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燃烧的影响。
c.着火点:解释着火点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物质的着火点差异。
3.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点燃不同物质的源自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燃烧过程和条件。
4.实践性强的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本案例安排了丰富的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燃烧条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5.融入环保、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讲解燃烧条件的同时,本案例注重融入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燃烧过程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验任务,要求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a.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有何区别?
b.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
c.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d.着火点对燃烧有何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实验,共同完成实验报告。
(四)总结归纳
1.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互相学习。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捣鼓捣鼓燃烧的条件这事儿,就像探索魔法的秘密一样有趣呢。
首先呢,咱们得知道燃烧就像一场超级挑剔的派对,不是谁想参加就能参加的。
第一个条件那就是得有可燃物,可燃物啊,就像是派对的嘉宾。
你想啊,如果是石头,那就是个超级无趣的家伙,根本没法在燃烧这个热辣派对里嗨起来,只有那些像木头、纸张、汽油这些“活泼好动”的家伙才有资格成为可燃物嘉宾。
然后呢,要有氧气或者其他氧化剂这个热情的组织者。
这就好比是派对没有组织者就会乱成一锅粥一样。
氧气就像是那个超级会搞气氛的组织者,到处拉着可燃物嘉宾一起玩,没有它,燃烧这个派对就没法开场,只能是一群可燃物干瞪眼。
接下来,温度得达到着火点,这着火点啊,就像是派对入场券的最低门槛。
每种可燃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门槛高度,比如纸张的着火点就比较低,就像一个比较亲民的小酒吧,稍微有点热度就能进去狂欢。
而铁的着火点可就高得离谱啦,那简直就是超级豪华VIP派对的门槛,得有超高温这个超级大金主带着,它才肯入场燃烧呢。
为了让学生们深刻理解这三个条件,咱们可以来一些超有趣的实验。
比如说,拿个蜡烛,这蜡烛就是咱们的可燃物嘉宾啦。
先把蜡烛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子里,就像把嘉宾关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牢房里,虽然有蜡烛这个可燃物,但是没有氧气组织者,蜡烛就会慢慢熄灭,就像派对还没开始就被警察取缔了一样搞笑。
再拿一块木头,用小火苗去点它,小火苗温度不够,达不到木头的着火点这个门槛,木头就会很傲娇地拒绝燃烧,就像一个大牌明星拒绝小角色的邀请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咱们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象如果燃烧的条件像人找对象一样会是什么样。
可燃物是帅哥美女,氧气是媒婆,着火点是双方对彼此的要求。
这一比喻,保证让课堂气氛像燃烧起来一样热烈。
咱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谁要是举了特别好玩的例子,就像在燃烧的知识派对里投下了一个超级爆笑炸弹。
这样既能让他们记住知识,又能让学习过程像一场欢乐的喜剧表演。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案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下面是一份关于燃烧条件的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2. 学习燃烧的三要素。
3. 掌握燃烧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指物质在具备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快速氧化反应,产生火焰、光和热的过程。
2. 燃烧的发生条件燃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燃料: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如木材、煤炭、化学物质等。
- 引燃温度:指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所需的最低温度,也称为燃烧点或引燃点。
- 氧气:供给燃料与氧气反应所需的氧源。
3. 燃烧的三要素燃烧过程中需要满足三个要素才能持续进行:- 燃料:提供可燃物质,是燃烧发生的基础。
- 氧气: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它与燃料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 点火源:引发燃料与氧气反应的能源,包括火柴、打火机等。
4. 燃烧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燃烧时,燃料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新物质。
与此同时,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包括热能、光能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
2. 讲解:简要介绍燃烧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3. 探究: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材质的物质在火焰中燃烧的现象,并讨论引燃温度的区别。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燃烧的三要素。
提问:如果缺少其中一个要素,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5.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使用房间中的物质进行燃烧,并记录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6. 总结:让学生总结燃烧的发生条件和三要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7. 提问: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灭火时要采取什么措施?教学板书:燃烧条件:- 燃料- 引燃温度- 氧气燃烧的三要素:- 燃料- 氧气- 火源燃烧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释放能量:热能、光能等教学延伸:1. 继续探究不同物质的引燃温度以及燃烧的生成物。
2. 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应用,如火灾的防范和控制、能源的利用等。
《燃烧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思路】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也是一节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
本节课我播放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入燃烧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
2、了解缓慢氧化、燃烧和自燃的异同。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教具准备:小木条,石头,火柴,坩埚钳,蜡烛,酒精灯,大烧杯,纸条,木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与燃烧有关的几组图片,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火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内容:燃烧的条件。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设疑]:请大家回想一下,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燃烧是否发生,以及理解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处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火灾预防和应对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得出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火柴、镊子、小石块、小木条、蜡烛、玻璃杯、热水、白磷、红磷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火灾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学生火灾是如何发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燃烧的条件。
2、讲授新课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3、实验探究实验一:分别将小石块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小石块没有变化,小木条燃烧起来。
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二:将蜡烛固定在桌面上,点燃蜡烛,然后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现象。
现象:蜡烛燃烧一会儿后熄灭。
结论: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实验三:在铜片上分别放置白磷和红磷,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观察现象。
现象: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
结论: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4、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燃烧才能发生。
《物质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气或其他氧化剂)、达到着火点。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物质是否满足燃烧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火灾的危害,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
(2)理解燃烧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燃烧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酒精灯、蜡烛、木条、煤块、小石块、铁片、铜片、集气瓶、坩埚钳、火柴、热水、白磷、红磷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火灾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发生火灾?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燃烧的条件。
2、讲授新课(1)可燃物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可燃物,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等,让学生理解可燃物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通过实验,将木条和小石块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进一步说明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2)助燃物介绍常见的助燃物,如氧气、氯气等。
进行实验,将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和密闭的容器中燃烧,观察蜡烛在不同环境中的燃烧情况,让学生明白助燃物对于燃烧的重要性。
(3)达到着火点解释着火点的概念,即物质能够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通过实验,比较白磷和红磷在相同环境下的燃烧情况。
将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热水中,白磷在热水中能够燃烧,而红磷不能,因为白磷的着火点较低。
(4)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只有同时满足可燃物、助燃物和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物质才能燃烧。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燃烧的基本概念。
2. 物质燃烧的条件。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燃烧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燃烧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放大镜、镊子、试管等。
2. 实验药品:红磷、白磷、水、硫酸铜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案内容请继续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物质燃烧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讨论:介绍物质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燃烧过程。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总结物质燃烧的条件。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七、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 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佩戴好防护用品。
2. 操作酒精灯时要小心,避免烫伤。
3. 实验过程中要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随意离开实验室。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九、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内容,巩固物质燃烧的条件。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十、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化学物质燃烧的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燃烧的条件教案主题:物质燃烧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2. 掌握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3. 能够分辨物质是燃烧还是氧化。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2. 如何判断物质是燃烧还是氧化。
三、教学难点:
1. 区分物质的燃烧和氧化过程;
2. 理解三个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
四、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 物质燃烧的条件(20分钟)
a. 物质燃烧的定义;
b. 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
2. 物质燃烧和氧化过程的区分(20分钟)
a. 燃烧和氧化的区别;
b. 实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
2. 课堂讨论与互动。
六、教学准备:
1. 课件与教学实验用具;
2. 示范实验和案例分析。
七、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入物质燃烧的概念,并提出探究条件的问题。
2. 讲解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物质燃烧存在的必要条件。
3. 展示示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并总结物质燃烧的特点。
4. 引导学生讨论燃烧和氧化的区别,引入实例分析。
5. 总结:
(1) 学生应理解物质燃烧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学生应掌握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3) 学生应区分物质的燃烧和氧化过程。
八、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
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物质燃烧条件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燃烧条件初中化学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并能够描述物质燃烧的过程。
教学内容:
1. 物质燃烧的定义和基本过程
2. 物质燃烧的条件
3. 物质燃烧的类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物质燃烧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认识物质燃烧的过程。
二、讲解(15分钟)
1. 物质燃烧的基本过程和定义
2. 物质燃烧的条件:氧气、着火点和燃料
3. 物质燃烧的类型: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三、实验(20分钟)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物质燃烧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燃烧的过程和条件。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对物质燃烧的认识,总结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类型。
五、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份关于物质燃烧条件的总结,以及列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燃烧的例子。
六、反馈(5分钟)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巩固和拓展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基础实验3 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

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2、区分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认识完全燃烧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兴趣;2、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3、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的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课件:有关“火”的图片,请学生观察、联想,并将想法与他人交流讨论。
教师导入: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燃烧的事例,(课件展示燃烧的图片)①篝火晚会②酒精的燃烧③打火机中气体的燃烧④奥运圣火学生列举燃烧事例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前边学过那些有关燃烧的事例呢?学生回忆:(课件播放镁带燃烧、铁丝燃烧、木炭燃烧的实物图片)。
师:上面几种物质在燃烧时都有那些现象呢?师生共同复习:这几种物质燃烧的现象(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师:这几种物质燃烧时有哪些共同点呢?学生总结:(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师:燃烧是一个特征性概念它的主要特征是:发光、发热、剧烈、化学反应师: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物质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共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过程边展示边分析,通过对比逐条得出燃烧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了解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学习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到探讨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
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的条件、燃烧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 入】我们对火已有一定的了解。
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
活离不开火,但火有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
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如火柴、煤炭或煤气的燃烧。
在前面的
学习中我们做了木炭、蜡烛等的燃烧实验。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1、【探究活动】教材P80,探究实验认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指导学生完成表中观察、分析和推断,
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②、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发光、放热、产生白烟
硫在空气中的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热
可然物 白磷 红磷 硫 木炭 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60 320~370 558 700~750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
(1)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且为氧化反应(剧烈)。
(2)缓慢进行的氧化称为缓慢氧化。
(3)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
【讲述】某些燃烧会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认识了燃烧的条件后,会自然的联想到如果控制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能够灭火了。
那么,有哪些燃烧的条
件可以人为的控制甚至消除呢?
【讨论交流】完成教材81页讨论与交流
二、灭火的原理
1、燃烧物质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2、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思考】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还是只要具备一项便可灭火呢?为什么?【讨论交流】完成教材P82“讨论交流”
【讲解】教材P83 图3-10 注意防火,保证安全。
(1)立即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2)在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关闭石油气瓶阀门,小心地把石油气瓶移离火源。
(3)用水把棉被上的火浇灭,同时移开其他可燃物。
(4)用水把火浇灭,同时移开其他可燃物。
(5)一方面抓紧拨打119,另一方面如果有条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从安全通道迅速撤离。
【讨论交流】完成教材P84检查站
1.(1)煤燃烧除了与空气接触外,温度必须达到煤的着火点,由于煤的
着火点比较高,短时间的引燃或加热不能使温度上升到煤的着火点,所以需要用小木条凳引燃物引燃。
(2)用扇子扇燃着的煤炉,由于善尽了大量的空气,使煤燃烧过程中补充了氧气,所以会越山越旺。
但用扇子扇蜡烛火焰时,由于扇子带去的空气在室温下会使蜡烛芯周围的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的火焰一扇就灭。
【探究活动】面粉爆炸
现象:面粉在罐内爆炸,将罐子掀起。
【讲解】为什么面粉会在罐内发生爆炸?原因是细小的面粉与空气接触很充分,当它被引燃时,会急速燃烧,从而在短暂的时间里聚集大量的热,在封闭的罐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发爆炸。
三.爆炸与防爆安全
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空间急速燃烧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和热所发生的现象。
爆炸的利用:定向爆破拆除楼房,开山采矿等。
【阅读】教材85页“注意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
“危险品安全警示图标”
五、课堂小结
1、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
3、爆炸与防爆安全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一定是氧化反应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
A、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B、隔离可燃物
C、开辟道路以利于运水灭火
D、隔绝空气
4、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
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a.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
b.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
c.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
这三句话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
七、布置作业
教材P86 习题3.3 1~6题
八、板书设计
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灭火的方法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爆炸与防爆安全
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