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第一学期 -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 教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 教案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执教:一、教学任务分析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来源之一,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对声音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的良好载体。

通过观看视频“达人秀”引发兴趣,提出问题。

从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通过感受、观察、实验归纳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然后通过视频和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最后通过阅读资料和交流讨论,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波的接收器官——耳。

本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过程,感受观察和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养成仔细观察,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感受“提出问题”“观察”在探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

(2)经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感受思辨和实验探究在获得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视频、体验和活动激发学习和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声音传播为什么需要介质。

四、教学资源1、器材:钢尺、保鲜袋、水、吸管、细绳。

2、课件:耳接收声波的多媒体动画。

3、录像:“达人秀”,振动发声,声音传播的实验,真空铃。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声音的产生。

二是声音的传播。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小实验为基础,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教师点拨,逐步形成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初步认识。

通过阅读资料和多媒体动画,认识声波的接收器官——耳。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方法是:通过大量实验,观察、比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归纳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振动。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1)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1)

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型: 新授_ 主备人:一、学习目标备注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3、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15℃时的声速。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三、教学准备音叉、小重锤、、小乒乓球、,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四、自学指导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一)、声音的发生1、演示实验:a、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b、打开录音机,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纸盆中的情况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纸盆振动会发出声音。

2、学生实验:a、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 morning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说明: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b、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说明: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3、归纳引导学生得出: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声源的振动发生的)4、学生举例:你还知道哪些例子能说明声音是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演示课本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1、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不能传声。

3、演示实验:两支固有频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锤敲击一音叉的叉股,观察紧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变化。

说明什么问题?教师提问:是否只有气体能作媒介传播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

(三)、声音的速度教师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具有一定的速度。

我们把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

投影:课本P49表3-1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速度。

提问:1、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中声速较大?2、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什么关系?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多少?学生回答,归纳得到:a、声速:V固〉V液〉V气b、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真空不能传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3.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关注环境保护。
4.培养学生对人体健康的关注,提高学生对医学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声波的产生机理、传播特性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声速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实践中学习。在课堂总结环节,我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声波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此外,我还注重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4.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声波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引导学生关注声波的应用领域,如音乐、通信、医学等,思考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2.引导学生了解声波的基本特性,如频率、振幅、波长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讲解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如声速的概念、声波的衍射、反射等现象。
4.探讨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并分析其差异。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声波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执教: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学习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一章声”第节的内容。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对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水平要求是知道。

教材中该内容主要包括声波的产生、声波的传播和回声等。

声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大量声现象的实例,使得学生有丰富的感受和充足的体验。

在自然和科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振动产生的,也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无法在真空中传播等。

但是,学生对“振动”仅是字面的理解。

从“振动”到“波”,学生是没有相应的体验感受,几乎不具备其认知基础。

同时,学生对于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视频情景引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活动体验和模拟实验知道声波,维而顺势认识声波传递信息和能量,然后通过实例分析、阅读声波速度表等知道声波的传播,最后通过介绍“土电话”活动,巩固知识。

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策略是“情景一活动”,通过设问、活动体验、互动交流和课件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声波的学习,并在学习中经历处理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以及感受实验模拟、观察比较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懂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

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的有机整合是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本节课着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德育教育,学生通过声学的相关事例,感受祖国的古代灿烂文明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更加热爱祖国、并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二、教学目标1.知道声波产生的原因2.通过振动在弹簧中传播的模拟等,知道什么是声波,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3.通过列举生活中声现象的实例,知道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速度不同,并有“在日常生活信息、自然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的意识。

4.通过编钟、成语、古籍记载、歼20飞机等举例或介绍,了解祖国的悠久文明和现代的迅速发展,激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波的传播。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1.1 声波的产生与传播执教:一、教学任务分析《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是八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非常独立,作为学生起先入手的物理知识,要求不高。

但“听”作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来源之一,与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归纳得出物体发声的原因;再通过实验和视频,知道声波及其传播的形式、内容和特点。

通过阅读资料和交流讨论,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本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过程,感受观察和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

(2)知道发声体的振动是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且只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

(3)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出发声体发声的原因、声音传播的形式与内容的过程,感受“观察”在探究规律中重要作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趣味现象,体验物理源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通过探究实验中的合作学习,体会团结合作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在空气中声波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传递的是能量。

四、教学资源音叉、烧杯、尺、水杯、书本、纸片、皮筋、长条弹簧、鱼、自制ppt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二是声波的传播。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固液气体振动为例,引起对声音学习的探索。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分析、归纳和教师点拨,逐步形成对声波的产生与传播的初步认识。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任何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方法是:通过大量实验,观察、比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归纳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振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正式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节,也是第一章“声现象”的起始节,全节共分二个部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本节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教材注意通过介绍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如教材通过介绍学生唱歌、水流撞击石头、砂轮磨擦工件、青蛙鼓动气囊的等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声现象的普遍存在和丰富多彩,为探究“振动发声”埋下伏笔。

又如教材以雷声传播和真空环境中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作为实例,从两个不同的侧面阐述了空气是传声介质。

教材还列出了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使学生对不同物质中的声速大小有感性认识。

教材注意利用生活实例解释抽象的概念。

如为了使学生理解声音是一种波,教材以击鼓传声为例,分析了声波的产生机理,并将看不见的声波的产生与看得见的水波的产生相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声波的概念。

教材注意将学过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技术之中,以加强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如教材在介绍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以后,介绍了机械唱片的工作原理。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物理实验。

如利用桌子做固体传声实验等。

(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本节教材通过“探究”、“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为学生推荐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等探究内容,并提供了一些探究活动所必须的素材(如插图、实例等)。

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探究活动,教材在安排探究活动时注意了循序渐进。

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教材没有要求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没有要求自己设计实验,也没有交待探究活动具有几个环节,只要求学生按已经设计好的内容去做实验,并从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本质。

在探究“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时,教材虽然也设计好了探究的前几个环节,但首次提出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进行实验”这样几个名词,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要素,加深了对探究的认识。

(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考虑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学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学案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声波传播的形式——疎密波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1.让学生摸一下自己的喉部,发一声“啊”,问手有什么感觉?2.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压在课桌边上,另一端用手拨动,观察有什么现象?3.用嘴对着笔套吹气,你能听到声音吗?二、声波的产生目标1:声波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

练一练1.当人讲话时,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

2.击鼓时,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

3.蜜蜂、蚊子飞行时,由于振动而发出“嗡嗡”声音。

4.轮船,火车鸣笛时,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

目标2: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阅读和理解:教科书P14页最后两段。

用声波知识解释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2中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它能否在其他介质中传播呢?二、练习1.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常做的实验,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弹开。

这个实验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2.人耳要能区别回声,则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A.0.1s; B.0.1s以上;C.0.1s以内;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有四个实验现象: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B.吹响笛子,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C.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水平拖过,纸上出现弯曲的图像;D.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

能够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

4.如右图12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声波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计设【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声波的产生与传播【课时】一课时一、课标要求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二、学情分析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

同时初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弱,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实验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中学习。

声现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归纳的能力上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小实验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悟到物理之美。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索,能提出声现象相关问题。

(2)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能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2)培养使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2)声波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会提出问题,通过实验会总结规律,在教学中渗透物理的转换法、科学推理等研究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小组讨论法六、实验器材教具:音叉、水槽、乒乓球、细线、铁架台、真空罩、抽气机、防水袋、手机、泡沫颗粒、看得见的声音相关器材学具:直尺,橡皮筋,发声纸杯,装水的烧杯,小鼓,泡沫颗粒七、教学过程【定向诱导:声音的世界】【提出问题】(师)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上册物理1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上册物理1
2.观察生活中与声波相关的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六、课后反思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设计和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针对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如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等,具备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有一定的认知,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2.选做题:
(1)观察生活中与声波相关的现象,如回声、隔音效果等,分析其原理,并撰写观察报告。
(2)查找资料,了解声波在医学、环保、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
3.探究题:
(1)思考如何利用声波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如降低噪声污染、提高声音传播效果等,撰写一篇小论文。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波的产生、传播、声速等知识点。接着,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声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声波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声波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等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6.注重课后延伸,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声波现象、撰写研究报告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声波知识。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老教材中是高中知识,在物理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声波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初中学生讲清声波的来龙去脉,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需要教师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接受的模型。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声音这部分知识或多或少都有了解,但是存在许多错误或者模糊的概念,要澄清概念,提高认识,靠看书、背书、做题是不够的,必须有最真实的体验,有震撼的感觉,有同错误观点争论,有真理胜出的过程,才能把原有的错误概念擦除,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知。

这就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讨论,尤其需要学习者的内省。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参与物理实验的愿望,但是缺少深入思考的耐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他们步步深入,层层剥茧,最终在原有的感知基础上,提高到理论认知。

最重要的是感受研究过程。

(三)、教学目标1.知道声波是由物体振动发生。

2.知道声波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5.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在空气中声波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五)、教学设计思想首先教师创设轻松的氛围,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实验得出发声体是振动的。

再通过真空罩的猜测和实验让学生亲耳听一听,得出声波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最后让学生亲身体验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那么声波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声波的传播过程极为抽象,教师将这一部分细化成三步。

第一步用长弹簧模型模拟一维方向的波的传播形式,第二步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动态传播,同时进行讲解;第三步用烛焰“闻鼓起舞”的实验进行验证,并建立三维立体的概念:在空气中声波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至此把声波的传播交待清楚。

随后用问题引导学生查询表格,了解不同介质中的声速,自行解决问题,再提出水管问题激发学生大讨论,将生活体验和理论学习并轨,澄清概念,提高认识。

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名称§教学时间授课教师班级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感悟“类比法〞在学习物理知识中的作用;养成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声波的形成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对声音现象是不陌生的,课前已要求学生搜集了有关声音的资料。

本节课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开场导入课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通过讨论和交流,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

再采用“类比法〞和“比照法〞,结合实验观察,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分组实验、交流,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由于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较抽象,即使用实验模拟也难于到达理想效果,通过弹簧的疏密波和音叉波形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理解声波是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究声音的发生引导学生倾听大自然中的声音导入课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提问:找出上述实验中的共同点实验:〔1〕将一根钢板尺一端压住后,拨动另一端〔2〕将用细线悬挂的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讨论交流体验发现问题的过程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总结: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声波的传播思考题分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卡实验2—观察和描述,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如图一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卡实验3观察和描述,如图二所示。

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音箱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响?为什么?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过程与方法,关注周围的有声世界;在讨论和探究活动中,能描述有关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的实验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是发声体的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然界中的声音有哪些?蝉叫大象叫公鸡鸣叫二、实验探究用小铁锤轻敲音叉,耳朵听声音;再用手握住音叉。

思考和讨论:听到声音了吗?手上有什么感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想想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由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海洋中的歌手一般人都以为鱼类全是哑巴,显然这是不对的。

许多鱼类会发出各种令人惊奇的声音。

例如:康吉鲤会发出"吠"音;电鲶的叫声犹如猫怒;海马会发出打鼓似的单调音。

石首鱼类以善叫而闻名,其声音像辗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猫叫声和呼哨声,其叫声在生殖期间特别常见,目的是为了集群。

“乐圣”贝多芬伟大的音乐泰斗,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晚年两耳失聪,承受着无声世界的不尽摧残。

为了继续进行音乐创作的指挥工作,贝多芬终于想出一个妙法:每当他弹奏时,就用牙齿咬住一根小木棒,把木棒的另一端插入音箱,这样他就能听到琴声了。

完成了著名的《第九交响乐》,用音乐编织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人类之爱。

在太空中聊天两位宇航员正在忙碌地修理着哈勃天文望远镜,对彼此地工作情况进行交流。

他们的对话可不象在地球上,而是通过无线电波。

三、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感受听到的声音。

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结论固体可以传声问题老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到我们的耳朵?结论:空气可以传声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第一章1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第一章1
2.声波传播速度的计算:声速的计算涉及到物理公式和单位换算,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在这一部分的学习效果。
3.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实践活动:设计实验,如振动产生声音、声速测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声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测验等方式,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
5.应用举例: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作业布置:设计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声波知识的掌握。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声波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直观地感受声波的传播过程,加深对声波特性的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2.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声音的基本概念,自然过渡到声波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声波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和特点,注重对重难点的解释和示例。
3.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声波相关的知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新)沪科版物理八上《1.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公开课(教案)

(新)沪科版物理八上《1.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一l、图3—2、图3—3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乒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

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初步认识波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拓展,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

4.通过分析速度表,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2.感受声音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在完成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后,本节课可给学生一次科学探究的机会。

声音是学生熟悉的现象,学生可以大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教材把声音放在此处恰到好处。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人耳怎样听见声音”三部分内容组成。

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完成前两个内容。

教材通过帕斯卡实验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可提供一些小器材,如音叉、橡皮筋、钢尺,引导学生做发声实验,进而讨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发声时有共同特征吗。

当得出初步结论后,还有进一步引导,除了他们,其他物体发声都要振动吗?你能再举出例子吗?防止学生以偏概全,培养看问题的全面性。

在演示真空不能传声时,由于瓶壁隔声原因,学生很难听见声音,这里我用到了扩音器,将话筒密封在瓶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直观的展示了推理法的应用过程。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交流与反思,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波的初步认识,声波波形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

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

对于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从声波的形成领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并用生活事例来验证结论。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师通过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这里用到了推理法,让学生领悟理想实验的探究过程。

声波形成过程很抽象,简单的动画直观的展示了声波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波有初步的概念。

波形是学习声波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用软件显示各种声波波形,结合声波形成过程,可以给学生一个初步体验。

对于声速,让学
生体验声音传播很快,并猜想与传播的介质有关,通过对声速表的分析归纳,得出声速的决定因素。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再走向生活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音叉、橡皮筋、钢尺、土话筒。

老师:多媒体课件、抽气机、广口瓶、蜂鸣器、电子定音器、小扬声器、泡沫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师拿出小音柱,播放声音问:音柱发声时是否在振动呢?
教师展示音柱的纸盘在振动,再问:你看得到它的振动吗?
展示:用泡沫显示纸盘的振动,引出转换法。

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马上提出反问:物体如果停止振动,物体还能继续发声吗?
演示:用筷子敲击脸盆,然后立即用手按住,声音立即停止,让学生用音叉试一试。

结论: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指出声源概念: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回答:在
回答:摸得到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用音叉实验
体验转换法在物理
中的应用。

培养反向思考的习
惯。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空气传声实验:一只手轻按喉结,另一只手拿着纸杯正对嘴巴,当你大声讲话时,两只手有什么感觉?
解释:说话时声带振动,空气将振动传到的纸杯使纸杯振动,空气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过去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5页。

用简单动画解释如图:
声带发声时左右振动,当声带向左振动时,带动邻近的空气振动,邻近的空气再带动它邻近的空气振动,怎样空气就将振动由近及远的传播出去。

我们把声音的这种传播形式叫做声波。

结论: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遇到障碍物时,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录制声音,播放声波波形学生实验并感受
回答:声带和纸杯在
同时振动。

阅读课本
学生领悟
学生观看不同的声
波波形不同。

让学生在体验的基
础上领悟空气将声
带的振动传播出去
了。

通过课本解释对声
波做初步了解
通过动画演示对声
波做进一步了解。

为下节课声音的特
征做准备:用声波波
形描述振幅、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