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2下数学】第5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第5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练习课
20a
每棵树上有20只鸟,有a棵树,一共有 20a只鸟。
2.说说下面式子表示的意义。 (1)百万葵园一张儿童票是b元,成人票比儿童票贵15元。
b+15表示什么? 表示成人票的价钱。
(2)学校共有48名师生购票进园,教师有48-c名,这里 c表示什么? 表示学生的人数。
2.甲导游:我平均每天接待游客a人。
乙导游:我平均每天接待游客b人。
(1)他们平均每天共接待游客( a+b )人,30天共
接待游客(
30(a+b) )人。
(2)当a=580,b=620时,用第(1)题中的式子计算他们30
天接待的游客总人数。
30(a+b)=30×(580+620)=36000(人)
综合练习,查漏补缺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生活中 的数量关系时,字母所取的数 值要符合实际情况。
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
a+b=b+a
(a+b)+c=a+(b+c)
a×b=b×a或ab=ba或a·b=b·a
(a×b)×c=a×(b×c)或(ab)c=a (bc) 或(a·b )·c=a·(b·c)
(a+b)×c=a×c+b×c或(a+b)c= ac+bc或(a+b)·c=a·c+b·c
整理知识点 知识点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复杂的数量关系 1.表示同一个数量时要用同一个未知数。
2.将数据代入计算公式求值:先写计算公式,再代 入求值,计算结果后面加单位名称。
巩固练习
1. [教材P60 练习十三 第3题]
(1)20a+250 (2)20×40+250=1050(本) 答:这个学校一共运来了1050本图书。
泸西县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5课时十几减876的练习课教案新人教版7
第5课时十几减8、7、6的练习课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的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利用“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6的题目,初步学会看图理解题意,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
重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破十法”或“想加算减”来计算十几减8、7、6。
难点: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多媒体课件。
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十几减8、7、6的知识,今天我们通过相关练习进一步巩固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一)教学互动练习1.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1题。
以游戏形式进行,让学生快速根据卡片上的算式找到自己的座位。
2.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3题。
组织学生先说出得数,再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5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
4.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口算比赛。
教材第14~15页练习三的第4题和第9题。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口算比赛、连线等各种形式复习巩固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7题。
(1)出示表格,提问:仔细看表格,你看懂了什么?(2)提问:怎样求还剩几辆车?(3)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1)提出要求:仔细看图,在小组内说图意。
(2)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算式?(3)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3.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0题。
(1)求“右边有几只”。
提问:怎样求“右边有几只”?该怎样列算式?(2)求“灰鸭子有几只”。
提问:怎样求“灰鸭子有几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从总数里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出另一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以及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今天的练习课,同学们都熟练掌握了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了吗?会利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了吗?十几减8、7、6的练习课还剩几根:12-6=6(根)求右边:15-7=8(只)求灰鸭子:15-6=9(只)经过前面四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时都是采用了“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来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当然也还有个别学生采用其他方法来计算,但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尤为重要的一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第5课时 练习课
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6~10题)。
【教学目标】1.能正确利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操作的实用性。
【重点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锻炼学生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积。
【复习导入】1.复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练习课【练习讲授】1.出示教材第69页第6题。
锻炼学生估算能力。
(1)让学生读题。
(2)学生先估算,然后测量计算。
(3)交流评价。
2.完成教材第69页第7题。
出示第7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围栏,求围栏的长度。
①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②怎样求花坛的占地面积?围栏的长度指的是什么?怎么求呢?③学生思考、讨论。
④交流、汇报。
解析:花坛的占地面积就是指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可知,花坛的占地面积:50×25=1250(平方米);围栏的长度指的是围栏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50+25)×2=150(米)。
答:花坛的占地面积是1250平方米,围栏的长度是150米。
3.完成教材第69页第8题。
出示第8题情景图。
李小林要从右边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1)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只能是长方形的宽,最大为6厘米。
(3)剩下部分是什么形状?怎样求剩下部分的面积?(4)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实际操作,讨论、交流。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最新⼈教部编版⼆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下数学第六单元教学计划和教案第⼀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2、过程与⽅法:使学⽣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法的过程中,进⼀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通过类推,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能⼒。
【教学重点】使学⽣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棒、圆⽚。
【教学过程】⼀.动⼿操作,初步感知1、出⽰10根⼩棒(1)如果这10根⼩棒,每2根⼀份,可以分成⼏份?(2)学⽣动⼿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10除以2等于5表⽰10⾥有5个2)2、分组操作,进⾏记录。
(1)如果把这⾥的10根⼩棒,每⼈分3根可以怎样分?学⽣动⼿操作,师指名说⾃⼰分⼩棒的过程、结果。
(10根⼩棒,每3根⼀份,可以分成3份,剩余1根)(2)如果每⼈分3根,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同样是10根⼩棒,如果每⼈分2根或者每⼈分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3)如果把这⾥的10根⼩棒,每⼈分3根、4根、5根、6根,可以怎样分?⽤算式表⽰结果。
3、汇报(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通过⾃⼰动⼿分⼀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种情况?哪⼏种?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4、交流(1)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除法算式表⽰出来吗?(⽣独⽴列式)(2)像这⼏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除法算式表⽰。
如:把10根⼩棒,每⼈分3根,分给了⼏⼈,还剩⼏根?(⽣答)问:按要求列式。
乌兰浩特市中心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 5 混合运算第1课时 混合运算1教案 新人教版
5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结合计算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进行两步混合运算(包括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目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合作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指导】1.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弄清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分步列式和列综合算式等不同算法,体验到在生活中有许多先乘除再加减的问题,从而知道在一个算式里有乘加、乘减、除加、除减,都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可以按下面的顺序算,例如:35-2×9→ 35-2×9→ 35-2×9=35-18 =35-18=17在算式下面的左边写“=”,把“35”和“-”抄下来,计算“2×9=18”,“18”写在“-”的后面。
与上面等号对齐,先写“=”,再写出计算结果“17”。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6课时混合运算………………………………………………………………4课时解决问题………………………………………………………………2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混合运算(1)【教学内容】混合运算(教材第47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讲解,探索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用脱式正确计算。
2.通过计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重点难点】探索只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正确。
【复习导入】1.口算。
7×3= 29-19= 8×4=12+24= 5×6= 17-9=9×9= 9+45= 9×4=45-21= 7×6= 15+17=2.解答下面的问题。
小学 二年级 数学下册第5课时 练习十五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六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十五课型:练习课课时:第5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第69-71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第5—11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有目的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感知、理解、掌握、运用.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3、经历巩固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知识运用的乐趣.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具:投影仪。
教法:组织指导、反馈练习法。
学法:独立思考、练习、合作交流法。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导学目标(一)、独立尝试(预习)自学课本第69-71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第5—11题。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练习十五第3题。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和余数。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交流:怎样很快写出商和余数,你有什么好办法?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目标)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5题。
①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引导学生看图。
问:花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2、练习十五第6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问题。
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②重点指导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
学生先思考,再分组讨论。
3、练习十五第7题。
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围一圈需要几个3米?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评讲。
4、()里最大能填几?()×5<19 8×()<52 7×()<61 ()×3<20()×8<37 ()×6<31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检测达标)。
1、练习十五第8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教案与反思
练习课◎教学笔记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55~56“练习十二”第1~3、5、7、8题。
▶教学目标1.锻炼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的能力。
2.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计算能力和热爱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隐藏的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计算巩固,回顾解题步骤1.完成教科书P56“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回忆解决问题的步骤。
师:本节课我们来巩固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有谁知道解决问题的步骤?【学情预设】1.审题,2.分析信息,3.解决问题,4.回顾反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了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选取了各种类型的两步计算式题。
明确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是高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自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1.完成教科书P55“练习十二”第1题。
师: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只关注文字,有的学生只关注图片,引导学生完整地读取信息。
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以小组的形式清晰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预设1:以问题为切入点,必须先求出要花多少钱,再与20元进行比较。
预设2:用20元先买2张成人票,看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1张儿童票。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达思路。
师:你听懂了吗?谁能再来说一说?以反复询问的形式,获取更清晰简洁的表达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然后讲解。
2.完成教科书P55“练习十二”第2题。
师: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一共有多少张明信片,再求还剩下多少张。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然后讲解。
3.完成教科书P55“练习十二”第3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练习课(教材第50~52页)教案与反思
练习课◎教学笔记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50~52“练习十一”第1、2、4、7~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2.能够合理运用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在经历探索和交流怎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到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明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混合运算,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完整地表达混合运算的三种情况,并说明它们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计算练习,巩固脱式计算1.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1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师:这一大题是属于哪一类的混合运算?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情预设】属于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学生在表达时可能表述不完整,或者不能关注到整体,存在没有明确归类的情况。
引导学生抓住整体的特点,再简洁地表达。
2.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4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注意脱式计算的格式。
师:这一大题属于哪一类混合运算?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情预设】属于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2题。
师:说一说,这一题的两步计算属于混合运算的哪一类?【学情预设】属于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学生独立完成,互相提醒每一步的得数要一一对应,写在指定的框里。
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第5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及练习
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第5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及练习展开全文四年级电子课本▼▼▼▼知识点生活中怎么用数学呢?在解决租船类的实际问题时,可以先假设,再调整,从而找出最优方案。
参考答案1、(说出运算顺序略)70 330 215 47002、320×[(128+147)÷25]=3520(920+438÷73)×34=314843、(竖排)64 136 136 10 390 2404、900÷40=22(元) (20)(元)500÷20=25(元)多租大车便宜。
(326+14)÷40=8(辆)……20(人)余下20人正好租1辆小车,所以租8辆大车、1辆小车最省钱。
5、(1)方案一的出游价格:150×6+60×4=1140(元)方案二的出游价格:(6+4)×100=1000(元)1000<1140,选方案二合算。
(2)方案一的出游价格:150×4+60×6=960(元)方案二的出游价格:(4+6)×100=1000(元)960<1000,选方案一合算。
6、3×4+6×2=24(6+4-2)×3-243×6+2+4=24 6×4- (3-2) =24(答案不唯一)图文解读点击图片,查看大图▼▼▼▼练习三课堂练习同步练习11.实验二小篮球社团26名队员去划船。
每条小船限坐4人,租金24元;每条大船限坐6人,租金30元。
怎样租船才能使租金最少?想:(1)小船每个座位(6)元,大船每个座位(5)元,租(大)船便宜。
(2)要想租船租金最少,第一要尽量租(大)船,第二尽量不能空座位。
(3)租(3)条大船和(2)条小船刚好可以坐26人,此时租金最少。
列式解答:30×3+24×2=138(元)2.有40名同学去划船,大船每条限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限坐4人,租金8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5课时 解决问题(1)【教案】】
◎教学笔记第5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P67例5,完成教科书P67“做一做”,P70“练习十五”第8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依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玩耍导入课题课堂随机收取一些铅笔,组织进行“猜一猜”的玩耍。
第一轮:师:老师手里有一些铅笔,最多有8支,大家猜一猜,可能有几支?【学情预设】学生认真倾听后,会很快想到可能消逝的数量。
老师揭晓答案:可能有1支、2支……8支。
师:现在你们再猜一猜,我手上还有多的铅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情预设】因为最多有8支,所以不可能超过8,但可以少于或等于8。
第二轮:师:老师手里有一些铅笔,至少有5支,大家猜一猜,可能有几支?【学情预设】学生认真倾听后,会很快想到可能消逝的数量。
老师揭晓答案:可能有5支、6支、7支……师:看来答案还有许多许多。
会不会只有4支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情预设】因为至少有5支,所以不可能是4支,老师手中铅笔的数量确定大于或等于5。
第三轮:师:老师手里有一些铅笔,至少有5支,最多有8支。
大家猜一猜,可能有几支?【学情预设】学生认真倾听后,会很快想到可能消逝的数量。
老师揭晓答案。
师:只有这几种答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情预设】分析题意,可知铅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8,即可能有5支、6支、7支或8支。
师: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这个“最多”和“至少”有关。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设计意图】“最多”和“至少”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中的关键词,正确理解关键词的含义至关重要,因此课始设计了玩耍环节,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理解“最多”和“至少”的含义,为新课作铺垫。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精品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10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型:复习课课时:第5课时(3)375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4)九百六十一写作:()。
(5)从996往后接着数5个数()、()、()、()、()。
(6)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比最大的三位数多()。
9、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31=5000+400+30+1286=()+()+()7560=()+()+()2048=()+()+()8009=()+()3070=()+()10、80里面有()个十。
190里面有()个十。
11、用三张数字卡片,可以排出()个不同的三位数,把它们写出来是()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12、填空。
(1)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十万里面有()个一万,一千里面有()个十。
(2)从右边起百位是第()位,右边起的第五位是()位,千位是第()位。
(3)8008这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上的8表示8个(),第四位上的8表示8个()。
(4)892是()位数,最高位是()位,1000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
(5)用5、0、3、9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6)按顺序,找规律填数。
102、____、100、____、____、97、____。
190、____、____、160、____、____、____、120、____、____。
5000、____、6000、____、7000、____、____、____、____、9500。
13、读写出下面各数。
学生励志寄语:人生,想要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就要你们努力去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勤奋刻苦、充满自信的过好每一天,雏鹰总会凌空翱翔。
只有一个的知识、阅历、素质、修养达到足够的积淀时,オ能真正做到不说张扬之语,不干张扬之事,处于低谷不颓废,過到困难不退缩,一帆风顺不得意,成绩面前不炫耀,永远保持着踏踏实实,平平常常的生活态度和格调。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5解决问题案例
从儿童生活出发与童心和谐共振——《解决问题》案例(一)设计说明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例5,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通过本单元例1~例4的学习,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例5是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生活的中问题,并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
学情分析:在思维水平上,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知识和能力上,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以及计算方法,会用表内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在课前我对个别学生做了小调查,发现学生对类似例5中同时出现的“最多”“至少”这样一对反义词的理解有困难,特别是它们在题目中彼此制约的关系是不易理解的。
设计意图: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流程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通过复习引出新知识,为后面例5的学习做好巧妙铺垫;第二个环节:我想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的解决问题。
在情境体验中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最多”、“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
让学生自主的尝试用不同的表征方式以及直观的课件演示,理解“进一”的道理。
再将租船问题和复习中的买糖果问题进行对比反思,体会用有余数解决问题中商是否加1,应结合具体情境去合理的判断,这样就建构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三个环节:在实际运用、拓展延伸,借助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并用进一法得到问题的答案,并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灵活判断商是否加一。
(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5、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2题,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和“进一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灵活判断商是否加1。
2、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和进一法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_第05课时_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上好课】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5课时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知识链接—构“联系”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什么是因数和倍数以算式24÷3=8为例,谁来说说看?(24是3和8的倍数,3和8是24的因数。
)提问:关于因数和倍数还有什么要注意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非0自然数。
)小结: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提问:自然数1-20 中,奇数有哪些?偶数有哪些?奇数有()偶数有()你知道它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吗?学习任务一:理解并掌握什么是质数和合数,能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先复习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然后顺势请同学们写出每个数的所有的因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引导下,学生观察因数个数的不同情况,然后给这些数分类,初步感受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通过讨论、交流,不断深化质数与合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让学生自己写一写20以内的奇数、偶数并说一说20以内的质数、合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学习兴趣。
】新知探究—习“方法”1.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预习反馈(1)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出示课件中的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观察:①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3)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这时候结合课件教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只有一个因数 1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3,5,7,11,13,17,19有两个以上的因数4,6,8,9,10,12,14,15,16,18,20(4)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①自然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等。
这几个数的因数一定是多少?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长度单位(第5课时)——练习
——练习
一、填空题 1.我们知道的长度单位有﹙ ﹙ ﹚。 ﹚作单 2.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位。 3.1厘米1厘米地数,数﹙ ﹚次是5厘 米,数﹙ ﹚次是8厘米。
2
﹚和
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
一、填空题 4.测量课桌面长的时候,要把尺子的 ﹙ ﹚刻度寻准课桌左端,再看课桌 ﹚,课桌面 面的右端的数对准﹙ 的长度就是﹙ ﹚厘米。 5.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 ﹙ ﹚刻度开始画起,画到﹙ ﹚
7
﹚ ③30厘米 ﹚
①1米40厘米 ②3米18厘米
四、选一选 4.一根跳绳长( ①4厘米 ①1 5.给出两个点能画( ②2 ) )条线段 ②40厘米 ③4米5 ③无数
8
五、解决问题(30分) 1.一条绳子长20米,用去了7米,还剩 多少米?
9
五、解决问题(30分) 2.小明的身高是80厘米,离1米还差多 少?
10
五、解决问题(30分) 3.小兔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40米, 离学校还有50米,小兔家到学校有多 远?
11
五、解决问题(30分) 4.一根竹竿长13米,插入水中一截后, 露在水面外的部分长5米,水有多深 呢?
12
五、解决问题(30分) 5.妈妈买了6米花布,买的白布比花布 长5米,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米布?
5
7.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 度1画到6。 9.爸爸的身高有178米。 ﹙ ﹙
8.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
三、画一画 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6
四、选一选 1.教室内的黑板长﹙ ①3米 ②30米 2.李军身高是﹙ 3.1米是﹙ ①10 ﹚厘米 ②50 ③100
数学二年级上册 表内乘法(二) 练习课(第5课时)
4×6-24=0 4×9+8=44
巩固练习 二、45名学生参加团体操比赛,想排成下面这 样的队形,人数够吗?
6×7+2=44(人) 或6×8-4=44(人) 答:44<45,人数够。
巩固练习 三、王师傅运来30个车轮,先组装了4辆自行车, 用剩下的车轮组装7辆三轮车,够吗?
4×2=8(个) 3×7+8=29(个) 29<30,够 答:用剩下的车轮组装7辆三轮车够。
3×7=21(条) 21<25 7<10 答:工人师傅想做7个凳子,够。
提升练习
(
)里最大能填几[教材?P85 练习二十一 第7题]
(7
)×4<29
8
45>5×7 (
)6
7×( 4
)<50
9
(
)×8<55
40>(
)×9
课堂小结 1.说说你的掌握情况; 2.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疑惑。
巩固练习 一、算一算。 5×9+12=57 6×8-21=27 5×9+29=74 7×8-6=50 7×9+30=93 6×8-4=44
[教材P85 练习二十一 第4题]
14 21 28 35 42 49 56 63
8 16
32 40 48 56 64 72
9 18 27 36
54 63 72 81
解决问题练习
1.小亮一共有40个车轮,他能组装出一列有6节
车厢的小火车吗?为什么?
[教材P85 练习二十一 第6题]
6×6+8=44(个)
车头用了8 个车轮。
答:44个>40个,不够
解决问题练习 2.二(1)班41个同学,想站成像下面这样的 队形进行广播操表演,这些同学够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第5课时 练习课(商是一位数,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第5 课时练习课(商是一位数,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材第78~80 页的内容。
1.巩固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三位数中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试商方法。
难点: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
课件。
师: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试商,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试商的过程。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1.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第1 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时,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你填写的根据。
2.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逐一讲评。
3.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第3 题。
学生先说出: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教师讲评。
4.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第4 题。
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应该怎样列式?5.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第5 题。
口算接龙,所有学生做评委判断。
1.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第7 题。
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独立更正。
2.教材第79 页“练习十四”第10 题。
学生板演,归纳总结试商的规律。
3.教材第80 页“练习十四”第15、19 题。
学生独立解答,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针对各自的解答提出问题,通过比较选择,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练习课中,要重点进行口算训练。
它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每堂数学课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把口算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件 第5课时 练习课
这些题的商是 ( 8 )或( 9 )。
被除数和除数最高位 上的数( 相同),并且 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 数( 小 )。
3.试商时,什么情况下商可能试大了?什么情况下商可能试 小了? 【课本P80页 “练习十四” 第15题】
30 8 31 2 7 0
248 22
20 8 23 1 9 6
184 12
50 5 52 3 0 2
4.某电梯的载重限额是745千克,一次最多可运送多少个体 重约是80千克的人?【选自《状元作业本》P51】
745÷80=9(个)……25(千克)
9 80 7 4 5
720 25
答:一次最多可运送9个体重约是80千克的人。
5.某仓储超市开业大酬宾,将体育用品进行促销。路路带 了6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篮球?【选自《状元作业本》P51】
3 63 2 4 4
8 33 2 6 4
2 30 7 5
4 91 3 7 5
3 70 2 5 0
6 82 4 9 6
1.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课本P79页 “练习十四” 第10题】
9 12 1 0 8
108
0
9 23 2 1 9
209 54 5 2 4
486
260 42
60 7 63 4 9 6
441 55
“四舍”试商时,商可能会大。
3.试商时,什么情况下商可能试大了?什么情况下商可能试 小了? 【课本P80页 “练习十四” 第15题】
40 7 38 2 7 0
266 4
40 5 39 1 9 6
195 1
60 5 57 3 0 2
285 17
70 7 69 4 9 6
3 17 58
人教版二下数学第5课时 练习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3、44页练习九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2.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经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
(完成练习九的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说出得数。
2.谈话: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同学们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二、探究新知1.走迷宫。
用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九第5题。
谈话:同学们玩过迷宫吗,今天我们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九第5题的“走迷宫”。
从入口出发,写出每道算式的得数,看看自己能不能顺利地走出迷宫。
2.过桥。
(完成教材练习九第7题。
)出示题目并让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答案是,让学生说说相应的乘法口诀。
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8题。
比一比,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让学生都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师巡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解决。
三、解决问题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6题。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
读“价目表”。
解决问题:我们有18人,要坐几辆碰碰车?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碰碰车一辆坐几人。
)表示什么?(18里面有几个3)怎样列式?(18÷3=6(辆))(2)根据这些条件,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9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解决2个问题。
(现在每个多少元?现在每个比原来便宜多少元?)3.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九后面的思考题。
提示: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说说体会和收获。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