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本文档包括: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
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日益明显。
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内容、过程、手段、评价等的开放,课堂变得开放了,逐渐显现出活力。
但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日益感觉课堂教学的效率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课堂的“活”呈现出的是表面的热闹,表面上看学生的活动量大了,活动形式多了,可收效却不明显。
多数学生的思维还只是游离于浅层次的思考上,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更重要的是不能去灵活运用。
研究效率依旧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进行反思性研究,以继续深入推进小语课改工作。
为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增长和研究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探究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的观点界定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XXX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乐趣到感乐趣,这都透露表现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项目名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策略研究二、研究背景语文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重点,然而,当前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着惧怕、厌恶语文的现象。
一方面,语文教学走形式化、模式化、功利化的路子,相应的教育资源滞后,与现代生活贴近程度不够,理所当然的引起学生的逆反和抗拒;另一方面,学生转向网上资料和游戏,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逐渐退化,尤其是初中和高中阶段,语文学习任务更多,学生已渐渐失去对语文文学的兴趣。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具体目的包括:1.探究现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总结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3.实证研究不同语文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水平的影响。
4.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四、研究内容1.现阶段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分析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资源滞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材过于难懂和与现代生活脱节等,并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2.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探究探究有效、注重实效的语文教育策略,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语文教学方法,整理新颖的语文教学材料和资源,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策略。
3.不同语文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水平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不同语文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水平的影响,并探究作用机理。
4.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建议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提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建议,以期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目标。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合分析、实地调查、教学实验等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文献综合分析搜集相关文献,包括语文教育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育学指导文件、教学理论论文等资料,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课题类别:应用型研究目录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2)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2)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3)六、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3)七、课题研究的思路及过程 (4)八、研究的基本方法 (5)九、小组成员及分工 (5)十、课题成果的预期及呈现 (6)十一、经费预算 (6)十二、研究条件保证 (7)《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龙头中心小学课题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作了重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2、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3、语文教学的需要。
在当前的很多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搞得热火朝天,但细细分析存在许多误区。
纵观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几点:(1)部分教师盲目的追求,“流行色”、“赶时毛”。
没有切合实际,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对合作学习的理念了解不足,理解不全面;(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确定,仅随随便便限于“对子”,学生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交流与讨论具有随意性;(3)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合作,还是师师合作、师生合作,教师不善于合作交流,势必也会影响教学效率;(4)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偏爱和关注学习好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参与较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互补性,在角色安排上缺乏明确的分工。
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成为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成为了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语言是我们的重要交流工具,语文是小学最基本的学科之一,也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是引导学生寻找语言之美与涵义的过程,要求老师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及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对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缺乏关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佳;三是评价方式和考试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研究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整体语言素养和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本研究旨在研究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研究意义在于:1. 探究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
2. 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经验,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和学生特点,提出适宜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3. 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究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适宜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小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为设计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带动了教育观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
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以及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语文课堂,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真正落实课堂的高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变革语文课堂,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是必须进行的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语文教师深刻理解有效性课堂的实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语文识字写字和阅读课堂教学的规律,走出教学改革的误区,构建语文识字写字和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实质上把握课程,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让语文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课题研究以辩证的思想看问题,要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实质上把握小学语文识字、阅读的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构建生命课堂,走向对话的语文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㈠、研究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全新的变革,走向对话的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新的评价标准。
因此,还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学论教。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9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9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一、课题研究的名称《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25YWX-2401。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
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 情绪。
因此“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非常多。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理论依据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
如:提前预习的习惯。
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 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
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四、实用价值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的重要阵地。
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成绩。
近年来,学科新课程的推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普及等因素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已经成为教师和教育研究者面临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研究拟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教学实验等方法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探究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2)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3)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教学实验等方法,探讨不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4)总结研究结果,提出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教学实验等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对不同教学策略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并对认知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实地观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教学策略下的教学和学习情况。
(3)教学实验: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设置教学实验,比较不同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分析教学实验结果。
三、论文大纲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目的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4 研究意义和价值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特点分析2.1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2.2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2.3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的重要性第三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3.1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3.2 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3.3 不同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分析第四章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4.1 实证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4.2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样本特点4.3 教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方法第五章研究结果及分析5.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5.2 实地观察结果与分析5.3 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第六章结论与建议6.1 研究结论6.2 研究局限及展望6.3 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参考文献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预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预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理论意义:XXXXXX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研究的人。
”预是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预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研究课文的效率。
通过指导预中的学法,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现实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研究方式,改变传授式研究方式,把学生看作研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预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
语文预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预的方式却值得深思。
学生坚持课前预,并养成良好的预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研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低估和轻视甚至忽视了课前预的重大意义,导致预环节被省略。
XXX认为:当一个人对新的研究有所准备时,他的能力和兴趣已发展到把新的研究当成他前进的下一步骤。
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预,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后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学而不厌,教师才能驾轻就熟,发挥极至。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倡导自主研究,提出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逐步掌握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惯。
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的动机,使学生乐于研究,善于研究,提高自主研究、主动预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惯,对学生的终身研究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XXX、XXX等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也都充分说明了预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和有效的途径。
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法、跟踪法、对比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我们选择班级进行实验,并观察学生的整体表现,在小范围内尝试经验的推广。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习任务单运用的有效性开题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小学语文课堂中学习任务单运用的有效性开题报告篇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研究》开题报告●薛坪镇薛坪中心小学一、课题的提出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
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精彩的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在邯郸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新瓶装旧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课堂教学还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的现实问题而提出。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
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
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
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
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
(二)、本课题针对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惯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而提出。
以上分析的常态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都会时常发生,但往往屈从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而怠慢、忽视并最终放弃了对自身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真正审问、慎思与研究。
造成新课改的理念与现实行为的人为割裂的尴尬。
除此,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与惰性也抑制了教师创新思维的发展,屏蔽了问题解决的新角度与新出路,使得“无效低效”这一重大问题的实际研究与解决始终停留在口头上,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优秀4篇】-最新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优秀4篇】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
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严格按照课题计划实施研究,做好研究工作,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和考核,提高全体参研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确保课题实验工作能够正常顺利地开展,达到预期目标。
回顾上学期的研究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1、理论水平还不够,理论学习还应深入有效。
2、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与评价方法,目的有待进一步明确。
3、课题成员的参与意识,问题探讨意识还要强化。
4、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待创新,研究成果的总结、推广和辐射工作还要加强。
为了使我组课题能更好开展,又能体现学科的特点,特制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二、工作重点1、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本学期的研究工作重点。
2、在学校常规教研活动中,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鼓励教师进行探讨与交流,倡导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求重视感悟、理解、内化。
3、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关专家到我校作讲座,授经验;同时选派课题组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听课、听讲座。
拓展研究多种策略,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素材。
4、课题组引导每位课题组成员一边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一边把经验运用于实践,把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5、结合学校常规公开课活动渗透、整理、提炼本课题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6、课题组教师认真实施课题计划,做好个案观察记录,积极参与课题研讨活动,并勤于反思,撰写教案、案例、论文和经验总结,参加学校论文、案例汇编,各级课题征文比赛等。
(一)、继续加强相关理论学习,为开展课题实验夯实基础做课题研究,必须具备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只有把学到的理论或假设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验和研究,才能真正取得实在的研究成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一、选题背景中国是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家,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而小学时期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意义1. 提高教学效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步骤,具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探究优秀的教学设计模式和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 推动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促进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之一。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3. 加强师资培训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置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有助于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1.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状和趋势;2.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改善措施,为小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状和趋势;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实地观察,深入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现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五、研究内容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与趋势;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改善策略与方法。
《提高小学语文常态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小学语文常态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论证报告大丰市白驹镇第二中心小学吉庆娟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全社会都对应试教育的存在问题、弊端看得一清二楚,有识之士也奋力疾呼、痛斥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危害,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去探求、去发现、去获取知识,同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语文素养。
这种情况下,新课改应运而生,如今,新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老师们开始去思考,开始去学习,开始去探索运用新的更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最明显的是外出学习,看到很多名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让我们看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看到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希望,不少教师也在积极学习,积极投身新课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确有很大改进,课堂上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既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回首多年的新课改,我们在发现大多数教师确实转变了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情况下,也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改革积极性不高,或虽投身课改,但学习不深刻,总是学“形”而不得其“神”,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新瓶装旧酒”,本来“五严规定”是为了更好的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但有部分教师觉得上课时间不可以任意延长,又要取得“考试好成绩”,便反复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教的简单、机械、乏味,学的枯燥、无趣、压抑,侧重基础知识的强化巩固,却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有些教师就是学习新模式,也只是在公开课中“展示展示”,而在平时进行课堂教学的“常态课”时却还是应试教育的“旧酒”。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觉得我们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在“五严规定”之下,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在规定的四十分钟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素质,提高语文素养,就应关注常态课的研究,尤其是常态课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 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本文档包括: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
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日益明显。
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内容、过程、手段、评价等的开放,课堂变得开放了,逐渐显现出活力。
但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日益感觉课堂教学的效率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课堂的“活”呈现出的是表面的热闹,表面上看学生的活动量大了,活动形式多了,可收效却不明显。
多数学生的思维还只是游离于浅层次的思考上,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更重要的是不能去灵活运用。
学习效率依旧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进行反思性研究,以继续深入推进小语课改工作。
为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探究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都表示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许口小学王道往一、问题的提出1、背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有着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教学线索、教会学生学习的功能。
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现状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
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与学生对课文的自学得不到落实,教师提问的内容只能处于浅层化或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透用外来教案设计的问题不无关系。
问题设计的随意化,导致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
3、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教学对话中,由教师发问学生回答而引起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行为方式。
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
但对于我们学校教师来说,对课堂提问的理解还有失偏颇,运用起来大多满足于为问而问,不管实效。
由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提高小学语文常态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小学语文常态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论证报告大丰市白驹镇第二中心小学吉庆娟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全社会都对应试教育的存在问题、弊端看得一清二楚,有识之士也奋力疾呼、痛斥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危害,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去探求、去发现、去获取知识,同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语文素养。
这种情况下,新课改应运而生,如今,新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老师们开始去思考,开始去学习,开始去探索运用新的更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最明显的是外出学习,看到很多名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让我们看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看到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希望,不少教师也在积极学习,积极投身新课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确有很大改进,课堂上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既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回首多年的新课改,我们在发现大多数教师确实转变了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情况下,也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改革积极性不高,或虽投身课改,但学习不深刻,总是学“形”而不得其“神”,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新瓶装旧酒”,本来“五严规定”是为了更好的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但有部分教师觉得上课时间不可以任意延长,又要取得“考试好成绩”,便反复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教的简单、机械、乏味,学的枯燥、无趣、压抑,侧重基础知识的强化巩固,却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有些教师就是学习新模式,也只是在公开课中“展示展示”,而在平时进行课堂教学的“常态课”时却还是应试教育的“旧酒”。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觉得我们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在“五严规定”之下,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在规定的四十分钟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素质,提高语文素养,就应关注常态课的研究,尤其是常态课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研究》开题报告●薛坪镇薛坪中心小学一、课题的提出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
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精彩的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在邯郸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新瓶装旧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课堂教学还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的现实问题而提出。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
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
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
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
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
(二)、本课题针对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惯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而提出。
以上分析的常态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都会时常发生,但往往屈从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而怠慢、忽视并最终放弃了对自身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真正审问、慎思与研究。
造成新课改的理念与现实行为的人为割裂的尴尬。
除此,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与惰性也抑制了教师创新思维的发展,屏蔽了问题解决的新角度与新出路,使得“无效低效”这一重大问题的实际研究与解决始终停留在口头上,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
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不是教的单一体,也不是学的单一体,也还是单纯的一加一等于二。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的改变才能带来学的改变,教的优化才能导致学的优化。
但同时必须认识到,教毕竟是为了学,教与学是两个可以不同侧重的角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了解与学情的调研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基本功。
对于教学研究更是如此,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在平时的观察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调研显得尤其重要,是研究与实施的前提条件。
在课题研究前期,结合我们平时的观察与感受,采用问卷、访谈、听课观察或听后测试等方式,调查我校学生目前课堂学习的有效程度(参与程度、兴奋程度、掌握程度、兴趣程度……)——掌握问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形成调查报告。
我校在对语文课堂教学调查分析中发现,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导致很多问题:主体性缺失,情感性缺失,创造性缺失……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限制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概念界定及支撑性理论(一)概念的界定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时间内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与优化提高达到的程度。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
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浪费时间;二是要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
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
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综上所述,本课题是研究语文学科课堂教与学有效性策略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效、高效、长效)的具有明显优化特征的行为方式与行动途径。
也就是为了达成教与学的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在对教与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与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具体来说是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支撑性理论1.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理论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
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
“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
有效教学并非只是讲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理论(1)先决条件为了形成学生掌握学习的环境,教师必须在学生达到掌握学习的水平时能够加以识别,必须能够解说掌握意味着什么,必须能够收集必要的证据以确定学生是否已达到掌握学习的要求。
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详细说明,是让教师和学生双方都知道预期目标的一个先决条件。
把这些详细说明转化成评价的程序,有助于进一步弄清学生在完成这门课时应该达到什么标准。
(2)实施程序掌握学习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详细的反馈,使教与学过程中出现差错后马上便把它们揭示出来,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具体的补充材料以矫正差错,因此,反馈通常采用诊断式的形成性测验的方式。
布卢姆认为,只要教师对学生应该做些什么提供具体的建议(根据形成性测验的结果),学生一般都会试图去克服这些问题。
(3)掌握学习的结果布卢姆是从掌握学习的认知结果和情感结果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布卢姆认为,只要采取掌握学习的策略,绝大多数人都能得5分。
当学生掌握一门学科,并得到了客观的和主观的证据时,他们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3.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的意思,其本质在于"以最小必须的消耗,取得该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是指,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
在他看来,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有两条衡量标准,第一条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
"第二条标准是"学生与教师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批示所规定的课堂教育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4.系统论、控制论原理整体性是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核心和基础。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整体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系统思想的一个基本定律,这个原则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就是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
事物的发展除了因量变引起的质变外,还有由于改变了事物内部各因素的排列组合关系,即改革事物的内在结构所引起质变的。
要把合理结构的思想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就是要使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评价等,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等均要统筹安排、互相协调,以获得教学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
(三)本课题在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分析1.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有效教学研究在中学比较受关注,估计受中考、高考的影响。
如杭州富阳市郁达夫中学的课题《让学生更有意义地学习——初中生课堂有效学习提升的策略研究》等,再有,近来,南开大学徐江教授在《人民教育》连续发文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进行批判(《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2006年第6期;《理性、我思、致用——例谈中学语文“无效教学”》2006年第7期)2004年开始,苏州吴江教研室牵头研究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他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的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要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要兼顾暂时的量化和长久的效益所产生的积淀。
上海市北郊学校王琳老师则认为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